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

HD中字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罗根·勒曼,迈克尔·斯图巴,奥黛莎·杨,史蒂夫·维诺维奇,瑞恩·史帕恩,阿德莱林德·霍伦,Molly Fahey,Thomas Racek,Emily Decker,Ava Langford,Edward O'Blenis,Allen McCullough,Lexa Hayes,Tony Manna,罗丝玛丽·霍华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雪莉 剧照 NO.1雪莉 剧照 NO.2雪莉 剧照 NO.3雪莉 剧照 NO.4雪莉 剧照 NO.5雪莉 剧照 NO.6雪莉 剧照 NO.13雪莉 剧照 NO.14雪莉 剧照 NO.15雪莉 剧照 NO.16雪莉 剧照 NO.17雪莉 剧照 NO.18雪莉 剧照 NO.19雪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Visions of reality 的距离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traveling on the train like live in a dream ... I like to dream on the train :) 期待下次旅行 ••• 没有怎么听懂 上世纪的播音员腔 cuz 英文水平not that good 结尾有被触动到 一个女性的心路历程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我也不想待在一个地方吧 呵呵

 2 ) 阳光如此易逝,反而比在黑暗中更孤独

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年,爱德华·霍普画出了那幅最著名的《夜鹰》,金鱼缸一般的酒吧暴露在深夜黑暗的街角,每一个观众都是这个世界上的窥探者,也许不止是酒吧中那几个人的孤独,也许是整个美国对明日的未知。那酒保,一身水兵服。

《雪莉:现实的愿景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 》用霍普的13幅画作跨越了从1931年8月28日到1963年8月29日的欧美时空,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池很节制的,没有拍出那幅《夜鹰》。而是将霍普画中的种种孤独化为一人——Shirley ,也许是车厢中的乘客,也许是旅馆中默念 Robert Desnos诗作的旅人,也许是电影院中的领位员,也许是报社主编的秘书,也许是大动荡大萧条又或大繁荣时期中的anyone,也许是女性,也许可以模糊性别而将最后一点光线投射到每个观众的内心。如她在剧中所说的“她的哲学”:“不要问为什么或未来会怎样,冰激凌还在你盘子上就及时享用。”

拍这样一部片子向霍普致敬,没什么好挑剔的,布景也许并不很难,因为霍普的画作本身就有极强的舞台感,像一个个风暴眼,画面越是宁静,观众可以感到那窗外、林中、画外的紧张感越强烈。也有人吐槽剧情的浅淡,但我觉得如果在画家之外,导演去强加叙事,反而不够高级吧。

今年在上博看到了《夜鹰》,又看了劳伦斯·布洛克组织霍普粉作家群写出的《光与暗的故事》,正好又断断续续重读十年前的老杂志《万象》第十卷,封面也全是霍普的画作。巧了,管他呢,先把冰激凌吃了再说。

 3 ) 向爱德华.霍普致敬

《雪莉现实的愿景》既以形式致胜,又有丰富的内容。电影将爱德华•霍普的13幅画作立体化、具象化,发扬光大,排成13场时间连续,人物贯穿的戏。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应该算是欧洲印象派潮流后期的抽象画法,他的作品常常都是长线条和大色块,强烈的光线和色彩对比,强烈的光与影,以及鲜明的透视关系,基本上是表现街景、酒馆和居室的,反映中产阶层的寂寥生活。

电影所取的13个场景具有画家作品的显著特点,简明的立面处理,浅褐色的楼房,淡蓝色的天,室内中绿、粉绿背景下暖色调的人物。故事象是发生在舞台上,远离社会现实,恰好地表现了中产阶层对平和、安逸的追求。去年有一部用梵高作品风格进行处理,表现梵高本人经历的电影,梵高那种零散、有时还绕来绕去的笔触,转换成动态的电影,让人看得实在是头晕眼花。这部《雪莉现实的愿景》颜色雅致,节奏舒缓,太有文艺范儿了。

