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HD中字

主演:法瑞斯·法瑞斯,玛丽·马利克,亚西尔·阿里·马赫,哈妮亚·阿马尔,穆罕默德·尤斯里,艾哈迈德·塞利姆,苏莱曼·达兹,希奇姆·雅克比,格·达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2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4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5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6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4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5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6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7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8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9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个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以埃及开罗革命为背景,这部电影的整体故事发生在2011年警察节前夕,在希尔顿酒店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将各路人马卷入其中。死者是一个歌手(高级妓女),她在酒店被人杀害。牵扯进谋杀案的有她的情夫,开罗的商业大佬,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局和警察主人公A,真正的凶手也是埃及国安局派的杀手B,打扫酒店卫生的服务员C,还有歌手的经纪人D。整体上,这部电影是一部群像,将埃及颜色革命前夕的社会乱象通过希尔顿事件来为我们展现出来,今儿勾勒出埃及的腐败混乱现状。

有趣的是,电影全片为法语,法国也是电影的制作方之一。这里面意味深长,一方面中东和阿拉伯国家近些年面临着阿拉伯之春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困于恐怖袭击,需要西方的帮助。而法国参与这样的一部片子,大概是想要向世界展现,埃及发生革命的必要性。换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对于埃及问题的视角,是从一个民主的角度来看,欧洲希冀这样的一部电影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看到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成分进而接纳阿拉伯之春。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条线最后共同交汇于埃及颜色革命的潮流中。

情夫商业大亨,所代表的社会的财团,利益群体,他们通过金钱交易来通过政府得到特权进而来谋取利益。他们与政府当局勾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位大亨一个电话可以让某个人升职降职,甚至是杀人等。

当局,这个没有人物来扮演,但是却出现在电视里,电话里。特别是示威者出现在警察局门前,当局在电话里下达了开枪的命令。

警察局和警察、国安局,代表了政府的暴力机构,他们维护了当局和商业大亨的利益,他们充当了他们的帮凶来维护统治,来打压一切反对。

服务员和歌手,代表了社会的人民和底层人物,他们成为政府剥削取乐享受的对象,他们一方面在政府面前如同蝼蚁,另一方面又充当他们的玩物,这个人群没有话语权,只能依附于外在的强权。

总之,这四条线代表了各个社会阶层,每个阶层都不是没有道德污点的,而且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他们活在乱世,想要挣扎来求的自己的一线生机。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非常流畅和抢眼,在大背景 的衬托下,有点乱世大案的感觉,可是最终淹没在颜色革命的人潮中。这其实说明了导演的一个态度:腐败杂乱积累成社会的混乱,而这股混乱将再次将人民的生活冲乱,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2 ) 生硬的政治影射

这个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以一次高级妓女谋杀事件引发的政商勾结贪腐问题,并影射埃及穆巴拉克的倒台背景。这该是西方电影圈的一种政治正确,一种“主旋律”。但是这种影射从一个点放大来试图总结政治问题往往犯幼稚病。

就本片来说,这种影射非常生硬。这件案子发生在2011年1月,2月穆巴拉克就宣布下台了。背景中生硬的穿插示威运动,并且直接展现了警察局受上级指示向示威群众开枪的情节,以示威游行结束,以穆巴拉克的巨像被涂来展现他的倒台。结合案子的政商贪腐内容,也就是以此作为穆巴拉克倒台的“正义”理由。这种硬生生的结论和缺乏真正思考的逻辑,是没有太多价值的。

就影片本身来说,没有太多好说的。很多案情细节都是常规阴谋手法,交代比较晦涩,好像要引导观众分析,但结论导向却太明显。虽然没去过埃及,但也看到了有评论称很多拍摄地点其实应该是在摩洛哥,有一些穿帮镜头。加上片方一群的瑞典、丹麦、法国、德国人,以及美国的 圣丹斯电影节 ,你就该明白,这不过是西方按照自己意愿去解读或者舆论化埃及政治、社会的道具。

应该从背景外看电影背景。埃及政局一直比较乱,每一届总统都充满了争议,结局也大都不好。开始的殖民统治,然后军政革命推翻帝制和殖民者,气候就一直是军政成为埃及真正的权力中心。埃及一直处于阿拉伯中心,又曾与以色列的关系反复失去或重回阿拉伯世界。西方各老牌殖民宗主国对这里的争夺也从未停歇。最大的因素还是苏伊士运河这个战略位置。所以世俗与伊斯兰、殖民与反殖民、东西方地缘政治与民主化势力在此交织。虽然穆巴拉克下了台,还因贪腐被判刑。但是其继任的穆尔西作为唯一的无军方背景的所谓民选总统(穆斯林兄弟会),有着深厚的美国教育生活背景,2个在美国出生的儿子。打着反对穆巴拉克贪腐和镇压屠杀群众的旗帜上台,可自己也在这同样的原因下台,号称民选却企图独裁,只一年就下台了。社会的更多深层问题没有解决,光是看到贪腐一个问题是不是幼稚病呢?“阿拉伯之春”大部分都成了灾难的“阿拉伯之冬”。现今的埃及总统依然是军方背景。另外,穆巴拉克也被宣布无罪释放。

