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二世

HD

主演:本·卫肖,克蕾曼丝·波西,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詹姆斯·鲍弗,大卫·苏切,大卫·布拉德利,汤姆·休斯,琳赛·邓肯,大卫·莫瑞瑟,罗里·金尼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理查二世 剧照 NO.1理查二世 剧照 NO.2理查二世 剧照 NO.3理查二世 剧照 NO.4理查二世 剧照 NO.5理查二世 剧照 NO.6理查二世 剧照 NO.13理查二世 剧照 NO.14理查二世 剧照 NO.15理查二世 剧照 NO.16理查二世 剧照 NO.17理查二世 剧照 NO.18理查二世 剧照 NO.19理查二世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Ralph Fiennes的影子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太现代感了,非常容易出戏,有一种看舞台剧排练的感觉。尤其是拉远景的动感远远破坏了历史剧的沉重性。
前半段男主演技过于用力,其他人又没进入状态,只有几个老戏骨始终保持水准,但他们的舞台腔和新生代演员的电视剧演法还是有些不协调。David Suchet的台词比较多,和其他演员形成鲜明对比,个人感觉除了男主,其他青年演员都没跟上莎剧台词的节奏。
男主后半段开始有Ralph Fiennes的范儿,在同辈演员里顿时出挑了,爆发力很好,和开始的感觉差异很大,可能慢热,也可能是被其他演员反衬得夸张了。总体而言,够入戏也够出色。
David Suchet的演技很好,不过基本就是那些套路,不功不过,属于非常保险的演绎,演他儿子的小帅哥长得不错,台词太弱了,没什么深度。演继任国王的演员就是一扑克脸啊,不夸张的说,拉低了许多场景的冲突感,一大败笔。

 2 ) 《理查二世》| 文艺咖昏君执政纲要

一。

越长大,越中意莎士比亚,越青睐文艺复兴。

爱人性的人,一定爱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人本自由,浪漫主义,14世纪在我心里的样子就是夏日阳光的照耀里波光粼粼的威尼斯。

可能是少了点柴米油盐这样的俗事,多了些迁客骚人的名仕风骨,却又有一股烟火气笼罩着、增一些人情味。

莎翁早期的作品更是人本思想之最。

爱情和自由,掩盖在薄雾般清冷的悲剧外壳下;无论国王,圣女,丑夫还是叛贼,每个人物都跃动着展示自己的灵魂。

中世纪的感情压抑了太久,然后突然间就像井水喷涌,被强烈的戏剧冲突裹挟着泄在舞台上,贯穿了四百多年仍然津津有味。

今天要谈的《理查二世》是莎翁早期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和同时期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相似,热烈的人物感情奠定了戏剧冲突的基础。

二。

理查二世,是英国12-14世纪的统治王朝。从最初亨利二世的鏖战沙场,到理查二世因乱而逝,历经八任国王,史称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因为亨利二世的父亲曾是法属封地安茹的封王,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又称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而同时亨利的母亲马尔蒂达则是英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1154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亨利二世在英国登基,开启了自己戎马一生的皇帝生涯。青年平教会,复失地,收爱尔兰,战功薄上记录着这位先驱者的浓墨重彩;而晚年却被英法联军谋逆反叛——似乎昭示着王朝未来的命运。

王朝历经六世沉浮,王后伊莎贝拉联合情夫推翻了庸碌的爱德华二世,拥自己的儿子爱德华三世继位。

18岁的爱德华三世发动政变幽禁母亲伊莎贝拉,于1330年亲征;1337年,撕毁苏格兰独立条约,与苏格兰的盟友法国开展。

至此,英法百年战争爆发。

爱德华率领自己长子——黑太子爱德华——与法国开战,并赢得了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优势。

时值1369年,爱德华三世也没能逃离时间的诅咒,老态龙钟不理朝政,经年累战和黑死病让英国节节败退。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卡洛琳战争拉开序幕,法军反败为胜。

祸不单行,黑太子爱德华1376年因病去世;次年,老爱德华相继离世。

七代人的恩怨,三方国的征战,两代人的嘱托。

似乎整个中世纪的宿命都压在了年幼的理查肩上。

1377年,10岁的理查二世——爱德华三世的孙子即位。

于国,英国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在一场不会分出胜负的战争中,赋税激增,民不聊生,暴动起义此起彼伏——十四岁的理查二世必须担起国王的尊严。

