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的葬礼

HD中字版

主演:池畑慎之介,土屋嘉男,东惠美子,栗津洁,藤田敏八,原正孝,小松方正,仲村纮一,蜷川幸雄,筱田正浩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6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2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3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4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5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6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3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4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5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6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7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8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9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蔷薇的葬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跟所有的先锋电影一样,《蔷薇的葬列》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男同性恋异装者在镜头前演出自己。男主角Eddie是一个年青的男同性恋异装夜总会的招待(电影并没有明确说他是娼妓),同夜总会的经理(madam)不和,同经理的男人,也就是俱乐部的老板有一腿。Eddie总是处于一种很压抑的状态之下,在不断的闪回中他的童年往事逐渐清晰: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于是他对妈妈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很强的占有欲。他本来想和妈妈相依为命,但是妈妈最终还是出去找了个新的男人。于是有一天,Eddie把妈妈和妈妈的情人用刀刺死,并在妈妈的身上捅了很多很多刀。故事回到现在时。俱乐部的老板终于把原来的经理甩掉,导致经理为情自杀,Eddie晋升为新的经理。在夜总会改朝换代之后,Eddie和老板开始双宿双栖。一天晚上,老板在Eddie新搬进来的行李当中发现了Eddie小时候的照片……结果是老板在厕所里刎颈自尽,Eddie用老板自尽的刀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第601个电话白宫风云第五季决战枭雄尼古拉斯·尼克贝2003为了谁2016胜负未决的战斗红辣椒俱乐部夸特马斯实验青春期2007高卢英雄拯救英格兰出卖灵魂梦幻岛2011逆风千里英雄2002班克罗夫特第一季新儿女英雄传夜梦青春修炼站美女公寓少年侯德榜英雄正传1986风暴之乡的苔丝王牌酒保恐怖鸡江湖奇侠盗毒关于一个男孩骏马奥斯温5项塔兰第一季包氏父子湾区儿女窒息2016大客栈新铁路少年雪国2022婚姻2002女工荒蛮孤岛

 长篇影评

 1 ) 他带蒙娜丽莎逛夜店,把马桶玩成万花筒 | 松本俊夫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华仔的一首歌,叫《马桶》。

“我的家有个马桶,马桶里有个窟窿,窟窿的上面,总有个笑容,笑人间无奈很多。每个家都有马桶,每个人都要去用,用完了以后,逍遥轻松,保证你快乐无穷。”

华仔性感的声线诠释出关于马桶的惊悚废话,格外悦耳。

歌是不错,但用马桶创作像在玩火,和俗挂了钩。而日本有位影像大师,竟把马桶玩出了逼格,玩出了境界。

松本俊夫

Toshio Matsumoto

这位影响了库布里克创作《发条橙》,引领了日本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艺术家,在此前介绍“鬼畜”之父伊藤高志的时候就有提到过,而刚说的马桶之作也让伊藤高志等一众艺术家入了影像的坑。

Metastasis 1971_腾讯视频

▲《新陈代谢(Metastasis)》1972

它叫做《新陈代谢》,名字倒是挺隐讳的。短短8分钟的影像,将马桶玩成了万花筒,格外skr。

除此之外,蒙娜丽莎也难逃他的法眼,1973年,这个没有PS的年代,名画里的蒙娜丽莎被他抠进作品里,仿佛只是将马桶换成了蒙娜丽莎,五彩斑斓的灯光,犹如蒙娜丽莎放飞自我在夜店。

▲《蒙娜丽莎(Mona Lisa)》1973

看似“恶搞”,实际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要知道,他既是日本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力军,又是60年代日本独立电影的弄潮儿,与大岛渚齐名,同寺山修司比肩,日本电影史最生猛的那几年,没他不行。

日本电影新浪潮

▲《青春残酷物语》1960

日本新浪潮运动与法国新浪潮,波兰电影运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而“新浪潮”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法国,说的是一群青年导演反对体制,挑战权威,企图引领不同的电影风潮,以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和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为起点的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运动下的实践者们

法国与波兰电影运动的盛行,同时影响了日本电影界。

60年代初,日本由于电视的兴起,电影工业效益很不理想,新东宝电影公司也宣布破产,大制片公司也都萧条衰弱,因此新浪潮导演不得不进行独立制片。

▲爱看日影都该知道的东宝

同时在当时政治背景下,日本与美国签署了安保条约,日本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反美情绪高涨。

