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HD

主演:塞西莉亚·罗特,玛丽萨·帕雷德斯,坎德拉·佩尼亚,安东尼亚·圣胡安,佩内洛普·克鲁兹,罗莎·玛丽亚·萨尔达,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托尼·坎托,埃罗·阿索林,卡洛斯·洛萨诺,费尔南多·古林,曼努埃尔·莫龙,乔斯·路易斯·托里霍,胡安·乔斯·奥特圭,卡门·巴拉格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199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7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小鬼当街鬼娃回魂骡子2018超越巅峰玫瑰炒肉丝疯狂世界火烬之女第一季紫罗兰永恒花园交响音乐会2021白玫瑰1982新扎师妹3国语版启动2023一场春梦狐踪谍影斩、性爱自修室 第四季烈马争锋上海滩深深地恋爱学习中!血冲爱?作战反贪风暴3(普通话版)龙门飞甲(2011)和平饭店1995海洋奇缘(普通话)欢迎回来百音儿女一箩筐2终止紧急降落无所畏惧大宅惊魂大力神2018陪着你走1998僵尸国度 第四季澳门风云彼岸花1958孤独的美食家 第七季嗜血派对2018狂野泰国面孔

 长篇影评

 1 ) 他仍然是那个阿尔莫多瓦

这段短评是看过电影几年后的最近才写下的。我是从《对她说》开始看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对她说》是一部结构相对简单的电影,要表达的东西也很集中,是我习惯并且欣赏的。相对而言,这部电影中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和他所涉及领域的边缘化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太能适应,沉淀了许久,才逐渐有了一些领悟。

首先这部电影表达了阿尔莫多瓦一如既往的对少数群体的极大尊重,甚至是对他们的致敬。虽然片中涉及到的变性、双性恋、同性恋、非婚生子和继生家庭看上去仿佛很能博眼球,也能满足很多人对亚文化领域的猎奇心态,但其实这些情感关系本身的脆弱和黑暗却是身处性别惯常秩序的人所不能体会的。但导演却尽了最大努力将这些东西展现了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对人性共通点的巨大信心。

第二,电影用了“母亲”来统领全片,这不是一个随机的选择。这里的母亲也不是指一个和孩子形成血缘关系的生理意义上的母亲。因为电影开始没多久,这个母亲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导演觉得真正可以统领一切的,是处在精神位格中的母亲,即母性。母性,跨越性、性别、血缘,它能够产生切身的痛苦(亲身儿子的去世),但也能让这痛苦得到愈合(领养前夫的私生孩子)。这里头当然有许多过于理想化的成分,这也是这部电影经常被诟病的地方。阿尔莫多瓦明确地表示过这部电影是用来回忆和致敬自己母亲的,可见有个情结在其中。而且事实上,要去安慰这个边缘群体中每一个具体个人的孤立感和幻灭感;去保护好他们的存在合理性和情感纽带,光靠硬性的法律保障和基于政治正确的社会认同接纳仍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出于人性的,自发的,且趋于永恒的东西作为一个轴心式的存在,去弥合这支离破碎的一切。而在导演看来,唯有母性是能够做此担当的。

最后一点,还是想要讨论一下理想这个问题。显然,这电影是有那么一点理想,它的符号化,观念化都是这种理想指向的具体表现。片中呈现的许多人的生存状况,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被认为过于观念过于抽象,乃至于被抨击为不切实际,也是一部分的实情。但,关注边缘群体,关注亚文化,本就需要跨越现实的藩篱,去试图建立另一种人际的,情感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又不可完全与现实切割,并且与现实形成某种平行关系。这也是母性的内涵会在电影中被极大扩宽的原因。导演寄希望于能挖掘出母性中的神性因素来,而这神性超越了血亲,并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相处和情感关系理解成唯一的事实。相对的,他也非常冷静地指出了这个边缘群体的脆弱本质和时时面临着覆灭的危机。而这危机,放眼望去其实已经不单是边缘群体独有的危机,而是整个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危机。我们身处的现实不是一样的脆弱,一样的不堪一击吗?即便是异性恋,即便是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到文明体系绝对的庇护和帮助吗?现代大厦摇摇欲坠,人人自危,我们的归处在哪里?唯有母亲,母亲是一个人的来处,是一个生命体得以诞生并成长的基座,于是它也终将成为一个最终的归宿,就如我们每个人都终将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当然,你可以说只是导演的一种个人化的不成熟不全面的理解,它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有将母性神圣化的危险等等。但阿尔莫多瓦的好处是他的电影拍得总是非常深情,充满热情,他不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但他绝对是个艺术家。艺术家的思想本身就是有局限的,过于理想的,甚至也有些冲动和浅薄在里面的,但他的艺术感觉和情感上的丰沛多少还是可以弥补这些缺点的。我猜测,他本是希望借着这部电影达到某种思想高度的,他有这个野心,且不论成功与否,他终于没有丢掉他电影里一如既然的那些打动人心的元素,他仍然是那个阿尔莫多瓦。

