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

HD中字

主演:安娜·特塞德雷,休格·奎斯特,弗洛朗丝·达雷尔 ,露易丝.贝内特,索菲.罗宾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2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3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4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5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6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3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4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5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6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7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8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19春天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春天的故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珍妮(Anne Teyssèdre 饰)是一名哲学老师,一日在宴会上,她与娜塔莎(Florence Dare 饰)相识,也许是因为寂寞,两个本无交集的人成为了朋友。娜塔莎邀请珍妮到自己家里做客,后者欣然前往。娜塔莎有一个奇怪的家庭,父亲离婚,交往了一个年龄和自己相差无几的漂亮女朋友伊芙(Eloïse Bennett 饰),这一点令娜塔莎无法接受,同时,一条项链的失踪也加深了她与“后妈”的隔阂。珍妮的介入让这个家庭里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娜塔莎的父亲显然对知性的珍妮抱有好感,而娜塔莎也渴望能和喜欢的珍妮组成新的家庭。  对于娜塔莎的热情撮合,珍妮显得有些被动,她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感情,不愿掺和到这个复杂的家庭中去。一次四人的乡村度假中,酝酿已久的矛盾终于激发了,娜塔莎同伊芙发生了争吵,而她吃惊的发现自己一直信任的珍妮居然站在敌人的那一边。她该怎么办?在这个春天里,友谊和爱情能否同时播下可以成长的种子呢?那个女孩的俘虏赤裸女特工之夜之序曲鬼媾人007之海底城汾阳小子贾樟柯保密局的枪声2007何文秀弗兰肯斯坦的诅咒湘行漫记闻香榭艺人游戏最后的审判2018邪恶游戏呆瓜兄弟村路弯弯江户川乱步短篇集4女孩成长记第二季吸血鬼侦探2016汉娜姐妹Kuttey秘窗污染亲密Close流感2013僵尸之地杀手女教师风情万种包剪碴血战安齐奥城市特警说来有点可笑破事精英第二季火线救援第四季模仿犯两个罪人和一头骡子齐天大圣上学第一天港口虎神天地英雄大数据时代枪响烧锅镇清作之妻远大前程第一季影2018645人体蜈蚣3

 长篇影评

 1 ) Plato's Ring Of Gyges

一些电影只需要一个画面或者台词,就知道自己会喜欢。侯麦电影《春天的故事》就是这样。看到一张剧照,一个女孩很热切地给另一个说:“樱桃树一定盛开着,很美的,一起去。”还有她们在梨花下面的情景。春天就要来了,花就要开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冬天,春天的气息真让人期待和向往。于是看了电影,真的是我喜欢的那种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故事谈论一些观点,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让娜和娜塔莎在一个聚会上邂逅。让娜有两套公寓的钥匙,但她却没有地方睡觉,只好接受了同学的邀请参加聚会,但是那里却没有一个她想见的人。娜塔莎和男友也去了,可是他临时有事离开了。娜塔莎问她是不是在期待什么,比如她想见到谁,而那个人还没有来。让娜说他不期待任何事情任何人,她等着时间流逝,长夜过去,太阳升起。娜塔莎让让娜送她回巴黎,一起去她家,于是她们离开了那个并不想待着的地方。

让娜说她常常自省,或许多了点,不过那跟她教哲学关系不大。她说那样思考的时候就不想被人觉察。娜塔莎说她的想法更像被日梦,她不喜欢做普遍性的思索。她给让娜讲她父母的矛盾,说他父亲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批评家,他想要写一本书,但他不停地改主意,这样就一事无成。女人对他有影响。她母亲希望他是一个创造者一个艺术家,可他不是,他批评自己过于严苛,而赞赏别人不遗余力。后来他们分开了。他的女友伊芙像个吸血鬼,她窃取他的思想,为一本小杂志写东西。她写得很容易,不是那种个人化的写作,是新闻。

让娜觉得那样的话可以激励一下他,娜塔莎说根本不行,这立刻就消磨掉他的灵感。她说伊芙和她差不多大,对他太不合适了,只希望时间不要太久。他觉得自己是在恋爱,可其实是在愚弄自己。她认为伊芙根本不爱他,她喜欢他,他40岁,正当盛年,他给她的比从她那里得到的多得多,她什么都不能给她,给他的只有坏影响。

娜塔莎给她弹舒曼的《黎明之歌》,邀请她去他们一个房子,那里有个花园。她说:“樱桃树一定盛开着。很美的,一起去。”后来有一天她们在那里遇到了娜塔莎的父亲和伊芙,发生冲突之后伊芙愤然离去,然后娜塔莎的男友威廉也来了,他们两个也一起离开了。她父亲和让娜都认为这是娜塔莎策划的,因为她讨厌伊芙,想要让娜代替她和父亲交往,因此故意制造冲突让伊芙离开,而她自己也和威廉走掉了,给他们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之前她说让娜谈起男朋友的时候没有激情,让娜说那是因为她的激情比较内向。娜塔莎问她爱神之箭射临,她是否允许自己关上心扉?让娜说她跟大家一样,如果情况那样,她就已经坠入爱情。娜塔莎说她喜欢梦想,让娜说她不是。娜塔莎说她有点老于世故,但也很好,她父亲需要的是她这样女人,他需要的是性格平和的人,不需要那些狂热追逐生活的人。

