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花泪

HD中字

主演:丽莲·吉许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残花泪 剧照 NO.1残花泪 剧照 NO.2残花泪 剧照 NO.3残花泪 剧照 NO.4残花泪 剧照 NO.5残花泪 剧照 NO.6残花泪 剧照 NO.13残花泪 剧照 NO.14残花泪 剧照 NO.15残花泪 剧照 NO.16残花泪 剧照 NO.17残花泪 剧照 NO.18残花泪 剧照 NO.19残花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残花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国青年程桓(理查德·巴塞尔梅斯 Richard Barthelmess 饰)远赴伦敦,希望能够在异国他乡传授佛教教义。哪知道理想丰满现实残酷,抑郁不得志的程桓不仅荒废了事业,还沾染上了鸦片,整日生活在颓废沮丧之中。  一次偶然中,程桓邂逅了名为露丝(丽莲·吉许 Lill ian Gish 饰)的美丽女孩。露丝有着极为凄惨的身世,她的父亲巴汀(唐纳德·克里斯普 Donald Crisp 饰)是一名个性凶残的酒鬼,常在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对露丝大打出手。同样悲惨的遭遇让两颗孤独的心越靠越近,终于,不堪忍受父亲折磨的露丝离家出走,程桓收留了她。好景不长,巴汀很快就找到了露丝的踪迹,将她强行带回了家,等待着露丝的,将是又一轮如同狂风暴雨一般的折磨。狂蟒之灾2024史蒂夫艾德的私人频道信条 2020新版贱女孩假面骑士Kabuto远得要命的爱情戏里戏外第五季爱的盛宴2007她的杀机欲望蜘蛛网老百姓是天圣剑屠魔4:泰坦的比赛真爱开玩笑我们的汽车梦1刑的乌鸦电影版新冷血十三鹰金色荣耀爱情夺标1976污泥2012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墓穴迷城卡通婚礼高地人2天幕之战恋爱不可抗力杀死汝爱懦弱的暴行开关2023核弹英雄疾风回旋曲半个女友江湖风雨情兄台请留步大宅门2玻钻之争超验骇客阿尔卡拉斯维京传奇:英灵神殿 第一季富二代上班记红牡丹赌徒 花牌胜负风骚女子暗战2两个孩子和狗

 长篇影评

 1 ) be美学

100年前的默片,无论剧情刻画还是人物描写都比较的浅显,拍摄手法比较蒙太奇。女主的表演有些浮夸,但可以理解(默片没有声音,所以用肢体语言、神态来表达)

男主的颓废和女主的娇俏柔弱很搭,他俩之间的氛围很适合。

导演并没有抹黑中国人,男主是个正面形象。演员眯着眼是为了像丹凤眼,外国人很多认为我们的眼睛是丹凤眼,就像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外国普遍都是金发碧眼一样。男主驼背伸头一方面是抽的,另一方面100年前的人很多都这样,女主同样也是这样的仪态。

 2 ) Broken Blossoms

非常非常惊喜,在久远的1919年,那时候的美国创作出如此精致含蓄的故事。

整个电影的结构非常完整,程桓远渡重洋是为了宣扬佛法和平的理想,但却被现实击碎,最终沾染了鸦片,郁郁不得志,守着一方小店无所作为。开头对他的性格已经有很好的描写了,阻拦水手争吵,却被推搡开,在那一刻他退缩了。这是一个柔和、软弱、善良、理想主义的男人,他有宏大的理想,却被现实磋磨,造就了他身上阴柔颓废的气质。影片里除了开头和遇到女主之后,在伦敦时他不常笑的,永远是迷离恍惚的眼神,揣着手,驼背,靠在墙上,无所事事,好像一个混混。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他背井离乡后再没听见寺庙的钟声,可他会听见的,他的心破碎了,但仍然是他自己。

露丝,多么娇小美丽的女生,在养父多年的淫威之下连笑都没学会,只能拿手强行撑死嘴角。演得真好,害怕被养父打时的肢体动作和神态,几乎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家暴到接近精神失常的女孩,那双大眼睛里透露出的恐惧和癫狂,能切实让观众感受到她的害怕。这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她的一生太短暂太悲苦,遇到程恒是她的幸事吗?或许吧,可这快乐也像是偷来的一样,被发现后只有被残忍的褫夺和接受更残酷的拷打。

男女主的背景和经历注定了他们的相遇是美丽的故事,是轻颤的蝴蝶双翼,像梦一样美好且短暂。程桓看到露丝出现在家中,初以为只是自己的幻想,仍坐在那里自我陶醉,接着揉揉眼睛才看清这是真的露丝,蛮可爱的。后来他给露丝买花,给她穿漂亮的衣服,洋娃娃,咬着手指把镜子递给她,捧起一段月光放在她的秀发上,不敢直视她的美,这是纯洁青涩的两个灵魂,没有半点粗鲁和污垢。他家的阁楼,因为露丝的到来,变成公主的城堡,他供奉她像一个易碎的公主,只敢亲吻她的袖口,不敢玷污她分毫。

语言难以形容他们之间琉璃般的感情,那阁楼是梦之场所,露丝成为了公主,程桓有了自己的女神,他们都获得了心灵的藉慰,相爱与否并不重要。落难少女的画本太多太多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还有什么想不起来了,反正很多),而让我将他们区分开来的,或许是异国的美丽风韵,或许是浅尝辄止的接触,或许是程桓羞涩地咬手指,或许是露丝穿着旗袍戴花簪,美得像个洋娃娃,更或许是他将吻未吻的那一霎,睫毛抖动像蝶翅,而朱丽惊恐地向后缩——如此真实的恐惧,濒临破碎的美丽假面,再唐突一步一切都将被打碎。

是的,我认为他们之间并非爱情。这个故事之所以如此美丽,只因为露丝晕倒在程桓家里。

结局也很棒,程桓揣着枪杀人的那一刻眼神从未有过的坚定,再没有飘忽朦胧,没有退缩,也不会软弱。

他再次听到寺庙的钟声,他不能再奢求更多了。

 3 ) 你是否还能听见东方的钟声?

