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达2020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贡达2020 剧照 NO.1贡达2020 剧照 NO.2贡达2020 剧照 NO.3贡达2020 剧照 NO.4贡达2020 剧照 NO.5贡达2020 剧照 NO.6贡达2020 剧照 NO.13贡达2020 剧照 NO.14贡达2020 剧照 NO.15贡达2020 剧照 NO.16贡达2020 剧照 NO.17贡达2020 剧照 NO.18贡达2020 剧照 NO.19贡达2020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讨嫌的扣带皮层

在养狗子之前,我是喝过狗肉汤的。铺子就在学校附近的羊汤馆对面,喝之前唯一的担忧就是这种非常规肉类会不会有风险。

影片是在惊蛰前后Laemmle的限时免费场看的,打开前没看什么简介,所以开头盯着老母猪贡达头顶的那一分钟里,脑袋里转的都是天有点儿凉,真该用这个时间去泡个汤云云。直到从贡达身上噗噜噜滚落一只小猪,心里才突然被点亮。

就这样,在开头的几十分钟,心情持续明亮,还一直试图从小猪仔们喝奶、钻拱、探索的大段的镜头里,数清到底有几只。此刻的愉悦,来自于前扣带皮层——这个哺乳类动物特有的,负责情感需求的脑组织。

但显然,这不会是一部让人一直处在舒适区的片子。接下来秃毛的、瘸腿的鸡和瘦骨嶙峋的牛都在让人往一个不舒服的边缘靠近。不过当下会有点怀疑导演是在故意卖惨,尤其是牛周围环绕的苍蝇被放大的嗡嗡声所带来的那种僵尸感,反而显得很不真实。因为觉得不真,所以心情还是松弛的。

缓慢的节奏,加上咕咕咕的叫声,把我带进了农场,当下甚至觉得能闻到鸡屎味,还一度放松到摘了眼镜,恍恍惚惚地沉浸其中。直到贡达不小心咬到电线,发出一声刺耳地惨叫。

电篱笆是现代农场应用最广的设施,简单一搜就会蹦出许多关于Electric Fencing极具成本效益的宣传,因为往往只用一根电线,就能把家畜圈在固定的范围。当然,这也要考验动物们的前扣带皮层是否完好,因为如果疼痛带不来痛苦,电篱笆也就没用了。

接下来,就是仔猪迎来了离别,被带离了贡达。猪妈妈抖着乳房四处乱转,不断召唤。对比前面的悠哉,能明显感觉到它的焦虑。我不清楚这批仔猪是多大被断奶的,只查到了为提高母猪的繁殖利用率,断奶时间从传统的2个月不断提早至当今的2周龄。

播到最后我实在有些不忍心,但又想看完整,于是退了投屏,把屏幕缩到很小很小,坚持到了最后。

我明白此刻的不适,同样来自前扣带皮层,这个会抑制痛苦,也会回应痛苦的地方。

如果你也发现自己因为“残忍”而感到伤感,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前扣带皮层是完好无损的。但我实在说不出恭喜,因为“了解自己残忍”可能是一种被诅咒的能力。它甚至会让我们为了其它物种的痛苦而痛苦。这种“了解”让我自从养了狗,有了情感连接,就再也无法不为喝过狗肉汤而自责。

经常看到有文章会提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那个三角,把情感需求放在生理需求之上,但不论是神经科学还是经济、经营学领域,这个上世纪40年代提出理论都是极具争议的,甚至是被颠覆了的。现代研究更倾向于需求没有层次之分,物理疼痛和精神愉悦都依赖于同一些神经机制,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样重要。真难想象,如果真的有一天,代肉食品产业成熟到人类可以放弃吃肉了,那么精神上可以得到怎样的满足。

片尾,华金作为执行制作在线上采访了导演,这两个理想主义者,显然是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很痛苦的位置。看他们做这个片子,成就感远远覆盖不掉自我折磨。也许中段的刻意的“卖惨”是给观众最好的缓冲。

