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阿弗尔

HD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皮埃尔·利奥德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法国,德国语言:芬兰语,法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勒阿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烽火佳人阿里巴巴2所罗门封印雷霆战将张云龙版心灵厨房爱情洗牌尽管雪落嫦娥奔月传说笼中之鸟忍者乱太郎战舰波将金号嗜血将军2白皮少女圣哥传第三纪自君别去 第二季痛苦与扭曲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 第二季云朵上的羊角花血战机械人新年行动切里嫁给百万富翁淮上人家所以,我就推你了云下的日子母性2023神秘博士 第四季大力神在纽约阴丹士林罪案现场实录第五季朋友2超索型警诚信神探狗笨吉病毒劫持权力的游戏第二季我还是我:迈克尔·J·福克斯 STILL A Michael J. Fox Movie怪兽之岛异能学姐11度青春之《江湖再见》迷因杀机2022蝴蝶结

 长篇影评

 1 ) 小人物也可以伟大

很早就看到常去的那家小电影院贴了le havre的海报,一直没有去看,竟拖到了现在,然后又恰巧赶上了第二轮放映。放假嘛,刚好有时间,二话不说走起。

早听说这是阿基头一回拍温情小品,还是很期待的。影片开始即刻画了一个平凡无奇的擦鞋匠,每天赚十几欧元勉强养家糊口,以及当地的一名总是穿着风衣的监察官。擦鞋匠曾经是一名作家,但中年后落魄至靠擦鞋为生,生活地点也从巴黎转到了本片的发生地,勒阿弗尔,一个看上去很复古的地方。好在他有一个贤惠且爱他的妻子,一群热心的邻里,还有一条狗。闲暇时到家附近的酒馆喝上一杯,侃侃大山,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着。转折发生在一个企图偷渡到伦敦未成,被截获在勒阿弗尔的小男孩身上,他从警方眼皮底下溜走,并阴差阳错的与擦鞋匠有了交集。擦鞋匠动了恻隐之心,让他住在家里,照顾他,保护他,并不时应对监察官来找麻烦。邻居们也热心帮忙,大家都想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与此同时,鞋匠的妻子不幸病重住院,鞋匠每天在看望妻子之余,还要为男孩的事东奔西走。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凑够了从勒阿弗尔到伦敦的偷渡费,并齐心协力躲过警方搜查将男孩送上轮船,监察官也良心发现,出了一把力。擦鞋匠的妻子最后也痊愈,皆大欢喜。

似乎有很久没看这种温情而happy ending的电影了,尤其是两条故事线都得以喜剧收场,看完后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擦鞋匠那么平凡的一个人,却能尽己所能帮助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甚至于不顾自己安危,并且筹集了一笔对他而言的巨款。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人,不止他,那些邻居们也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面包店老板娘,杂货店老板,酒吧老板娘,都为小男孩献上自己一份力量。也许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故事,但阿基将这部电影像一则寓言一样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好人有好报,以及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的光彩。

影片的很多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男主无疑是一个很骄傲自己昔日的辉煌,有点小聪明,又很善良的人。看到他穿上不知多久没穿过的正装去为小男孩的事情奔波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尤其是他去探监时冒充律师,那种俏皮让人莞尔。他在回答别人为什么要信任他时,自信的说,就凭我的蓝眼睛!爽朗的让他的形象不由自主高大起来。那个小男孩,哪像是个偷渡过来的没见过世面孩子,眼神深邃,言谈成熟,做事老练,又不失可爱,怪不得最后监察官会放他一马。还有那个little bob,那么大年纪了在台上卖力的玩摇滚,筹集到了3000欧元,只能用浪漫来形容。

其实整部电影的基调就是浪漫的,一切都很温馨。小人物的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是充满阳光。也许阿基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平凡的人,也可以诠释伟大。

生活在底层,亦能够仰望星空。

看,樱花开了。多好。

 2 ) 最后的电影作者

  
  考里斯马基是当代电影人中少数几个自己编剧、执导、剪辑并使用固定的演员班底的导演。一致的电影主题,相类似的影像风格等都使得他被称为“最后的作者导演”。就像伯格曼的一生总结之作《芬妮和亚历山大》,《勒阿弗尔》也是他固有主题和风格特征的汇总。
   
