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

HD

主演:石羽,吴茵,卫禹平,孙道临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194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团圆 剧照 NO.1大团圆 剧照 NO.2大团圆 剧照 NO.3大团圆 剧照 NO.4大团圆 剧照 NO.5大团圆 剧照 NO.6大团圆 剧照 NO.13大团圆 剧照 NO.14大团圆 剧照 NO.15大团圆 剧照 NO.16大团圆 剧照 NO.17大团圆 剧照 NO.18大团圆 剧照 NO.19大团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团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8年,住在北平城胡同的张老太太与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过着安乐幸福的日子,但好没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家人被迫各奔东西。终于抗战胜利,儿女们陆续地从各地赶回家,一家人总算团圆了,可社会却越来越乱,日子越过越穷。张老太太不得不咬牙卖掉房子。儿女们又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去了,张家不知何时才能团圆。命案瓦塞浦黑帮(上)妖马伍少帅现金对决深寒食人兽都是为你好黎明忽至国宝级男友选拔飘扬的红领巾守望天山圣诞树3刺客荣耀—荆轲爱情起床号陪你很久很久厄梦缠身爱情CEO行运一条龙合伙人3部夏小姐的先婚后爱女高男低庚子风云爱上邻家主厨鸽之翼射击恋爱无名氏第一季间谍之妻第41届美国人民选择奖颁奖典礼喧嚣龙虎砵兰街左眼诡事松本秀人:永远飞翔死路2003灵臆事件WiFi过敏的少女拿破仑战争给我一支烟四十度晒温暖的皇妃黄粱一梦我母亲给我儿子的信风起洛阳之阴阳界高地:苏格兰狂野之心第一季臆想魔友双截龙

 长篇影评

 1 ) 民国商业片原来是这个样子

民国商业片第一:大明星。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明星,而导演却是小青年,这没关系。
第二:综合各种社会潮流,有文艺青年,有没落的中年,有万事不关心的戏迷和影迷,还有张口闭口爱国的青年,有上海金融人才,有信基督教的小朋友和老人,张家人,基本上把当时的主流的人群都囊括进去了。
第三:政治上必须有所表达,本片就是一个家庭在政治动荡中的生存,有的奔赴国难,有的逍遥自在,有的流亡,有的留下。
第一部以北京为背景的民国电影。之前看的都是上海的小弄堂的电影,感觉有太多的概念,说话都不生活化。唯一让人觉得有趣的就是那个上海小男人,他算是正常老百姓的模样,穿的衣服没有袖子,套上西服,头发上抹上油,照样是绅士。他也有原则,不饿死就不去当汉奸。
八年之后,回来了。小孩子长大了,还是那么忧郁。小女儿也回来了,基督徒变成了游击队。浪漫的维特还是幻想世界和平,革命女儿变成了大家闺秀,唱戏的还是唱戏,郁闷的还是郁闷。就这样,轰炸机依然在头顶飞旋。

 2 ) 《大团圆》1948年的国宝级电影

《 大团圆》可说是最被錯過的四十年代杰作,原因当然是该片在1948年上映不久便因过左而被禁,到49年後当然又因过右而被禁了,而且导演丁力50年初便过身,作品很少,不为人知,亦是原因。
黄宗江的劇本對白精采, 韋偉和石羽( 小城之春演员)、藍馬、程述堯( 上官云珠丈夫)、吴茵演技精湛, 19歲孫道臨演美軍翻譯官還有洋女友. 老北京四合院味道北京大中學生不可錯過! 详評可看刘成汉著"电影賦比兴" 頁99-101。

 3 ) 对《大团圆》的重新解读-论《大团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价值观下的家国建构

