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月亮

正片

主演:野村万斋,广末凉子,鹫尾真知子,土屋佑壱,山崎一,辻万长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8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海月亮 剧照 NO.1上海月亮 剧照 NO.2上海月亮 剧照 NO.3上海月亮 剧照 NO.4上海月亮 剧照 NO.5上海月亮 剧照 NO.6上海月亮 剧照 NO.13上海月亮 剧照 NO.14上海月亮 剧照 NO.15上海月亮 剧照 NO.16上海月亮 剧照 NO.17上海月亮 剧照 NO.18

 长篇影评

 1 ) 日本人眼里的鲁迅,似乎更像个人,而不是广场上受人膜拜的雕像

鲁迅对日本的感情难以一言蔽之。日本是鲁迅成长的地方,增长眼界,获取知识,还拥有了一位良师,许多益友。所以,当日本对中国开战,鲁迅的心里很是复杂和难过。国家,本是人们为了更加幸福稳定的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如今却因为这制度而兵戎相见,让很多本是朋友的,如今反目,让本是情侣的,再不相见。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了解鲁迅不为人知的部分。通常,我们只知道鲁迅横眉冷对,以笔作刀,血刃贼寇,也知道他俯首为牛,我们只知道他的表象,比如他做了、写了什么。可是很少人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他未曾通过纸笔传达出来的情意。 首先,他对秋瑾的死感到惋惜和痛苦,同时,他也对自己像一个懦夫一样不能跟秋瑾一起亲自起义革命而感到羞愧,认为自己是战场上的逃兵,不应该活下去。 其次,他对藤野先生也很羞愧。欺骗了自己的老师,觉得自己辜负了先生对自己医学的培养。

还有,鲁迅对结发妻子朱安,也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既瞧不起是封建主义代表的朱安,又对朱安很愧疚,让她守活寡,让她一辈子只能照顾鲁迅的老母亲。鲁迅说:她嫁给了我母亲,她是我母亲的媳妇。

最后,读了鲁迅的书而走向革命道路却被反动派杀死的青年人,鲁迅感到极大的羞愧,好像他们是因为自己而死的一样,虽然都是反动派的事。

这几种羞愧,一直淤积在鲁迅的心口,成了心病。于是他不看病,不检查,用慢性自杀的方法来赎清自己的“罪孽”。他终究不是个神啊。

 2 ) 《上海月亮》边角料

温馨提示:有点杂乱有点浅

据说饰演野鲁迅的野村万斋和许广平的广末凉子在日本是男神女神班的存在

片名《上海月亮》与剧中鲁迅酝酿于心但一直未写出的小说同名。

舞台剧场所取自内山书店和鲁迅的家。

是一部诙谐逗比而又略有深度的剧:一开始把鲁迅刻画成一个激烈反日、排日、抗日的爱国人士,一个有病却拒绝医治、讳疾忌医,犯胃病时用把肚子顶在抽屉角就算解决之法:D,然而为了启迪中国人又引进日本版画,面对这样的鲁迅,日本人如画师兼牙医奥田、还是花痴一样崇拜他,偏执地要治好他的病。

剧中第一次转折来自一次鲁迅与须藤医生的对话,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须藤医生则认为:精神再高尚,如果身体身体贫弱不堪,那什么也做不了。鲁迅则用他杂文中的一句话来提升主题: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偷笑]。

有次患“人物误人症”时鲁迅表达了对藤野、朱安、进步青年洛文、秋瑾抱有忏悔并下跪。 ps:我经常搞混须藤医生和鲁迅,觉得他们太像。

内山完造不是比鲁迅还小着几岁吗?剧里咋选了个这么老的角色。

原来藤野先生后来被仙台医学院辞退,变为乡村医生。

剧中的许广平比原型漂亮不少。

里面第一、二、三、四幕剧切换时的背景音乐是亮点。

剧进展到一小时十五分钟左右,鲁迅在患人物误人症时向许广平饰演的“朱安”面前忏悔,我认为这算是剧中的神来之笔

剧中演员故作严肃分别朗诵鲁迅《小杂感》里的语句(剧中称之为“诗”):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让人喷饭。

