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情欲

HD中字版

主演:马克斯·冯·叙多夫,丽芙·乌曼,毕比·安德松,厄兰·约瑟夫森,拉尔斯-奥弗·卡尔贝里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2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3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4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5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6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3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4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5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6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7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8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19安娜的情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娜的情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描述一名离了婚的中年男人在小岛上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整天梦想着一个不明身份的女子,后来两个分别有着悲伤恋情的女人先后闯入了他的世界。本片是部十分隐晦和复杂的心理片,两个女主角的关系犹如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沉默》与《假面》一样不可分割,色彩在片中发挥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对伯格曼作品没有兴趣的观众会感觉本片十分沉闷干涩。尚衣院牧师艾克斯奥特曼剧场版:来了!国家保安关东大先生基础所需寓所谜案连环杀手之家哦!文姬冰海沉船奴隶之子威尔和格蕾丝第六季湮灭万湖会议https://v.qq.com/x/search从海底出击第一季末日病毒埃塞尔阿姨的万圣节飞虎精英之人间有情如何在网上卖迷幻药第三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2015求生之路八月十五黄河女人语义错误电影版云霄九号鹰爪铁布衫惊奇少女第一季天才基本法游龙戏凤(1957)还乡日记东北兄弟之误闯江湖甜蜜阴森的家族大二神捕原野四十九日天师斗僵尸粤语乡医情奢侈的骨神探可伦坡第六季打扰伯格曼我不是药神激战电影版九岁人生环球竞速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走向彩色片