 2 ) 我们真的需要吃那么多肉吗?——看纪录电影《贡达》

现实就是,即便我们并非故意,但我们在过度索取,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无辜。无非就是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更好的生活,做好本职工作,吃肉能有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说辞。讽刺的是,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无数动物不必要的死亡,人们自身健康的损害,以及我们留给下一代的更加脆弱的地球。

一场有些迷幻的观影体验:跟随摄影机的视角去“看”,不管是贡达、她的猪仔们,或是不知为何出现的牛和鸡,以及自然中的泥土、雨滴和树,这种凝视本身会让我出神;在感受生命本身的同时,抛弃固有的定义去重新审视身边熟悉的一切,这是一种与“造物”连接的宗教体验。

注意力被不同资本竞相角逐的当下,能够放空并回到对于自然最简单的凝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是种奢侈。有很多道理和奥秘写在自然里,光是看和思考就可以带来无限的乐趣。

看《贡达》的时候,我在想象猪眼中的世界。当卡车这个庞然大物突然间出现的时候,她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人类认知里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于贡达而言如同神谕。当我们用这种视角看猪的时候,也许有一个更高阶的智慧(甚至无法猜测它是否具备生命)在审视我们。就像我们会忽略猪除了营养价值之外的其它价值一样,在这个更高阶智慧的视角,人类除了忙忙碌碌破坏地球和自相残杀之外,也没在干什么正事儿。也许某天会突然有UFO降临,我们会像贡达一样不知所措;或者在风和闪电中就写满了智慧的设计,而人类一无所知,也完全不知道肉体消失后是被运去了哪里。

我们把所有的猪都称做猪,而不存在“贡达”或“旺达”的区别,即便我们看了这部影片知道了有一只猪叫“贡达”,为她感动和流泪,也不会改变它做为肉食生产机器和最终被吃掉的宿命。

我们确实有必要去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以及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联。我不是一个极端的素食主义者,我喜欢烤肉的滋味,但医学院接受的教育,和对于家人“三高”慢性病的关注也足够让我明白,现代很多疾病源于人们不加节制的饮食,尤其是肉类。我们是否需要如此多的肉呢?当工业化的养殖和屠宰方式让这些生物的产生和屠杀都如此有规模和效率,资本的驱动和商贩的利益又让美食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刺激人们的味蕾和欲望,人们贪婪舌尖上的美味,而不会去考虑动物的生存环境,大量动物脂肪对自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更不用说工业化养殖所产生的污染和温室气体。

现实就是,即便我们并非故意,但我们在过度索取,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无辜。无非就是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更好的经济,更好的生活,做好本职工作,吃肉能有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说辞。讽刺的是,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无数动物不必要的死亡,人们自身健康的损害,以及我们给下一代留下的一个更为脆弱的地球。

其实方法很简单,学学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就好了。捕猎,但不去过度索取;吃鱼,而不是竭泽而渔;饱腹,但无需贪婪。多看看膳食指南,或是关注那些被冠心病折磨的人们。感谢为我们的营养付出生命的动物,但同样知晓过量的肉食只会增加我们的身体负担和有损健康。