接近剧末时,鲁迅又换上失语症,他本人认识到是剧中各位的人生经历只好了他的病,其实自己的前半生都在逃避,并认为用杂文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坚持到底,大概才是他对后世的责任,他要背负这个责任活下去。 金句:辣椒是中国人冬天的暖炉;

先生提防我检查排泄物,连厕所都不上,简直是难缠的对手啊;

可以说先生的大牙是先生的全集;

三十年前,秋瑾女士的短刀,至今仍刺在先生心上;

鲁迅先生之所以讳疾忌医,是因为想要间接自杀;

新婚夜那才是合法的强奸,此后的二十八年又成了合法的虐待;

人的死亡,不是下酒菜。

 3 ) 一篇没有勇气的评论

第一次在手机上写长评。

凑合看吧。

说得没错,鲁迅先生的事业还没有结束。秋瑾的短刀也许没有插在鲁迅胸口,但鲁迅的文字我不该忘记。直到有一天,我居住的地方能排出这样的剧,而它可以公开演出。

这不是什么伟大理想,对吧?如果连这都做不到,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评论就算了吧?历史、表演,剧本?不论批评还是称赞都没有意义,一个讲述中国的故事,在这三个方面,没有一个是我们的强项。有多少人知道秋瑾的故事有多少人熟知鲁迅的信件?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从各个方面审视过吗?

物质再怎么进步,也不代表胸襟变得宽广。

为什么日本人敢这样演鲁迅?你们明白吗?因为他们足够了解这个人,足够接近这个人,足够认同这个人,所以他们敢于大胆地诠释他。

就像对亲密的人不必说客套话。

我只能说——给5星以下的人,你们很有勇气。

 4 ) 我感到日本人算是找到了人性化表现鲁迅的突破口

国内所宣传的鲁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笔为武器的斗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从不妥协退让。而日本人拍的舞台剧电影《上海月亮》,则向我们展示了去掉厚重的政治宣传,更人性化的鲁迅。电影主要讲鲁迅搬到内山书店避难期间与内山夫妻和两位日本医生的交往,于是便从医学和心理分析的角度开始,更生动地表现了鲁迅。他牙口不好,不仅长期痛苦,而且影响食物消化,进一步影响整个身体。电影里还提到过鲁迅许多生活、工作习惯都不好,鲁迅一出现在舞台上就是个多病缠身的形象,甚至发展到人物误认、失语。不仅身体差,内心也背着沉重的包袱,对于原配,对于日本医学老师,对于秋瑾,对于刚刚被政府逮捕的学生,始终感到有愧。这种惭愧深深藏在心里,成为一个恶魔,受不了这种折磨,他甚至有间接自杀倾向。鲁迅写文章等同于吵架骂人,所以肝火过大,也影响身体。日本人在表现鲁迅上不存在障碍,一开始便通过医学分析将伟人平凡化,强的一面更强,弱的一面更弱,这才是生动复杂的鲁迅。