让娜很厌恶男友的凌乱和邋遢,因此有时候甚至想把他的房子毁灭,炸掉它。她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像纵火犯,看上去心情平和,可是,有时候有些暴虐的念头让她害怕。她一把马提欧和他的地盘联系在一起,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让她厌恶的人。她认为当你爱上一个人,你应该给他们一点私人空间。她爱他,想和他结婚,但是越来越让她困惑的是,结了婚却没有已经结婚的感觉。通常被称为“失序的生活”。她认为哲学是一种对自身的拓展,而并不会改变已有的东西。

娜塔莎的父亲说他认识的女人都有情绪问题,而让娜却没有,她太放松了。让娜说如果事情和她有关的话,她可以控制自己,而有些事情让她无法忍受。她说今天上午我她有一股无名的狂躁,直到这股狂躁出现之前,她一直在思考人们的自由,有时候自由会化成一种暴力,事情会变得更坏。她跟一个惯于邋遢杂乱的男人一起生活。在他旅行去了之后她不想住在他家,不是因为他不在她感到孤独,只是因为不能忍受他的那种凌乱秩序,反而他在时她还能忍受。

他说那是因为她爱他,如果你疯狂地爱上他,你会忘记自己的秩序感,而接受他的。让娜说她从来不疯狂地爱,她不疯狂,就像他说的,她没有情绪问题。他说对他来说,不幸的是,除掉疯狂没有别的爱情方式。他总是想找到她这样的女人,爱上他。她说其实他对她来说也不老,造成问题的是他是娜达莎的父亲,不过也好,这样就不会用隐秘地诱惑,很轻松。

让娜说其实除了年龄差异以外,他跟马提欧区别不大。他们共同具有的是那种诗意的方式,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她说对他的想法来自娜塔莎,但她对马提欧是肯定的,即使他是一个科学家,他仍然在任何方面都更是诗人。这大概是她可以原谅他的邋遢的原因,即使有时候恨不得想扼死他。她说他有所不同,他的诗意,如果说是诗意的话,并不影响他的精确细密,有时甚至谨小慎微。

——我可以坐在你边上吗?
——行。
——我可以握住你的手?
——行。

那一会非常迷人,他握着他的手轻轻移动,好像握着很珍惜很美的东西似的。而她的手确实很美,超出预料,她的手比她的脸漂亮,就像她的思想她的爱让人在想象中的时候比和她相处要美妙一样。两只手像握手那样上下交叠,并不像是在抚摸,而是在探索在寻找一种相契的方式似的。很动人,甚至让我微微炫惑,比亲吻更迷人。或许因为我本来就对手和手的动作非常在意,觉得手很有感情,很喜欢干净的修长的手,以及它们表达的感情。

虽然很喜欢手,按理来说平时应该很留意别人的手,可是在现实中我几乎从来都不看别人的手,因为根本不想留意别人。我只想去握我喜欢的人的手。我喜欢在乐器上跳动的手指,让乐曲激起我的心跳,为了爱和美而澎湃的心跳才是美妙动听的,那时候才可以说拨动了心弦。我喜欢翻动书页的手,喜欢握笔写字的敲击键盘的手指,我可以想象它们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我从来都不会去看一个我并没有喜欢的人的手长得是什么样子,从来都没有萌生过那样的意识,但我却真的很在意一个人的手。

——我可以吻你?
——行。

那时候他才托着她的手,另一只手拉起她的手指,轻柔地亲吻,然后去吻她的唇。不过更像是她在亲吻他,而他在沉醉。可是那种时刻是短暂的,她很快就走开,似乎有点恼怒。在他第一个问题开始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在写《将来的事》的时候提到的年少时候看到的问题,喜欢被亲吻的时候征求意见还是突袭。那个电影中娜塔莉被陌生人强吻的时候我有一点愤怒,虽然对我来说更喜欢突袭,但必须是我喜欢的人。我愤怒的是让一个她跟本就不喜欢的人对她做那样的事情。这个电影中当他征求让娜的意见的时候,我并不反感,甚至觉得这样征求意见也挺好的,那样渐渐靠近的感觉真的很动人。

在她站起来走开之后,他让她留下来。她对他说不行,他要的已经得到,到此结束。她说:“我给你那三样,那已经很多。你可知道那三个愿望的故事?一对夫妻被应允满足三个愿望,丈夫想要一根腊肠,妻子很生气,希望腊肠挂到他的鼻子上。唯一剩下的愿望,只好用到希望腊肠掉下鼻子啦。你已经选好三个愿望。”

在她说着三个愿望的故事的时候,突然就像一个尘封的窗子被打开,光线一下子照进去似的,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情。当时在谈论有关愿望的事,有人说可以满足我三个愿望,帮我做三件事。可是后来完全不记得了,在这之前从来都没有想起过这个事情。当然即使想起的话也不会当真的,因为承诺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和说话算不算数有没有诚信不是一回事。我从来都不把誓言之类的话当做一种承诺,在过后要求别人去履行。对我来说,那只是表达了当时的一种感情,或者说强调了当时那种感情的程度。当然很美好,可以相信别人说的是真的,但是却不用去要求履行,那样就很无趣。

让娜说不是因为他要的东西,而是他要的方法让她失去防备,她常常被惊讶蒙住。而他说他听从本能,以前一向有效。她生气的问他甚至在很严重的事情上也这样吗?如果他认真地爱上她,就会不会那样做,冒着毁掉一切的危险。他说他没有爱上她,但他会的。某种程度上说起来,他想爱上她。如果说他做得突然,那是因为不想被她的手法套住。规范它,软化它,从他们的关系内清除性的成分。因为他是她朋友的父亲,是一个禁忌,不应该有隐秘的诱惑,他不喜欢那样,那让他感到不舒服,觉得冷冰冰,觉得自己笨拙呆板。他喜欢渴求和被渴求,尤其是隐秘的渴求,即使是无望的爱。他从伊芙那里得到的疯狂占有的爱,曾经改变他关于爱的品味,看见她之后它又回来了。

