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长眠

HD中字

主演:哈维尔·巴登,洛拉·杜埃尼亚斯,阿尔维托·阿玛里利亚,贝伦·鲁埃达,玛贝尔·里维拉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深海长眠 剧照 NO.1深海长眠 剧照 NO.2深海长眠 剧照 NO.3深海长眠 剧照 NO.4深海长眠 剧照 NO.5深海长眠 剧照 NO.6深海长眠 剧照 NO.13深海长眠 剧照 NO.14深海长眠 剧照 NO.15深海长眠 剧照 NO.16深海长眠 剧照 NO.17深海长眠 剧照 NO.18深海长眠 剧照 NO.19深海长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深海长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雷蒙(贾维尔•巴尔登 Javier Bardem 饰)在一次跳海运动中出了意外,全身瘫痪。原本英俊壮健的他要在煎熬中度过余生。他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中过活了26年,已经无法领会到活着的意义。他一再申请安乐死,却无法获准。他请来律师朱莉娅(贝兰•鲁达 Belén Rueda 饰),这个女人在与雷蒙的相处中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她不幸也身患绝症,二人更加惺惺相惜。朱莉娅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有一个少妇知道了雷蒙的经历,力劝他不要放弃生命,并深深爱上这个不幸的人。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把雷蒙从瘫痪的煎熬中重生过来。然而他还等着朱莉娅一起告别这个世界。阿牛出狱记2023技行天下魔幻迷宫唇齿之间 第二季冰棍超人指定幸存者第三季东云色的周末13月的女孩飞驰人生2罗斯福先生从今天到明天婉通夫人从普拉达到纳达冒牌监护人之寻宝闹翻天障碍诡秘阴宅电磁脉冲眨眼遇见夏天天将雄师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亲威尘雾家园G掰大明星英雄使命 2013远古外星人第十季扮死贤妻公民黑帮男兵女连长晶兵总动员冒牌卡萨诺瓦人鱼的童话2丹斯寻龙宝藏脱稿爱情第一季赌国恩仇天才一族热血街区电影版:极恶王 续篇命中注定那头鹅海女恐怖蜡像馆1953蜜月杀机皇后的品格西厢记女生部里的秘密为魔起舞:TikTok 网红异教大解密亿婚

 长篇影评

 1 ) 生得苦痛,死得自由

其实最后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和他一样平静。等待了近三十年,最后喝下那杯氰化钾几乎用不到三十秒。对死亡瞬间的刻画平淡而真实,没有人为此落泪。倒是离开前和家人道别的段落看的我泪流满面。死亡真的没那么痛苦。生者与生者的永别才是痛心的。有的时候活着的人只能自我安慰道,他离开我们,也远离了苦痛,他虽然死了,但得到了自由。

 2 ) 如果我们连死亡都不能选择还能选择什么

Mar adentro,mar adentro,
y en la ingravidez del fondo
donde se cumplen los sueños,
se juntan dos voluntades
para cumplir un deseo.
Ubeso enciende la vida
con un relámpago y un trueno,
y en una metamorfosis
mi cuerpo no es ya mi cuerpo
es como penetrar al centro del universo
El abrazo más preril,
y el más puro de los besos
hasta vernos reducidos
en un único deseo
Tu mirada y mi mirada
como un eco repitiendo,sin palabras
más adentro,más adentro
hasta el más allá del todo
por la sangre y por los huesos
Pero me despierto siempre
y siempre quiero estar muerto
para seguir con mi boca
enredada en tus cabellos

 3 ) 《深海长眠》: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深海深,深海深,
深到尽头失重处,
梦想变成真。
灵魂合两个,
心愿了一桩。
 
一吻燃生命,
电闪伴雷鸣,
此时肉身非吾身,
吾在宇宙正中心。
 
孩童相拥,
至纯之吻,
唯存一念。
 
你我两相望,
无言听回响,
深海深,海愈深,
超凡脱俗世间事,
血肉皆不存。
 
吾虽醒,
不求生,
但求唇吻埋卿发丝中。
 
——雷蒙·桑佩德罗*
 
雷蒙·桑佩德罗的这首诗,是用衔在嘴里的笔写成的。他以前挺帅的,可在26岁那年,雷蒙去海边跳水,结果摔成了高位截瘫。
雷蒙此后一直躺在床上,二十八年,他没有任何并发症,而且神志清醒,还写出了如此优美的诗句。
可雷蒙不能动弹,他的四肢也开始萎缩。
已经年过半百的雷蒙,头发变得稀疏、斑白,
雷蒙不想活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尽快的死去。
按照坊间通行的说法,就是施行安乐死。
什么是安乐死?
就是把病床愤怒的拉倒一旁,跃出窗外,自由的在林间和海面上飞翔;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湛蓝的大海,看着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回放。
这不是我编的,而是阿曼巴在《深海长眠》里拍的——这个悠扬的长镜头,把安乐死展现得如此百转千回、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让人严重抑郁的电影,讲述这部电影,就像看这部电影一样,需要先深吸一口气,再低下头,潜入阿曼巴的影像海洋里,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严肃点,我们在讨论自杀呢】

跟日系的《完全自杀手册》不一样,《深海长眠》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伦理文艺片,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形而上的问题。很多哲学家都严肃——起码是假装严肃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加缪那句“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西西弗的神话》)显然流传最广。
后世的中国哲学家刘小枫进一步总结到:“一般人的自杀是向暧昧的世界无意义性边界发起的最后冲击。既然生没有意义,主动选择死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毕竟维护了某种生存信念的价值。”(《拯救与逍遥》)
这话鞭辟,脱胎于动物界的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会通过主动的选择死来体现生的价值(或者学院派的将之概括为“人的在死性”)。

