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国语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5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冬日深山中的鱼鸟之恨

说起电影《冬》,必须要先吐槽一下我艰难的观影过程。因为得之不易,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的观影体验。

首先,早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时就把这部电影列入观影片单了,但是不幸没有买到票。之后看见电影定档上映的时候,非常开心,心想终于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了。但是上映之后才发现,排片如此之少,全北京城一天最多就四场排片,而且所有排片的电影都离我家极远。不禁想问一句,这也能叫做全国公映?

无可奈何,选择了周末早上9点在五棵松的一场排片。所以本该睡懒觉的周末,为了这部电影硬是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出门挤地铁,终于算是看上了这部电影。

观影人数可想而知,包括我在内就五位,其中一位大概是无聊想找个地方坐着而已吧。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刷手机,手机屏幕的光在漆黑的影院中让我看得眼花,又不好意思出声制止他。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能更差。当然,这都不是电影本身的错,至于谁的错大概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电影本身倒是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全片没有对白,以黑白影像来呈现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电影有了最初的好奇心。

故事梗概大概可以概括为: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电影用七天的时间来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我无意把这里的七天与上帝创世的七天来作比较,无法揣测导演在构思的时候是否想过两者之间相互对应的事。因为在我看来,强行把两张来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电影中的王德顺饰演了一个住在深山之中的老人,妻子早逝,没有邻居,独自生活。电影的开头非常引人注目。风雪肆虐的寒冬中,一个老人坐冰面上,白发白眉,独自垂钓,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正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老人、一蓑衣(当然这里是大衣)、一鱼竿,面对着一个冰窟窿,就好像是把这首意境绝美的唐诗定格在画面中一般。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王德顺老爷子的个人秀,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王德顺的话,这部电影或许拍不出来。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胜任如此这样一个孤寡老人的角色。

电影中的白天,老人或出去垂钓或出去找鸟,总之有一些人类活动。但是到了晚上,老人便只能早早睡下了,而且导演还特意拍摄了每天晚上睡觉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景值得一提:

第一晚,老人铺床睡觉。不仅仅铺好自己的床,还非常认真地铺好了早已去世的老伴的床,然后沉沉睡去,以此表现老人的孤独。

第二晚,因为没能钓回放生的鱼,觉得郁闷难以排解,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打碎了鱼缸,以泄私愤。由此可见,老人钓鱼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希望与鱼相伴。

这一段老人失眠的场景被王德顺表现地非常贴切,沉重有些怨气的叹息声,又有些怒意地敲打床板,抓耳挠腮,猛地坐起来干洗脸。一个失眠老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通过他的姿势、急促的喘息声以及片刻之后长叹一口气,我觉得老人似乎手淫了一次。但我不确定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第三晚,与鸟相伴,一夜无话。

第四晚上,老人与小孩成为朋友。老人睡了他老伴的位置,老人心满意足地睡去。

因为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最多也仅仅只是厚重的呼吸声或者一两声爽朗的大笑而已,除此之外大概只有风雪自然万物的声音。这一设定非常有意思。

首先,电影的前半段确实没有出现其他人物,只有老人自己。那理所当然地没有对话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出现对白了。如此设置合情合理。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出现了一群小孩,而且有一个小孩还与老人一起生活过。此时依旧没有对白,只是以笑声来表示两个人的交流,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刻意了。

另一点,因为没有对白,所以观影时的注意力基本全在画面上了。这让我记住了很多用心良苦的小细节,比如烤焦的土豆剥下来得到整块的皮;但也让我看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如那个玻璃鱼缸似乎现代化得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最后,说一个我脑洞大开的理解,也同样不确定对错。

电影的最后,小孩离他而去,老人产生了小孩回来的幻觉,并在雪地上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舞蹈。然后在他瞌睡的时候,小孩再一次回来,可是当老人追出去时,却发现小孩的帽子浮在他时常垂钓的冰窟窿里。

正常的理解大概是小孩溺水而亡,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是一个奇幻故事。小孩其实是鱼的化身,正是那条被老人杀死准备喂鸟的鱼的化身。所以之后老人烤了鸟喂了小孩,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一报还一报的宿命感。

