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

HD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真,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加迪沙 剧照 NO.1摩加迪沙 剧照 NO.2摩加迪沙 剧照 NO.3摩加迪沙 剧照 NO.4摩加迪沙 剧照 NO.5摩加迪沙 剧照 NO.6摩加迪沙 剧照 NO.13摩加迪沙 剧照 NO.14摩加迪沙 剧照 NO.15摩加迪沙 剧照 NO.16摩加迪沙 剧照 NO.17摩加迪沙 剧照 NO.18摩加迪沙 剧照 NO.19摩加迪沙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摩加迪沙》:我们与和平的距离

首发于【韭菜文娱】

文/李镇

后疫情时代,由柳承莞执导,金伦奭、赵寅成等人主演的影片《摩加迪沙》以黑马之姿在韩国电影市场一骑绝尘,不仅勇夺韩国电影票房冠军,还将代表韩国征战2021年奥斯卡。

影片改编自非韩外交史上的真实事件,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内战,朝韩外交人员于生死攸关之际联手解救同胞,逃出摩加迪沙的故事。

“朝韩南北问题”早已不是新鲜题材,有《共同戒备区》《铁雨》《生死谍变》等珠玉在前,《摩加迪沙》为何能突出重围,实现“旧瓶装新酒”?

01 对立

《摩加迪沙》是一部建立在“对立”之上的电影。

因为对立,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不敢正视彼此的信任危机,阵营与阵营间才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国与国之间才筑立起无法互利互惠的高墙。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求消除对立、和平共处的良方,但导演柳承莞在影片中颇为悲观地告诉我们,对立无处不在,它如病毒般渗透进世界的各个角落,且存在着无数变体。想要消除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这种对立可以是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之争。

影片伊始,导演便利落展现了朝韩双方为争取到加入联合国的宝贵一票,而展开的各种勾心斗角。除了明面上对索马里进行教育和资金扶持外,双方在暗地里雇佣劫匪抢劫国礼、买通记者散布谣言等有失外交体面的行径,都赋予了影片浓厚的现实荒诞性和黑色幽默色彩。

如果说韩大使和林大使碍于外交官的言行代表国家形象,尚能压抑心中怒火,进行理智平和的交谈,他们身边两位血气方刚的参赞,则最大程度外化了朝韩意识形态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姜参赞揪住太参赞的领子大骂“赤色分子”,太参赞因姜参赞伪造投诚书而大打出手时,影片剑拔弩张的火药气息几乎要溢出银幕。

这种对立也是不同阶层间巨大的贫富差异。

影片的另一条暗线,是为我们剖析了“摩加迪沙之战”缘何会爆发的社会原因。从索马里海关收受贿赂、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总统府富丽堂皇的装潢等细节不难看出,韩国极力取悦的巴里政权已然腐败溃烂,气数将尽。

与之相对的,是影片跟随韩大使、太参赞等异乡人的目光,所描绘的索马里底层图景: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露宿生活,在贫民窟垃圾堆里艰难求生,孩子们在破败的棚屋内接受知识。

这种他者视角客观却悲悯,也揭示出在无能政权刻意制造的贫富对立中,反叛力量滋生的必然性。

如果说以上两种对立于观众而言太过宏观和遥远,那么内战爆发后,集中于个体身上的对立则令人触目惊心。

无需过多笔墨,导演便为我们描摹出一个充斥着狂热与死亡的人间炼狱。上一秒还与太参赞称兄道弟的索马里情报员,下一秒就用枪打烂他的耳朵,并把朝鲜大使馆洗劫一空;如天使般渴望知识的孩子,此刻却成为怀抱枪支以杀人为乐的魔鬼;韩国大使馆喇叭里播放着“像朋友一样的家人”的外交辞令,街道上同根同族的索马里人民却打作一团,尸横遍野。

影片前半段,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出于意识形态、国家立场、阶层差异、身份壁垒、个人利益等“枷锁”而彼此仇恨、自相残害的怪圈,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文明和人性在种种对立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02 破冰