从电影里可以看出,鲁迅的日本情节很重。日本留学,应该对日本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痛恨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酷,又很欣赏日本的一些国民素质,跟这些日本朋友很玩的来。那是中日爆发全面战争的前夜,电影里跟日本朋友在一起的鲁迅平静温和,反道是这些日本朋友对当下自己的国人骂的厉害。过鲁迅当年看了日俄战争中杀当间谍的中国人的影片后,弃医从文,电影里的日本医生看了同样的影片后却弃文从医,与鲁迅的选择正好相反。于是就有了身体治疗和精神治疗哪个更重要,哪个需要先解决的问题,电影里鲁迅与日本医生进行了争论。鲁迅是文学斗士,国内战事正趋激烈,这个时候不可能离开战场去日本治病。鲁迅从电影所表现的那个时间,没活过一年,我感到这如同火拼,为什么不先把病治治好,身体好了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长期宣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其实先投降,做为俘虏交换回来再上前线,这没什么不好。我们的文化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上海的夜晚,月光使日间渲啸的街道显得十分宁静,性情中人忙碌一天了,都喜欢沉浸此时此刻的意境中。鲁迅这时还能看到麻木的市民、穷困潦倒的底层,感受到人间的悲凉和痛苦,以及自身的孤独和困惑。鲁迅需要医治,广大的民众也需要救赎。《上海月亮》好像只有一幕四场,形式简单但内容深刻,表面欢快但观感悲凉,嬉笑后面是苦苦的回味。国内曾几次拍过鲁迅的传奇电影,都是空洞无味。看过电影之后,我感到日本编导比我们更了解鲁迅,我们把鲁迅当作生硬的斗士,找不到人性化表现的突破口,而日本编导可能真的喜欢鲁迅,所以他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5 ) 上海月亮

1

感谢万能的互联网,感谢那些无私的字幕组,能够让我这个在小县城的人看到这幕剧。

这几年来,已经很少有剧能够让我这个老男人流出眼泪。记得上次因鲁迅而流泪,是看了李锐先生的《虚无之海 精神之塔》。尔后也读过张承志的《致先生书》。期间读过王晓明的《鲁迅传》,以及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然后看剧,这是第一次。

鲁迅先生于我的生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曾经有朋友对我说,读鲁迅的文字要小心,里面有毒。当时不解,唯有经历精神难以想象的折磨后,才明白这毒从何来。尤其是到了当代,对于鲁迅五花八门的解构多如牛毛,各色人物不管是批判之鄙夷之甚至诬蔑之,似乎都难以改变鲁迅本身的重量。我想,哪怕我们现在还在纪念他,但若真要重新审视鲁迅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意义,怕是要等百年以后。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中说得很好: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不谈拥护,爱戴或者崇仰,我们甚至连宽容都没有。

2

《上海月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日本人写日本人演日本人看的戏剧。不管它对鲁迅的解读是否存在谬误,这慕戏剧本身就是日本部分人士对鲁迅先生的致敬。它以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避难为背景,虚构的一段故事。其中毫不避讳日本的侵略背景,甚至背景音还出现这样的语句:光顾上海妓女中,日本人占第一,而最小的妓女才7岁。还堂而皇之地讨论日本的上海暗杀事件本身就是由日本军队策划并且嫁祸中国人。由此可见,它也是对历史的一次直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有一个极力否认侵略的日本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日本,一个理性的日本,一个反思的日本,一个超越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日本,它由另一部分日本人在支撑着。与各种政治斗争而对应的是,这种直视自己民族的作品能够到处上演,这真是属于别人家的幸福。同时,剧里也不断强调,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人都是各种各样的。一个曾经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如今有人试图超越民族来看待那段历史,本身就让人觉得肃然起敬。尤其是在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滋味可能更为复杂。

该剧虚构的目的,在于尝试着去解构鲁迅的内心世界,把他的伟大落在真实之处:一个神经质的被罪恶感压迫的为国家为民族悲愤不已的且又是小孩气的人物。这种解构具有极高的难度,一不小心就要被各类评论家和伪评论家批评。我们国内如今也流行将鲁迅当成“正常人”来看的趋势,但要不将其打造成高大上的精神之塔,要不索性将其变成一个被儿女情长困住的所谓的人。且不谈解读的正确与否,毕竟我们所讲的鲁迅永远不可能是真实的,他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观念中的人物。通过三个小时的演绎,不断地深挖,不断地丰富,最终勾勒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这大概是这出戏剧的成功之处。因为只要是人,就只能是平凡的,伟大的人物亦是如此。但如果说他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的世界所包容的所牵挂的所忧心的事物早已超越了一个人本身的容量。我在自己的新书里提到过鲁迅,并用他来例证神经症患者的表现,但我也指出,任何的所谓的心理专家都不太可能治好先生的神经症,因为他们不可能摸透先生精神境界中的大怜悯与大欢喜,更不可能用心理测量的方式来计算出个人的心理如何与时代与人性纠缠在一起。

