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潭实拍80天

正片

主演:聂焱,何美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1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2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3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4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5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6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13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14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15金银潭实拍80天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金银潭实拍80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疫情来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从一个武汉人都觉陌生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为抗疫救治最前线的代名词。自2月起开始为期80天深入红区(ICU)拍摄的大小故事,探秘身处水深火热的“潭”中人的笑与泪、痛与欣,映照金银潭医院由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砥砺与承担。五位病患,是平凡的国人,亦是不凡的国人,他们缩影了疫情中的千门万户,透照了纷繁复杂背后的人性纯真,以落点的真实细腻,传人心的破空之声。恐怖绘本第一季冬天的故事女孩们都很好博斯第一季35岁的少女阴羚手机浩劫(原声版)女跳水队员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迅兽独家记忆之勇敢爱我的初夏雨女 第四季恶烂狂人落山风我的少女时代爱情公寓番外篇:开心原力歌、舞、伎:生田斗真波斯语课不死法医第一季解放2:突破美国忍者命运航班 第三季进京城白蛇传说国语被诅咒的哭声海豹突击队第四季糖果人2:腥风血雨回归之路2020美国版暖男老爸喜洋洋第25小时少年辰辰的烦恼赌王风云鬼整人唐顿庄园第六季你逃我也逃1983恋恋海湾Kesisme:IyiKiVarsinEren国务卿女士 第三季预知感能1隐居冬奥华彩一路向南2015

 长篇影评

 1 ) 金银潭实拍80天

纪录片里无非就是讲了几个故事,有关医生、患者、家人、武汉。

空荡的武汉城加上灰色的滤镜,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场面。

每一个涉及到新冠疫情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生与死之间,在乐观和悲壮之间。我深知纪录片所表现的万不足一,但这些故事足以让我动容,因此我不愿意用倍速观看它。

李超的故事尤其让人动容,那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的灭顶之灾。

安静琐碎的日常生活,都是极端地难能可贵。

忠实地记录这场灾难,对所有的丑恶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回首2020,想起杜甫的那句诗: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展望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要用心过好每一天。

「」

 2 ) 不怕死,但不一定不怕痛苦。

谁能想得到他们突然惹出这么大的麻烦,在这个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时刻,全国都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初期的努力都是白费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媒体和所谓的专家都在不遗余力的遏制言论,第一批施救者也是第一批被传染者,本来应该欢度春节,灾难在最欢快的前一刻降临,没有巧合和侥幸,最权威的答案偏偏来的最迟,所有人都没有准备好,这是对医疗卫生经济民生最严峻的一次考试,雪花落到个人头上,都会让人感觉到压力。病人家庭顾虑,同一个家庭被分散到不同的医院,是管理需要,不能取得需要稳住心神,是不是也侵犯了权力,生命重要性面前很难有这样的考虑。医生奋不顾身,人们相互鼓励,陌生人之间的亲切问候,都是能量,家属可以通过护理人员得知家属状况。捐献遗体在传统国人面前,这是处于思想的保守和对官方的不信任,困难想象得太简单。给欧洲人看看,看他们一定不怕死,但不一定不怕痛苦。康复者把鸟儿放进来的好奇,有没有想过传染性。作为一部独立完整的纪录片,取得点太小而且许多疑问就像未解之谜一样无法有合适的答案。无论如何幸好英雄们又一次让这个城市恢复生机。

 3 )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感动的稀里哗啦, 影片讲述了疫情来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从一个武汉人都觉陌生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为抗疫救治最前线的代名词。自2月起开始为期80天深入红区(ICU)拍摄的大小故事,探秘身处水深火热的“潭”中人的笑与泪、痛与欣,映照金银潭医院由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砥砺与承担。五位病患,是平凡的国人,亦是不凡的国人,他们缩影了疫情中的千门万户,透照了纷繁复杂背后的人性纯真,以落点的真实细腻,传人心的破空之声。

