远方2002

HD

主演:穆扎菲·奥德默,伊敏·托普拉克,歇沃·简恩瑟,娜赞·克萨尔,弗里敦考克,法特玛·锡兰,埃布鲁·锡兰,诺海尔琛瑟勒,纳兹莉艾顿,埃根派瑟夫,厄康·吉赛尔,阿斯力奥尔亨,艾哈迈德比尤盖恩,艾瑞福阿西,萨摩迪阿斯,艾哈迈德奥哉奥莱特,埃尔汗奥索维,哈坎库腾,艾恩恩戈尔索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远方2002 剧照 NO.1远方2002 剧照 NO.2远方2002 剧照 NO.3远方2002 剧照 NO.4远方2002 剧照 NO.5远方2002 剧照 NO.6远方2002 剧照 NO.13远方2002 剧照 NO.14远方2002 剧照 NO.15远方2002 剧照 NO.16远方2002 剧照 NO.17远方2002 剧照 NO.18远方2002 剧照 NO.19远方200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远方200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Muzaffer Özdemir 饰)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谋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Emin Toprak 饰)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 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浪客行雾山2020壬辰倭乱1592隐形狂人回南天森林中的日与夜伪梦迷情我们四个特工355唐人街心动频率风的秘密一天2011秘密特工2015阿提耶第一季超脑48小时午夜人魔2016功夫瑜伽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高原激战初恋2019越南版西镇警魂第二季那一天的管风琴酒业风云双姝奇缘 4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原声版)丛林奇兵腐败书店与菜市场我你他她相见恨晚1945默片解说员警察学校6:解救围城患难与共 第一季尚善若云扫毒2天地对决赶尽杀绝反防御构建《疯狂动物城》潮起两江木乃伊的秘密(原声版)

 长篇影评

 1 ) 暴风雪中的老鼠

老鼠在本片中是一个重点的隐喻,“闯入者”和“偷窃”是人给老鼠的两大定义,而表弟一开始只是走投无路的闯入者,闯入到了这个人人自顾不暇的城市,闯入到表哥死水一般的中产生活里,后来随着怀表丢失的误会又加入了偷窃的成分。在老鼠被粘住的那一刻,表弟看着老鼠产生了共情。表哥说就这样粘住丢掉吧,表弟问就这样活活的丢掉吗?这也多像表弟的处境和表哥对他的态度。最后表弟还是选择把老鼠摔死再丢掉,长痛不如短痛是他的选择,正像他没有找到新的归宿却选择了离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这困境像隔着彼此的厚厚的玻璃,他们只能彼此观望,却爱莫能助。

 2 ) 借此小议国际影坛铁三角

每天再忙都会看部电影。就世界电影版图上讲,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欧洲电影最高,以英、德、意为铁三角,兼具北欧、中东欧及南欧。反而法国在新浪潮后就电影普遍质素上看,呈弱化趋势,但看的还是法国电影最多。法小制作电影即文艺片年产量高,也就映衬了其它欧洲电影的品质。这些国家的电影,基本上,欲一网打尽也难,总会有漏网之鱼。

当然,我也不会忘了俄罗斯,近些年俄电影仍是几个大导唱主角,数量不多。反而,近些年波罗的海三国电影异军突起。 中东铁三角的土、伊、以三国电影普遍较好,很喜欢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的电影。当然,如果只在乎那几个名导电影,势必一叶障目,更多的是一些现在知名度还不高,但电影作品忒牛。因历史关系,移民德国的土二代电影人纷纷回土,这些跨越土德两国的导演的影片就不错,如《嫁祸》。中东大国埃及好电影可谓乏善可陈。

美国电影不想说,因为说的人太多了,其实,很多独立导演的光芒都被好莱坞给遮掩了。即便好莱坞也有些没有被炒作的电影,其实也不错。加拿大兼具英、法两种语言拍摄电影,魁北克的法语片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质,是有一部看一部。 巴、阿、智构成了中南美的铁三角,古巴、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及秘鲁电影时有佳作,即或牙买加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偶有电影问世。