一、 ■新现实主义
  在考虑《勒阿弗尔》的风格时,马基有明确的指向:“我想这部电影试图对法式的新现实主义进行新的改造。维托里奥•德•西卡和塞萨•柴伐蒂尼风格是潜在基调,在此基础上我给它的新现实主义加上马塞尔•卡尔内和雅克•贝克的感觉。无论是我自己的起点还是这个小镇自己的起点,都完完全全是一张白纸。人们可以使它成为梅尔维尔式或者《米兰的奇迹》(Miracle in Milan)式的电影,又或者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东西。”

  □现实主义。《勒阿弗尔》剧情直线发展,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呈现一段完整的生活片段,故事有时跳跃有时停滞,但是从不回头。人物的前史都在轻描淡写里完成,考里斯马基不会用闪回去交代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不关心从前,而只是当下才是他更愿意凝视的东西;只有当下的处境,才更值得书写。它的场景简单,场面调度也简洁: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个人物和别无他物的光秃秃的房间,就是故事展开的戏剧化舞台。台词也简洁直接,不人为制造煽情高潮。正如他自己所说,华丽的设计只会带来距离感,毁掉他想要创造的现实主义。
  □Dogma95。《勒阿弗尔》让人想起同样来自北欧的拉斯·冯·提尔和他著名的Dogma95誓言。这场距今最近的电影运动轰轰烈烈却也很快偃旗息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考里斯马基也正以他自己的形式践行着当年的纯洁誓言。影片中一段实拍的纪录片片段,音效使用的克制,都用一种自然主义式的前卫去追求电影的纯粹本质,既疯狂又孤独,既独树一帜又似曾相识。他又被誉为道格玛95的前行者,抵制过多的技术,舍弃数字技术特效,相信影像本身的力量

二、 ■水下的冰山
  就像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马基有意的节约和克制之下,隐藏着水下“八分之七”的暗涌,静默之中,张力尽显。

  □极简主义。《勒阿弗尔》的人物少、场景少、台词少,情节设置简单,有留白的叙事和开放结局的设置。在视觉语言上,多固定机位拍单镜头,运镜风格简单利落,画外也往往成为重要的叙事空间,如擦鞋匠给小孩留午餐和钱的场景,只用了一个镜头来表现:镜头对准楼梯阶梯,擦鞋匠的手在放入面包和钱之后出画,镜头不动,画外传来划水的声音,这个镜头至此结束,救助关系交代简洁又不失神韵。
      □ “布列松式”。人们往往将考里斯马基和布列松做对比,在克制绝无花俏的镜头下,考里斯马基正如布列松一样,呈现出的是生涩的画面感和非连续性的叙事。和集中表现冲突和戏剧化的传统叙事方式不同,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没有充满对抗感的镜头和调度,人和事都发生在沉默平淡的空气下。如布列松热衷于拍摄人物的手和脚一样,考里斯马基同样热衷与身体某个部分的细节动作,比如一个眼神,一双鞋,一个细微动作等。在《勒阿弗尔》中,拍摄坐在饭店里吃饭的马塞尔时,考里斯马基摒弃了中景镜头,将镜头聚焦在马塞尔那双挥舞着刀叉的手。这种对于局部动作的固执地捕捉,创造出影片的独特节奏和趣味。

三、 ■鲜明的个性
    对阿基的影迷来说,怎样的故事已经不重要了,光是欣赏大叔的的气质和个性就够了。

  □外冷内热。《勒阿弗尔》影像风格一如往常冷峻,整体影调为冷峻的灰蓝色,人物在冰冷的街道上穿梭,在冷色调的房间里生活,似乎这样带着点悲伤的蓝色,才是普通人生活的真正色调与温度。但故事冷峻的色调下,情感却柔软温暖,就像室内和人物身上点睛般的鲜艳红色:马塞尔在病房里放的一束红玫瑰,鲍勃慈善义演时候的一头银发和红色皮衣,别离时给伊德里塞披上的红色外套等,都是生活希望的暗示。这股温情更是被各种缤纷色彩点缀:当伊德里萨的计划顺利进行时,妻子也得以健康出院,她身穿的黄色的裙子和手握的黄色的玫瑰带来的是家庭般的温馨,窗外,一丛淡粉色的樱花耀眼明。
  □怀旧古典。如同马基往常的电影一样,《勒阿弗尔》也被“做旧”,人物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被有意淡化,与情节无关的人物、纠葛被抽空。故事中只有破旧的建筑,简陋的汽车站,老款式的落伍汽车,连电视机都是小小的屏幕,更不用说电脑和各种现代科技。阿基是一个颇为怀旧和保守的人,他不但把赫尔辛基设置为过去几十年建的样子,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呈现这个法国港口。电影被刻意拍成一部类似法国三、四十年代诗意写实主义时期的电影,也特意营造出久远年代的氛围。打扮守旧的人物,精心设计的道具(比如古旧的音乐设备),加上怀旧风的光线和音乐,共同营造出一个似乎发生在记忆中的空间。而那些发出幽暗霓虹光的街道酒吧与其中单纯的人际交往,更是带着一种复古情调。
  