 2 ) 人生如戏

一开始电影似乎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悲喜剧, 一个单身的母亲,一个怀着作家梦的儿子, 他们相爱的温馨生活遽然被惨祸打断。 母亲返回家乡去寻找自己儿子的生父。 这样的手帕戏一般的女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下去。 不过阿莫都瓦的传统观众可不是家庭妇女, 他总是关注着边缘人群,吸毒的, 卖肉的,同性恋, 变性的……可这些异类并不使影片含有猎奇性质。 感动我们的是普通的情感,普通的隔阂, 普通的梦想。像演员乌玛台上台下都用的座右铭:“我总是依仗陌生人的好意。” 人类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共通的情感而产生信任,可以因为偶然的联系而托付了自己的一切。

主角母亲玛努维拉为了抚养儿子离开了他的生父并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演员梦, 这段历史也一直瞒着儿子, 却造成了想当剧作家的儿子的缺憾。 片子中我们看到她有两次机会运用她的表演才能。第一次是工作,虚假的情感,没料到预演了自己的生活。 第二次是为了实现自己和儿子的心愿,固定的台词说到悲从中来, 宣泄了自己积郁了一生的感情。谁能不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三个女人一台戏。玛努维拉,乌玛,阿格拉朵是主角,是成熟女人的代表;而罗丝和尼娜是配角,是年轻女人的代表。 女人伟大的可爱的到底是什么, 两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定义女人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特征,更是感觉和体验的特征,难怪阿格拉朵自豪的登台分享自己为了女人的身体大大小小整容的内容, 总结道:
 “就象我告诉你们的,做个正宗的女人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不过我们为这些东西可不能吝啬; 因为你就越接近你梦想的样子就越正宗。”

 3 ) 关于我们母亲的一切

    听说阿莫多瓦是因为大学时候的一个朋友,记得是论坛上一个讨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导演的帖子。她说的是阿莫多瓦,说他影响了对自己女性身份的看法。我这才想看看这位以前只是听过名字的西班牙导演的作品。

    我不想谈影片里那些鲜艳富丽的色彩和温柔舒缓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它们当然使电影充满了诗意和几近完美的表现力。我想直入主题,说说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首先,我们看完电影再来看题目《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很难确定这里的“我”是开头就死去的男孩艾斯德班还是丽莎的儿子艾斯德班,也许是导演自己?我想都不重要,也许都是,男人不重要,这是一部关于女人和母亲的电影。如果把这里的“母亲”理解为一个抽象的受难者、爱者和包容者的话,我想片中主角先后当过四次母亲,对罗拉的爱情和包容、英俊男孩艾斯德班之死造成的创痛、修女丽莎对于陌生的她的依赖与信任、收养第三个艾斯德班的爱心,但是每一个都离她而去。罗拉拈花惹草,最后悔悟但是死去;丽莎分娩死亡;儿子被车撞死;小艾斯德班先是患病,健康之后又被外婆收回(我推测极有可能)。她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她似乎无穷无尽的爱和照顾,但是得到的只是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也许最后小艾斯德班的奇迹是对她饱受苦难、一直付出和宽容的小小的慰藉,是无穷无尽的苦难和失去之后的一丝光亮。丽莎的母亲,虽然和丽莎有一些误解和不合,因为她可能不愿意女儿一直做社工,也不愿意女儿远走他乡。她一直照顾老年痴呆的丈夫,在她和女儿的谈话和交流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她不怎么理解的女儿,她的爱还是掩盖不住的。同样,如果“母亲”照着上面的理解,其实罗拉也算是半个母亲。这个吸毒、变性、一世放纵的浪荡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回归故乡,只是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她”的最大愿望就是能有一个自己的儿子,我想正是因为这一点,曼尼拉原谅了他,因为她理解母亲对于孩子的那种天生和深刻的爱,这种爱没有任何利益考量,没有任何理由,而且源源不断、力量无穷。另外,丽莎修女的怀孕和死亡具有某种象征性,她是那种我们一见到就会想到圣女的女人,美丽、纯洁、善良而有爱心、充满牺牲精神,命运也充满受难的意味。她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女人而死的,被男性伤害而死,又诞生了另一个男性。在她身上甚至可以看出基督受难的意味,医院里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海景窗框的十字架,而接下来就是举行葬礼的墓地上的十字架,导演的意图很明显,她是一个圣洁的受难者,为爱、为男性也为女性而受难。