《豺狼时刻》与《羞耻》之后,同样拍摄于法罗岛的《安娜的情欲》在1969年上映,形成伯格曼又一组脍炙人口的三部曲。在这部电影中,伯格曼延续了之前的惊恐与羞耻,借着情欲、激情的因由,继续探讨情理与人生。 走向彩色片 拍完《羞耻》后,英格玛·伯格曼在1969年初有《祭奠》上映。《祭奠》讲述的是法官阿伯拉汉森因怀疑而对西亚、塞巴斯蒂安和汉斯这三名关系特殊的艺术家进行审查,结果引来被愤怒的他们用一种古老的仪式夺走性命。电影古怪荒谬,但当中的戾气与反思,又能轻松接到现实的土壤中,在御用的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与英格里德·图林的倾情演绎下,依旧有着让人着魔的魅力。 不过,1969年末上映的《安娜的情欲》,在伯格曼的艺术生涯当中意义更为重大。它与之前的《豺狼时刻》、《羞耻》一起,形成影迷心中又一组三部曲。在这部电影里,年轻美貌的寡妇安娜在偶然的机会中走入了独居男人安德烈亚斯的生活,还引见了与她有着复杂关系的阿里斯与伊娃夫妇。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小地方,两男两女随着情欲的催动,在不同的时段有了不同的吸引与关系。 在情场上驰骋多年的情爱老手伯格曼,在处理这些婚姻生活与出轨经历时,往往兴致盎然,并且得心应手。有夫之妇伊娃看上了安德烈亚斯,与他奔到了情到浓时的阶段,但最后,跟安德烈亚斯一同生活的,还是最先出现的安娜。而阿里斯还跟安德烈亚斯透露,当年伊娃便当过安娜丈夫的情妇。在伯格曼的镜头下,欲望的盛开,总有丰沃的土壤,所谓伦理,在这里不过是轻佻与随性下面那一圈无关紧要的绳索。就在这些重峦叠嶂的关系中,伯格曼让某些幻想与意愿找到了落地的可能,也让观众能在这种紧密的模拟环境中思忖情爱关系的出路与归宿。 这部电影,原名直译的意思为“激情”,而这比起“情欲”而言,更能体现个中人物,特别是两位女性角色对于爱、对于亲密的那种情感状态,何况,故事的推动,正正需要这种激情。而激情,当然也可以指涉安德烈亚斯和阿里斯对于隐士生活、摄影等等的青睐。 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的时候,因为版权问题需要更名,伯格曼很快就加上了主体“安娜”。初看电影,会觉得更为外向、炽烈的伊娃,是更应该被冠名在“激情”或“情欲”之前的,但纵观电影,会发现相对端庄冷冽的安娜,会有更能摧毁一切的激情。无论是她对当年丈夫的所作所为,还是在与安德烈亚斯相处时所表现的激烈状态,更有反差的高度。 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安娜死去的丈夫同样叫做安德烈亚斯。而本片的主角安德烈亚斯,听着那个同名男人的遭遇,带着一种古怪的感觉生活在安娜身边。他本是隔离于社会的人物,是可以被“抹掉”的存在,但当与所谓“社交”接壤后,看似进入了热闹的圈子,但其实依然只是个“替代品”,每个人都从他身上,找到了需要投射的影像,或者可以索取的养分。安娜从他身上找到了情欲发泄的可能,阿里斯认为能够俯视这个给他做事的同性,而安娜,更是在扼杀婚姻与前夫之后,内怀一种复杂甚至病态的心理与安德烈亚斯走到一起。这就使得安德烈亚斯这个人物,在电影中显得特别边缘,而且具有荒谬的可替代性,但也正是这种冷眼旁观的洞察力与相对清醒的自我意识,让他保持了一种朴实而烂漫的心态。 《英格玛·伯格曼访谈录》还谈到,伯格曼本人对电影名字有另一种理解,他认为“激情”一词在这里是圣约翰或圣马太所称的“耶稣受难”的意思,这就赋予安德烈亚斯一个奇特的基督形象,因为追随耶稣的第一人,名字就叫做安德烈。在雅克·奥蒙所著的《英格玛·伯格曼》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影片中安德烈亚斯这个名字,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fmannsthal)没有完成的小说《安德烈亚斯》。影片重复了小说中发生的一些神秘事件,比如被捆绑、折磨的狗和撞在玻璃上死去的鸟。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部影片著名的绝妙结尾和霍夫曼斯塔尔未完成的小说结尾如出一辙:画面渐渐分解,变成基本的光谱粒子,与此同时,镜头不断想靠近人物瘦小的身影,但始终也无法接近他;而小说的结尾同样捉摸不定,仿佛暗示了话语的解体。” 伯格曼在这部电影中玩得独特的地方不止于此。四位主角打破第四面墙,在片中评论起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使得电影在虚构与写实之间多加了一层维度。 此外,安娜被缠绕的那个噩梦,正是《羞耻》最后,“另一个时空的”伊娃在战乱乘船远离的场景。这不只是《羞耻》的续篇,让伊娃在靠岸后走向现实的崩溃,而且,也许也可以认为,由此是在暗示《羞耻》不过是幻梦一场。本来,那部电影也是伯格曼架空于现实的一次想象。而两部电影用这种形式连接起来,更是有趣得很。 有关于梦境的片段,仍是黑白的,但《安娜的情欲》已经是伯格曼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彩色片中,那这一段放在影片中,就更显别致而有层次。 摄影师斯文·尼克维斯特从《小丑之夜》开始与伯格曼合作,逐渐熟悉这位导演对光与色彩的高要求。摄影对于光的摆布,能让电影呈现完全不同的质地,而伯格曼素来喜好的脸部特写,通过光感的调度,更能呈现出不同的情绪以及诉求。如果说1964年的《这些女人》有了彩色的雏形,那到了5年后的《安娜的情欲》,则完成了黑白片向彩色片的正式过度。这当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调度上,那都是跳出了已有的安全区。斯文·尼克维斯特指出,希望通过对颜色的控制,来衬托故事的意境,于是他们竭力找到一个颜色很少的实景,并且让镜头前所有东西的设计都要进一步简化颜色。经过多番实验与调试后,他决定少化妆,并在冲印的阶段冲掉一部分的颜色。这样的技法,就跟去拍1986年的《牺牲》相仿,后者去掉红蓝二色后,最终呈现的颜色是非彩色也非黑白之后的单色,非常特别。 之后的伯格曼,在1970年1月1日上映的纪录片《法罗文献》中,也尝试了单色的处理。而再往后,制作彩色电影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已经是寻常事了。 (连载于《看电影》) 主要参考来源: 《魔灯:伯格曼自传》 《伯格曼论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Google、Wiki 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网站

 2 ) 北欧,另一种寒冬

《安娜的情欲》明显让我感受到对北欧人思想文化与生活模式存有鸿沟的一部伯格曼的作品,对他们太过缺乏人文与历史的了解,不了解编码,很难去准确解码。依靠推测,北欧的地广人稀、夜长昼短、寒冬漫漫,也许让他们对同类因过于孤独而格外希冀。因为地处边缘,北欧又躲过了欧洲大陆一轮又一轮的现代化战争、文明倾轧,那些困扰其他欧洲文明的生死离乱、文化冲突、深重苦难并没有深刻地浸入北欧人的生活与创作。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注意力去凝视信仰、去与自我搏斗。而这些都成为伯格曼的创作母题,并因为太过本质和硬核,而在整个西方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这也是最让我感觉到代入的一部作品,四个主要人物,每一位的特性都以某种方式出现在自己的经历与特性中,而格外感同身受。

安德烈亚斯在自杀的农民身上看到了自己,那是失败者被侮辱的一生,好像什么人都可以对自己指手画脚、发泄控制欲,他想躲开同类却又渴望亲密,亲近之后又被爱的暴力扼住了喉咙。他任由艾里斯拍摄肖像,光线再强也无力闪躲,就是他与安娜关系的变奏。

安娜自诩追求真实的人生,太过追求爱的真,消除一切隔阂与谎言的欲望,让所有亲密关系都变成了刺猬的拥抱,爱到中途只剩下精神和肉体的暴力。到底是谁在反复虐杀动物?她所遭遇的车祸到底是事故还是有意为之?这些暗示在最后二十分钟把惊悚送上了巅峰。

