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国语

HD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国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2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3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4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5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6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3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4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5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6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7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8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9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甘地传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死两次黑疯婆子闹监狱世界之战2005家有嫂娘大鲨鱼2021占领2魂断楼兰幽静的山荷叶恰同学少年大圣重生之斗战逆天透明人間浪荡儿假面骑士欧兹 10周年 复活的核心硬币365天:今时之欲一代大商孟洛川麻辣婆媳逗当树枝折断时2016无重力男子求爱大作战我们的男孩停车吉祥酒店爱与希望:瓦尔特·梅尔卡多传奇恋爱屁话相棒剧场版廉政风云体操公主第二季世纪骇客呆瓜对对碰(普通话)爱的真谛我为鞋狂第一季鳄鱼变丛林野兽2023囧妈堡内怪胎疯子老爸少年卫斯理II之圣女转生(粤语版)胜利时刻:湖人王朝崛起危险良人

 长篇影评

 1 ) 信念的力量

大概4年了,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领悟更深。

不过,在二次看这个电影之间,我阅读了几本关于甘地的书,自己对于非暴力,对于佛教的理解比以前深刻多了,于是看这个电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片子的开头,甘地能言善道,我觉得和甘地的性格有冲突,甘地不那么能说的。当然了,这是电影需要,瑕不掩疵。

甘地通过在南非的经历,尤其是反抗的权利,建立了他对于非暴力的信念,而他敢于运用非暴力,不但是因为他的宗教情结,更是因为他了解英国的法律,虽然英国是个殖民国,但是他也清楚英国是法制国家。

所以,对于信仰和法制的信念,他坚信非暴力可以取得胜利。

整个电影,都可以看到甘地非常沉静,执着,乐观,仁爱,这些都是来自与他的信仰和信念。对于这些价值的坚持,使得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者---不仅仅是念经,而是深信并身体力行。

此外,他采取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抵制英国产品。---非暴力是军事和政治斗争,而抵制英国产品,则是发动了经济斗争。这三点加在一起,给了英国殖民者最重的打击,从而不得不抛弃虚伪,去面对甘地并做出让步,最终退出印度。

甘地本人,生活非常简朴,经常深入群众一线去和贫苦穷人打成一片。他的人格魅力无疑也是帮助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喜欢他朴素,一个人把自己关在豪华住宅里,远离群众是无法赢得人心的。

其实,这也是我们发展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如果我们高高在上,不和群众打成一片,怎么能指望你能发动群众呢?如果你用钱去诱使群众做事,等钱用完了,你和群众的关系也到头了。

社会发展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就是人的工作,人的工作就是希望你和他是一条心,成为朋友,互相信任,才能同舟共济。

给我冲的人永远都战胜不了跟我冲的人。


同时法制建设非常重要,当人们相信法律可以解决问题,就不会用暴力了。因为他相信法律--不是人治,需要通关系--是正义公平的,他会接受法律处理的结果。

看这个电影,也加深了我对于公民社会的信念,也加深我对这个工作的信心。因为我和他一样,都看到蕴涵在人内心深处的善。

 2 ) 哦,羅摩

甘地死时果然说的不是oh, my god;而是hai, rama. 意思是“哦,羅摩”*。

西方主旋律电影拍起外邦的故事,总让人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首先声明,我不排斥西方主旋律电影,看过很多奥斯卡得奖的没得奖的那些,我也从来不反好莱坞。但是比如《追风筝的人》这样的片子,明明讲的是中东的孩子,你看到最后就觉得怎么这讲故事的方法以及故事内涵里的那点意思跟你常看的那些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中产阶级白人故事差不多呢?以此类推,这种片子看起来制作精良,价值观精英,世界观广阔,但仔细一想你就发现它们完全是按自己的意思组织材料,它们完全没有那个意图去用中东人自己的眼光看待那片土地。

异域的地理和文化只是一种猎奇,但是政治不能不正确,更不许讲些西方观众不太明白的事情。阿富汗的故事也好,印度的故事也好,最后其实只是讨好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里的那同一个故事。

我喜欢甘地这部片子,对我有很多启发,至少点开了我脑袋上的几个穴,让我想去了解关于这个人和那个年代印度的事情。但是这也不妨碍我带着防备之心去看这个电影。比如上面链接里的那篇文章,我就觉得说到了很多点子上。

为什么电影里,甘地老人家要喊oh god呢?因为大部分西方电影观众不会知道rama是啥意思那个年代也不会去wikipedia一下。就算人家查大英百科全书知道了,有几个人会去学习印度教知识傻瓜指南,就为了搞懂电影里一句台词?所以编剧就算是要让一位印度圣雄不知所云地在临死前喊上帝,也不会让没有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看到他喊羅摩。文章里还嘲笑了看什么都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有人说那rama不就是印度教里的god吗 -- 那您的意思是印度教是基督教底下的旁枝?