于朝,叔叔冈特的约翰摄政专权,贵族你争我抢逼宫谋反,至亲好友为己抗敌被俘——理查为平乱只好满足权贵们的索求。

像风中的一片叶子,懦弱的理查被你来我往,推搡的头破血流。

他从未有一天体会过王的权力,却在王冠这口深井里沉沉浮浮出不来。

三。

经年的压迫,终于转生成对权力的渴求。

1397年,怀着友人被贵族屠杀的恨意,理查开始了自己的反攻倒算。暗杀贵族老臣,清算家族罪行,理查二世在即位二十年后终于夺回了王权。

《理查二世》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理查密杀了叔叔葛罗斯特,却让叔叔约翰的独子,波林布鲁克顶罪,将他驱出英国十年。不久后冈特的约翰年迈重病,理查不仅不允许波林布鲁克回国探望,反而褫其爵位,夺其财宝,用以征伐爱尔兰。

本来就心生怨恨的贵族勃然大怒,秘密召回被流放的波林布鲁克,在英国本土发动谋反。众叛亲离的理查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迫交出王位。

然而,王权更替的流水账不是莎士比亚的兴致所在;相反,戏剧的重点放在被贬后理查的内心冲突。

王位被褫夺的一瞬,也是理查由人性转成神性的一刻。

戏剧节奏突然由平稳转急,理查的戏份由对话转成大段的独白,莎士比亚借理查之口把王权的悲哀内核整个剖开,再演给维多利亚时代的观众听。

被表亲背叛而产生的原始恨意,是本能的兽性

连名字都被夺走而产生的悲悯,是长存的人性

如同耶稣直到犹大罪行时的轻蔑,是博爱的神性

三种精神同时附着在理查身上——莎士比亚比弗洛伊德早了三百年。

放弃了王位,却维持着作为人的尊严,俯瞰波林布鲁克和反叛者:自己也曾渴望过王位,而如今才发现头上的金冠只是枷锁。

理查放下王冠杖节,接受神的加冕,他看见王权厮杀后贪婪的面目,看清了为了这顶王冠劳碌的人的荒唐渺小,看清了每个赤身裸体里面都是欲望和悲哀在驱使。

波林布鲁克想羞辱理查,让他把自己的王冠献出来,全剧的冲突高点爆发,堪称戏剧中最经典桥段之一的空王冠对白,揭开了君主制度的遮羞布。

罪人理查单手持冠,让波林布鲁克走下王位来取。

王位不过是一口深井,一旦坠入权力的泥潭就没有出路,只有系在绳子两端的人上下沉浮;上面的侥幸欢庆,下面的挣扎翻腾,但无论上下,都是血的代价。

为权而争是反美学的,反美学即反人性,即愚蠢。

理查二世被幽禁,波林布鲁克即位,史称亨利四世。

理查在狱中受尽折磨,最终被亨利四世暗杀;而亨利四世也在弑君的罪孽中,被磨去了理智,成了王冠深井里溺水的那边。

四。

《理查二世》问世时,正值伊丽莎白一世君主专制鼎盛时期。

即使是开放的英国“黄金时代”,在戏剧中出现国王的死亡也是天大的忌讳。

莎士比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笔下的理查和普通人别无二致,热切的接受自己丰富的情绪,赞美自己人性的光辉,像诗人雪莱一样骄傲的活着,连死亡都是浪漫的

剧里的王权并非至高无上,反而被描绘成阻碍人性的深井;

神权也非不可高攀,连罢黜的王都可以自比上帝,宗教只反映了人性向善的本质。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RSC) 于2013年推出了该剧目的舞台剧版,其中大卫·田纳特饰演理查二世,也是我最钟意的一版。

大卫·田纳特的理查是浪漫主义的狂热,是自比为上帝的疯狂。那么所有忤逆他的人则犹大似的乱臣贼子,不用他亲自动手,自然会有天谴。

极其符合莎士比亚笔下妙语连珠字字珠玑的人物性格。

被夺走了姓名,遣散了宠臣,禁锢了躯体,他依然是王。

哪怕在生命的最后、在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下,也依然会因为一段错乱的音乐而嗔怪演奏者。