故事时间跨度从二战开始,然后是东西方此起彼伏的冷战,战后美国的反共运动,直到黑人反种族歧视、争取人权的斗争。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世界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雪莉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却在回避这些社会现实,画面与画外时事报导内容,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产阶层内心在抱怨,外表在回避,幻想与现实在他们心里反复交替,最后仍采取一种躲避与及时享受相结合的生活态度。不要问今天或明天会怎么样,冰淇淋在盘子里就要及时享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如躲避在阴影之中,沉睡在梦里可能比醒来要好;……这一切应该与爱德华•霍普的作品风格相吻合。

今天都说要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提高中产阶级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但我总感到中产阶级的最大特点是求稳,中产阶级规模越大,社会就越稳定,其作用自然就发挥出来了。从电影后面的发展来看也很积极,有些正能量,雪莉赞同人类享受同一个空间,所以说回避也好,空虚也好,自我欣赏又自怜惜也好,都不影响他们对社会稳定和和平发展的追求和向往。从这点看,爱德华•霍普早就开始表达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力量了,向大师致敬。

 4 ) 说是看了一部电影,不如说是看了一场画展

电影的名字叫做《雪莉:现实的愿景》,也有的翻译为《13个雪莉》,因为电影中有13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以Edward Hopper的一幅画作搭建起来,又将画中的女人作为故事主角,进行了十三段讲述。

《雪莉:现实的愿景》官方剧照

电影迷人的地方,不在于故事情节,注重剧情的人会觉得它拖沓冗长毫无意义,但是喜欢看画面的人就毫不在意,再加上B站的资源连个字幕都没有,听力不好的人如我其实只听懂了少部分的台词。如此也有好处,就是我能专注于欣赏画面,感知构图、光线、色彩搭配。

在我没有停顿的观影过程中,做了很多截图工作,当时我并未想到要去找原画对比,只是单纯觉得,“嗯,这个太好看了”。或者说有些镜头,你会觉得,“嗯,再拍人像时可以借鉴一下”。

看完电影之后,我把一部分截图发了朋友圈,一位朋友说她很喜欢这个画家,这激起了我的兴趣,然后就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在很多地方见过的一幅画《Rooms by the sea》就是Edward Hopper的作品。

Edward Hopper《Rooms by the sea》

伦勃朗的光用在人物上,霍珀的光用在风景上。如果你查资料,会看到类似“光影对比”的关键词。一些艺术理论的描述诸如流派、风格、主义,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像是听不懂得咒语,但是引起我共鸣的有这样的句子:他偏好住宅、旅馆、街景的主题,着力表现光影下的色彩及情绪变化,善于利用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空无一人的空间或单独出现的人物,暗示现代人生活的冷感和疏离。

说到现代人的冷感疏离,似乎可以有一点点联想到所谓的“性冷淡风”,家居装饰可以性冷淡,穿衣服可以性冷淡,这种不知道谁想出来的鬼风格通常色调单一,但就像上文说的,霍珀的画作色彩其实非常明亮丰富,但是你就是觉得清冷孤独。这就是我现在更想多了解他一点的原因,好像在告诉我一个道理:这世界非常丰富多彩,但你永远孤独。

 5 ) 人走室空,阳光洒下

“如果你通过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那么就没有绘画的理由。”(——爱德华·霍普)既然表达不清,那么语言的可行策略或许是加剧这种矛盾并制造更多谜团,而非尝试去梳理剥解它。

这是霍普为自己写下的悼词,尽管他形式上的葬礼只有8个人参加,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霍普大部分作品的最终结局。

导演将十三幅霍普的名画扩展为美国社会风情历史的个人画卷,与其说这些画卷上记载的是关于雪莉(美国女性的缩影)的故事,不如说电影画卷为每幅画赋与了故事幻影的外在躯壳,再通过观看者的想象自动生成它。


故事的幻影,并非故事

影片中塑造故事感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或者说充当影片叙事内容的材料大致有以下几种):