雷蒙·桑佩德罗就是这么想的。他活着,但活得没有尊严。所以,他阅尽人间百态,唯求一死。
反驳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追问一句:那么,尊严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这个答案很简单:尊严,就是你认为是“尊严”的那个东西。
从这个逻辑很容易推断出——雷蒙觉得他活得没有尊严,那么,他就活得没有尊严。
生命的意义真的是自足的么?雷锋叔叔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看来,活着的至高境界应当是为他人而活。
可雷蒙·桑佩德罗没有雷锋叔叔那么高的觉悟,他们欧洲人其实都不大相信别人,萨特还说“他人即地狱”来着,由此看来,雷蒙完全听应自己内心对于生命的体悟,倒也符合欧洲人的行事特点。

除去司法体系以外,雷蒙首先触怒了宗教人士。
上帝被钉十字架,道成肉身,拯救世人——被救者中当然也包括雷蒙·德桑德罗。
可你丫居然不领情?
于是就有教士上门开导。
阿曼巴拍的很智慧,他把教士也设计成了一个跟雷蒙同样的截瘫者(或者有原型?)。
教士的躺椅太沉重,上不了雷蒙的房间,于是,只好派一个助手来回传话,借以完成教士与雷蒙二人的辩诘。
教士怒不可遏:“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雷蒙不屑一顾:“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教士颓然。
教士的小助手满头大汗。
我一直对那个汗涔涔的小助手印象深刻,如果《深海长眠》有续集,就该把这个小助手塑造成主人公。
我坚信他会成为一个为安乐死奔走呼号的义工。
也就是说,小助手会成为西班牙版的《入殓师》。
为死者化妆,通过安乐死让一个人自觉有尊严的死去——二者在本质上是意义相通的。最后,大嫂马诺拉冲出来,高声宣告了教士的不受欢迎。
教士只好灰溜溜的离开桑佩德罗家的宅子。
 
【一个人、一群人和生活在一群人中的一个人】

马诺拉是个好心肠的大嫂,她一直任劳任怨的照顾着雷蒙。
哥哥何塞、老父亲朱奎恩,还有侄子加维,都在默默的照料着雷蒙。
雷蒙·桑佩德罗是个多么幸福的人啊,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桑佩德罗家的人从没把雷蒙看成负担。
年轻气盛的加维偶尔发次脾气,还要被全体长辈们数落。
而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才是《深海长眠》全片最大的悲剧感来源。
在许多外人看来,雷蒙恣意挥霍着别人给他的爱——许多外人想得而得不到的爱。
爱在雷蒙·桑佩德罗那里泛滥。

因为很多人仰慕雷蒙,他是个名人。
纷至沓来的拜访者让雷蒙不胜其烦,当单身母亲罗萨初次到来时,雷蒙很不友好。
后来罗萨又来。
再后来,罗萨直言不讳的告诉雷蒙,自己爱上他了。
罗萨有过不幸的婚姻经历,雷蒙的写作和谈吐征服了罗萨——据罗萨说,征服她的还有雷蒙那双“无比纯洁的眼睛”。
我得承认,这段剧情有点狗血,但我接受。
相较而言,女律师朱莉亚的出现,才更让人唏嘘。
朱莉亚得了家族遗传病,她会慢慢丧失行动能力,然后失忆。
同病相怜,还是朱莉亚最懂雷蒙。
朱莉亚摔倒了,可雷蒙无法搀扶她。
咫尺天涯。
在那一刻,雷蒙更加坚定了求死的决心。
而朱莉亚不想死。
不管怎么说,两颗心越贴越近。
在阿曼巴的导筒下,雷蒙圣洁无比的意淫了有夫之妇朱莉亚。
那是一场纯美的爱欲大戏。

朱莉亚本是协助雷蒙的律师,无奈自己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只得退出工作,全心全意的为雷蒙的文字出版事宜忙碌。
雷蒙则下决心最后一搏,他难得的出了次远门,亲赴法庭,争夺自己安乐死的权利。
不能动弹的雷蒙,看着车窗外的景物人事,露出了笑意。
导演阿曼巴的曲子谱得也很到位,雷蒙外出那一段,是全片曲调最欢快的一段。
当然贾维尔·巴登的表演也很出色,从26岁演到54岁,从健硕的小伙演到瘫痪萎缩的风烛老头,还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加利西亚口音,拿一尊威尼斯银狮绝不为过。
就五官还能动动,巴登的戏都在脸上。
还能时不时说句俏皮话。
    
雷蒙好不容易来到法院门口,发现门口挤满了抗议的人群——大多数是来抗议安乐死的。
可见,做名人难,做一个想死的名人更难。
一个人想死,为啥引得这么多人争相发言呢?
肯尼迪有句名言:“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把这话套用一下——生命也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个无罪的人可以被法律允许杀死,那所有的无罪的人都有可能被法律允许杀死。
别看西方人自由主义叫嚣得凶,其实行事的潜规则都是社群主义的。
法律嘛,便是这种社群伦理庇护的集大成者。
雷蒙是一个人,但他想死时就得面对一群人,因为他是生活在这一群人中的一个人。
雷蒙万般无奈下想借助司法救济,但是司法体系不会帮助一个人找死。
这对整个族群伦理规则的冲击太大条了。
可雷蒙实在活不下去了,老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的人,最大的帮助不是照顾他,而是成全他。

雷蒙坐上车远去,他嘱咐侄子要听话。
侄子不答,关上车门后,侄子跟着载有雷蒙的车狂奔了好一阵。
雷蒙最后来到罗萨家,两人温存了好一会——主要是满足罗萨吧。
罗萨的小儿子趴在雷蒙的肚子上睡着了。
雷蒙幸福的流出眼泪,喝下氢化钾。
在现实中,雷蒙也是在未被证明身份的人帮助下服毒自杀。

警察随后逮捕了雷蒙的女友,但之后的一星期,雷蒙所居住的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都陆续“自首”,承认协助雷蒙自杀,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
雷蒙的文字结集为《地狱来信》出版,震动了导演阿曼巴,这才有我们看到的《深海长眠》。
片名也来自于雷蒙的一首诗(即本文题诗)。
影片的最后,朱莉亚并未赴死。访客前来,留下一张雷蒙的照片。
朱莉亚怔怔的直视前方——她已经失忆了。
朱莉亚的身旁,是碧蓝的大海。
 