这样的形象是高度艺术性文学性的,也是只有在莎翁的妙笔下才会令人产生共鸣的。

于是他才骄傲的让Bolinbroke走下王位,于是他才会谴责镜子的奉承,于是他才可以在临死前说出 "自己喂养过的御马怎会对逆臣贼子低头" 这样可笑可悲的话。

于是他被至亲之人刺死是才会没有一丝怨怼,却满心想着登入天堂,才能保持自己灵魂的纯洁。

因为他或许不是王,却始终认为自己是神,那么暂时的皮肉之苦也只是为了未来的骄傲荣光罢了,那么逆臣无论如何折磨理查他也不会放弃自己为王的尊严。

这个王是高度理想化的、被赋予了古罗马时文艺而癫狂的、尼禄般昏庸的令人心生怜爱的王。

外加RSC的编剧夹带私货,迎合英国“腐国”传统,让长发白衣的理查愈发的处处惹人怜爱。

而2012年BBC推出的空王冠系列中,本·卫肖的理查以还原历史为主,减轻莎剧的戏剧冲突带来的作势。

不同于田纳特版本的骄傲,小本理查的内核是悲伤的。或许本·卫肖的理查更符合历史中那个反复无常的懦弱君王。

他被王叔挟持却敢怒不敢威,在被限定的王位牢笼里肆意妄为;然而这一切的挣扎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抚慰罢了。

这个版本的理查的动机不是狂热,不是兴趣,而是个体饱受压抑后的反弹,以及自己纯粹本性与可悲帝王家的妥协。

他也举起了王冠让Bolinbroke来接,但目的不是为了羞辱对方,而是为了折磨自己——并且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自我放逐,从而使他在愧疚中无法释怀。

"一个高高在上,另一个饮泪而沉",

这是一个bbc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于整个王室的诘问,这里的理查只是权利之争的牺牲品罢了。

同样的,他的死完全没有尊严。他的灵魂早已经放弃王位了——直到污泥驱散尊严,利剑夺走肉体。

剩下空空的躯壳满是历史的尘与悲。

两个版本侧重不同的重点,都同样是我的心头好。

更大的惊喜是,2020年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的《理查二世》电影版将要播出。不知道这个版本的经典演绎会有什么突破。

五。

写到这里已经破三千了。我不想让文章太长,就先写到这里吧。

突然想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里的一段话,原文记不清了。中间说到日不多帝国曾经的盛世,说道童贞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尤其重视艺术发展,从不干预任何文学创作。

尽管《哈姆雷特》里出现 “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脆弱”这句台词,身为女性的伊丽莎白也只付之一笑,绝不干预。

伊丽莎白治下的英国成为 “黄金时代”,人本主义和文艺复兴也达到鼎盛。

政治和艺术从来不是对立的。

艺术取之于民,政治亦然;绝不应取之于权。

反观21世纪的格局,谁又能说政治在进步呢?

引用:

Einhorn, R.,Anonymous 4,&Netherlands Radio Choir.(1995).Voices of Light.

Doran, D. (2013). Richard II. RSC.

Goold, R. (2012). RichardII. BBC.

周艳. (2006). 大国崛起. 中央电视台

 3 ) When I ruled the world

影片情节很简单:理查二世治国无道,辅国伯爵其子名亨利者惨遭放逐,不日,伯爵亡,理查二世收其资产,以供征讨爱尔兰之用。亨利愤而回国,欲讨公道于天地,亨利形迹甚得人心。待理查二世于爱尔兰返国,昔日王土已尽属亨利之手。理查无兵无援,唯祈上帝现神迹以求庇佑,然天命难测,无奈退位,囚于伦敦塔,后中三矢,亡。
成就该影片的是本的演技和莎翁瑰丽的文学工笔,台词句句如诗。开篇说Lets talk of graves, of worms and epitaphs。看过影片过后,我想理查二世的epitaphs墓志铭就应该是“when I ruled the world."
是的,当我为王的时候,衣冠瑰丽,宫舍俨然。
当我为王的时候,万民臣服,高呼圣主。
当我为王的时候,君权神授,无人觊觎。
然而这一切,都无非是当我为王的时候。因为这时,我已不是王。
很多年前看电视,早不记得是什么片子,里面有一个镜头是我党在开大会,主持人对着后排的一个同志说,“老溥,你来发表一下看法。”这里的老溥,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当时就觉得这是何等的悲哀啊,曾经哪里有你叫我老溥的份,我是整个天下的王!
亡国也好,退位也罢,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理查二世更像一个神经质、脆弱的孩子,孱弱的身姿,俊秀的容貌和澄澈的眼神。这一切都提高了我对其爱慕奢华、喜怒无常、残暴不公的的忍耐度。所以,对于理查二世,同情惋惜多于痛恨。