    说到男性,影片中可能一共有三个半男人。小伙子艾斯德班,是对女性怀有感激之情的男性,但是他的死亡却带给他母亲最大的痛苦;罗拉这半个男人就不用说了,他自身是戏份最少而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一个角色。曼尼拉说“她”“集所有的男女道德败坏于一身”,所说一点不假。“她”一生放纵,不断伤害他人,却也经受了内心的矛盾和撕裂“既要做大男人,又多了对义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一点也不开心,但是对儿子的爱使他被原谅,安详离去,可以说,他作为“男人”活了一生,但是作为一个“母亲”死去。而戏份最少的一个男人,那个男演员,要求阿悦给他吹吹,以降燥火,这是一个对女人有所求的男人,对这样的男性阿悦只有无奈,就像她对于那天晚上试图对她施暴的男人一样。而丽莎的痴呆父亲,像个小孩一样需要人照顾,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只认识狗,而且居然以为女儿留下来的孩子是老婆的而产生嫉妒。这四个人,一个死亡,一个背叛,一个寻求帮助,一个无能、冷漠而嫉妒。这就是这个电影中的男人们。他们不是大家理解中的男人,却是女性命运中的男人。

    我被母亲那种无私的、纯洁的、连绵不绝的爱所感动,虽然莫言在《欢乐》中塑造了一个B面的丑陋的物质的母亲,我宁愿相信那是主体疯狂接近崩溃状态下的梦魇,是年轻作者的癫狂叛逆之作。最近看了一些理论书籍,又看了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我想到我们的命运,到底是理智给我们的更多还是感情给我们的更多?我们最终的救赎、最终的幸福到底是理性还是爱呢?理性变成文字流传,爱随着我们的肉身腐朽。但是理性属于上帝、属于我们的物种和概念,而爱属于我们自己,属于我们的眼睛、手和心脏,属于我们的血肉之躯,也属于我们看不见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借斯塔夫罗金之口发问“‘我只想知道,你相信上帝吗?’对方咕哝‘我相信俄国……以及俄国正教……我相信圣餐面包……我相信基督福临必定是在俄国……’他急促不安。‘你还相信上帝吗?相信上帝吗?’‘我……我应该会相信上帝。’”在今天如果我们被发问,“你还相信爱吗?”我们可以理直气壮毫不犹豫地回答吗?

    想起女性,我想到我的奶奶,她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十四岁嫁到我家,一直操持家务,跟我爷爷结婚生子。在爷爷被划为右派解职归田之后默默陪他在家务农,挣工分、修水库、吃食堂,这些都经历过。还养育了我的父亲和二叔两个孩子,据说曾经有一个女儿,但是夭折了。爷爷十几年前去世之后,她又忍受着孤独和婆媳矛盾的煎熬,但是她一直默默承受,任劳任怨,对这个家不停地付出。她的命运可以说比电影中的曼尼拉还要多灾多难,因为生在中国,她还要承受物质的贫困。但是她是善良的、纯朴的、甚至是博大的。今年是她的80大寿,当时也小小风光了一把,但是我知道这不能补偿她的付出和经受的万分之一,但是当她坐在乡村的戏台中央、周围簇拥着整个家族几十口人,看着台下坐着的十里八乡的乡亲的时候,我希望她在那一刻是幸福的。但愿她在经历黯淡坎坷的一生之后,在经历了不停的忍受和付出之后,在那一刻是闪光的。也希望她安度晚年,以回报他善良、纯洁、多灾多难的一生。