伊娃是依附在丈夫艾里斯身上的暗影,空有成为独立自主实体的心,却没有发光发热的才华与行动力。当自我是空心虚弱的,就只能在光热的强者面前惶惶不可终日,好像那道光一旦熄灭或转向,暗影就会魂飞魄散一样。

艾里斯与安娜同属冷酷的一类,但区别于安娜的情欲,艾里斯的冷酷来自于现实。他认为人类的疯狂都不值一提,所谓文明只是满足经济需要的坟墓,他调侃诋毁一切所谓价值和意义而犬儒地生存,不这样他就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

有机会要解码一下北欧,那是不同于俄国与东北的另一种寒冬。

 3 ) 终于彩色的伯格曼

7.6分左右。 我一开始觉得片名实在误导了大多数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女人的故事,认为她也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直到后来她开始在打字机上敲打,我才明白过来那些乱入的打字机镜头指的就是安娜。她就像整部电影的灵魂,是寂寞至深的,她的情欲就像死去被埋起来的黑山羊,是需要一场复活——所以后来就有了复活节的那场梦境。

当寂寞缠绕孤独,男人和女人是没有分别的,安德烈斯如此,伊芙如此,安娜如此。尤其是安德烈斯给我的感觉,人设上怎么那么贴近《豺狼时刻》里的样子——话说作为伯格曼的御用男女演员,他们真的在太多戏里演一对,让忠实观众串戏了——所以就感觉冥冥中后面也会有一场疯狂的剧变,事实也果然如此。

按着顺序补伯格曼的电影,黑白终于从这一部里跨入了彩色,那油画质感的画面虽然减弱了他的电影里固有的冷峻,但真是绝美了太多。比如乌曼黑白片里真的不显好看,没想到“上了色”后竟是有着那样摄人心魄的瞳孔的美人。加上她与生俱来的自然流畅的演技魅力,也难怪伯格曼会陷入她的温柔乡。

 4 ) 《安娜的情欲》:暴力是孤独的合奏曲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798.html

片名:En Passion,是激情,是欲望,或者是受难式的激情和欲望,但是在中文译名赋予“安娜”的定语,似乎以一种修饰语的方式把“情欲”归结在安娜身上——这是一种个体的孤独?这是属于女人的欲望?这是一个人的激情或受难?但是,在伯格曼的欲望世界里,安娜只是其中的一面,情欲是安娜的情欲,也是伊娃的情欲,受难是艾里斯的受难,也是安德里亚斯的受难,男人或女人,男人和女人,组成了多维的立体欲望,甚至还包括那个因为支气管炎而不停咳嗽的约翰,当所有人都面对En Passion的迷失,伯格曼构建的是一个关于情欲和受难的合奏曲,而这个合奏的核心是内心的孤独,是孤独外化的暴力。

四个人或五个人,男人或女人,妻子或丈夫,他们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种交错式的世界:本来在小岛上一个人生活的安德里亚斯,生活就是它本身,或者叼着烟斗吸烟,或者开窗看外面的风景,或者听远处狗的吠叫,或者修理漏水的屋顶。但是他邂逅了安娜,与其说是邂逅,不如说是闯入,安娜借用电话给斯德哥尔摩的艾里斯打了电话,问及了丈夫生前的那笔钱,两个人的相遇,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而在安娜打了那个电话之后,“安德里亚斯”这个名字也交错在一起,它是男人的名字,也是安娜亡夫的名字,这种共名现象也让两个人的秘密和命运牵涉到一起。安娜走进了安德里亚斯的生活,安德里亚斯也一样闯入了安娜的世界。之后安德里亚斯去还安娜没有拿走的包,于是他又认识了艾里斯和妻子伊娃,在共进晚餐之后,四个人便走向了再无法安然分开的交错世界里。

欲望便以最表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安德里亚斯后来看到了停着的车,看到了里面躺着的伊娃,伊娃说自己太累了先休息一下,安德里亚斯以摸头的方式表达了安慰,这是第一次从面对面的交往过渡到发肤上;之后在艾里斯米兰经营那个文化中心的时候,伊娃再次找到了安德里亚斯,两个人的了解更深了一步,她知道了安德里亚斯曾经的妻子,参观了那间雕塑工作室,之后又说自己有些累,便躺在了安德里亚斯的沙发上,而且晚上还住在了那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安德里亚斯只是尽到了好客主人的义务,他给伊娃准备了枕头和毯子,还把那只从吊着的状态中解救下来的狗抱给伊娃。但是,当伊娃终于对安德里亚斯说“我爱你”的时候,两个人交往的性质就变了,它从发肤又过渡到了肉体,在一夜情之后,伊娃离开,临走时她说:“我也许是你最无趣的情人。”

