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号车厢

正片

主演:塞迪·哈拉,尤里·鲍里索夫,尤利娅·奥格,蒂娜拉·卓卡洛娃,波琳娜·奥格,Tomi Alatalo,Konstantin Murzenko,Galina Petrova,Viktor Chuprov,Mikhail Brashinsky,Galina Sidorova,谢尔盖·阿格夫诺,Maria Kljukina,Denis Pyanov,Natalya Drozd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 / 俄罗斯 / 爱沙尼亚 / 德国语言:俄语 / 芬兰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号车厢 剧照 NO.1六号车厢 剧照 NO.2六号车厢 剧照 NO.3六号车厢 剧照 NO.4六号车厢 剧照 NO.5六号车厢 剧照 NO.6六号车厢 剧照 NO.13六号车厢 剧照 NO.14六号车厢 剧照 NO.15六号车厢 剧照 NO.16六号车厢 剧照 NO.17六号车厢 剧照 NO.18六号车厢 剧照 NO.19六号车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纯粹与自由

女子想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却不曾想与一个酒鬼住同一个卧铺车厢。酒鬼品行不好,女子想换座位,却没能成功。

老旧的火车,孤独的旅途,令人不安的旅伴,未知的前程。这一切都在摇曳和恍惚中不断前进,不断变幻,伴随着火车永恒而单调的轰隆声。

她本来想回头,但同伴的电话又让她打消了念头,继续前进。当她回到车厢后发现,男子的妻子和孩子都在车上,他们绝不是同路人。一个阳春白雪的去看岩画,“了解过去才能理解当下”,一个去巨大的矿场挖矿,担负起维系家庭的重任。

这是一趟去往北极圈的慢车,停靠许多地方,有许多时间和空间展开故事。两个人的关系,从冷漠到热情,从疏远到亲近。这不是社会角色的接近,而是灵魂的相互温暖。

女子失去了同莫斯科女友的联系,在人生地不熟的冰天雪地里孤独的飘零。他与她萍水相逢,陌不相识,却如鱼得水,相见恨晚。人之孤独,与生俱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两人的亲密关系被新来的陌生人打破,火车上来来往往,上上下下,谁又能保证这种关系不是逢场作戏,喜新厌旧呢?

结果陌生人偷走了女子的摄像机,里面有她在莫斯科的美好回忆。愈加孤独中,女子和男子回忆着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没有比这更能引发内心共鸣了,彼此的灵魂深深契合在一起。和爱情无关,和性无关,只是彼此心灵的连接。相比于爱情和性,这种连接更为紧密,更为深邃。

旅程的终点,以一张对方的画像和一瓶烈酒结束,一次邂逅,倾诉衷肠,分道扬镳,再好不过。可当女子想要进一步发展时,男子却拒绝了。也许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一个平庸的故事,留在彼此心中绚丽的闪光就会消失。一次美好的邂逅,一次深深的撞击已经足够。当对方的全部展现在自己面前时,早已没有那美好的局部令人动心了。

梦露说,人们只是以自己的局部触碰别人的局部。如同以一尊雕像的某个侧面示人,其印象或美好,或凄凉,或勇敢,或庸碌,谁又能真正的了解谁呢?也许,一个美好的令人心碎的瞬间,一次火车上擦肩而过的惊鸿一瞥,已经足矣。

女子到了目的地,却无法看岩画,因为去那儿的路危险重重。这是一场充满遗憾的旅程,邂逅的男子不知去向,心仪的岩画也无法接触。

呜呜作响的火车,陈旧的电话亭,污迹斑斑的汽车,还有北国的雾色苍茫,都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孤傲凄凉的心境。他们渴望发生点什么,改变点什么,得到点什么,在万籁俱寂的的孤独心境中,电影宛如风景变幻的火车车窗,一点点的展现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万众易得,知音难觅”的深邃情怀。

女子与男子再次邂逅,一起去看岩画。在北冰洋灰色而冷酷的波涛中,女子终于得偿所愿。两人在远离人烟的无人荒岛中尽情恣意的打闹,似乎回到了那个数千年前创作岩画的原始时代。那时的人们没有文明,却拥有彼此,没有束缚,充满自由。于是,在这个荒寂无比的世界尽头,他们终于不再孤独。

影片展示了人与人不同于爱与性的微妙而深邃的关系,也许对这种关系的渴求来自于我们的童年,来自人类的本能。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与别人产生连接,却又被各种社会关系所阻碍。我们越是孤独,就越渴望彼此的温暖,渴望寻找一种情感上的纯粹与自由。