 3 ) 一件革命时期的谋杀案与其他

“提醒,这篇影评将按帧剧透,请观影过后再阅读”

(我是伊布帕夏,一个阿拉伯语翻译,曾在埃及长期学习生活,非专业研究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内政)


IMDB评分:6.7分

豆瓣评分:6.6分

烂番茄新鲜度:91%

2017年第33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评审团大奖获得影片,塔里克·萨利赫所导演的《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在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中收获的评价显然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本片原版的对话语言为埃及阿拉伯语(配音版为法语),故事的背景则设置在了2011年埃及1月25日革命前10天的开罗。仅此两点,就无疑大大加深了普通人的观影难度。埃及作为一个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请不要妄想通过一次观光旅行来深入了解一个国家。还有,本片的埃及阿拉伯语对话显然也没有很好地得到转译。因此仅凭影片的中英文字幕资源加上你对埃及的刻板印象,你对本片的理解将大打折扣。

豆瓣对本片的一些负面评论,就很好地反应了以上的问题:

-- “本片的制片、导演、演员都跟埃及没有什么关系”

塔里克·萨利赫(Tarik Saleh)是瑞典籍的电视制片人、涂鸦艺术家、导演,出生于瑞典,其父亲是埃及人,母亲是瑞典人。Tarik Saleh是个典型的阿拉伯名字,稍有常识的人都不应得出上述的结论。

本片的卡司阵容中,饰演埃及警察(男主)的法瑞斯·法瑞斯是黎巴嫩裔瑞典籍、饰演女清洁工的玛丽·马利克难民头人克林顿的格·达尼都是苏丹难民出生、饰演突尼斯女歌手吉娜的哈妮亚·阿马尔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籍、饰演突尼斯经纪人纳吉的希沙姆·亚库比是突尼斯裔法国籍、饰演杀手的苏莱曼·达兹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籍。此外饰演警察局长的亚西尔·马赫尔、饰演地产大亨的艾哈迈德·塞利姆、饰演小警察MOMO的穆罕默德·尤斯里以及其余的龙套警察角色的扮演者均是埃及演员。

除了男一号法瑞斯·法瑞斯之外,其他演员本人的身份都很好地满足了其角色需要。至于法瑞斯·法瑞斯的口音问题,我会在后面专门提到。

--“架空虚构的改编故事,却又不给我们的拉姆西斯希尔顿一个顶楼套房俯视尼罗河景的特写,那何苦还黑希尔顿...”

本片核心的突尼斯歌女谋杀案在现实中确有发生,不过地点是在迪拜,本片对此案的改编是非常精妙的,这一点我将在后文重点分析。

本片中的“尼罗河的希尔顿酒店”是真实存在的,它位于解放广场的核心位置,东西俯瞰解放广场与尼罗河,南边紧邻阿盟的总部,北边紧邻埃及博物馆和民族民主党的党部大楼,其开业于1959年,曾是埃及最负盛名的国际酒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尼罗河畔的希尔顿。在2015年以“尼罗河的丽兹卡尔顿酒店”为名重新开业。至于拉姆西斯希尔顿,那是在位于稍北边的另一家新的希尔顿酒店。

尼罗河畔的希尔顿

本片作为一部具有极强隐喻的政治惊悚片,普通影迷在不了解本片背景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观影,给出6.6分的评价,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此,作为一名“中东学人”,我想从“埃及内政与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专业角度从主线剧情、人物和外延部分等几个部分来分析一下本片,希望对观影者们有所帮助。


主线剧情

本片的剧情是严格按照时间线进行的。

2011年1月16日

开罗尼罗河畔的希尔顿酒店里,一位名叫拉乐娜 (Lalena)的突尼斯女歌手被人杀害。而在酒店工作的一个女清洁工萨勒瓦(Salwa)---她是一个苏丹难民,成为了唯一的目击者。

努尔丁警长(Noredin Mostafa)负责侦办此案。他是尼罗河宫地区警局局长卡迈勒的侄子。作为一名典型的埃及警察,努尔丁手段残暴,习惯收受黑钱。而私生活方面,他的妻子因车祸去世,努尔丁独自生活的同时还要和他的兄弟轮流照顾年老多病的父亲。

针对此案,努尔丁一方面去寻找唯一的目击证人萨勒瓦,他只找到了难民的头人克林顿;另一方面,他通过死者钱包里一张照相馆的小票,顺藤摸瓜偷偷地取到了死者的不雅照片,而照片中的男性便是酒店的老板。同时也是埃及知名的开发商沙菲克(Shafiq)。

2011年1月17日

努尔丁被局长叔叔告知,本案已被检察官判定为女歌手的自杀,暗示他不要再插手。对此,努尔丁非常诧异。于是,他私下找到了沙菲克,但沙菲克了否认他与女歌手之间的关系。局长叔叔知道了努尔丁私下接触沙菲克一事,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因为沙菲克是总统儿子的朋友。