中国膳食指南推荐畜禽肉食用每周控制在500g以内。

 3 ) 《都灵之猪》+《潜行鸡》+《奶牛马戏团》

上影节看到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都灵之猪》+《潜行鸡》+《奶牛马戏团》,用大师的思维拍动物应该是前无古人了。 摄影不仅仅是一眼的惊艳,而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语法,即与动物平视。在剖离拟人和俯视的动物纪录片标准拍法后,导演有意识的将镜头的视点降低,给予它们最大的尊重,尤其是对动物眼睛的捕捉,让人深深相信在它们身上也是存在情感的。在这种语法下,结尾人类机械的出现在低机位下制造出宛如启示录的末日景象,这就是完全被带入动物视角才能产生的视觉体验。但同时,导演同时没有为了制造共情佯装客观,而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家畜身上的动物性(母猪踩死幼崽,猪崽抢食时的斗争),这样就完全不能把结局看做所谓动物的“人性”,因为把母性单纯当做人性实质上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以为是。 这部片在我这里更可贵的一点是印证了影像本身剖离故事与叙事是完全可以流畅的传递情感的。传统的蒙太奇风格之所以成立是建立在桥接背后的叙事心理学的,而在我看来长镜头最大程度上消解了情感与故事的联系,而是用影像本身去抒情,此时情感的位置是等于甚至大于叙事的。《贡达》最大的特点便是完全放弃制造传统意义的故事,实际呈现的都是家畜们日复一日的日常,但藉由视听的手段,这些动作变得时而如诗,时而如受难一般,这一点非常有《都灵之马》的意味。最后的十分钟长镜头也是如此,在没有直接呈现小猪被带走的情况下,完全凭借母猪的反应将情感和背后的议题讨论释放出来,太精妙了。

 4 ) 看完这部影片你还想吃猪肉吗?

尽管柏林电影节是欧洲三大里面关注度最低的一个,但是每年的热门事件依旧层出不穷,2019年的《一秒钟》撤档和《地久天长》同时拿下影帝、影后奖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而去年适逢70周年,新上任的艺术总监更是不遑多让,两部《列夫朗道》作品入选掀起轩然大波。而在开辟的“遇见”(Encounters)竞赛单元里,一部不走寻常路的《贡达》又是去年柏林的另一个“爆款”。

这是一部充满农场动物粪便气息的实验纪录片。讲述一头母猪与刚生下的一群小猪仔的亲子关系,此外还有一只独腿鸡与牛群的片段。最独特在于全程没有对白和人声旁白,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动物纪录片也有故事情节?对,你没听错,这确实是一个兼具谐趣和悬念,又不乏母性光辉的动人故事。

影片一开始是常规动物纪录片的偷拍视角,从人类的眼光去窥视一头母猪诞下一窝小猪仔之后的情形,猪仔争夺着吸吮奶头以及在草地上玩耍的日常情节风趣幽默,尽管中间出现了一只小猪被母猪无心踩死的震惊画面。没有人类出场的氛围格调格外舒缓欢乐,直至第二幕几只被装在笼子里的鸡登场,情节开始有了人类的味道,尽管镜头由始至终都没有暴露人的踪影。这个气氛突变的情节有点让人意外,无论几只鸡从笼子里小心翼翼走出来的神态,还是那只独腿鸡的形象,都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不仅为故事埋下了悬念的伏笔,甚至与最后老母猪在猪圈外找小猪的一幕遥相呼应。

导演从人类偷拍视角里逐渐抽离,逐渐演变为动物观察世界的视角。当动物静默地望向镜头时,自然引出人与动物关系的沉思。这种全程人类几乎缺席的纪录片创作方向与加拿大导演德尼·科泰的《静观百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位俄罗斯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选择的三种动物又难免不令人揣度其背后目的。随后发现影片监制——“小丑”扮演者华金·菲尼克斯和导演都是素食主义者,于是这部自然主义风格的动物纪录片摇身一变,成为了一部不折不扣的极端环保主义宣传片,呼之欲出的倡导自然是让人们摒弃以猪牛鸡这些家禽动物为食物的习惯。这种不动声色的高超技巧值得一赞,至于这种“极端”倾向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影片仅有两处暗示了人类的在场介入,似乎很容易猜想到独腿鸡被送到农场之后的遭遇,而结尾高潮一幕,母猪绕着猪圈寻找猪仔近乎“崩溃”的表现更产生了突如其来的戏剧感染力。事实上这并不是虚构的情节,因为小猪仔确实都被拿去宰杀了。这两段“情节”从侧面刻画出人类的残忍行为,为了肉食不惜残忍对待动物,扼杀动物的情感(假如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话)。

最令人感触的是,最后一幕母猪凭着意想不到的“表演”而展现出母性的光辉,立即提升了这部实验纪录片的表现深度。正如我的豆瓣好友所说,假如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的话,柏林影后的殊荣非她莫属!

