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书写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以火书写 剧照 NO.1以火书写 剧照 NO.2以火书写 剧照 NO.3以火书写 剧照 NO.4以火书写 剧照 NO.5以火书写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以火书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关于印度女性新闻从业者的纪录片。在这个男性主导的领域,诞生了印度唯一一份由达利特女性经营的报纸。首席记者梅拉和报社的其他女性同事一起,以智能手机为武器,在性别不公的前线与传统思想进行抗争,向世人证明女性能冲破家庭的束缚,通过工作展现出女性独有的力量。上门女婿的战争从天而降的一亿颗星星韩国版美味的校餐剧场版逍遥法外 第四季持枪的女孩大韩民国百里挑一大唐代宗人鱼商战 第一季一夜成名劫持游侠银角森林 第一季狂雷街区汉娜的旅程飞虎雄师之边缘人末日回旋那些女人晨星茜茜公主3探戈与金钱虎鹤妖师录上流社会人民公仆第一季月朦胧鸟朦胧星际旅行1:无限太空话匣子在迷途观鸟者2019常在你左右(国语版)神凤威龙我的哥哥是独生子红颜祸水老中医波兰国度她的业余爱好伟大的族谱镜中自己

 长篇影评

 1 ) 中国媒体人都该看看这部印度电影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后浪电影,请勿转载)

一 生而为女人,是一种原罪

在日本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生而为女人,对不起”。当我在观看印度纪录片《以火书写》的时候,就想到了这句悲伤的台词。当然对于生活在印度底层社会的女性来说,这句话可以改一下:生而为女人,是一种原罪。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印度的传统观念里,这辈子生而为女性,是因为上辈子修行不够。而如果你想要在下辈子托生成为男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这辈子好好服侍父亲和丈夫。

这样荒唐的观念或许会让你目瞪口呆,然而在印度,越是那些贫困保守的地区,这种观念越是根深蒂固。

而《以火书写》这部纪录片里所描绘的女性,恰恰就来自印度最贫困保守的地方。

除了女性身份之外,她们的血管里还流淌着另一种原罪,她们是达利特,翻译过来就是贱民。

我们知道,印度有种姓制度。当然,如今在法律上,印度已经人人平等,但是在贫困保守的地方,种姓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影片里,有一个女儿被强奸的达利特老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村里人歧视我们达利特人,说我们是贱民,村里人都这么说,我能单拎出来说谁呢?我单独说了谁的名字,他们也许会杀了我。整个村子都信奉种姓制度,对我来说,只有两个种姓,人和动物。”

影片跟拍的就是这样一群达利特女性,对于她们来说,生存尚且不易,而她们还要做一件更勇敢的事,新闻报道。在印度,这是被高种姓男性垄断的行业。

这些女记者就职于一个名叫《新闻浪潮》的报纸,这是当地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媒体。她们做媒体的难度是男记者的十倍百倍,这阻力首先就来自于她们的性别。

影片里着重描写了3位女性的故事,Meera、Suneeta和Shyamkali,女性身份始终对她们造成巨大困扰,而这种困扰从她们一出生就以注定。

比如说影片的核心人物Meera,她14岁就结婚了,这当然是包办婚姻,而在她12年级的时候,生下了自己的大女儿,她必须一边读书一边带孩子。

对于她的工作,丈夫持反对态度,因为这让他在人前丢了面子:“你有男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家会背后议论我,认为我是贪你的薪水。”

然而他也必须承认,Meera的工作干得不错,只不过他相信她做不长远。在印度,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能搞出什么名堂。

影片里最有魅力的姑娘无疑是Suneeta,她勇敢,乐观,敢于拦住大选候选人提出尖锐问题,敢于在一帮男人中间侃侃而谈,敢于去目睹被当街砍死的女性的身体。然而在包办婚姻这件事上,Suneeta放弃了反抗。

她也曾经幻想做一个不婚主义者:“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会损害家族的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她还是选择了离开报社去结婚。因为她不想让父母蒙羞:“因为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父母是想被我养。这对他们而言是情感上的折磨。我明白了。在这里,人不能做单身女人。”

在三个人里,Shyamkali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个,她有一个糟糕的丈夫,她的丈夫坚决反对她出去工作,为此她做出了激烈反抗,不让工作,就离婚。