正是在这样礼崩乐坏,充满仇恨与对立的“失落世界”中,朝韩双方放下偏见、携手求生的“破冰之旅”才如此让人动容。

于细节处探索人性幽微,推展情感关系向来是韩国编剧的强项,《诗》《燃烧》《阳光姐妹淘》等佳作业已证明。而作为一部散发着尘土味道的战争题材商业片,《摩加迪沙》在朝韩双方的情感处理上也不失细腻,可圈可点。

朝鲜人初到韩国大使馆避难时,朝韩双方如宗教油画般分坐餐桌两侧,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历史瞬间。这群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异乡人,因为历史问题被迫明争暗斗,相互攻讦,如今却不得不坐下来面对彼此,共同思考生存问题。

而他们之间对立关系的松动,始于韩大使主动为林大使递过饭菜;孔秘书总能与朝鲜人夹到同一盘食物;林夫人帮韩夫人压住紫苏叶。在这些默契的餐桌细节中,双方都意识到先前的对立是多么荒诞可笑——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甚至在索马里人眼中,他们并无二致。

韩信圣和林龙洙两位大使,也在这次“破冰之旅”中展现出外交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灵活机动的头脑、沉着冷静的心智和以人为本的宽厚胸襟。

当韩大使因为伪造投诚书一事向林大使道歉,林大使不仅当场谅解,还换位思考道:“换做是我们也会这么做的。”而当意大利使馆告知韩大使,救援机只能带走韩国人时,韩大使在这宝贵的逃生机会面前,陷入了痛苦的纠结。

一句谅解和无言沉默,让我们看到朝韩大使身上闪烁的人性之光。逐渐卸下心防和面具的他们,此刻真正把对方视作手足同胞。彼此不再是值得仇恨的符号,而是一个个血肉丰盈的普通人。

影片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那场关乎生死的大逃亡。

临行前,所有人都紧张却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工作:妇女们缝制麻袋和白旗,孩子们帮忙递送衣物和兜沙子,男人们则用书籍和门板武装汽车。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任何意识形态与国家立场上的对立,势不两立的朝韩双方此刻融为一体,为了“活下去”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逃亡途中,他们不幸遭遇政府军和叛军袭击,汽车在枪林弹雨中疾速穿梭,书页漫天飞舞。这既是导演出于视觉考量而进行的浪漫化改编,也警醒着世人,在生死存亡面前,意识形态如同纸张般脆弱,唯有放下对立,携手共进,方能逃出生天。

03 天下大同,道阻且长

《摩加迪沙》不甚明亮的结局,赋予了影片千钧的重量。

刚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朝韩双方,在救援机上向彼此道着迟来的感谢。可悲的是,已经卸下心防,成为生死之交的他们在即将着陆时,出于人身安全考虑,又不得不重新戴回面具和枷锁,假装陌路,被迫延续仇恨与对立。

此处,导演将朝韩双方的复杂心境处理得克制隐忍:孩子们望向彼此又被大人捂住双眼,大人们强壮镇定与冷漠的决绝步伐,两名外交官挣扎一番后只留给对方一个不舍的背影。我们眼见着在飞机上深沉拥抱的两群人,抵达现实世界后队伍逐渐平行,然后分道扬镳,一个向北,一个向南,留下无尽的唏嘘喟叹。

孔子曾憧憬过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人人为公,天下大同。人人相互友爱,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固然再难亲历《摩加迪沙》中那样惨烈的战役,但影片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纷争及对话的不可能性,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且看当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或网络环境,处处充斥着因为意识形态、立场、身份、圈层、地域、性别、个人利益等不同而进行的相互攻讦和谩骂。给对方贴标签与妖魔化成为维护自身话语权的唯一手段,视野越来越狭隘,头脑越来越低智,情绪越来越亢奋,以拉黑、举报、辱骂为首的赛博暴力更是随处可见。

如韩大使所言:“有时候会有两种真相。”在敌对和偏见面前,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认为的真相,这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都改变不了的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劣根性。

