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太空

HD中字

主演:伊隆·马斯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回到太空 剧照 NO.1回到太空 剧照 NO.2回到太空 剧照 NO.3回到太空 剧照 NO.4回到太空 剧照 NO.5回到太空 剧照 NO.6回到太空 剧照 NO.13回到太空 剧照 NO.14回到太空 剧照 NO.15回到太空 剧照 NO.16回到太空 剧照 NO.17回到太空 剧照 NO.18回到太空 剧照 NO.19回到太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回到太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奥斯卡获奖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国威(《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首次将镜头对准天空,讲述了 SpaceX 鼓舞人心的崛起历程,以及埃隆·马斯克 20 年来为重振美国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努力。这是自 2011 年航天飞机退役以来首次在美国本土执行载人任务,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功臣工程师和宇航员。《回到太空》记录了 NASA 资深人员鲍勃·本肯、道格·赫尔利和其家人在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将带领观众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激动人心的旅程,并探访马斯克和 SpaceX 团队的任务控制中心,见证其如何以“海面溅落”的方式将太空人送回地球。醉恶邻居房奥维尔号 第二季神偷艳贼2012你恋爱了吗?戏里戏外第二季星际旅行:下一代 第六季亚莉克莎与凯蒂第二季绅士们第一季魔法教母弗兰兹失恋大不同后生七剑下天山之封神骨蚊子海岸第一季寒冷的十一月奇妙博物馆 第二季春寒飞越危墙马戏之王2017硬击钟声乌鸦血私家法医第二季彼得的龙雌雌大盗尸油 3D终结之境恩培多克勒之死血乳交融污秽英伦对决(普通话)决战千王和歌子酒第2季急诊室的故事第三季母亲2009花甲警官光环 第一季大赢家娜姐背后的男人你是我的眼睛亚洲食谈

 长篇影评

 1 ) 关于国家矛盾的个人理解

最近看了几个纪录片,一个是这部马斯克的,一个是美国对外战争和金融霸权的,这两部片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不输出情绪。

很多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个人对国家的敌视,其更本原因在于个人把本该是一群人的组合理解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结果就是当这个理解成一个人的组织或国家或企业,做的坏事是很可恶的,做的伟大的事是有不轨之心的,无论做什么他本质就是坏的,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并无二致。

其实,无论是国家,组织,企业,都是想象的共同体,是便于理解和对话及凝聚力量而打造的虚拟名词(可参考人类简史)拿一个国家举例,国家里有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进而转化为政治诉求,侵略伊拉克可能就是能源企业的政治诉求,这对于当地平民来说很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是恶魔,因为一小部分资本家不能代替所有美国人。

同理,美国债务高涨,运用金融霸权印钞票,你能说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吗,华尔街的资本家应当承担责任吧。

马斯克搞的火星计划,计划实现火箭的多次利用,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伟大的,而他一个公司也不能代表美国就是伟大的,马斯克只是国家的一个个体,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当看待一件事物时,不能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眼光去看,这样很幼稚。当美国在做坏事时,你要看到不是美国这个人在干坏事,以至于联想到,美国这个人有很多企业都是坏蛋,美国人都是坏蛋。

而应该清楚做坏事的是一小部分利益群体,借用国家这个工具在干坏事,发射火箭,是马斯克在用公司这个工具实现他的太空梦,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在用国家的资源和机构在进行真理的探索,你在读书是你利用学校这个学术机构过去知识,各自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而作为主体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无疑的,但在旁观者看来,你做的事可能损害了我的利益,矛盾和阶级利益就此产生!