3

我的毕业论文即是写鲁迅,内容已经忘却,大意在阐述其内心世界、精神气质和文字的关系。记得导师看完后说,要读懂你的论文,首先你还得写一本厚厚的专业性的解释。那时我还年轻,只能以叹气作罢。看完这幕戏,随后写上这些近乎语无伦次的文字时,我突然发现,这幕剧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当年的遗憾。因为它不是某种解释,更不是某种解读,而是一次对鲁迅先生无比真诚的回溯。因为这种回溯,我们的“误认症”和“失语症”(取自于剧中用词)也许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剧里说:无论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鲁迅先生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物。

剧里说:鲁迅先生死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基本都是日本人。

演完剧后,掌声持久不息,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噙着眼泪。这让我感动。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认识到,人类的感情并非永不相通。

 6 ) 月光洒照,令人澈目

许久未看话剧了,久疏乏味却道听途说有个凉子酱演的话剧不错,内容还是关于鲁迅先生在上海往事的,录影版既有,便得了兴致。因剧名《上海月亮》,幻梦旧上海夜路上讯君与吾并哉悠行,皎然婉清,悦色澄空,衣襟洒洒与讯君轻掬话辞,踏青板水光月色,滋滋在耳,忝作谈资,意吹平生。

···其实我并不是鲁迅先生的拥簇,关于先生的具体印象还是中学所学的几篇先生散文,那时并未觉妙笔何处,讲道理应该像烦思那样沉在脑海里的,但却时不时又记得起来,俞来俞感到先生的妙笔深意。有篇《藤野先生》果然也写在这部话剧的剧本里的,看完又得了更精绝的认识。原先生文中叙(大意):我在仙台医疗专科学校上课,教授常常会放一些旧时录像,其中竟看到日俄战争发生在旅顺的事情。日本兵围成一圈,绑着一个中国人,围观的人中还有不少中国人的面孔,他们冷眼旁观,表情麻木般看着日本兵挥刀砍杀了同胞。我深感震撼,便有了一个念头,学医学再好,只能医治人们身体的病痛,却无论如何医治不好人们的精神,欲要治精神便得弃医从文,这更为紧要。

剧中为先生治病的日本医生须藤,是他的书迷,先生不想接受他的治疗,因为自身旧事积郁,意欲怠病不治。须藤看出先生心思,谈及在仙台医疗专科学校课堂上的那些录像,知道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但自己却选择的是弃文从医,因为须藤自己曾目睹那些有着武士道精神传统的士兵面对战争受伤牺牲,而自己却救不了他们,深受震撼的须藤便有了弃文从医的决定。因为不愿让美好的生命轻易凋零,所以须藤对于先生的病情才会如此看重,须藤对鲁迅说,虽然自己与先生的立场相左,但所追求的价值是相同的。我看完后有感于此,两位先生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大问题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小追求,虽弃医从文与弃文从医是相反立场,但因为他们精神追求上是一致的,所以患病的鲁迅先生无论谁来治病都不行,却能够接受须藤医生的治疗。对于他们的大义之举,我想到了已故李敖先生表达人生态度的一个词,逆风执炬,反观世事常有人选择落荒而逃,高下立判矣。

在当时三十年代中日关系的背景下,鲁迅先生自然不想和日本人搭上关系,在可能面对的狂风骤雨下,与须藤先生以及蔽身之所上海内山书店的日本老板结下了至诚的友谊。这说明了,我们两个国家以及各自的人民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但还是有很好很好的人的,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是时上海局势紧张复杂,但月光洒照,令人澈目。前有鲁迅与须藤二人往事,后有隔东洋而望的日本剧作家根据往事创作出这部佳作,即使只是面对日本的观众来出演的,但隔岸的中国人通过译制视频同样能够感知亲谊。