由此可见,《摩加迪沙》不仅是一部记述历史的杰作,更是一个观照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的冰冷寓言。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

 2 ) 标准影迷的非标准影评:零三五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也是这部电影的片名。不过,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是在摩洛哥拍摄的,耗时四个月,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拍到二零二零年二月。之后,疫情爆发。导演没有选择在摩加迪沙实景拍摄并不是受制于投资,而是因为危险系数太高——毕竟索马里这个国家最著名的人文关怀是索马里海盗,倘若选择霸王硬上弓,那么,现在上映的电影可能就不是《摩加迪沙》了,极有可能是纪录片《解救摩加迪沙剧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比较敏感,虽然讲述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但总归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对我而言无关紧要,因为我是井底之蛙,既没去过摩加迪沙,也没去过摩洛哥,所以,就算这部电影是在摩尔多瓦拍摄的,我也鉴别不出它的真伪。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虚构的艺术,片名叫《摩加迪沙》并非一定要在摩加迪沙取景,难道《逃离德黑兰》就是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拍摄的吗?未必吧?据说是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拍摄的。不过,《可可西里》的确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以下三部电影,一,《逃离德黑兰》;二,《菲利普船长》;三,《孟买酒店》。《摩加迪沙》与它们可规为一类,即,逃生类电影。逃生类电影基本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剧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起因以及一个“笼子”。“笼子”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圆可方,在电影里面起到引渡的作用,相当于跳高运动员使用的长杆。对于逃生类电影来讲,怎样从“笼子”里逃出来才是最重要的。逃离的过程是逃生类电影的核心,如何将它拍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前面提到的包括《摩加迪沙》在内的四部电影均改编自真人真事,如果导演一味地追求快感,追求紧张刺激,极有可能将写实片拍成科幻片,度的把握便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点上,四位导演做得都不错,即便有一些科幻元素存在,但瑕不掩瑜。有些人喜欢将科幻元素称之为奇迹,然而,在《孟买酒店》里面,当躲在柜子里的婴儿一声不响的时候,这样的奇迹实在是很难让人信服。《摩加迪沙》当中也同样携带着几处诸如此类的科幻元素——四辆汽车在枪林弹雨中横冲直撞,最后只挂了一个,其他成员毫发无损。对于一个十几二十人的逃生团伙来说,这也太神了吧?四个司机以前都当过赛车手吗,为什么车技一个比一个惊人。子弹个个会拐弯,自动绕着汽车走,这么多发子弹,居然没有一发子弹能够命中汽车的轮胎——飙车的桥段固然过瘾,也起到了让观众的肾上腺素飚升的效果,但是,我想说的是,主角不死定律不是万灵丹,多死几个耽误不了多大工夫。或许是我的要求太高了,抑或是我的恶趣味在作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这部电影的结局能像《非常突然》一样非常突然。

这部电影有两方面做得很不错,一,没有过分地打爱国牌,要不然就成《战狼2》了;二,没有过分地煽情,要不然就成《你好,李焕英》了。我最讨厌过分地打爱国牌的电影和过分地煽情的电影。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才是好猫;不管南朝鲜(韩)北朝鲜(韩),携手逃生才是上策。《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还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贰零贰壹/零捌/零伍

 3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将作为韩国的申奥电影,很有可能继《寄生虫》后,将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最近在釜山电影节更是囊括了六项大奖。

可以说是韩国今年最风靡的电影之一。

摩加迪沙 豆瓣:8.6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上世纪九零年代,索马里政局动荡,总统巴雷遭受亲信艾迪德推翻,发生内战。

其实这个背景我们比较熟悉,《战狼2》中也有这个设定,只是对于一些外交强大的国家来说,可以派自己的战舰把国民接回去。

可对于一些外交薄弱,相对小的国家来说,比如韩国和朝鲜,无法第一时间逃出来,发生战乱对于他们是一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因为韩国与朝鲜的分裂战争,导致了韩国一直没有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1980年末,为了能取得身份,韩国派使者去往非洲国家,希望他们可以帮助韩国在联合国发声,这里就包括了时局动荡的索马里。