他说这些的时候,她好像并不感兴趣的样子,说她在想上课的事情。他问她此情此景丝毫都引不起她的兴趣?她说正是这情景让她想到那个,她在努力回忆刚才回答“行”的时候,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她说经过反思,虽然所用时间不长,她认为当时什么都没想。她解释说,不属于任何引导人们相互行为的那些东西:吸引,排斥,爱,恨。控制,屈服。她没有想他,也没有想马提欧,也没想她自己。他问那么她是在做机械的动作吗?

她说不准确,她在按照逻辑动作,根据数字的逻辑,数字3,事情一向归结到3。这是游戏,同时3是一个传统的数字,三角形,三段论,圣三位一体,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其它。所有这一切界定出一个封闭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恒久而或许是通往神秘之钥,但她并没有感到她被外力所拉动,那仍然是自由意志,那是唯一城诚实的回应。她可以说不行,可她会感到这是欺骗。用她年轻时候常用的说法,那叫作“不公正”。

我不懂哲学老师说的3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似乎明白她说的界定出一个封闭的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恒久而或许是通往神秘之钥。好多时候在我接触到某种哲学思想的时候,发现之前我并不知道那种理论的存在,但是却在实践着那种东西,似乎我可以使用其中的某些钥匙似的。她说在她说行的时候并没有感到被外力拉动,仍然是自由意志,是唯一诚实的回答,那是不是意味着其实在她内心是喜欢他的愿望,并且在期待着的。就像后来她对娜塔莎说即使她想撮合他们,她也一点都不生气,她觉得那很甜蜜。是呀,不然的话,她也不会答应娜塔莎一起去花园。不然的话,我也不会感到那一刻其实很美好。

后来当她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住的时候,娜塔莎回来了,给她说那天丢下她很抱歉,让她不要生气。她父亲和让娜都认为那是她策划的,要撮合她和她父亲,赶走伊芙。她说她想信任她。她很激烈地否认是她策划,说一切都是巧合,很自然地发生:你说你是我朋友,你却拿我当敌人看。你甚至不想知道我的真正理由,而这理由跟那个毫无关系。我有我的问题,你也一样有。我甚至想都没想过你和我父亲的事,我不谈这些,可事实存在。威廉来,只为我们自己的事,跟什么复杂的策划毫无关系。我们有很多问题,他和我。你觉得生活对我很容易?我父亲已经够妄想,我不需要再来一个你。我说的就是我想的,或许我不该说出来,因为没人相信我。爸爸不相信我,我肯定你也不相信我。你肯定真的认为是我藏的项链。

项链是她家传的首饰,他父亲打算在她十八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但它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她怀疑她父亲被它送给了伊芙,或者被伊芙偷走藏起来了,而她父亲却认为是她藏了起来嫁祸伊芙。其实娜塔莎也怀疑是她藏起来了,因为她非常厌恶伊芙,想让她离开她父亲。在她发现无法被人信任的时候,她说:如果那是你的看法,你随便吧。如果我做错事,那是我无心的,我错把希望当做现实。你肯定觉得我很聪明,可我完全是天真的。

她一边绝望地说她没有想做任何事,他们全都往歪处想,一边忍不住流泪,然后跑到自己房间。那时候我想到那些我被误解的情形,那些无法解释的巧合指向我在说谎的事情。那些别人说过却因为记性不好遗忘了,或者因为说话太随便而不觉得自己说过后来不再承认的,反而认为我在捏造的事情。这时候,我觉得这个电影的主角从让娜转移到了娜塔莎,同时重点也从让娜在思考的和别人的关系和空间问题转移到了娜塔莎说的信任,当然这两个问题本来就是连接的。当然这里的信任并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诚信,更是因为观念和不同的心灵造成的那种无法理解,不愿意理解的东西。就像人们总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可事实上关键不是在于沟通,而是观念不同,即使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也还是不接受不认同,所以沟通无用。但是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被人无法理解的,也认为无关紧要。

在娜塔莎激愤又伤心地跑掉之后,让那继续收拾东西,当她从柜子最上面一层取她的裤子的时候,把一个鞋盒碰掉了。就在她把鞋子拿起来向盒子里放的时候,鞋子里掉出来一条项链。她去找娜塔莎,给她看项链。看到项链找到了娜塔莎激动极了,开心地擦去了泪水。这时候让娜却开始怀疑是伊芙把项链藏起来故意惹娜塔莎不开心,娜塔莎却说不是伊芙藏起来,不是爸爸,谁也不是。

——或许谁都没干。
——那是谁?
——没人。
——它可不会自己上那儿去。
——它会的。那是神秘之钥,这很简单:爸爸最初的说法,项链是他挂裤子的时候掉下来的,所以他看过地上的鞋子,但没看过上头的盒子,你明白?
——你认为他挂裤子的时候项链掉进鞋子,他把鞋子放到盒子里,然后才发觉项链丢了?
——是的。这些是旧鞋子,他很少穿的。一定是这样。太好了。跟你想的正相反,我不喜欢指控别人,我很高兴项链回来。真是漂亮,你不觉得?