另一边,目击证人萨勒瓦在报纸的地产广告上认出了沙菲克,并得知了他的身份。萨勒瓦目睹了沙菲克在与女歌手争吵后走出了房间,也目睹了杀手的行凶过程。难民的头人克林顿因警察的到来而气急败坏地质问萨勒瓦,萨勒瓦说她目睹了沙菲克出现在了凶案现场。于是,克林顿联系了沙菲克,准备以此威胁,敲诈他100万。

被害女歌手拉乐娜的友人,同为突尼斯歌手的吉娜(Gina)因拉乐娜的失踪,来到警局找努尔丁询问好友下落,被告知拉乐娜被杀。努尔丁则了解到,拉乐娜前往希尔顿酒店是去见一位朋友,她被人拍了不雅照片。吉娜讨要照片,而努尔丁则向吉娜谎称他的手上没有这些照片。

2011年1月19日

沙菲克把努尔丁叫到了他的豪宅里,向努尔丁展示了那些不雅照片,并告诉努尔丁,他那天本人的确在酒店,但没有杀人,他与拉乐娜是真爱,是她的经纪人--突尼斯人纳吉杀了人,并以此威胁他,不给钱就诬陷沙菲克谋杀了拉乐娜。因此,他(沙菲克)需要努尔丁的帮助,避免自己的丑闻散布出去。

之后的一幕,经纪人纳吉去照相馆找洗好的不雅照片,但照片之前已被努尔丁取走了。(由此,我们得知,沙菲克以为照片和底片还在纳吉手上,并不知道照片却在努尔丁手上。所以让努尔丁帮他找纳吉和底片,因此关于“他没有杀人”这一说法显然是假的。)

努尔丁恍然大悟,回家翻出了照片以及袋子里的底片。他去找了一个开夜总会的地头蛇朋友,得知,突尼斯女歌手拉乐娜和吉娜实际上是“经纪人”纳吉手下的两个姑娘,她们和所谓的贵宾发生关系,纳吉则负责拍照,来“仙人跳”勒索,他用的是一种需要冲洗交卷的老式相机。努尔丁还确认了他们活动于纸牌俱乐部。

第二天,努尔丁到了警局,得到了所有人的恭喜,他一脸懵逼。原来他被升任为了警督(因为沙菲克背后的指点)。努尔丁告诉局长叔叔,沙菲克只是害怕与情妇拉乐娜的丑闻,而凶手是纳吉(显然,他已经被沙菲克误导了)。局长叔叔一改之前的态度,称赞他的“业务能力”,并告诉他检察官会重新审理此案,他们也会因此大赚了一笔。

另一边,克林顿与沙菲克完成了谈判。

夜晚,努尔丁在纸牌俱乐部找到了正在演出的吉娜,之后两人交杯换盏,相谈盛欢,两个回到了吉娜住处,发生了关系。事后,努尔丁问吉娜是否认识纳吉,吉娜否认了。

另一边,杀手(杀害拉乐娜的杀手)找到了萨勒瓦的家,杀掉了克林顿还有萨勒瓦的同伴(杀手误以为自己杀死了萨勒瓦)。

努尔丁再次检查不雅照片,发现照片背景就是在吉娜的住处(实锤了吉娜和纳吉的关系)。努尔丁回到警局,得知在难民社区有两个难民被杀,而其中之一就是萨勒瓦。

努尔丁以为是纳吉杀了萨勒瓦,于是他到吉娜的住处去抓纳吉,纳吉溜走,不过最后还是被努尔丁抓回了警局。在审讯中,努尔丁了解到,是拉乐娜从纳吉那里偷走了自己的不雅照片的底片,并且得知吉娜已死。纳吉被正式拘捕,努尔丁意识到事件的复杂性,叮嘱手下MOMO要盯住纳吉,接着就再去找吉娜,但在她的住处却发现人去楼空。努尔丁回到警局,发现纳吉已被灭口(局长叔叔所为)。

这时他又被告知,国安局要传唤他。

努尔丁再次去见了沙菲克,告诉他纳吉已死(锅已经丢给纳吉了)但是照片不在纳吉那里(暗示努尔丁自己手上)。

努尔丁前往国家安全总局接受传唤,得知吉娜被杀,而他也被拍下了不雅照片(他和吉娜)。他还得知国安局正在调查沙菲克,并且也怀疑他的局长叔叔与此事件有关联。

努尔丁从国安局回到家,在家门口,遭到暗杀,但门房替他挡了子弹。努尔丁意识到是沙菲克想灭他的口。

警察在难民社区抓回了一群难民,在其中找到了萨勒瓦。努尔丁的跟班MOMO偷偷把萨勒瓦交给了努尔丁。努尔丁从萨勒瓦口中得知是沙菲克雇了凶手杀害了拉乐娜,接着又杀了克林顿他们。于是,努尔丁带着萨勒瓦去见沙菲克,坦白底片在他自己手上,并把沙菲克带回了警局。但是,局长和检察官忌于沙菲克的背景,不敢处置他,而赶来的沙菲克的律师则威胁称努尔丁的行为涉嫌“绑架国会议员”。但就在此时,总检查长下令逮捕沙菲克(因为国安局对沙菲克的调查)。