 5 ) 该吃吃该喝喝

这可能是让我最感到亲切的电影了,我初略地看了几个片段,所有的活体角色都是熟悉的,我养过牛,养过鸡,养过猪,我还养过羊,但每个镜头都让我想起他们的结局,无论是膘猪还是母猪将来都是会被杀掉的,动物农场的动物可能获得生育权,可能活得长一点,但是他们都没有机会安享晚年,老弱病残被无情淘汰。我喜欢他们,喜欢牛奔跑,喜欢看他们吃饭,喜欢他们发呆,喜欢他们打闹,但是我也喜欢鸡肉、猪肉、牛肉。以前我喂养的鸡被卖掉我哭泣,我家的母猪生的小猪死去我伤心,我喂养过一头牛,从牛仔到做了母亲,每年她生的小牛都能为我家带来至少3000块的收入,3年前她被卖掉,我再也不能割草喂她,回到家我看到牛不在我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没有哭,但我永远记得她刚来时我领着她慢慢爬上一个陡坡去高处吃干草,永远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给她加料结果喂得太多,第二天一上午她都在反刍,我永远记得有一次下雨她踩住我的脚,此刻她的尾巴又在甩动驱赶苍蝇,有时她脱开缰绳四处撒欢,我就会惩罚她,我永远也不想知道她的最终结局,尽管我知道她有什么样的最终结局。她走后,我逐渐不参与动物养殖劳动,猪圈的母猪换了一代又一代,每次看到她们我都不知道她们是新母猪还是老母猪,我希望动物们能活得久一点,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我还是会继续吃肉,家里的公鸡每年只会留下一只其余的都会杀掉,我喜欢鸡肉,400多斤的母猪被长刀捅几下喷出鲜血,她试图站起来鲜血溅到我的脸上,然后被抬进大锅,肉刚刚放到塑料袋上,人们就已经预定了各个部位。

所有的事物终将会消失,作为人来讲去经历去感受即可,犯不着可怜动物,要是觉得动物可怜,走路也是不行的,谁知道一脚下去有多少微生物会死。

翻看相册,记忆中拍下的照片已经没有了,大概他们只能活在我的脑海里了。

20211102

影片的结尾母猪A的猪仔们被汽车拉走了,它在猪舍旁焦急转来转去,而它的孩子早已随着远去的马达声中离开了。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致富的故事,也是一个开心的故事。

悲伤故事是属于猪的,人类利用了母猪的生育价值,利用了它的母性,得到了14头健康成长的猪仔,大概率五个月后它们将被屠宰食用,你可以说母猪造就了悲剧,因为它怀孕生下孩子养大结果却让它的孩子进入了养殖场,这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如果这么想那显然是错的,怀孕生子不过是它的天性,不过是它的本能,它如此细心辛苦地照顾孩子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它的一切行为是几千年生物净化造就的本能,它没有任何过错。它是无法站在全局角度看待问题的,如同人类无法站在更宏大的全局角度看待问题一样。

致富故事是属于人类的,全篇没有任何人类角色出现,但是人类的工具与劳动成果如房子、栅栏等常常出现,影片的牛肥得难以站立,影片里的猪还没断奶就有50斤左右,影片中的鸡都露出了令人垂涎的肉。养殖场动物们的胖意味着农场主的勤劳,也意味着这能带来一些财富。

开心的故事是属于全体的,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开心的,母猪A也喜欢和自己的孩子玩,牛群出了牛舍,放肆奔跑着,谁不曾享受过短暂的快乐,可惜最终的赢家是少数,多数能可及的不过是短暂的快乐。