【我只想死得性感一点】

不管看不看电影,其实有些问题是我们一直在生活中面对着的。
譬如,我们一出生,就预设了不可回避的终点:死亡。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抱出来给宾客看。说孩子将来发财做官的都得到了打赏,而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人则遭到一顿合力痛打。(《立论》)
被打赏的人说的话,能否应验只有天晓得;被打的人,则说出了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
可见我们中国人,向来讳言生死。
子都曾经曰过:未知生,焉知死?
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哲学,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假装不知道他们会死。
那么,在一个讳言生死的国度里,与人讨论生死的问题,会有人理你吗?
这种讨论,倒成了与族群无关的彻底私人化的事件。
那么,死亡本身呢?
死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吗?
是吗?
不是吗?
呵呵,我只是和你研究研究,干嘛这么认真呢。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如果我有机会——我是说“如果”——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方式的话,我一定会选择一种性感点的方式,不能跟雷蒙·桑佩德罗似的吞氢化钾溶液,那不烧得慌吗?
不管怎么说,我只想死得性感一点。
我的死亡姿态,应该是团成一团,以一种圆润的方式潜入大海深处。
如果恰巧你还记得我,那么赶紧想辙把我忘掉。
然后像朱莉亚一样在海边建一所房子。
我在深海里长眠。
你则坐在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那一刻,才是王菲姐《不留》的境界:“情愿什么也不留下,再也没有什么牵挂。”
只有在死亡降临后,哥才真正成了个传说。
 
(刊载于《电影世界》2010年2月)
 
*该诗系笔者从英文转译,西班牙文原诗附此:

MAR ADENTRO
 
Mar adentro, mar adentro,
y en la ingravidez del fondo
donde se cumplen los suenos,
se juntan dos voluntades
para cumplir un deseo.
 
Un beso enciende la vida
con un relmpago y un trueno,
y en una metamorfosis
mi cuerpo no es ya mi cuerpo;
es como penetrar al centro del universo:
 
El abrazo ms pueril,
y el ms puro de los besos,
hasta vernos reducidos
en un nico deseo:
 
Tu mirada y mi mirada
como un eco repitiendo, sin palabras:
ms adentro, ms adentro,
hasta el ms all del todo
por la sangre y por los huesos.
 
Pero me despierto siempre
y siempre quiero estar muerto
para seguir con mi boca
enredada en tus cabellos.

 4 ) 《深海长眠》——我就要飞离,你是我的翅膀

一、 八百万种死法
      多少年来,坟墓比活着的人更能了解死人。在无数个难以成寐的夜晚,压在沉重的墓石下,埋藏在阴冷潮湿的土地中,倾听着灵魂交错的窃窃私语。1961年,海明威用一把长筒猎枪把自己的头部打碎,丧钟为他而鸣;茨威格和妻子在二战中,“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双双服镇静剂死于巴西;川端康成是唯一一个目睹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的人,之后他也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任何遗书;梵高一生穷困潦倒,枪击腹部自杀未遂,后重伤不治不久于世;舒曼跳莱茵河自杀未遂,精神崩溃,在精神病院里去世。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全是以自杀结束生命:马雅可夫斯基、茨威塔耶娃、叶赛宁、勃洛克。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人一生下来就被抛在这个世界上经历各种磨砺,有人体味到生如夏花的香甜,有人只看到永劫不复的痛苦。他们认为,上天剥夺了他们选择生的权力,但无法再夺去他们结束生命的选择,再活着对谁都无异于是一种折磨。“忧郁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中,那首魅惑的钢琴协奏曲陪伴着许多人步入生命的终点,召唤着那些奄奄一息的生灵。而实际上,这只是首动人的乐曲,将死的人听到的是死亡的呼吸,坠入爱河的人也能听到恋人的私语。很多人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哪怕微不足道,也足以支撑他们完成在很多人看来不可理解的举动。
 
     在“深海长眠”(The Sea Inside)中,雷蒙·桑佩德罗一生中的26年都在为自己死亡的权力而斗争。他四肢瘫痪并萎缩,平日里都是躺在床上,只有头可以微微转动。他不坐轮椅,接受轮椅就像鸟儿接受面包屑,微不足道,却失去尊严。
 
     雷蒙经常会回想起那一天,改变他命运的那天一直都在记忆的隐秘之处徘徊。他站在沙滩上,沙子钻进了脚趾缝,大海平静地酣睡着,充满了危险。海风吹拂着头发,岩石上有他的倒影,他摸了摸脖子,还能看到不远处沙滩上的女郎,镜头从天空低下头俯瞰着宝石绿色的水面。身体飞在半空中的时候,他才发现退潮了,然后一头扎进了那个浅浅的水滩折断了脖子。生与死不过都是一瞬间,大海给他生命,又拿走。
 
      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最终都会到达。别人问雷蒙为什么想死时,他总是简短的回答说,我觉得活着没有价值。虽然这也许会冒犯其他四肢瘫痪的人,但他并不是想审判谁,他只是在说自己的人生。他一直不解,死是大家都会到达的地方,为什么他说出来人们会那么惊恐,好像会传染一样。而对死,他从来没有犹豫过。
早晨,如果有风,并开着窗子,就能闻到大海。偶尔会有几只鸟雀在窗台上嬉闹,其余的时候景色都一动不动的凝视着他。家人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但这样的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他甚至不能触碰三英尺之外那个美丽的女律师朱丽娅,对于别人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对他来说却是一个妄想,一种梦。谁都看得出来他为那个女律师着迷,她的出现让屋子里的时间慢了下来,但是爱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他拒绝去爱。那个夜晚,他听见了朱丽娅在身后晕倒,却无法翻身下床扶起她。那一刻,他惊恐的叫着马诺拉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哪怕面对死亡他都不曾如此惊慌失措,他从来不怕死亡,他只是害怕无助的活着,一生都在这地狱不能动弹。
 