 4 ) 四部曲里最爱的一部没有之一

本来以为空王冠四部曲可以把我培养成抖森脑残粉。
结果。。。
结果我被理查二世海滩边的一滴眼泪彻底折服了!!
果然相比于励志故事我还是更喜欢这种心酸无奈的个人落寞史么,就像比起肩挑八百的大侠我还是更喜欢情深如许的反派。
虽然前半段的阴柔表现私以为有点过,但是各种小眼神冷魅冷魅得叫人欲罢不能,片头曲那一幕高贵冷傲完爆亨利四五世啊。
论外貌本其实明明不是我的菜啊但是他的眼神真的杀死人啊啊啊。
人家讲明眸皓齿讲的就是他吧!我一直认为贝齿这个词就是夸张类的形容词啊可是小本的牙齿真的白得透明了真的好像长滩岛白沙滩我捡到的贝壳!!!
这个悲剧人物没有让我觉得像李煜,但是让我想到了李贤。
两个人的相似主要是气质上的吧,带着与生俱来高贵的血统和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野心,最后却殊途同归溺死在权利斗争的漩涡中,可惜了如斯年少。
武则天的几个儿子里李贤应算成就最大野心最大的了,可惜遇到了一个比他更有野心和控制欲的母亲,注定了杯具的宿命。
相比起来,理查二世基本上也是在权臣挟持中长大的,和玄烨有点像?但是他夺权之路太操之过急打草惊蛇了,阻止决斗各打五十大板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啊从小一定缺少一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教育他,视自己的雍容华贵太理所当然。其实作为帝王哪一个不是在剥削和独裁中过活的,关键是要懂得御下之道,不能做的太直白太显眼。
你看亨利四世,彼时亲民和善表面功夫做的多么到位!
于是理查这个傻孩子自以为自己攻打爱尔兰就是天命所归抢谁的钱都是理所当然的,还无端端想起来要御驾亲征= =居然都没有人来阻止他这个荒唐的念头!
怎么地你也先把内忧解决干净了再去考虑外患啊。你看康熙,人就是把鳌拜吴三桂什么的都收拾妥帖了才跑到准格尔去御驾亲征的!
于是傻孩子不仅打了败仗回来以后发现把自己的国土都丢了。
海滩边那场戏真真是演绝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和故事本身贴合得天衣无缝。
当得知反击无望大势已去,一边神经质地捋着自己头巾耷下的一角一面转过头去,迎着海风,一滴泪就那样意外而又理所当然地落了下来,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绝望地心酸。
海滩边刚刚还义愤填膺地用法杖写下自己的名字,一个转身就被浪花吞噬得无影无踪。
基本上以我浅薄的审美观我觉得这一幕是四部曲里最直白的引人共鸣的借物抒情。

城堡上委曲求全的妥协,强装的镇定和绝望的对峙,高高在上的身姿随着走下城楼的脚步一起湮灭。谁能说他不够顽强不够勇敢,那是一个帝王面对屈辱所能做的最后一点对尊严的自保。
虽然这螳臂当车的自保只令人扼腕叹息。