四、 ■间离的态度
    考里斯马基拒绝向主流社会、大众审美潮流和消费文化投降,他程式化的镜头语言和简洁冷峻的叙事,共同形成了属于他的独特欧洲艺术电影品味。

  □零度表演。《勒阿弗尔》沿袭了马基对情感和演员的抑制处理,而两位御用演员——女演员卡蒂•奥廷宁和男演员安德烈·维尔姆斯同时出现在这部电影中,(甚至还包括特吕弗的御用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他也曾主演马基的《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他们虽然纷纷随着导演一起老去了,但是不变的却仍是那种“零表演”的风格:遵循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没有表演,没有技巧,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生命,就像编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活动。马基也仍然对他们实行“绝对的操纵”,对他们每一个眼神的几厘米偏差都有严格要求。在这种苛刻的疯狂之下,考里斯马基的演员永远服从于剧情,永远过目难忘。
  □驻足旁观。考里斯马基是个旁观者,冷眼看着每个人物的喜乐,甚至都不愿让镜头去介入其中,《勒阿弗尔》中大量定格式的特写镜头仿佛某种故意的“间离”,就连根据人物眼神剪接的镜头也不是常用的视点镜头——这样冷静疏离的镜头处理,提供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考里斯马基不把观众代入人物,却只把他们放入场景,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他的幽默也常常以慢半拍的方式来形成错位——这种“天然呆”竟让阿基大叔也具有了呆萌气质。

【已载刊】

 3 ) 勒阿弗尔

这是一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电影。 它表达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性,宣扬着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价值观。 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我会觉得它特别的难得,特别的珍贵,特别的温暖。 电影的故事内核其实非常简单,擦鞋匠马塞尔生活困苦,入不敷出。某天,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非法偷渡的男孩,即便明知保护男孩是犯罪,他还是果断地向男孩投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联系家人,并将男孩送往了去往伦敦的货船上。 他的帮助之路也并不孤独。他身边围绕了一群善良的人,那些善良的人赠与他粮食,帮助他照顾孩子、筹集款项,也帮助他隐瞒消息。甚至是那个身负职责的警察,也选择在紧要关头帮助他隐藏真相、渡过难关。 这个故事里好像就没有坏人,仅有的一个也就只是告密而已,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与我们自己的人相比,显得格外善良、格外天真。 那个故事甚至还显得格外理想。擦鞋匠的妻子明明重症在身,但最后却出现医学奇迹,她完好康复,活力充沛,又回到了善良的擦鞋匠的身边。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可是我真的好喜欢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刻意去描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也没有故意去塑造伟大的付出和奉献,它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普通的时候,做出的遵循人性的普通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得到了其他同样富有人性的人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没有死板地遵守规则,而是愿意去相信自己本真的善意;他们没有因自己的贫穷而堕落,没有一味放大自己的苦难,而是愿意去浪漫地贫穷;他们没有屈服于规则,也没有黑暗的投诉或举报,他们相互照应,相互扶持,彼此支撑着些微人性的光芒。 他们就是淳朴地善良着,朴素地相信着,简单地帮助着。没有内斗,没有阴谋,没有苦难,只有始终地相互关怀。 它的价值观也很朴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的人会得到上天特别的照应,他的愿望会得到上天的特别的照顾,他的人生会因为他的善良而变得更幸福。没有那些流血又流泪的场景,也没有那些恩将仇报的戏码,它传递着一种最最简单的价值观,却在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以前的我可能会瞧不上这个故事。我会嫌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明争暗斗的各种戏码,甚至会嘲笑这种happy ending的形式,认为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善意,和难以为真的幻想。 可能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值得表达的人之常情,是一种不必要歌颂的习以为常。那时候的我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离奇和荒诞,也没有体验过这么多的隔阂和距离。 可是,现在的我真的好喜欢这个简单的故事,好喜欢这种歌颂人的本性的故事,好喜欢这种相信上帝有眼睛的故事,好喜欢这种不大肆宣扬人的无私奉献、而是在描述这种淡淡的善良的故事。 好像就是这样。人与人的相处,就不需要太多的奉献,也不应当有太多的奉献,它应该服从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应该换位思考地去体谅对方的难处和处境,它需要建立在最基础的善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死板的规则之上。 希望我们也能回归这种淡淡的善意,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