结果她的恶棍丈夫不仅偷她的薪水,还家暴她。而她选择报警。她说:“我的心支撑我走了过来。”

对Shyamkali来说,能从事这份工作,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她说:“我(以前)连银行取款单都不会填,我连自己的钱都取不出来,我要依靠别人。”

她得出结论,“教育真的非常重要,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在社会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她的孩子)两个不学习的时候,我就会非常生气。”

二 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无法自主选择丈夫的印度女性来说,婚姻就仿佛开盲盒,你不知道开出来的是蜜糖还是毒药。

尽管Meera的丈夫对着镜头牢骚不断,但相比而言,Meera开的这个盲盒还算凑活。

尽管14岁结婚,上学时就生孩子,但是Meera并没有中断学业。她完成了政治学硕士学位,还完成了一个教育学位。这让她拥有大多数印度女性所不具备的智慧和见识。

然而我们可以就此断定Meera的婆家开明吗?并不能。因为在印度,女性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在婚姻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竞争力。

Suneeta的父亲道出了真相:“很多家庭都想娶有文化的女孩,但是嫁过去又不让她们工作,那有文化有什么用?有个男方家庭要我们7000美元的嫁妆,我都无语了。但是那些我负担得起嫁妆的家庭又不让她出去工作。”

在印度,尤其对于低种姓女性来说,受教育以及家庭能拿出多少嫁妆,是她们是否能够嫁得好的关键。

可能有人会问,不对啊,为啥在咱们这边都是男方出彩礼,到了印度却变成了女方出嫁妆了?这同样源于印度的种姓传统。

在印度的传统里,不同种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但是男人的劣根性还是给这个传统开了一个口子,那就是高种姓男子可以娶低种姓女子。

而低种姓女子一旦嫁了过来,她和她的家庭都将会变成高种姓。为了让女儿嫁入高种姓家庭,女方家庭自然要大出血。久而久之,女方负担嫁妆就成了印度的传统。

同样,女性受教育也是为了提升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才能更好地相夫教子。

然而,女性受教育这件事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让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被知识武装的女性自然而然就会反抗社会的不公,去追求平等的权利,即使仍旧困于婚姻当中,她们的精神已经出走。

而工作赋予了她们出走的力量。无论是谁,人格独立的前提都是经济独立,就像伍尔夫说的:女人的自由从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开始。

而工作赋予她们的又不仅仅是经济独立,还有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Meera说:“做记者让我成为了为正义而战的力量,我希望人们记住我。”

三 无冕之王

在《新闻浪潮》这家媒体,Shyamkali可能是工作最吃力的一个,为了能使用智能手机,她甚至需要Meera手把手地教她ABC。

在Suneeta已经独当一面的时候,Shyamkali连续三个月工作成绩垫底。她甚至找不到做新闻的正确切入点,本想帮助一个女孩,却给坏人提供了借口。

然而她又是对这份工作最执着的一个,为此她不惜和丈夫决裂。而在不断地打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优秀记者的诞生。

在一个女孩被轮奸的案子里,她走访了警察局各个部门,却被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但她不气馁,终于在一个还有良知的警察小哥那里拿到了案卷,也找到了女孩父亲的电话。

她现场采访了女孩一家,那位泣不成声的父亲,以及不敢露脸的受害人。采访报道出去,警方被迫重新调查,嫌疑人被逮捕并起诉。

这时候,Shyamkali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她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调查技巧和人文关怀。

而这样的报道,永远是新闻报道中最有意义的部分。优秀的调查记者,也永远是新闻媒体最宝贵的财富。

人们常说,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而记者则是无冕之王。然而不身临其境,你很难明白这份工作的分量与困难。记者的权力不是谁赋予的,支撑这种力量的是对真相的不懈追求和追求中展现的勇气。

因为《新闻浪潮》报道的对象并不都是善男信女,这里有腐败官员,有极端宗教人士,还有黑社会。

当他们无法阻止新闻传播时,他们就会去报复 “制造麻烦”的人。在印度,女记者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对于Meera和她的伙伴们来说,这份工作无力感与成就感并存。

“我们认为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可以改变什么。但有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改变,这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无力。”这是Meera的无奈。

“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但《新闻浪潮》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这是Meera的骄傲。