抛开这个细节问题,看看电影主题。
电影着重渲染反种族歧视,反殖民主义,反暴力这三个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主题。纵观好莱坞大片,往往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核心价值观打转转。别误会我的意思,这些价值观本身很崇高,问题在于事情往往不会简单到可以一清二白地放到这些目录底下。现实世界中往往没有那么脸谱式的正义或邪恶,往往没有那么明显的对和错。而艺术作品对待世界总是问那么几个相同的问题,得到那么几个相同的答案,总是局限在单一的价值判断里,看久了让人难免觉得老套。

回到甘地本身,重要的是把甘地当作一个“人”来看。我们看这样一个电影,崇敬一个人的智慧,以及他对世界的判断和反应;但是,传奇化,过分英雄化这个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只会让我们自己失去对世界的判断。


*查证出处:(一篇长文,关于电影形象和真实甘地之间的差距:)http://history.eserver.org/ghandi-nobody-knows.txt

 3 )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那么他在1948年1月30日就失望的离开了。
   在加尔各答的甘地,他像上帝一样俯视着楼下愤怒的人群。全世界都疯了,就因为你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而当时,似乎只有他看见了这种愤怒的可笑,转而验证了人类的可悲。可以想象他当时是怎样一种落寞和无奈。
   记得《凤凰劫》里有一句很有道理:Belief unifies people, while religion seperates people.
   的确,Belief is one thing, religion is quite another.
   面对困难面对折磨甚至面对侵略,相信任何一个“理智”的“有骨气”的人都会选择“an eye for eye".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谓此仇不报非君子。可是,到头来呢?难道就没有折磨,没有失败了吗?
   
   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木棍和石头作战的。同样很可爱的老头,和远在东方的甘地“琴瑟和鸣”。战争永远是最愚蠢的解决方式,甚至从根本上说,冲突都是愚蠢的。
   The only devils in the world are those running around our hearts.没有什么更透亮的道理了。再明白不过,只可惜全世界都在为了所谓的“区别”操刀相向。用一句很古老的中国话: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如果我们不要在区别上大做文章,就连“冤”都不知从何说起,何来报?
   上帝曾经来过,他借着甘地的眼睛,看了这个疯狂的世界。于是,上帝也疯狂。

   最近觉得“疯狂”这个词越来越好用,什么都可以修饰。

   可是,甘地终归是走了,仅仅因为某个疯狂的刽子手不知道出于什么疯狂的念头,做了那样一个疯狂的举动。一命呜呼。于是上帝也会去了。

   所谓好花不常有,好景不常在。上帝终究是要走的,人类终究是要疯狂的。纷争永远是热门话题,火药永远是最终的止疼药。可是,我还是想说一句:罢了,看在上帝的面子上。

 4 ) 曙光在人间匆匆走过

电影时长足有三个小时,而尽管是这样,在电影的开头也有所交代:电影不可能概括人物的全部生平,只能截取其中的片段以资后人观瞻品评。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而本·金斯利也贡献出颇为精湛的演技,电影本身的各种调度十分合理,同时带给观众不少的情绪感染,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这里先夸一下金斯利的演技。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不知道到底谁是本·金斯利,直到我看到了电影主演名单......

本·金斯利本尊

?这难道不就是钢铁侠里面的废柴满大人吗?而且长得如此凶恶,完全看不出来这就是圣雄甘地本人,但是为什么演的那么像?!