▲1960,时任日相岸信介(左)和时任美国国务卿霍特签订条约。

年轻人对日本政府做法表达强烈的不满,在政治上表示极度失望。而新浪潮导演又都是从这帮大学生,年轻人中产生。

▲大学教授与学生组团示威

因此,种种原因导致日本新浪潮运动的必然发生。

日本新浪潮又叫“松竹新浪潮”,是因为年轻导演主力阵容均来自同一家电影公司——松竹电影公司。

▲大岛渚

1959年大岛渚作为旗手,逢《爱与希望之街》公映后,在反对传统电影体制下,还加入了对当今社会,政治层面的批判与探讨,开启了日本新浪潮运动。

▲《爱与希望之街》

此后,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铃木清顺、今村昌平、增村保造等年轻导演纷纷加入新浪潮的行列。

这些牛鬼蛇神可都是不好惹的,而其中寺山修司和松本俊夫的身份更为特殊。

我是伤口,亦是刀锋

▲寺山修司

狭义的日本新浪潮是1959到1961年,仅3年寿命,广义的日本新浪潮则是以1983年寺山修司的去世为终结。

寺山修司与松本俊夫共同的特殊点,既是电影人,又同为实验影像,独立电影艺术家。

▲松本俊夫

松本俊夫一生仅执导4部长片,《蔷薇的葬礼》,《脑髓地狱》,《修罗》和《十六岁的战争》,量少而质精。

在《电影的变革》中,松本俊夫总结,“艺术必须对抗政治现状。”

▲《蔷薇的葬礼》1969

他在1969年执导的《蔷薇的葬礼》是日本首部讨论同性恋和异装癖文化的作品,被称作日本新浪潮先声之作,同时也是ATG的开山之作(ATG是活跃于上世纪60到80年代的日本先锋电影制作公司)。

▲《蔷薇的葬礼》1969

它改编自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是关于一代君王俄狄浦斯王为逃避弑父娶母的预言与命运抗争的悲剧故事。

松本俊夫则将这个古老神话搬到现实舞台。

▲《蔷薇的葬礼》1969

同性恋少年艾迪是异装酒吧的头牌,与酒吧老板偷情,老板娘因被横刀夺爱而自杀,艾迪在最终发现,酒店老板原来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最终自戳双目,陷入无尽的深渊。

▲《蔷薇的葬礼》1969

“我是伤口,亦是刀锋”是片头引用的波德莱尔的诗句,其指艾迪。弑父娶母变为弑母恋父,两性关系改成同性爱恋,本身就很“新浪潮”。可松本俊夫除了在剧本上下功夫,还结合自己的实验影像经验,用极其前卫先锋的拍摄手法,让电影得以升华。

▲《脑髓地狱》1988

另一部《脑髓地狱》也赚足了噱头,《脑髓地狱》原著被誉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是日本作家梦野久作倾尽毕生心血撰写的作品,在松本俊夫之前,无人敢挑战这部奇书,而他却用15年时间做到了完美消化。

▲《脑髓地狱》1988

但自70年代后,松本俊夫便专注于实验短片,独立影像的制作。

日本实验电影第一人

▲《银轮》1955

其实在新浪潮之前的1955年,松本俊夫便确立了自己为日本影像艺术的开拓者身份。

其当年创作的实验短片处女作《银轮》被称为日本最早的彩色实验电影。神奇的是,这只是给日本自行车协会拍的广告片。

▲新浪潮时的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雅克·德米(左起)

早期其作品没有拼贴式镜头,但在看到阿伦·雷乃的《格尔尼卡》之后,松本俊夫深受启发,于是拍摄出了《西阵》(1962)以及《石之诗》(1963)等记录影像,开始运用拼贴式镜头拍摄了诗意下的纺织,石材厂。

▲《西阵》1962,《石之诗》1963

70年代后,他先后制作了《新陈代谢》(1972)、《Atman》(1975)、《气=Breathing》(1980)、《伪装LES》(1992)等崭新的实验短片,后被人称之为日本实验电影作家第一人。

▲《Atman》1975

1970年的大阪世界博览会(Expo’70 Osaka)是日本录像艺术创作的重要拐点。因为这次世博会关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艺术家们被鼓励采用新的媒介去进行艺术实践。