当一切故事结束时,老人再一次睡在床上,却幻化成了一只小鸟飞向天空。这个镜头让我越发觉得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奇幻故事。电影中并没有老人和小孩,自始至终有的只是一只鸟和一条鱼。

小孩是鱼,老人是鸟。鸟捕鱼为食,鱼幻化成小孩,最终烤鸟食之,一去不返。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非常明显地做出了暗示。老人在回家途中遇到奄奄一息的鸟,片刻之后老人也奄奄一息地倒在风雪之中,最后老人带回了小鸟,并在床上与小鸟一同慢慢苏醒。

同时孩子和鱼也以非常相似额姿势倒在了冰窟窿旁,虽然是前后不同的时间,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细微的暗示,鱼即是小孩。

这样的话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小孩与老人相处时依旧没有对白,而只有笑声;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何在如此深山中会有老人,还有一群小孩。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理解而已。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纠结故事本身如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电影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那份独钓寒江雪的泼墨山水画的孤寂之感。或许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最后补充一句,电影中出现好几次的那一段配乐节奏感真是太好了。

 2 ) 一直在等啥时候吃小孩

讲真,下面这个场景是我觉得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但是很可惜被安排成了影片开场的初始状态,在导演意图中,好像这是一种最终一定会被打碎的平衡。

    简介上写,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我当时想,这一定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于是两天前就订好票,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真的很不容易了…),满心期待跑到城市另一端来看这个每天仅排一场的电影。可是实话说,它并不符合我的预设审美主题。
    就算是满满当当七十三分钟的垂钓镜头,或是极度写实地拍摄老人第一天钓鱼第二天放生的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也是愿意看的。不,私心里,我的确更希望电影能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去塑造一个极度理想的人物标杆。没有杀鱼喂鸟,没有喜形于色,没有涕泗横流失声痛哭。

    老人迎着风雪,对抗世界,可是却被世界缱绻包裹,日落而息。

    想想都觉得有b格诶。
    不过这样的话,应该就是另外一个片子了吧…就不是“邢健第一部电影”了吧…(白眼)

 3 ) 童年记忆的影像叙写——20160716电影《冬》南京站导演线上交流实录

(编者按:2016年7月16日下午,蓑翁在南京组织了电影《冬》的众筹观影活动。当天晚上,蓑翁又在微信群里,组织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线上交流,邀请本片导演邢健参与互动。以下是由群友大头猫整理的此次线上交流的实录,跟大家分享。)

时间:7月16日20:00—21:00
主持人:江海一蓑翁
采访对象:邢健导演

江海一蓑翁:感谢今天每一位到场的观众朋友。今晚八点到九点,我将在群里组织跟导演的线上互动交流。前四十分钟由我跟邢健导演对话,后二十分钟大家跟导演提问互动交流。大家身边有在其他场合看过这部电影,希望参与线上交流的,也可以邀请入群。线上交流前四十分钟,只允许我和导演发言。后二十分钟,大家自由提问发言,导演可以有选择性地回答。导演的发言可以采取语音形式,其他人的提问和发言请尽量用文字。

邢健:大家好,欢迎吐槽。

1.江海一蓑翁:作为您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想先请你谈谈这部电影的故事创作源起?

邢健:其实这部戏是拍我童年一个内心的状态感觉,可能起源于很多事情。像我童年和爷爷、奶奶还有我的姥姥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很多。我记得我姥姥,因为我姥爷很早以前就离开了,就我姥姥一个人住。然后那时候我记得偶尔放假,周六周日的时候会去看我姥姥。每当我去看她的时候,她一个人见我之后就从早上会聊到晚上,一直不停地跟我说话。我不在的时候,她平时一天可能要抽五六包烟,不断地抽,一个人。而且过年的时候,她的这些子女,像我母亲,也很少过去看她。她就这么一个人过了很多年。每次我见她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她好像很久没有见到人似的,就是不停的跟我说话,对我内心的感触很深。还有我爷爷和我奶奶,我爷爷身体特别好,我奶奶当时离开之后,我爷爷当时身体也没什么病,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觉得他整个人的精神支柱就没了。其实我也不觉得我爷爷和我奶奶两个人的情感关系有多好,但就是这么很微妙,我奶奶走了之后,我爷爷整个就坚持不下去了。