情人,这无疑是一种命名,从一夜的肉体关系又进入到了情人关系中。但是安德里亚斯和伊娃的关系似乎就到此走向了终点,她告诉安德里亚斯的是,自己爱着丈夫艾里斯,“我爱他,爱是我们之间不可替换的词。”一边是情人,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爱,另一边也是爱,这是欲望呈现的复杂状态,而艾里斯似乎也处在这种状态中,他明显能感觉到安德里亚斯和伊娃之间的暧昧关系,也曾说起伊娃和安娜的丈夫安德里亚斯有过一段婚外情,但是他似乎毫不介意这些,情人和丈夫的共存并没有让他嫉妒。另一方面,作为自己的至交,安娜也成为伊娃警惕的人,她对安德里亚斯说的是:“你要小心安娜。”于是借打电话、留下包的安娜再次进入了安德里亚斯的生活中,于是很没有铺垫地走向了另一端故事:安德里亚斯和安娜同居了。

安娜在那里翻译作品,安德里亚斯为艾里斯做事情,两个人的同居并不是一时兴起,在稳定的生活和稳定的关系中,他们同居了一年多。从安娜借打电话,到伊娃和安德里亚斯的一夜情,从他们成为暧昧的情人到安娜和安德里亚斯的同居,这便是和四个人有关的情欲生活。无疑,当四个人的生活呈现出复杂的交错关系,情欲的背后则是对个体孤独生活的瓦解。四个人其实都是孤独者,安德里亚斯是和这个世界保持隔绝状态最明显的一个人,他生活在小岛,居住在屋子里,就是不和那个喧嚣的世界往来,妻子的离去看上去像是他选择孤独的原因,所以即使一个人生活,他还保留着妻子的那间工作室,还有时回忆妻子,甚至梦中的妻子赤裸着来到他身边。

伊娃和艾里斯是一对夫妻,看起来他们并不孤独,不仅他们之间惯常用爱来表达,而且艾里斯经营者文化公司,他们的生活衣食无忧,但是伊娃是孤独的,这并不是因为她渴求在安德里亚斯那里寻求欲望的满足,成为他“最无趣的情人”,而是伊娃想要寻找一种摆脱孤独的方式,“我没有独立人格,觉得自己毫无存在价值,有时甚至想要自杀,我希望有人能够拯救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也许给听障人士讲课才最适合我,因为他们比我更孤独。”这是在片场,身为伊娃的演员对伊娃性格和命运作出的解读,而这也是剧中伊娃的“孤独宣言”,自己毫无价值,就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孤独;艾里斯经营公司,常在斯德哥尔摩和米兰奔波,看起来是成功人士,但是这也正是他内心孤独的象征,他只能从这些物质化的生活中寻求存在价值。

而安娜呢,孤独是因为她失去了“最爱”的丈夫和孩子,失去了幸福的婚姻,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那场导致丈夫和孩子死去的车祸成为她最大的痛,所以她想要摆脱这种状态,所以她很没有铺垫地和安德里亚斯同居——和丈夫共名的安德里亚斯成为她的一种寄托,和安德里亚斯的同居让她不再面对一个人的生活,这种共名和同居的状态让她很自然地成为了“妻子安娜”。孤独者中还有另一个容易忽视的人,那就是整天推着车的约翰,患有支气管炎的他总是咳嗽着,又不肯去看医生,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疾病,让约翰几乎成为一种病态和死亡的象征。当小岛上的所有人都带有无法摆脱的孤独,当他们在生活中都被过去的生活所割裂,也许在情欲世界里找到寄托是他们唯一的办法,因为与世隔绝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足性。

孤独作为内心的状态,它是情欲世界的原因,但是每个人的孤独可能让他们寻找欲望的表达,也有可能走向逃避,而在无法逃避的情况下,它或者走向的极端,那就是暴力。实际上,孤独对于这里的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而是和暴力有关——在孤独指向的暴力世界里,它所呈现的是更为复杂的状态:艾里斯认为文化具有感召力,作为成功人士的他建造文化中心,这是一种控制的欲望,所以暴力在他那里便成为了“收集”的对象,他拥有一间工作室,他习惯给每个人拍摄照片,而每一张照片都突出了面部表情,他告诉安德里亚斯的是,“我收集人们的暴力行为,并把不同的情绪分类。”这就是艾里斯的暴力论,他建造工程,他拍摄照片,他收集暴力,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正是在艾里斯的暴力照片中,有安娜23岁时的照片,有妻子伊娃的照片,有认识了安德里亚斯之后的照片,他们也组成了一个和暴力有关的世界。