每幅画作开头的黑屏新闻播报

信件的朗读

女子心灵与精神的独白

“画中画”,影片的对白

台下人物与台上演员同步朗读剧本的片段尤为亮眼,像是《等待戈多》中埃斯特拉冈与弗重复同一段话(霍普画中的每一个孤独的小人物似乎都在等待着他们自己的戈多),“学语”通过反复解构了话语及其支撑的世界,加深了宿命的虚无与无助感。

女子口吻谈论讲述时事新闻

剧本诵读

报纸的诵读

报纸与剧本或许象征了一种他者的话术与被建构的现实,这种现实与眺望向窗外的现实纠缠着,难分彼此。

柏拉图《Politieia》

收音机中马丁·路德金的演讲音频

诸此种种,如果将影片抽离支解,格式化为不相关的镜头、音频与文本的话,那么组成这个文本的便是“报纸”、“信件”、“收音机中的演讲稿”、“剧本”、“哲学著作”等等,毫无准备地直视这些文本无疑是荒谬的,无法让人获得任何故事的连缀感(尽管它们都勾画了特定时代与时代中人物的精神面貌,但是这样材料的堆积依旧不是在讲故事,只是搬运材料罢了),然而具有无调性的噪音、霍普画作的还原构图、先锋剧场式的人物互动、镜头的偏转与运动——这些伟大的招魂仪式使得叙事的幻觉感从材料的堆积中呼之欲出了,但是这依旧不是故事,只是故事的幻影,内部缺乏有生命力的联结。

然而正是这种不是故事,却胜似故事的幻觉感,塑造出一种微妙的模棱与神秘感,颇有《等待戈多》中人物对白的况味,仿佛每幅画作中的人物都在等待着他们的戈多,宣告着人生本质为虚空,并不经意地假托代言说出导演意寄的重要事实。

在剧本朗读的场面中,开头的致意意味着双方存在于同一时空,绿线内外的对话是错位而并置的,好像是剧场中观看者与演员的双重世界

另外,文本之间参差隔绝的对话层塑造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无法理解的冰冷现实,加重了一种宿命般的孤独感,这也就是霍普画作的重要主题——男女之间恒久的隔阂,人类之间的无法沟通,使得他们虽处在同一个时空,却又如此疏远,如此靠近。


火车、恐龙与庞然大物

火车也是爱德华·霍普的表现主题之一。

霍普《铁路列车》

事实上,在影片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出现火车,却有着不少火车飞驰而过的画外音、火车闪疾的灯光、甚至是呼啸而过带起的阵阵狂风。

火车车灯照亮背景,带起的风吹落文件,画外音是火车与轨道的碰撞声

车灯摇过留下影的变迁或许象征着历史的流移与时间的消逝,而人面对它时孤立无援,旁无所依,只能被动地接受灯光流转、稍纵即逝的现实。

经过的出租车灯照亮右下角,并给老头打了个背影

当老头把门打开时,尖利的狂风听来像是远古恐龙的嚎叫。

门外凄厉的狂风吹走妇人的帽子

剧本朗读片段有类似的描述与暗示——“只要恐龙没把我们踩扁”

不妨将恐龙、火车等而视之,导演似乎倾向于启发观看者——它们都是硕大的庞然之物,而人在面对庞然大物时,别无选择亦没有出路,只能祈求“恐龙没有将我们踩扁”——火车则也是类似恐龙的巨大意象,在霍普的画中,它们好像都以一种直挺挺的压迫感逼视着身处其间的人物。

接下来的画面尤为吊诡——

分割走廊的柱子被画外的伟力抬走,剧本的朗读者走到了画幅中央,然后以一种极其自然的姿态盯视着观众,道出颇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独白——

我给你的忠告是
不要问为什么或未来会怎样
趁冰激凌还在你盘子上就及时享用
这是我的人生哲学

及时行乐——普遍的主题——或许是孤独渺小的人在宿命般的庞然大物面前少有的抉择之一。

及时行乐的箴言

事到如今,观众才发现其实观看者从来都不是老爷爷,而正是凝视画幅的我们,直到她将目光盯着我们时,才背后发凉地醒悟过来;我从来没有对于影片中演员的凝视感到那么恐惧过,或许是因为我意识到我看到的是幽灵的本体。当我在黑暗中直视画中女子的眼睛,我知道那是入口,我从未离霍普的画那样近过。真正恐怖的幽灵是不现身的,它们长久地居藏在霍普的画中。