非洲主要是南非及法德英移民后裔在诸如除埃及外的北非四国,还有东、西非几个国家,作品问世总体还是少。 亚洲除了说过的土伊以之外,印度宝莱坞仍以歌片为主,近些年也有变化,东南亚各国时有鲜货,仍以泰国为主。这只是一个以泰、越、菲弱成的小铁三角。 东亚铁三角之中国就不用说了,韩国近些年电影相较于十年前的佳作,的确要少得多,但韩国电影时有一个周期性爆发。

放眼世界影坛,持续品质最稳定的当属日本,所看影片大多不会让我失望(当然也所选择),其静谧的艺术忍耐力,让我常常感叹。除了商业片外,更多的导演仍钟情专注于作者电影,根本不为所谓商业大潮所动。随便掐指一算,至少也有五十个导演乐此不疲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就我所看的,年产量也不下百部或更多。

深入之后,一个国家电影冷静的如此安稳,只能说明这个国家整体心性的安静(除少数极右翼外),这也是日本作为一个匠人国家精益求精的体现。 全球性来看,都不能小视,但也有所侧重,更主要的还是安静的看,不必喧哗。因为喜欢,看的多,总会有新惊喜新感悟,往往深积于心,自然也就构成了自己的观影大道,不必苛求,静静地多看就是了。

2015、4、11晨写自微信

 3 ) Uzak, review

Movie is about a guy (Yusuf) who comes to city ,to his distant relative Mahmut from a village and wants to find a job so he can start a new life. So there is a two guy with opposite character ; Mahmut is already fit in the city life and adapted and Yusuf who has strong bonds to village and couldn't get away with it.

Once movie starts, you see how lonely Mahmut is and living in his mind even though all the crowdness of the city. You see his failures, failed hopes which he doesn't allow to grow again so he lives his bohemian but so-called regular life. This life torns into pieces once lighthearted guy Yusuf comes and settle in his house for temporarily. This tense between two guys goes on until the "catching mouse and throwing"

Since Yusuf stays in his house for long time and they discuss for little things which become deeper and deeper everyday, Mahmut wakes up suddenly with the screaming of that mouse who successed to hid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So things get interesting after that. At least for me. Mahmut see that Yusuf got the mouse with that sticky tapes. Mahmut tells him to wait until the morning for the doorman so he can come and can handle it. But Yusuf alleges that mouse is already in pain and screaming so with the method of Mahmut thought about he throws it into the garbage outside. But he knows the mouse is still alive and cats are sneakily walking around so he comes back and smash the pochette mouse-in, onto the wall, kills him and then leave. Mahmut watches him through the window.

The screams of the mouse is actually soul screams of Mahmut and Yusuf. They couldnt catch the life, they struggled, these all represent the mouse that tries to escape from the sticky tape. While mouse tries to escape, they are still on the stood, watch ther close future actually.

 4 ) 远方

固定长镜头摄影构图和导演调度的教科书,画面静谧悠远之至,凄美有余,兴奋不足,故事整体张力偏低,对白偏少,景别偏大,所以叙事节奏极缓,是典型的文艺闷范儿,却也把两个男人的困境烘托得无法被喧宾夺主,比较特色的是影像凸显的细节非常之多,处理画面和营造情绪上自有一套,但未免稍显枯燥,那种需要微妙感受的社会观照也许有更具传播力的方式
依然是冬天。依然是白雪皑皑。锡兰的《远方》。冬天像是放在烤炉上融化的玫瑰色糖果。放一点雪在嘴里,那口感像是香草味的。那样的冬天像是别致的洋娃娃。有些陈旧和过时了。让人忍不住想和她私奔。伊斯坦布尔的冬天。有着最为卑琐和坏笑的魅力。两个男人共处一室。追逐和信仰着女人。追逐和信仰着虚无和禅意。电影是一本佛经。我们是写字的人。锡兰是出版商。《远方》艺术地记录了我们的修行。锡兰只是个拾荒者。我们缺乏的不是奇迹。只是一台摄影机。