▲“视频广场”成员在索尼大厦,东京,1972

因此艺术家们开始行动,于1972年一个叫“视频广场(Video Hiroba)”的组织成立,这是日本录像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视频广场”存在的目的,是以低廉价格出租摄像机等设备,共一些热爱电影,8mm胶片的普通人去创作艺术作品。松本俊夫则作为元老级人物游走于包括“视频广场”的各个组织。

▲《新陈代谢》1972

同年6月,松本俊夫在另一个录像艺术组织“视频地球”制作了三部彩色录像作品——《新陈代谢》(Metastasis),《自治》(Autonomy)和《扩张》(Expansion)。这些作品探究了录像艺术称之为“数据色彩系统”的表现潜力。

▲《色即是空》1975

2017年4月12日,松本俊夫病逝,享年85岁。

今天,包括伊藤高志在内的许多日本影像艺术家都视他为精神支柱,延续着其浓烈前卫的创作风格,

▲《幻影》1975

松本俊夫曾说过:“电影变得像电影一样就是它的局限性。它正在自己步向死亡。”

前人早悟透的问题,延续至今依旧明显,人们需要自省,需要改变,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一代,也是尴尬的一代,但不至于为垮掉的一代。

大家可都是追逐潮流的新新人类,极富创造力的一帮年轻人。

相信不久的将来,鬼畜视频也可以作为艺术品展出,人人都可以用马桶玩出万花筒,属于我们的新浪潮运动不是正在进行吗?

▲《色即是空》1975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打破艺术家与工匠壁垒的领航员 | 奥斯卡·施莱默

大魔王布兰切特背后的男人|朱利安·罗斯菲德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2 ) 不能完全从同志电影的角度来观看此片

在最近看的影片当中,松本俊夫的《蔷薇的葬礼》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画面很好看,音乐也很酷(比较有趣的是,当类似于地下丝绒乐队粗糙、刺耳的车库音乐响起来时,出现的竟是甲壳虫乐队的老照片),作为一部实验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叙事条理很清晰,
  
也不能完全以一部同志电影来给该片定位,因为影片中的男(女)主角美艳异常,早已抹去了各自的性别符号
  
其中穿插在影片叙事中的那几段日本嬉皮士的生活片断非常有趣,男(女)主角Eddie动感的舞姿也不禁让人想起早期活跃在沃霍尔身边的工厂尤物们
  
在影片花絮中,松本俊夫还谈到了纽约地下电影导演杰克·史密斯(这是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热血造物》,让人倍感亲切


 3 ) 松本俊夫之实验电影,是伤口,又是刀锋

实验电影以思想出格、形式先锋著称。有些创作者走向影像装置/实验艺术,而非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实验电影刚刚兴起,这股力量和新浪潮一代汇合,诞生了一批杰出的创作者。寺山修司是其一,常被提及。具有学者范,现在较少被提及的松本俊夫,也是当时最有名的实验电影人之一。

寺山修司把自己的人生当成实验艺术来度过,坊间流传着众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他是诗人,是剧作家,是电影导演,也是话剧导演,艺术闯进他生活的每个角落。相比之下,松本俊夫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个人生活没有太多传奇可以点缀,供世人膜拜。最值得拿来当叛逆行为教材的,不过是大学瞒着家人弃医从艺。

松本俊夫出生于1932年,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战败后的经济萧条期。他顺从父母之意,就读医学专业,但并未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是当了前卫的实验影像艺术家。1950年代,日本实验艺术尚未成形,对进口电影管制比较严格,因此松本俊夫是在研读艺术史的过程中,接触到欧洲早期超现实主义和先锋电影的资料,成为他之后投身实验影像艺术的契机。

五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恢复,民主运动进入高峰,学生频繁走上街头抗议。五十年代末,针对即将修改的日美安保条约,日本各阶层发起了20多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包括大学生、知识分子、艺术家,都积极参与到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运动中。松本俊夫和大岛渚在此时创作了与其相关的作品。

大岛渚执导的[日本的夜与雾]上映于1960年,针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抗议还未完全平息,不过败局已定。片中,曾经参与运动的学生在婚礼上展开辩论,争论行动失败的原因,质问正义的理想是否已被抛弃。