她兴奋地戴上项链,给让娜看的时候,发现她在哭。她说她为之前的事感到难过。她说有时候想象力欺骗她,而她会完全迷失。不知道是翻译的用词不准确,还是她本来说的就是“想象力”,不管怎样,不应该说是想象力,而是一种推理或者猜想而已。她说无论如何,她在这里耽误的时间并不全是浪费。她一直觉得她是局外人,是不速之客。现在她觉得她的毛手毛脚至少起了点作用,至少她做过一些有用的事。

娜塔莎问让娜认为他们会相信她吗?让娜说她不知道,但她肯定她父亲会相信的。娜塔莎说如果他们还在一起,她怀疑这个。然后她兴奋地,情不自禁地感叹:“生活真美丽!”那一刻,她是那么天真烂漫,那么快乐。就像之前她说她喜欢梦想,别人觉得她聪明,可她完全是天真的。她说的就是她想的,或许她不该说出来,因为没人相信,她错把希望当做现实。可是事实却在说话,说她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们应该相信她。可是对不看事实只凭主观臆测的人来说,事实也是很无力的,有一些看过电影的人就坚持娜塔莎是有心计的,并不像她说的那么简单。这时候自由和想象力被歪曲,就会像让娜说的那样,变成一种暴力。

我不由得想起《胡桃夹子》里面的女孩玛丽的梦,玛丽历险之后回到家的时候,就从梦中醒了过来,对她来说那场历险是真的,但家人看到的只是她昏睡不醒。其实真假又有什么不同,只要是美的就好。让我说给你听吧,我在做一个美丽的梦,只要你愿意听,只有你相信,那它才是真的。你想听,那本身就是理解,是默契,是难得的知遇之感。

有时候看书看电影会觉得一个人和我很像,但我并不对号入座,就是说不认为那个人和我境遇一样,而是我们的某个想法,心性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我不去代入,也不找归宿感和认同感,那是非常无聊的事情。但是如果在看书看电影的时候偶尔遇到和自己类似的人,类似的心灵的时候,那种共鸣的感觉,让我觉得不孤独。

而这个电影中的人原本都是孤独的,在最后互相信任和理解之后,才让娜塔莎发出生活真美好的感叹。电影最后又出现了一开始让娜房间墙上马蒂斯的画《小鹦鹉与美人鱼》。马蒂斯说:“我曾用彩色纸做了一只小鹦鹉,就这样,我也变成了一只小鹦鹉,我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我想,把让娜的理性和娜塔莎的梦幻结合起来,再加上她们两个共有的真诚和爱,在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困惑了吧。或许侯麦本来就是用这两个人来诠释一个人的矛盾和双重性格的吧。让娜曾经说如果有人戴着隐身的戒指跟着她一整天,就会看到一个大孩子,或许她在说其实她的内心也像娜塔莎一样的天真烂漫吧。

故事之初,让娜说到Plato's Ring Of Gyges,有隐身的愿望。我觉得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既彰显了自我,又让自我隐身,因为他们不再害怕和在乎大众的目光,就如同隐身一样有了自由意志和行为。我也曾希望能够隐身,不要让别人干涉我的行为,从容地去做喜欢的事情,后来发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没有了隐身的强烈愿望,以至于后来忘记了这回事,因为我不再需要外力,我已经获得了自由。

 2 ) 春天里的舒曼

侯麦在四季系列的第一部影片《春天的故事》中用了三个音乐。分别在开头和结尾用了贝多芬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5号(春天);36分钟的时候用了罗伯特·舒曼的钢琴奏鸣曲黎明之歌(les chants de l'aube);91分钟的时候用了舒曼的《交响练习曲》(Etudes symphoniques)。

 

 

『春天』

其实,我一直怀疑这首配乐到底是否为《春天》。某病也为了帮我寻找这首曲子翻箱倒柜,依然没有定论。不过,既然片尾已经明确注出,因此再怀疑下去就有点轴了。

 

贝多芬的曲子素来以恢宏、鼓舞人心著称。这首协奏曲,以清新的钢琴独奏开端,柔和的小提琴随后与之相互应合,轻松欢快、沁人心脾。侯麦把它拿来置于片头与片尾可谓用心良苦。和片子中现实的春天一样,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很好的起到了“蒙蔽”观众的作用。当然,这一刻意而为的“蒙蔽”,其真正用意却是更加有力的去唤醒。果真年年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间就重新一片祥和美好么?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无论你季节如何轮转,人世间依然逃脱不了那些破事儿。大到战争、灾难,小到病痛、情爱,一切都不以季节的转换而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也许小到个人而言,它,这个叫做春天的东西,因为它温暖的气温,湿润的气候而带给了你若有若无的好情绪,是有可能的。但是,好情绪带来的怎样的结果,那又另当别论了。况且,它给每个人带来的并非都是好情绪。怀有春愁的人,大有其在。当然,这春愁也未必便带来坏结果。可,怎样又是好结果,怎样又是坏结果呢?也许于他是好,于她却又不好。于今日好,于明日却也未必好……如此这般纠结着,春天,即便作为实打实的跨越三个月度的时节,也只不过是个幻象而已。甚至说它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意淫也丝毫不为过吧。

 

 