 5 ) 锡兰的回归与往事

昨晚第一次看视频直播的戛纳电影节颁奖典礼,流程很简单,效率极高。说到底,它真的更像是一个Party。

2003年算是个人真正的电影节入门。2000年华语电影的全胜,那时什么都不懂。2004年戛纳时可以边喷911,边对昆汀拜服。说起来,2003年刚好真有两部电影是记忆深刻,下面算是跟锡兰有关的一段往事,一周前写的了,不是影片评论。

《三只猴子》上映,锡兰作品的优点展示无遗,具体走势和得奖分析后面再找时间来说。至于暴露的缺点一说,反正《远方》和《气候》的批评声音都离不开“沉闷”。但真要进入影片的情绪,却是相当美妙。你试过身居异乡,寄人篱下,走投无路的苍凉,就像伊斯坦布尔的冬天一样?你试过恋人间的冷战,有过美好记忆,却如同气候变换般不可转移?那么,在摄影的美妙之外,影片在某个时刻肯定能够打动你。

油菜和我说,老外对锡兰作品一评语叫糖浆,粘稠感,拉不断(还拔丝?)。不能一口搞定,需要回味,好像还是挺有趣的说法。

说起锡兰,算上《三只猴子》,目前他只有5部长片和1部短片。整个电影生涯的攀爬轨迹和法提赫·阿金特别相似,只不过阿金的突破口是在柏林,而锡兰是在戛纳。非要说锡兰所在的戛纳都是“小年”,我也不反对。2003年那届的整体确实够差的,2006年乱发奖项也不大舒服。不过2003年的《远方》在国际影评人那里的得分是3.0分。10个影评人中有3个满分。2006年《气候》的得分是2.8分,中间包括2个满分。影评人的口味这里不去揣测,一定要说是好还是不好,那2.8以上分数几乎可以说是绝对的好片了。总之,今年有达内兄弟这样的高手,但锡兰的行情依然看好。

对土耳其人印象如此深,还得从自己的2003年说起。那时候入门不久,一个神奇的年份。《远方》也叫《乌扎克》,一部让朋友折服的片子。诗意在今天已经用烂了,这里就纯粹点用好来形容吧。当时一说法是影片将塔可夫斯基乃至安哲罗普洛斯的“凝视”联系一处,大有灵魂附体的结论。确实有种莫名的感觉,见证着一个导演从起步到腾飞的跳跃阶段。光这些还不够,那一年,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也是新人辈出,推陈出新勇夺金狮奖的是《回归》,一部迷倒众人的处女作,作为同根同宗的俄罗斯电影,他选择了父与子的高度命题。一样跟诗意有关,刮起了塔氏美学的风潮,《回归》镜头优美,浑厚有力,完全看不出新手的生涩。

《远方》在那一年除了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外,还夺得了最佳男演员奖,穆扎菲·奥德默和艾明· 托普拉克两个人并获,俗称双黄蛋(双影帝)。不过领奖的并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埃布鲁·锡兰——努里·比格·锡兰的妻子(导演的美女老婆)。她在《远方》里有不知名的角色,是《气候》的女主演,在《三只猴子》担当编剧和布景师,这对夫妻档配合默契。

埃布鲁·锡兰代替两个男主角上台领奖,她解释说穆扎菲太腼腆了,所以不敢参加今晚的颁奖晚会。扮演表哥的这名演员也出现在锡兰第一部长片《小镇》,他出演开头部分雪地里的一名疯子。埃布鲁·锡兰继续说,演表弟的托普拉克在2002年12月2日去世——电影拍摄完成的第三天,等不到来年的五月。

最后,埃布鲁·锡兰说希望他泉下有知,安息吧。

9月,《回归》获得金狮奖时,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带着片中弟弟伊万的小演员上台领奖,哥哥安德烈的演员却缺席。原来弗拉迪米尔·加林在2003年6月一次跳水中意外死亡,令人扼腕的是《回归》中正有类似的跳水一幕,当时是高台上的伊万露出了怯懦。天空颜色昏暗,低沉得可怕。