这个镜头令我汗毛倒竖


剧场式的窥淫

如果说这部影片有什么最值得肯定的创新,那便是使得画中的人物运动起来,仅此而已,但是在场景中的人物使得原本静止的画幅成为窥淫的剧场。

这段极具有情色的挑拨与窥淫的意味

这个概念我最初在帕帕约安努的剧场实验《Inside》中看到的,我以为和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帕帕约安努「Inside」

相关论文是这样描述这个概念的——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悲剧《酒神的伴侣》(The Bacchae)创作于公元前405年,其中彭透斯(Pentheus)一角被视为戏剧史上第一个窥淫癖。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赐给彭透斯一个机会,允许他偷看酒神的女信徒们在山上举办的狂欢仪式。彭透斯接受了这个机会,但他首先必须隐藏自己肌肉发达的男子气概,乔装打扮成女人以便偷偷地混入狂欢队伍。彭透斯渴望着能够一睹女信徒们在山上载歌载舞的迷狂场面,但他不知道这是一个恶兆,最终他将被自己的母亲杀死直至砍下脑袋;他为自己那只是一时之欢的视觉快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莎乐美(Salome)的神话故事(尤其是王尔德[Wilde]1891年的改编版)中,莎乐美为希律王(Herod)献上“七层纱之舞”。但她要求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的脑袋作为报酬,以此完成母亲的复仇计划。从那时起,观众就可以频繁地在剧场中看到一些禁忌行为的表演,比如性接触、宽衣解带和(所谓不小心的)走光。裸露在欧洲的剧场中逐渐成为一种稀松平常的操作,但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它至今仍然是导演、尤其是那些追求创作风格的导演手中一件强大的武器。他们使用裸体来刺激、震惊、吸引、激怒、挑逗或者骚扰那些毫无心理准备的观众,甚至把那些思想保守的观众强行变成这一窥淫行为的同谋。
……
2011年,帕帕约安努长达6小时的表演装置作品《内在》(Inside)在雅典帕拉斯剧院上演,观众可以在剧院中自由走动,可以自行选择观看的角度,观看舞台上的表演者脱衣、卧床、淋浴、吃喝、在阳台上远眺,顾自沉浸在这一系列最日常的动作之中。帕帕约安努赐给观众们一个机会,允许他们像透过钥匙孔偷窥一样观看这些不断重复的日常仪式,并允许他们以自己能够投入的专注度来观看这所雅典公寓的“内在”。他给观众们呈现了一系列原初的、抒情的、诗意的、日常的生活片段,并把观众们变成了一个个可以自行选择观看角度的“摄影师”。这个作品因为其特殊的表演方式让观众得以将目光投进动作最幽微的内部,用他们的目光一寸寸触摸表演者的身体,并可以自行选择进入或离开这个“表演”空间。观众们对这个空间的入侵并没有被暴露出来,他们隐藏在钥匙扣后面,而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自我沉溺却与他们所有动作的孤独感紧紧结合在一起。
就像巴赫(Bach)的赋格曲先是引导听众进入音乐,继而听到音乐的内在关系和主题的一步步发展一样,《内在》也是将观众置入一个禁地,继而通过舞台上那一系列动作的不断重复和变奏让他们明白无误地看清楚本属于个人的、私密的日常仪式。观众们的窥淫癖在此受到鼓励,并且被卸掉了所有的罪恶感和焦虑感。这种“剧场式窥淫”行为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人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小型表演,以及这些日常表演如今是如何在伪纪录片节目和真人秀节目上泛滥的,比如英国恩德莫公司出品的《老大哥》(Big Brother,2000年至今),以及在cam4.com等网站上上传的诸多小视频。