背景
1948年上映、由清华电影公司出品的《大团圆》以一个家庭的离合悲欢展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人们对自身命运的身不由己。“本片可说是最受忽视的1940年代杰作,原因当然是该片在1948年上映不久便因“过左”而被禁,到1949年后当然又因“过右”而被禁” 因此,这部电影一直没有受到电影史与电影学界的重视,这种“过左”与“过右”又是与《大团圆》当时的一个创作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一方面,该片是吴性栽支持下、金山创办的清华影业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由于吴性栽所创办的电影“托拉斯”的影响,影片的拍摄、宣传等都遵循着商业运作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电影来自于话剧《大团圆》,且电影出品人是共产党人金山,剧本的选择由金山把关,该片也渗透着不满国民党统治的意味,影片最后肯定的是三妹和人民走在一起的选择,表现在曾为国民党奉献后满心失望的二姐也加入三妹和四弟的队伍中,奔赴为人民服务的地方。所以,一方面,这部电影是有商业运营目的的,要求保证其通过国民党电影制度的检查并能够获得人们的喜爱,不能有反国民党的意识;另一方面,电影在出品人金山看来,又要成为共产党意识宣传工具,影片想通过曲折隐晦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这两方面能够并存,但在当时受到的反应与该片的命运结局却并不如人意,由于政治及其他因素,在电影市场上没有获得成功,同时新成立的中国政府也没有买账,而与这部片子相同命运的,还有清华影业公司稍后拍摄的《群魔》,这两部电影由于商业盈利与意识形态宣传的“欲兼而不得”,在中国电影史上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而当时有关《大团圆》的评价也是囿于意识形态方面给予的评价。我们深知当时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是特殊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抛开意识形态的原因,关于这部电影的价值,我们应该用一个更开放包容的态度来评价,在笔者看来,这部影片遵循的是儒家传统家庭伦理价值观,并在这一价值观的主导下,建构家国同构,隐晦传达社会意义。
创作过程
首先,谈谈这部电影的在商业运作模式上的一些努力。清华影业公司是吴性栽欲在北平办厂与“中电”三厂合作未果后的一个结果,公司于1948年年春吴性栽与金山合作创办,两人“合作的办法是吴性栽出财力,管发行,金山出人力,管制片。吴、金两人均担任该公司的执行董事,金山兼任经理和制片人。” 从这段话可知,吴性栽出钱与宣传发行,而金山则搞影片的创作生产。正是由于吴性栽的影响,本片在影片剧本、生产、宣传发行上遵循了商业运作模式。一、在本片的剧本选择上,选自黄宗江自己编剧的话剧《大团圆》,这部话剧在当时的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现实是怎样呢?‘我们付过代价,我们已经半醉后够了’的怒吼是应该给以大量的注意的,这也是‘大团圆’之所以不能团圆的理由,‘大团圆’中‘无可奈何的尾巴’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的话,那么至少对于观众是有所给予的。” “十分抓住剧中人物的情感关系,所以能够充分表现出人伦之爱,真理之爱与正义之爱,导演特别注意小动作的取巧。” 正是由于良好的社会评价,这部电影才被提上拍摄的议程,成为清华的创业巨制。而在电影的生产上,本片的布景不计成本,打造真实之感。“大团圆布景,由置景师李恩杰飞平考察北平大庭院之实景,并留下特摄照片多种,以资参考,张氏门庭的瓦爿形式、门窗安排,与北平的古老庭院一模一样,有北平土佬参观电工厂的大团圆布景时,置身其间,恍如重返故都。第一场景用云杉木条一千五百根,三夹板二千张,这在普通片子,可拍二部之多,用料之多,有似“新华”摄影“貂蝉”“武则天”古装片那种手面焉。” 而在演员方面,本片也汇集了当时许多的大腕参加,如蓝马、韦伟、程述尧、吴茵等等。导演虽然是初出茅庐的丁力,但他在社会上已获得了一些声望。因此,从场景制作、演员、导演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按商业模式运营的大制作影片。三、在宣传发行上,这部电影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当时的《影剧天地》《影剧春秋》《电影周报》对这部电影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介绍,有关于电影本事连载的、有关于歌曲介绍的、有关于导演的话等等,而在宣传上,有两个行为让我们格外注意,一是排在双十节后,赠送火柴吸引观众 。二是影片准备在公映前,假某私人花园,招待有关各界,举行“大团圆”游艺会,特备晚餐,继之试映。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清华属于吴性栽“文华”延伸的部分,遵循商业运营模式,它不可能像昆仑一样,只能隐晦其意,曲折表达它的意图。