也形成了该片最开始朝鲜和韩国双方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一方阻止韩国使者会见索马里总统,另一方提前截胡与领导会面。

但内战爆发后,当朝鲜的外交部被反叛军占领无家可归后,寻求他国帮助无果,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个分裂的“兄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却没有人真的知道真相,因为事发距今已过去三十年,当时很多文件都在逃跑的过程中遗失或者损毁,相关人士也因为涉及外交机密并未留下传记。

导演和编导不得不辗转找到当时索马里国营电视台留下的片段和第三方视角拼凑出事情的大致过程。

而电影播出后在真人韩国大使的采访中,我们得知片中很多情节确有发生。

电影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朝鲜大使带着部下和眷属来到韩国外交部门口,一直以来双方对立的关系,让韩国大使并不确定是否开门,但是看着一张张孩子的脸和追在后面的叛军,韩国大使还是打开了大门。

而双方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从开始的不信任对方,小心翼翼地观察,生怕对方在自己碗里下毒的警惕,到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

当朝鲜女人帮助韩国女人用筷子剥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才会有的亲密行为。

那一刻韩国与朝鲜,原本就是同族同宗的“兄弟”,他们的文化、饮食习惯、语言都是相同的,却在这一刻放下了国家的敌对,政治立场的不同,那种曾经是敌人,如今是同伴的微妙,开始有了转换。

这种“兄弟”间的敌对关系,似乎在索马里也有着影射,索马里内战,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战争,他们何尝不是“兄弟”。

反叛军要求极权政府下台,喊着口号要人民站起来。

但实际上,战争的惨状,无论是政府军还是人民军都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战争让多少亲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孩子在硝烟里体会残酷

电影中有一幕,朝鲜大使馆被叛军占领,一群叛军的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的声音。

而原本恐惧的朝鲜人那一刻从错愕到反应过来后佯装被击中。

这群反叛军孩子才大笑着停止,而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他们根本不理解战争是什么,不理解杀人意味着什么,就不得不卷入这场本不属于他们的反叛。

可人民之间有什么仇恨呢?

就像朝鲜大使和韩国大使,他们共同度过难关,共同在这场牢笼中逃出来,他们曾紧密相依,曾是亲密战友。

但最终逃离危机后,又很快形成了对立关系。

离开了这乱世,他们又背上了枷锁成为敌人,而全片最后一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电影镜头拉远,两辆行驶在不同方向的车,承载着被人遗忘的记忆,他们互相回头又碍于压力只是向着对方的方向倾斜。

这一刻或许就是电影的内核,也是电影想表达的反战情结。

我们内心无比渴望和平,却被煽动的情绪左右,也许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别人的昨天,或许终有一日会成为我们的今天吧

 4 ) 前后对比太多

1.反叛者的泪与笑

一开始南韩方的司机被发现是反叛者,被警方一棒打死,导演给了他眼角的泪一个特写。那一刻会感觉到他们为了自由与人权抗争的可怜。

中间北韩参谋被学生班暴打时,镜头集中在男孩们的大笑,那不是对于自由的快乐,是属于施暴的快乐。

2.南韩人物性格

参谋一开始是被降职才来的(评论区提醒不是降职,我记不得了),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精英。可居然不会讲英文,和他看不起的那些同事形成对比,一到紧张时刻就要靠别人翻译。而韩大使也是努力了二十八年才得到现在的驻非洲机会。

但就是这两个人,参谋在北韩来到南韩大使馆时建议让他们进来,即使警方要求按照人头收费他们付不起时,他也没把北韩赶走以求自己安全。北韩参谋嘲讽“你们的警卫都跑了,谁保护谁啊!”南韩参谋“因为按照人头收费,但我们哪付得起。”那一刻的沉默,是南韩不知是否要赶走北韩,北韩也不知是否要感谢——他们感谢,但不能说。

韩大使深知自己向意大利大使馆、南韩高层撒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他还是谎称北韩外交官叛变来为他们求得飞机位置。