『黎明之歌、交响练习曲以及舒曼』

舒曼的《黎明之歌》却是满怀哀伤的。所以,片子进行到36分钟的时候,Natacha坚持要为Jeanne弹奏这首《黎明之歌》时明确的表述了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其实就是侯麦自己的理解吧):虽说叫黎明之歌,但却是绝对属于夜晚的。因为它不明亮、不清澈,不带来黎明的希冀,而是缓慢、柔情万种,它让你清楚地反省。越是处在忧伤的情绪里,人们越容易看清自己,看清所处的环境不过依然是这个嘈杂的星球罢了。所有季节更替,所有晨昏变换,不过是太阳升落,远近造成的。无论你在哪里,在哪一刻,你都无法幸免其中发生的所有欢喜悲哀。

 

91分钟的《交响练习曲》依然是通过Natacha的弹奏十分自然的加入到影片之中。其介质更是Natacha儿时弹奏的磁带录音。这首曲子同样带着无法参透的浓郁的惆怅。但与黎明之歌的纯粹的忧伤相比,它更是多了一些对世俗的厌恶和唾弃。

 

如此的曲风,和舒曼一生的经历不无关系。20岁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却因为手指受伤而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在求学期间与钢琴家的女儿克拉拉产生了爱情,却受到了钢琴家的阻挠。虽然最终成为眷属,却也是百转千回,各种苦难,不一而足。这也造成了其作品总是以最冷静的忧伤去表现世事和人情的变幻莫测。就连回忆童年的《梦幻曲》都夹杂着淡淡的哀伤。“跟所有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一样,舒曼无法把爱与死亡区分开来,他的悲剧命运在他们如日方中时就已注定”(诺曼·列布雷奇)。最终不到46岁的舒曼因为精神病在德国波恩附近的Endenich疗养院与世长辞。

 

舒曼是真正忠于自己内心作曲的音乐家。我们不能说莫扎特和贝多芬没有,但是与舒曼的执著纯粹相比,他们置于音乐中的情感就显得复杂很多。尤其是莫扎特,他的作品可以说曲曲都追求旋律顺畅优美,却带着更多的功利性。只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历练,其中的铅华已然洗尽,人们不再过多去考虑其背后的东西罢了。

 

侯麦用舒曼说了一个春天和人间的真相。


原文:
http://dean.blogbus.com/logs/16402800.html

 3 ) 爱情给予的综合判断

没看懂。。侯麦的片子果然需要一些岁月的积淀才能看懂。或者需要体会一些真正的积淀出的孤独感吧。

我总是觉得看侯麦的电影就像是陷入到了一个异域世界当中,所有的色彩都变得鲜明而柔和,是那种淡淡的美感。主人公之间的聊天我也不是很懂,总觉得他们聊着聊着就有一种“观众与演员角色互换”的感觉,他们总是跳脱出来,非常理性地去分析自己的感受,而要去理解这种感受,我又必须非常努力地跳进他们的脑子,尝试去共情。平常的电影,分析留给观众,情感留给演员。而侯麦的电影,分析留给演员,情感留给观众。

可能需要很久很久才能适应吧,我不知道这是文化的原因还是他电影本身,感觉如果我真的是在角色里面去进行交谈的话,这场交谈本身也是劳费心神的,因为要时刻去站在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分析。但是偶尔又会有很强的疏离感。比如爸爸在和Jennea说话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明显看出她在走神,没有在这场谈话的中心。就好像,两个人都是两个非常活跃的喷泉,在充分发射自己的想法,但是两者鲜有交集,总是自说自话,独自喷涌的感觉。这是不是就是侯麦想要表达的一种感觉呢?至少在现代的爱情中,我还是很经常地有这种感觉。不过个人经验难免有局限,我确实是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

其实大家爱上的,不过是自己的想象和建构。Natasha说,“自由有时会演变成暴力”,最开始是很多种想象,但后来变成了一种刻意地加工,一种固定的观念,我想这也是谈话中一直在讨论先验和后验的原因,他们都没有明白。最开始的先验观点本来是不明确的,但是不断地思考、经验、猜测、怀疑使我们变得寸光、变得鼠目、变得只相信这一种解释——Natasha相信项链是Eve偷的,以及Jennea相信在枫丹白露小屋发生的一切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我们相信了这种解释,放弃了先验的可能性,仅相信知觉经验情绪所指引我们走向的一个极端。我们对于爱情,好像一直在进行一种综合判断:“综合判断是通过判断使主词原来没有的意义增加进去,使知识有所进展,所以又称“扩充的判断”。综合判断不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是经验论者所主张的通过经验综合而扩充知识的判断。”无论是不懂哲学的Natasha(情绪激动),还是懂哲学并且理性至极的Jennea(但还是有时候会出现爱与归属感的缺失),或者喜欢概括性思考的爸爸,都难以幸免。

爱情是“有偏见的”,正是因为这种局限,爱情也是孤独的,因为每个人的偏见是无法达成共识,无法交流的。Jeanna不懂爸爸对理性的追求,爸爸不懂Jeanna对归属感的需要,也没有人懂Natasha的爱情(主要是我没看懂)。但最后我想Natasha解开了一些偏见,Jennea也回归了原本的生活。

无论是谁,面对爱情,都被很容易锁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呀。

每部片子必备的花

这个服装可真的太美了,像是公主

马蒂斯的作品:小鹦鹉与美人鱼

裘格斯戒指:戴上了可以让人拥有隐身能力的戒指【plato】

 4 ) 春天的故事

杰作。姜文谈到创作让子弹飞时,认为台词是他引以为傲的一部分,是他们用心雕琢的结果。在语言逐渐失落的年代,我们对里面的对白烂熟于心,自然不足为奇。在这儿情况有所不同。台词就是电影本身。如果我聊天说起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剧情是女儿新认识了一个朋友,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后妈,取代父亲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友。听上去很像狗血烂片。有没有想到饮食男女里的“爸,你是不是喝多了?” 但这一切在电影里发生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矫揉做作。每个人物都不加掩饰地表达自身的诉求。导演以极其高效、幽默的方式把剧情延伸到了关于友情、亲情和爱情的严肃讨论。