    阿莫多瓦的电影献给他的母亲,献给所有的女演员,献给所有想成为母亲的人。如果这篇认真的短文也算作品的话,我要献给我的奶奶、我的妈妈、以及我生命中的所有女性们。

 4 ) 阿莫多瓦御用女主角不完全记录

 阿莫多瓦最新的影片《回归》被不少媒体誉为“6位阿莫多瓦御用女演员的联袂献艺”,本人觉得此言谬矣。
 作为阿莫多瓦的忠实铁杆粉丝,我有幸看过了他的所有电影。对于哪些才是阿莫多瓦的御用女演员,我自己觉得还是很有发言权的。首先,“御用”就意味着该名女优曾在他的电影中出现过至少一次。其次,还必须是那些令人难忘的,在电影中闪光的演员。以下我尽可能地罗列了在《回归》之前,阿莫多瓦15部电影中涌现的御用优秀女演员,以及她们所饰演的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卡门·莫拉 Carmen Maura
   a被警察强奸后伺机报复的疯狂女孩,还顺便自强不息地开广告公司,为我们奉献史上最强内裤广告----《烈女传》(尽管到底是被强奸,还是自己主动勾引还有待商榷)
   b逃避现实,和老虎为伴的修女-----《黑暗的习惯》
   c疲于生活压力,最后误杀丈夫的家庭妇女-----《为什么我的命该如此》(澡堂性爱镜头堪比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
   d令人雌雄莫辨的变性女明星------《欲望法则》(《穿越美国》的“勒奈特”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e被有妇之夫的情人抛弃的配音演员----------《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
  
  2.马利莎·帕瑞德斯 Marisa Paredes
   a逃避现实,抽大麻的修女-----《黑暗的习惯》
   b临死前为女儿顶罪的女歌星------《高跟鞋》(电影与歌曲的完美结合)
   c被丈夫抛弃的畅销爱情小说作家李奥--------《我的神秘之花》(可圈可点的表现绝对对得起自己的独角戏份,尽管我更喜欢戏份不多的她的母亲和妹妹)
   d演舞台剧的同性恋演员嫣迷---------《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她那红色的海报令我难忘,“瞪着我看什么,我很难看?”)
   e欣赏着男歌手演唱《鸽子》的听众---------《对她说》(不到5秒钟的友情出演,说明和阿莫多瓦私交不错)
  
  3.罗塞·德·帕尔马 Rossy de Palma
   a电视节目主持人------------《欲望法则》(一分钟的镜头开启了最有个性的“阿女郎”生涯)
   b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女友,最后被抛弃-------《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对于这种奇异的组合,分手是早晚的事)
   c贩卖药品的黑市大姐大-------《捆着我,绑着我》(影片中狂殴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这下终于报了仇,呵呵)
   d和亲弟弟乱伦,又暗恋女主人基卡的佣人胡安娜-------《基卡》(这是我最喜爱的角色之一,真诚是她最大的优点)
   e整天和母亲吵嘴的家庭妇女,李奥的妹妹-------《我的神秘之花》(听她们母女的争吵是种愉快的享受)
  
  4.查斯·兰普瑞弗 Chus Lampreave
   a逃避现实,偷写情色小说的修女----------《黑暗的习惯》(天!这里的修女还有正常的吗?)
   b把家里的食物都锁起来卖的古怪婆婆-----《为什么我的命该如此》(厚厚的镜片挡不住惊人的演技)
   c被强奸的女模特的母亲----------《斗牛士》(原来这个演员没那么老,这里的角色比较符合她的实际年龄)
   d,e好管闲事的房东--------《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对她说》
   f和女儿吵架的,李奥的母亲--------《我的神秘之花》(把老母亲的角色演绎到登峰造极)
  
  
  5. 塞西利娅·罗斯 Cecilia Roth
   a前面提到的内裤广告中的女演员----《烈女传》(妈,原来你以前这么疯啊?)
   b怕见阳光,沉迷与和陌生人滥交的摇滚女歌手,最后竟出现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和女歌手的父亲做爱,解决了父亲多年的心病------《激情迷宫》(喜欢《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的朋友可能接受不了)
   c再次出演广告女郎,被情人泡的咖啡烫伤半边脸,却仍不忘赞一句“味道好极了”----《为什么我的命该如此》(这难道就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d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而完成伟大回归的伟大母亲玛努埃拉------《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c欣赏着男歌手演唱《鸽子》的听众-------《对她说》(和马利莎·帕瑞德斯一样,又是不到5秒钟的友情出演,让人不禁怀疑《对她说》是不是在拍《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的间隙拍的)
  
  6.维多利亚·阿布里尔 Victoria Abril
   a爱上绑架自己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女演员-------《捆着我,绑着我》(露了三点)
   b畸形地爱着母亲,模仿母亲,甚至和母亲的情人结婚的女主持人------《高跟鞋》(露了两点)
   c头顶摄象机到处现场直播“每日坏事”(例如枪杀,强奸)的另类主持人----------《基卡》(这次干脆换上了假乳,看来名气越大,穿得也越厚实啊)
  
  7.费朗尼卡·弗歌Verónica Forqué
   a神经质的,但讨人喜爱的妓女------《为什么我的命该如此》(最令我感动的是,当她准备勾引的小孩叫她阿姨时,她愣了一会儿,马上拿出做阿姨的样子,为小孩做饭)
   b更加神经质的,但更加讨人喜爱的化装师基卡----------《基卡》(她的笑声可以趋散一切忧愁)
  