新闻报道,赋予这群出身底层的印度女性以力量,她们审慎而负责地运用这力量,一点一滴去改变流水的方向,或者至少,不随波逐流。

影片结尾,Suneeta辞职嫁人了,婚礼上,她一脸哀戚;公交车上,Shyamkali一脸严肃地望着窗外;田野上,Meera独自一人支起了手机支架,音乐感伤,似乎一切都未曾改变。

然而音乐陡然一变,随着强劲的鼓点,一行行字幕呈现出来,Meera成为了《新闻浪潮》的主编,Suneeta几个月后回归报社,油管上的点击量飙升到1.5亿……

看着字幕,不知为何,我想起了《复联4》里美队的那声低语:复仇者,集结。

 2 ) 即使身处社会最底层,依然可以帮助别人

用纪录片常见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出了印度底层女性媒体人极为令人动容的一面。镜头跟随新闻浪潮(Khabar Laharia)的首席记者Meera, 不婚主义的Suneeta和菜鸟记者Shyamkali,记录她们的工作,比如采访强奸犯罪,非法煤矿,乡村公共厕所和印度大选等等,还有这份工作如何影响了她们对生活的思考。她们所供职的新闻浪潮的是Uttra Pradesh邦一家由Dalit(贱民阶层)女性创办的报社,也是目前印度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运营的报社。

故事从首席记者Meera带领报社进行新媒体改革开始,她让大家用智能手机拍摄下采访过程。一开始记者们也觉得头大,Meera就安排课程手把手教她们怎么用。

不单单是纸上谈兵,而是各种场景下随时随地地教,这里是Meera教Shyamkali如果构图。
Suneeta手机要没电了,Meera让她准备个充电宝,Suneeta说俺们村还没通电呐,这里笑死!

还设置了月度考核,这里就出现了菜鸟记者Shyamkali——她一篇报道也没做出来。

虽然菜鸟,但Shyamkali最大的优点是主动学习,不懂就问。

不同于互联网公司的KPI问责,Meera很耐心地向Shyamkali了解情况,原来Shyamkali受教育程度太低,连英语26个字母都不认识。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很多低种姓的学校却没有老师教授,所以Shyamkali连取钱都没法独自完成。Meera便又开了英语课,教这些记者认字母。Shyamkali很庆幸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知识,知识于她是生存必备,之前她丈夫家暴她,是法律知识帮她诉讼并成功离婚。

Meera也是被知识改变了命运。她14岁嫁人,还在上学的时候就生下孩子。

Meera和她两个女儿

但她拿着婆家资助的钱,硬顶着丈夫的反对,读下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双硕士学位。但即使受过精英教育,作为低种姓的女性依然没有地位。房东会拒绝租房子给她,丈夫游手好闲却公然指责养家的她不以家庭为重,女儿会因为低种姓在学校受欺负。对此,Meera没有抱怨,只是继续工作,为受到不公的百姓发声,为祖国的未来奔走。

三个人里最吸引我的是Suneeta。首先她相当漂亮。

新闻浪潮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Suneeta作为代表去了斯里兰卡。

而且性格直爽。家乡的非法矿井发生事故,当地村民敢怒不敢言,她鼓励他们发声,他们反而怀疑她是被派来套他们话的,她当即就一番慷慨陈词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碰到男同行,第一回采访警察局高管,男同行教她如何拍马屁,第二回采访杀害低种姓女人的凶案现场,男同行还在不知所措,她已经把周围村民和死者丈夫采访一圈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家人很开明,她的父亲支持她受教育,也支持她独身的选择。人美心善工作能力又强,后来还获得了升职,有自己的栏目,妥妥的爽文大女主。

然而,这种轻松而昂扬的氛围在影片后半程急转直下。印度大选在即,莫迪所在的人民党为获得选票打出宗教牌,印度国内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本来就水火不容,而强烈的宗教氛围和神权崇拜,让低种姓民众对未来更为担忧。Meera采访人民党负责Uttar Pradesh邦的管理者,问他对印度长期依赖针对女性的犯罪问题怎么改善,对方一句要消灭这类问题就把她打发走了。她又花时间去争取采访人民党大力提拔的青年领袖的机会,对方却是个只会拿宗教煽动民意的神棍。

与此同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无暇顾及家庭,尤其是忽视了女儿的教育问题。一边是低种姓的Meera和闺蜜做着饭都要讨论如果让国家更民主,另一边是掌握权力的高种姓民众身着华服,走上街头,参加浩浩荡荡的宗教游行。而Suneeta终于顶不住村里对她父亲的流言蜚语,嫁人了,也因此辞去了工作。婚礼上她悲伤的表情,和之前在斯里兰卡海边自由自在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Meera站在街头,看着祖国的青年人为佩刀、焚烧的稻草人和跳舞的少女而疯狂。新闻浪潮的油管评论一度全是骂声。看到这里我也不禁疑惑,这样的工作有意义吗?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更何况她们的前辈女记者最终死于非命,那么她们的牺牲值得吗?