然后是那身最美的耶稣般的造型。
白衣配白马,他从高塔石门内转弯出现,衣袂飞扬,落寞也无法遮掩的高贵,惊艳了屏幕,惊艳了我。

再然后是殿堂前的无尽屈辱。我以为他会声嘶力竭的爆发,他却只是摊了摊手,轻声一句:“为什么还叫我来?”那样酸楚而绝望的自嘲,一下子就让我的眼睛汗如雨下。

最后最后,他被乱箭射杀。相比于历史上饿死的结局我以为这都算是仁慈。
一个曾经锦衣华食的帝王,结局竟然是被活活饿死,这样拍的话,我对亨利四世的恨会更多更多。

什么基情满满。
亨利才不配得到王上的爱。
看吧,他得到的,果然是理查临终厄运的诅咒。

 5 ) 无所不在的悲剧

虽然台词没有照搬莎翁原著,但拜Ben的精湛演绎,生生把这部剧集演出了舞台剧的效果。大段大段的台词,无与伦比的气场,Ben用绝佳的演技演绎了一个国王的悲剧。

理查二世是战功彪炳的黑太子之子,天然的王权所有者,生来享有世间一切尊贵却独缺父亲的教诲,所以剧中的他纤细柔弱,甚至有些阴柔,宠信佞臣,政令随心意而变,因嫉恨兰开斯特的亨利而把这个名义上的血亲放逐甚至剥夺他的财产,故事的前半段里,理查肆意妄为,这一切导致他命运的突变,从王座被拽下跌入深渊,那个把他命运暴力终结的人是未来的亨利四世。莎翁故事的开端是一个已经黑化的理查,但其实在这一幕之前,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理查也曾是那个孤身一人走入叛军队伍里一举瓦解瓦特泰勒农民起义的年轻国王;他也曾是那个在威尔顿双联画上跪拜在圣母脚下表情虔诚的信子。一个人可以有多少面孔呢,一个国王又可以有多少命运转折点呢?

如果说理查曾是合法的君王,那么亨四可以说是合格的君王,但在那个宗教高于一切的年代,君权神授,如果国王可以随意废黜,那还有什么可以代表神的旨意?亨四赢得了那顶王冠,开启了兰开斯特王朝,但是在他接过王冠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意识到是他亲手开启了英国王权更迭的原罪,从他而始,到理查三世而终,谋杀、篡位、鲜血成了王冠上无法洗清的污渍。剧中莎翁借理查之口说出了那段经典的独白:“Let’s talk of graves of worms and epitaphs. Make dust our paper and with rainy eyes write sorrow on the bosom of the earth. And tell sad stories of the death of kings. How some have been deposed, some slain in war, some haunted by the ghosts they have deposed, some poisoned by their wives, some sleeping killed. All murdered. For within the hollow crown that rounds the mortal temples of a king keeps Death his court.”无一善终,是诅咒,也是预言。

当理查环顾昔日旧臣说出“So Judas did to Christ, but he, in twelve, found truth in all but one. I, in twelve thousand, none. ”那一刻,他衣衫单薄孤立无助,但Ben硬生生凭借演技把一个被废黜的君王最后一刻的气韵展现的淋漓尽致。

 6 ) Let's talk of graves, of worms and epitaphs.

英格兰的君王史是一本用欺骗、谋杀、战争和贫穷写出来的血书。对于那些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可能这部片子看起来格外费劲,那么首先大概的介绍一下背景。

理查二世,1367-1400,从1377年到1399年在位共22年光景,33岁便孤独的惨死。百度百科对于这位国王并无过多介绍,以下都是由David Hume所著《英国史》所来。

在浩瀚的英格兰帝王史上,理查二世从来不是一个有名的君主,无论是盛名亦或是毁誉。他的祖父就是赫赫有名,开启英法百年战争的爱德华三世。在英格兰历史上,有几位爱德华相对出名,“殉道者爱德华”,“忏悔者爱德华”,“长腿爱德华”以及“黑太子爱德华”。前两个历史较为上古且并无太多可以考据的内容,长腿爱德华即是爱德华一世,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君主,而最后的黑太子爱德华则是爱德华三世的长子,也称威尔士亲王,与其父一起征战沙场,赫赫战功却无奈死于国王之前,留下幼子理查,也即是爱德华三世的嫡孙继承王位。

因此不难看出,理查的成长过程中,其父黑太子所扮演的角色几乎不存在。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英格兰人不打法国人就觉得浑身痒的个性,黑太子有生之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使得幼子理查在十岁登基的时候,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因此辅佐国王的重任落在了黑太子的三个兄弟身上,冈特的约翰(兰开斯特伯爵)、埃德蒙(约克伯爵)以及托马斯(格洛斯特伯爵)。其中约翰是此三人里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最有治国才能的一位,而格洛斯特伯爵则为人激进缺乏审慎,企图罢黜理查反而自己被囚,最终据传被理查秘密谋杀,也引发了此后十年内围绕着王冠的争夺。

由于格洛斯特公爵的死打破了三个王叔彼此的制衡关系,理查开始着手削弱兰开斯特公爵的势力。莎士比亚的著作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直至理查二世的死亡。只是关于他的死,历史上有不同记载,传说他死后尸体被公开展示,并无任何伤害的痕迹,因此相较于被看守刺杀,更多的人相信理查二世是饿死狱中。