  
  8.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a在公共汽车上生产的“光荣妈妈”---《活色生香》(这次的戏份还很少,但是却是这部电影里唯一让我记住的女演员)
   b身患爱滋病的罗莎修女-----------《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次虽然还是死了,但戏份明显多了不少。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她和现实中专抢别人老公的“西班牙狐狸精”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回归》中阿莫多瓦御用女演员只有三个:卡门·莫拉(被当作“鬼魂”的母亲)、 查斯·兰普瑞弗(老迈的保拉姨妈) 、佩内洛普·克鲁兹(女主角雷蒙达),另外三个都是第一次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出现的新人,优秀归优秀,但“御用”真的还算不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上八位货真价实的御用女演员能够凑到一起同台飙戏,我想那绝对会是全世界阿迷翘首期盼的一大盛事.

 5 ) 当我们谈论阿尔莫多瓦,我们在谈论什么?

               
    题目极为恶俗的套用了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的题目。对于西班牙传奇导演阿尔莫多瓦,他的电影世界,就如同莫里森的音乐与诗歌一样,是报答生命的探索之旅,是仪式化的关于“孤独”和“欲望”的迷茫心境,这部电影是阿尔莫多瓦除了《基卡》和《神经崩溃的女人》之外,我最喜欢的一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带有浓郁的女性色彩在里面,他的电影大多来自阿尔莫多瓦的亲身体验和生活经历,《关于我妈妈的一切》就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阿尔莫多瓦式的电影,典型的悲天悯人的用爱和宽容去面对伤害,用尖锐的讽刺去宽容,去爱的电影。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依旧是偏颇主体的情节主线,并且保持了阿尔莫多瓦一贯的前卫风格,一条贯穿全片的叙事线以及掺杂在一起的无比繁琐、让人眼花缭乱的副线,通过不同人物而引发的故事情节,将这些异同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趋向一个鲜明的主题方向。相同的是,阿尔莫多瓦再次把探索的视角放在了女人身上,影片秉承了导演一贯的所关注的素材,女人和女人,以及女人和身边的男人,让我们相信,即使故事的主体变化,但依旧不变的是人对于欲望之下所产生的不同情愫。


一:关于女性角色的点滴

    斯金纳在他新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出一切行为甚至人的之人,都是通过奖惩欲望的历史决定的,后天环境完全可以决定行为的产生于消失,曼尼拉独自抚养自己的儿子,主线故事中,曼尼拉和儿子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虽然偶有争吵,但是就曼尼拉而言,儿子是自己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是生活的源泉,但其实,短暂温情的外表下,却为之后的悲情埋下伏笔,从一开始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通过移动镜头,展现了医院内部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为之后的“死亡”埋下伏笔,儿子在索要签名的晚上,在雨中发生车祸身亡,至此,曼尼拉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有太多的救赎色彩在里面,由此,曼尼拉从单纯的母亲角色,开始向一个更为宏观的“母亲”角色转变,开始以一个“女性形象代表”出现,并伴随自身强有力的判断力和更为包容的心态。然而,这一场转变,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
    导演阿尔莫多瓦说过:片中的女性角色就像我其他作品里一样,他们那么独立,那么坚强,有决定事情的能力。由于男性角色的大量缺失,本片主要从四个女人的角度出发,女性角色的集体侵袭,好在,在表演上并没有出现互相影像的抢戏成分,导演试图通过这四个女人本身的悲欢离合,来表达所要体现的女性主题,在本片的一开始,曼尼拉经历丧子之痛后,到决定前往巴塞罗那,整个过程呈现一种接近于机械的状态,当听到儿子的死讯,接着在器官捐献的同意书上签字,再到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上,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于自身惯性而产生的,再到红灯区偶遇阿拉,在慌忙中救了阿拉,一个刚刚被丈夫罗拉卷走财务的变性人,虽然所处的背景不一样,但值得确定的是,两人都面临生活的难题,萍水相逢的意义瞬间升华,对于女性而言,在缺失男性色彩的故事里,悲境中的女人往往更容易结合在一起,这与本片中所表达的女性特质不无关系。
    影片中出现的洛萨,无疑是片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依旧让佩德罗普-克鲁兹有出场机会,1999年的她显得水嫩,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其他演员的光芒,佩德罗普-克鲁兹所饰演的修女洛萨,在救护中心做社工,通过片中了解,洛萨的母亲是一位仿照名作的二手画家,家境较好,年轻而美丽善良,但因为罗拉而怀孕且感染艾滋病,再生下罗拉的儿子后告别人世。而在片中,也多次强调洛萨和父母间的矛盾,做为影片中的另一个母亲角色,洛萨的妈妈,同样也是生活在无助和彷徨中,丈夫身患痴呆症,无力照顾丈夫的同时,只得放弃照顾照顾女儿。以及剧场的女主角乌玛,我们可以理解为她的女助手吸毒和始终,深深挑战着乌玛对于她的情感诉诸,讽刺的是,在乌玛主演的《欲望号街车》中饰演的角色依旧是一个具有悲剧性的角色。
    阿尔莫多瓦在处理这些人物关系时,试图构建成一个不需要男人的由女性支撑的世界,究其影片内容发现,虽然一直有少许男性角色贯穿本片,但是几乎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设置,并无关键性,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实际上并没有男人,曼尼拉的儿子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因车祸离开人世,而他的父亲,也就是罗拉这个角色在影片的最后才出现,令人惊讶的是罗拉已经变形成为一个女性,其次还有洛萨的父亲,虽然依旧活着,但是由于身患痴呆症,所以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思考,他可以牵着自己的狗到处走,却认不出自己的女儿,认为自己的孙子与自己争宠,作为“父亲”这样的男性角色,可以说他是不存在的。