2011年1月25日

埃及革命爆发,民众涌向尼罗河宫的警察局,警局火光冲天

努尔丁带着萨勒瓦出逃,却不知被杀手跟踪。努尔丁中途下车买烟,杀手伺机上前,却被萨勒瓦反杀。努尔丁放走了萨勒瓦,让她自行逃命、努尔丁最终确认,此人就是凶手,接着他又发现杀手也是国安局的人。

夜深,努尔丁找到了局长叔叔,这时局长已经和沙菲克达成交易,放走沙菲克,而他拿到了一笔钱。努尔丁知道谋杀案幕后真凶就是沙菲克,但为时已晚。局长叔叔帮他点燃了汽车(毁尸灭迹),以拿到了笔来安慰他。

两人开车回到了城里,局长叔叔坦言自己早就清楚纳吉的勾当,他也在其中有所获利。只是这次,涉及到了沙菲克这样的大佬身上,他也爱莫能助。努尔丁质问局长叔叔是不是他杀了吉娜。局长否认了,他下了车走入游行的人群,悲愤的努尔丁掏出了枪跟了上去,却因而手上有枪,被众人打摁倒在地...

这时民众已经占领了大街,他们正在走向解放广场...

电影结束...


突尼斯歌女谋杀案的虚与实

正如我在最开始所提到的,本片的核心部分是突尼斯歌女谋杀案,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案件。本片在改编时,保留了现实案件中绝大部分元素,比如被害人的确是一名突尼斯的女歌手,杀手是一名埃及的前警察,雇用杀手行凶的也的确是一名来自埃及的地产大亨。只是,谋杀案发生在2008的迪拜,而不是2011年革命前的开罗。想要理解本片的情节走向,我们还是还从真实的案件说起。

突尼斯女歌手苏珊·塔米姆

2008年7月28日,突尼斯女歌手苏珊·塔米姆(Suzanne Tamim)在她位于迪拜的公寓内惨遭杀害。同年的9月2日,两个埃及人希沙姆·穆斯塔法(Hisham Moustafa)和穆赫辛·舒卡里(Talaat Mostafa)因涉嫌谋杀女歌手在开罗被捕。

希沙姆·穆斯塔法(中间身穿白衬衫的男性)

希沙姆·穆斯塔法有着多个身份,他是埃及知名的地产开发商、执政党民族民主党的成员、也是时任总统穆巴拉克的儿子贾迈勒的好友,同时他还是埃及国会的议员。他的父亲,是塔拉特·穆斯塔法集团(TMG)的创始人塔拉特·穆斯塔法,其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项目遍布埃及。

正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样,希沙姆因与苏珊的婚外情风波,从而买凶杀人。负责行凶的是穆赫辛·舒卡里,他是一名前埃及警察。据悉,作为报酬,希沙姆向穆赫辛支付了200万美元。

穆赫辛·舒卡里

2009年,希沙姆和穆赫辛两人均被开罗法院判处死刑(绞刑),但在2010年3月,埃及最高法院驳回了死刑判决,对此案件进行再审。二审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希沙姆被改判为15年监禁,而穆赫辛被改判为终生监禁。为何会有如此夸张的改判,这里我不想过多地赘述,无非是希沙姆动用其政商关系公然上演了一把终极的政治腐败,个中细节在任何一家主流的英文媒体都能读到。

突尼斯歌女谋杀案件始末是埃及穆巴拉克政权政治腐败的终极表现。导演巧妙地以警察努尔丁为第一视角解构了这个真实的案件,并将其放置到了2011年1月25日革命前的十天。

时间线这一元素,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一个亮点。精确到天的时间不断地在画面中显示。作为谋杀案始末的时间线,这里是一个顺序的推进。而同时,从革命爆发的视角来看,这就变成了一个倒计时。若是读出了这一层,倒计时带给人的紧迫感就浮现出来了。

随着影片的推进,谋杀案背后的真相随着令人窒息的政治腐败慢慢展现,当谜团最终解开时,革命的洪水也一并到来,随之吞没一切。半虚构的突尼斯歌女谋杀案与真实的2011埃及革命,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甚至毫不相关。但当导演用他的方式讲述完这个案件时,对于观影者来说,“革命为何会到来”这个看似与谋杀案不相关的电影结尾,就丝毫不显得突兀了。

再说几句与本片文无关的题外话,关于那件真实存在的谋杀案,它的后续也堪比电影一般精彩。

2017年,希沙姆因健康问题(糖尿病)得到了现任埃及总统塞西的特赦,因此其实际服刑期仅为7年。而就在此不久之前,他名下的公司在埃及的新行政首都购入了500亩土地,新行政首都计划是塞西总统的“千年大计”,其计划是在开罗东部的沙漠深处建出一座全新的行政首都。显然,购地和特赦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巧合。