就像我拍《冬》的时候,其实我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吧,不是那么强壮。我拍《冬》之前一年前办了健身卡,当时我就特别害怕自己在拍这部戏的时候坚持不下来。但是我在拍这部戏的过程当中,我们剧组像跟机员啊都换了好几批人,很多摄影都感冒生病,但是我一点儿问题没有,我觉得就是一个精神的支持。所以说我写这剧本的时候,就特别想把我的内心的一些想法,一些感受拍出来。因为我以前学画画,也希望在我的绘画里面,包括电影里面都能把这些东西融入进去。当时我写剧本的时候还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个报纸的头条儿吧,成都有一个老奶奶花了大概是三十万块钱,给她养的一只猫做了一个葬礼。当我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也挺惊讶的,那个老奶奶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但是她愿意把平时子女给她的这些积蓄都拿出来,给她的猫去做这个豪华的葬礼。我相信那个猫如果要她的命的话,她也能给。会让我想到很多,比如老奶奶她平时一个人怎么生活啊,这些事情会让我去想拍一个关于人的内心感受这样的(电影)。

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我以前也经常聊过这个事情,就是我童年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经常会思考一些比较人生终极的问题。很小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觉得可能也是我对死亡的一种恐惧,就是每天晚上会思考一些我是从哪里来的,将来会去哪里?如果有一天我没了的话会怎么样?就会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所以说我就很想把这些东西融入到我的作品里面。

2.江海一蓑翁:影片由老人,孩子,鱼和鸟组成,能不能谈谈这四个角色各自的设定和指向?

邢健:其实老人和小孩儿,我设定的时候没有去考虑是一老一小。我觉得就是代表人类。然后当时我们想的时候就觉得想拍天地人之间三者的一个情感。人和时间的情感,或者说就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吧,想讲这个。

其实我还有一件事情想说一下,就是关于南京的问题。我每次可能都会聊到南京这个问题。这个影片13年拍出来的,大概2014年剪出来的,剪出来之后当时在北京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放映,当时放完之后效果特别不好,也可能是当时初剪没有剪完。当时观众的反映,好的会特别好,不好的会说这部影片特别烂,但是我知道说好的一定都是我的朋友,或者我朋友的朋友来鼓励我。但是当时那次放完回去之后,我纠结了好久,思考了很久,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去做导演,或者说自己可能根本就不会拍电影,怀疑自己拍了一部很烂的片子。

但是我第二次在南京放映,就是后来参加在南京的中国独立影展时,算是给我一个极大的鼓励。因为当时那场的放映,让我找到了终于有一些观众可以看懂我的片子,回来之后我觉得算是一个鼓励吧。所以说南京是我的一个福地。

3. 江海一蓑翁:我也是在那次影展上看到片子的,很喜欢。为什么会把故事放在东北的大雪原里?这样的环境下拍摄,遇到了那些困难?

邢健:放在东北拍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对那块土地第一是比较熟悉,第二我从小就比较喜欢雪,一直到现在都比较喜欢雪。对雪有一个很大的情感在里面。在这个环境下遇到的困难其实太多了,每一场我讲的都不太一样,都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一些困难。

首先之前12年、13年,包括11年的时候,我们都去看过景,觉得那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但是那个地方白天就有零下三十多度,晚上有的时候会拍到十二点、一点的时候就会有零下将近四十度。对于这样一部戏来说,本身就是很难拍摄的。影片中最难拍的,像老人、小孩儿,然后动物,这影片里都有。而且动物拍摄时,因为影片好多镜头采用的是固定的镜头,对拍鸟来说是非常难的。

因为固定镜头的时候,我们要给鸟设计一个航线,鸟不能飞低了不能飞高了,也不能飞偏。这样的话鸟必须从那个地方经过,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其实特别难。

至于其他的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搭景,我们(剧组)吃住行这些,可能是每个导演都会经历的一些困难吧,我觉得没什么可过多说,叫苦啊或者怎么的,都是应该的,做为一个导演来说。在那个山上其实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当时选的地方是在长白山的一个算是最高的一个地方吧,在个地方搭景。本来山上是没有房子的,那个房子我们是后搭的,大概搭了有一个半月吧。搭完之后当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做旧,那个房子要做旧。但是温度由于过低,我们美术道具那块当时用高锰酸钾去做旧,根本做不了旧。因为那个高锰酸钾一泼上去之后,它马上结冰,根本就不起化学反应,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且当时还有三天就要开机拍摄了。其它的困难就发生太多了,像我们的车出现问题就至少有三起吧。

4.江海一蓑翁:在我的影评里,称这部电影是一个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终极寓言,包括你的英文片名也是七天,上帝造万物的周期轮回。您通过影片想表达的,具体是怎样的寓意?