其次,谈谈这部电影意识形态的隐性传达。由于出品人是拍摄过《松花江上》的共产党人金山,这部电影必然带有金山的意识形态。这主要体现在剧本《大团圆》的选择上,有一篇新闻报道过电影歌曲《甜蜜的家庭》的歌曲作者约翰.豪阿德.培恩,“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难过不仅属于作者,也是属于每个人的,而“甜蜜家庭”作者死而有知,也当不仅有憾于他的无家可归,而更为有家而毁的人们悲吧! 可见,《大团圆》这个剧本有利于暴露国民党让人们“有家而毁”的罪恶。当然,这种意识形态的隐性传达,更依赖于儒家传统家庭伦理价值下家国同构的影像,但这一点并没有被当时的电影评论所提及,关于这一点,下文主要阐述。
再次,由于影片要兼顾商业运营模式与意识形态的传达,这部影片在当时并没有卖座,而且上映不久即被禁止上映,“清华的第一炮大团圆花费资本甚为浩大,而公演之际,适逢上海人 忙着逃难之时,片子虽好,然而缺乏人之欣赏,金门的营业甚为惨落,而“大光明”也平平而已,故大团圆剧本已是无法挽救。” 。且得到的评价都是嫌它太“消极”。“在大团圆里,我们感到唯一怀疑之处是编剧者的节操观念,那是说编剧者一方面说出大哥将就的那个职业并非为日人做走狗,却无论如何不让他去就职,编剧者的意思是反正有祖业可以维持,就不妨忍耐一时。但我感到这种节操观念是不顶准确的,因为有祖产的人可以如此做。那些没有祖产的人们怎么办呢?若是他们因生活堪虞,反而不为日本人作走狗而就一职业以图温饱,就该指摘汉奸吗?” “结论是作者从头到尾只表现了一些人物,我们可以说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着旧式感情的好人。但是这些“好人”是不应该如此这般好下去的。而且“新人”已经不是这样的“好”法了。” “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参加过严酷的民族革命战争,经过了七八年和旧日完全不同的生活锻炼,而他们竟然不如一个商人,一个一直留在沦陷区的商人沈浩然。我不明白作者对于经过了七八年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于抗战的大后方,他具有怎么样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不仅抗战应该而且可能给予这几个青年人的影响,教育没有被作者正确和具体地表现出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血腥的统治,也没有被作者从这个“家”和这群人身上透现出现。” 这些评论都就本片的价值观予以批评,都认为本片在价值观上存在问题。但这部电影实际上想通过家国同构的影像,让人们从一个家庭的不团圆来看到残酷的现实,即整个国家民族的不团圆,并对时局予以隐性针砭,对可能的幸福给予隐性歌颂。
   最后,影片不仅讲述了张家的团圆与出走,在更大的一个程度上,它试图在儒家传统家庭伦理价值观之下,将一个家与国家同构起来,实现其在社会意义上更大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关于张家,一家总共9口人,张母、四子、三女外加一个仆人王妈,几个子女都用大哥、二哥、三弟、四弟、大姐、二姐、小妹这样的名字来称呼彼此,这样的称呼容易让那个年代的观众代入自己的身份,与角色产生认同,而且,特别是他们身上各具的人物性格与特色,让家国同构成为可能。这个家庭中的几个子女各有特点。
大哥,因父亲去世,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小提琴(即使贫困潦倒,他也不舍得卖掉小提琴)而念了经济科,以便照顾母亲与弟弟妹妹,他感慨人生道:“人活着就不断打折扣”。正如三弟所说,这个人物类似于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他多愁善感,一烦就拉小提琴;他孝顺母亲、疼爱弟妹、疼爱妻子,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妻子吃流产的药后他对妻子感到愧疚,在辞掉英语教师的工作后,他“赋闲”家中,不能给家里挣钱,他内心苦闷,甚至到了不惜去日本人的洋行里任职,为的就是给家里添点生活费;他渴望走出家庭,去后方看看,但为了这个家庭,他留守了,眼巴巴看着三弟、四弟、小妹、二妹、二弟一个个走去后方。他是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他这辈子看来是不会离开家了。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多少个人的影子呢!