2020年5月23日,穆赫辛也在塞西总统的开斋节特赦中得到释放,其实际服刑的时间仅10年。


努尔丁和埃及警察

警察早已成为了穆巴拉克时代埃及的国家形象,关于“警察国家”的讨论,是任何一个研究近三十年埃及内政的人都无法逃避的。

关于“警察国家”的讨论,推荐阅读我翻译的《窥视埃及》一书的第五章,此处也不再赘述:

Inside Egypt

本片以一位典型的穆巴拉克时代的警察作为电影的第一视角,再加上其他的警察角色,导演勾画出了一个恐怖的“警察国家”环境,残酷到令人绝望,但又不得不去承认,这就是现实。

警察努尔丁是本片的唯一主角。他是警察局长的侄子,尼罗河宫警局的警长(后面被升任为警督)烟不离手的暴戾分子。

电影开场,努尔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多么熟悉的埃及男性形象)

他走出住处,街边的小孩给他递烟;门房因为没能给他修好电视而被他训斥、嘲讽。

显然,例行公事收保护费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努尔丁第一次前往谋杀案现场的这场戏中,导演通过一连串的细节,展示给了我们一幕“什么叫埃及的职业警察”。

看门的警察踩了一脚的血,弄脏了一地。

检察官坐在凶案房间的床上抽着烟,小警察则在偷看女歌手的身体。

另一个警察则在使用凶案房间的洗手间。

从检察官口中得知,法医还在睡懒觉,一时半会儿赶不过来。这时,侍者端着吃的进来,原来是检察官点的菜,他叫把费用算在房费里。(太讽刺了)

努尔丁检查现场,他熟练地把受害者钱包中的钞票取走,塞进口袋。这个动作简直就是下意识完成的。

在之后审问纳吉的时候,也是如此。显然,他们早就习惯这么干了。

随后,努尔丁找酒店经理问话,经理自觉地交出一份“酒店的敬意”。

而在努尔丁抓捕纳吉的那一幕,则显得又有点黑色幽默。

努尔丁抓到了纳吉,欲将他带回警局,却又因为那里不属于他的辖区范围,而被本区的警察(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刁难。

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个警察给另一群警察塞钞票。

随着叙事的展开,我们也慢慢看到了一个“职业警察”之外的埃及男性的形象。片中镜头多次给到了努尔丁的结婚照片,直到影片过半才借萨勒瓦之口,作了解答:“妻子因车祸去世了”(又是一个埃及社会的常态)。学着用Facebook交友、与吉娜的一段露水情缘、还有贯穿始终的那首ya msafer wahdak,告诉我们,卸下警察的外衣,努尔丁只是一个迷失在生活中的鳏夫。

还有,本片也直接交代了他还有一个需要他和兄弟轮流照顾的疾病缠身的老父亲,两人还会为是否花钱去医院而争吵。因此,经济上的困顿也同样困扰着这个埃及男人。

有了这两处的交代,那么就能理解努尔丁为何会不断地敛财,为何会陷入与吉娜的感情纠结。因为,抛开其“警察”的职业身份,就能发现,这不就是濒临崩溃的埃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吗。只不过,他碰巧是个警察罢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并不会因为“警察”这样的特殊身份,就能摆脱掉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困顿。没有人能够逃出埃及社会的洪流。

对于我本人来说,本片最大的瑕疵是男主演的口音问题“一个埃及警察居然带一口黎巴嫩口语”,这一点我只看到在阿拉伯世界的影评中有所提及。当然,选择法语配音版的观众,或者说对于绝大多数非阿拉伯语使用者来说,这都会不构成困扰。法瑞斯·法瑞斯是瑞典籍的黎巴嫩裔演员,在本片中,即使台词的确使用的是埃及阿拉伯语,但还是能够明显地听出演员的黎巴嫩口语。类似于《Hello,树先生》这个东北故事里王宝强(树先生)的河北口音,多少还是会略显突兀。

除此之外,法瑞斯·法瑞斯在本片中的表现可以说非常地出色。尤其是纸牌俱乐部中的那段戏,当ya msafer wahdak (啊,你这孤独的旅人)的歌声响起,我甚至有些恍惚,努尔丁这张埃及街头的众生脸,是如此的似曾相识。


苏丹难民

本片设置了两个苏丹难民的角色,希尔顿的女清洁工萨勒瓦和苏丹难民社区的头人克林顿。 这里的苏丹指的是南苏丹地区,不过鉴于南苏丹的独立公投发生于2011年,而本片的故事则发生在2010年,因此,我们还是称他们为苏丹人/苏丹难民。 首先关于难民身份,本片是有明示的。片中有直接提到他们来自苏丹。而萨勒瓦、克林顿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并非阿拉伯语,而是丁卡语Dinka(来自IMDB影片信息)。

片中,希尔顿酒店经理也提到了萨勒瓦的住址是“ARABA WA NUS”社区。这又是一个只有埃及人才能get到的点。这的确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区,它位于开罗东部的纳赛尔城。ARABA WA NUS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为“4.5公里”(因为在1963年,这里距离开罗的的东部边界赫利奥波利斯刚好4.5公里),其官方的名称是“Ezbet al-Haggana”。“4.5公里”社区是开罗一个著名的贫民区,其中生活着数万名的非洲难民(绝大多来自苏丹)。