二:如果导演也是女人? 容忍是一种美德
   
     阿尔莫多瓦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喜欢毫无顾忌地呈现主流道德观的各种禁忌,那些真实存在的却被我们所忽视的方方面面,这些存在在角落的种种边缘体,都被导演运用到了电影里,譬如说影片中的同性恋、变性人等等为代表的边缘人。影片在保持阿尔莫多瓦电影情节繁复多义。叙事戏剧夸张的格调的同时,都被存在于导演精心设计的影片“主题图解”中,影片中的人物来自城市各个地方,有着不同职业和背景,但却真是的把城市人类的面貌搬到荧幕上,在阿尔莫多瓦的作品里,女性角色的共性在于哪怕发生了巨大的毁灭,也依旧能照样活下来,就像他另一部电影《基卡》里,结尾处基卡再次拯救了她曾经的男友,在经历了莫名离奇的悲剧后,开车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那位及其英俊的男人后,嫣然一下,生命中再次充满希望。
    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影片题材大多偏离主流价值体系,题材的过于边缘化,并没有引发导演对于政治是非的判断,也没有对道德是非的判别,而潜移默化的延续了导演的人道主义立场,而在人物性格中,导演刻意没有让所有的人物有所谓的好坏之分,类似于这样的悖论存在于导演一贯原则,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揭示人性的挣扎和多变,企图对繁杂的人性作出判断。对于导演来说,理应摒弃二元论,毕竟电影所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视角,所以虽然故事线路显得极具戏剧性,光怪陆离的画面和镜头语言,这些尖锐的讽刺反而体现了这份宽容。
    谈论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少不了把他的电影归结于“女性电影”,尽管话题不同,但是导演总把目光聚集在她们身上,导演让他们在片中拥有“话语权”,这种“打破沉默”、“奋起反抗”,好在导演阿尔莫多瓦并没有陷入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的套路:企图把遭受磨难的女性角色的苦难经历用来深深博取观众的同情。在儿子去世后,曼尼拉开始的并不是一场报复之旅,在影片中洛萨的葬礼上,曼尼拉的丈夫,已经变形成为女性的罗拉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影片中,面对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罗拉,曼尼拉并没有愤怒,而是原谅了她,由此深化的影片的主旨,从失去儿子到重新接过洛萨的孩子,并起名与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也意味着曼尼拉开始承认并接受生命的轮回。即便面对那些放弃了自己职责的男人们,阿尔莫多瓦所给予的更多的也是同情和宽容,在经历过大风浪大磨难之后,人生开始趋于平静,阿尔莫多瓦毫不保留的赞颂了这些是非难辨的混乱社会里最坚强的守望者。在他的镜头下,所有的事物都显出一派自然流畅的美感。不论的禁忌,道德的边缘,经过阿尔莫多瓦的调解,不但细腻淡然,更不失温馨和感动。