看到结尾以前,我在想大地一定是最舒服的床,动物可能会嘲笑人类吧——每天屈居在狭小的房间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生命的意义应该是像牛一样跳跃奔跑,像母猪和猪仔哼哼哼那样联系,像公鸡那样勇敢踏到松软的草地上。可惜我不曾体会到这般美好。

 6 ) 汉堡最佳影片《贡达》:猪猪那么可爱,怎么忍心吃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

今年的汉堡电影节没有设置传统奖项,只保留了德国商业银行赞助的观众奖。这届观众奖并未颁给已摘得金狮、冲奥热门的闭幕片《无依之地》,而是颁给了黑白纪录片《贡达》。 这部影片也是柏林电影节奇遇单元的爆款片,此前刚刚在纽约电影节展映,预计明年2月在德国院线上映。

在汉堡看完之后,我庆幸自己没有在柏林看这部电影。想象了一下,要是看完这部再看《列夫·朗道:退变》里活生生把猪头砍下的镜头,会对心灵造成多大的冲击啊。

《DAU退变》,6小时的噩梦,其中有只猪被施暴者活活砍头

《贡达》是一部很不同寻常的纪录片。它采用黑白色调与浅景深镜头,无背景音乐,深度聚焦一只名叫“贡达”的母猪与猪宝宝们的生活,中间穿插一些鸡与牛的镜头。

与我们熟悉的“动物星球”系列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试图用语言解释它们的行为,也没有将它们拟人化,而是用动物视角安静地观察,母猪生育,小猪抢食,打滚玩耍,吮吸雨滴,把自然归于自然本身的逻辑,而非人类的逻辑中。

但导演用这样美丽的黑白影像,每一缕阳光和每一根麦草,似乎都是感性的,邀请着观众的共情。“贡达”在德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言中意为女战士,母猪身为母亲,像战士一样生下孩子们,忍受着一窝小猪们拥挤着犹如生死搏斗般地争夺奶位。

崽子们吃饱喝足,蹦蹦跳跳,其中一只却虚弱地连步子都挪不动,被埋在麦堆中,母猪贡达狠下心把这只活不下来的小猪踩死了,做完这件事后,它沉重的喘息声持续了很久才渐渐平息。 在最后的镜头,一辆卡车开到了猪群生活的谷仓,带着小猪崽开走了,留下悲痛欲绝的母猪,不知所措。在长达数分钟的时间里,我们看着它焦灼地踱来踱去,痛苦万分的样子。它似乎无法理解为什么它的小猪会被带走,有那么几个时刻甚至无法相信,踱回谷仓找它的孩子,谷仓里却空空荡荡。

这部影片的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是一名出身于苏联的纯素食主义者。他作为知名纪录片导演,多次在俄罗斯和国际电影论坛上获奖,旨在拍摄以诗意和现实为重点的电影。

他曾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纪录片单元的评委会主席,谈论自己对电影的看法: “电影并不是讲故事的,电影是让你看故事的。如果要求电影一定要讲故事,那你就错了。纪录片不一定非要讲难民、政治。很多时候纪录片讲的是一种虚无。但这种虚无就给了人们心灵上的冲击。就像蒙娜丽莎,他有什么主题吗?没有,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贡达》这部电影的监制是《小丑》的主演,去年的奥斯卡影帝华金·菲尼克斯。他也是一名纯素食主义者,在获得奥斯卡奖的两天后,菲尼克斯就从屠宰场救出一头奶牛和一头小牛。他曾在05年时给另一部讲述动物遭遇的纪录片《地球公民》(豆瓣9.2分)做旁白配音,今年7月的乌克兰人质围困事件,绑匪要求总统推荐人们观看的就是这部电影。