努尔丁和MOMO第一次去“4.5公里”社区找人时,查看了克林顿的证件(如下图所示),镜头给到的也是一张蓝色的难民登记证。

萨勒瓦是本片核心事件谋杀女歌手案的证人,而头人克林顿则因为设局敲诈沙菲克,而引火上身,从而引发了后来的难民遇害案。关于这两个角色的人物设定,在我第一遍的观影中是有疑问的。是否有必把他们设定成在埃及的苏丹难民?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目睹谋杀案的只是一名普通的埃及女清洁工,会不会让影片的叙事更加地流畅、合理呢?

复盘这部影片,苏丹难民这一人物设定显然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是无法把埃及和难民问题联系到一起的。对中东世界稍有了解的人,或许可能会想到巴以冲突的巴勒斯坦难民、海湾战争的伊拉克难民以及叙利亚内战的叙利亚难民。的确,仅近几十年,就有很多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国民以移民/难民身份来到埃及。

然而,在埃及还生活着很大规模的来自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国家的难民。与阿拉伯移民/难民相比,他们都很难真正接受或融入埃及社会,对他们来说,暂时落脚埃及不过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埃及自身所面临的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对于一个非洲难民来说,也绝非是一个良好的庇护地。本片也多处展现了生活在开罗的苏丹难民在经济、人权等方面的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电影一开头,萨勒瓦乘坐公共小巴通勤。有埃及生活经验的人想必就能立刻明白,这种埃及最廉价的交通方式直接就反映出了她的经济状况。

萨勒瓦生活的“4.5公里”社区同样也是如此。

萨勒瓦在埃及最著名的希尔顿酒店从事清洁工作,而她的薪水是日结的(临时工)。

酒店经理接到客人的失窃投诉,直接找到她,暗示是她偷了钱。

努尔丁和MOMO在盘问头人克林顿时,也是直接将他的身份证名没收。

这两个人物的设定,实际上拓宽展现了埃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当权者、富商、警察、歌手、民众之下还有难民。埃及社会阶级的万花筒到此才完整。

对被强权所压迫剥削的普通埃及民众来说,他们的境遇还不是地狱的最底端,在他们下面依旧存在着一个生活更加困顿的边缘群体---非洲难民。作为一部非商业片,这样的设定可以说非常地精妙。

影片中有一个简短的场景:萨勒瓦和其他难民一同在上基础英语课。对他们来说,埃及意味着他们依旧还没能真正地逃出地狱之门。

最后再提一点,饰演萨勒瓦和克林顿的两位演员MARI MALEK和Ger Duany,现实生活中的均是来自苏丹的难民。MARI MALEK的经历与影片中的萨勒瓦非常相似。她同家人先是逃到埃及,之后去到了加州。关于她的故事,可以阅读演员本人所撰写的文章《The Rock in the Stream》。

Ger Duany在现实中,则是通过辗转埃塞和肯尼亚最终才前往了美国,有专门的“苏丹的失落男孩”一词来形容这一群体,大量的英文作品都对其进行过描述。

这里推荐一本相关传记,出版于2006年的《What Is the What: The Autobiography of Valentino Achak Deng》。//book.douban.com/subject/5940806/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影评最后的部分,请移步:

//zhuanlan.zhihu.com/p/145663850

 4 ) 当社会的规则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真是不寒而栗

电影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的故事发生在2011年,那一年,埃及发生了1.25革命,统治埃及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被掀翻倒台。电影的最后,大街上涌满了抗议的人群,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抹去。

入夜的开罗,混乱、肮脏、一副野蛮生长的样子。警官Noredin就这样开着车上街了,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治安,而是挨家挨户的收保护费。

希尔顿酒店发生凶杀案后,他把犯罪现场中受害人钱包里厚厚的一沓现金塞进了自己怀里。不知是不是该感谢他的这一动作,钱包里的一张相片冲洗单引起了他的注意。由这一张小小的相片冲洗单引出了受害人色诱并敲诈勒索高官富人的行径,也找到了目击证人和杀害她的真凶。

破案过程很简单,复杂的是埃及社会有权有钱阶层盘根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潜规则。当社会的规则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真是不寒而栗。Noredin想从别的警区带走犯罪嫌疑人被巡逻警察拦下,他往对方手里塞钱后立马就解决了问题。直到最后,杀人的幕后指使因为一大笔钱而被释放,Noredin虽然愤怒了,可这种深入到埃及社会骨髓里的潜规则他无能为力,况且他就是这种潜规则的受益者和忠诚者。

从这部电影想到了东北三省,东北冷到了零下30度,可关于东北的话题一直被讨论的火热。从林业大学女生包车去雪乡出车祸起,各种负面新闻不断,雪乡导游宰客打人、沈阳交警处罚不清晰号牌、毛振华控诉亚布力管委会等。