花样本·金斯利

可以说和加里·奥德曼相似,在《甘地传》中,本·金斯利同样贡献出了“整容级”的演技。而两者又有所不同,加里·奥德曼只是在丘吉尔出任首相的单个时间点上对其进行饰演;而本·金斯利则贡献出了甘地的一生,从年轻而帅气的南非律师,到衰老而沧桑的和蔼老者,金斯利身上的每一根皱纹都在诠释着甘地的形象与这位中印混血演员的高超演技,以及其为扮演好角色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所以说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角色选取,整部电影都属于上乘之作。

外表和神态上十分还原

可我还是想说,这部电影对于甘地的讲述,以及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有些过于片面。诚然,电影的开头讲述了甘地的演说技巧与感染能力的进步,然而也只是借旁人之口一笔带过,而其号召力的陡然上升也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同时,甘地也存在缺点,比如说在后期别人口中“政治讹诈”式的绝食抗议,尽管这样说十分不妥,但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国大党,在感情上对于甘地的绝食行为都是十分不快的,直到最后国大党才以近乎妥协的姿态答应支付巴基斯坦的应赔偿卢比数额,但同时,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也实现了十分短期却难能可贵的暂时和平。这一点对于电影的拍摄来说是很难办的,因为这毕竟是一部人物传记,并且要考虑的广大印度人民的丰盈感情以及学院派的政治正确审视观,过于直观的描述难免会伤及双方,所以便在电影中采取有偏向性的折衷之道,有些讨巧,但是十分成功。

而在时代背景层面,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支持,其实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印度境内武装力量的钳制,况且非暴力的运动镇压起来总比武装暴乱要容易的多。从为人上讲,甘地的自律、博爱与人格魅力基本上无懈可击,为什么要说“基本上”呢,因为甘地有一些可爱的固执,这种固执见诸很多大师身上,然而其对自己非暴力思想的固执,正是我对他提不起喜欢的理由。甘地在晚期的各种活动以及言论,都有些不讨喜——比如说对待犹太人,他主张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换取纳粹的同情;对于中国就更不客气,除了不容任何转圜余地地拒绝蒋介石在中印之间修建战略物资输送公路以外,认为中国人放弃抵抗丢下枪支可以唤醒日本人心中的良知,日本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奴隶......

甘地与蒋介石、宋美龄

我想他老人家只是固执了点吧,以至于到最后的非暴力竟然有些鸵鸟精神的影子,但是不得不说,甘地对于印度的贡献,对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外无出其右。甘地确乎是一位伟人,圣雄称号也当仁不让。

泰戈尔尊称甘地为“Great Souled”,意为圣雄

而第二个让我喜欢不起来的理由无关乎甘地本人,而是其在中国的政治土壤中永远无法实现的非暴力诉求。首先,中国整个社会环境长期受暴力革命观点的浸淫,非暴力没有相应的思想基础,对比印度宗教色彩浓厚的苦修、禁欲,思想上就首先不能完全适配相符;第二点便是脸面问题,虽说是殖民主义的先驱,但英国政府是要脸的,面对非暴力轰轰烈烈的运动与反抗,英国的确会开枪,但是不会没收国内外记者的相机,下令开枪者也会被送上军事法庭,更不会把坦克开到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上;其次还有英国的新闻自由,十七世纪约翰·密尔的《论出版自由》就在英国出版,中国与此相关的恐怕只有更加古老的文字狱的政治传统;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吧,中国毕竟有过相似的实践,但最后还是以惨烈失败告终——有些时候,你可以挪走尸体,但挪不走长安街上的冤魂;履带上的鲜血费费力气当然是可以洗掉的,而人们的记忆你无法销除。

纽约中央公园的甘地纪念雕塑

所以我不喜欢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终极目标,以及同为乌托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理念,但是这不妨碍我对甘地钦佩与不喜欢并存,我因为粉丝和阅读量少得可怜,所以我才敢说出上面那些胡言乱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盼着这个政党和国家垮台,我希望他们有一天可以做出道歉,家里人给我说,当年参与的士兵,回来以后人手一个照相机,所以我也希望可以把这些东西还给它们原来真正的所有者,这样我才会觉得,她会live long and prosper,而不是因为拍了一个媒体评分的《厉害了我的*》,才从心底生发出什么自信心与自豪感。

强势推荐一波,票房口碑双走高,赞一个∠( ᐛ 」∠)_

偏题了这么多,最后以爱因斯坦评价甘地的一句话收尾吧,虽然这么说有点大言不惭,但是他说的和我心里想的十分一致:“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5 ) 看过所谓的文明,庆幸自己活在暴政之下。