————致所有在用狂热的思想抨击一切的国人,多看点书吧,这样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2 ) 太空业一瞥

重回太空 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态,不同于我们是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纪律严明、兢兢业业、重任在肩。他们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这个东西,想做出很炫酷的东西,或者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理解并且顺从自己的人性,可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事业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个人和集体取得了一个平衡。而他们共同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事情,集体是保护他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战战兢兢,要被它管理的。 而重回太空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完成了就志得意满,一劳永逸,而是一条星辰大海的路,像路飞一样完成一次冒险后,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后面。喜欢这个事,持续去做这个事,而非完成了,赚钱了,庆功了。他们享受整个过程。而这是20年,看到他们戴的口罩,有时候也会取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马如龙在业余火箭爱好者活动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爱好者发挥,而非隔绝在外。这就是创新的土壤吧。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更多是自己喜欢,并且认可这件事,而非外界给他们冠以的高帽。发射厅内,可以看到各种人,有长发的、大胡子、牛仔裤,也有spacex官方T恤,但没有那种严明的服装要求。这么多人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升空的宇航员孩子被家庭很重视,而非觉得他们这么小不懂事,或小家不重要,报效集体最重要。 所谓技术上的触动并不多。更多的是我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态

 3 ) 偶像马斯克

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就像游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触发事件新的科技会诞生,指引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很荣幸,在有生之年见到了这载入历史的一刻。而马斯克就类似与GM,来执行这个操作,而且是让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的。

如果说,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那好吧,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一句话,马斯克就是神!

但是,马斯克自己都说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99.9999999999999999999…

 4 ) 甜到犯规的奈飞腐剧,彻底把我撩到了

近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出差半年后,终于“回到地球回到家”。

3天前,SpaceX 公理 1 号(AX-1)乘组已坐飞船返回地球的新闻,传遍了全球。

公理1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全私人、全商业化的国际空间站任务。三位来自加拿大、以色列、美国的富豪,为此次旅行支付了 5500 万美元(约 3.59 亿元人民币)的船票,登上了太空,完成了此次堪称史上最贵的旅行。

有人盛赞这次旅行,“既代表了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努力推进近地轨道商业市场的结果,也代表了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开始——更多人将有机会执行更多种类的任务。”

公理1号上天前一天,纪录片《回到太空》在奈飞上线。

该片讲述了马斯克作为SpaceX创始人,潜心20年制造私人运载火箭的故事。

该片的导演是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夫妇。他们曾凭借纪录片《徒手攀岩》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奖。去年,他们执导的纪录片《泰国洞穴救援》备受业内外认可。

《回到太空》豆瓣评分8.7,颇受好评。

01 重启太空事业

马斯克以敢想敢做闻名全球,他一直有一个太空梦,被人称为“现实版的钢铁侠”。

年轻时,他每次浏览美国宇航局的网站,都会感慨:“好吧,很难......”

2002年,马斯克想在俄罗斯买火箭,但是失败了。他决定在美国开启自己的航天事业。

美国早期的航天事业十分出色。

1969——1972年,美国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开辟了人类航天事业的新版图。

自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火箭问世后,共进行了135次飞行,平均每趟旅程的成本高达16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航天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一旦发生航天事故,航天局便会遭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由于成本过高。2011年,NASA停掉了航天飞机载人飞行项目。

后来,NASA提出想将运载火箭和飞船外包给私人企业运营。但是此举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他们不能容忍航天技术变成私人专属。

得知此事后,马斯克只好另起炉灶。

02 从零开始

马斯克开启航天事业的第一步,是与专业的航天人合作。他邀请了有15年火箭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汤姆·穆勒担任公司副总裁。

第二步,马斯克租下了一个仓库,用作火箭制造基地。

第三步,马斯克投入了1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人、场地、钱齐全,他们从研制螺丝钉到制造火箭壳,全部从头开始,目标是生产出一架名叫“猎鹰”的火箭。

马斯克告诉大家:“我只有1亿美元,够飞三次。如果三次都没成功,拿不到融资,那公司就会凉凉......”