 4 ) 崭新的希望永远不会缺席

今年是自己走上学医的道路第四年,如果没有疫情,不去了解抗疫过程,我会像高中那样度过我的大学四年:在忙忙碌碌中慢慢遗忘了自己的初心。

但是今天又一次被医院里的生离死别,人情的温暖惊醒,不由得想到自己曾经对白大褂的敬畏。心里被生命的重量压着,还有那一句话:竭尽全力解人类之病痛。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感到自己的孤独。看完这部记录片,心里觉得暖暖的。原来人生离不开亲情,离不开父母,子女,配隅的陪伴,总有人会一直牵挂着你。纵使病毒将我们分隔两地,但是隔窗相望时眼框的泪水已经将两个人的心融在一起。

最后,有人会离开,有的家庭会团聚,但崭新的希望永远不会缺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是每个人又都在孤身奋战,大街小巷,烟火缭绕,每一个顽强的生命在城市里上演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5 ) 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天》: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觉得生离死别从未如此之快过,刚刚乘着夜色,一个人偷偷的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已经是一个成年蓝孩子的木白君,好像眼眶也湿润了。

《金银潭实拍80天》

导演:谭海燕

时长:73min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影像年代:2020年

1819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下了一篇传世诗篇《西风颂》。

他借着西风,预言自己所处的那个环境将要发生的变革,诗中他憎恨的是腐朽势力,他的恨正如我们对今年的这场“疫情”的感受。

关于“冬天”我们不能讨论,也不被允许讨论。更多的,我想分享自己对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理解。

【选角】

无法知道,导演是有很多拍摄素材,最后精挑细选了记者、出租车司机和女护士,还是只有这些珍贵的影像,都为选角点个赞!

相比疫情带给我们这些局外人的恐慌,更悲惨的是带给亲历者的死亡。

试想,昨前一日还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人,每日相伴的人,就那样不知不觉的离开了,像这个季节忽然一夜里就消失的绿色,而死亡似乎是一个叫做“上天”的东西造成的,我想人的心是近乎不能承受的。

导演把这些都展示了出来,在对比之下,这也算是对整整一年里经受恐慌和“囚”禁者,所受的精神创伤的某种慰藉吧!

【捐献】

片中介绍,那一批重症患者有300多人,有8为家属同意捐赠亡者肉身,为攻破新冠疫苗研究做贡献。

对于那些捐赠了的人们,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在贴切了: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导演把这记录了下来,也算是是对那些奉献者最好的生命价值的追加吧!

【疫情之伤究竟是什么?】

生死仅在一念之间

我只想活下去

还是那些会有阳光照进来的废墟?

他们的确都很伟大,也为疫情做出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相比疫情之下《金银潭实拍80天》中的逝者,更伤的是很多活着的人。

很多人说,至少还活着!

但,活着却不如死了,敬畏逝者的同时,活着的那些孤独群体也需要被记录,被关心,避免他们成为另一批被“新冠”害死的人。

《十日谈》

话说《庆余年》第二季中,庆国发生瘟疫,庆帝命范闲全权负责边疆儋州的瘟疫蔓延、百姓生活和市井贸易。

范闲领命坐镇儋州,命各知县派出衙役逐一排查百姓染病情况,并组织各县德高望重者把守城门,禁止儋州人口流动。

三日后全国各地染病无数,病死千万百姓。独儋州染病不过数人,且多已治愈康复。

第四日,范闲上书庆帝,报儋州战绩。

次日,龙颜大悦,庆帝阅后即刻下诏:范闲屡建奇功,诗神理应嘉奖,特封庆国权相。

范闲接旨谢恩,随即将排查和限制人口流动宣扬为首要正义,并全面限制市井贸易,而事实上那日起儋州城内几乎无疫病蔓延。整日儋州城内寂静无声,像庆国落雪的冬天,雀鸟飞过天空,划出黑色曲线,却未曾留下痕迹。那种雀鸟的飞翔如同烟花爆竹,炸裂在儋州城上空为范闲庆功。

第七日,儋州城西杨记酒楼因无法营业还典当铺贷款,宣布酒楼转卖;当晚杨记37岁的杨老板跳楼身亡。儋州城内第一例死亡出现,同瘟疫息息相关,但亡者并非染病。

第八日,庆帝派鉴查院陈萍萍调查杨记酒楼事件,萍萍差四处主办言若海前往儋州查明真相。言若海被小卒拦截在儋州城门外,小卒前去通报范闲,闲迎若海进城,城内无一人烟,言若海惊:京都尚有街边小贩冒死求生,竟不料儋州百姓富裕至此!