我的日记0911。此篇作为电影《残花泪》的观后感。

今日起我正式踏入30岁。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反而在一点点的惴惴不安中,喜悦和兴奋占据头脑中情绪的大多数。我已经自理自立多年,30岁和20岁,和10多岁,基本相同。多的只是这些年来游走四方凝聚下来的淡然和泰然,以及更多可以支配的资源。

在30岁,我进入了投行工作。但不是核心业务部分,因此我暂时也没有到年薪百万。但我始终相信,终有一天我会达成这个目标。不管这个“一天”在多久之后到来。我是如此相信着,幸运的是,我的家人和朋友们都这样信任着我的“确信”。这是我的“东方的钟声”,它至今清晰地回荡在我的心田。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年轻的黄种人(Yellow Man),Cheng Huan,在国内的时候看到胡乱在大街上打群架的英国水手们,上前劝架但被推倒在地,吓得瑟瑟发抖。他执拗地认为慈悲佛法有助于减低英国人的戾气,萌生了远渡重洋去英国宣扬佛法教义的念头。临行前,他来到寺庙,再次侧耳倾听法师的教诲。法师敲钟,捻着佛珠,念着佛经,成为ChengHuan心中关于祖国的最后图像。

数年后,我们在异国他乡的一个妓窟看到了跟马来人、印度人还有其他华人一起醉生梦死的ChengHuan。此时的他一顶黑色小帽,一件小褂,一条阔裤,一双老布鞋,或拎着大烟枪,半眯着眼斜躺在椅子上;或坐在赌桌前,看着台面上的石子看自己是输是赢。

早年的美梦仿佛精美的瓷器一般碎裂,如今的他只是英国一个小城市里一个小店面的shop keeper。佛法救不了英国人,佛法可能也救不了他自己,于是只好一起沉沦。他爱上了镇上的Lucy,一个深受暴力倾向的父亲虐待的少女,仿佛她就是那个在橱窗内安静坐着的洋娃娃,是他的珍宝。光是看见她路过窗前,ChengHuan便按捺不住心情。

少女明显不爱他,也不了解他。也是,在1919年的英国小镇,一个Yellow Man和一个白人少女,根本就是天荒奇谈。然而他们渡过了短短几天的安稳相处。遍体鳞伤的少女在ChengHuan的照料下,当了几天中国公主。梦还是碎了,没多久少女再次被父亲找到,带回家后被暴力狂父亲鞭死,ChengHuan带枪来抢人把父亲打死了,结局是用刀自插胸膛死去。临死前,chenghuan脑海里,大概,也响彻远方的钟声了吧。

从我的角度和感知来说,我不能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在我的定义里,爱情至少应该是相互的。这个故事里,我只看到了单恋着的ChengHuan。甚至,我连他对Lucy的到底是出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关照,还是说对不幸遭遇的投射都无法辨出。很明显的是,在ChengHuan多次想要靠近的时候,Lucy给我的身体语言都是紧张和抗拒、甚至无声的抗拒。著名的捞月光撒到头发上的场景,女主惊醒后,ChengHuan凑近上去想要一亲芳泽,但女主是一直往后缩,最后ChengHuan只是抓起女主衣襟的袖角,轻轻的吻了一下。

那么,我试着从男主远渡重洋原意是为了弘扬信念(也就是“东方的钟声”),但最终还是堕落的角度去想。东方思维里的“朝闻道,夕可死也”,让男主角长久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怀抱着自己的大好理想,却碍于社会的宏大背景以及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变得惶惶不知终日。此刻遇到了一个比他还要柔弱的对象——Lucy——,正好找到了情感寄托。

成长至今,我目睹并且亲身经历了许多的苦和痛。因此我明白,人最少,至少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信念。不管那个信念是什么,总能在无数过不去的关口,总在那么一个你真的很想放弃的瞬间,这个信念弹出来,跟你说,“hey,你还有我呢!”