 4 ) 只有阴影

电影开始的第一个场景就非常戏剧化和有个人风格,还出现了一张东方人的脸,我以为是中国人,后来知道原来是偷渡到美国的越南人。

看完电影我以为这是一部老电影,甚至自己觉得有点老苏联的感觉,虽然我并不了解苏联但是我就有这样的感觉,里面充斥着一种让我感动的朴素情怀,有点浪漫革命主义的感觉(好吧,我可能想多了)。就像是最后出现的白色花朵那样纯粹的颜色,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里看到了。电影结局几乎是脱离现实的,其实那个小镇的描写也几乎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化,那样的美好,让我更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因为现实生活中就不可能嘛,警察包庇,黑人小孩成功逃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和谐,绝症奇迹般地好了,这完全是理想化的。但是我赞同导演这种建立一个乌托邦的想法,因为这表达了导演对朴素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但一看时间电影竟然是2011年上映的还在法国取景,我开始没明白自己的困惑,后来看了导演资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这部2011年的新电影却竟然没有出现任何现代的信息,没有炫目的手机,没有崭新的大房子, 没有铺天盖地的电子通讯和网络,没有豪车,没有辣妹,就像导演前几部在芬兰拍的片子遭受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和抗议因为他们觉得导演竟然把他们芬兰拍成这样,别人还以为芬兰像电影里一样落后和贫穷,那是一个以诺基亚闻名的国家,还有暴力,性,武器充斥的好莱坞大片时代。在他的电影里有的只是一个长相普通以擦鞋为生的中年男人,还有他同样中年的并不漂亮的老婆,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年人,几乎没出现一个年轻人,一点不喧哗,一点不哗众取宠。

男主角饰演的擦鞋匠,他帮助偷渡的黑人小孩到“岸那边去”,他教会他擦鞋来谋生和自己一样谋生的一样,虽然在我看来他活得很艰难,但他却不觉得。他对小孩说虽然有更多可以赚更多钱的工作但是这是最接近人本身的工作,他说这也是登山宝训中最不入流的工作。他用纸包裹起来妻子要求的黄裙子,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打动人嘛?

他的老婆,这个反复出现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的女人,几乎是御用女主角,她并不漂亮,但却让我喜欢,因为她在这部电影里是那么有尊严,阿基·考里斯马的电影给我最强的感觉是里面的每个人,每个小人物,每个反派,正派都那么有尊严。

我发现这是大导演一贯的作风,有自己习惯用的女主角,比如贾樟柯老是用赵涛做女主角,还成了夫妻。这个女人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从年轻到老,几乎留下了每个阶段的影响,在火柴厂女工里她是年轻的女工,薄暮之光里她是超市收银员打了一下酱油,出现了一下下。他在家中等待丈夫工作回家,将丈夫擦鞋挣的钱放进抽屉里的盒子里,给他一些让他出去喝酒然后她做饭,几乎没有更多的表情,就像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民,但在她突然抬起头望向远处虚无的镜头那个眼神震惊了我,而这种拍摄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怀旧和朴素,但却不影响它比其他的好莱坞大片动人太多。