王兵说,电影应该是在银幕上描述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把这种生活经验传递给他人,这是电影最单纯的地方,也是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

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立体、矛盾的。全片涉及的场景很少,只有珍妮的两处住所,和娜塔莎的两处住所。角色除了两位主人公,也只有她们的五位亲友。

影片开始是一段默剧,哲学老师珍妮居所两处,却无家可归。赴宴时遇到被男友丢下的娜塔莎,她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来这的原因,噢不,我知道,额,也许我不知道,你懂我的意思吧?”面对谜语娜塔莎一副赞同肯定的神情,从后来的情况我们得知,她并非为了搭车而敷衍顺应这位新朋友的奇妙思辨,而是她们都正在自己的矛盾与挣扎中流离失所。娜塔莎的酒杯叠放在珍妮的酒杯之上,两个陌生的灵魂于此刻在巴黎夜空下碰撞。珍妮借宿了娜塔莎父亲的房间。那一晚她们的交谈在娜塔莎弹奏的《黎明之歌》之中结束,那是全片最美好的时刻。“楼上是位钢琴家,他会理解我们的,”年轻的钢琴家娜塔莎小姐评价道,“黎明之歌,其实是一首夜曲。”

第二天,周六清晨迎来了老男孩伊果和珍妮的第一次碰面。两人对突然闯入对方的生活深表歉意。珍妮记忆力出众,对物品摆放的位置极为敏感。为此她不惜在陌生男人面前裹着浴巾,取回了伊果房间里自己摆放的物品。这里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珍妮情感的细腻之处;与此对比,‘正常人’如同珍妮的房客,被撞见自己沐浴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先穿戴整齐。

放学后的娜塔莎邀请珍妮前往自己家在乡间的别墅。春天的影像于是如雨水般涌入画面。此前我们在对话里,在阳台上瞥见的一丝春意,终于第一次绽放。两位女主的关系也以春笋破土的速度升温。

三个女人开始第一轮激烈交锋。在暴风雨前的宁静中,珍妮与伊果第一次碰面时的举足无措,生动地体现在大小、厚薄截然不同的食材切片上,构成了电影里最好笑的镜头。年轻的哲学课‘A+’娜塔莎,哲学老师珍妮和哲学小字典伊芙,在餐桌上友好地交流了意见。伊果并不直接参与讨论,但他是讨论的推动者。

四人在乡间的会面将风暴推向高潮,之间的纠缠真让人拍手叫绝。娜塔莎与伊芙的矛盾,也是她和自己的矛盾。她的父母都有了彼此的情人;她渴望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爱。她找了与父亲年龄相仿的男友,可那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缺失。我们也许可以推测,威廉也有一个和娜塔莎一般大的女儿,那位豆蔻少女也找了和威廉年龄相仿的男友……伊芙与她争夺的,并不是对于伴侣的需求,而是来自父亲的爱。可是珍妮并不缺少父爱,与之相反,她给予了娜塔莎一部分缺失的母爱。娜塔莎天真烂漫,渴望爱与被爱,而珍妮则在内心的反思中凝视着哲学的深渊。我的高中zz老师说,zz老师是最不懂zz的,我大胆推测高中哲学老师也是如此。当然珍妮并不是一位好的哲学‘老师’,因为她是一位好的‘哲学老师’,属于《苏菲的世界》那一类型。她的这一身份让她不断反思自己的意识,可她却对自己的潜意识无能为力。我们也许可以说,珍妮正在从一个哲学老师变成一个哲学家的路上。

影片的各个场景,是可爱的角色们两两之间矛盾的排列组合,轮到两位女主冷静期的争吵,她们却吵不起来,只剩下眼泪在安静地流淌。就算娜塔莎摔了卧室的门,她也没有上锁。故事在晚春结束。这是一部低成本、少布景,凭借对话取胜的电影。春天兼具欢愉和伤心。导演耐心地讲述,爱的主题跨越时间和空间,把发芽的每一片刻变为永恒。

新春将至,愿各位有一个春天的故事。

 5 ) 多面春天

让娜因将公寓借给表妹盖勒,想回男友家,但因男友家太凌乱,让她十分烦躁(作为一名哲学教师,她十分崇尚秩序),她又返回自己的公寓,不想却碰上了表妹的男友,感到非常不自在。一个电话打破了屋内的尴尬,让娜决定赴约,去参加大学同学的聚会。在聚会上遇上了女孩娜塔莎,之后莫名其妙地卷入了她家的“纷争”——项链之谜。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围绕着以下主题:
  1. 局外人的尴尬
让娜将公寓借给他人,自己却成为公寓如今的“外人”,无处可去。当让娜至娜塔莎处住时,先是遇到归来的娜塔莎父亲,窘迫极了,又知晓娜塔莎与伊芙的龃龉,更觉得自己是个卷入他人家庭纷争的“外人”。直到最后,让娜找到了项链,终于找到自己在客家的价值。最后表妹送的花其实也是对她的奖赏。误会解开,她也找回了内心的平稳。
  2. 理智与情感
让娜崇尚秩序与理性,深深厌恶男友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而她与娜塔莎父亲的暧昧未来得及发展,就已经结束了,因为他是她朋友的父亲,这不合她的“规矩”。正如她说的,她不会疯狂地爱,因为她不疯。而娜塔莎父亲与她却恰恰相反。理智与情感让他俩成为一组平行线,看似快要靠近,但永远不会相交。
  3. “3”
在与娜塔莎父亲独处的夜晚,让娜分神想到了她的哲学课。之前他们谈论到了农夫的三个愿望、三段论、三位一体。事情很多都归结于“3”。而娜塔莎、娜塔莎父亲、伊芙三人就是一对“三角关系”,让娜无意插入,破坏这一平衡但在某方面又是失衡的格局。
  4. 想象
在找到项链的最后,让娜之前误以为娜塔莎编造故事,又设计她父亲与让娜独处,但最后发现这只是巧合。有时候,想象和猜测会欺骗我们,互相猜忌只会导致误会越来越深。
  综上,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自然、平实、隽永。侯麦总能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让我迷恋其中。所写影评可能有过度推理、胡思乱想之处,一针见血的境界离我还颇远,望海谅。