邢健:可能很多人没有看过拍《冬》的记录片,我现在正在剪辑,大概这周五会在优酷播出,现在可能会推到下周,大概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会展现从08年我筹备这部戏一直到今年16年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在这个纪录片里展现。

这个寓言其实特别重要,因为我每场交流的时候都会有人问很多特别奇怪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站在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有观众会问那个鸟儿叼那个虫子,那个虫子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很问题很现实。包括那个老人,他的子女干什么的,他每天靠什么生活等等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要以这个角度去看这部影片,就很难看得懂,因为就是一个很寓言的影片。关于七天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巧合,因为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最初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过说要讲七天的故事,七天的事。当我这部片剪辑的时候也没有说剪了七天,但是冥冥之中就剪成了七天。后来有影评人、导演看到觉得好像是讲了七天的事,后来我回头看了一下,大家就在聊这个事情,和圣经里上帝创世记这个事一对比发现,比较吻合。而且里面很多有趣的东西,包括最后一天老人离开,上帝实际用六天创造了世界,最后一天上帝休息,都相对比较吻合。然后很多人跟我说这部戏好像不是我拍的,是上帝给我的一个礼物。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中西文化的问题。我一直对艺术的一个价值观是,我创作的时候我可能会考虑不是某个国家的文化,我会站在一个全人类的或全世界的一个角度文化来叙事一个故事。举个例子,假如我的影片中结尾有一个宗教的佛经,画面上是很中国山水画的这种感觉,而且英文名就叫七天,很多人会觉得是一个比较杂的东西,但是我会觉得,只要这个东西适合我想表达的主题,能够表达,就可以拿过来,包括王德顺的哑剧表演。

5.江海一蓑翁:王德顺老人的表演堪称出神入化,如何找到他出演这部电影?您怎样评价他在片中的表演?

邢健:很多观众会问我这部戏是不是就是给王德顺老师写的。这剧本08年有的时候,就是银幕上呈现出来的这样一个戏,虽然从08年到13年之间,我们改了很多情节,加了很多情节,但是当我快拍的时候,我发现第一稿是我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是特别纯的一个东西。后来我们就按照第一稿来拍摄的。所以谈不上这部戏是给王老师量身定做的。也是后来觉得特别机缘巧合。大概是12年的冬天认识了王老师,之后我发现这部戏真的特别特别适合他,感觉真的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本身我觉得在中国能去长白山拍戏的老的演员可能真的不多,能坚持下来的有这样好的身体。王德顺本身也是东北人,而且我整部影片又没有对白,他又是中国最早玩哑剧走出国门的这样一个艺术家,所以说我觉得这部戏请他来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

在拍戏过程中,我从来没有给王老师讲怎么去演。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会演的话就不会请王老师来。我基本上不会指导演员的表演,只是告诉他一个状态就OK。基本上我们拍王老师的戏最多两条,不超过两条就可以过了。一般比较慢的戏都是他和小孩儿或者是和小鸟儿去配合的时候。尤其像有一场戏,小鸟从窗外叼着一个虫子飞到屋内的碗上面,是一个镜头完成的。那一个镜头就拍了一天。当时王老师为了配合鸟儿的镜头,他需要不断的吃土豆儿。我们当时煮了一锅土豆,从早上拍到晚上,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包括我们那时候山上也吃不了饭,也是他提出来吃泡面,我们就吃了大概半个月的泡面,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有一点就是,接触这么长时间,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先锋,或者说特别前卫,一个很时尚艺术家。

6.江海一蓑翁:熟悉摇滚独立音乐的朋友,都会对这部电影的配乐者——刘索拉、老五、巫娜大为称道。您是怎么请到他们来做配乐的?影片中具体展现的配乐元素,基于你怎样的考虑?