里面苦难的越南人,他也一样艰难,但他也不觉得,他活得很有尊严,他有自己幸福的家庭,孩子老婆,他可以将自己存的给孩子买自行车的钱来帮助黑人小孩逃走,他觉得他自己是很幸福的而黑人小孩更需要帮助,而自行车可以再买,最后也是他帮助小孩逃走,用卖菜的车藏了小孩。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因为被导演的风格打动,又看了他导的火柴厂的女工和薄暮之光,但还是更喜欢勒阿弗尔。他的电影里都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的生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挣扎,被打压,几乎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但是他们又都还抱着一点对生活美好的遐想,像黑暗中微弱的火花,脆弱而又坚韧。在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的人物都几乎表情很少,动作僵持,场景很少,酒馆,餐厅的桌子,还有家里的沙发和桌子是他最常用的场景,里面都惊人的没有出现几乎任何现代的信息,就连开的车也是复古古董车而不是豪车,除此之外音乐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里总是出现的元素,几乎都是50年代摇滚音乐,在勒阿弗尔中是为了筹集帮助黑人小孩逃亡的钱而举行的公益演唱会,那个很久没开口唱的歌手和他的伴侣,他们彼此相爱,她是他的缪斯女神,灵感来源,没有她他无法唱歌。里面的每个角色都让人喜欢。在导演的电影中老是会出现音乐的元素,或是在寂寥的酒馆孤单的男主角站在女人旁边,忧愁地看着她,或者是在希望彻底破灭的房间中孤单的女人独自听着歌曲。
我百度了一下导演的资料:
他说“我所需要的全部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面墙、一盏灯还有阴影。从画面里拿走女人,剩下男人、墙、灯还有阴影;再拿走男人,还有墙、灯、阴影;墙再拿走,还有灯和阴影;最后拿走灯,留下的只有阴影。我不怎么现代,电影里的汽车也都是用过时的款式,现在的车太难看了,我根本就不想拍它们。”他自己的收藏都是老车:1949年苏联产的“莫斯科人牌”轿车、1951年的雪佛兰皮卡,还有1956年的一部大公交车:雪佛兰的发动机,车身却是芬兰的木头。
而他极度厌恶好莱坞,按他的话说就是“好莱坞狗屁!让美国佬去赚钱吧,当他们的钱多得装不下时,我再从地上捡几个小钱——这就是我们说的艺术电影”。
我觉得他做到了他说的只剩阴影。

 5 ) 勒阿弗尔:人人都有颗玻璃心

很多时候我都想方设法的找一些偏冷门点的小众片来看,不单单是因为其忠于电影本质的诚意、朴实和精巧,所带来的直击心底的触动,同时也想通过电影的直观表达,来完善一直以来对那些个披着神秘面纱国度的了解,的确,通过电影这扇万花筒般应有尽有的窗户,方见识到了很多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习俗,壮观震撼的历史遗迹,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为我的憧憬和幻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有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牛掰导演,却反其道而行的给了我一个完全颠覆性的认知方向。

高端洋气的设计王国,完善殷实的社会福利,安居乐业的当地居民,这是我一直对芬兰留下的固有印象,宛如童话世界般充满着令人期望的各种美好,但这位享誉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宝级导演却完全扭转了我之前的片面认识,在他的影像中唯一保留的或许只有那冰冷彻骨的冷峻之感。乐此不疲的执迷于底层人民或边缘人物,两极分化下的生活状态,迷茫孤寂游离忧伤的情境氛围,慢条斯理的节奏把控,独到微妙的细节捕捉,以及对色彩象征性的有心运用,对人物异常木讷的刻画,从而绘制出一幅更为写实而冰冷的芬兰画卷。

在阿基的影像中,这个人人称羡的社会不再有安定、保障、和谐、公平和富足,就像卸下了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的伪装,用一种看似更为冷酷实则更为关怀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而这种视角也成了阿基充满了无限魅力的独有风格,但阿基也并非是一个无情决绝的人,他那一本正经的冷幽默和温暖的人情味一直贯穿在他那看似充满批判反思的光影世界中,面对往往一盘死水无可救药般的生活状态时,阿基大多会从中注入一丝绝妙的暖流,这种难得的温情在最近的作品《勒阿弗尔》中,破天荒的波及到了每个人身上。

放弃了过往风光无限生活的马塞尔,带着妻子来到小城勒阿弗尔,擦起了皮鞋过起了平淡的生活,影片一开始就有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夺人耳目,相当有趣,这样的生活或许清苦了些,但不难看出市井小民的生活反倒更加多姿多彩。一开始当地的居民对马塞尔的赊账表现了些许的不满,但随着马塞尔意外帮助了出逃的男孩,呵护备至的藏匿他,全力以赴送她去找自己的母亲,刚开始也有人举报,但慢慢地好心的居民都开始伸出援助之手,助其躲藏甚至还读起了《卡夫卡》,而此时双重危机却同时来袭,一面是看似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警官的步步紧逼,一面是卧病在床故作坚强的妻子,但生活并未按常理想象的那样将马塞尔逼入死角。