话至此,才想起我本意是为了看凉子酱的表演才决定看这个录制版话剧的,凉子酱出演的广平君当然很好滴,旗袍里的衬裤不知道是否是有意为之,乍一看还以为是越南的奥黛呢,合理与否无意深究啦,我只是看到凉子酱丰腴的不少,气突壮牛,现在的某些大陆女星以及抖音快手网红之流比之实在难堪烂俗,我只能闭口。演鲁迅先生的人不太熟悉,这次才知是日本国宝级男优,狂言大师万斋先生,貌似在大阪G20晚宴表演的就是他,万斋叔名气大,我却才知,实在目光浅薄。万斋版的鲁迅演的很好,优雅谦逊,高姿平俗,应当是把鲁迅先生的神韵演绎到位了,全剧演了鲁迅先生得病治病的事,但不把病状丑态流于表面,过分强调,只是点到为止,选择隐隐盈透着鲁迅先生的心伤焦灼来演,真的是用心了,赞赞赞!

马上就要到中秋了,安利一下这部剧,无奈没办法体会现场版的临场气氛,录制版还是会有些观影上的延宕无力,拖沓冗长的感觉,热爱的观众忍忍就过去了,忍有所得,快哉自幸矣。

over

2019.9.11夜

(第一次在豆瓣投长评,请各位同好雅正,本意浅思陋想简写两句而已,写多了,便再多一举,发到影评来嘻嘻。)

 短评

140年了…致我们永远的『麻辣导师』🌶️

5分钟前
  • 川島由紀夫
  • 力荐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鲁迅和日本(人)的关系,都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是多么重要。

7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迅哥没有回国革命,只因要求照顾他母亲的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秋瑾的形象太过单薄。

10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较差

#胖鸟电影# 4.3 分。不见得客观,但用揉碎的真实文本重新织出了冷峻斗士背后那个温柔和敏感的鲁迅;野村万斋的狂言感很强,虽然习惯了就还好,但坦率来说还是更喜欢广末凉子的许广平;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版本了。共演的奥田、须藤、内山夫妇也很好。另外作为初中大把大把时间四川北路北端的街道间度过的我来说,这部戏有点点亮了我心中的鲁迅地图。

11分钟前
  • 宇宙
  • 推荐

井上厦非常的善良,但那些日式现代的小幽默很让人出戏。比原著还要差不少。

1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朱安嫁妆,秋瑾短刀,鲁迅失语症之脸盲忏悔,什么鬼???些许诗意段落全靠先生文笔撑着,但把旗袍胳膊那段杂文讽刺当成现代诗轮流朗读真的好吗???最后好歹念念鲁迅的遗书啊!!!所以这种驼背傻笑唯唯诺诺的形象就叫做“还原鲁迅的日常”?哪怕直接改编内山自己写的回忆录也比这好看啊……

18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我们喜欢塑造完人、体现神性,而有时候人性才能带来更多的共鸣。横眉冷对的鲁迅让人敬畏,但如此有着些许自责和脆弱的鲁迅则让人更愿亲近。8

21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两个泪目的地方:一个是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帮他批改笔记,一下想起从前背过的课文;另一个是许广平替朱安不值,说的那句“我已经不知道该不该原谅先生了”。野村万斋的扮相颇有鲁迅先生的神韵,在整个故事里,“鲁迅”像是一个符号,由此推演展开的,是关于国家敌对背景中的寻常人应当如何处置内心爱恨的矛盾,是先医病还是先医命的矛盾,是如何选择生与死才更有意义的矛盾,而这些矛盾,通常是无解的。很庆幸能有舞台剧将神坛之上的先生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应有的血肉与温度,很遗憾在鲁迅先生倾注毕生精气神渴望唤醒的故土,将近百年过去,人们对他的印象,还是标签一样贴在他身上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3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看完后还是深深羡慕当时鲁迅先生的境况,他就是用他的嘴说话,用笔写写文章;身边始终有三五好友,坚强后盾。日本人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写出的戏,完全没有违和感,甚至观察入微,我很服气。