      死亡也许才是他唯一的舞蹈。
 
      不光是雷蒙·桑佩德罗,身体健全的人也在追寻死亡,因为夺去他们生存意念的不是身体的残缺,而是精神上的绝望。
 
      远离西班牙的海滩,在满是泥土和黄沙的伊朗,因为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自杀是有罪的。于是,在“樱桃的滋味”(The Taste Of Cherry)中,巴迪先生在山坡上的樱桃树下挖了个坑,开着车到处寻找可以埋葬他的人。他遇见了工人、收集塑料袋的人、从达拉班步行来的士兵、搅拌水泥的工人还有还在神学院学习的见习神父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巴迪谨慎的和他们攀谈,重复着他的诉求。很简单,他们只要第二天早上来树下看他是否还醒着,如果他不再醒来,就用铁铲掩埋他。不多不少,就二十铲足矣,每铲一万元,他们就可以得到二十万元的报酬,哪怕在首都德黑兰这都是笔丰厚的意外之财。
 
      人们絮絮叨叨的诉说着自己不太如意的生活,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生活拮据,收入微薄。但听到巴迪的要求,人们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劝说巴迪不要放弃生命。巴迪只是一语不发的望向前方,深深的眼窝中透露着让人难以忘怀的悲伤。之后,他用略微颤抖的语气平静地说,一个人不会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自杀并非是不珍惜生命,而是活着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不过,死亡对于巴迪来说并不是如雷蒙那样的义无反顾,也存在矛盾和挣扎。雷蒙不愿意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不愿想起当水手时环游世界的快乐,对他来说,那些快乐已经溺毙在那个浅水滩中,一一消失了。在和士兵聊天的时候,巴迪还愉快的想起自己服兵役的岁月,那个时候有朋友,一切都很快乐。早餐之后,擦亮皮鞋,等着少校点名,“一、二、三、四……”他们陆续报数。除了这些很少听巴迪提到自己的过去,或者自杀的理由,他通常不作辩解,因为没有人会体会。最后,终于那个博物馆的老头巴格荷肯帮助他,在听完巴格荷一路上对于自己自杀的一次体验后,巴迪突然调转车头飞奔回博物馆,仿佛丢失了贵重的东西,气喘吁吁。实际上,他只是希望巴格荷在早上去埋葬他的时候,能用几颗石子敲打他,确认他真的没有睡醒。多敲几次,再多敲几次。
 
二、 樱桃树下的深海
      是什么让樱桃树盛开白色花朵?花朵虽然不大,却很密集,一簇簇的晃动着。樱桃树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如果水太多了,树就会因为窒息而死。生命也是如此,需要精心呵护,怀着坚定的心。
 
       在电话亭里被债务缠身的男人,和通话的对方僵持不下。当巴迪询问他是否缺钱时,他却毅然的拒绝了帮助,仿佛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他生活得很好。还有那个收集塑料袋卖给工厂的外地人,都不知道衣服上写的字是什么意思,也拒绝了意外之财,甚至都不询问是什么样的工作,他说自己只会收集塑料袋。言语之间丝毫没有自我鄙薄的意思,只是很满意的安于现状。巴迪问那个独自看守工地的搅水泥工人,一个人在这里不闷吗?他想都不想就回答说习惯了。
 
      在这里,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不富足,但是却很快乐。导演阿巴斯小时候一直觉得大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屈从于权力,拒绝承认苦难的社会现实”,明明次日就有可能揭不开锅了,还在高兴的唱歌,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在他眼中的世界,就像电影中投射在滚动的沙石中的倒影,虚无、遥远、没有尽头,这一切都多么绝望!不过,当他长大,渐渐也变成了大人,连思想也是,会从无奈的现实中寻找积极愉悦的东西。
 
      当巴迪先生的汽车,一个轮子掉出土路的时候,他还在犹豫如何把车抬出来,唱着歌的农民就像从土里冒出来的绿色精灵,一眨眼的功夫就都聚集在了车的旁边。用纯朴的笑容对他唱着、说着,喊着口号一下子就把车抬了上来。巴迪先生似乎还没回过神,只是呆呆的说了句谢谢。生活虽说不是充满了奇迹,却也不是那么糟糕。
 
      电影的画面一直很苍白,颜色陈旧而不饱和。阳光在车外很刺眼,惨白的洒在每个角落,以致看不到阴影,越往山上走,土地就愈发的红,仿佛被阳光点燃烧尽的颜色。樱桃树的枝丫三三两两的伸出来,看不到有树叶在上面,树旁边总会飞绕着一群乌鸦,“啊、啊、啊”地叫着。天空中悬挂着几朵云,干枯得快要掉下来。这就是巴迪希望死去的地方,荒凉,没有人打扰。
 
      我喜欢在电影的开始还未出画面,却已经有人在讲述。“深海长眠”的开头就是,想像一个喜欢的地方,既然无法控制,就让它自由来去。阿斯纳斯海滩。湿润的空气慢慢溶解,色彩饱满得有些迷离。仿佛一种呼唤。
 
      面对雷蒙的选择,社会上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反对的人大多认为,生命是神圣的,不属于自己,自杀也是杀人。同样高位截瘫的教士,自誉为上帝的传教士,指高气昂地不请自来。坚持认为生命是上帝给予的,不能轻易放弃,还指责雷蒙的家人没有给他足够的爱。每个人都对生命有自己的看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草率的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很容易伤了别人的心。马诺拉的反应毫不出乎意料的愤怒,她努力维持平静地说,我不确定到底谁对谁错,但是您真的很多嘴!事实上,他们一家人都非常爱雷蒙。作为农民的哥哥对于他的自杀反应最激烈,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咒骂雷蒙的无情,絮絮叨叨说着一家人有多么爱他;作为嫂子的马诺拉,默默的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尽量让雷蒙过得舒适,如果问她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她只会沉默半晌,辛酸而无奈地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雷蒙一直视侄子哈维尔为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的教导他,哈维尔也当他是自己的朋友,愿意帮他做很多事情。最后当车子把雷蒙接走时,哈维尔欲言又止,没有说再见,只是轻轻把车门关上,追着车跑了很久。
 