本片获第7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2 ) 他会在车驶离后永远留在摩尔曼斯克

想要逃离,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而是逃离何方。

莫斯科有人、聚会、公寓、欢笑、音乐,我太想拥有那样的生活了,以至于我可以勉强支撑,在满屋热闹中忍受孤独,佯装兴趣盎然地讨论陌生语言表达的文学。只是“房客”,更是过客。莫斯科的爱人不会为我停留,圣彼得堡电话这头的我都还没收起强打的兴高采烈,电话那头的你已经无暇再多一句程序性的关心了。

踏上这班列车是一种本能的选择,有一点逃离,有一些放纵,不知道有没有积分真正的热忱与期待。但现实总是在意料之外。同车厢的俄国人,用粗鲁行为攥取着六号车厢里的空气,令我呼吸不畅。我用连着旧磁带的耳机堵住双耳,不真切的环境里,仿佛只有摄像机才是我的眼睛。

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到局部的他人。

很奇妙,碰撞出的是友谊也好,爱意也罢,这个一上车就喝得烂醉,满嘴喷着不着边际的话的男人,拥有不知疲倦的近乎赤裸的热情。所以我几乎都没有发现,我们是同样局促的人。他看不清我是不是在读考古学,是不是有一个文学教授男朋友,“岩画”这个读都读不清的东西,到底有什么让人横跨千里只为一睹的魅力。我看不清他烈酒不离身,光洁的额间布着一条狰狞却早已愈合的疮痂,好似没心没肺但在还是会在听到那些黑矿白雪外五光十色的生活后,露出落寞的神色,会在惊醒明白相机被偷后,喃喃道“所有人都该死”。

我更早看到的,是明白袒露着的那一个部分。朋友家有伏特加、老式火炉、还有一只猫!不过确实没有琴,所以就不去吗?夜色里我没说再见,但你会说晚安;车又摇摇晃晃地往车站开,我们共抽一支烟,在重新回到火车上时你说终于到家了,然后胡言乱语编造一些的关于芬兰人的骇人新闻,最后我们打作一团;会和我带回来的同乡人置气,穿着拖鞋在雪地上蹦跶,怒又不言,把怨气笨拙地撒在无辜的雪球上,一个潇洒的后蹬腿后摔个满地找牙,踉跄两步后又嘴硬地否认刚才的狼狈。

但,另一部分,在执行着无比缄默又隐忍的分别。最后一次,我们端坐在餐车上,很遗憾你说说不出什么像样的祝酒词,很遗憾你还没记住“岩画”这几个音节是怎样组成,那就简单说“干杯”吧,敬岩…画。 收到那副简单却栩栩如生的速写时,觥筹交错间的兴奋戛然而止,像是横亘在萍水相逢、了然的既定结局间的一切,突然间为离别鸣响丧钟。左手挡住的拙劣的画作,或是你在摩尔曼斯克的地址…我什么都没有拿到,甚至没有等到勉强入口的冷芝士三明治,没有发现拥抱时你的眼里噙满泪水,再回到六号车厢时,这里已经只有我一人了。

这不是个童话故事,从各个方面来看答案都是否定的。他们都说夏天再来吧,或者像个真正的考古学家一样,去调度直升机跨过风暴冰雪;黑色指甲颜色都磨掉了的时候,我还是把电话打回了莫斯科,电话那头轻飘飘地说真遗憾,我只能自我安慰到这里应该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东西,即使我已经全然将无趣尽收眼底。莫斯科和摩尔曼斯克没有时差,我们却无话可说。不属于我的热闹与欢笑,就着这几天的分离,连同着我被偷走的莫斯科生活,消散得无影无踪,我只能全盘接收。

故事确实又有一个近乎童话的结局。下楼见你前,我笑了。那么笃定啊,部分笃定你一定会来,部分笃定你一定有办法,部分又释怀了,在这漫天飞雪的地方,最想见的也不一定是那爬满青苔的人类起源实录。曾经那个哼着滥调的芬兰人说,附近有个工厂,都是你这样的人。但在下工后赶来,安排好一切,在天涯海角不知道什么地方,海浪与天空失去边界,晃着脚百无聊赖地等着,又与我一同困在雪暴中的人,只有一个。还好我们没有死在这里,可是返程惊醒后,后排又只有我一人。看到矿场门口你投来的清楚的目光,透过划雪后满是水痕的玻璃,我又松开了车门把手别过头去,我就不再驻留了。“杰克会在下船的那一刻随着搁浅的船一起死去”,我则会拾起体面热闹的生活,粘合伪装破碎后的面具,或者将那些虚无的勉强支撑的一切抛诸脑后,在未来的某一天死在别处。魔幻的disco音乐又响起,现实童话里,我看到了不像样的画像,以及背面反反复复写下又被划去的那个,半醉半醒间被牢牢记住的“我爱你”。