第九日,儋州城内十八家酒楼倒闭,四十二处青楼破落,七十二间酒坊因粮食被征用停业,往日繁华的儋州瞬息间满目创伤。

第十日,消息传到京都,龙颜大怒,庆帝派陈萍萍彻查,萍萍深夜千里奔袭儋州,囚范闲于鉴查院地牢。庆帝下旨:权相者,百官之长也,辅佐庆国社稷,应尚善明理,然范闲好大喜功,弃百姓生活之根本于不顾,去相权,命注牢狱。

 6 ) 不为感动而感动

博尔赫斯曾经写道,我从不谈论什么背叛和原谅,遗忘是唯一的背叛和原谅。

这句话适合用在所有武汉人身上:对于集体来说,遗忘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对集体灾难记忆的背叛,但就个人而言,选择遗忘又是在沉重的伤痛里喘息和逃脱的机会。

新闻工作者谭海燕选择忠于自己的职业,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武汉记录下来,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勇闯红灯区。5个关键词,80天,100多个拍摄对象,500多个小时拍摄素材,汇聚成了一部记录疫情武汉至暗时刻的73分钟真实影像作品——《金银潭实拍80天》。

2020年9月,《金银潭实拍80天》在湖北卫视以及bilibili网站同时播出,高速运作的医院、命悬一线的患者、绝境中的人性温情……影片所呈现的每一个画面都给人们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时也翻开了人们心理最不愿意提起的一页。然而,正如谭海燕所说,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把事件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为了以后能够避免相似的灾难重现,历史永远需要真实的影像记录。

《金银潭实拍80天》播出后,在豆瓣获得了9.1分高分,bilibili网站上的评分则为9.9分,影片更是获得了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荣誉、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以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奖项背后是纪录片沉甸甸的重量,它像是一块不大不小却又足够突兀的石头,压在人们心里,时刻提醒着人们:努力前行,但不要忘记。

影片里有五位主要人物,就像疫情之下万千普通人的小小缩影,他们代表了所有人,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史前浩荡的灾难里挣扎求生,奋力将一线生机凿出开阔的口子。在这里,所有人结成了同一个阵营,人性的温情与感动时刻盘桓在灾难上空,使病魔变得不那么可怕。

谭海燕为他们归纳了五个关键词——责任、亲情、信任、选择、重生。

每一个关键词都凝聚了他们的信念,体现他们作为一个立体的人的矛盾与光辉。谭海燕希望透过这五个关键词,向观众传递出深层价值内核,感动之余,能够对整部影片甚至整个新冠肺炎疫情有着更加深刻的反思,内化为勇敢前行的精神信念。

责任

敖慕麟的关键词是责任。作为一名新闻系毕业的青年,他始终将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放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在疫情暴发之处,他收到前工作单位凤凰卫视的邀请,毅然决然走上武汉街头,为社会输送珍贵的疫下武汉一手资料,父亲敖醒吾则主动要求担任他的司机。在父亲不幸罹患新冠肺炎抢救无效去世后,敖慕麟与母亲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捐献父亲的遗体。

在拍摄过程中,敖慕麟的情感一直相当冷静,但谭海燕整理素材时,却发现他在空病床前不停颤抖,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与克制不仅是敖慕麟的状态,还是整部片子的语态。在谭海燕看来,片子拍摄之时正是所有人都处于内心极度惶恐和不安的时刻,她不希望影片过分渲染焦虑和紧张,而是希望借助冷静与克制的影片基调,传递出坚定的抗疫信心。

亲情

王枫娇与丈夫左双贵的关键词是亲情。王枫娇入院期间,左双贵曾到医院为她送食物和生活用品,本来已经要走过医院大楼,他突然折返,打电话给刚从ICU病房转至普通病房的王枫娇,让她走到床边,想要远远地见一面。他们一边通话,一边确定对方的位置,终于看见窗边王枫娇真切的面孔时,左双贵不停抹泪。