伊娃的孤独是因为自己找不到价值,所以她是一个对暴力产生依赖的人,她说她相信上帝,实际上只是寻找一种名义上的安慰;她曾经流产无法再怀孕,但是她并不认为这是艾里斯的责任,还认为她和艾里斯之间不能用其他的词代替爱,这更是一种在痛苦中寻找自我存在价值的暴力欲望。安德里亚斯的孤独其实就来自于暴力,他曾经袭警,曾经被卷入支票诈骗案,曾经酒驾而超速,所以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进入了监狱,监狱生活对于他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暴力,他所说的“幽闭恐惧症”就是一种暴力的后遗症,所以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就是在逃避暴力。但是当他遇到了因车祸而受伤的安娜,看到了安娜包里的那封信,又和安娜开始了同居生活,他不是想在欲望世界里找到摆脱孤独和暴力的生活,而是进入了另一个暴力世界。安娜的那封信是丈夫安德里亚斯写给她的,“亲爱的安娜,我不能再和你一块生活了,我已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我很爱你,我不能也无法再和你一块儿,努力也是白搭,我俩都不想有什么改变,我也不想为此让步,因为我知道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会使人精神崩溃,及产生思想与身体上的暴力倾向。”当安德里亚斯读完这封信,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精神崩溃”和“暴力倾向”这几个字,它们制造了安德里亚斯新的恐惧,它们将这个和安娜亡夫共名的男人带入了新的暴力世界。

安娜总是告诉别人自己曾经有过一段最幸福的婚姻,当车祸发生,自己的一切都消失了,但实际上那封信已经告知了真相:丈夫安德里亚斯和孩子并不是意外而死,安娜和丈夫也不是幸福的夫妻,是安娜制造了车祸,是安娜杀死了安德里亚斯,也就是说,她亲手制造了暴力,而制造这场暴力的原因就在于她怕失去——在拍摄片场,安娜的演员评价安娜时说:“安娜对真情有着强烈的渴求,但这是危险的,她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她便只能用谎言来逃避。”并不仅仅是谎言式的逃避,更可怕的是拥有成为唯一的需求,它将是毁灭性的,在安德里亚斯和安娜同居的时候,安娜对安德里亚斯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一种极端:她紧紧扼住了安德里亚斯的喉咙,在“紧紧相拥”中让安德里亚斯喘不过气来。所以本来就在逃避暴力的安德里亚斯面对安娜新制造的暴力,在恐惧中开始了摆脱,“你只想着你自己,该死的虚伪!”但是在暴力世界里,他还能逃亡何处?“我已死,我未死,我已没有了尊严……”也只有在这绝望的恐惧中,他对安娜说:“自由不是忍受耻辱的止痛药,有多少受害者,就有多少刽子手。”

他们在收集暴力,他们在依靠暴力,他们在逃避暴力,他们在制造暴力,在多重的暴力世界中,只有一个宿命:“有多少受害者,就有多少刽子手。”而这就是约翰的悲剧命运:当岛上的羊群被人杀死,当岛上的马厩被人纵火,警察怀疑是约翰所为,甚至有人找上门要他承认,这让他丧失了一切尊严,最后只能以自杀的方式告别这个暴力世界,他被怀疑用暴力杀死了动物,他在暴力中失去了尊严,他也用另一种暴力之死来反抗暴力。受害者就是刽子手,这就是无可逃避甚至陷入循环的暴力论:安德里亚斯戳穿了安娜编织的谎言,揭露了暴力的真相,他想要从安娜的暴力世界中逃出来,但是从安娜的车上下来,只是在形式意义上结束了导致“安德里亚斯”死亡的车祸,当他来回行走,当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当他面对远去的安娜下跪,最后是倒下的命运,“现在他才能被成为安德里亚斯。”

成为安德里亚斯,已经不是凑巧式的共名,而是被推进了相同的命运中再无法摆脱,这就是暴力演绎的合奏曲。合奏而超越“安娜的情欲”的个体定义,伯格曼就是定义了人类普遍的境况,而这种境况在伯格曼影像世界的构筑上,也成为了一种合奏曲:安德里亚斯曾经入狱过,旁白说:“这里也是监狱,每个人都是犯人。”这是伯格曼电影《监狱》的翻版;安娜说起自己做过的一个噩梦,她从那只漂流在海上的小船上下来,看见了儿子被处决的那个母亲,她跪下来请求她原谅,也是想为自己制造的那场车祸寻找救赎的理由,而安娜梦见的场景就是伯格曼《羞耻》中的那个结尾;安娜和安德里亚斯同居时一起下棋,讲起了对于上帝的信仰,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安娜推掉了棋盘,这也是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的寓言式场景;还有伯格曼《假面》《沉默》等电影中的元素呈现。伯格曼似乎就是将自己电影中的那些元素综合在这里,以合奏曲的方式表达“暴力”的多元寓意。而通过旁白、演员解读的方式,又把关于“En Passion”的故事局限在电影世界里,当电影只是电影,当影像不蔓过现实的界限,或许在伯格曼看来,暴力是可以消灭的,暴力只是像电影一样是一种魔幻。