好在这些Dalit女人没有那么软弱。Meera成为了新闻浪潮报社的负责人,继续老黄牛一样的工作;Suneeta婚后也回来工作,而且独自去其他北部邦拓展业务;菜鸟Shyamkali也在慢慢成长,她只身完成的强奸案的报道,并且帮助受害者讨回了公道。在各大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今天,看到在世界上某个没有厕所、没有通电、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的地方,依然有一群坚持初心的媒体人,为不能发声的人而发声。有太多的影片或揭露或讽刺现实的不公,但很少有这样一部片子告诉我们要抗争!学习就是抗争!工作也是抗争!即使身处社会最底层,即使周围人闲言碎语,但总有更弱小的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们就是最大的抗争!

 3 ) “虽然前途未卜,但是我们必须成功”,《以火书写》

这部纪录片,豆瓣的简介low了。浪潮报社的女性,只是为了证明女性力量吗?远不止如此。《以火书写》讲的是一个来自印度小众群体,她们出身卑微、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硬件设备简陋。但是,面对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她们不甘于作为一个局外人。相反,这些来自印度社会底层的达利女性,组成了一个新闻团体,积极投身于社会改良的目标之中。

她们的所做作为,正如她们的名字一样澎湃----浪潮。

CUT 1 人民

电影开篇时,Meera社长自述到,“新闻报道是民主社会中一股为正义而战的力量,当普通人争取权利时,只有记者们可以把这些诉求传达给政府。我相信新闻业是民主的核心,我们必须谨慎负责的使用这种力量,否则做媒体就变成一门单纯的生意罢了”。Meera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当地,矿井缺少合法的运营资质,采矿工人长期暴露在缺乏保护的环境之中,不少人在作业期间遭遇意外。这些矿井由黑社会操控,所以很少受到直接的挑战,即便是家里有人在采矿的过程中失去生命,家属也只得默默忍受。一面,是收取暴利的矿场,一面,是付出了生命代价,却不为人知的采矿人。浪潮报社走进矿业受害者的家中,报道受害者死亡的事实,揭穿矿场隐瞒受害者死亡的恶行。不多久,这一事件被全国媒体转载报道,在Youtube上,阅读量突破百万。她们的报道,直面只求牟利、不顾人命的黑社会,直指掩藏真相、知而不报的警方。

她们走进“印度女儿”的家中,为遭到强奸的女性发声。影片中第一位受访者,在一个月内被强奸数次。但是她们却只能保持沉默,只因施暴者以受害人家人的生命作为威胁。第二个受访者,是一位年轻少女的父亲。这位父亲的女儿遭到了蹂躏,但是所在的村落以此为耻,没有人伸出援手。村里的女性不愿谈及这一私事,村里的男性,更是堂而皇之的称强奸案是谣言。片中的父亲,绝望无助的抹眼泪,他满脸皱纹如纸折,瘦弱的如同一支枯木。值得振奋的是----在浪潮报社的报道之后,两个家庭的遭遇,得到了立案追踪。

《以火书写》中对于种姓制度的记录,令人悲痛。印度种姓制度*,诞生于BC1500。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2500年,这一制度仍然是压在1.67亿达利特人身上深重的枷锁。因为出身卑贱,被赶出村落;因为出生卑贱,70年来没有使用卫生间的权力...影片中的那位没有使用过卫生间的老妇,因为自己的孩子只能在野外如厕,而伤心痛苦。她的控诉像刀子一样戳在我心里,那不是一个达利特人对制度的抨击,而是一位母亲瘀积心头的崩溃。