亲情的牵挂和羁绊让他们从微信走到了现实生活里,目光满是不惜和惦记。疫情期间,武汉的许许多多家庭被切开,分隔两地,困住的不仅有家庭成员,还有滋长的思念和羁绊。

信任

患者肖军与医生郑霞之间的关键词则是信任。在谭海燕看来,她们体现了一种“新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在同一个频率上,和谐共振,携手对抗病魔。郑霞来自浙江的援鄂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时,郑霞每天进病房为肖军治疗,离开武汉回到自己的医院后,她们还会天天通电话,两个人情同战友,互相鼓舞,一起等待武汉真正的春天。

一破以往医患矛盾冲突的框架,影片给所有医护人员和病人注入强心剂:只要互相信任,就一定能够战胜面前的顽敌。这样弥足珍贵的情谊体现在影片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医生鼓励昏迷的王枫娇,还是一直坚持带病工作的张定宇院长……所有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为病人筑起一道墙,竭力将新冠肺炎挡在墙外。

选择

出租车司机李超的关键词是选择。疫情初期,他的父母以及奶奶都感染了肺炎,由于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他们几个被分住在不同的医院,很长一段时间互不通信。李超入院后,担任起了小区的志愿者,每天为小区居民采购食物和生活用品。普通人李超坚持做着普通人的事,但疫情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家里三个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他一个人孤立无援,痛苦和煎熬不言而喻,他仍然选择了捐献父亲的遗体,让这份痛苦转化为抗疫的坚实武器。

谭海燕提到,敖慕麟和李超选择捐献亲人的遗体是整部影片的高光部分,渗透了人性和生命的光辉,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所有人都知道捐献遗体对于整个医学研究的意义,但对于个人而言,它是一个残酷无比的选项,每一条逝去的生命,都值得礼赞。她还曾独自携带设备偷偷溜进墓地拍摄,墓地荒凉寂寥,生命长眠地底,严峻和肃穆溢出屏幕,哀歌传至观众心中。斯人已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怎么好好度过余下的生命,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才是当下应该做的。

重生

纪录片的第五位拍摄对象彭博的关键词是重生。在金银潭医院,因新冠肺炎使用ECMO的患者一共有24人,而彭博是4名成功脱离ECMO的病患之一,他无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尽管康复之路漫漫,但彭博俨然代表了所有疫情里危重病人绝地求生的希望:彭博是他的名字,而蓬勃是他的生命力。影片不存在预设的场景与镜头,都是谭海燕团队长时间跟拍所得的素材,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下,处处埋藏对生命的思考。

刚开始拍摄时,团队遭遇重重困难:临危受任的谭海燕没有拍摄医疗记录片的经验、在疫情暴发初期涉险前线却面临物资极其短缺困境、深入跟进拍摄对象时问题难以启齿……出发前,团队甚至没有脚本,没有大纲,没有分镜,只有上下凝成一团,想着一定要拍到人的故事的决心。通过客观的记录和冷静的叙事,谭海燕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场灾难记录下来,让人们铭记灾难,而后更好地避免灾难发生。

片中,敖慕麟念了一段旁白,这段旁白是他发在朋友圈里的文字——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

这个朋友是谭海燕,作为一位感性的纪录片导演,她陪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经历所有故事,结下了深厚的类似战友一般的情谊,她抗拒冷冰冰的拍摄,想要真正与影片的人物融为一体,并且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拍摄80天,过载的信息也给她带来了隐隐约约的心理创伤,不愿提及心理感受,不想回忆拍摄细节,静静等待武汉伤痕一页慢慢被掀过去。

作为新闻工作者,遗忘是对职责的背叛,而作为个人,遗忘却是对自己和世界的原谅,矛盾交织而行,造就了《金银潭实拍80天》,这部没有巧思,也没有剧本的真实纪录片。

对话

谭海燕

《金银潭实拍80天》导演

GZDOC:您当时的拍摄思路是怎么样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谭海燕:当时没有思路,因为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一开始甚至连采用短片还是纪录片的形式都不知道。