      这些指责雷蒙的人,把他想象成自私、违背道德的人。可雷蒙却是个温暖真诚的人,即使不能动弹却仍旧魅力十足。他很善良,即使刚受完打击,仍然耐心安慰哭泣的罗莎;他很幽默,经常自我解嘲,初次见面,他会说原谅我不能和你握手,难以入眠的深夜,他笑称自己的腿太痒痒搞得自己睡不着;他总是微笑,这是他唯一能回报别人的方式,只能依赖他人的生活让他学会了微笑,而不是无用的哭泣。父亲苍老的身体佝偻着,对于儿子的一心求死,别人或者出力支持或者严词反对,只有他是始终一言不发。最后,他守在雷蒙曾经躺过的床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屋里冷清极了,卷起的被子把头埋在皱褶的阴影中,床上还有躺过的痕迹,仿佛仍留有余温,父亲呆坐在床边,低沉着头。比丧子更悲痛的,莫过于儿子自己想死。
 
      最后,法庭再次剥夺了雷蒙死亡的权利,他再也等不及这无止境的宣判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喝了掺有氢化钾的水。对着镜头说了最后的话,“尊严是什么?至少不是有价值的生命,我宁愿至少死得有尊严。”雷蒙厌倦了制度的倦怠,大肆的报道和没完没了的指责。生命本应是一种权利,不是义务。绵延了28年4个月零几天的痛苦,本该死于那次溺水的雷蒙终于如愿以偿。看着他被氢化钾烧灼痛苦的死去,是件无比残酷的事情,却让人无法移开视线,深深感到生命的无助,坚韧与脆弱共存。
人们说,溺水的时候一下子吸入海水,就会死掉,没有痛苦。回光返照,一生中的时刻再次呈现,那些雷蒙不肯回望的过去。这次再也没有谁把他拉出水面,可以安静的睡了。
 
三、 我就要飞离,你是我的翅膀
       “我的爱人,我要飞走了。我在朋友的花园里,来吧。
      在快乐的日子到来之前,我得经历苦难,来吧。
      我们彼此不太认识,你离开与留下,我都是你的朋友。
      不管怎样,我都是你的朋友。”
 
      阿巴斯认为,生活和经验带给他的结论是:“尽管我们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活着不能没有希望”。
 
      与其说巴迪一直在寻找死亡,不如说他在倾听他人的生活。1960年,巴格荷说他也想过自杀,挑了棵樱桃树准备上吊。忽然他摸到了手边柔软的浆果,就顺势塞进了嘴里,樱桃的滋味甜美无比,他一口接一口的吃,完全忘掉了自杀。后来,太阳升起来,壮观的景色美得让人心悸得快要晕倒。人活着就会有问题,生病了就去看医生,不能总想着以死解决。如果失去希望的话,先问问自己,你看过清晨睡眼惺忪的天空吗?傍晚嫣红的落日呢?满月之下的河流呢?有没有注意看过四季,是不是看到每一季都有不同的果实?那个生病的土耳其人告诉医生他用手指碰到身体的哪个部位,那个部位就疼,觉得自己病得很严重了。医生检查之后告诉他,他只是手指破了。所以说,得换个角度看人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光景。
 
      巴迪先生坐在博物馆的公园中,一只小黑猫从他的脚边溜过去。天上飞机滑过,拉出牙膏一般细长的白色喷气,山坡下是个学校,孩子们在绕着操场跑步玩耍,落日伴着正在兴建的德黑兰缓缓熔化成朦胧的玫瑰红。不管怎么样,深夜他还是来到了樱桃树下,灯光照得樱桃树渐渐发亮。躺在土坑里,他看到了皎洁满月,在雾气腾腾的乌云中露了一下脸,雷声阵阵,巴迪先生在闪电的间隙闭上了眼睛。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正如阿巴斯一直说的,他不喜欢控制观众,而是希望观众自己体会。早晨,潮湿的气息还没有在空气中散去,红褐色的土地变成了满眼的嫩绿色,观众这才明白导演在之前的拍摄中特意撤去了画面中的绿色。樱桃树上点缀着白色的小花。巴迪先生叼着烟卷和正在拍摄的剧组攀谈了几句,扮演阿巴斯的演员对着工作人员说,今天只是来收集声音的,不是拍摄。晨练的士兵坐在路边,有些人摘了几枝花很开心的摇来摇去。结尾字幕也由一开始的红色变成了绿色。
 
      有人说,巴迪先生并未吞下安眠药,睡了一觉又爬了出来;也有人说,巴迪先生确实死了,摄制组拍完了电影,导演让演员走出来,告诉大家电影并非现实。导演并未说巴迪先生的选择,他是否死了,或者这个摄制组是否与这个电影有关。这样精巧的设计让电影有了更多的维度。按照阿巴斯惯常的习惯,巴迪先生只是在坑里睡了一觉,醒来后看到一个摄制组,他习惯的上去聊了几句。摄制组的人和这个电影无关,他们只是来补拍的。阿巴斯总是喜欢找一个和自己很像的演员扮演自己来模糊意图,制造更多种可能。
 
      在“深海长眠”中,雷蒙虽然真的死去了,但是在他对死亡执著以求的过程中,仍旧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导演对生命的赞美。
  