————————背景结束,正文开始————————

从史书上不难看出,理查二世的为人部分继承了其父黑太子的残酷,部分又奢靡无度。对宠臣肆意恩宠,加官进爵,经常宴请宾客,王室奴役多达万人。因此这样一位年轻的国王由Ben Whishaw来扮演着实是再合适不过了。无论是第一幕中理查富丽堂皇的王宫,还是相比后面两位君主显然更加华丽的王冠,都暗示了理查二世是怎样的一位国王。而Ben稍显阴柔的声音和一些不经意的肢体语音完美的和这样一个形象融合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儿穿金戴银,手持权杖。

电影很忠实的还原了莎翁的原剧本,主要情节几乎无任何删节更改,删掉的基本都是王后相关的场景,看来导演意图舍弃一切无助于推动情节的部分,加入了我们现在最常见的首尾呼应。电影开始时的作画场景,模特被摆成身中三箭的Saint Sebastian【多谢一楼同学指正】,而也正是最后理查死时的样貌。

可以说理查二世就是理查的独角戏,配戏的老约翰、后来的亨利四世以及奥墨尔都在理查的三段独白下显得有些不够分量。

小本同学在三段长独白里的表现都十分闪耀,真正一个舞台剧演员深厚的功底会在电影里有所体现。

1. 威尔士海岸边上听到自己军队全灭时候的绝望混杂着作为一个国王不肯轻易屈服叛乱者的倔强。贯穿整个Hollow Crown系列的那句独白就是出自这里:

Let's talk of graves, of worms, and epitaphs;
Make dust our paper and with rainy eyes
Write sorrow on the bosom of the earth.
Let us sit upon the ground
And tell sad stories of the death of kings;
How some have been deposed; some slain in war,
Some haunted by the ghosts they have deposed;
Some poison'd by their wives: some sleeping kill'd;
All murder'd

2. 被亨利召唤至威斯敏斯特,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不得不承认叛乱者所述的各种罪行,承认自己被罢黜的事实。

So Judas did to Christ: but he, in twelve,
Found truth in all but one: I, in twelve thousand, none.

On this side my hand, and on that side yours.
Now is this golden crown like a deep well
That owes two buckets, filling one another,
The emptier ever dancing in the air,
The other down, unseen and full of water:
That bucket down and full of tears am I,
Drinking my griefs, whilst you mount up on high.

作为小文盲就不企图解读莎翁的文学造诣了,只说小本子是怎样精准的传达了陷入如此境地骄傲的先王被剥夺了最后的一丝骄傲,匍匐在僭越者的脚下。

3. 死前在狱中,衣不遮体,果腹的只有粗粮面包,毫无开场时的光鲜亮丽,只剩近乎神经质的自我审视,却依旧不忘对于不合拍的音乐毫无忍耐,就这样在孤独中被谋害身亡。

理查二世是个悲哀的角色,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促成了日后的悲惨境地。他是那some have been deposed,而后来的亨利四世便是那some haunted by the ghosts they have deposed。不知道再往后更加有名的亨利五世算不算是some slain in the war,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吧,但毕竟是死在沙场。

最后加一句话,我始终认为Harry Bolingbroke内心里是爱着他的君王理查的【这个爱可是很正直的臣子对国王的爱,不过腐国人嘛……歪着想也无所谓啦~】,而这份对国王的爱也在他登基之后的片段闪回里有所体现。所以我宁愿一厢情愿的相信理查的死并非他下的旨意。Rory Kinnear演的Harry隐忍有余,气势不足。而且我总是不停的把那张脸映射到Black Mirror里面那个首相身上,然后就笑场了……

 短评

好为小本的演技折服,又为理查二世的覆灭感慨,历史上本来对他的评价是亲信奸佞的昏君,结果反倒在莎翁的文字中变得令人悲悯起来,多亏了小本孱弱的身子。Tom Hughes长得俊可是基本没演技啊。全季共四集,后三集是亨利四世、五世,分别由Jeremy Irons和抖森扮演,哎呀故园风雨两代人,几个大帅哥,期待