二哥则是一个戏迷,他身着灰布长袍,手托鸟笼,不时哼几句皮黄,他希望别人夸赞他唱得如马连良般好,他爱好遛鸟,这是北京人的一个爱好(据说金焰也喜欢遛鸟)。他对家庭也很看重,当二姐被坏人盯梢时,他愿意冒险帮二姐传递情报。最后因“严缉放火暴徒”的事件,他也离开了家。在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家,他的梦想是,有几亩薄田、有一匹毛驴,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让他唱戏。这是一个带有老式北京人气性的这么一个人。
三弟则是一个带有浪漫与幻想气质的那么一个人。他的一些话反映了他这个特点,如:在向表姐示爱时,酸不拉几地说道:“我觉得我是屠格涅夫的罗亭,有一颗哈姆雷特的灵魂和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从我把眼睛睁开了,我就知道你是我的朱丽叶,你是我的夏绿蒂,多少个夜晚我都听到夜莺在叫”“诗人的生命是短促的”。在被表姐拒绝后,他又道“我虽然不能像普希金那样的,为你决斗而死,也要做少年歌德的化身,你将在我的坟头哭。”他为爱吃安眠药自杀,当他真吃了药后,他又痛哭后悔,当母亲告诉他他吃的是泻药时,他孩子气地兴高采烈,二姐指责他的无聊浪漫,他说他理解了,他不应该只跟表姐恋爱,应该跟很多人恋爱,他应该像唐吉可德那样跟风车去战斗。杨斌带他去大后方,他道他总想做一个真正的吉普赛人去流浪,杨斌说他们是去工作,他答道:“是,是工作,像一股铁流”。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孩子气,特别是听他对通婚所作出的美丽结局幻想时(通婚“促进世界大同”,用英文说“It's going to be one world”),让人印象深刻。
四弟刚出现在我们眼前是一个带点傻气的小孩子,他问沈浩然,什么是人生?他表情木然,呆呆的。他为鸽子出殡,他和妹妹用三个的纸折飞机,当纸飞机被杨斌抛掷到了脸盆里时,他面露难过,这是一个稚嫩的孩童。但当他们的鸽子被日本人的猎狗咬死,当他受到日本孩子的欺负时,从他嘴里蹦出了抗日两字。抗战胜利后,他从大后方回来,当听到二哥与三哥谈论他们未来的生活憧憬时,他说道:“你们这是梦想,不是理想。”他爱好和平,当杨斌给了他一架真正的玩具飞机时,他问道:“我们还要用飞机打仗吗”,接着画面一转,报纸上都是有关炮火硝烟的新闻,最后他跟小妹、二姐再次离开了家,去了后方,去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去了。这是一个表面呆气但思想已经觉醒的人。
大姐则是一个只懂浪漫与嫁人的这么一个人,她的心思都在浩然身上,成天浩然长浩然短的,她是一个贤妻良母,一直支持着丈夫相信着丈夫。
二姐则是一个刚开始很革命的人。当小妹问:“二姐,我们为什么要打日本人呢!”镜头画面一推,出现二姐脸部充满愤怒的近景特写。她和志同道合的李大中、杨斌一起干革命,为了革命,可以把与杨斌的感情放在第二位。但她去了后方后,接触到了重庆政府“假丑恶”的一面,她的革命之火熄灭了。但在杨斌了无音讯后,她最终决定和小妹四弟一起去大后方,做农民的思想工作。
小妹在这部电影中在前半部分没有给人留下多深的印象,她大多跟四哥玩在了一起,她年纪小,不懂事,会不了解那时的日本对中国人民的穷凶极恶,会问出那么孩子气的问题(指问二姐的问题“二姐,我们为什么要打日本人呢!”)。但鸽子被日本的狗咬死,当她去了后方后,她是最晚回家团聚的人,她也是最早找到方向的人,她决定为做通农民的工作去奋斗拼搏。
还有杨斌,他是一个清醒的人,他认为只有拿起枪去跟日本人斗,中国人才是真正找到了出路,这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与信仰的人,他一直追求着张家的二姐。沈浩然这个角色也令人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卖五香豆腐干的商人之后,典型的海派商人,妙语连珠,四弟问什么是人生,他说:“就像你的气球一样,能吹得又大,又好看,就是人生。”又说:“人生就跟你的脸一样滑稽,也跟你的脸一样严肃。”。他孝顺父母,为了劝慰父亲生意上的辛苦与失落,他学会了不停地笑,对妻子张家大姐与其亲人也不错,在人前说说笑笑的背后,他是一个心里充满失落与痛苦的人,但他为了妻子,只能强颜欢笑。他市侩,他的理想是带着妻子去上海做生意,他在这个战乱的年代落魄了,但他仍把自己收拾得衣装笔挺,他想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洋钱,最后因妻子嫌俗气而改名大元宝、小元宝,他经常说的口头禅大概就是“对极了,对极了”。他有头脑,会算计,在战乱年代,开了一家铺子,但终因无钱进货而捉襟见肘,生意难以为继。还有三弟中意的表妹,这是一个只懂打打牌看看电影的无聊透顶的女子。
这些性格各异、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聚在了张家,如果按照写实主义的手法,这是不可能的,正如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不同差异的。“从我底感觉来说,那是一个和平、安定、宁静的环境,我用“环境”两个字,不是笔误,也不是搬弄字眼,实实在在,那个四合院所给予我印象,只是一个环境,而不是一个家。原因在,你在那四合院里的一些人,虽然彼此叫出了些亲属关系,但彼此在生活上没有“亲属”应有的交融。” 这种安排一方面编导是为了突出其戏剧性与喜剧性,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想借此完成一个家国的同构。