松本俊夫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自己的实验影像艺术生涯,同时也拍摄纪录片。1959年,他创作了纪录与实验影像混合的短片《安保条约》,作为对时事的回应。虽然和新浪潮导演走的很近,还和大岛渚、佐藤忠男等人创立了《电影批评》杂志,但他很晚才拍摄处女作,即1969年推出的[蔷薇的葬礼]。这也是他创作的四部长片中,最受推崇的一部。

作为纪录片导演,松本俊夫不是单纯的纪录时事,而是以纪录片为素材,进行二次“解读”,即用实验影像的方法赋予纪录片新的意义,或是对其进行阐释。这种方法也被他用在了[蔷薇的葬礼]中,除了加入街头抗议的纪录镜头,还拍摄了素人演员的自白,阐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

阿伦·雷乃的 [格尔尼卡](1950)影响了松本俊夫的创作观。这部短片以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为素材,通过“拆解”细节,“纪录”被德国法西斯轰炸后的小镇格尔尼卡地狱般的景象。松本俊夫把这种创作手法用到了自己的纪录片、实验影像和电影中。[安保条约]是对新闻素材的二次处理,将观众带入思辨的立场,而非被动接受新闻。

有些中文评论文章提到松本俊夫时,称其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鼻祖或旗手,甚至有人把他1969年才完成的[蔷薇的葬礼]夸为日本新浪潮的开端,前者只能说是夸大其词,后者根本就是罔顾事实。日本新浪潮起于19 60年,松竹电影公司的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在这年推出处女作或第二部电影,媒体以法国电影圈刚刚兴起的"新浪潮"形容他们,由此掀开日本新浪潮的序幕。

松本俊夫此时既专心于实验短片的创作,也发表电影评论,同时还为大岛渚的[饲育 ]做了编剧工作,改编自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他和大岛渚、寺山修司等人关系很好,创作上互相帮助,例如松本俊夫的实验短片 [母亲 ],采用了寺山修司的诗歌作为旁白。他们对日本政治、反叛文化、前卫艺术有着共同的兴趣。ATG(日本艺术影院协会)在东京新宿的驻地,是他们在1960年代的活动中心。

在 ATG的资助下,松本俊夫执导了处女作[蔷薇的葬礼],除了加入其一贯使用的纪录片手法,还大量采用了法国新浪潮惯用的跳切,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影像的叙事功能,突出视觉幻象的心理冲击。这部电影堪称东方文化下,对《奥狄浦斯王》最经典的改编,弑父娶母的古代悲剧,变成现代的弑母和同父亲乱伦的悲剧。

夏尔·波德莱尔写的诗句“我是伤口,又是刀锋”,是[蔷薇的葬礼]的引子,出现在片头字幕中。松本俊夫的一些创作,正是揭开伤口和刀锋并存的现实。

 4 ) 被爱和加害

“我是剑

也是被剑气所伤之人

我是刽子手

也是被害者”

蔷薇的葬列是一首挽歌,也是一首激进的交响曲。

导演松本俊夫与寺山修司、大岛渚同为日本新浪潮的先驱。其中,大岛渚靠着几部惊世骇俗的电影,以及跨国际的制作和发行而世界闻名。寺山修司的作品只听说过《上海异人娼馆》,然而他的爱好似乎不只在拍电影上。这三人当中,好象只有松本俊夫一直执着的创作实验性质的映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松本俊夫似乎更具备“新浪潮”的精神。

黑白片的美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反白过度暴光等手法将具有底片感觉的映象生动的呈现在荧幕上。重复多角度的事件叙述错乱了时间感,却又如剥粽子的感觉,将事件的内核一层层同外在剥离开来。剩下可能赤裸裸也血淋淋的本质展现给人看。演员以角色和自己的身份交叉出现,故事外的故事,引人思索。至于后来库布里克是否受这部电影影响,才想到用快进和经过处理的背景音乐造成讽刺效果的方法运用到他的《发条橙》当中,那就不知了。

他从镜中走来,像魔女一样摆动着腰枝在舞池中摇曳。一个平凡的男孩,却是酒吧里最妖艳的陪酒女。他杀死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相恋,最后如殉葬的白色蔷薇,带着一身班驳的血迹,向这个世界控诉。