邢健:刘索拉老师特别简单,当我了解到刘索拉老师,听到她的音乐时,觉得她的那种创作的感觉或者状态、气质都比较符合这部影片。当时我就从网上搜她的工作室,然后找到她的电话,然后就给她打电话,打电话之后我们就见面,见面之后我就把这部影片剪的一个初稿,当时还没有初稿,当时最早的时候是一个故事梗概(给她),然后她就同意了。而且用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价格,可能连租一个棚子的钱都不够,就那样一个价格。她又帮我请到了老五,就是刘义军,还有巫娜。

其实这次我们的配乐可能在中国来说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配乐。当时我们把片子剪完之后,然后在棚里老五就直接看这段视频,一边看一边弹感受,感受到了什么就弹什么,巫娜也是这样,完全即兴从影片一开头到结尾去弹出来。然后刘老师会把两个老师的音乐合在一起,会删减一些东西。因为整个通篇都是音乐,我的作用就是选择哪一段需要用音乐。所以影片最后就选了三段音乐,没有用那么多。

其实我一直把很多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风声,包括雪的那种感觉的声音,人的呼吸等,我觉得这些声音也是音乐,也会给观众带来一些不同的感受。

7.江海一蓑翁: 对于资深影迷来说,总会把这部片子跟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产生对比。能不能谈谈您眼中这两部电影的异同?同时也请您再谈谈,哪些电影导演的作品对您的电影创作影响比较大?

邢健:《都灵之马》是我在13年中旬在剪这个片的时候,当时我这片子一共剪了一年的时间,剪到一半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确实找不到感觉,就停了一下。当时我有一个摄影师的朋友给我推荐一部电影,就是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然后就看了,看之后就更剪不下去了,当时对我的打击其实蛮大的。如果我在拍这部戏之前去看了《都灵之马》,对我这部《冬》来说可能会更好吧。

很多人觉得这两部影片——《冬》和《都灵之马》有相似的地方。我个人觉得,除了老人、土豆儿,还有整个影片的某些气质会有些相似,但是还是完全不太一样的两部影片。其实要表达的东西和整个故事的构架都不太一样。

影响我的导演,我个人喜欢的导演蛮多的。像伊朗的,日本的像黑泽明或者是韩国的金基德、李沧东。我们就聊一下韩国的李沧东和金基德吧。金基德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个导演,也谈不上特别喜欢。但是我确实把金基德的所有影片看过很多遍。当我写这剧本的时候,我也特别害怕很多人觉得,我也发现这部影片和金基德的风格很像。其实我作为创作者来说也尽量的去避免这些。但是后来觉得也没必要,觉得还是不太一样的。我个人比较喜欢金基德的这种像标签似的(电影)。因为像全球这么多导演当中,只有金基德的作品看完之后会说,啊这是金基德。就是它的原创性我觉得特别欣赏。不像很多导演,你看完之后,他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里面。金基德我觉得就比较统一,他创作的这种想象力,还有这种能力非常强。所以说比较欣赏。就影片来说我可能更喜欢李沧东导演的一些作品。我觉得他的这种胸怀还有他的一些包容,影片里表达的东西我个人更喜欢吧。

8.江海一蓑翁:这是你的第一部长片,据说您是投入了全部积蓄拍这部电影。能否对有志于进行艺术电影创作的朋友,谈谈您的心得和建议?

邢健:对,这是我第一部长篇。其实我在上学期间,一开始学电影的时候拍过好多实验片或者是短片吧。那个时候给了我很多的铺垫。从08年剧本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剧本很好玩儿,很值得我们去做。然后我从09年到北京之后,当时我就一直在找很多北京的投资方,想(让他们)去投这部戏。从09年一直找到12年,见过很多五花八门的各式各样的一些投资方,大多都觉得这剧本还挺有意思,但都觉得很难拍摄,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不赚钱的游戏。也是历经了几年,后来我觉得这部戏再不做可能不行了,而且我觉得这部戏必须要做,我一直把这部戏当成我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我觉得我这部戏不拍的话,就很难去拍下部戏,或者说很难上另外一个台阶。后来就决定自己来做这部戏。从09年来北京之后一直拍些广告,拍一些小的片子去赚钱,去自己来投这部戏。当时我们最开始预算这部戏是60万,但是后来我们在长白山搭房子,后来就花了有60多万。我们就当时有的就是六十多万,然后就带着那些钱就去拍摄。拍摄一共有十三天,王老师的戏是十三天,之后补拍了一天的空景。拍戏的过程当中就不断的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大概好多回吧。有几回基本上我们整个剧组里只有几百块钱。连我们出的大车,加油一天就三千块钱,连车钱有好多回都交不起。包括吃和住,那个宾馆当时都是后来交钱的。当我们拍完之后,大家没有钱结不了帐,当时在长白山都回不来了。在宾馆大概等了一天去解决这个问题。反正这一路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都是慢慢去解决,慢慢一个一个去解决掉了。后来我把老家的一个房子卖掉,去完成了这个戏。