      玛丽娅曾经问雷蒙,他对大海到底是如何的感情。他说,他仍旧热爱大海,想看海的时候就集中精神,向大海迈出一步。
 
      影片中最美的一幕便是雷蒙飞向大海的画面。这是一个催眠般让人窒息的长镜头。唱机中放着歌剧“图兰朵”里“今夜无人入睡”的男高音唱段,风从遥远的海边吹了进来。雷蒙的眼神闪了一下,手指蠕动,拨开床单,行动敏捷的翻身下床,拉开阻挡窗户的床,后退到走廊里,加紧呼吸,助跑几步,从窗子一跃而下。风声开始在耳边呼啸。他仿佛长了双巨大的翅膀,用力飞翔——飞过院子里的花圃,盘旋过高高低低的山坡,穿过峡谷,速度得比水流还要湍急,在猛地跃过一个山丘后,笔直上升,满眼都是湛蓝的天空。下面就是金黄色的海滩。“他们告诉我你在这里,我就飞过来了”,他抚摸着朱丽娅金色的发丝,夕阳在他们的头顶轻轻吟唱。导演用冥想中华美的飞行表现了雷蒙对大海和生命的热爱,只有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看到如此令人晕眩的壮美景观。
 
      雷蒙不是个丧失意志的垂死之人,他活得忙碌而积极。他制造机会让那对争吵不休的祖孙俩相处,告诉侄子不可以对爷爷不尊敬,总有一天会因为说出的那些伤人的言语而后悔,只想让大地吞没自己。他的小屋成为了单身母亲雷莎的庇护所,听着她的抱怨和喋喋不休。有的时候,志同道合的朋友把这里变成了一次聚会,举杯庆祝。
朱丽娅在还未见到雷蒙的时候,曾对马诺拉说过,她能理解雷蒙。那时候,谁都以为是一句安慰的话。后来,大家才知道,朱丽娅患上了复发性中风,这个绝症随时都能夺去朱丽娅的生命,或者让她在一次又一次不可预知的晕倒中变成植物人。她躺在医院中的时候收到了雷蒙的来信,“现在我知道生活在那种痛苦中,有时是值得的,如果这是唯一预见像你这样人的方式。值得和他们分享一根香烟。或者,像现在这样,即使是些可笑的字句,也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谈论一些滑稽的事情。我宁愿保持我小天地的井井有条,直到你的出现令我振奋不已。……飞过巴塞罗纳,到达海上,直到看到地平线,在地球的某一角,也许可以和你相遇。”他以前觉得没有权利去爱,但现在他和朱丽娅相互许下誓言,要相伴走完最后一段路。
 
     雷蒙不相信有来世,就像出生之前一样两手空空的离去。但是有些事情不能忘记,爱他的人不会忘记。死亡在这里并不悲伤,反而充满了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就像他最后一次上路看到的风景:坐在草垛上的妇人,教训孩子的母亲,忙碌的农民,交欢的小狗,牵手的情侣,还有转动的风车,先是一个,渐渐露出整个景观,紧接着是一大群一起在风中跳舞,生命的活力满满的几乎要溢出眼眶。如果不是这样的遭遇谁会对死亡如此执着?如果不能站起身在沙滩上奔跑,不能拥抱亲人,不能亲吻心爱的女人,不能亲手写下动人的诗句。不如永远沉眠于浩渺的大海。
 
     生命不是无病呻吟的痛苦,而是面对这些苦难仍能微笑,不论选择是什么都要认清自己的方向。人们将死亡抱在怀中,更加看清了生命的光辉。
    
     “大海深处,大海深处
     在失重的尽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
     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
 
     你看,我看
     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
     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
     但我一直醒着
     我一直希望我已经死了。”
                 ——雷蒙·桑佩德罗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13067/

 5 ) 长眠在深海的究竟是什么?

  记得蛮久以前我就一直想看这部片子,原因没什么特别,或是因为男主角贾维尔巴登,或是什么豆瓣五星电影排行榜,具体我记不清了。而作为一个不喜下载电影的影迷,这张盗版碟我留意许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也就一直搁着了。

    这么搁着的时间里,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有次和她盘膝坐在旅馆的床上聊天,幽暗的灯光下一边抽烟,一边天南海北,忽然她就提到了这部《深海长眠》,还有里面的这句“生存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老实说来,单就这句话的表达我并不认同,但另一方面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就这句话谈了些想法,和她便有了一些争论,我们性子里都是直率的人,几句没到一块儿去,俩人关了灯,一扭头就背对着各自躺下了。

    即便在互相沉默的时刻里,当时的我已然意识到同她争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观念问题,但依然无法遏制某种决定性的东西,加之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个女孩后来还是同我隔绝了。

    但我不想否认,在她谈论《深海长眠》的时候,切切实实地有东西击中过我,也许是因为片子本身,也许只是我的确很喜欢她,whatever,在她离我而去之后,我还是难得下了这部片,在某个无眠的深夜静静看完了。

    这大概算是影片与我的一点渊源,可能有些啰嗦,但也许它是更为本质的东西,很多时候诚然我在阅片,但更像是借由它们阅读自己,尤其在她离去之后的悲伤里,我更像是透过影片去触摸留存在记忆中的她罢。

    大体说来,这部片子还不错。大抵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某次意外中不幸导致头部以下高位截瘫,此后近20多年的时间里卧床不起,饮食起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亲人照顾。影片所展现的那个冲突,来自他试图安乐死,不过法律是立法禁止的。同时比较特殊的是,作出安乐死这个决定并不源于他的悲观厌世,恰恰相反,年轻时的他也曾周游世界,写下许多出色的诗篇,即便瘫痪,更多的时候他仍然让人感到温暖,谦和有礼,谈笑之间总是微笑,看起来他远比常人更加热爱生活。

    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奇怪,对生命的本真了悟从来是包含着看似极端的对立的,我也不喜用类似热爱生活是正能量、消极厌世就是负能量来评价这份体验,正负这类范畴是无法表达生命的内在关联的。如同安娜卡列尼娜在即将卧轨这个被认为“悲观”的刹那所体验到的竟是“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也许安娜是“悲伤”的,但重要的从来不止于此,而在于理解这份“悲伤”的真实性质。