阿基一直保持着自己自成一派的风格,夫妻俩关于胖瘦的对话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还是那点淡定自若可爱的冷幽默,人物脸上大多时候还是一张张似曾相识的扑克脸,呆滞般的停顿像极了小时候看的国产动画片,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致已成了阿基的拿手绝活,对观者的情绪也起到了绝妙的“添油加醋”的作用,还是习惯性保有对下半身的特写镜头,以及对于音乐那永不消退的痴迷,年过半百耳鬓斑白的小鲍勃充满活力的登台表演就足以证明了,阿基电影里的配乐永远都是那么悦耳,那股忧伤的调子格外的动人,这些打上阿基牌的一贯特征往往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若没有对于贫富、阶级、种族的偏见和误解,打破芥蒂与隔阂,相互理解包容的生活在一起,就像勒阿弗尔一样每个人都有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玻璃心,呈现出一片平和温情的景象,就连外表冷酷古板的警官也有柔情的一面,相信即使是劣迹斑斑的社会也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就像最后那棵给予了无限生机的樱花。面对每个国家或许都会存在的困境和难题,最近余华用“死无葬身之地”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心灰意冷、束手无策和愤懑决绝,而越来越心慈手软的阿基则用1+1化悲为喜的双重叠加的反转手法,让我们见识到了人间有温情和希望的美好,凡事都不要太悲观,终会出现正面的转机,人以善为本,即会获得光明的慰藉和幸福的眷恋。

 6 ) 《Le Havre》场景里花的意象

如果作品里涉及感情,都通过了花的意象来表达了…

1.首先,我注意到的花是 橘红香雪兰。朋友们在给躺在病床上的女主念书时,床头柜上放了几只橘黄偏红的香雪兰。此花的花语是清新舒畅,我解读为女主的病在好转。

2.男主去吧台找老板商讨解决办法,老板说你可以办慈善演出,现在流行那个,吧台上放的是一束橘黄色的洋牡丹。此花的花语是,广受周遭人的喜爱及支持。事实男主成功帮小男孩筹到了资金。

3.男主找人一起想办法的时候,双方都有和好意向却吵架拉不下脸的情侣,女方面前摆着最显眼的是鲜红的玫瑰,她想要的还是那热烈的爱情。

4.黑人男孩去医院给女主送黄色连衣裙,床头柜上是白色的蝴蝶兰。此花的花语:爱情纯洁,友谊珍贵。

5.帮小男孩完成心愿后,男主带了黄色的玫瑰到医院看望女主。女主刚入院时,男主拿的是独一支大红康乃馨,所以不是男主不关心女主,而是经过了这些事情后,他对女主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愧疚的。黄色玫瑰的花语:祝福、道歉、已逝的爱。事实是,这“已逝的爱”没能送出去,女主没在病房。他们的感情也肯定会继续下去。

6.结尾,男主和女主都说樱花开了,女主进屋后说,“我马上去做饭”。白色樱花花语:质朴纯洁的爱情。

 短评

这应该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最温情的一部电影,满是阳光和可爱的心灵,老导演总算没有再愤世嫉俗,就连最后妻子的小悬念都是悲观后的圆满。依旧无产阶级的故事,依旧是敏感的社会问题,只是这一次你只需要敞开心扉享受那份老导演带来的难得的温情就够了。★★★★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国际友人、好心好报、红花黄花樱花、意外结局、最后响起的那首歌好赞、警察讨好人民。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第一部大银幕考里斯马基作品。OST大赞。帮助偷渡黑人少年的设定,怎么看都有些流俗,但很喜欢苦中作乐的人生姿态,冷中藏暖的影像调子。一度把电影想得绝望,比如觉得腹绞痛的妻子一定会挂掉,但最后,樱花开了一树。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虽然还没看过阿基的电影,但这一部立马让我产生浓厚兴趣啊!非常刻意的布光,舞台剧式的表演,生硬不自然的剧情,感觉一切都如此“复古”,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极简主义】?阿基之前的电影要列入看片单!大爱主题曲...