但是很不幸,猎鹰号火箭前三次试飞全部失败。

2006年,猎鹰号第一次起飞时冷却系统故障,发动机自燃导致火箭坠毁;

2007年,猎鹰号起飞七分钟后,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导致发动机停火,火箭坠毁;

2008年,猎鹰号的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火箭双双坠毁。

三次失败令很多员工倍感疲惫、挫败、焦虑。

一位高管直言:“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在家两个月没说过一句话。”

马斯克也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第一次真正面临精神崩溃。”

但马斯克深知,“你永远不会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他愿意拥抱失败,再次出发。

第四次,马斯克团队终于成功发射火箭,并与NASA签订了15亿美元的合同。

03 永不放弃

航天飞行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火箭飞行后即坠毁,多数材料只能使用一次。

为了节省成本,马斯克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让火箭飞行后精准安全着陆,实现火箭的回收利用。

一位火箭专家说,“让火箭着陆确实看起来很荒谬,因为你是要让摩天大楼般大小、重达30吨的东西降落在大海中央的指定位置,操作难度高,危险系数大。”

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SpaceX的技术部门苦思冥想,在火箭上安装了被称为“网格鳍”的着陆腿、引擎、传感器和驱动器等装置。他们通过先进的算法引导火箭飞向着陆地,并使火箭在下降过程中减速,令火箭安稳着陆。

2015年,二号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后,火箭下降时平稳着陆。SpaceX公司成功完成了“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的技术研发。

自此,火箭的制造成本下降了十分之一。

SpaceX公司再接再厉,开始研究载人火箭。

第一次发射载人火箭时,他们遇到了雷暴天气,安全员提出了延迟发射的建议,马斯克采纳了。

火箭发射时像一枚巨型炸弹,威力强大,稍有不慎便会机毁人亡。

2016年,SpaceX发生了火箭爆炸的意外事故。发射塔、火箭、卫星都在大火中被烧成了断壁残垣。

人类航空史上的灾难更是触目惊心——“阿波罗4A”地面试验起火、“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哥伦比亚号”空中解体……

航空事业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是每一位航天人都在努力向前。他们深信,“探索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值得我们冒风险。”

 5 ) 马斯克年度公关又成功了

看完觉得应该是年度最佳。

生而为人渺小又伟大。

浩瀚星河中的沧海一粟,却又一次次在外太空创造着奇迹。

马斯克和Space X的确是企业家精神的鲜活载体,内心要多强大才能背负无数个陨落的火箭,只为下一次可能会被命运眷顾的成功。在极度垄断官僚的美国航天系统实现商业化运营、让每一个火箭可回收,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18年的努力成型。

当“龙”飞船终于载着两名宇航员划破天际,宇航员Bob儿子的恐龙玩具也一路跟随,漂浮在太空舱的每个角落。科技和人性的光辉相互交织,人类群星闪耀的又一瞬间。

到了外太空,人类的成就不分国籍,不分种族,我们都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人类。在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和四分五裂的世界局势里,如果所有决策者能放眼外空,从穹顶之上遥望那个没有分国界线的地球,是不是就能减少一些无谓的纷争和伤害?

 6 ) 《回到太空》:励志的公司宣传片

《回到太空》是由美国导演金国威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追踪了伊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过去二十年里不可思议的崛起过程。在疫情期间看这样的片子,相信许多人会受到鼓舞或感动,并由衷地感叹自己的活动范围与片中那种宏伟梦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反思正是这部片子想要取得的效果之一。它成功地把一家公司的宣传片拍成了一首献给理想主义的赞歌,燃情又励志。

我曾经问一位研究传媒的美国博士,“回到太空”“开发火星”这样的口号真的对美国公众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原因在于,美国一直是科技的受益者,这是美国人“用科技解决一切问题”思路的延伸。比如,如果地球上的环境污染失控,变得不适于居住,那么如果已经在火星建立了殖民地的话,就等于留好了一条退路。在美国,有一群像卡尔·萨根那样的科普作家向公众宣扬科学家的理想主义精神,激发人们探索太空和未知的兴趣;阿波罗登月、挑战者号爆炸等标志性事件都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再加上《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的大量大众传媒的渲染,太空不仅是科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也强烈地存在于普通人的想象中。多数美国人会觉得去太空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所以,这样的口号在美国很有影响力,能够牵动普通大众的神经。