 4 ) 破碎之花

文摘

丽莲·吉许(Lilian Gish),银幕第一女士。她的生日一直被定为1896年10月14日,1993年2月27日,吉许在睡梦中去世,享年九十九岁。电影的开创史失去了最后一位见证人。

丽莲·吉许出生于美国斯普林菲尔德,父亲是个不顾家的酒鬼,母亲是舞台剧演员。带着她和妹妹多萝西·吉许出走,演戏为生。丽莲·吉许自幼便有着丰富的登台经验。

1912年,丽莲·吉许遇上大卫·格里菲斯,蒙他赏识,成为他旗下最重要的演员。当时演员大多来自剧院,演技夸张造作,为了杜绝这种粗疏的表演,格里菲斯安排一班演员不断排练,训练出较扎实的演技演出。

追随着格里菲斯,丽莲·吉许拍下名作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节妇救国记》、《风》等。同时,她也拍下不少改篇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如贾科莫·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生》、《红字》。

吉许扮演的大都是悲剧性角色,经常置身于险恶的环境,她又不愿用替身,生命也就经常处于危险之中。拍《走向东方》时,她在暴风雪中趴在浮冰上,随激流而下,完全是实地拍摄。拍完了这著名的一幕,她也差点被冻死,格里菲斯为此给她买了人寿保险。在拍《残花泪》时,由于扮露西父亲的演员白天要当导演,只能在晚上拍戏。当时是冬天,根据剧情她只能穿单薄的衣服,结果又得挨冻。她的妹妹见状,威胁格里菲斯说:“如果我姐姐给冻死了,我就杀了你!”幸好,戏只拍了十八天,吉许活了下来,格里菲斯也捡了一条命。

吉许不仅是一位富有献身精神的演员,也是一位天才的演员,是格里菲斯有关电影表演必须含蓄、自然之主张的最早的、也是最完美的实践者,成了自然主义表演流派的先驱。与吉许配戏的那些演员的表演,现在看来都有点做作,只有吉许的表演无可挑剔。她的电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有志从事电影表演的人,特别是那些从戏剧表演转行的演员的入门教材。

然而,在必要的时候,吉许也能使感情尽情地流露。《残花泪》中,露西被父亲抢回家后,躲进了衣橱中,她父亲用斧头砸开衣橱的门将她拖出打死。在排练这一幕时,吉许只是有节制地做了表演,格里菲斯就已很满意。不料吉许把精力都留到了正式开拍,当她被困于衣橱中,当斧头一阵阵砍来时,她才让自己尽情地发挥,把走投无路的露西的绝望、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连格里菲斯都看呆了。这一个镜头,也成了电影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

 5 )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评《残花泪》

不可否认,电影界藏匿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及一批被称为“电影艺术”的作品,然而,仅仅有少量的作品被冠以“艺术电影”的称号。早在上世纪之初,商界就迅速掌握了“艺术”这个词的宣传潜力,用它来区分虚构的、戏剧化的作品和迎合潜在观众感官刺激与好奇心的作品。例如,法国“艺术电影”公司就期望那些品味高雅的观众慕名前去观看它所制作的影片,那些影片均由戏剧杰作改编,由那个时代的知名悲剧演员出演。

然而,电影产生的前二十五年,“艺术”并不是指电影化的手段,而是一部电影中的组成部分——著名的演员及严肃认真的故事情节。而格里菲斯于1916年创作的《党同伐异》(Intolerance)仅仅使这种情况在表面上有了肤浅的改观,尽管他凭借这部电影的构图以及其艺术性的建构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这部电影真正的艺术之处被认为是在严肃认真的道德片里生硬地“键入了”修辞手法,意欲加强电影的情节和提升其艺术高度,而导演本人也希望藉此获得更多美誉。

运用艺术来“强化和提升” 高尚的道德主题,这种观念长久以来在西方大有市场,至少从贺拉斯(Horace)和普卢塔克(Plutarch)开始,一直到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但它是浪漫主义者明确放弃的一个观点,他们将它应用于电影的前提是电影不卷入那套在当代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价值体系。

当然,早期的电影也有自己的美学家,他们将一部电影中生动的元素称为“艺术”。于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和维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就是如此。而直到1919年法国的印象派运动爆发,一个庞大的亚文化群体才开始习惯(不仅仅是理论上)将电影当作高雅艺术对待。各种俱乐部、出版物、宣言、小电影、讲座以及展览均开始对一些特权电影趋之若鹜,更重要的是,它们认为这些新电影必须基于当时时代对绘画、音乐和小说的品味标准。作为时代的精英群体,这些印象派吸引着当时社会的精英观众,为他们培养电影理念。

1919年,一种更精致、更具有自我意识的电影艺术观念被引入美国。如大家所料,这是由格里菲斯领军,而且仅仅由他的一部电影《凋谢的花朵》表达。诚然,这也许暗示着,正是格里菲斯在1916年成名以后的自我膨胀让美国观众接触到了这个更易于接受的艺术理念。在美国,法国印象派的子文化也许永远不会存在,而且电影体制的每一个改变都必须通过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好莱坞文化的批准。极少有制片厂老板能够理解这种电影理念,支持这种理念的更是凤毛麟角,唯有具备格里菲斯的声望和愚钝的人才能将某一种电影理念发扬光大。

毫无疑问,在格里菲斯早期的众多电影中,这部电影在资金方面所受到的压力使其显得与众不同,阿瑟·莱尼格(Arthur Lennig)和万斯·凯普莱(Vance Kepley)在相关论著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凋谢的花朵》片长仅8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它很难具备《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1915)和《党同伐异》中史诗般的风格。此外,此片还缺少那些影片中波澜壮阔的节奏。诚然,从制作的角度看,这部影片是小成本投资(7万美元),17天完成拍摄,仅仅几个场景,成本只是早期巨作的一小部分。