《地球公民》中,有许多由华金·菲尼克斯讲述的大实话,句句扎心

比较《贡达》与《地球公民》,可以说《地球公民》对于人类的指责要严厉地多,把血淋淋的杀戮与折磨摆在眼前,让观众正视被自己有意无意忽略的残酷事实。 而《贡达》的表达则更为隐晦,以一种温暖而亲密的动物的视角,引导观众进入猪、牛、鸡的日常情感生活中,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基于自己口腹之欲的养殖与杀戮是否是必要的,而非直接指责。

在汉堡电影节公众场的映后环节,我听了俄罗斯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谈论他的这部作品。

导演科萨科夫斯基原本计划花6个月的时间堪景“选角”,而他在挪威的第一个农场就找到了母猪Gunda。他们来到这个农场,打开门的一刹那,Gunda朝他望了一眼。四目相对,确认了眼神,他立即对制片人说,就是她了,不用再找了。

科萨科夫斯基说,这个农场的猪能在地里打滚,其实非常幸运,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猪其实都在混凝土上长大,在牢笼中度过一生,活到8个月到1岁左右就被宰杀了,但他们实际能活到20岁。这个挪威的农场主让农场里的每只猪都有20米的活动空间,已经是国王级待遇了。

导演说当他大约4岁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在农场住了几个月,有一只猪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后来圣诞节到了,家里要举办盛宴,需要烤一整只猪。

“他们杀了我最好的朋友,就这样。我大概成了苏联第一个素食者,我再也没法吃猪肉了。我甚至不跟家人说话了。”他说。

猪有多聪明呢?

导演谈起他15年前拍了一部关于自己儿子的纪录片《神圣》。他为了探寻人的自我意识,在儿子出生时,决定不让他接触任何镜面,甚至把所有金属勺子都换成了塑料勺,在街上也总是走在儿子前面两米,挡住车玻璃,窗户等有镜面的物体。当儿子2岁时,第一次照镜子,花了整整20分钟才认出镜子中的人是自己。

猪只需要一瞥,就能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导演说。

儿子第一次看到镜中的倒影,从攻击“敌人”到拥抱自己,经历了发现自我的过程

导演有点不好意思,说他有很多“坏消息”要带给大家。

他对观众说,在场观众一定分两类,一部分人信教,相信上帝,另一部分相信科学,相信进化论。 他觉得,如果相信上帝,则相信人有灵魂。当你看影片中的贡达时,你能看到她的灵魂。她是有灵魂的。 如果相信进化论,那么现在的物种以后也会继续进化。我们现在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种。也许以后,会有更智慧的物种,比人更聪明,他们也会带走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会用人奶加入咖啡,他们会烤我们的小孩来过圣诞。

“我们需要尊重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物。我们应当承认,我们并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每年杀十亿猪,五亿牛,五百亿鸡。”

他最后赞扬了德国观众:你们德国在对待动物方面,已经很棒了。

观众们尴尬地笑了。

 短评

这部应该进主竞赛,然后母🐷拿最佳女主角,才是最有意义的柏林电影节七十周年吧。

9分钟前
  • JC
  • 力荐

貌似开放实则单一的路径指向,着实意思不大。摄影是不得不稳健的,聪明的是选择了黑白:去除了色彩的干扰,便能在俭省的形式里突出表达重点。可是这样拍真的能比《动物世界》更有力量吗?将鸡和牛插入猪的主线,唯一的解释是都拍到了残缺的动物形象,而这何尝不是意欲激发观众同情心的剥削机制在运作,给“贡达”赋名的同时亦开始“正义”的消费。沉默不语的镜头背后,状若没有观点的凝视之中,依然是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的人类思维作祟,将朴素的素食主张变作自己在电影节摘金夺银的入场券。一言以蔽之:拍下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精心涂抹的黑暗。@LCFF2021