我们是1月28号进的医院,当时也没有物资,医院处在非正常情况,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连医生都没有防护服。湖北省卫健委新闻处只有20件防护服,给我们发了5件,虽然我们有防护服,但我们的防护服都是不合格的。

GZDOC: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

谭海燕:最后我们舍不得浪费,还是穿了原来准备的防护服,然后跟医护人员商量能不能把医院的防护服借我们两件。他们开了一个会,最后借了两件给了我们,我们穿着两件防护服进去,结果一进去就喘不了气,因为就像罩了两层塑料袋,5分钟之后人就出不了气了,眼睛也都看不见。

设备也不正常。我们需要用保鲜膜把设备裹起来,只能靠本机收声,会收到很多杂音。再者,感染科病房里面是封闭的,仪器太多而房间小。所以我们每天基本拼着命进去,但拍摄的质量都不能保证。总的来说第一次去进去是挺失败的。

我没有在医院拍过片子,对医疗体系的运作特别陌生,我连医院的构架、科室的设置机构都没搞明白,去了一个多星期才搞明白的,相当于匆匆上阵。后来我们是自己慢慢地熟悉了医院的环境,台里也给我们送了一点物资,情况就好点儿了。

困难很多,但是我们当时想着一定要拍人,这个事情是很明确的。前面的困难都是客观条件上的,无论是物资还是设备都属于客观困难。等到找人拍故事,进入到核心了之后,发现更难了,因为面对好多人我们根本开不了口。

这种拍摄对别人也是一种侵犯,在疫情时期拍摄病人这个事情很残酷的。真的要感谢每一个同意拍摄的人,灾难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座山,让他们把痛苦言说出来是很残忍的,真的非常感激这些拍摄对象。

GZDOC:我们当时是没有脚本的吗?

谭海燕:没有。

出发之前写过一个策划案,我也忘了当时怎么写的,但拍了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了,我之前没有拍过医院,所以脑袋里可能更多的是一些过去看到过的医院的片子。当时有一个很宏大的设想,以为去了之后可以拍医院、拍社区,呈现一个全景式的疫下武汉,但后来哪都封了。虽然后来也有补拍了一些社区以及志愿者的镜头,但是最后呈现的片子是跟写的策划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GZDOC:在客观条件这么困难,而且您没有拍过医疗纪录片的情况下,怎么会接下这个拍摄任务呢?

谭海燕:没想这么多。我们开会的时候提出了拍一个案子,当时还没有明确要拍什么,只是觉得要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早上还在讨论拍什么、怎么拍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今天要封城了,今天如果不拍,好多东西就拍不到了,于是摄像们散出去拍,处在很慌乱的状态,因为谁也没有预料到封城这么严重。

GZDOC:最后在处理剪辑素材的时候是怎么选择的呢?

谭海燕:其实我们在做后期的时候,给每一个人定了一个主题词儿,按照每个人的关键词去整合素材

敖慕麟的关键词是责任,他是一个把社会责任放在自己之前的个人。因为他是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多年的这种职业理念造就了他的品性,所以他每一次选择,都会把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摆在个人利益之前。

肖军跟郑霞就是信任,我们通过肖军跟郑霞的故事传递出来疫情之下医患关系的良好互动。

王枫娇的家庭就是亲情,亲人之间这种浓厚的情感。

彭博就是一个重生,或者说叫希望的故事。他叫彭博,他的生命力多蓬勃呀。

李超就是一个普通人的选择,比如说他在病床上选择去做志愿者,去给别人买菜买肉,去做这些,后来自己的父亲走了,又面临着家里三个亲人离世,他选择捐献遗体,这些选择都是很煎熬的,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这五个关键词组成了五个故事,我们希望故事背后能够体现这几个关键词的内在价值。

GZDOC:我就看到很多细节很感人,当时是怎么捕捉和呈现的?

谭海燕:这些细节都是抓拍到的,没有预设,也不可能预设,包括王枫娇的丈夫去看她,都是很突然的,我们差点拍漏了。

当时他送完东西了之后,自己临时又返回去。本来已经都走过了,他又退回来掏出手机,我们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后来才发现他想见见王枫娇。因为从2月11号把她送进去医院,接近两个月都没有再见面,虽然在手机上视频了,但是没有见过真人,他很想见见王枫娇。

整理素材的时候找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彭博的抢救,都是我们在整理素材的时候发现的,拍的时候并不知道抢救的那个人是他。

GZDOC:整体而言,影片的情感表达是非常克制的,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拍摄对象的情感表达相对含蓄?