26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借“误认症”展现鲁迅内心的“死结”,顺便带出他对师、友、妻和前辈的愧疚,借“失语症”谈鲁迅的创作,通过出国与否展现时代与担当,都是兼具剧力深度和幽默况味的好构思。最后以“鲁迅先生临终时,身边都是日本人”作结,跳出革命史观和民族叙事,别开生面。万斋的表演一举一动都是戏,把个书呆子演出了万种风情。让人有点遗憾的是广末凉子终于长成了个贾玲。

31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日本人眼中的鲁迅,对日本又爱又恨。由狂言师野村万斋主演。以前听过一句话:说鲁迅一辈子批评与骂过很多人,却唯独没有骂过日本。当时的留日学生,对日本的感情应该很复杂吧?尤其当日本开始侵略中国时。知堂最后落水,与他对日本的情结或也很有关系!另,日本对鲁迅的尊敬不必中国低,且能正常地平视他,而不是当做神龛里的神!

33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推荐

1932|背景是上海,语境却安置在日本。井上厦的鲁迅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这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的、真实的鲁迅。在世田谷艺术剧场里,万斋自身强烈的主观色彩对舞台的压倒性掌控,于是便进入另外一个宇宙。二幕六场评传剧,复杂可以是简单,简单可以是深邃,深邃可以是有趣,形式的欢快及精神的悲悯,嬉笑自嘲后是苦涩的后味。这个作品真的很温柔阿,在诸多灰暗的困境里,尚且还有这般美好如神谕般引领,便也多出另一份甜。(恨不得打一百颗星,看了我们就是好朋友系列!

38分钟前
  • 岳麓区石原里美
  • 力荐

顺便记一下看过坂本龙一和野村万斋的《翁》生命之舞

41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力荐

忘了当时怎么会下载这部“电影”,看了才知道是舞台剧。看完感觉惭愧,日本人对待鲁迅先生的态度,比大部分本国人还要敬重十倍。更重要的是,比我都还更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与生活。这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让朱安女士贯穿始终,借鲁迅“梦话”说出了愧疚,不忽略她的存在意义。真的很好,鲁迅先生其实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43分钟前
  • 鸟先生
  • 力荐

日本人眼中的鲁迅,倒是个真鲁迅。#20190804

47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剧本基础特别实。

48分钟前
  • eros
  • 力荐

《上海月亮》,源于鲁迅先生的小杂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本话剧以鲁迅先生逃亡到内山书店为线索,日本国宝野村万斋扮演鲁迅,广末凉子扮演广平兄,讲的是“宽恕”,而不是“一个都不宽恕”。我喜欢鲁迅,是因为年少彷徨时,他教会我迟疑,希望之虚妄,不要盲动,更不要盲从。他担起了黑暗的闸门,以使我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有了鲁迅,并不一定是为了深刻,才发觉思考之如何有趣,孤独之如何介于野兽和神灵之间。即使是他的文字陆续被逐出大中小学课本,在日本,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鲁迅被解构,鲁迅被重新诠释,却始终给夜行者以道路。看到最后,有点小确幸,发觉和我同年同月生的广末凉子,怎一个胖字了得。正所谓,昨日少年今日老,多少女神成了游泳圈。

50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37岁的广末凉子跪坐在地上,真是风韵犹存。

53分钟前
  • L
  • 力荐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许广平代替朱安接受鲁迅的道歉那一段,革命的与被革命的,所谓落后的封建的与所谓进步的文明的,在我看来整个剧就两个字,和解。

54分钟前
  • 红发湿了黄昏雨
  • 力荐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5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