然而,格里菲斯决定将自己的金钱和名誉押在这部电影的宣传上。也许正是在宣传过程中受到的冷落和怠慢使他放弃了好莱坞的传统宣传渠道,而是亲自上阵,主管其影片——对他来说是心头之爱——的发行。这种与体制的冲突必然导致他自以为是的态度,而另一方面,这种态度也导致了一个观念的产生:即艺术可作为确定电影的价值和吸引力的标准,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如火如荼的市场争夺战中,如果观众认可“艺术”,“艺术”会成为一样新型武器。格里菲斯认定艺术是有市场的,因为他认为观众信赖他,相信他的才智,将继续追随他,他深信观众会在他的指引下达到一个更新、更好的体验境界。

对于放弃通往成功的捷径——叙事以及壮观的场景,格里菲斯感到非常满意。他要求《凋谢的花朵》拥有一批新的观众,这批新的观众能够对一种新的叙事风格给予关注、做出反应,他觉得这一做法使他将电影这种媒介推向了极致。对格里菲斯而言,这种风格的新意在于整部影片中精致的情调,且在影片结尾的悲情自杀中达到高潮。在这部影片之后,格里菲斯草拟了一份与观众的契约,“艺术电影”此后都是按此约定如此运作的:通过延缓和压制带来廉价快感的壮观场面和故事,而遵从于一种更高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诗歌、戏剧、绘画或音乐带给我们的灵感和触动。自杀作为不快乐的标志,确保了影片的严肃性;而平缓细腻的叙事作为敏感的标志,继续体现了作者不刻意迎合观众的高尚情操,即不去满足观众粗俗的感情和期望。

请勿将格里菲斯渎神的态度撇在一边,让我们客观地审视他的感知,理解《凋谢的花朵》风格的发展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体验。在格里菲斯绝对的二元世界里,艺术总是与安静、崇高、道德、精致以及女性特质(当然是他眼中的女性特质)联系在一起。他利用标题为影片的开场打下铺垫,这个标题指出了影片崇高的地位与宝贵的主题:这是一个关于泪水的故事。如万斯·凯普莱所记载,格里菲斯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在对影片的装饰上,以此吸引首批观众。他过多地在影片的音乐、色彩、灯光效果上大做文章,以至于影片首映时,整个屏幕都充斥着各种色彩。此外,为了填充影片单薄的内容,同时唤起电影所崇尚的高雅艺术的传统,他还安排了“生死之舞”作为现场影片放映的序曲。这支舞蹈总的哲学主题是为了吸引“那几百名收到首映式邀请的严肃艺术赞助人”。

格里菲斯认为他应该在戏院的气氛上做些文章,来强调艺术价值,使其高于娱乐。但其实他没有必要那么做。《凋谢的花朵》并未改变电影的本质结构,只是改变了一些格里菲斯在比沃格拉夫公司(Biograph)时就开始使用的传统情节剧词汇。一开始,电影就摆出相反的价值观,让观众认同于其中一方,然后朝着一个戏剧冲突方向发展,经历一些情节的曲折和延误之后,正确的一方和观众会得到回报。《凋谢的花朵》就是建立在以下这些冲突之上:黄种人和巴特林·巴罗斯之间,中英价值观之间,以及冥想、被动的方式与进攻、暴力的方式之间的冲突。为了宣传需要,格里菲斯可能会说,在这些冲突达到顶点后,观众便会感受到艺术和壮观的场景之间的冲突。这样,对他来说,电影成了对当时所处文化中艺术的脆弱(也是艺术家的脆弱)的情节剧式展现,而当时的社会文化正被一些粗鲁庸俗的人所操控。影片中的暴力情节本身,而非影片中的那些“装饰物”,就足以吸引一些对这个情节变化感到熟悉的观众。然而,格里菲斯和他犹豫不决的追随者们对影片中的暴力情节并没有足够的信心,担心观众所不熟悉的实现认同的所在(东方价值观、艺术)以及光怪陆离的情节变化(自杀的结局)会遭致观众的冷遇。但他们错了。随着情节的发展,艺术已经在冲突中胜出。但这是一种奇怪的艺术,也是一种奇怪的胜利方式。

影片一开始就将这种冲突置于一组人物缩影之中:一位安静的黄种人刚刚从寺庙诵经归来,而与之形成冲突的是易怒的美国水手们。水手们除了摔跤这种粗鲁的乐趣之外,并不懂什么生活中的规则,他们只遵循生理本能的需求,不喜思考。而这位黄种人则被描述为一种高深莫测的文化传统的产物。影片中,在他出场前,三个已至婚龄的中国女人——士兵们潜在的追求对象——出现在镜头中,她们和往常一样,正在街道上向算命者询问自己的命运。在女人们青春靓丽的身形的映衬下,这位黄种年轻人出场了,伴随着他的则是沉思的、柔和的光线和镜头浅浅的聚焦。他以及那三位中国女人要依靠他手指的那本书来判断他们的生活。此时,格里菲斯给了这本书一个特写镜头。同样,在一个既定的、安全的社会秩序中,这位黄种年轻人就会显得英俊潇洒、光芒四射。寺庙中,对称的剪纸装饰显示了他的内心力量以及这种力量的源泉。这个场景的中心是念珠的特写镜头,接着插入一个僧侣敲锣的镜头,以及另外几个在至尊佛像前的僧侣。这位年轻人的师父诵读着经文,格里菲斯随之切回了一个远景镜头,这个远景镜头带有结束功能。格里菲斯用剪辑的策略将场面调度双重化,让黄种人永远处于永恒价值的世界。正是他静止的状态证明了他们所属世界的正直、他本人正直的品性以及其值得尊敬的后代。