这就是2003年,与锡兰有关的往事,被城市改变了的我。

=====
锡兰香港翻译为舍兰,也翻译为杰兰?期待统一正名。

http://moviel.blog.163.com/blog/static/77584353200841732825492/

 6 ) 且读远方

开片,尤瑟夫从一片开阔的低地缓慢登场,画面开始拥挤,紧接着摄影机左摇至驶出小镇的公路,帮助他完成了反叛家乡的仪式,然而,“Distant” 的象征(那条公路前往的方向)在摄影机的背后,预告一场都市祛魅。这颗长近三分钟的镜头里,离开的部分显得迅速,并锚定在了尤瑟夫位置的变化上。我们细心一点,类似意义的镜头设计在远方里比比皆是。电影揭幕后,马赫穆特的登场——前景是他的半边脸在喘气,后景是虚焦的正在脱衣服的女郎。而后,马赫穆特和前妻的对话戏,则反之——前景他的半边脸虚焦,后景是清晰的期待奇迹的前妻;家中部分,马赫穆特几乎永远躺在红色沙发上,而尤瑟夫则在沙发的四周来回地游走,直到接近第三幕,尤瑟夫才第一次坐在了这张红色沙发上,摄影机的位置也来到了沙发的背后,一种监视的视角;尤瑟夫在下着大雪的街头游走镜头,大多都是远远地从城市、人群的身影中缓慢抽离出来,再走到镜头跟前,露出那张起包的大脸。

电影中的视觉并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现象,横在一套封闭的系统内部,从而制造出紊乱的阅读体验,还美名其曰回到影像本体。想做到普适的杰出,还是让我们回到那个简单的、古典的二分法理论,即所谓形式和内容应该相对统一。说到这里,有一颗震撼的景观镜头不得不提,起幅由摇摆的船锚开始(几乎像是上吊),大雪覆盖的岸头横躺着一艘巨大的货轮,尤瑟夫从后踉跄走进画中的海港墓地,停在货轮的尸体前面,他错愕离开。想要寻找水手岗位的尤瑟夫走过这个镜头之后,必定是要失败的。此外,这一颗镜头还证明了电影离不开大银幕,整个船身凝滞地扑在画面上时,崇高的距离才执手可夺。

有关货轮的造型呈现,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开片。当尤瑟夫离开小镇镜头结束后,画面黑幕,响起了船舶声号,随之在黑暗中,电影空间开始从小镇飘荡到伊斯坦布尔,此后,电影不时会响起几声相同的声号,如同哀嚎。货轮的所指,十分明晰。与之相对位的马赫穆特的中产精神危机,同样有着声音的造型呈现。马赫穆特初次亮相前,黑暗中响起了意乱情迷的风铃,在此后,相同的风铃声贯穿影片,和船舶声号来回交织。声音元素成功纳入影像,即被听到,也被看到,作为导演兼摄影师的锡兰,又驾轻就熟地将其赋形于叙事。

《远方》中的人物关系是核心的叙事区域,锡兰多用影像中的位置或称距离(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摄影机、摄影机与空间的相对位置)来直接显现人物关系。当完成这项人物的叙事任务后,“影像距离”的野心并没有结束,它还指涉两个个体背后所外延的社会关系和面貌,亦如经济风暴、工业破败、阶级问题……但在这一点上,远方做得并不足够,两个个体背后的叙事,这包括尤瑟夫的老家烦恼和马赫穆特的情欲绝症,似乎只是服务于他们俩之间关系变化的。当然,《远方》时期的锡兰无意着重于社会结构图,而更乐意修辞一对表兄弟的幽默室内戏,这是整个电影重心的抉择。