    剧情简介的第一句话是这么着的: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
  哎哟,啧啧,历史上动厮扯上圣啊神啊的,九成九都是美丽的谎言。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所谓救世主,但偏偏有各种砖家和追捧者喜欢玩这种老把戏。从诸葛亮到鲁迅,从雷锋到焦裕禄。国外的咱不列举了,看看各种资本泡沫就会知道,人类的共性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扯远了,看看圣雄带给了阿三什么吧,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印度先后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内两个自治领。而让我们看看印巴分治吧。(亦即“印度分治”,Partition of India)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Dominion of Pakistan,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
  非暴力抵抗运动,多么美丽的神话。多么漂亮的结局,啧啧,印度独立了。但这在我看来恰恰这是印度灾难加剧的开始,我曾经看到过这种奇谈怪论: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可我认为这恰恰是英国对于印度无法全局掌控,采取分而治之的高明战略。 英国人和所谓的圣雄甘地玩了一把漂亮的游戏,结局是穆斯林和印度教斗争加剧,印度的贫富差距至今依然越拉越大。比起这点来,相信我D还是可以聊以自慰的,毕竟我们在伟大的毛主席带领之下,解决了温饱,扫除了文盲,完成了工业化建设,怎么说也是曾经辉煌。而阿三至今仍然在扯皮之中,自我陶醉在文明和民主之中。其平民不得不爬和挂在交通工具周围,其行业亦只有为美国人软件外包这种不需要任何基础设施的玩意。
  那么我就奇怪了,为什么美丽的童话是这个结局。因为从始至终,所谓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就是彻头彻尾的闹剧,您说您自个玩就算了,结果带动整个民族,结局就是如今的冲突不断,贫富之乱。因为阶级斗争从来都是需要对抗的,天地之下并没有免费的和平。团体之间的博弈可以是非暴力的,但是谢谢,在一个铁血年代,你没有暴力,拿什么来征服你的对手,因此自然,需要暴力,需要斗争。
  我不否认在一个完成统一,稳定的年代,在完成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非暴力抵抗运动。但是在强大的阶级敌人面前,拿什么去争夺你的话语权?曾经年幼的我非常不理解所谓的阶级斗争,认为这是扯淡的玩意儿,世界上总是有着美好的童话和善良的人们。但如今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了,阶级之间的利益斗争从来就是无法妥协,只能在博弈过程中取得平衡。说所谓阶级不需要斗争的废话,无疑就是在为阶级斗争这一铁血事实作最好的背书。也不要轻易去嘲笑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性,这不过是一个英雄的悲剧,试问文化大革命放在如今,是否有其合理性?虽然结局依然会是失败,但这仅仅因为人性使然,人性之不可知,绝对不可能通过一两场所谓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能改变的。我们的英雄,不过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悲剧,而希望这场革命能改变人们的宿命,却殊不知。泡沫最终都将堆积,对于泡沫的消亡,只能是自我泡沫化之后的破灭。
  正如同当代的今天,我们活的如此的憋屈,但是请大家记住,就是这样充斥着三聚氰胺和苏丹红的年代,同样是先辈们在无数的鲜血背后才换来的。只不过如今的胜利果实被小部分特权阶级所占有。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民主,您阿三;我暴政,我独立。

 6 ) 非暴力的两难抉择

印度圣雄甘地24岁时在南非就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比起历史上血溅疆场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抗争,他的方法消极得近乎天方夜谭;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斗争主要用来对抗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他在南非带头烧毁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在印度公然对抗英政府的食盐公卖私自制私盐。在三八朗地区被捕后,被法庭喝令离开三八朗,甘地不自辩,不服从,直言自己是知法犯法,甘愿坐牢。后来在冲击达拉撒纳食盐厂行动中,他的追随者们一排一排走上前直面守卫警察的大棒,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滚下田埂。一排倒下了,妇女接应包扎,下一排再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毫不反抗,悲壮的迎接血的洗礼。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基督教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不管是南非还是印度,英国政府都自诩其殖民为对方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civilization)是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面前打出的王牌,不管背地里怎么偷鸡摸狗烧杀抢掠,表面上总得正襟危坐仪容严谨各处小节一丝不苟,才能代表皇室之尊文明之邦。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刻画了一个在“老英国府”谋差事的假洋鬼子丁约翰,他并不了解英国,但英国人的做派可学得兢兢业业,就是送个信也右手背后,左手高举托盘搞得极有风采,翩然来去形同舞蹈。