美国人确实有太多的理由需要回到太空。自从2011年7月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退役后,美国就丧失了从本土想太空运送与航天员的能力。之后几年,美国宇航员只能坐俄罗斯火箭往返太空,还要付给俄方高额的“路费”。这当然让一部分充满国家自豪感的美国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一边怀念六七十年代美苏太空竞赛的峥嵘岁月,一边骂当今美国的政客没有远见。片中一位宇航员难堪地回忆,她从太空回来后参加电视节目,许多学生观众问她成为一名宇航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学好俄语!”她回答。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诞生了。他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一个有点特立独行人,经常发表有点古怪、耸人听闻的言论。虽然他的两家主要公司今天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是即使在美国,人们仍旧对他褒贬不一。在一些中产阶级眼中他是有点“邪恶”的富人,和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一样,利用法律漏洞逃税,苛刻地对待工厂工人;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他是“骗子”,通过迎合政府的环保政策获得补贴,骗取纳税人的钱。

虽然有这些争议,但马斯克在商业上非常有决策眼光,且知道如何包装自己公司的卖点。美国国会之所以砍掉航天飞机项目,主要是因为太贵了,据说平均每次发射的费用高达5亿美元;而且出事故的概率也很高,五架飞机就爆炸了两架。太空项目主要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已经证明了自己在空间科技方面的领先;加上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近年来渐渐加大,当时许多穷人质疑仅仅为了科学研究花这么多钱是否划得来。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等国在太空技术方面逐渐追赶上来,美国人的心态又变了。片中一位NASA官员担忧地说,未来太空中我们将落后于中国,“甚至落后于印度”。

马斯克敏锐地觉察到,在美国的体制之下,要说服美国政府支持自己的私人公司,必须证明它更有效率,发射成本更便宜。这也符合美国右派的信条,认为私人公司一定会比NASA这样的政府实体更有效率。凭借20年来持续不断的研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地研发出了火箭和太空船回收利用技术。按照片中的宣传,这样可以将发射成本降低到NASA发射费用的十分之一。很显然,帮助美国人“回到太空”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科学家的理想主义,而是非常实际的基于成本控制的商业计算。此外,虽然这是一家私人公司,马斯克本人进行了大量前期投资,但它主要的客户是NASA,它的发展仍旧离不开政府支持,最终要由纳税人的钱来买单(虽然更便宜),这就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虽然这些背后的因素是很明了的,但是这部纪录片有意回避了这些,它也回避了比如“太空技术掌握在私人公司手里是否是件好事”这样的普遍担忧。它把镜头对准了充满抱负的企业家,富有科学精神的研发人员和奉献意识的宇航员。它强调了太空探索的科技挑战和风险,克服这些挑战所需要的毅力和勇气。它回顾了美国在太空取得的历次标志性成功和灾难性事件,甚至“过时地”展示了乘坐龙飞船到达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的生活细节——玩具恐龙如何悬浮在空中,宇航员在空间站健身,太空行走等等——仿佛这些都是第一次发生一样。这些充满怀旧色彩的镜头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美国属于这里,美国在这里不能缺席。

 短评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8分钟前
  • Crepuscule
  • 力荐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1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12分钟前
  • xTnis
  • 推荐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14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19分钟前
  • 鹅岭懒人
  • 推荐

片尾曲赞

23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24分钟前
  • Novichok
  • 力荐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29分钟前
  • Sanders03
  • 推荐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30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33分钟前
  • Jaguar@sh
  • 力荐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37分钟前
  • hansglz
  • 还行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42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48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49分钟前
  • 撒野
  • 力荐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51分钟前
  • 左右
  • 力荐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54分钟前
  • 可真豆
  • 力荐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58分钟前
  • 差不多查理
  • 推荐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1小时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1小时前
  • 陈以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