   第二,在有关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它时刻紧扣着这个国家的时代脉搏。一个家庭的离合史,也是一个国家的离合史。民国二十六年,一家人还在欢欢喜喜吃饺子,合家唱着“我的家庭真可爱,美丽清洁真美丽...”,享受团圆的幸福快乐;但随着画面刻有“卢沟晓月”的卢沟桥发生日军侵华时,张家外面出现了悬挂着的日本旗,这时这个家庭的平静也被打破了,鸽子被日本狗咬死,大哥辞去了英语教师一职,在大哥哀伤的琴音中,小妹与四弟为鸽子出殡,小弟也被日本的孩子欺负了;民国三十一年,世道不景气,浩然这个颇有头脑的商贾也一贫如洗了,他们合伙开店,但苦于无资金,最后轮到求母亲卖祖业的地步,随着“严缉放火暴徒”的报纸新闻,二哥与二姐也踏上了逃亡了之路;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订投降书的画面而来的是,这一家人的子女陆陆续续回来了,伴着“Home Sweet Home”的歌声,他们又聚在一起吃饺子,享受团圆的欢乐;随着内战消息在报纸上满天飞,他们又面临着分离了,但这次分离,相较于上次的无奈,这次似乎更多了一次希望,因为这一次四弟与小妹是因理想而去的。影片中的插曲,一是开头的那首“Home Sweet Home”表现家庭和睦的歌曲,二是沈浩然跟妻子苦中作乐唱着那首带着积极意义的歌曲。二次团聚时欢快的曲调,分离是凄婉的曲调。整部影片的音乐让人难忘。影片中的象征。狗把老四和小妹的宠物咬死了,象征着日本侵略中国。同时这也是老四与小妹痛恨日本人的缘起,让最后他们的革命性有了合理的解释性。在《群魔》中,狗抢骨头也是一种讽刺。影片中以90度居高临下垂直拍摄一家人围吃饺子的大团圆兴象。两次出现团圆的景象,但都是不长久的,让人喟叹。以前后景均清晰的深焦摄影来配合纵深场面调度和隔着鸟笼来拍韦伟和蓝马的一场都令人刮目相看。房子的寓意。在影片中,房子是一家人团圆的地方,但最后房子卖了,象征着这个出走的永远和这个家再也不能团聚了。
第三、在镜头语言上,影片也实现了家国同构。影片开头一组蒙太奇剪辑,镜头的承接顺序是城墙、骑车过城门、穿过大街小巷,最后来到写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门前,二姐与杨斌骑车进了张家这个小家。影片结尾,一家人送小妹四弟二姐离开,本来送到张家门口就行,但镜头仍描绘他们三人走出城门的画面。这种影像实际强调的是,这不仅是张家这一个小家的命运,更是这个国家中无数个小家的命运。
第四、在有关“父亲”的叙述中,也实现了家国的同构。影片中张父一直没有出场,但却成为最大的“在场者”,他对子女、对整个张家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父亲的去世,大哥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小提琴,改念经济科,最后成了中学里教英语的老师。当民国三十三年大哥迫于生活压力要去银行做事时,张母呵斥他说:“你爸爸是怎么教育你的”。其实父亲是怎样教育子女的,我们可以从大门上贴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强调知识强调忠厚爱国、待人实诚的家庭。但当再次相聚团圆的一家人又要面临分别时,张母告诫子女“别忘了你爸爸的话,一定要做个好人”。但最后张母落脚到了“这世界好像变了,要换种样儿活了”。这里实现了父亲到国家的一个转换,正是由于连年的战乱,已经让这个“大家”离乱了,“父亲”缺失了,换种样儿活着,究竟怎样活,影片用似乎用小妹与四弟走出城门的镜头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与人民站在一起。
因此,影片从多元性格人物塑造、家与国休戚相关、影像传达、 “父亲”的塑造等四方面来传达它的意义。这四个方面正体现和代表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价值观,而这种家国同构直接又让我们从这个家庭的离合变迁中看到国家的变化,影片最后那个四弟、三妹、二姐出城门的影像实际上又表明“和人们走在一起”才是一个家庭的出路,更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之路。
总之,这部电影由于由吴性栽及金山合作的清华影业公司拍摄,这部电影的存在就有着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来自于其特有的京片子对白、话剧改编、话剧演员,不是一部海派电影,更来自于这部电影在商业运作与意识形态传达上存在的冲突,使得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上两边都没有讨到好,但是,这部电影试图在儒家传统家庭伦理价值观下实现家国同构,以期达到用它传达“与人民在一起”的这条路不仅是整个家庭的出路,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之路!