13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耐心的抚育,在农场“自由”行走,再到长大…没有任何多余的旁白,只需要静静地观察着画面里的一举一动,就能体察到万千生命的奇妙。镜头的角度和位置解释了它的视角:温柔、平视、试着倾听与仔细观察,而并非俯视,或是马上投入一场激进的辩论论证之中。【看完还会想吃肉吗?不会有最直观的脑热选择补,但多少会想象了。

1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本年度最愉悦观影体验之一,希望他们能被做成很好吃的香肠和火腿

21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明明是剧情导向的,通片是选择的情节而非日常,因为设置了单一的出入口,理所当然生成了一条因果路径,但伪装成某种自发导向才是可憎之处。

24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75/100。#NYFF线上第一场#尽管导演的风格依然不在我的可接受范围内,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可比那部给我直接看睡着的前作《水墨》好看多了。准确而细致的镜头直接切入农场种动物的真实生活,将它们的行为和情绪毫无保留地完整呈现出来,呈现出的效果简直完爆《动物世界》和BBC的类似纪录片。但是唯有环境音陪伴的影像还是有点无聊,在猪主角之中加入鸡和牛这种好像关联不大的其他动物似乎也有失偏颇。另外整体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点不平衡,前面大半部分都显得冷静客观,但到了最后母猪的独角戏时却又显得有些泛滥到收不回去了。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段戏依然让人揪心,试问当今影坛能有几位演员完成难度这么高的情绪戏?简直就是母猪中的Meryl Streep,令人五体投地的同时又让人思考我们与这些动物间的关系是否超越纯粹的利益?

29分钟前
  • 豆友39600184
  • 还行

豬的部分其實相當接近進入一種純粹的「非人」視域:母豬踩死豬崽後,影片捕捉到的是一張佈滿密碼,不可破譯的臉孔。人類習以為常的理性思維方式於此幾近失效,因而攝影機得以短暫地從禁錮的人體之中釋放出來:生成一豬(像動物那樣思考、行動)。攝影機與動物(還有雞和牛)平視,我們被迫退居至不帶思考的「觀看」,基於人本認知框架以內的臆測和思考是無用的。皆因動物們拒絕人類意志的粗暴詮釋,拒絕被編碼、轉譯為任何具體形式的意義:生命的原始形態。然而,儘管攝影機曾經努力過想要掙脫人意識的控制(就像動物們一樣),但它終究只是模仿動物行走的視角,景深,慢動作,升格等鏡頭運用暴露了為人眼服務的意圖,導演依然有意地選取了那些觀眾想看到的角度或內容,影片沒有忘記動物環保片理應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教育人們不要隨意捕殺動物。

32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从《水墨》就知道是一位投机取巧的导演

37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不想看鸡 只想看猪 这么可爱 一定要坚持吃肉才对得起这份可爱✊

42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很有趣、大胆的形式。

4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这不是一部电影。

44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环保纪录片选择这样的视角,也是一个进步吧,不给你台词,不展示杀戮,只是让镜头伪装成动物视角,拍摄农场里的母猪,单腿鸡和牛,大量的浅焦镜头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让观看的人自己去发现情境,去共情。鸡和牛的部分有点出戏,削弱了母猪和小猪之间的感染力,也没拍出那几只小猪的成长,这些都显得很粗糙,最后母猪那十分钟的反应就那么回事吧,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地球公民》里被屠杀的牛的眼睛。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Berlinale20-38 黑白申请凝视动物。导演是极端素食主义者,不要再吃肉啦人们!