这一段落的静态画面由一些精致而安静的构图以及朦胧的摄影风格(这些稍后对这部影片非常关键)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静态画面而存在,即这一段落的剧情力量存在于这些静态的画面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一系列事件之间的纠葛之中。

此时,导演明确地将静物与佛的永恒以及古老经文的永恒联系起来——这一切统治着所有的臣民,特别是这位年轻黄种人。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及相关记忆会通过电影的方式(表演、灯光和摄影技巧)呈现于伦敦街头。亚洲人的温吞与影片稍后呈现的水手们言语手势间的咄咄逼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后来,这种行为法则发展成了这位黄种人和巴特林·巴罗斯之间近乎荒唐的对立:东方人似水般的委婉体现在其优雅的姿势和神态上剧情的能量似乎存在于其体格之内。而这些魁梧的“拳击手们”则是吆喝着、比划着,毫无优雅可言,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其体格转移到了其动作的对象上。

巴特林·巴罗斯同样也与表现东方价值观的灯光和构图显得格格不入。跟随他的镜头始终是强光,而且他经常被置于有其他物体存在的长镜头之中。拍摄这个黄种人的镜头都是萨多夫式的景深镜头,或是弯曲的遮挡、浑暗的光线或黑色的背景。所有这些技术在某些关键场景中一齐出现,使得这位年轻人与镜头中的物质背景相分离,使他以及他所代表的生活显得超凡脱俗。

影片开场片段给了我们时间去适应这套新的价值体系,从而使我们能够情愿接受平静甚至停滞的画面,虽然我们更热爱和习惯于暴力和动态。这样,我们就可以成功地对构图的画面价值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愉悦。通过拍丽莲·吉许(Lillian Gish)的长焦距特写镜头,最后给我们传递了叙事快感,据说,这些镜头改变了特写的本质、明星的本质,或许还改变了电影快感的本质。

格里菲斯将观众对故事本身的兴趣转移到了对丽莲·吉许静止肖像的兴趣上。这种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她挣扎于两种截然相反的、对她具有压迫感的凝视中;二是在自我思考中,她投向二者的目光也变得越来越黯淡。这样,所有的视觉力量和剧情力量都聚集在她的身上,积聚于她的自恋感知之中。在残酷的世界中,她不敢抬眼去行动、去自卫,只是紧紧抓住脆弱不堪的自己,直到观众和剧中人物的利比多都倾注到吉许的形象上,使其充满生命力,并以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整部电影。

从叙事到画面的转换始于对女主角活动范围的固定。首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她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坐在莱姆豪斯区的茅屋外的碎石堆上,她正思考着,是继续受那些瘦骨嶙峋的淘气鬼的欺负呢,还是在大街上把自己卖掉。她当时的生活际遇就是一则悲惨的故事,别无选择:如果待在家里,就得忍受巴特林·巴罗斯的咆哮和毒打;如果离开家在附近转转,去当地的东方人居住区,则有可能遭遇危险。只有在找到一些类似于花朵和锡纸的美丽碎片时,她才会欣慰,她暗淡低垂的眼神才会变得明亮起来。

影片中一个片段极佳地表现了这种情况[1—8]。徘徊在年轻黄种人商店的橱窗边,露西并没有留意到有人正盯着她看,那两道凝视的目光足足可以将她钉在窗户上。年轻黄种人从窗户里向外凝视她,街对面邪恶的目光也正盯着她,他们的目光在露西身体上较量着。片刻之后,露西走到街对面站在邪恶的目光旁边,用她的锡纸换取花朵。而这时,年轻黄种人也跟着她走了过来,这样,两道扫视她的目光就处在了水平的位置。两人接连横穿马路使得这个场景紧张的气氛变得白热化,而对这两位凝视者来说,露西的位置也更加暴露无遗。巴特林·巴罗斯在当地一个酒吧里面安插了两个眼线,这也说明露西根本没有机会逃出魔掌。她挣扎在父亲和东方人居住区之间,现在来到东方人居住区的她只是换了个位置罢了。

幸运的是,露西并没有注意到那些密集而咄咄逼人的目光,她正沉浸于那些精致怀旧的小玩意:她从地板下挖出的皱巴巴的锡纸、这家商店橱窗里的一排小布娃娃(稍后,她会将其中一个娃娃紧紧抱在胸前),当然还有那些花朵——这与影片名相呼应。如果在电影传统中,目光的斜视打破叙事运动的序曲,并赋予角色和物体些许的价值,以及将银幕空间变为力量的线条,从一个地方穿越到另一个地方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说,对露西而言,仅仅通过凝视她自己,以及通过那些最后浓缩到她手里的镜子中的、那些吸收了她的欲望的、那些自我指涉的物体的共同作用,她就已经内化了自我欲望。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彻底的被动使她逆来顺受,面对外部的凝视,她会变得脆弱不堪——她会垂下眼帘。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使她成为我们激烈观点的牺牲品,我们赞同这激烈观点,就如赞同特写。