谭海燕:也不是,我们也拍了很多不克制的场景,但是我们在做这个片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克制,因为去年是疫情最艰难的时候,所有人的内心都非常不平静,处于很焦虑和恐慌的一个状态,我们觉得这个片子应该克制,所以呈现出来的基调是这样的。

GZDOC:您希望通过片子传递出来什么样的东西呢?

谭海燕:我希望传递出来在这种苦难之下,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东西。新冠肺炎疫情肯定是一场灾难,但是灾难的背后有很多感动和很多付出,每一个平凡人也能呈现很多角度

GZDOC:在疫情期间,或者说甚至是以后10年20年,我们这一部70多分钟的影片的力量在于哪里呢?

谭海燕:我觉得还是在于真实,在于我们很真实很克制地去反映这件事情,我不希望这个片子只有感动,所以我们做了五个故事的内核,我希望通过这种冷静克制的语态传递出去更多的价值

片子里面我觉得最能体现价值观的地方就是在两个捐献遗体的情节。敖慕麟跟李超对生命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片子最高光的地方,上升到我们对整个生命的价值和态度。

GZDOC:距离疫情最苦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您现在再回去看拍摄那段期间,心里会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谭海燕:其实我不太想提及,我觉得自己也需要时间去恢复这一段心理创伤,很多人经历这一场灾难后都会有应激反应。

其实人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一点恐惧和害怕,但是因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职责,你会把勇气放在更前面,淡化内心的恐慌,整个人投入工作之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心理上的感受。

但是经历完这件事之后之后,可能会有PTSD,因为在这么密集地去接受这么悲伤的讯息,再去细想的时候是会有心理的阴影和一些问题,整个人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平复的

GZDOC:经历了这件疫情之后您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吗?

谭海燕:我不是武汉人,但是我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所以其实我应该算是新武汉人,但是,我自己上次就说过,我经历了这一场灾难之后,打心底里认同了我是武汉人,自己从内心里面有了一个身份认同,就觉得武汉属于我,我属于武汉

GZDOC:您在武汉生活了二十多年,也算是当地人,当地人的视角有没有对您的创作产生影响?

谭海燕:可能情感上不一样,觉得自己拍的每一个人都是亲人,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没有觉得他是我的拍摄对象,而是对他们有着亲人一般的感情,包括慕麟跟李超现在都是把我当姐姐,这一场患难经历下来,会觉得我们都是过命的交情

我现在忽然明白了战友之间的感情,上战场打过仗的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特殊的,去年我们一起打抗疫这场战就有点像是战友情,我跟他们之间的交流是无障碍的,我说的你懂,你说的我懂。

在病患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我们是见证着的,他们每一个肢体上的刺痛我们都是共同经历的。在看到他们无能为力的时候,自己会更加无助。

GZDOC:我在看到您在一个访谈里面说到,遗忘是最大的背叛和原谅,可以听一下您对这句话的解读吗?

谭海燕:其实忘掉挺好的,很多人都想忘掉,希望2020年没有发生过疫情。对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面对疫情这样巨大的痛苦,如果能够忘掉对他个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但是我们是新闻工作者,这一份工作又决定着我们不能够忘记,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它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忘掉,那就是对这个世界、对我们工作的背叛、对我们职业的背叛。我们都想时间能够倒流倒流,永远不要选择有这一页,但是这一年它发生了,我们的工作是把它记录下来,如果不忠实地记录下来,那就是背叛。

GZDOC:您觉得我们铭记这一次灾难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谭海燕:各种方式,像文字、影像等等,铭记下最真实的东西,这种铭记是为了今后不再第二次犯错误,让灾难不要再像这席卷而来,所有的铭记就为了避免。

GZDOC:这一次拍摄经历对您的纪录片的创作,或者说对纪录片的价值观有没有带来什么革新或者影响?