 4 ) 《大团圆》一个小院的家国演绎

    拍在建国以前,定不及现在大片的制作精良,可却是我看的一部不想放过一丝细节,不敢让眼睛离开银幕半刻的老电影。
    影片开幕,女主角二姐和杨斌骑着自行车,穿过城门楼子,来到胡同里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一进院中,通过让主角先后和院中每个人打招呼,便将各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展示出来,极为清晰。
    住在四合院的一家人当时生活的也算安乐,父亲是牺牲的国军将领,母亲也是一个开明持家的女人。一家四子性格迥异,大哥是一个充满艺术情怀的教书先生、酸文人,二弟则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闲人”,唱戏遛鸟、无所事事,三弟动不动将自己比作西方戏剧中的某个主人公,一脸呆萌的四弟则是刨根问底,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四个女人也各有特色,大嫂代表了本分持家的传统女性,大姐则多少有些资产阶级的做派,女主角二姐充满理想抱负,至于三妹则在后边逐渐展现出来。再加上男主角杨斌、“上海女婿”大姐夫、表姐等人,基本上把当时背景下,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人物都给展现出来。而吴茵饰演的王妈活泼巧逗,为影片增色不少。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打破了万千家庭的安宁。生活在四合院中的这家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做地下工作的二姐四处奔波,二弟也跟随二姐参与了打击日本鬼子的工作,三弟去国军当了翻译官,四弟三妹则被送到了西南地区。支离破碎的家庭,留下的成员勉强度日,期待团圆。
   最后,抗战胜利前夕,家人陆续回来了,从大后方回来的三妹,成了结尾处最耀眼的人物。这一次的团圆,每个人身份地位的转变,其实也暗示了国共两党、国内局势的变化。
    记:一个小院演绎家国,正是该电影的集大成之所在,个人感觉从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是非常成功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在今天看来,又会觉得多少有些卖弄。