     同样的,这也是理解《深海长眠》主人公选择安乐死这个决定的关键,也即去体验“决定”本身所包含的所有情感。影片最打动我的也从来不是那些权利义务之说,而是主人公最后生活中那许许多多的悲欣交集。

    譬如其中那段暧昧不明而充满矛盾的爱情,主人公是那样深爱为他无偿打安乐死官司的女律师,却一再地推开她。当他独自听着钟情的交响乐,思绪绵延出长年幽闭的房间,翻过山川,拂过青草,最后伫于一抹夕阳余晖的海滩,那里,四肢健全的他正轻柔地拥吻情人,他永远无法活动的手此时正体感着她双乳的温热;而现实地面对她满是怜爱的温柔眼神,他竟一时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说出了“你不要进入我的情感”之类伤害的话。话出口却已立即后悔,她失落的神情无疑也触痛了他,思绪迷乱的他此时竟渴求抽起一支戒了20多年的烟。

    这样矛盾而动情的场景还有太多,深感惋惜的同时我却忍不住感叹,生命于他而言也许已经成为了界限的区分,自我界限之内的意味着绝对的自由,而一旦有人进入,无论是出于善意或恶意,都已然都构成一种侵入,甚至爱情、亲情都已不能化解。也正因坚执于这样一份“自由”,虽然悔恨,却还是最终放弃了自己深爱的人,家人的任何参与,无论激烈的、温情的,都像是一种徒劳。

    大概这是一种坚强吧,不过我想,与其说这是他身为人的坚强,不如说是他作为人的“意识”的坚强,但人终究是不能和“意识”划等号的。于此相对的,我倒是想起了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可触碰》,同样是一个因意外而高位截瘫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也曾因此在一份看似只能柏拉图式的爱情面前犹豫过,甚至如主人公般拒绝任何他人的介入。但最终一个满是热情的小伙子,一顿不讲道理的瞎蒙胡搞竟然重又让他体验了身为人的乐趣,和这部电影倒是相映成趣。

    当然,我始终无意评判《深海长眠》主人公安乐死的对与错,仿佛按照某个标准他就必须继续生存或死亡。生存当然不是一种义务,但生存是否仅仅意味着一份权利?在这句看似提纲挈领的影片总结之中,是否包含着某种巨大的遮蔽?我希望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影片中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什么,那绝对不是什么权利义务之争,而是那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真实而混杂的生活处境。与其说这句“金句”的被铭记是原因,倒不如说是主人公真实生活打动我们之后的结果。

    也正因此,以权利义务这样的东西来囊括整个故事的冲突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一种降格。这些东西严重妨碍了整部作品的存在视域,试问,我们去除掉这些“纯粹观念”的表达,这部电影是否就会不那么打动我们?不会的,那些矛盾与冲突依旧会有其不可代替的力量。更深地说来,也只有在人被理解为观念性存在的今天,这样的阐述才会引起如此多的共鸣,按克尔凯郭尔的说法,存在作为最为粘稠、致密的东西,难道如今已经干的只留下纯粹的“权利”了?

    雷蒙最后还是如愿安乐死了,即便立法并没有通过,如果这让他感到幸福,我祝愿他在天国有所归属。但在我看来,立法是无法捍卫他真正的自由的,他的自由的实现来自我们更加深入地对“自由”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生存“权利”这样通俗的说法上。

    长眠在深海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雷蒙,阳光之下,远有某种更为幽深湿漉的东西召唤着我们。

 6 ) 亲爱的死神,你好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爱思考严肃的问题,和许多对凝重的东西有着天生狂热的人不一样,对于人生的各种认真不苟的态度,总是会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所以我向往着过上一种无忧无虑的,轻飘飘的生活,天天不思进去,闲逛逛,谈谈恋爱什么的,当然,不用结婚的那种。直到后来开始写东西,才渐渐的开始学会了面对一些东西,学会了点举重若轻的方式。

我并非就是要当米兰昆德拉,把轻啊重的问题再重新说一遍,而是想说明,我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会不喜欢《深海长眠》这样的一部电影,因为虽然我已经能够认真的去思考了,但死却依然是平时少想到的一个问题,逃避也罢,厌恶也好,总之是关于生和死的关系,在我这里亦然是沉重的。但是既然选择了看这部电影,就无可逃避这个问题。

这部片子比想象中要闷很多,因为总有一个人在那里很努力的寻死,所以无论雷蒙的笑容再怎样谦和,风再怎么温柔,海再怎么蓝,观众也不可能看得太轻松。在此之前,我看到过一篇影评,说到雷蒙最后选择了安乐死,却一直努力鼓励身边的人乐观的活下去,始终面带微笑。文章虽然不长,但通篇下来,却是寥寥几笔的把主人公刻画成了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很像我们小时候看到常宣传的那一种,后来我就想,幸亏我看了这个电影,否则的话,我就会永远被这么扯淡的一篇文章给蒙蔽下去,许是写文章的人不知道一个一心向死的人为什么比那些死皮赖脸的想活下去的人还要微笑吧,于是就这样硬塞了个理由了事。要么就是说雷蒙是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的人,人们想到了一种方法来帮助这些痛苦的人脱离苦海云云,这些文章虽然也不至于多么难看,但终究让我想起那句他人既地狱的话来。

他坚持要死坚持了三十年,这份执著足以折磨得他身边的人真的把他给弄死了。整个的过程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他越想死,就越死不了,他的死成了社会问题,人们千方百计的让他活下去,很多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来帮助他,于是跑来和他谈活的意义,活的勇气以及活的责任,他总是静静的听着,然后微笑着说,请让我死。有时候他也会发脾气,但他拒绝他人对他的评价的抗议无济于事。于是所有人在一瞬间都成了哲学家,而雷蒙的存在的最大的意义,也变成了一个哲学的问题,至于他干嘛非死不可,好像反倒是不重要了。