被大麻稀释的意识,被恋爱腐蚀的心。无论多么疯狂,也要活下去。这个世界需要改变,它已经腐朽不堪。政治也好,性别也好,性取向也好。对新的东西的渴望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它像一根跳跃的血管,在身体某处强烈的搏动,以至于全身的血液都因此而沸腾。回忆的照片被伤痛反复提起,被侵犯的自己和残酷弑母的自己。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者,是加害者又是受害人。公平与不公平之间,“正义”的天平时时倾斜,他们的人生加加减减到最后,竟归为零。

流着血的双眼,手上沾满既是父亲又是情人的那个男人鲜血的刀,染血的纱质睡裙遮掩不住的光润肌肤。

这样的你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断否定的过程

和身体是绝对不同的”

 5 ) 现在时的电影

  电影不能表现过往和未来——这是一切历史剧和科幻剧所以不真实的根本原因。虽然,电影创造真实但这不意味着电影要反映“一种真实”。因此,所有历史剧和科幻片在本质上都与电影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哪怕能营造出某种效果来,但那不过是科幻小说的电气化舞台剧而已。决不能称之为电影。

  此片当然契合了时代主题——换言之,即时代性。当然,它不是以中间youxing的半记录式场面,来衔接六十年代的日本这个“现在时”的。实际上,影片是透过人物形象——印象来创造“基于影片的时代特性”的;这也就是电影的真实。

  自然,这一真实(同性恋酒吧的故事内容)是有别于社会主流的——其实在youxing场景中就已表现出了这种疏离感。作为六十年代热烈的社会运动来说,主人公既不感兴趣也不置身其中。他始终站在这种主流的边缘之上。因此,对比《东宫西宫》、《蓝宇》来说,本片是脱离于时代的。而上述两片则多多少少都被时代所裹挟。蓝宇结束于××事件的设定显然讨巧。而《蔷薇》则没有——因为首先它就从未被卷入到诸如赤军之类的运动里去。本片不是政治片。它一直在描述电影发生的“现在时”。尽管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故事内容,但并未沉迷于内容本身,而是集中在时代特性——混乱——它创造的真实(特别是各种巧合的设计)固然有做作之嫌,但通过戏剧性来创设时代的混乱和加诸于人身上的苦痛,确是达成了影片的主旨。

  至于说父子乱伦的情节,则是一个“戏剧性”的瑕疵。

 6 ) 扮女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A film by Toshio Matsumoto
喜欢这部电影黑白却不粗糙的画面,每个男子那么认真又完美的妆容,海藻一样繁复的发型,是我心中的洛可可,一群男子演绎女性可以如此美丽,确实没有再变回真身的必要,这已经不是性倒错和心理变态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对这个社会而言,怎样能带来美感就选取怎样的方式的问题,当电影片头专注于刻画Peter的细腻皮肤和女性化的妖娆表情时,我怎么能够想到她根本是一个男性,镜头拉远以后才看到她鼓动的喉结,这个镜头害我重重呛了一口。但是实在是太美了,她们甚至令正常女人崩溃,扇子拿在手指上的每个动作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睫毛闪动都能撩动心扉,狂风巨澜掀起。也许因为她们天生拥有女人所无法体会和企及的男性审美体验在置换角色的时候有那样的到位和华丽,看完电影以后,我没有思考那个被反复强调的刺杀母亲场景和一闪一闪的面落地大特写的含义,我只是一直拿着封套看这一朵“蔷薇”,美极。
同样是有想做女人自觉意识的《肥皂》里的男主人公,打扮起来就完全没有美感可言,宽阔的肩膀却偏偏要穿上细吊带,小腿肌肉健壮却非要为难一双漂亮的细高跟,刮腿毛的样子完全没有脱去男性旷野的气质,没有任何专业精神,自以为是地强行隐没自己的男性身份,但是在那个搞不清楚状况的PARTY里,又偏偏和徐娘半老的女人动了欲念,这根本就是没有从心里认同女性身份,因此反映到行为上,做作恶心地只是一个异装癖那样为人诟病,本来,寒带的男子粗犷为美,却要一心偏执地成为女人,笑死先,人性的主题也不要讨论了。难为了那个本来很型的酷男。

 短评

娇萌美少年!!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怎么怎么个先锋怎么怎么个牛逼,不好意思!!!我只看见那个美少年了!!!我看见那个美少年之后我就看不见其他剧情了!!