三:阿尔莫多瓦的叙事特点和电影主义美学
    

       从情节上来看,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这也符合了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个人特色,这是一个典型剧情片的套路下重新架构的故事,片中不断插入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样的趋于偶然性的相互联系手法充满了个人特色,成为影片树立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他的片子向来都保持繁复的线索,但却总以一条线索为开端,,以此为线索,再将观众带入到这个如同漩涡的故事情节中去,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从早期的注重生活状态的外在自由形式,到此时的逐步内心化开始转变,用他的话说:是另一个领域的冒险,企图在叙事上呈现一种“黑色状态”,既是幽默的讽刺,也是尖锐的直指。在这个缤纷复杂的万花筒里,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相互串联,成表达他对周围世界感知的“镜像”。
    许多导演忠于用暗色来表现故事,早早就给了观众心里暗示。但是阿尔莫多瓦不是,他选择色彩,美好的、邪恶的、任何事物、任何人物都可以拥有他们美好的外衣,但是美好终究是美好,邪恶终究是邪恶,美丽的外衣下只会让美好的事物更完美,邪恶的事物更厌恶。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尼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
在处理曼尼拉儿子被车撞到的镜头中,运用了主观视角镜头,被车撞到的儿子横躺在地上,看着远处身穿红色大衣的母亲奔过来,以这样的镜头结束生命,揭示出生命本是个轮回。而海报的拉镜头,与话剧的叠化效果相辅相成。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
    阿尔莫多瓦作为一个电影大师,是因为他的影片不但有纷繁而不杂的叙事,还有造型感强烈并且华丽多彩、目不暇接的影像风格,比如片中多次出现的乌玛的大幅肖像海报,以及和人物之间的组合。比如曼尼拉的儿子在遭遇车祸的那天夜晚,曼尼拉背靠乌玛的海报,在凄迷的雨夜里等待儿子过来的镜头,把曼尼拉之前的个人经历,以及影片中关于母亲德国多重含义尽融其中,并创造出一种具有古典意味的美学效果。这和影片中大量展示的现代生活形象形成了一种奇妙但却不是和谐的对照。
    在本片中,电影画面形式的背后,都透露着虚妄和挑逗的意味,这是属于一种性感的元素,关于说过的隐喻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在这里揣摩阿尔莫多瓦在电影中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隐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味,但值得深究的是,《关于我妈妈的一切》
    有点儿想阿尔莫多瓦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我的秘密之花》的延续,或者说是某部分元素的延伸。譬如阿尔莫多瓦在片中穿插的《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而阿尔莫多瓦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传统意义上不能得到认同的事物跟接近于现实的电影主义。
  

   四:理性现实主义的时代感
     

            从阿尔莫多瓦的大多数作品中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反对一切压制人性的、权威的、教条的、主流的人和事。他的电影哲学主张和理念,是企图用充满想象力的夸张、戏剧化的结构和每个人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拘小节的作为带来特有的荒谬感表现出来。我认为这和导演个人经历紧密联系,导演本人曾就读于教会学校,深受体制压制,阿尔莫多瓦曾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安东尼奥尼和威斯康迪为代表的电影大师。
由于阿尔莫多瓦的成长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那是安迪沃霍尔为领导的“波普”主义盛行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色彩革命,所以我们在谈论阿尔莫多瓦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他电影的色彩。阿尔莫多瓦的创作初期,同样也受到当时美国“地下电影”运动的影响,但与其区别的是,他的电影很少有纪录片性,心理学和虚构的成分更多,有趣的是,在他另外一部作品《神经崩溃的女人》中,就出现了尼古拉斯-古执导的《荒漠怪客》的片段。影片中,最显著的风格自然是鲜亮迷人的色彩,他的片子几乎都是绚丽多彩,尤其是室内戏,布景与色彩都很考究。这种风格主要来自于波普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在其一些作品的情节剧倾向上。
    西班牙的文化是巴洛克式的,比如本片主角曼尼拉在巴塞罗那的住所,充斥着各种细节形状的组合,各种马赛克图案混合拼接,然后以高饱和度的亮色系为主,这也符合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很巴洛克式,这样的对色彩的自然倾向性更趋于合理。 这种观念化的创作型态,在《关于我妈妈的一切》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譬如这种黑色幽默就充斥在电影里,如阿拉加入剧团后,再一次因演员生病不得不临时取消演出前,以独角戏的方式调侃自己,博得满堂喝彩,拿自己身体开到,戏谑的调侃身体不同部位所话费的金额。
    的确,阿尔莫多瓦在此片中,把故事和真实环境具体时代结合的较为飘渺,他的创作中一直回避环境和时代的“显化”,对于我们身处的“真实现实”来说,还是属于含情脉脉的。在影片中出现的巴塞罗那街头的孔径和结尾处顺机位挑切得的铁路的俯拍,阿尔莫多瓦想表达这样的视觉信息:当物是人非后,人物接受命运的轮回,曼尼拉在经历这一切后重回现实,更加淡定,所以,《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更像新现实主义电影。
    阿尔莫多瓦认为极端和致命使情欲产生无尽的吸引力,最极端的情境设置往往造就最深刻的情感。在本片里,在洛萨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尼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却是令人害怕的高大男人的身体的外表却是长发和浓妆。对于导演而言,这些信念和准则,是包括宗教式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理念,也包括女权运动或者同性恋运动。

