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短评是看过电影几年后的最近才写下的。我是从《对她说》开始看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对她说》是一部结构相对简单的电影,要表达的东西也很集中,是我习惯并且欣赏的。相对而言,这部电影中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和他所涉及领域的边缘化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太能适应,沉淀了许久,才逐渐有了一些领悟。
首先这部电影表达了阿尔莫多瓦一如既往的对少数群体的极大尊重,甚至是对他们的致敬。虽然片中涉及到的变性、双性恋、同性恋、非婚生子和继生家庭看上去仿佛很能博眼球,也能满足很多人对亚文化领域的猎奇心态,但其实这些情感关系本身的脆弱和黑暗却是身处性别惯常秩序的人所不能体会的。但导演却尽了最大努力将这些东西展现了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对人性共通点的巨大信心。
第二,电影用了“母亲”来统领全片,这不是一个随机的选择。这里的母亲也不是指一个和孩子形成血缘关系的生理意义上的母亲。因为电影开始没多久,这个母亲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导演觉得真正可以统领一切的,是处在精神位格中的母亲,即母性。母性,跨越性、性别、血缘,它能够产生切身的痛苦(亲身儿子的去世),但也能让这痛苦得到愈合(领养前夫的私生孩子)。这里头当然有许多过于理想化的成分,这也是这部电影经常被诟病的地方。阿尔莫多瓦明确地表示过这部电影是用来回忆和致敬自己母亲的,可见有个情结在其中。而且事实上,要去安慰这个边缘群体中每一个具体个人的孤立感和幻灭感;去保护好他们的存在合理性和情感纽带,光靠硬性的法律保障和基于政治正确的社会认同接纳仍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出于人性的,自发的,且趋于永恒的东西作为一个轴心式的存在,去弥合这支离破碎的一切。而在导演看来,唯有母性是能够做此担当的。
最后一点,还是想要讨论一下理想这个问题。显然,这电影是有那么一点理想,它的符号化,观念化都是这种理想指向的具体表现。片中呈现的许多人的生存状况,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被认为过于观念过于抽象,乃至于被抨击为不切实际,也是一部分的实情。但,关注边缘群体,关注亚文化,本就需要跨越现实的藩篱,去试图建立另一种人际的,情感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又不可完全与现实切割,并且与现实形成某种平行关系。这也是母性的内涵会在电影中被极大扩宽的原因。导演寄希望于能挖掘出母性中的神性因素来,而这神性超越了血亲,并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相处和情感关系理解成唯一的事实。相对的,他也非常冷静地指出了这个边缘群体的脆弱本质和时时面临着覆灭的危机。而这危机,放眼望去其实已经不单是边缘群体独有的危机,而是整个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危机。我们身处的现实不是一样的脆弱,一样的不堪一击吗?即便是异性恋,即便是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到文明体系绝对的庇护和帮助吗?现代大厦摇摇欲坠,人人自危,我们的归处在哪里?唯有母亲,母亲是一个人的来处,是一个生命体得以诞生并成长的基座,于是它也终将成为一个最终的归宿,就如我们每个人都终将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当然,你可以说只是导演的一种个人化的不成熟不全面的理解,它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有将母性神圣化的危险等等。但阿尔莫多瓦的好处是他的电影拍得总是非常深情,充满热情,他不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但他绝对是个艺术家。艺术家的思想本身就是有局限的,过于理想的,甚至也有些冲动和浅薄在里面的,但他的艺术感觉和情感上的丰沛多少还是可以弥补这些缺点的。我猜测,他本是希望借着这部电影达到某种思想高度的,他有这个野心,且不论成功与否,他终于没有丢掉他电影里一如既然的那些打动人心的元素,他仍然是那个阿尔莫多瓦。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