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小本太神了!傲娇、天真、脆弱之间转换得神乎其神,太极致了!如果不是被他的神演技和台词功力吸引,我想就我这文盲应该听不下去这大段大段的舞台剧一样的古典纯正的英语独白吧,正是因为他演得实在太好我一点也没觉得闷。再看看亨利四世(居然是黑镜里的首相)那从头到尾茫然的表情实在太逊了。

10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力荐

小本的无数个镜头都有耶稣即视感,Ben Whishaw的演技绝对是满分(脸也是)。可是其他演员的表现相对就没什么意思了,理查二世又不是独角戏,连关键的Bolingbroke都虚了,看看亨利四世里我们JI那个气势...首相你还是太连清了!看到Aumerle的时候觉得好眼熟,翻一下才发现是《陵园路口》的叛逆男孩。

1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本卫肖在本片中扮演了宇宙的中心

16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给Stewart老爷爷和本小猫的台词功力给跪了!那临终独白,脸部特写,眼神穿透镜头直视观众的震慑!恍然间置身于舞台剧场的错觉,这才是莎翁剧的魅力所在啊!

17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力荐

看完之后整颗心都碎了,没做好心理准备看英国文言文文艺片的慎点

21分钟前
  • Ango
  • 力荐

虽然一直都知道Ben Whishaw会演戏但是每次还是被会被震撼到...那种自恋又脆弱,阴郁中带神经质的角色真是...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了...

22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老老少少的学院派们光天化日之下跑出来飚演技拼背文言文啊,刚听小本出场那一口皇室口音我就给跪了...莎剧对白虽然经典,但是常常搞的我盯着英文字幕忘了细想中文意思,看中字又不甘心,中英一起盯又忽略画面,索性直接看生肉又理解障碍...其实我就想说文盲害死人啊!为了撸莎剧古文咱也得学好啊!!!

27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基本就是在历史遗迹上演莎翁剧,结尾的Twist&Turn令我唏嘘。一个自大、阴郁、草率、中二又明显神经质和孩子气的国王,被小本同学诠释的淋漓尽致无可挑剔了。不难想象他刚从RADA毕业就靠哈姆雷特在伦敦剧场评论界闹出的动静。清澈传神,无法复制的演员。

32分钟前
  • kidult
  • 推荐

英国人是在用生命演莎士比亚!两个半钟全程都好看到深夜忘记睡觉,理查向亨利扔王冠那场简直要精彩得拍桌!就一官方奥运献礼片好看成这样完全不科学!!!

35分钟前
  • with
  • 力荐

纵观四部,只觉得他当得起视帝称号,他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角色符合个人特质没错,但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部戏,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8分钟前
  • 力荐

裹脚布啊,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40分钟前
  • shanglin117
  • 很差

莎士比亚的剧本放到当代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既折磨演员又折磨观众的怪物。

44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你学长本威士肖,比汤抖森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47分钟前
  • Tiana Shaw
  • 推荐

终于成长到能够感受莎剧语言之美的程度了,却让我怀念起高中语文课翻译古文的日子。

48分钟前
  • 累剩半口气也要
  • 力荐

12年下好扔着没看完的剧,2月为刷RSC的场做预习。空王冠三部曲里数这部最出挑:一则人物有新观(弱化讽刺强化同理心),二来小本的柔弱哀伤神经质选角+演绎双重精彩。空镜头太多偷懒,有点诡异的电视散文气。

52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小本!不多说,三个字,演技派,懂的自懂!!!

57分钟前
  • H!karu
  • 推荐

耶稣般的面孔,神一般的演技,诗一般的语言。君王的地位无非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理查二世被废黜王位还保留着他的骄傲,真是让亨利光环尽失。

58分钟前
  • 流转的往事
  • 推荐

破烂熊的《虚妄之冠》译名非常贴切,可怜的Richard,那三支让他如拒绝高卢国王示爱的圣塞巴斯蒂安那样被射穿赤裸胸膛的利箭是在隐喻他的三位王叔么。众人表现俱佳,Ben Whishaw的台词功力更是引人入胜,细节处无不暗藏隐喻。更加期待下一集。

60分钟前
  • 黄兔君
  • 力荐

小本:RADA 抖森:RADA 灰鼠:RADA 抖森基友:RADA 囧人叔Rory Kinnear:LAMDA 菠萝叔:LAMDA 是说要拍UK建国大业也要选科班出身么??

1小时前
  • 考拉赵小胖☂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