面对这样一个崇尚“文明”讲道理的政府,你若比他还文明,还人道,且被宣扬得全世界皆知,搞得他下不了台,那斗争的目的便达到了。但美国摄影记者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曾问过甘地,面对纳粹政府之流的集权专政,“非暴力不合作”也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吗?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在他看来,犹太人面对纳粹的屠杀,甘心赴死更能让敌人们最终明白什么叫做人性与尊严;逃离巴勒斯坦的难民也该面对阿拉伯人的枪口自觉挺起胸膛接受子弹,哪怕在黑海中被淹死也好过竖起中指暴力反抗。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但这种超越生死的信仰,在实践上却困难重重。先不说面对危险镇定自若大义赴死有多么不符合生物本能,就是自由媒体+面子政府两条就能把一大批地区拉下马了。北朝鲜在单方面撕毁核不扩散条约的时候考虑过面子吗?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国际刑事法庭指控犯下十项种族灭绝罪后一怒之下把十三个外国援助组织踢出国境,并关闭三个国内援助机构,最后遭殃的还是达富尔难民。

那么“非暴力”的反面是否一定就是暴力?

我觉得也不尽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太纯粹极端缺乏广泛实践意义,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疑:以暴制暴会使反抗者们降格到与损害者同样的洼地,而通过暴力反抗终于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因为亲自领教过暴力手段的便捷直观,今后会很难自我制约——由上自下的暴力统治比起以下犯上的暴力反抗可要容易得多。正所谓冤冤相报,无止无休。

如果把甘地式自我牺牲的“非暴力”与暴力这两种极端都排除的话,民权运动似乎只剩下了法律维权这一条路。但这又回到了甘地民权运动的初始问题:如果在位的法律本身是不公正的,要反对的正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准则,该怎么办?

也许美国的同性恋民权运动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1971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明尼苏达州的Michael Wetherbee在州最高法院法庭上争辩州宪法应给予同性配偶以婚姻权利的时候,一位法官干脆转过身去不看Michael Wetherbee以示鄙夷;三十七年后,康涅狄格州,爱荷华州,佛蒙特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都宣布同性婚姻合法或拒绝同性婚姻权违宪,新泽西州与纽约州也正向着这个方向前进。David Cole在2009年七月的《纽约书评》“同性未来”一文中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同性恋民权组织策略的正确:在法律上避免相对保守的联邦法院,采取从州到州的斗争路线;避免激进的一步登天式斗争方法,采取策略性的小规模蚕食,从人权基点出发,先取消同性恋行为的非法性,再为同性恋人士争取相同的公民权益,随后建立“民事结合”的概念,并赋予同性夫妻除“婚姻”名号之外的所有相关权益,直到最后,州最高法院会发现“婚姻”与“民事结合”除了名号的区别外再无任何实质区别,在法律上维护一个反对另一个,只能是歧视的体现。

这个策略在美国能够成功,有赖于美国宪法的实效性。美国最高法院1996年曾陈述过宪法的历史“就是向一度被忽视被排除的人群提供宪法权益与保护的历史”。但若一个国家没有宪法或架空宪法,政府不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那么分步骤蚕食的策略性民权斗争恐怕依然行不通。

难道“非暴力”的反面依然只能是暴力吗?在一个缺乏宪法保护的国家,面对暴政独裁及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是否还存在另一条非暴力的文明抗争途径?我不知道。深思下去只觉得人类文明进程举步维艰,处处皆苦难。

万幸的是,苦难中也总有甘地,有十二月革命党人,有马丁·路德金的点点星光照耀,并非彻骨黑暗;而他们似乎一直都在说别灰心,继续摸索。这路的尽头,终将展露曙光。

 短评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6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7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12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3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14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19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21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22分钟前
  • Syc
  • 力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2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33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3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36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4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44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45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48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50分钟前
  • xjc_jovi
  • 力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53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