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春天的气息催生着暧昧迷离的情感波动

故事很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丰富的对话和角色细致的心理活动。风格平淡自然,像一部精致的文艺小品。项链作为整个事件的“真相之钥”,很长时间隐藏在幕后,见证着角色之间彼此的猜疑,就连观众也开始怀疑这些角色是否有着什么不单纯的动机。虽然最后项链被找到了,但真相依然像朦胧的春天一样暧昧不清,只是角色之前的所作所为,都难以就此抹去了。 春季篇的项链揭露人间真相,尽管结尾用巧合化解了“阴谋论”一般的剧情,可真相仍十分暧昧;侯麦通过这个故事很细腻的描绘出人们潜意识里的动机和“隐晦的欲望”,却未给出明确的判断和评判。侯麦选择了相对暧昧的方式来演绎这个故事,演员表演也因此扣得很细,真相也藏匿于他们看似自然却又似是而非的表情和行为之中……

 短评

候麦的镜头所对准的永远都是那一群法国知识分子,常看到两三个人就像为了填补配乐的缺失不停说话,却很少有“交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展示。在他们看似闲散惬意的生活,反而上演着难以平息的冲突和波澜,于是,在这些如诗画般美丽的景致中所展开的话题沉重且悲观,揭示着生活的终极无奈。

7分钟前
  • 斜杠过多王静阁
  • 力荐

春暖花开之时,最适合看侯麦。影片围绕着一场反常而并不复杂的四角关系展开,由谈天闲聊推动情节,以“项链”式的巧合澄清误解,对话中漫溢着微妙暗示与暧昧情感。内敛克制的哲学老师与浪漫狂想的少女,平素感性的人,其实潜藏着理智的一面,看似理性的人,终归亦有受制于情欲之时。侯麦作品中的色彩调配、室内设计与服饰穿搭美得令人叹服。影片里法式中产知识分子的生活世界太使人艳羡了:随处可见书的影子,伴着舒曼的音乐,看看马蒂斯与霍克尼的画作,读读康德、柏拉图和胡塞尔,细细品尝新鲜的番茄,在花草芳菲的庭院中漫步,吮吸春天的味道。PS:对先验/超验/分析与综合判断的餐桌探讨与人物个性隐隐契合,还有对“凡事皆三”的感叹。(8.5/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有钱。一个教Philo的老师在巴黎有两套公寓。

13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娜塔莎是水,任性无常柔软,一根失而复得的项链就能使其破涕为笑;让娜是土,理智成熟知性,哲学老师的洞察力和绝不妥协的原则;娜塔莎父亲是风,儒雅睿智风度翩翩,在不同年龄的女人面前都能魅力满满;父亲情人是火,热情冲动火爆,有一种随时剑拔弩张的攻击性。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侯麦的人间喜剧中。

1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首尾呼应的鲜花,却是怒放到凋零再到更换而来,恰比项链的失而复得,绕了一圈回归原点,可这弯弯绕绕里,尽是侯麦的心机和转折,于是,原点业已不只是原点。

21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法国郊外的春天花园,真是美得让人流连沉醉。这是四季中最云淡风轻的一部,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可塑性,让人回味无穷。在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里,感情的触碰、试探、亲近、疏远,就像园子里开花的苹果树,枝头吹过的微风,那样自然而细微,春去了无痕。

26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正如片名一般,全片简单朴素却蕴藏各种各样的生机与未知,三个女孩都与片中的父亲有着或清晰明了或不可言说的联系,你来我往的对话之中几人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在被花草围绕着的乡间别墅中明晰起来,配乐和摄影等电影元素都无太多炫技之嫌却仍让人看后感慨于侯麦对简单纯真生活片段超凡的驾驭和解读能力。

30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这个粉白的小女孩,像一条透明线绳一样串起珍珠项链。不论是交谈、争吵还是沉默,我只喜欢有她参与的部分,不理性的,不思辨的,不成熟的,不复杂的,她就是春天本身。

31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侯麦总能给我情感和道德上舒服的中间值,逻辑自洽、故事简单却讲得异常丰富、完全不必害怕冗长,简短又清晰;巴黎公寓房子的挑高真的有电影里这么高吗?“自由总会退化为暴虐”;“我不会刻意给学生推荐作家,我追求先验性”;侯麦在电影中具像化了依赖直觉和信任先验性的女性的生活与交谈,他质疑信任直觉的人常因为先验性对天真和单纯的怀疑——让娜被娜塔莎丢在枫丹白露的小屋里,与她父亲独处,她在本该尴尬的氛围里因为“证实”了自己的直觉而十分自在,镜头对着娜塔莎的父亲,暗示那条丢失的项链就由这个男人戴着,他因为情况复杂而对情人撒谎,变相坐实了让娜的阴谋论。结尾鞋盒里的项链把娜塔莎从让娜的阴谋论中解救,侯麦借由娜塔莎之口说,你不能凭借想象生活、与人交谈,你要真正地信任他人。