 5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影片由一个灾难性的事件作为预设,这种安排,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蓝色》里也用过,朱丽叶•比诺什在追忆和怀念中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但伯格曼,故事永远会是另外一种走向。
   拍摄于1969年的电影,似乎是前面几部电影主题的总结,这种电影的互文,甚至体现在安娜的梦境中,她的噩梦就是《羞耻》中那艘难民船,上了岸后,仍是战火,孤独,仇视,恐惧。

    假面:安娜是个极强面具感的人,影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她皮包里的信件,已然揭示出家庭分崩离析的内幕,所以,当晚餐桌上,她再极力表现过往的家庭生活如何真实幸福,那份焦虑就特别地昭然若揭。安德列亚斯明知这一点却不想揭穿。后来他们生活在一起了,表面上,她甚至不敢看一只撞伤的小鸟被人道处理的过程,背地里,她却在不停地屠杀动物来发泄自己的受伤情绪。

    羞耻:安德列亚斯(与片中安娜死去的丈夫同名)说,他活着,是因为他不能选择去死。他始终谦恭而卑微,当艾里斯的摄影模特,总是听凭摆布,毫无怨言,他已经被生活磨去了斗志,所以只有他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那同为世人遗弃的约翰临死之前所受的屈辱,他读的那封信,从某种情况上,也是夫子自道。

    暴力:安娜遭遇的车祸,打击是双重的,而在此之前,她早已活在一种暴力之中了,丈夫不仅出轨而且已经决定要和她决裂,反而是车祸给了她一个重新创造自己记忆的可能,她虚构出了一种幸福,讲述给别人听,她认为别人都相信了,她也让自己相信了。
    然而,狂暴受伤的内心仍然需要某种程度的抚慰,这种抚慰,与丈夫同名的安德列亚斯不可能给予她,她只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用更为暴力的方式来解决暴力带来的伤害。
    安德列亚斯曾经遭受过什么?电影的交代是极简的,艾里斯曾问他是否坐过牢,他承认自己曾伪造支票,殴打警察,他承认他的人生一塌糊涂。
    完全是主观视角的回忆中,妻子在欢好之后无情地说,你是个心灵癌症的患者,你不可救药了。

    两个被生活损害的人,象两堆陶器的碎片。他们在一起能够互相修复取暖吗?安德列亚斯的心灵癌症是他已经无力去爱,他知道他应该跟安娜一起出去度假,他知道他应该给安娜一种抚慰和温暖,他都知道。可是,他做不到了。

    最后,只能是伤害的重新演绎,如同他们以前被彼此的伴侣伤害那样,安娜狠毒地咒骂,而安德列亚斯则向她抡起板斧。

    无力拯救,所以只能独自离去,然后,镜头逐渐拉近,人却越来越模糊,难以看清。也许,这也暗示了影片中所展现的人际关系:当距离越近,真实就越远,伤害就越大。
    爱是不可能的。

    这部电影不算伯格曼的最圆熟之作,原因是片中人物的情绪转折铺垫得不够,戏剧性太强,太象一个完整故事,太过于注重起承转合,反而不够细腻深入。讲好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个好故事,本来不是伯格曼长处,也不是我们对他电影原本的期待。

 6 ) 【2022236安娜的情欲】

8分 伯格曼的电影就算再写实的剧情,看起来也似乎有种意识流的状态,这一部,四位人物的内心解剖,诠释了激情、猜忌、理解、操控以及破坏,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无法从其他人身上获得想要的安全感,语言的苍白,理解的匮乏,让每颗心都是无钥匙的牢狱。说白了,感情若要美好,这当中是一定夹藏着谎言的,欲望或许只是寂寞的别称,而它的缺口是难以抚平的。 反复回看,记录下的人物旁白: 村庄宅男安德烈亚斯(9分13秒): 他已经试着躲藏了那么久,失败的婚姻和官司困惑使他原本的生活陷入僵局。因此他试图隐藏他的身份,他试图消除他的个人表达方式,或许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他的藏身之处,其实已然变成了他的监狱。 安娜——因为前夫提出分手自己车祸害死了对方和孩子,没有安全感所以杀害各种动物,为了不寂寞勾引安德烈亚斯,却因为毁灭的性格导致对方再次提出分手(31分51秒): 我能理解安娜对诚实的需要,我理解她希望世界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但事实证明,她对真相的需要让她处于危险之中,因为当她发现她周围的环境不符合她的要求时,当她没有得到正确的回应时,她就退回到一个满是谎言和虚假世界里,这就是正直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他们要求每个人分享他们的信仰,正如我们现在时常看到的那样。 伊娃——埃里斯的媳妇,因为寂寞与安德烈亚斯偷情(1小时6分41秒): 我觉得伊娃是一个这样女人,她最终无法再忍受她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人的事实,她没有特点,永远迎合别人的需求,从未得到任何休息,并且缺乏自尊,我想她一直在试图自杀,但是自杀不是解决方法,它只是又一次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我希望她能撑过去,我希望当她醒来的时候,她能从自我捆绑中解放出来,她能用温柔和温暖来看待以前的自己,而不会再有一种失落感。我想她可能会选择成为,一名听力障碍者的老师,因为听力受损的人,比她更孤独。我想她会找到解脱和优雅的感觉。 埃利斯——伊娃的老公(1小时26分20秒): 埃利斯认为,对人类的愚蠢提出质疑是虚伪的,叫嚣着正派和公正是一种浪费感情的行为,他决心不因别人的痛苦而烦忧,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这些是他赖以生存的条件。