在第一次看《远方》的时候,我立马想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第一次到莫斯科找自己的哥哥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刚进家,知识分子伊万诺维奇在和一位哲学教授参与一场有关人类心理和生理界限的论争,热爱农民和土地问题的列文显得格格不入,但作为托尔斯泰的部分投射,列文有着强大的立场意识,不论如何,迟早是会介入这个场域进行意见发表,从而构成一个小说中的“微型广场”。《远方》中有一场类似的戏能对比参看,可以诙谐地解构以上《安娜》的戏份。马赫穆特来到朋友家中聚会,尤瑟夫左顾右盼,这些摄影师、艺术家朋友们大谈“塔科夫斯基”、“摄影死了”、“女人”等等,他显得无聊。与《安娜》相反,《远方》中的“知识分子”角色是马赫穆特,他显然带有锡兰自我的投射。聚会结束之后,可怜的尤瑟夫只句未吐,回到家楼下支开马赫穆特,试图找女人搭话泄火。紧接着,下一场戏,尤瑟夫又被“塔科夫斯基”支开,马赫穆特则把电视换成了毛片,同样泄火。

在锡兰眼中,大都市带着“性欲”。“Ceylan”的名字刚刚在片头黑下,便是一场不知结果的情欲戏;初来伊斯坦布尔的尤瑟夫,还未落脚就被路边偶然碰见的邻街女吸引,露出丑态。随着影片往后,女性的存在样貌对于两个主角来说,是最为明显的差异,影片也着墨于此。请允许这么描述,锡兰将“女性”替换成了一种客体化的“资产”,用以佐证这对拥有同一血脉的表兄弟的不同阶级属性。尤瑟夫一直跟踪着年轻的女性,毫无收获,但荷尔蒙尽显。然而,拥有所谓的“性”话语权的马赫穆特,即使将女伴呼至家中,也是一幅阳痿的气喘态势。这里并没有要对锡兰进行父权制或男权视域的探讨,恰恰相反,这两种形态,无论有力无力都面临一种残缺不得的结果。

最后一句题外话。《远方》的剧组仅有五个人,少到令人惊讶,但转念,也是鼓舞人心的,为想要独立制作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参照。地中海气候的伊斯坦布,大雪罕见,不过假如是去拍“电影”的话,它就是会出现。

 短评

看完就像有一记闷闷的重拳打在心口--现实中就是有这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言说的感情。当最后人离开了,通过一只表弟留下的烟,反而感受到了他对他的一丝理解与和解。

9分钟前
  • 毛一
  • 力荐

锡兰成名作,戛纳评审团大奖。表现人情的冷漠疏离,沉缓冷冽的基调,固定与横摇长镜,各种画外空间运用,精致构图(不少框中框及遮挡式构图)及精简的对白等都像极了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公园树后偷窥也令人想及[放大]。细节:老塔[潜行者]&黄片,鞋柜,偷听,怀表,拍死老鼠以避猫,烟。(8.5/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情状电影,孤魂野鬼般的城市游走,从满天白雪到夜幕昏沉,从故乡到远方。间离的家庭与孤独的人生,共同发散出一种自我流放气质。锡兰的镜语体系相当适合把握与呈现此种现代性城市中人与人间孤独/隔阂的景观,摇摄/特写均带有某种流动的诗意气息。

19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还行

用太多的长镜头讲故事永远都无法避免沉闷,而用太多的长镜头又让人无法厌恶。故事也一般。

21分钟前
  • 弗洛格
  • 较差

慢,闷,于是更显的真实,点到为止的留白式叙述,却又有种不满自溢的张力;飘雪的伊斯坦布尔,男人之间的隔阂,被物化抑或意象化的女性,远方其实并不远,只是自我的缚束让那看起来遥不可及;摄影加分太多,牛得不像话。

2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基于视点的远方,其实含有的内容是距离。马赫穆特与尤瑟夫并非对立的人,而是重叠的人,重叠在故乡与愿望的远距离、过去与现在的远距离、爱与失去的远距离等等之上。远方的锡兰,细腻、冷静的锡兰。

2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第一部在电影资料馆看的片。非常让人纳闷,居然全场爆满,这么闷的导演不是应该会吓跑很多人吗。标准闷死你不偿命。但是由于最近各种爱长镜头加大师级摄影和调度。所以导演深得我心,那种优美的调度,配色建议大屏幕观看。另外,锡兰每个主角都有呢么点肾虚的感觉,也算是个人风格之一哈

28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孤独是什么?是面对面却无法交流,是肩并肩偏只有挖苦,是私人空间被侵犯的恼羞,是想高攀却遭白眼的失落,是心口不一的尊卑自照,是切肤之痛的矛盾互攻,是一恍惚就来不及说出那个字,是爱之切切却已没机会上前。

2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你常说,你该像塔科夫斯基那样拍电影,那么你为什么不试图忘了那些往事?