谭海燕:可能以后还是想拍一些跟普通人有关的跟生命有关的东西,但这两年就想做一点相对轻松一点的话题,需要疗愈和恢复。

GZDOC:《金银潭实拍80天》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得“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荣誉,有没有想要跟我们分享的话?

谭海燕:特别感谢广州节,我是第一次来参加广州节,对我个人来说,我通过这个平台学到了很多,也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里像是所有拍纪录片人的家,每年给我们提供一个地方聚会和交流,希望广州节越来越好。

 短评

泪目 特别是王枫娇夫妇 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周到及时的救治 今天不是人人都可以视频通话和送日用品 尽管不是人人都有床位 但眼泪 牵绊是很多家庭真实的缩影。愿我们都能健康的活着 爱的人都在身边。

4分钟前
  • 小天狼星
  • 还行

我真的很讨厌很多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故意煽情,故意渲染悲伤气氛。本质上,是很悲惨,可事实上不能被悲惨或者同情这种上头的情绪覆盖,这种时候,你我都知道,理性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5分钟前
  • Sid
  • 还行

个体生命与尊严终究被主旋律式的说教型集体主义和牺牲主义给掩埋,和同题材的《76天》差距太大。

6分钟前
  • Spy Liu🌈
  • 较差

我是时代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加固自己的记忆,然后传递。

7分钟前
  • 公民奎文
  • 力荐

搞错了,看的是这个,还可可的。

10分钟前
  • 🐷🐷
  • 推荐

13分钟前
  • 林浦东
  • 推荐

在看过的所有记录疫情的各种纪录片里,这是唯一一部我打开看了还不到10分钟就想哭的,有一种把人瞬间拽回到几个月前的那种力量。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来说,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会忘,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1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最凄惨的农历新年;最无畏的白衣天使;最坚毅的病患;最美的互望;最有说服力的可口可乐广告;最勇敢的摄制组。不会忘,不能忘。

15分钟前
  • 终结者
  • 力荐

作为纪录片的话其实一般般,但这个时间地点拍这个题材,还是要加感情分的

18分钟前
  • 满地
  • 推荐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敖慕麟”

23分钟前
  • 不要搜到我
  • 还行

我是坐在金银潭医院里利用采访间隙看完这个纪录片的,真的很有感触。一边是影像记录下来的当时我没接触过的生死,一边是在我面前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们。对自己不得不提问让他们回忆往事感到抱歉,那段经历对他们来说讲一次就是揭一次伤疤,真的很抱歉。

28分钟前
  • 文森特
  • 力荐

中国疫情影像都极大的相似,记录小人物,已成为主流趋势的手段。隐去大背景,留下小个体们的相互取暖,普通人的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成为新时代的宣言。面对真实、饱满的个体,情绪被牵引,而反思被掩盖,单纯的共情在大叙事下难以长存,不忘记很艰难,而淡忘是常态。

3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还行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泪水止不住流,相比之下那些赶工的抗疫剧真的都是耻辱。

3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

3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力荐

没有更好的渠道了解真相的我们,仍旧对疫情本身停留在一种片面了解的状态。动人的叙述是真实,情感也是真实。他们只是无数受害者的缩影而已,看不到任何追责性的反思,这样还是远远不够。

39分钟前
  • 天涯人誰
  • 还行

真实且有意义的纪录。感谢所有医生。

44分钟前
  • Hygge.Q
  • 力荐

全民抗疫只有纪录片才能更真实的反映,抗疫电视剧不太能打动到我。

49分钟前
  • 长岛冰茶
  • 力荐

画面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一直阻挡自己去共情,遗体捐赠这件事光芒万丈~~

53分钟前
  • 瞳°不乖
  • 力荐

这是一个真正红区里的纪实,就冲这一点绝对值得五星。要细揪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差强人意吧。可是当4月4号哀悼时,那个失去父母奶奶的出租车司机大哥一个人站在江边,那种痛是可以穿越屏幕直击心灵的。真实的金银潭,真实的武汉,穿越生死。不会忘记

58分钟前
  • 培培培培
  • 力荐

说了一些可以说的。

60分钟前
  • 八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