总之,作为大家凝视的对象,露西身上有着整部电影赋予她的叙事压力,她则将这些压力转移至一系列物体之上。这些物体和她极为神似,而最后将成为她自己的写照。这样就把欲望更明显地展现出来:露西身上聚集着众人的目光,她投向一个物体上的目光也可以反射到她自己的身上,从而看到她自己。电影画面的构图如此密封,又有镜头掩饰,再加上柔焦的着重庇护,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凝视她。这部影片的结构促使我们对这种简单的、静态的表现方法心存敬畏,并将丽莲··吉许置于圣坛之上,在那儿,她为我们以及那位年轻黄种人展示了最终的价值。影片并没有在我们凝视的目光中平静地结束叙事,而是将我们的驱动能量变为了谵妄的、自淫般的崇高感。艺术——这部影片中永恒的、自恋的绘画价值,使用了叙事这一“道具”并超越了叙事,目的在于获得崇高这一“更高的”价值。

此处,格里菲斯本能地依附于艺术概念,意在规避好莱坞粗糙的、自娱自乐的运营模式。确实,弗洛伊德认为崇高,特别是艺术的崇高,可能是超我在对肉体欲望审查时做出的反应。弗洛伊德暗示,这是最为健康的方式,并将之与那些变态的行为相对立,比如虐待和受虐。当然,格里菲斯认为他给了好莱坞的情色主题一个健康的回应,而且在他的电影里,露西高雅精致而娇贵易碎的美被瑕疵所掩盖(她在片中寒酸而仓促)。露西被迫与好莱坞电影推出的肌肉男一起出现,等待着一批有能力欣赏她的纯洁的观众。一方面,被迫浸淫在这个充满欲望的娱乐业中,另一方面,观众那“邪恶的眼睛”也虎视眈眈,影片只能“垂下眼帘”,安心打造自己的美丽:它瞪着自己,瞪着处于其中心的吉许,以及上文提到的那个核心比喻。

吉许这个角色及其气质使我们想起其他影片已研究过的那些纯洁无辜的童妓——维多利亚风格的经典角色。二战后这种角色仍挑逗着观众的性幻想,低垂的眼帘仍吸引着淫荡的目光。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缺乏使得性变得纯洁。而我们对此的反应,就像那位年轻黄种人一样,就是去保护她,使她远离那些她尚未发觉的贪婪眼神,使她无法获得对自己的了解。她的性,就像她的美一样,似乎被刻意地“隐藏”在一个她无法发现的地方,而只有艺术的敏感性才能使其旁若无人地显现并焕发出光芒。

格里菲斯精心呵护着他的《凋谢的花朵》,使其免受好莱坞风格的侵袭,他起初一定会为自己感到骄傲,而稍后对此心存怀疑——这是因为,尽管大众承认这部电影与众不同,但这部影片的竞争对手是好莱坞模式下的所有电影。尽管它被视为一部纯洁的影片,但只有从那些期望从电影中得到快感的赞助商那里拉来赞助资金时,它才算一部成功的影片;只有能从那些赞助商那儿拉来比那些好莱坞模式的电影——那些更为华而不实、更为直白的“拉客”电影——更多的赞助时,才算胜利。

当《凋谢的花朵》中精心设置的冲突解体,并分解为两股势均力敌的力量时,这种怀疑的迹象就曾出现。伦敦的迷雾里有着东方寺庙神圣的熏香的对应物。莱姆豪斯区那个长相俊美的淘气鬼令观众想起了影片开场时的三位东方少女。寺庙的高僧以及他正向黄种年轻人诵读的那本经书激发出年轻人对传教的狂热,而这种狂热却遭到即将前往中国的不列颠传教士们的嘲讽,他们随身携带的一本关于“地狱”的书。“监视物”只能是英国“邪恶的眼睛”,鸦片窟,堕落的东方圣殿。当然,最后,巴特林·巴罗斯咄咄逼人的淫欲退出了镜头,被那位年轻黄种人采取的行动所取代:他保护露西使其远离其父乱伦的淫欲,而这些行动则出于他自己的种族乱交的欲望。

这位年轻黄种人和格里菲斯不能够理解这种对等值,也没能够理解其实人类普遍存在着性欲,于是,在这种反身受虐的经典结构中,马上将这种欲望转移到自己身上。在佛祖的旨意之下,陶醉在来自东方的熏香中,这位年轻黄种人、格里菲斯以及我们观众通过一个自杀的结局消除了我们更低级的欲望。而这种自毁性结局的效果是诱人而令人满意的,因为喜爱的东西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在圣坛上的露西就是一个被人凝视的物体,是完全禁止触摸的。

继承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传统,格里菲斯意欲探索死亡和自杀那不可获得的境界。信仰万事万物转世轮回,雌雄同体的佛意味着永恒,而这一切正是那位年轻黄种人柔弱内心的追求方向,他的追求在切腹自杀时达到了高潮:他认为在刀锋之上终结了生命,灵魂便能得以升华。自杀的行为体现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不同,也保护了这种差异性。而同时,通过灵与肉最后的强制对立,自杀区分了黄种男人和他的动机。

这部影片,如同黄种人最后的自杀行为一样,从自我造成的“堵塞”中得到快感,同时为西方咄咄逼人的叙事风格以及直接展现壮观场景的方式画上了句号。影片期望通过自恋和受虐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崇高,同时提供了另外一种更为变态的方式,对其影像进行解读。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被超我的残酷力量所降服,甚至最后残忍的自杀,这些都暗示了男主人公的一种欲望——期望在咄咄逼人的父亲面前取得一种女性顺从的姿态。自杀是影片本身最后的自恋,使露西的死亡具有双重意义,寻找一种在肉体与东西方差异之外的更高对应物(equivalence),它被动,而且属于灵魂。然而,正如弗洛伊德在上文提到的那篇文章结尾处写道:“如果不是性欲上的受挫,主人公的自我毁灭的行为兴许就不会发生。”《凋谢的花朵》力图通过一种幽回的方式达到这种“性欲”的满足。