6分钟前
  • Aki
  • 推荐

果然卸了妆都丑

11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推荐

在不断自我否定以寻找自我的途中,我是伤人的剑,也是剑伤的人;希腊悲剧的东瀛版本,弑父娶母变成弑母睡父,更突破底线,也更触动人心;导演在艺术手法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跳接、拼贴、快进、闪回、静态图片、仿纪录片……从心所欲不逾矩,令人目不暇接;扭曲的倒错之美,绝望的同性之爱。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库布里克发条橙确凿无疑的东瀛源流.重点不在乱伦、异装癖、性爱等各种类别标签之上,亦不在所谓纪录片手法或者先锋电影手法诸如自然灯光、现场录音、模拟采访、快速剪接、快进、多次闪回、黑白等等,重点仍放在情节上,松本俊夫用一切影像手段表达出的是毫不晦涩的、具体的情绪,扭曲的绝望,爱与死亡

18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一个人的精神是通过反复的自我否定而到达极致。”……松本俊夫,高开低走,总在实验,也不愿自我否定踏入主流一回。父亲的扮演者土屋嘉男是七武士中那位妻子遭山匪掠辱的农民,儿子的扮演者池畑慎之介则“将”在十余年后出演乱。同为新浪潮代表的筱田正浩客串出镜演他自己。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令人回味悠长的一部片,充盈着种种实验镜头,导演的才华是超赞的!

2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如果宝冢戏剧《凡尔赛的玫瑰》通过全女班扮演的男性提供了一个少女臆想中的梦境的话,那么《蔷薇的葬礼》则是其反向版本,它建立了一个全男性的酷儿乐园,其中男性成为了女性,混乱,毒品,以及焉指不详的政治激进,这同样是一个美学的世界。但《蔷薇的葬礼》通过重置俄狄浦斯神话构成了一种回溯——“父亲的回归”:另类的是,异装癖在语境中更亲源于拉康,弗洛伊德而非“性别搬演”的酷儿理论,“门缝的”母亲与镜像面前的少年,弑杀母亲,以便取代她,当Gay吧老板(与原文本对应的“另一个父亲”)再一次倒下时,我们终于发现了命运的另外的必然性,特尔斐的神谕赤裸裸地曝露在我们面前,最终,她(他)选择不再抵抗,以一种唯美的死亡走向自我之消亡,如同地上的蔷薇。

2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看的有点不认真,总之没觉得哪里美~

31分钟前
  • 人可
  • 还行

非常西化的日本浪潮

35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9.5;won't u follow me down to the rose parade?

3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如果是彩色的也很好

38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悲剧啊。。。

39分钟前
  • Ex
  • 力荐

一点都不实验呀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可能也是被预告片骗了)。剧情甚至还比较老套:童年阴影,消失的父亲,失足的母亲,出柜,为男人撕逼,撕逼撕出人命... 但是画面和叙事方法都很先锋(好了付兰兰我知道你学的谁了),演员也很大胆犀利令人印象深刻,结局更是惨不忍睹。。#修复版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影片被称为日本新浪潮先声之作,也是开启日本电影同性恋文化的第一部作品。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男同性恋异装者在镜头前演出自己。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戈达尔、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等法国新浪潮名将的痕迹,一部很新很浪很潮潮潮潮潮潮潮到爆的电影。影片也被许多评论家认为对后来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有直接影响(人物造型以及里面的暴力场景)。

4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我一直觉得,同性电影中,无论是0还是T,毕竟还是男/女性,这是本质的东西,如果0就是伪娘T就是男人婆,那么根到底还是异性电影,根本就不是什么同性爱

47分钟前
  • 佛米
  • 还行

以为老男孩够狠了,朴赞郁放到这儿还是保守了啊。

50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丝毫不觉得主角是美少年,难看的要命!从来不喜欢这类题材,无论话题有多刺激,观念有多激进,手法有多先锋;作为承上启下的探索过渡,此片形式大于内容。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其实我没看懂,但是电影的感觉我还是很喜欢。

54分钟前
  • 白阿毛
  • 推荐

人,都是戴面具生活着

59分钟前
  • La Roca
  • 力荐

60年代是《广岛之恋》的年代,这样拍电影,不坏,但也好不到哪里。

1小时前
  • Yuk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