1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little bob一出来我就燃了,果然还是那个不羁的阿基。片子拍到最后太浪漫了,导演难得这么温情一回,看得好感动。无论是法国还是哪里,他的片子都像是几十年前的北欧,冷色调,低调布光,不知道在哪淘弄的破家具。这些年阿基最有人情味的一回,不再是讽刺和批评,而是心底的温暖,四星半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岁月催得安托万和御用马脸姐齐齐老了,永恒的是阿基大叔外冷(布光表情色调表演)内热(互依相靠心灵希望);白描式简洁将故事处理得干净优美;同是天涯沦落人,走夫贩卒亦有情;这个世界有little bob在,还不算糟。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小津+布列松,极简主义;色彩极为讲究。人间的温情与上帝的恩典。

2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刘聪快来看你流落芬兰的兄弟

23分钟前
  • · ~~~~~~~~~
  • 还行

1.最温情暖心的一部阿基,除了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的邻家举报者外,全员俱为好心人,结尾双线故设虚惊后竟然皆大欢喜,恍如神迹临降——这恰与男主为教堂外神父擦鞋的段落相契合(谈及[马太福音]“但基督还是来了人间”),另一有趣的反讽是擦鞋匠自嘲自己的职业是“最不尊重[山上宝训]的”,无怪乎本片在戛纳获了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笑)。2.探讨偷渡难民问题,却毫不苦大仇深,尽管片场移师法国,却仍是熟悉的阿基,极简气息一如布列松,空镜转场与收尾樱花犹似小津,考究如油画冷中缀暖的配色,还有复古的陈设与怀旧的影调。3.又见唱机与收音机,小鲍勃的摇滚演唱会真够劲!4.酒吧的小鲍勃独自隐没在黑暗里,妻子前来的那一刻,两人霎时沐浴在亮光中,抒情音乐响起,至为动人。5.-“我干嘛要相信你?” -“因为我有蓝眼睛。”(8.5/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鼓掌!火柴厂女工的神迹。他们有白头发的老人在大提琴边摇滚,有风光一时的明星去街边擦鞋,有在病床边读卡夫卡的杂货店老板娘。他们生活在底层,他们的船名字叫升空。

31分钟前
  • Shy
  • 力荐

8/10。到法国依然很阿基:忧郁的颜色光线,清愁的小城建筑,从不出现的大型商场和现代化家电,穿着老式风衣的呆滞人物。对往昔文化的追忆触到了心底的神经,这或许就是独立电影的魅力。擦亮鞋步向死亡杀手的手铐犯,冒用身份证的越南移民,慈善摇滚会外停留稍长的镜头,蔬菜车偷渡。善良才是人间天堂。

3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颜色调配,非常老乱。红、蓝、白、黄,参差出场,各种语意。尤其是黄色,人物的心理转变,通过换装完成。最后的那束小黄花,穿行过红色和蓝色搭配的楼梯,完成最终的使命,迎来白色樱花。最后的嗨皮嗯定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是悲剧收场,这个电影就弱下来了。

37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很有意思很有趣的电影,幽默的温馨,“极简主义”的表演~不过说来,还真是有点像《钢的琴》啊~~

3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第一次看考里斯马基,却满是惊喜!1,白色风格,零度写作,类加缪的《局外人》,冷冰冰又极为迷人。2,叙事上的简洁,想起布列松,布之极简乃缩减后的简,考之简为除杂后的简。2,动画式镜头处理与人物形象,似雅克塔蒂。4,传统的蒙太奇叙事,几近教科书。5,画面色彩与质感是60年代的新浪潮。

4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昨天看了一半,意识到应该先看《波西米亚生活》,果不其然,不但人物有延续,而且还有很多情节互文。生病的咪咪对应马赛尔的妻子,非法入境的画家对应非法入境的黑人男孩。而《勒阿弗尔》里,阿基给两个人物都安排了完美的结局,用奇迹填补了《波西米亚生活》的遗憾。 阿基中后期的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色彩,都越来越有种不真实的童话感。

44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不喜欢,睡过去三次

48分钟前
  • 浪味仙
  • 较差

非同寻常的电影语言,人物作为符号在舞台似的场景中出现,以僵硬而极不真实的表演展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释小龙被刷黑偷渡到法国有没有

52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里面每个人都像是退隐江湖的大侠

55分钟前
  • 江声走
  • 力荐

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上个世纪的诺曼底,看到欧元才铁定心思只不过一切都很复古而已。底层人民的互帮互助,幽默的方式也非常有风格。有些镜头妙极了,配乐也很有意思。Little Bob的演唱会单曲巨献有点雷到我了。不过看完之后想想,还真是别具一格,别有风味啊。

5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