然后,轮船驶入大雾弥漫的港口时的彼此呼应的镜头显得不知所云,却以柔和的语调叙述着:这位黄种人回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影片也将观众带到一个陌生而古老的国度。中国是一方永恒的土地,一方没有冲突、不存在差异、有着母性关怀的土地。这部影片反过来讲述了一则主人公最后返回祖国的故事,因为这个黄种人最初离开了安宁的精神家园,开始一种分裂的生活,仅仅是为了最后返回佛的全能统治之中。

影片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记载了他从寺庙跌落到了鸦片窟里的自我快感,在那里,他获得了精神滋补的第二次快感,正如断奶的孩子从吮吸拇指中获得快乐一样。而后,在对自恋的重新简述中,这位黄种人突破自己选择了爱的对象,纯洁的露西——而对他而言,露西只是过去的他的重现。他给自己盖上包裹露西的长袍(这种长袍只在仪式上穿)走向死亡,就像我们给露西脸部一个特写镜头来结束这部影片一样。这是对纯洁的追求,为了一种更纯洁的电影或伦理,为了超越那种本质上是性欲的脚本的所有叙事。

此处,东方和西方各方面的对应物,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对应物揭示了影片的意图。因为,此片确实是一部故事片,其展现的内容也确实是为了迎合观众喜好。挣扎在各种冲突之中,年轻黄种人和格里菲斯在熏香的氛围中掏空了自己的内心,将自我扩展到整个宇宙。这就是反身受虐,即对“崇高”这一问题情节剧式的解决方式。然而,这种方法很简单,甚至是可预测的,与德米尔(Cecil B. De Mill)的宗教史诗片中对“神秘主义”粗俗的探索方式相似。而对美国电影“艺术”的探索,则需要冯·斯特劳亨(Von Stroheim)和茂瑙(Murnau)来开启另外一种更为健康的途径。

 6 ) 小评

       第三部格里菲斯的作品。严谨的戏剧性结构,加上默片时代爱情片的邋遢节奏,对于快节奏的观众而言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爽快。
    比较不错的的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强调了人物此时此刻的状态及在镜头语言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人到女主角床边,给了一个狰狞的特写镜头,这处的文学性语言:他的兽性在蓬勃燃烧......最后温馨的双人镜头:她的美战胜了他的兽性,镜头的直揭性用的恰到好处。
    这个时候的格里菲斯的电影还是有戏剧性规整的味道,虽然强调的是镜头语言,但是在结构文本语言上,还是有戏剧独到的幕和幕之间的感觉。第一幕:悲惨的女孩与堕落的道德男人。第二幕:爱情燃烧。第三幕:悲剧。传统的三幕式戏剧节奏。
    格式电影的基调与情调在他那种转场渲染气氛的空镜头里得到展示。在党同伐异中的摇篮母亲,这次成为了海中之船。它起到了转折,揭示情绪,主题,剧情等一系列作用。
    不够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节奏拖沓,故事在感情上缺少细节,不够细腻,悲剧性结尾不够充分,格式的交叉蒙太奇的结尾节奏在这个片子上很逊色。
    值得研究的是电影符号的镜头寓意:中国男人白人女子暴力父权道德救赎。此时已经是二战的尾声。格式的基调已经从史诗般的战争场面转化为温情的恋爱,虽然有党同伐异失败的影响,但是我想这种风格的转变是因为二战和创作等等人生的阅历不同使得格里菲斯厌倦了社会和人。

 短评

徐枫大一的时候放过,当时翻成“落花”,女主人公强行用手指将嘴唇上扬苦笑的动作永远记得。

5分钟前
  • 37°2
  • 力荐

第一部Griffith.不可思议的值得深究的东方形象。白人扮演长袍马褂却高鼻深目的中国青年,眯眯眼,常年佝偻身躯,对白人姑娘怀有pure and holy love.而白人姑娘正如她抱着的小娃娃,是个纸片人——In every group there is one, weaker than the rest, the butt of uncouth wit or ill-temper.因此影片最终探讨的竟然不是爱情(这里爱情呈现得几乎苍白无力),而是暴力和凌辱。因此才会有拳击比赛和表达爱意的交叉蒙太奇和长达十分钟(考虑到默片的节奏其实更长)的施暴。故事的开始也是青年见证美国水手在中国横行而决定渡海弘扬佛法,最终tears of all the ages rush out of his heart。结尾一周四万人伤亡的世界大战、僧人敲钟、雾迷津渡,个人的暴力和集体的暴力已不可分。

6分钟前
  • Yinanaa
  • 力荐

虽然这故事里的爱情看上去没一点可信度甚至很狗血,但是一个东方男人的心路历程,从一个决心改造西方世界的奋发青年变成为一个理想破灭自甘堕落的小店主最后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路的过程倒是非常非常的现实。。。柔光魅影之间尽显古典好莱坞的婉约与凄美,首尾呼应的画面犹如是一出警示寓言。。。

10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7.7 As he smiles goodbye to White Blossom, all the tears of the ages rush over his heart.