3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这部戏剧性明显比前两部强嘛,一个是离婚后的落魄,一个是初到大城市的迷茫,但两个孤独的人同处一室就成了尴尬和冲突。仍然是乡愁,还有几处幽默和超现实。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其实远方一无所有,其实伤害误解疏离间隙都来自于亲近的人,因为尘世永远无法看透;镜头太美了。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镜头缓缓流动,处处透着湿冷的感觉。关于人和人的距离,那种淡漠疏远就像伊斯坦布尔的雪。没有人比锡兰更懂得如何拍亚细亚的知识分子了...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略闷,慎看。长镜头,慢节奏,少对话。锡兰的摄影总是有加分的。类似的的故事其实国内也有不少,难得的是导演能抓住很多有趣的细节,在心理描写上得到了极大的丰满。很多地方都太妥帖了,尤其是那个城里的摄影师,这是不是锡兰自己的生活经验啊。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如何用镜头语言刻画距离感的最佳指南,从无处不在的物理上的区隔(房门、室内与室外、公共场所的遮蔽物)到多处浅焦镜头,把两位主角完全地与彼此、与周遭环境隔离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一种哪怕共处一室,也如在远方的疏离。话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总在发出声音的门和地板,每一声嘎吱都如一次沉吟,一次呼救。锡兰真的很会用天气讲故事,雪简直是他用来塑造无助和寂寥的最佳道具,这在数部作品里都有所印证。两位主角看似差异极大,却又经历着完全相同的境遇,特别是悄悄跟随心上的女士又无果而返,两处情节的展开和节奏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和解又不会如期而至,深夜查看被粘住的老鼠的镜头也许是他们唯一一次采用同一视角,唯一一次相互体认的可能(但下一秒,楼上窗内的和楼下路边的,距离再次拉开)。

53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现代人的孤独感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疏离,却在各自追寻与他人的联系中被彼此推得更远。这种精神困局正是锡兰[远方]的主题。我们曾在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见过类似的追寻,只不过那里真正的中心是一间空房子,而这里的公寓则充满了生活的细节。人类最终只能通过这些物件才能间接地相连。

5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你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拍电影。”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进城务工的乡下亲戚,性格孤僻的摄影师。毫无共通点的两人,终究没法离开各自的孤独到达远方。两人都只能躲在暗处观望,一个无法开始,一个不愿结束。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感觉跟之前的几个片都能连起来,依然是文艺颓加土包子人设,只不过这次文艺范从闷片导演变成了摄影师。拍伊斯坦布尔拍得很美,构图上也讲究多了。前半段大量的状态描述让人想跳过,不过两人后来的交流才走了点“戏”的样子。值得一看,但是风格尚不成熟。

1小时前
  • 私恋失调
  • 还行

锡兰主题比较直白的作品,Uzak翻译成远方不太妥,有些削弱/混淆语境。两个孤独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不消解孤独,而是产生疏离,很普适的是两人即使在原处境仍是一种局外人状态。锡兰的镜头语言很适合捕捉疏离与孤独。可能是题外话:近代以来伊斯坦布尔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宿一直处于一种纠结摇摆的状态。博斯普鲁斯海峡便是历史和文化隔阂的源头,眺望它就是一种“呼愁”方式吧。这点锡兰和帕慕克很一致。

1小时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锡兰的片子,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拍状态。独身的城市男性知识分子,生计闲散无忧,却也无聊沉闷,闲来打打飞机,开开嘴炮,孵孵酒吧,看看老塔的<潜行者>跟<镜子>,撸撸A片…可就算是这样寂廖的状态,也恨有人闯入和打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叫什么来着?PS:锡兰跟老塔,是最会刻画风的导演。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