 短评

想起顾城的诗“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可能是所谓的无解的现代性 反而是追求某个确定具体的答案更令人痛苦//如同实验对照组的人物设定 演员对饰演角色的自我剖析 不断间离观众与电影关系的段落设置//沉迷其中与抽离其外同步进行 对于观众至少是我而言有些痛苦 但这也更清晰地导向对人物内心的解读//欺骗、控制与暴力共同构造成的亲密关系能维持多久//我们无处可逃

3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尽管仍不乏伯格曼一贯的特写与独白的组合,但这一部在对白上显然有所克制,连最关键的那封分手信件也是藉由一个伴随时钟声响的长镜头一行行扫过而被展现给观者(回想《冬日之光》中女教师的信件是如何表现的),让出更多余地给镜头语言,甚至还短暂地出现了舒缓曼妙的音乐(AlwaysRomantic),光线和色彩赋予影像更偏热烈的质感,夕阳、火光、头巾、血流,喻示激情(passion)的向度由美好渐趋毁灭,最后五分钟的车内对话一共穿插了三次沉郁顿挫的鼓点声,仿若本应被台词直陈的、叩击灵魂的质询的化身,安德里亚斯喋喋不休,在由远及近的镜头下不知何处去(时钟声越来越响),而安娜仿佛已经患上《假面》的沉默之症,一骑绝尘驶向无可回头的毁灭。

4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2020年4月伯格曼√] 2016年修复版。9分。片名其实不应该带“安娜”,就译成[在情欲中]或者[激情]就好了嘛。其实是想顺着看伯格曼的,不过因为冯·西多去世所以跳到这一部了。难得见伯格曼也玩暴露电影机制的手法(四个演员分别谈论自己扮演的人物,同时还交代人物小传……),同时人物也不免有自况之意。伯格曼此时对法罗群岛已经相当有心得,这个故事里岛上的荒凉风景带来的自我放逐与隔阂已经完全成为了心理化的要素;另外摄影是真好啊,服装布景与之配合得天衣无缝。本片不仅是[假面]的复调,而且于我而言绝对是老塔的[牺牲]的前奏——相同的拍摄地(Gotlands län)和相同的主演(Erland Josephson),摄影师也都是Sven Nykvist,其实看的时候好几个场景都特别眼熟……

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个破产入狱的释放犯,一个杀父杀子的谋杀犯,能战胜心魔,过上长长久久的幸福生活不?答案是否。个性与相处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还是戏剧冲突十足的大头贴风格,摄影突出了室内的热烈与室外的阴冷,但是那些没头没脑的打板和自白有点煞风景。看得出伯格曼突破自我的尝试,却没有早期作品那么纯粹了。

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If this be thy wish and if this be thy play then take this fleeting emptiness of mine ,paint it with colours我宁愿相信,那就是伯格曼。

1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抛开自反/精神分析/宗教等因素,伯格曼在此片中的多角度面部特写与伪纪录片式失焦做得相当惊艳。带有北欧面貌的粗犷特写将人物面部特征纤毫毕露展现出来——双颊的雀斑、眼角的血丝、下颚的胡渣与零散的发丝——使得影像中的人物均带有一种既肃穆沉重又无序癫狂的精神质感。并且有意失焦所造成的混乱感不仅使得影像更加逼近现实,更模糊了真实/虚幻的边界,为电影最终的自反拓开了一条巨大的鸿沟。

19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两个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孤独的人,想一起走过一段生活,却因缺少真正的精神交流而最终无法走出各自的困境。

23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安德烈的两个情人像是《沉默》里走出的那对姐妹,她们性格的泾渭分明也是伯格曼用来做心理分析的一组对照,二者的共同点是都生活在谎言之中,连同封闭的男主,所以彼此的相处都带有折磨的成分。本片独特之处在于插入了对片中演员的采访,观众可以看看他们对自己所饰演人物的理解。

2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作为非专业影迷,Ingmar Bergman的大名早有耳闻,看下来的感觉是,除非是自己有感同身受的情况下,会对这样的风格感兴趣,否则就是给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添堵而已。

28分钟前
  • Futako
  • 还行

Film Society Lincoln Center 4:30pm

30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哲学家伯格曼,这一次的主题是真实/谎言、暴力/孤独。真相在日益强大的谎言里变成梦境,暴力是孤独的言说,而孤独是一种暴力。彩色片里真实的色彩有刀般的锋利,一层又一层剖开日渐腐朽的现代人心。中文片名中的"情欲"莫名其妙,似乎应是"受难",符合伯格曼惯有的宗教色彩。

34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I love Bergman. He makes me feel so much better about life.