1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D.W.Griffith不可忽视的默片力作。男女主人公1919年大胆谈起异族恋。女主角Lillian Gish那个年代是好莱坞当红的清纯玉女,几乎每个close-up都用filter处理,梦幻到一个程度。

17分钟前
  • ISA
  • 还行

1919年距离清朝灭亡的1912年很近,片中关于清朝末年的生活场景,非常真实,几乎可以当作纪录片来看。手工上色的默片,画面唯美。影片描述了一场异国爱情,华人程桓虽然被刻画成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谦逊形象,但演员的表演方式是刻意眯着眼睛、佝偻身子,可能是意图突出这种卡西莫多式的反差,但依旧让人不适。丽莲·吉许,演出了少女被摧残的恐惧和哀愁。

22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女孩被白人父权秩序控制与占有,东方男子对其只能幻想与意淫,非常典型的西方菲勒斯中心主义。有些内景戏还是有强烈第四面墙视点的舞台化痕迹,平行蒙太奇的使用稍许多了点。

24分钟前
  • LOOK
  • 还行

D·W·格里菲斯的一部经典爱情片,因涉及中国男子与白人少女的爱情而受到关注。格里菲斯曾因《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种族主义受到质疑,不知道这部作品是不是有洗清自己打算。片中的中国人的形象其实看起来依然令人不适,即使是外国人演的,但感情却是美好的。而对爱情的刻画仅仅点到为止。

2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最后死时用撑起嘴角的笑相当凄楚可怜,Gary邀请了乐队来现场演奏这部默片的音乐,感觉电影的平行剪辑已相当成熟,男主的表演深情却有点让人出戏

32分钟前
  • 飛翔的剪刀手
  • 推荐

8.6/10。①原本远赴伦敦传佛教却因残酷现实而日渐堕落的中国青年男主与屡屡被父亲家暴的可怜白人女主之间的爱情,以及男主为救女主而干掉女主父亲。②算是对当时已有的影像技法的极高水准的娴熟运用,柔光、特写、遮罩、景别切换、平行蒙太奇、等。③叙事节奏较拖。

33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8。美帝佳人落花钿,故去唐人夜披林

3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忧伤的故事哇 白人演员眯眼驼背演中国人意外的别有一种伤感的味道,女孩纤细可怜,插的字幕十足发挥了文字能带来的东西(不知道怎么说)。原来从一开始美国片就有一种“啊 这是美国片”的气质hhh 片子顺到忘了自己也是看过彩色有声电影的人,觉得电影不就是这么个东西,导演谱曲,演员用清晰优美的表演填词,满满当当的情感,迷人。另大斧子劈门板的恐惧想到闪灵、雾和寒江的场景带劲、拉远景的时候居然那个时候就会改变画幅表现、肯定有中国人参与工作都没有意义不明的文字之类的hhh

38分钟前
  • 高山白早
  • 推荐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巴塞尔梅斯扮演的中国人程桓,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真实性,远超时代。当然,丽莲·吉许的表演也值得肯定,高潮的尖叫也是很震撼的,尽管这是一部默片。斧子劈门和斯约斯特洛姆的《幽灵马车》应该都是《闪灵》劈门的源头。

4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1. 1919啊!差不多100年前了!喜欢老电影的一个原因找到了,他们已经熟悉了困难,所以不想今天电影总是试图给一个结局,给一个圆满,那时候干净利落,咔嚓,THE END。光明磊落的。2. 那时候西方就有人认为自己是野蛮的,就已经开始歌颂黄种人了,虽然这个黄种人本身也是个移民,他的向西方传佛教的愿望

4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三星半,难得正面刻画中国人的电影,也超前地表现了跨种族的爱。印象最深的两段:女孩用手指撑起嘴唇,强颜欢笑。中国人想吻女孩,最后只是吻了她的袖子。Kino版DVD里有一段丽莲·吉许回忆本片幕后的内容,挺棒的~

47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这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有些评论也不要太强行添油加醋觉得抱着各种不好的目的。什么xx印象里的xx怎么的,人人都有这毛病别只知道说别人。影片也没描写中国人或程环懦弱孬种了人家明明很英勇,那个恶爹面对程环的时候反而畏缩样,还有女孩不也同样佝偻着背。被设定吸引决定看的,他俩还算挺萌逗的一对可惜

49分钟前
  • 吝啬的灵感
  • 还行

“In BROKEN BLOSSOMS, produced after his controversial film about the Klu Klux Klan, THE BIRTH OF A NATION, D.W. Griffith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intolerance against the Chinese, albeit with yellowfaced white actors and a script infused with racial slurs and stereotypic tropes.” --Arthur Dong.

52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9.大概整个10s那些重要的关于电影摄影技术的创新都已经完成,那么引领后二十年摄影潮流的摄影方法则是创造出柔焦摄影的视觉风格。本片在一些丽莲·吉许和一些空镜头上制造了这样柔软、模糊的镜头。|另一方面关于表演,本片的故事和丽莲·吉许的身世有很多相像,外加其表演风格的加持,高潮片段更是令人心碎。300

56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Richard Barthelmess 演得真的神似中国人... 有些句子跟中国诗词蛮对应的。

6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the complexity of narrative, intertitles like poetry

1小时前
  • 葱油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