《南方周末》在《东北人闯关内》的报道中提到,“据辽宁省历年统计公报,2015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4382.4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9万人。2016年末,人口继续减少4.6万人。” 而东北人口流失已导致养老金“穿底”。“不久前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黑龙江省2016年累计结余已经全部花光,并负债232亿元。此外,吉林和辽宁两省在2015年也首次出现了当年收不抵支。”在经济方面,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长陆昊曾介绍过一组数据:2016年与2012年相比,黑龙江的能源产值减少了1587亿元。”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来说,东北三省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提到了目前东北人的观念和种种潜规则。在一篇已经不容易看到的文章中说,“体制内,有编制,这六个字,在东北有魔性。”在哈尔滨环卫局面向社会的一次公开招聘中,457个岗位有一万多人报名,最后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7186人中41%为本科学历。

白日焰火中的哈尔滨

为何这六个字这么有魔性,原因还在于背后运转着的潜规则,在体制内可以优先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利益。而要进入体制内也不是件容易事,“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后,20万元的买路钱总是要花的”,“然而,如果你的家人里没有手眼通天的人物,这20万元你是花不出去的,你注定与体制无缘。”于是这种保守固化的观念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把东北三省牢牢地禁锢住了,丧失了活力。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东北人还在往外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电影的最后,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涂抹掉了。2012年,通过合法合宪的选举,埃及人将穆斯林兄弟会选上了台,穆尔西当选为埃及第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统。但一年后又被赶下了台。如果这种依靠关系和潜规则为自己谋私利的观念不改变的话,任由谁来领导,生活和社会秩序都不会有积极的改变。



 5 ) 有刻度的对比

1.最后杀手打开门,我特别紧张,没想到剧情会反转的如此迅速,杀手被射杀,相比死去的歌手,她更加敏感,聪明。影片想讽刺的不是人之间的差距,而是在这个社会中,你是谁?

2.靠前的部分,有句台词,现在天真的灵魂不稀罕,可惜…当时附和的警长,正是此片中,最“天真”的人,而他看透,没有为时已晚一说,因为能做的太有限了,甚至可以被忽略。

3.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我和男友探讨此片时,他说这种事情太少了,我幽幽的说了句,你知道tang灿吗?

4.从社会资源占有的角度来看,场景里很分明的就是,希尔顿服务生所居住的贫民窟,警长小康的生活,以及纸醉金迷的社会,仔细想想,这刻度对比,不仅仅如此吧?好多东西不写,敬请脑补。

5.埃及可以上fb。

 6 ) 导演花了2小时展示社会众生相,但是忽视了案件主线,整个影片就是乱七八糟

影片很多与案件无关的人物和社会细节,把剧情搅得较乱,一些相关的社会现象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更是看不明白,导演完全没有用心在编案件,导致影片没主题,两小时看得很疲劳。看完联想起欧洲人看中国某些大导演的乡土电影,还能颁奖,难为欧洲人了。

我整理猜测了下案件主线。

女歌手L(高级妓女)和经纪人(皮条客)偷拍不雅照,匿名勒索富翁议员沙先生。L去酒店见沙先生,清洁工目睹了沙先生从房间出来,随后国安局杀手杀L。

警察N从L的手包拿到照片冲洗单,并最终拿到底片。警察N询问沙先生,但局长叔叔说结案了。皮条客旗下另一个妓女G到警察局询问L。

这时清洁工的室友和邻居生贪念,勒索沙先生,开启了后面的案件混乱。可能沙先生收到的勒索不够明确,误以为是皮条客干的,让警察N重新调查皮条客。这时皮条客从冲洗店知道底片在警察手里。警察N找妓女G询问,中招被偷拍床照。同时,国安局杀手干掉清洁工的室友和邻居,警察N从不雅照中顿悟出拍摄地从而抓捕了皮条客。

电影时间循序上,警察N把皮条客关进牢里,马上就去照片拍摄地,发现已清场马上返回监狱,这时就发现皮条客死了,叔叔让他去国安局。他找沙先生问妓女G,沙先生问他底片,他说皮条客没有。然后在国安局,警察N得知妓女G死了,而且国安局展示了N和G的不雅照。

警察N从国安局回家,马上被扫射(朋友死了),他得出结论是沙先生要他死。小警察Mo把意外被捕的清洁工带给了警察N,警察N马上逮捕沙先生,而且回到警局得到检查总长的电话同意,沙先生入狱。这时发生暴动,警察N带清洁工逃跑,途中反杀国安局杀手,清洁工逃出国。局长叔叔放走沙先生,并烧国安局杀手尸体。