CUT2 政治

浪潮报社,不仅报道底层人民的社会现状,她们也向政治舞台进击。针对政治领袖的豪言壮语,发起质询。问法犀利、老练,丝毫不像是草根出身的记者。

印度教青年团是一个义警组织,随着青年团的领导人成为全邦最有权力的长官,青年团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青年团不愿相信媒体, 经历了一年时间的努力,Meera才获得了一次采访的机会。Meera的采访对象是青年团的储备干部Saytam,Satyam年轻且富有战斗精神。可惜的是,在Meere和Satyam的谈话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青年表率应该有的样子,看到的反而是阻碍青年成长的屏障。当Meera问到,“你们青年人是我们的希望。那么,你们的组织准备做什么,来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负责呢?”,Satyam给出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他回答说,“保护神圣的奶牛”。Meera略显无奈,她追问到,“保护奶牛如何造福群众呢?”。Satyam以自己的逻辑,诠释了这一答案。“保护奶牛便是保护印度教。侍奉一头奶牛,等于保护3亿3千万神灵。信奉印度教,便会得到保佑”,“如果年轻人信封印度教, 国家自然会繁荣富强”......片中,Meera没有直接挑战Satyam思想,但是她把Satyam的言论展示到了荧幕前,接受广大人民的挑战。

印度大选在即,人民党游走各地,发表拉票演说。演说人大力抨击其他政党,抨击他们踢皮球、没有令印度强大起来。台下的Meere直面强大的政治团体,单刀直入,她问到“我们国家的妇女,从6岁到小女孩到80岁的老妇,都会遭遇强奸。针对这件事情,你们会拿出什么措施?”。Meera更是直言“其他政党确实糟糕,那话说回来,我们又能指望你们做出什么?”这是实干家才能问出来的问题。

影评上映的时候,正处于浪潮报社从传统报纸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最后,我想以Meera的一句话结束这篇影评,“虽然浪潮数字化转型的前途未卜,但是我们必须成功”。我想,这句话不只是适用于数字化转型的场景之中,她寄托了浪潮记者们的厚重的目标----虽然推动印度社会改良的前途未卜,但是我们必须成功。

*Priests, Warriors, Traders, Laborers

 4 ) 用手机纪录新闻的达利特女人

[以火书写]获得了2022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尽管没有获奖,可它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和新闻(当然,还需要加上一个空间限定——印度),突破桎梏的探讨,值得关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达利特(种姓制度中的不可接触者,被视为贱民)女性,独立经营着一份报纸。这份报纸成功转型为数字媒体。

《Khabar Lahariya》(译为《新闻浪潮》)是印度首份完全由女性经营的报纸,2002年诞生于印度北方邦。员工都是来自达利特和落后部落的女性,包揽了采编、排版、发行等工作。她们除了要承担新闻报道本身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姓与性别歧视。男人们,也包括一些女性,最初可能都不太适应对着一个拿着手机拍摄的达利特女性说话。

2016年,[以火书写]的导演苏什米特·戈什(Sushmit Ghosh)在新德里的办公室浏览网页时,无意中被一则新闻和照片吸引。照片里,一名妇女正在分发报纸,这份报纸正是《新闻浪潮》。戈什此时才知道印度竟然有这样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并且运营了十多年。他立刻把新闻发给妻子林图·托马斯(RintuThomas)看。两人决定要拍下这些女人的故事。

[以火书写]的主角是《新闻浪潮》的三名记者:米拉·杰维(Meera Devi)、苏尼塔·普拉贾帕蒂(Suneeta Prajapati)和夏姆戈里·杰维(ShyamkaliDevi)。

米拉现在的职务是总编,正值纸媒向数字媒体过度时期。她带领数十名出身底层的女性从头学习使用手机和互联网,将《新闻浪潮》转型为数字媒体,建立网站、注册社交账号,利用互联网传播她们所做的报道。

苏尼塔和夏姆戈里是报社职员处境的缩影——顶着家庭的压力、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忍受男性的歧视。另外,针对犯罪的报道可能会让她们身处险境,常常要深入到都是男性的陌生环境里。在一些农村,即使是受害人也怀疑她们的工作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苏尼塔曾前往黑矿报道非法采矿,矿场背后的势力牵扯到黑帮和政府。在矿区,她要设法打开男性矿工们的话匣,获取有用信息。他们围着她,对她的记者身份充满质疑。