心得和建议:其实没什么心得和建议吧,觉得年轻人就因为我们年轻,所以觉得有些东西我们既然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坚持,一定要坚持住,这很重要。有时候你觉得你想的东西和一些前辈有些观念上的不同。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代有一代的想法,你觉得是对的就要去坚持,即使是失败了也没有关系。说得有些啰嗦。

江海一蓑翁:下面进行自由交流环节,大家有任何问题或者心得,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留言,导演可以看有选择性的回答或回应。

Andy:导演可以组织线下交流会啊?

邢健:好啊好啊,有时间一定会组织线下交流。可能现在这部片子是8月7号密钥到期。到期之后,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主要发行这部片子把我们整个团队都累坏了。因为这个片子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所有的宣传发行。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筹备下部戏,在年底拍摄我的下一部电影。
蓝猫猫:邢导最近都在忙着做宣传吗?本来很期待见面会的。

张渝涓:谢谢导演,您辛苦了。

邢健:只要大家喜欢我的电影,作为创作者就很欣慰。

FatE: 辛苦了。非常棒,我现在也是一个业余独立动画制作者,对于您说的太感同身受了!一定要去做自己喜欢和想表达的东西。我特地拍了一些镜头,觉得布光特别惊艳,比如这个镜头,不知道背后的光,是特意注意到镜子吗?

邢健:关于光线的问题,最早在08年的时候已经基本定了,就是所有内景反差相对来说比较大,外景相对反差比较小。我想用室内表现人的孤独感更强烈一些,外面表现人的这种压抑感。

蓝猫猫:非常喜欢,觉得有灵魂而且国际化,并且过多少年都会感动。后期还是做默片吗?

邢健:下部片子不是默片,不是没有对白,是有对白的。其实这部片我们也不是刻意没有对白,曾经想加过对白,但确实加不上去。我们不知道想说什么,而且觉得说那些话没有什么用,不太希望在我的作品当中有一些不起作用的表达。

蓝猫猫:没有对白才纯粹。

Dave:邢导,那个鸟、动物是怎么拍的?特别有意思。是养的还是用特技做的?

邢健:鸟是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训练的。

张渝涓:整体上不是很理解,请原谅。艺术电影看得少。不过老人第一(天)铺开被子,认真抖开“爱之花”枕巾,就觉得有些进入感。后来为什么孩子会躺在那里,是什么隐喻呢?不想孤独?不是谁都能填平吧?

邢健:没有特别隐喻。

FatE:就是有一个老人背后有镜子的那个景,特别惊艳。这是您无意识表达的还是安排的?还有一个特别好奇的问题,似乎这个片子不仅能正过来看,还可以倒过来看,也能解读出另一种含义。您写剧本的时候有这方面的考虑么?

邢健:倒过来看?

FatE:虽然没啥关系,我看的时候宗无意识的想到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然后试着把您这部片子倒过来看,再正过来看,觉得意味更重了。另外我也觉得您的片子有黑泽明的范儿,黑泽明还有押井守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

沁玥Qinyue:我的理解可能比较浅薄:对于深处的孤独,所有身边出现的交流和寄托都是溺水前的稻草,可以随时被替代。

邢健:内心有空缺,需要不断填补。

张渝涓:在有限预算下,拍摄与制作的诚意充分感受了,也能让人回味,如醇酒。

邢健:谢谢。

蓝猫猫:我更觉得老爷子杀鱼烤鸟不是妄心,是愿意付出一切去讨好更想要的温暖,抵御孤独。

蓝猫猫:导演对杀鱼烤鸟的正确解释。

沁玥Qinyue:前大半段在不停地抓住一切机会填补;最后几分钟轮回,让人释然。

FatE:分享一句金陵读书经典语录,采自《红楼梦》:“好似一片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觉得您的片子很有这意境。