说的真好!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自我沉溺和所有动作的孤独感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窥淫正是这样一种带有宗教体验的神秘仪式。

影片中还有多处性暗示与裸体的呈现,兹不赘


阳光洒落的窗子

霍普曾经坦言:“孤独被过分夸大了”,但是阐释与解读的权利终究是归于看画者的。

霍普画中的窗子是虚幻的,好像勾勒的只是窗子的幻觉,因为从这个像是窗口的途径无法窥见外面的任何实在的东西,看见的只是又一重屏障。如果说窗子的光明象征着希望,那么霍普画中的窗子正是对于希望的否定,窗子的幻觉只是徒留人以逃离的幻象,而这种幻象形同虚妄,任何人都无法从中逃离,而最终皆为困兽,笼居其中。

霍普似乎在大多数画中都留了窗子,正如前文所言,这依然只是窗子的幻觉,说实话,霍普描状的窗户令人深感不安,窗外的景物像是画中画一样虚幻不真,那么外面透过来的光又意味着什么呢?

像是被虚无照亮,是一种目光的凝视,还是一种分割与组合?精神世界的窥探?告密?

又或许是有关情节中提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室内光与窗外景像是难言的囚笼,又像是沉默的锁链。

那么他们从画中眺望见的到底是什么呢?

无从知晓,只是感觉远方的景物看起来那么接近,却总是在可以触及的距离之外,好像霍普永远迷恋着一个窗后的暗影。


至上主义风格的加入

同样是被打上高光的右肩,圆润滑整的臂膀,这一切使得雪莉成为马列维奇式的人物

雪莉侧躺的身影仿佛马列维奇的画作,承载了某种同样不安的预言感。

这个镜头会使得足控与偷窥癖精神高潮

镜头的凝视由雪莉的高跟与脚尖,再放大过渡到洒入室内的阳光,霍普的画作被赋与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风格,具体的表现对象被取消了,而在纯粹的形式之上,更高的意蕴和内涵得以传达出来。

其实锐利的色调与大幅的块面本身便是霍普画作的重要特点,结尾无非是将这种特点做了至上主义风格的类似提纯。

马列维奇《Garon avec sac à dos》


画外的幽灵

画外神秘的杂音,倒影诡异的分割,默不作声的男人与女人……影片中霍普的画里有着太多太多的幽灵,来自不确定的未来时空。

男子的脚步声与忽然出现令我恐惧,幽灵,无处不在的幽灵,配合宗教式的姿态,使得一切变成朝圣与招魂的仪式。

因此新闻或许象征了某种幻想介质到现实世界的回归,在精神与现实世界中双重流动着的时间借此标刻下来。

文本介质的转换也很值得思考

 6 ) 电影《雪莉:现实的愿景》

孤独、松散、疏离、美好、干净又充满生机是看完《雪莉:现实的愿景》的感觉。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名画展。导演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13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展示了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 “过去已逝,未来尚未发生,遥远的一道亮光,其实在梦中谁也看不到太阳,只是经常意识到远方有更亮的光”,电影中强烈的光影明暗对比传递情绪,在空无一人的空间呈现单独的人物,视觉冲击力真的很强。看完真的有一种心意相通的透彻感

 短评

是精致又美丽的,置景与布光都相当讲究,开机前的工作量必然非同一般,然而对Hopper作品里光影及情绪的捕捉,远不如Richard Tuschma致敬Hopper的摄影作品Hopper Meditations,有趣的是Hopper作品里的女性,本质也是其妻子常年作为其模特的内在缩影,这也让Shirley一角的构成,蒙上了更具传奇色彩的意义

8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1) 副标题visions of reality+大量的内心独白对应着Hopper的艺术是内心生活的外在表达的理念。(2)很好地还原了Hopper画中的场景,包括对长腿的迷恋,阳光、窗户、影子和色调都很准确。(3)虚构的叙事是弱项,全片更像13段会动的instagram。(4)8月28日的选择=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讲话日期