毕竟,这份工作若是由一个或几个男人带着摄像机来做,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而苏尼塔只是一个带着手机来的女人,确实很难让人相信她能有所作为。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中,苏尼塔还要忍受没有电的夜晚和父亲的抱怨,后者不明白她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有什么用。他希望苏尼塔能快点嫁出去——那才是她应该争取并顺从的归宿。

夏姆戈里的情况同样糟糕。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都很低,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年代,连手机都不敢碰,怕弄坏。她与其他许多不懂或不会熟练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的女性,被米拉招进《新闻浪潮》。

米拉在编辑部里学历最高。她14岁就结了婚——显然和爱情无关,好在丈夫及家人允许她继续读书,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她的丈夫很温和,但对她因工作疏忽家庭抱有怨言。他不看好她的工作,认为《新闻浪潮》最终会失败。

夏姆戈里更惨,丈夫不支持她的工作,经常对她施暴。她选择了报警。《新闻浪潮》的工作不仅让她帮助了别人,还给了她学习的机会,不再被恐惧和奴性意识支配。无论丈夫如何反对,她都不放弃工作。后来,丈夫不反对了,但会偷拿她的工资。

[以火书写]的故事开始于米拉用手机拍摄进行的一次采访,受访者是名多次遭遇强奸的底层女性。她向警察报案,但一直没被立案。米拉带上材料直接上了警局,就此事质询警察。这即是她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用新闻替弱势群体发声。米拉还承担了培训的工作,教新来的记者写新闻,并使用手机在网上发文字和视频报道。

纪录片在结尾字幕中提到,“自2014年以来,超过40名记者被杀,使得印度成为从事记者工作最危险的国家之一”。女性,尤其是达利特女性,更加面临不友善甚至是危险的新闻工作环境,但她们既能够深入到农村,了解事实,也能够向上追问,施加舆论压力。

她们使用的设备——手机,比不上大媒体的摄影机;她们没有专用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常坐摩托车和步行。这些反而让她们更能与报道对象保持情感上的接近,让《新闻浪潮》成为她们发声的地方。

苏尼塔后来没能顶住家人的压力,辞掉工作,结了婚,但后来又回到了《新闻浪潮》。很多像她和夏姆戈里这样的女性——失去教育机会、被困在家庭里,在《新闻浪潮》的工作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和他人(尤其是男性与家人)的关系,有了从传统桎梏中走出来的勇气和底气。这也是这份媒体成立时希望做到的事情。

多年来,《新闻浪潮》获得了印度和国际多项媒体奖,从一份不被看好的扎根乡村和女性新闻的周报,发展为备受尊敬(歧视仍不可避免)的综合性媒体,报道范围覆盖了性别、政治、民生、犯罪等问题。对女性和达利特人权利的关注,仍是这份报纸不变的追求。

(原载《看电影》2022年4月刊)

 5 ) 不说不说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2022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的印度社会纪录片《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看后感触颇多,影片聚焦印度社会女性和媒体,讲述了印度最底层种姓中几个女性创立经营刊物《新闻浪潮》(Khabar Lahariya),关注受压迫女性,报导社会事件,做成了高种姓男性从事的媒体职业的故事。这些女记者采访报道的内容涉及政治、种姓、信仰、民生、性别、媒体、黑帮和犯罪等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在油管频道播放量达到1.5亿。印度虽然目前仍然较为落后,但媒体能够独立和自由表达以及监督政府改进,其发展绝对不能够忽视的。

摘录几句影片中几位女记者的有关话语:

——我相信新闻业是民主的核心,当普通人争取权利时,只有记者可以把这些诉求传达给政府,新闻报道就是民主社会中一股为正义而战的力量,我们必须谨慎负责的使用这股力量,否则媒体就变成一门单纯的生意罢了。

——做记者让我成为为正义而战的斗士。

——作为记者,我们将为改良这个社会而战。

——我们下一代人会问我们,当这个国家面临转折,而全社会对此保持沉默,你们媒体在干什么?《新闻浪潮》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曾经向当权者问责,我们致力于为民主制度发声。我们从未让“新闻**”这第四根柱石倾塌,我们始终像一面镜子一样客观记录着这一切。