34分钟前
  • 🥫
  • 力荐

两个女孩在party上偶遇,这份偶遇是带点奇迹的,再到邀请去家里住,深夜弹钢琴,对谈如流,这样的开篇是流动的诗,是梦一样的。

39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花已开,料峭春寒,坐于室内火炉旁,他和她升腾起一种情感。尺寸很难把握,但侯麦不愧是大师,感觉电影比小说更具视觉美,更有质感。那个春天的花园真是美翻天。好想自己在那里待着,聊聊天,看看书,喝喝茶,晒太阳,闻花香。音乐里有暗潮涌动,虽然结尾那枯萎的花象征了隐秘的感情。短而美。四星半。

44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非常厉害的场面调度,大大超越对侯麦的想象:虽然每个人都很话痨,但却并不让人厌烦,其中充满了令人惊奇的视觉引导。男主角的视线始终在犹疑/游移,几乎从来不去直视,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他的内心,而三个女性显然都比他直率太多,也可爱太多。四季故事的一大主题是偶然和宿命,但却比伍迪·艾伦和科恩兄弟有趣得多也乐观得多,以至于让人无法停止傻笑。没错,让人想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傻笑…

4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谈话内容比剧情本身精彩,平淡但不让人觉得无聊,舒曼,柏拉图,康德,胡赛尔,现象学,先验论,属于法国的知识分子传统,这是我爱这个国家的原因。数学不好可以拿出来说,但哲学不可以,哲学不好让人觉得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哲学不是改变你的想法,而是拓展它。尊重艺术与思想,让人羡慕极了。

50分钟前
  • Ms Freedom
  • 推荐

本片讲述了人均两三套房的法国年轻人,房子轮着住,不痛不痒的小资生活。

55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全片充斥着对白,像那个院子或是找不到的项链,侯麦似乎已经顾不上打理电影里的难以寻觅的视听语言了,仅仅专注于讲一个故事。因此我想借电影的话评价电影:“人们不想打破侯麦的秩序,太费神在其电影的思想上,试图引导自己思考思考本身。”电影井然有序,而我的注意力却混乱不堪;我不断的分神去识别房间里的画册,有戈雅、塞尚、毕加索……我甚至对那只小熊维尼的杯子、还有那扇巨大的拦在路中间的凯旋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电影到底是什么意义,于我已经不重要了、也没必要说了;我只不过是拿着票闯进了这场放映,电影结束我就离开,期待另一部独属于我的“春天的故事”发生。

56分钟前
  • DR邬梦雨
  • 还行

木心说,越是现象复杂的事物本质越简单。侯麦深以为然,所以他的电影永远是两性之间的组合、拆分和搭配。从康德主义者的眼界看来,人总是期待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两个被这种先验判断所困扰的女孩在绿意盎然的《春季》相遇,一见倾心的二者既是同病相怜却也互为镜像和因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明显不能帮助从事哲学教育的女主角作出清醒而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自我批判,因此影片需要不断的对话和思辨。当她与女性相处时,她是作为理性(父亲/男友/老师)存在;当她与男性相处时,她是作为感性(女儿/女友/学生)存在。影片在这种视角不断流转切换的驱动下走到两性辩论的高潮阶段,然而二者都想赢得对方的认同,即永远深陷先验主义的怪圈之中。可见西方哲学探讨的核心总是主客关系的对立统一,难怪木心要说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

5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特别有魅力的电影,滋味隽永、耐品味。美妙的音乐和配色好像是侯麦标配,不用说了。故事有春天咋临时的暧昧和混沌不明,比如主人公们在人际界限上的试探、探险和防卫。片尾重现的项链恰似迷失而复得的“自己”,但我已不是我,因为毕竟一个新的春天来了。

60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喜欢侯麦的电影,不如说是喜欢着一种生活方式。人是自由的,流动的,无序的,随意的。人具有基本的知识情操,可以自由而深入的思考、了解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由来,对所在的世界感到疑惑而进行寻找、发现、探寻。人是独立的,是自我的,是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现实里找到这样一种生活很难了,生活过于秩序性,人不再关注问询自己,工作时工作,闲暇时也工作或者靠快捷娱乐来缓释工作的疲惫心情。不再关心自己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去那里,为什么会爱上谁。秩序是如此的理性化,人成了秩序本身。

1小时前
  • 自伯之东
  • 力荐

春天,春天应该有人告白,有沙发上偶来的倦意,有一次郊游,有友人的离别,有无用的思考。可惜呀,少年只记愁滋味,往时不知春天好。回想已觉浪费了太多,这时就好希望有人开口和我说一句:“其实呀,浪费也是好事一桩。”然后我就能心安理得继续愉快地浪费下去,一直这样惬意下去。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侯麦的故事尺度之小,同比其他故事时会觉得几乎无情节,但用敏感的视角去看又觉得充满张力,戏剧性十足。主人公们保持观察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反应,理解自我,行动并反省行动的意义,为之欢欣、低落 。这些过程散落在日常里,显得矫情又有趣。

1小时前
  • Kirste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