江海一蓑翁:@蓝猫猫 这不是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没有正确解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作品一般都是多义性的,意义由作者和受众共同产生。

邢健:我一直觉得众生平等,羊吃草,人吃羊,草也有生命。

Andy:导演我也想做一个这样有意境,有逼格的作品。我在打算开始写剧本,有什么建议吗,或者意见?真的很开心看到《冬》和《路边野餐》这样的作品。

hyt:现在回味起来,仿佛置于虚空幻境,类似于一个多维空间,看到了(抑或置身,替身)于其中。

FatE:我是一个科幻迷,其实我觉得您这片儿也挺有库布里克那种味道的。但是邢导这个片子虽然让人读出了很多的味道,却哪一种味道都不是,仔细品味,是属于《冬》自己的味道。我觉得这就像邢导说的,落脚点在全人类上。

雨伞:没有对白,胜于对白。

沁玥Qinyue:总之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能够哪怕浅薄的尝试理解,就很好。

Andy:导演你觉得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排演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Candy:我觉得您的片子很国画,在画面上非常美。鱼,鸟,小孩的寓言也特别棒。但作为逻辑控,总觉得小孩为什么要捕鸟呢?还带了一群小孩。那群小孩后来去哪里了?最后出现的姑娘是老人的妻子吗?他有过孩子吗?他还有什么故事吗?最后雪地上的那串脚印是不是孩子的?孩子是不是其实没有死?还有影片里多次出现风吹雪的镜头,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Andy:我觉得更像是对于内心时间的自省,对孤独的诠释。

hyt:或许只是轮回的一个片段。

江海一蓑翁:@candy 电影是艺术,不能用做数学题的方式来观看,个人观点。

邢健:其实我在写《冬》剧本的时候,有一段是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他为什么住在那儿。我们把这一段整个拿出来,然后也是我今年年底要拍摄的这部戏。就是讲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下部戏依然还是有动物,主要是讲家猫和老鼠由仇人变成爱情的故事。

江海一蓑翁:因为时间关系,本场交流到此告一段落。感谢邢健导演的精彩分享,感谢各位观众的提问和参与。

邢健:谢谢大家!感谢大家支持《冬》!感谢主持人!大家辛苦了!喜欢南京,南京是我的福地。

江海一蓑翁:《冬》的观影交流圆满结束。

文字整理:大头猫
2016年7月17日

 4 ) 唯美风光与真实人性包裹下的雄心壮志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
《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
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
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但是也因而不够完整。说作者关注的是空巢老人,这是牵强的,但如果说是结合自己的童年,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一部志在国外红的电影而言,名字只是一方面,叙事还是有待加强的,毕竟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太不明显,大部分是参照默片与哑剧,是靠演员撑起电影的时间~
虽然影片在节奏上还有待提高,但是画面的唯美确实可以成为一部长白山的旅游宣传片,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样一部作品是可以完成一个及格成绩的,但是对比贾樟柯出道时的突破而言,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上升空间~

 5 )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

气候很绝望,除了雪,还是雪。
老人在冰洞边垂钓,他有点麻木,他把鱼带回家,并不吃它,他只是需要有一个活物的陪伴。后来,他在大雪中捡到了冻僵的幼鸟,把它带回家,幼鸟渐渐恢复,欢快活泼的幼鸟带给他的快乐自然大于呆滞的鱼。
老人用馒头和烤熟的土豆喂养鸟,但是幼鸟的喙是弧形的,很显然,他是吃肉的。
老人自然也知道,于是他杀了鱼,喂养鸟。
孩子也想要鸟,鸟没有吃到老人为他切的鱼,鸟被孩子抓去了。老人甚是生气,他失去了陪伴。
孩子来了,盛气之下把孩子推倒。
后来,孩子成了老人的“鸟”,孩子比鸟有趣很多,老人有了新的陪伴。
鸟回来了,老人抓住了鸟,烤给孩子吃,孩子吃完就走了。老人的鸟,再一次走了。
他很生气,每一次都为“陪伴”付出了“陪伴”,但自己永远都孤身一人。