最后两国大使在上车前的犹豫,他们都想了些什么,我不知道。

 5 ) 一个韩国

联合国(法语: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英语: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并受到治外法权的约束。其他主要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内罗毕维也纳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所以,不难发现,联合国并非一个从古至今就一直就存在的组织,而是在二战后,为了上述种种目的的实现与持存,所缔结的共识组织。

在今天,我们或许越来越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甚至标榜这样一种宣言,即所谓-做我自己!!!我们声称做自己的时候,往往都试图传达出这样一种说辞: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别人的承认和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居然都非常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的,并把它当做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至理名言......而实际中,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自己当然是没法在不与其他人生活的比较中确认自己生活的“好”,这对于他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人的承认与自己对他人的承认,才可以确认这份选择之“好”的共识。这样的栗子,或许都不需要在进行其他额外的联想,因为就在这段话的最开始,我就不自觉地使用了“我们”遣词造句,“我们”在此,来接受所谓观念,来标榜所谓宣言,来进行对话,共识凝结于承认之中。

《摩加迪沙》的故事起因,即是南韩在非洲,希望可以争取所谓众多非洲“兄弟”之一索马里的支持,寻求正式加入联合国。这其实就是一个承认问题的更高层次递进,这样的承认如果达成,当然可以构筑起共识。而共识,仿佛是只要双方或多方达成一致即可,A与B达成的共识 与 C与D达成的共识完全可以不同,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各自有道理即可,进而形成所谓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在电影中,南韩也确实不顾索马里的总统巴里是一位独ˇˇ裁者,尽量同其所好,给与对方自己的承认,希望可以获得对等的承认;北朝鲜从中作梗,当然也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承认并借此希望达成的共识。而彼此不同的共识,在理论上是多元“合理”可以共存,在实际中却完全不是这样,它们的面相水火不容,没有共立的情形,也更不可能有win-win的结果。

隐忍

肃杀

但电影的结尾,南韩与北朝鲜大使馆的人们都成功的逃出了索马里,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出逃摩加迪沙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同文同种却不同国的亲人们,在最后的分别之时,动作与眼神之中都可以看到知道他们的不舍与依恋,或许如果可以把这种情感称作“爱”的话,那么一个人应该爱什么样的人呢?很多人可能没法简单给出答案,不过却有一个很直观又很“终极”的答案:爱与你自己相同的人。此种共识即是现代人最喜欢挂在嘴边每天对自己重复无数遍的{自爱},这种自爱的扩大,显而易见的就是爱与自己长得相像、也说着一样话的人(爱的政治性)。这种爱,在结尾不能外显的隐忍与肃杀之中,还有另外一重意思,是一种保护,保护所爱之人不会受到表面上一切为你利益服务、为你好,实际上却丧心病狂、疑神疑鬼、冷酷无情、毫不宽恕的独ˉ裁ˉ威ˉ权的杀伐与残害。所以,爱的互相承认在此所形成的共识,也即共识,明显是有高低的,观者很直观的就能看出来真正好的共识的面相,很直观的就能知道什么才是劫后余生的正常形态,什么才是迫不得已的形同陌路,什么才是人心所向的良好生活。

虽然多元主义的诸多面相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正如列翁所说:“如果没有好坏之分,那么食人与否确实也只是个口味选择的问题”一样,良好生活的 综观 在不断地解蔽中形成的共识,人们的选择往往是确定的,符合目的的,而断然没有“你有你的遗留的坏,我有我的郭情的好”或“天下乌鸦一般黑,谁都不要装清高”等等狗屁的借口与说辞。而这也正是联合国框架建立的初衷和目的,是 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而不是致力于某种云山雾罩永远奋斗的虚光幻影虚假叙事,前者是更符合真正良好生活目的的共识,当然远远高于后者共识的所谓“承诺”。