47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怎么给分成了纪录片?这明明是《是猪、鸡、牛也是你和我》 绝不是童话故事粉饰太平 开头没多久就见到母猪杀死了刚出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草堆里出来的小猪 我突然想起当年自己看到黑猫警长里螳螂新娘杀了新郎的恐惧感 小猪们抢奶吃也很妙 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在笑话面目可憎的人类 结局小猪们都被带走了 只剩下耳朵上有tag的猪妈妈 电影的英文片名是Apology 太客气了 人类该是世界上最该消失的物种

50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无聊,看个让人寂寞的美。中文直译名应该叫母猪传。真的把母猪和小猪们拍的那么唯美,特别是他带着10个丰满的乳房的时候,你真的觉得猪有自己的香草天空。老公鸡反而是来捣乱的。

53分钟前
  • 昊子
  • 还行

瘸腿的鸡尚能像滑稽的武士冲锋,瘸腿的猪只能活生生被母猪压死。母亲压过来的阴影是在宣告死神降临,人类铲车开过来的阴影便是宣告母子分别。鸡在草地上四散,牛在互相拍打蚊虫,猪在吮吸着乳汁雨水,所有牲畜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享受着自然的馈赠。猪崽被带走之后,母猪四处环顾,谁会在乎一只猪的痛苦。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我想起乡村的一个午后,闲来无事的王二伏在草地上看自家的牲口,怕惊扰了它们所以一动不敢动,后来累了,便倚在屋后的老枯树下睡着了。我又想起末世过后的一个黄昏(尽管这时已经不再有白天黑夜的差别),露西打开房间的全息墙,又是她最爱看的节目“动物世界”,虽然她从未亲眼见过“动物”,只知道这是曾经出现过和她一样的生命。我时常坐在路边看路人来来回回,透过银幕看人类毛孔的细微变化,但猪、牛、鸡,我最常吃的三种动物,我甚至几乎没见过活着的它们。原来猪屁股猪尾巴那么可爱,原来鸡真的会独立,原来牛这么招苍蝇。想起那句“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只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原来对动物也是一样的。摄影真的强,以动物视角观察动物,最后一幕才是真的未经编排的长镜头。转念一想,影厅里上百人如朝圣般一起看母猪生产,也是个挺有趣的画面吧。

60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推荐

生命中的共通情感,不仅来自于镜头中的动物,还来自于看似不在场的人类。一种由原始人性的本能怜悯之心延伸出的观者对自身混合质疑、恐惧、羞愧、愤怒和同情的复杂思绪,一种近乎每个观者皆在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强烈共振和危机意识,于是人在这个世界的顶端特权得到肯定又放大至绝对的神性,却又是每一个观众试图去拒绝接受和反感的,于是影像的目的达到了。最后一幕令人痛心,不忍心再回看,虽有编排的痕迹与主观意志的修饰,但这些生命似乎又本就不属于它们自己,那眼凝视必然久久不会忘记,或以强硬,又或以动人的姿态浮现。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70th Berlinale#奇遇。9分片五星赞美一下。不管媒体Embargo了这个片必须上来一吹。完全没想到被一部老母猪为主角的纪录片感动了!影片可以简单分为五段,1、3、5是老母猪和十只小猪,2是鸡,4是牛;2、4其实有点跑题……猪拍得那么好拍什么鸡和牛嘛看得着急死了。但是从来没想到能有一部片子把老母猪拍得这么生动,片尾猪仔们被带走后那个怅然若失啊真是让人共情了。海报绝对应该是一只老母猪然后写一行字“she is a mother too"!一直在关心那只右前腿发育不太好的小猪,1、3段都有,很抓人,不过第5段基本找不到了。第一段里老母猪杀崽(第11只,基本活不了了)实在是本届最惊心动魄的镜头。小猪崽们抢奶抢食的镜头可以再多点……猪视点、还能让人共情,实在是难得。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5.3/10 PFF29 Virtual 视角不是同类的视角,也不是农场主的视角,就是可被意识到的摄像机视角,在这一点上是很机械的。若是展现纯粹的动物生活,并不是很理解黑白的使用,有些刻意。不自然的图像本身与亲自然的价值观形成抗衡,并未产生共鸣,人们是否会对Creature本身有共情,还是Creature-ness,很难说,但是这部直接展现Creature的尝试显然并未成功,或许它无力抓住所有的观众群,需要依赖于观众的陌生感和内疚感。

1小时前
  • 鲍勃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