 6 ) 从细微处观察

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女性记者们形成的一种较为系统性的采访方法。比如那些在展示和被学习的微笑,是一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即使是立场倾向上与采访者不同的询问,在微笑中,能够得到回答而不是攻击。除了微笑就是询问的技巧,怎么作为一个记者说话,展示身份和可以为那些采访者带来什么。即使这些女性没有可继承的社会资本或者文化资本。但在她们彼此互助和助人的实践中,一种超越出生和阶级的平等和尊重产生了。她们积累的经验和彼此在共同事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资本(系统性经验和被广泛认可的声誉)。使得这种实践有继续发展和被继承下来的希望。真的让人很感动。

特别让人欣赏的Meera,似乎是团体里的领头羊。头脑清明,意志坚定,态度温柔,一直在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也是第一个提出要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人。从她的学习,家庭,工作这些生活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值得钦佩和学习的地方。有时候温柔和协作还有团结是更好的解决当下问题的方式。还有如果继续谈讨,可能又是一部纪录片的她的求学道路,她婆婆对她的感觉,我觉得又是在充满压迫的环境下,年长女性对年轻女性的共情和爱。和主角形成对比的恰恰是被采访的印度教青年。

就引出了影片中非常重要的议题,莫迪治下的印度的问题。那个出现的手持刀剑的青年支持者。在影片里他是愚昧而狂热的,恰恰代表了印度农村中不想再从事农业的青年印度教徒心态。对于他们宗教是被教育过很神圣的东西,但是最重要的是,似乎是他们可以实现阶级上升的一种方法。那个青年花钱建造牛棚和他自己的荒田形成对比。他的农民父亲因贫穷自杀。而他不事生产,做各种狂热的活动的目的也是不想受穷,想搞政治。身为中高种姓的他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了一条迷幻的路。而身为达特利的一无所有的女性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们选择了作为记者帮助贫苦的人们讨到公道和正义。

非常讽刺。

而那么多支持印人的男男女女们,是不是也像是这位男性青年有一种豪赌的心态呢?是不是这也是印人党的一种策略呢?给支持他们的人和买彩票一样的希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以通过从政而平步青云。而参与他们的活动,喊他们的口号,向他们显示忠诚也很简单,只要做宗教行为就行。不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也不需要日复一日的学习,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深遂的思想。简单快捷的赌博比起解决现实问题要容易太多。

而Meera们走的路更加艰难,但是也更扎实。面对贫穷,选择接受教育和从事记者工作。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选择互相学习媒体技术和英文,为落后者提供帮助。面对不配合的公务人员,采用各种谈话技巧。面对异见者,选择采访他们提供理性视角的新闻。

虽然可能是被选择的视角下展现的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带给人残酷现实中的宽慰和希望。

 短评

在如此没有尊严的国度做着如此尊严的新闻记者工作,不惜冒着根深蒂固的歧视、误解与全球最大的危机来为正义发声,这群被标记为最底层的女性,太了不起了,值得所有敬重与赞誉,虽然更迫切的,是安全。正道难行,谢谢她们艰难地点过那么多盏灯,但愿至少我们也能呵护一二。四星半。

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有人沉迷软文 有人追逐热搜 依旧还有人用着最基础的设备践行着记者的职能和探索新闻的价值 《新闻之浪》团队看似是一种低种姓的反抗 其实更是多方博弈下的传播维度实验;到克什米尔团建也是没谁了

7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几乎全程含泪看完。印度的女性媒体人尚且还在战斗,某些地区的媒体却已经死了。我承认给五星是情感分过重,纪录片手法无甚新颖,但记录的意义并非纪录片本身。我们需要把最多的赞美给到这些坚持本心的女性媒体人不是吗,是她们冒着危险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SIFF 第9场 @影城3厅

11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网络时代能改变的,还有印度拿起手机的她们。种姓制度让女性地位堪忧,但看完觉得人家至少还能有一把“武器”…

16分钟前
  • 奶奶徐
  • 推荐

敏锐地拍出了国家主义翻涌而来的印度现状,尽管如此这个国家仍然有这样了不起的媒体存在的空间。

20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聚焦于印度一家全女性的报纸和发展,跟随时代从纸质媒体转型网络新媒体,同时也借由这些新时代女性的眼光审视了当下印度存在的诸如种姓、女性地位低下等诸多社会问题,时代的发展和落后的封建愚昧在这部纪录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如此对比也极度有张力。