从这个主线,我没想通的几点:
1,沙先生为了底片重开案件并给警察N升职,这时叔叔说搭上高层做生意了。为什么沙先生不直接让杀手或局长秘密干掉皮条客。
2,警察N为什么被国安局总部的人询问?警察N的不雅照怎么出现在国安局,杀G的是局长叔叔吧,清场的应该也是局长叔叔。
3,沙先生为什么扫射警察N?局长叔叔知道扫射吗?如果沙在皮条客死后从另一警察那得知底片在N手里,那沙怎么知道N是单干的。
4,警察N逮捕沙先生,为什么检查总长突然支持他,中间发生了什么。
5,局长叔叔在里面搅什么?叔叔坦白保护了皮条客的勒索生意,在重开案件时应该明白沙被勒索了,怎么还让侄子慢慢查案并越陷越深。警察小Mo放走清洁工后被酷刑,局长叔叔到底要干吗,清洁工证人应该没啥用,最后警察N也承认了她没用处让她逃。
6,最后警察N拿枪对着局长叔叔犹豫,叔叔利用暴民对警察的恨脱身。警察N是不是意识到叔叔和扫射也有关。

 短评

看完主要感受是:千万不要去开罗旅行 哪怕住希尔顿都是说挂就挂了 还死不瞑目…… 故事节奏有点慢 但是又完全把握不住会往哪个结局发展 这恐怕就是可怕之处 不管你是警察高层还是商界精英 命运都不在自己手里 更别提命如草芥的普通人 这个背景下看2011年的“革命”和后续不免唏嘘

8分钟前
  • anewpig
  • 推荐

节奏太慢、枯燥乏味,高潮不够迭起。哪里都有政治的黑暗,哪里都有社会的动乱。原以为男主会用左轮手枪杀死腐败,却被革命群众当作威胁一顿暴打。要伸张正义,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9分钟前
  • 影人疯
  • 还行

混乱的背景,混乱的故事,混乱的人。

14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No.8 还行吧,很少能看到阿拉伯地区的电影,一年也就那么几部能传递过来。电影想说的也不只是主角一个人,更多的是开罗革命之前整个埃及的体系吧,只是男主角给人的代入感不强,让这种设身处地感弱了很多。

17分钟前
  • calf_lau
  • 还行

电影发生的时间背景恰恰是我在埃及生活的时间,看到了熟悉的街头,这个国家大风暴来临之前的平静,许多的细节预示社会危机的潜在,在一个时间点上,所有的矛盾激化,爆发。埃及社会深层次的腐败与矛盾冲突在一个凶杀案中被很好的呈现出来。

18分钟前
  • 寒江雪
  • 推荐

C / 视听构境远优于剧作的政治向犯罪类型片。剧本真的是恨不得把讽刺的野心全都写出来给你看了,所以也导致最终的效果比不上预期。男主这一角色还是写得颇为立体,结尾的处理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有反应埃及社会状况的想法,被拖沓的节奏和散乱的叙事拖垮。

24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较差

一场毫无意义的“革命”

26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现实片,记录片,侦探片!真正追求正义的警察被他保护的人打倒了!

30分钟前
  • 的确良少
  • 力荐

政治腐败与官商勾结丑闻几乎随处可见,与政体与社会动荡与否并无直接关联,电影置于革命前夕的刑事案件调查却分明要将此生硬联系起来,显得颇为主题先行而显得虚伪。

34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7.5 一如此类以小案揭露社会现状类罪案片,《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也沉闷、节奏慢、让人一头雾水,我们在纠结凶手是谁的同时,还会再于心中打上一个问号:凶手会得到惩罚吗?最后一镜描绘群众反独裁大游行,然而埃及革命的未来如何,早于此镜之前便一目了然。忘了他吧,杰克,这里是开罗。

36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震惊于男主的大鼻子和片子展示的赤裸裸的丑恶人性......观看流畅一气呵成

37分钟前
  • 绿色毛毛虫
  • 力荐

喜欢这部电影对时代背景的交代,故事嵌入在开罗政变,苏丹难民和中国人入侵的时刻。

40分钟前
  • 克雷蒙
  • 推荐

谋杀案就发生在那个敏感的时刻,凶手就在眼前,可因为当局的贪污腐败,无法将真相昭告天下。警察高层、政府权贵、黑榜党派,无一不有着交错的利益关系和黑暗勾当。

43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6.0)这种电影韩国人一礼拜能拍八部。转型期的国家/创作者最擅长又最难以割舍的方式。

45分钟前
  • cliosong
  • 还行

实际是政治。

47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也就那点事。就剧情而言配不上导演想要表达所想,虽然已经都清楚明白的放在这里了。床戏拍得不错。

5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从希尔顿酒店的一桩谋杀案开始,一路揭开埃及社会的种种乱象。贪污腐败、草菅人命、政治倾轧...以至于当颜色革命如洪水般袭来时,观众只会觉得理所当然。典型的草蛇灰线以小见大的拍摄法,戏剧性很强。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故事并不新奇,在哪儿都有发生,最后的人群呼唤freedom,不如要justice

60分钟前
  • Carf
  • 还行

人们走上开罗的街巷,呼喊着要总统下台,撕下虚伪的标语。潮水一般的人流中,有个持左轮手枪的男人被推搡着暴打,吵嚷声湮没了他呜咽的悲鸣。就像那些被强权秘密解决的生命,发不出任何声息。证人底片连同真相一起变得荒谬,抱头蜷缩的他想起,真正的乌托邦不存在正义。他也真的是傻,竟然还相信正义。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