10分钟前
  • btr
  • 推荐

1.一个又一个固定长镜头让我们窥视着雪莉的一举一动,自然的/闲散的/性感的种种模样,再通过雪莉的独白窥伺着她的内心与想法,一个普通的女性赫然纸上;2.巴黎旅馆的第一个镜头,灯光、色彩和背景音便彻底征服我了;3.似是静止的画作,亦是变化的生活空间,时间在期间流逝。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流动的画展,美而无用。电影区别于画作,是因为它除了视,还有听,它不必在一帧之内讲完故事。霍普的画作变成摄影作品的同时,竟然从寂寥的美国生活变成了朝鲜苏联东德式社会主义风格,秩序井然又麻木。

16分钟前
  • Syfannn
  • 推荐

哎⋯⋯局外人应该沉默才对

20分钟前
  • bulevelvet
  • 还行

一開始不得不為燈光佈景神乎其神的精確而讚歎,等新鮮勁一過就掩飾不住影片的空洞,不加詮釋地將Hopper的畫照搬還原只是技術流本身就缺乏創意,硬要把畫面串成一個故事,還要加上大段抒情獨白,更是毀滅性的破壞,幾乎與Hopper作品的意境背道而馳,越到後面越是言之無物純粹在拖時間。

21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较差

天啊,为是那么我会好喜欢?!和豆瓣的口味第一次有了如此大的分歧,哎~~~~~~

25分钟前
  • 个人资料
  • 推荐

对Hopper还原度简直神了。用力平均,欠主次详略区分,PPT感也是这么来的吧。

28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因为爱德华霍普看的,很喜欢他的《夜鹰》同样是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缩影描绘历史航线,律动的人物和静置的背景看似疏离,却也能通过精巧的构图形成拉扯。不过即使疏离又怎样呢,在整个世界纵深发展进程中,我们都只是局外人,大环境所造就的人无法割裂或驳斥与世界的对辩,但到最后总能得到一个解释。看他的画时,你能感觉到那种快要溢出纸张的孤独和寻求认同,于是我对这个结局很满意,想起诺神的一个开头,“你在等一辆火车”,一辆通往未知世界却使人怀有无限憧憬的火车。每次低迷的时候,第一艺术或第五艺术是最好的解药

30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对Vintage的喜爱无法抵抗

32分钟前
  • 虎折
  • 推荐

1.如果这不是电影而是十三张照片的摄影展,我觉得非常不错。2.这导演专职做电影美术师会很有前途。4.Edward Hopper善画美国民众生活,越平凡越柴米油盐越有Hopper的情调,导演把女人的小生活换成了大历史,幸或不幸?3.老头子Q&A时讲话非常肉且没内容,导演性格在自己的电影上倒是表现得很好。

36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还行

3.5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精美绝伦的幻灯片。

39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画面真的好舒服,没有字幕一直平仄仄平地讲话根本就很难听进去好吗!喜欢表现形式但不喜欢叙述的形式。散场后遇见一朋友,他第一句话就问,“睡得还好吗?”

41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还行

通常我们会在喜欢影片之后才去关注幕后花絮导演访谈或者热门影评之类。但也有一种电影是你对它本身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好奇为何要这么拍?

4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技術是做得充足,畫面也很美。只是在叙事上成為了女生的喃喃喃自語,厭煩,但其實這部電影crossover得算是有新意、心思。劇本三星,hooper一星。共四星。

46分钟前
  • Dorothy
  • 推荐

独坐蹙娥眉,凭栏海风吹。人美画也美,画在人已非。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Edward Hopper是一个很贾木许的画家,人与人的疏离是充斥在他画作永恒的主题。把独立的画串成完整的故事,以Shirley视角见证了美国时代变迁, 这部片比真人表演加个Prisma滤镜的挚爱梵高完成度高多了

49分钟前
  • 叫我RP李
  • 推荐

还原太美了,笔刷都看得见哈十三。

50分钟前
  • edie
  • 推荐

画面太美了,一点也不真实,Edward Hopper的色彩搭配美绝了。(尽管如此剧情一塌糊涂。)

52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