 5 ) 7.0分

1.“我要抗战!我要抗战!” “马连良我没有听过” 上海小男人在落魄时,西装破破烂烂,套上外套一样一表人才 “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爱!” 片子里有些笑点真的挺有意思,脑洞大开,现在人估计编不出来 2.四弟和三姐埋鸽子的戏很出彩,两位小演员演的很好很自然,天真可爱。 3.在百度上看了摄影师冯四知的介绍才来看这部片的,有些镜头在同时代的电影里真的算少见,比如90度俯拍一家人吃饭。镜头纵向活动很频繁,主观镜头比较多。就是有些地方剪的太碎了,镜头过多,可以精简一些。 4.韦伟女士的嗓子像含了口痰,《小城之春》里,怨妇腔低声说话还好,在这里嗓门一提高,听着就有点违和了,不过习惯了就好 5.感觉有点用力不足,看不出战争的残酷和紧急,家庭的离散好像都是成员们主动的选择,而非时局所迫,让人悲伤不起来;小妹最后奔向理想,本该是对银幕前观众的号召,情感升华,却只流于喊口号,没显示出xx意识形态的魅力,“新生活”看起来不是那么诱人,来个闪回展现农民在小妹号召下,振臂一呼,打土豪分田地,效果好很多(不过这样就过不了审…) 6.有豆友说家国同构,很有道理,导演把这么一群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聚到一个大家庭里,肯定是想以家喻国,但是民族大义在这里显得有点空,正如三弟突然撕掉美国女朋友照片这一行为莫名其妙,涉嫌强行突出主题。民国的家庭片我只看过《太太万岁》和这个,《大团圆》让我不能因战争拆散家庭而悲伤也体会不到它的伟大革命理想,相比之下还是喜剧更有自然的家庭气息。

 6 ) 活泼的语言

——二表哥,唱得真好,真像马连良。 ——真的?哪点像? ——我想着是像,我没听过马连良。我不喜欢听戏,就爱看电影儿。

这完全是相声语言。

又: ——当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 ——有点辣。 ——有点酸。

阿姨也会开玩笑: ——这就害臊啦?你们俩自由乱爱,就不害臊了?

女人之间: ——你说一个女人拿什么抓住男人呢?还不是风情吗?你不要以为结了婚就不卖弄风情了! ——可是我不会嘛。 ——这没什么会不会的。

——我认为啊,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办法,只有促进国际婚姻。 ……这样世界不就大同了吗?It's going to be one world, one world.

——你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没有理想。一个人要是没有理想活着,就跟做梦差不多。

——你还是跟从前一样,什么事情都是“对极了,对极了”,有的事对,有的事就不对。 ——你这话对极了!