    就整体而言,影片层次分明,可以说是阿尔莫多瓦前期注重生活状态的自由形式到后期逐步转入内心化的过渡时期作品,虽不能说是完美之作,但足以可圈可点,死亡和情感交织的两条线合乎情理,贴合整体的影片叙事风格。当我们可以宽恕伤害,我们给予世界的就只是爱了。片中常会出现的一句《欲望号街车》的台词: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这也仿佛也正是曼尼拉的心声。区别于一般的“大师”,阿尔莫多瓦没有表情淡漠或偏执疯狂,但他并没有显得情欲力超强或如思考者般神圣,在道德上没有试图摆布,却用狡黠来掩盖脆弱和暴躁。
    阿尔莫多瓦自己说过:生活本身充满着想要掌握权力的激情,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对个人来说,对于生活的激情,则是使生活具有意义的唯一动力,那是我所决定,所想要的未来!
    

写于 in传媒

 6 ) 感动如斯

  看这部片子已然是两天前的事,但心理总是莫名地觉得我该为此写些什么。在我短暂而又碎片化的观影经验里,似乎没有一个导演,像阿莫多瓦这样,将镜头如此毫无保留地托付给女性,让人嗅不到任何一丝男性气质的味道,又如此执着而细腻地去表现、赞颂由女性所诠释的人性之美。对此,除了深深地景仰与震撼之外,我早已在心中,为阿导树起开拓者的丰碑。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绝对是空前的,绝对是颠覆任何既往的范式的,绝对是阿莫多瓦两性观念的全景展现。在这里,阿莫多瓦就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洞察者,站在早被夷平的两性世界的废墟上,用温柔的镜头重新建构一个充满女性关怀的美丽世界。整部片子甚至看不到任何一个正常的男性:车祸身亡的少年,成长在父爱缺席的单亲家庭里,会极无安全感地对母亲说“你愿意为我出卖肉体吗?”;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变性和艾滋困扰而忧郁孱弱,只在临死之前回归了父亲的角色;变性人阿悦,除了第一性征还保留之外,全然是一个女性美的化身,烟花生涯和率直的个性反而让人对其多几份欣赏与怜惜;老年痴呆的父亲,亲生女儿近在眼前也全然不知,凭其无助哀伤黯然落泪只留下一句“爸爸我爱你”然后消息在茫茫人海无尽街头;罹患爱滋的新生儿,似乎是全片希望的聚焦,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虽然尚在襁褓之中……男性的缺位恰恰彰显了女性内心的坚强独立,这种决绝的、浴火重生般的温柔与勇气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整部片子将女性的爱情、友情、亲情等人性之美展现得细腻温柔而又不显得做作,温婉动人而又摄人心魄,难怪当年片子自公映起便横扫各大影节,成为继《对她说》之后阿导女性关怀的又一杰作。

  天才总是不会放弃任一个为镜头增添感染力的元素,阿莫多瓦就是这样。为了渲染女性柔美的品性、坚强的内心,他极尽场面调度之能事,每个画面都如一幅浪漫主义油画一般,色彩温婉丰富、节奏舒缓流畅,令人不胜感动。印象中,除了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红色沙漠》,严井俊二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似乎再没遇见一个导演,将色彩和性格如此入木三分地融为一体了,这种静默之美甚至让人分不清剧中那些美丽的女性是在身边,是在荧幕里,还是犹在画中。我想,很久很久以后,我仍会一直记得,这个伟大善良的母亲——玛努埃拉,她的包容、真诚、善良、美丽、正直……以及由美得令人窒息的佩内洛普饰演的修女罗拉,她的美,真,善,还有变性妓女阿悦的乐观、善良、豁达……女性之美,美如斯。

  在这里我不想唱任何女性主义的高调,因为由一个男性导演,自传体式地呈现的这部影片,最好地诠释了女性美的极致。我想,自阿莫多瓦起,我可以跳出意大利、瑞典,尽情地领略西班牙电影导演的“艺术写作”了。

 短评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4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10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15分钟前
  • o”mygod101
  • 力荐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2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33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38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42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43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4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5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55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59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1小时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