老人暗指留守老人,没有语言,快乐和失望在我们眼里如此晦涩沉默。
孩子是我们,曾让老人享受过陪伴的快乐,也带着“他的财产”-鸟,离开,回到孩子圈。
鱼代表什么,我还不知道。

老人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杀掉了在挣扎的生命。
为了鸟,老人切了在菜板上挣扎痉挛的鱼。一块儿一块儿的。
为了孩子,老人烤了回来找他的鸟,双腿绑在棍子上,棍子伸进火炉。
鱼曾经陪伴他,鸟曾经报恩,把虫子叼进老人的碗里。

七天,结束了。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老人们也不会是那位“老人”。

 6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
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短评

为了排遣寂寞,老人钓了鱼;为了讨鸟欢喜,老人杀了鱼;为了哄孩子,老人杀了鸟。最后孩子走了,老人什么都没有了。 无意间看到这部作品,十分惊喜,强烈的寓言感,有大师相。

8分钟前
  • 阿尔法罗密哟
  • 力荐

得鸟杀鱼,得人杀鸟。从看到老头子第一次外出找鸟,小鸟飞入帽中老头子那一刻的笑容时,我就知道人类罪恶灵魂的大门就这么在这冰天雪地里随着雪降的速度慢慢打开了。不止秒速五厘米。

12分钟前
  • Whishaw
  • 还行

那只鸟演得好

13分钟前
  • tapa nama
  • 还行

导演有点太装逼==

18分钟前
  • 猫头鹰想睡觉
  • 很差

没什么理由,看着看着,就陷进去了,虽然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但有的时候无需太明白,享受就好了

21分钟前
  • 小龙同学
  • 力荐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年轻人,装逼可以,但请别苦了老年人

2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30分钟前
  • 小河马
  • 力荐

《冬》终于要公映了,夏夜看这片子,心生寒凉,冬雪化成了夜雨。处女作拍成这样,惊喜,“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唐诗意境,孤与寒都是无需言说的,就这般白如雪,灯如豆,被褥薄,屋外冬风嚎,长河雪下流。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遂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35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38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导演展现了一幅冬日水墨画,毋须言语,在雪山之上,天地苍茫,风雪漫扬,处理得的确有水墨风以黑白摄影勾勒老人、小孩、鱼、鸟……可见导演邢健的文人画功底极为深厚,这样的影片,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影片,在千篇一律的各类华语电影中,这部算比较特别,难得一见。

40分钟前
  • 影评终结者
  • 推荐

请尊重“电影”二字

4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处女作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导演的朋克头和片子凑在一起感觉很裂。配乐做的很好。王老头儿的表演也很到位。给导演点赞,希望继续拿奖。电影马上要上映了,但愿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一下这部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黑白片。

45分钟前
  • 爬上去下不来
  • 推荐

Physically repulsed. 为王老师演技加一星。画面完全就像把彩色片去了色,毫无黑白片应有的光影层次,也就别装逼搞黑白了。导演心也挺大的,结尾“邢健的第一部电影”这种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屌的一行大字出来我真的被恶心到了。

50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三星半。邢健处女作。结构类似《都灵之马》,讲述长白山白雪中老人的七天(也吃了不少土豆)。西绪福斯式的生活(放鱼-钓鱼),孤独(墙上的老伴照片-孩子和鸟)、苍凉(老年-冬天,荒山-树)。无对白,王德顺撑起全片。结尾略甜腻,山顶的移动俯拍镜头有点违和(风格不一致)

54分钟前
  • btr
  • 推荐

排片少到只有早场,大概是一个厅里单人观影人数多于结伴人数的。老人每天去钓鱼,钓到了就养一天第二天放生;可是后来救了一只小鸟,就把鱼宰了喂鸟;再后来有一个小孩陪他,小孩不喜欢吃土豆,老人烤了鸟给小孩吃。可惜并没有机会让他继续把小孩给谁吃。

55分钟前
  • 陆小六
  • 推荐

导演自恋自high,影像也没有怎么美。就一45分钟短片内容,非得搞80分钟。

60分钟前
  • Craze
  • 较差

王德顺挺火啊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这才叫演戏!这才是演技!

1小时前
  • 一个耿直的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