 短评

黄宗江照着自己家庭写的,先有话剧后有电影,分四幕展示老北京四合院内一家人在战前、战时和战后的聚散离合。基本是以老太太为中心,通篇主题是“抗日”所辐射的方方面面。台词写的有契诃夫的味道,蓝马的戏迷、孙道临的文青、冯继雄的“十万个为什么”写得比较摩登。

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最近看了很多民国电影,这部给1949年之前的时代划上了句号。在开头最不起眼的三妹加入了CPC,片尾已然成了家族的核心和领路人。“像我们从前那样过日子,根本不对。可是,我们总得活下去。至于怎么活下去,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孙道临亮了,俊俏得惊人。

8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这才是京味啊

9分钟前
  • tomshiwo
  • 还行

这个世界变了,变得连咱也不太懂了,好像得换个样活着了

13分钟前
  • 茉琉
  • 还行

资料馆

1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当现实比对理想,谎言和辜负即刻昭昭

22分钟前
  • 旋转楼梯
  • 推荐

#z#有趣有料的一大家子,台词妙语连珠啊~朱小妹好萌,孙道临好个西派文青,还是最喜欢沈浩然的豁达;中间抗战部分居然一笔带过,结尾也仓促了点,扣一星吧

24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清华公司!感觉戏都在老太太身上……政治对日常生活的侵入,不同角色作为对不同社会阶层与政治观点的提喻,颇有些后来《茶馆》的感觉。电影化程度一般,台词风格和场景切分明显是舞台范。结尾(准)大团圆(毕竟差了从未出场的大狗子和被当做道具的孩子们)之后的反转堪称神来之笔,直指社会现实

2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人人漂亮,孙道临最漂亮。推荐大家都来看穿短裤的孙道临。

26分钟前
  • helenharris
  • 力荐

好妙的台词。北平的城墙和注定的四散分离。虽说家是颗被层层鳞叶裹住紧绕花茎生长的蒜,但最终免不了是要被剥开的。16.1.6 @中国电影资料馆

29分钟前
  • 说了我是黑无常
  • 推荐

没去成资料馆,在1905上自己补看了一下,非常有趣的文本,如此含蓄又如此明白,纪录片里的周恩来。

3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我爱我家1948。

34分钟前
  • 拖延者费边
  • 推荐

战时家庭十年变迁,儿女们的不同抉择在战争阴霾中境遇却相同,政局动荡下团圆变成奢望,挣扎求生背后是面临着又一轮生死离别的漫长等待。剧本有着绝佳悲喜元素,人物形象和关系对应鲜明,可惜碍于当时电影各种局限,执导方面和演员表演上挖掘有限,时间跨越割裂感较重,角色最完整反倒是演沈浩然那位。

39分钟前
  • 蓝笔风
  • 还行

6.5,说到底还是控诉国民党,日本人在还能活下去,光复后反而要卖房子,真是讽刺,以家庭聚散离合表现国家的兴衰浮沉。电影前后两段团圆戏很喜欢,其中角色的转变和倒置真令人五味杂陈。

41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印象中第一次在影院看黑白片,故事简单,但有始有终,有起有落,有情有理。人物个顶个的都那么鲜亮,都那么抢戏。时隔多年,若拂去那一层层苦闷忧伤,还能换之以温暖的笑意。40年代电影的完成度令人感慨——抛开上帝视角,踏踏实实地讲一个故事,究竟有多难

45分钟前
  • DREAMER
  • 推荐

北京。这个版本看到了1小时06分。时代特色下的家庭生活。是爱,是暖。

50分钟前
  • 紫领 爱
  • 力荐

虽然不完美但真的在电影院痛哭一场,前半段太完美了,小小四合院一大家子,几个小细节就捏出鲜明人物,笑着笑着就流下泪来。时间跨度虽然很有野心,但这种过渡方式还是不够自然;结局也太缺乏一个真正高潮。至于意识形态,如今看来,无论对于电影本身,还是那时的人,都是一种辜负。

55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一个四合院里的家国,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结尾朱嘉琛太亮眼了,年轻飙英文的孙道临也出彩。团圆即离别,别样意味的“大团圆”。

57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北平一家人,剧本底子很好,野心勃勃,明星云集演得也好。最后十分钟太直露,当年算是勇气大胆,现在看是干瘪宣传,毁了全片。

59分钟前
  • 某位
  • 还行

记得孙道临演一个心比天高的小伙子。

1小时前
  • 笨锅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