2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2022.01.17 課堂放映。數字化的全球背景下,這群印度女性新聞工作者毅然選擇從紙媒轉型,以智能手機作武器,在被父權陰影和政治狂熱籠罩的國度開拓出一座紀錄時代、持續發聲的島嶼,孤獨而誠摯,擺盪卻堅定。她們中有的從最基礎的手機操作學起,有的只身前往被憤怒男性占據的礦場,有的在直面政治人物時犀利而冷靜地發問,還有的面對家庭與婚姻的壓力黯然退場,卻又最終選擇回歸。在嘉賓分享環節兩位製作人提到,此片意在呈現一種希望。的確,五年過去,那些顛簸路途的堅韌眼神中,從微光到焰火,屬於女性的鮮活生命色彩正熊熊燃燒。

27分钟前
  • 榆吉屋洲幾
  • 力荐

这种力量真的让人心惊,无论是传统的压迫还是威权在上,甚至直面迷狂的杀人之刀都能如此冷静,从容,这种勇敢真是让人心惊。在结婚生子以后还能重返课堂,拿下两个master degree,以最低种姓女性的身份做媒体人,真是正义给人的无穷力量。

31分钟前
  • ·冷酷小狗熊
  • 力荐

最后Suneeta回归的时候我整个人眼泪掉下来

34分钟前
  • Migration
  • 推荐

上影节第一场。“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这些女性太了不起了,让人肃然起敬。

38分钟前
  • 夏言
  • 力荐

【印度】和之前的《千审万查》有点像,即使在最微弱的地方,也要发出声量,创造自己的价值。比起影像中呈现的挑战与困难,现实永远只会更残忍;纪录片聚焦于那些能相信的力量,本身已是不易。不过这种角度选取看多了之后,也会对它们的创收、更仔细的分析模式保持好奇和兴趣;作为引言式的介绍已经足够,但还可以更深入。

4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样的纪录片,无论内容大于成片,还是怎样说,都值得尊重和肯定。

44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采访中甚至是一些无意的对话,还是带出很多荒诞的内容,传递出讽刺与无奈。一群努力的人,努力做着她们认定的事情,挺好。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以火书写 Writing With Fire (2021) [印地语中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P4y1M7nf —— “我们下一代人会问我们,当这个国家面正在变革,而媒体对此保持沉默时,你们在做什么?Khabar Lahariya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曾要求当权者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为民主制度发声,我们从未让'新闻自由'这第四根支柱倒塌,我们始终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为什么我们要叫祖国’母亲‘?这里根本不是民主的国家,女性也不能轻松地在这里生活。”

53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这部纪录片本身制作较普通,结尾部分也比较平淡,但是制作普通也掩盖不了这群女性耀眼的光芒。不禁想起一段话「真正的作者得缩在床上,蹲在地沟,在所有破碎的地方」,她们以最艰难的条件,跨越了阶层、性别,游走于这片被种姓和宗教割裂的土地。观影时总会时不时地感叹:女性真棒啊。

58分钟前
  • 是 Moon呀!
  • 推荐

這部片讓我們看到女性主義和女性自決並不是站在 incel 的對立面,成為另一種形態的 incel,而是不囿於環境、設備,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實現自我的價值。這三位女記者在嚴酷的種姓制度和父權社會下,閃耀著堅毅又溫柔的勇氣,給人前行的力量。好喜歡最後一個鏡頭,社長穿過鐵絲網,站在麥田中開始了自己的新節目。有種越過藩籬和束縛,在自由中高歌的壯麗。

59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7.5 国内媒体应该清楚,就算你们祭出8K高帧率视频、全景声、5G传输、全媒体,和这些独立报人比起来,只要观点市场是不自由的,那你们都只能落后得不值一提。

1小时前
  • 丘丢丢
  • 推荐

消费主义盛行的这边,其实也并没有比宗教神明的那边更远离荒诞多少。长期身处在荒诞之中,不免被同化,仍有发现荒诞的视界与向荒诞发问的勇气,实在令人敬佩,亦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1小时前
  • 乔小囧
  • 推荐

纪录片,印度一个纯女性组成的视频自媒体,且这些女性都来自于达利特,即贱民,是不可接触的第五种性。顶着这样的身份,就拿着个手机就走家串户的采访很多敏感的社会问题,我是真心佩服这些女生。这种在地狱模式里努力寻找自我价值的样子和我们平时了解的印度有点不一样。这些女性值得被点赞。

1小时前
  • 画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