35分钟前
  • 42|o●ö
  • 还行

票价伯曼展映@ GZ|拍的基本就是伯曼自己,把他当时的个人遭遇,恐慌、愤怒和痛苦掰开揉碎了均匀撒在各个角色身上(插入的演员访谈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叙多夫的剪影和戴着小帽在火焰后面的样子简直就是伯曼本人。可以在片中看到《羞耻》《面对面》《豺狼时刻》等一众伯曼作品的元素。另外音效真是刻意不和谐……对没怎么看过伯曼/对伯曼个人经历不了解的观众来说应该很折磨吧……影院里昏睡和坐立不安的人想必很多hhh

38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Anna和Eva的通话,一种悬置的正反打景别,Anna的平静仅仅是假象,当她摘下面具之时,就成为了神经质的Eva,此外,当Anna绝望地通话之时,摄影机反而捕捉到了呈现在面前的Andreas似乎是一种受难的状态,异样的对位暗示着“面具”关系之外的存在。因此,《安娜》呈现出一种自我剖析。恋物来源于在eva和anna分别走后,“物”开始具有了情色意味,在这种anna再次到来之前夹层中,短暂的孤独时刻。Andreas送给Eva的那条狗令人想起关于替身的巫术。另一方面,岛上死去的动物和被迫自杀的人是魔鬼化的情欲,也是伯格曼作品中无法挣脱的宗教意识;它不是一部悬疑影片,没有出现的在场者,即是魔鬼。余剩的激情成为创伤,结尾,摄影机对准重回孤独的男人,他变成了银幕上的雪点,越来越近,却越来越模糊。

4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一个导演爱不爱演员真的好明显,伯格曼在《假面》里为丽夫乌曼着迷,所以在镜头里她就拥有深不见底的诱惑力,比比安德森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放纵女孩;三年以后拍《安娜》丽芙就变成了一个身心施暴的神经质,一个炸弹,一个甩不掉的狗皮膏药,还不如安德森可爱。伯格曼已经看到了他和这个女人的结局。

45分钟前
  • 你这样无意义哦
  • 推荐

安德里亚斯和安娜这两个可以相互转换的角色由于孤独走到了一起,可惜他们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还是陷入了谎言和暴力的结局。电影中的人无法救赎自己就像伯格曼无力挽回生命。

46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可能是我没看懂。我看到Bergman和Tarkovsky的所追求的目标确实是相似的,但是Bergman的这部电影留下的只有痛苦,作为人永远无法解决的痛苦。他确实没有走进那扇Tarkovsky已经自由出入的门。

50分钟前
  • Han
  • 推荐

终于看到了伯格曼的彩色片,而中间截留的一段黑白剪影,延续甚至颠覆了《羞耻》的结尾,于剧情的延宕、于色彩的更迭,都饶有趣味。依然是法罗岛,依然是人丁稀少的老面孔,依然是出轨,依然是散布在尘埃里的孤独冷清与人生迷思,但总有不同的变奏,使得电影有迷人质地。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也新鲜。

5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私以为这部电影(直接翻成情欲更好)可能是长久以来最被忽视的一部杰作,而且也是解读伯格曼作品的一把钥匙。它连接起了伯格曼中期的形式探索和后期对婚姻家庭的集中展现,几乎抛弃了连贯完整的剧情,完全用心理和精神分析进行连结;四个人物各有深意,伪记录形式让人思考,沉默导致的暴力无处不在。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第45部伯格曼;1.无数日夜的灵魂煎熬,借由各自荒谬的心灵追求,祈问婚姻与爱情的最终归宿:假如所有的喜悦和忠诚在假面背后都是谎言,那爱从初始便不存在。若因命运而结合的人最终都会化作彼此的枷锁,请至少在愤怒之前就选择离开。2.以花絮(扮演者对角色本身的理解)嵌入打破第四面墙,并在访谈中揭示前作《羞耻》的潜在结局与之互文;安娜和伊娃构成女性完整人格的镜像两面。3.我们都是被捆绑的狗、被屠杀的羔羊与马匹,以及撞向玻璃绝望而终的小鸟,忍受生活折磨却无处逃离。4.字稿读扫长镜;(臆想中的)第一视角交媾;安德烈亚斯与安娜前夫重名(补偿心理);白屏转场同及《呼喊细语》之红。5.即使把外界的距离放大至失真,相互欺瞒的两颗心都无法真实靠近,一如结尾分解画面的光谱粒子。|你越想诚实地活着,你的生活就越是虚伪的。(9.0/10)

58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