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的。不然他的眼中就不会再有那么美的阳光,风姿绰约的女人,他的笔下也不可能再有那么美的诗句了。事实正好相反,只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才更明白健康的生命的价值。也许正因为他比所有的人更明白这些,他才会毅然决然的渴望着死神的拥抱吧。

自杀的念头并不是个少见的事物,必须坦率承认的是,它或多或少的曾经划过我们生命的天空,只是最后将之付诸实现的人,要少得多而已。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我们只是单纯的厌倦了生活,或者是现实的桎梏让你感到难以呼吸的时候。人有时候是会想到不顾一切的去冲破这层层的束缚,去寻找一种解脱的。而这种解脱,是一种终极的自由,超越一切之上,且它的决定权一直属于我们,是谁都夺不走的属于你自己的权利,有了这种自由,你才会觉得无论怎样,你都至少有一种方式逃离,那么,现世的苦难与窒息,也才显得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没什么了不起的,顶多就是一死”遇到绝境的人这样对自己说着,会开始努力再作为生而挣扎,因为他看到了这结局,但是雷蒙却不能这样对自己说,他的绝境无休无止,他不得不保持着谦卑的微笑活下去。

加缪说,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而实际上对于生者来说,你最后有没有去自杀,那是一个结果,它一旦实施,就已经不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知道你随时可以自杀,无论怎样,你知道你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在那里,人大不了是一死的,也正因了这个结果,像我这样的任性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勇敢的活下去,才有可能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来说,给了他们活的勇气和活的兴趣的人,不是生命本身,而恰恰是死亡。

而雷蒙却是没有这样的选择的可能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的身体但凡还有一线希望能让他自由的选择生死,而不是依赖于别人,如果他知道他可以随时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都有可能会选择生,而不是死。他微笑的时候,都是他坚定的认为自己可以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时候,而当夜幕来临,他感到自己被迫的这样无休止的等待下去的时候,才是他歇斯底里的时候。这样的人,如果你给他一次死的机会,他是一定会去死的,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来。他和那些随时可以选择生死的人不同。

向死而生的人,有时候身上总带着异常美丽的光芒,就好像雷蒙,我看着他的微笑,会想起三毛,三毛的一生都是博爱的,热情洋溢的,她给朋友写信,从来都不怕用上最热烈的词语,现在想来,许是因为在她的心中,早已经不在乎了世人的猜疑。因为她心里明白,她可以选择。很多年前,我曾经为她的离去而百思不解,除了伤心以外,甚至感觉自己是受了欺骗,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对于有些人来说,正因为有了死亡,生,才可以如此尽情的灿烂。所以,每当我听到有人对雷蒙这样的人报以“有勇气死,就该有勇气活”之类的种种评价的时候,都只是心中淡淡,你以为你还有资格评价他怜悯他,但请记住,他做出的选择,是对你最大的藐视。

他站起身来,缓缓的走到走廊,然后开始跑向洒满阳光的窗,一跃而出,开始飞翔。天空很蓝,他飞过花园,飞过麦田,飞过小路,也飞过丘陵,丘陵的后面,是一片深深的海。

 短评

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正剧向的me before you.人物之间的交织日常却不乏诗意,贾维尔的表演如同一支悲伤的定海神针。我和安利这部电影的人聊起自尊与自由,有点难接的时候对方忽然说:所以爱情也拯救不了生活。嗯,好在大部分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值得被拯救。配乐其实是值得再加半颗星的,那些交响乐与风笛声

10分钟前
  • 紅豆生南京
  • 推荐

“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失去自由的生命是否就没有继续的必要了呢?这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而其实不切身体会谁也无法妄下定论。贾维尔巴登化妆得都要认不出啦,演得也真是好…那个长镜头印象深刻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在夢中飛翔,飛過那巍峨的山梁,飛過那葱鬱的林莽,飛過那浩瀚的海洋,直達迷幻著夢的天堂;但是,我醒來,癱臥在渾濁了千年的病床,無助和卑怯張牙舞爪地猖狂,憐憫肆無忌憚地在耳畔迴響。或許,讓我離開,這悲哀的世界上,已沒有留戀駐留的地方,畢竟,我嚮往那逍遙無羈的自由場,那裡,鮮花蕩漾。

18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生命之痛楚在于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的生命无异于死亡。敬畏生命,尊重死亡的权利。8.2

2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2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1.人的生存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义务?如果仅仅只是说是一种权利,是否太过于自私?毕竟人生于世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联结;2.当一个人活着却在无形成中造成了困住亲人和爱人的监牢,他是否还应该活着?3.只有处于相同境遇的两个人才能够感同身受,才能够彼此进入彼此的内容;4.真爱或许自私但也包容。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那个主观视点的飞翔长镜头不错

37分钟前
  • 小老鼠
  • 还行

拖了很久断断续续的看的。恕我无法欣赏,还是不能忍受巴登那张长苦、隐忍而又蛋疼的脸。。。

3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生命是权利还是义务?很好的议题!

40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一个人的深海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几次差点睡过去,而且很长时间内想到那个航拍的俯视长镜头就犯困。

46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那个纵身一跃、拥抱群山大海的长镜头,久久挥之不去……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那我宁愿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大海深处,大海深处,在失重的尽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你看,我看,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但我一直醒

5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为什么我的生命里没有欢乐?为什么我会想死亡?

52分钟前
  • 400blows
  • 力荐

主题沉重 过程沉闷

54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生命的尊严。你会知道,西班牙不只有阿尔莫多瓦。

56分钟前
  • Deborah
  • 力荐

为什么还要我如此艰难地活着。

5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人应该有自杀的合法权利

58分钟前
  • 思阳
  • 较差

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尊重生命。贾维尔巴登很出色的演绎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生和死的命题

1小时前
  • 安那其主义
  • 推荐

去除了生命的自由诚然不是自由,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是生命。生命是权利而不是义务。

1小时前
  • mon bab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