回到电影,最终,导演通过细致展示索马里内战后,一片狼藉的断壁残垣与哀鸿遍野,以实写虚告诫观者,无论是想取得他国支持还是携手逃出升天,胁迫与威逼甚至战争都不会是可行的方法,而只有合作协商与宽恕才是唯一可取的互相承认,这是高低之辩,也是好坏之辩,这或许也是导演通过电影畅想的朝鲜半岛的统一,即统一必须要建立在和平谈话、拒绝战争的共识之上,而这样的共识,更是包含在自由、民主、法治的共识之中,希望终有一天,南部闪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因为线ˇ电而不得不处于黑暗之中的北方,照亮整个国家,一个真正拥有良好生活与未来的国家。

朝鲜半岛灯光分布图

 6 ) 分享一些剧情历史背景

首先电影很多细节做的很好,汉城奥运会的旗帜,录像带,墙上的全斗焕(感谢指正:卢泰愚)照片都在说明那个时代的朝韩问题。

1988汉城奥运会元素还原的相当到位,当时的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历史意义重大,韩国迎来了意识形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变革,迫切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奥运会是一次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

有一个细节是朝鲜孩子走进韩国大使馆看到的汉城奥运会太极虎吉祥物,孩子的父母马上遮住孩子的眼睛。背后的原因是朝鲜强烈抵制过这次奥运会。

1988汉城奥运申办成功后,朝鲜突然向国际奥委会和韩国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提议:朝鲜是否能与韩国共同主办1988年的奥运会,各自承担一半比赛项目?并且朝鲜政府在未获得国际奥委会同意的情况下就着手修建了若干体育场馆,包括修建世界最大的体育馆五一体育馆。

韩国建议朝鲜可以举办足球、乒乓球和射箭等体育赛事,但朝鲜想要完整的举行大型的赛事,想要举办几个完整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像国际奥委会所提议的那样在一项运动中举办几次比赛。眼见此事不成朝鲜甚至请求我国和苏联,要求抵制这一届奥运会。但最终我国和苏联都选择参加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也谢绝了朝鲜的共同举办提议。

气急败坏的朝鲜准备企图破坏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计划,韩国政府也把国家安全等级拉到最高。最后,朝鲜选择制造了大韩航空858航班空难,并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而汉城奥运会则顺利举办,韩国也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国家。

韩使馆人员在救治叛军时讨论到韩国也会把大学生当成赤色分子。1987-1988是韩国政治环境变革的时代,相关电影非常多,威权总统在运动中被迫下台,1988年被破下野让位,也标志着韩国真正从军政府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也预示着韩国将要到来的历史大变革,但在变革前,大家说话还是很小心的,例如台词中说到的在姜参赞面前说话要小心,因为姜参赞隶属于治安本部,其工作就是纠察出间谍和赤色分子,1987首尔治安本部在审理时就虐待弄死了首尔大学学生,此事件也是当时全斗焕下台的导火索。

一些后续故事,韩国在结束威权统治之后发生了巨大变革,包括结束了和台湾蒋家王朝的外交关系,与我国建交。和朝鲜一同加入了联合国,迎来了朝韩历史上第一次蜜月期。1991年,那一届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朝鲜和韩国联合组队参与了比赛。而我们再一次看到朝鲜和韩国组队参加奥运会,是在2000年的悉尼,两个国家同时举着朝鲜半岛的大旗进入了开幕场…

 短评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12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18分钟前
  • 与大人
  • 推荐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19分钟前
  • V
  • 力荐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22分钟前
  • 橋本喵
  • 还行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27分钟前
  • 子非鱼
  • 力荐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2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31分钟前
  • FGS
  • 还行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33分钟前
  • 一粒沙白
  • 力荐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36分钟前
  • 可爱的溪山喵
  • 力荐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41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46分钟前
  • 木兮
  • 力荐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50分钟前
  • 麻薯奶油波波兔
  • 力荐

这。。。等于国产主旋律

52分钟前
  • Dionysus
  • 很差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5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60分钟前
  • 猫觅
  • 推荐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1小时前
  • 亚森罗萍
  • 推荐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1小时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1小时前
  • 时光电影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