都不必,不必感受彼此的差异,不必谈永远,不必刻意怀念,未来某一瞬,那些记忆还是会随着一些相似的掠影,无比鲜活地浮现。

 3 ) 无语

看完六号车厢我真的迷失了。我的疑问比看悬疑片还多。 这么多人说男的可爱纯情sexy,说这是一段浪漫的旅程。 有事儿吗? 这个男的和女主初次见面的情景是醉着酒抽着烟,边摸女主边问候:出来卖淫的? ——真是浪漫的开始,也很容易看出男主的可爱纯情。 所以对男性的评价体系是不是有大病,男的随意无礼,粗暴,但加上一点点好,就变成反差的萌,变成可爱变成超级善良! 还有非常错误表达自己感情的部分(羞于承受女主的好意就赌气般逃走,车厢新人来了莫名其妙生气等等),明明就是非常幼稚,也非常不懂爱,真的很讨厌,却形容为纯情我也是无语。

以及他们之间的浪漫是不是根本是在意淫,真的很难不怀疑导演(男)编剧(男)在意淫。女主设定是有女朋友的人,旅途上经受一个男人醉酒骚扰,后面几天却爱上他,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可能性吗?真的不是疾病吗?看不出这种感情是怎么转变怎么建立的,难道她是怎么被女友伤透了心吗?以至于一个问候她是不是卖淫的人都能给她这么多弥足珍贵的瞬间。

 4 ) 逃离 割断 接触 去远方

“想要逃离 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 而是逃往何方” 。

“逃离”对于人类来说可以是一个动词,走,跑,躲。都可以成为我们“逃离”的一部分。同时“逃离”也可以是心理层面上的一次成长,一次旅行,一次感情。

“去哪里”我想一直都是“逃离者”们的一个终结问题。而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 用一场“去远方”的火车之旅带所有在《六号车厢》的观众 来了一场肉体与心理的“双重逃离”。

公共电话 、随身听 、冰天雪地的俄罗斯 、两个在火车上自然相遇的灵魂 ,狭小的空间,单一点场景,但正是因为这些,当着两人开始真正接触和交流时 ,才是真正的动人时刻。

劳拉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大学生,是全片的中心,观众也会跟随着劳拉的视角来经历一段“逃离之旅”

片中的第一场定场戏是劳拉来参加她的情人伊莲娜的家庭派对 。而全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暗示了劳拉和伊莲娜的感情状态,劳拉从厕所里出来走到客厅,她从厕所了出来的那一刻,就一个其他人马上进去了。而且还有人在排队等着进去。这个镜头说明了她在伊莲娜的心里从来都不是“必需品”而是一个“可替代品”她走了过后随时都会有人把她的位置“代替”掉。在随后劳拉和伊莲娜的床戏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人的位置关系看出伊莲娜是这段感情中“主导者”的一个位置,而劳拉是一个“依赖者”的位置,第一次伊莲娜把劳拉扑倒,包括第二次在“做爱结束后”伊莲娜的体位是在劳拉的上面,把劳拉压住了。通过这两个镜头都可以看出伊莲娜和劳拉二人感情中的一种位置与关系。随后在伊莲娜说不能陪着劳拉去看壁画后 ,劳拉关门后独自在阳台看夜景。“关门”是一种隔绝的象征。导演这种隔绝的空间位置关系暗示了她和伊莲娜的关系已经有了裂痕然后即将破裂。

在旅程中劳拉有着三次给伊莲娜打电话的时刻,随着距离越来越远,劳拉和伊莲娜的感情也随着这三通电话越来越淡,最后破裂。

在劳拉丢掉录像机后与廖哈交谈的那段戏是全片中劳拉很重要的“成长割断时刻”劳拉录像机里的东西是象征着旧生活和对伊莲娜的感情就像劳拉对廖哈说“我才发现我喜欢的不过是伊莲娜喜欢我的那个时刻而已”这是劳拉对于自己和伊莲娜这段感情的终结和宣判死刑的时刻,也是真正“逃离”旧生活和廖哈真正敞开心扉的一个时刻。而当在最后真正见到那个所谓的“壁画”之时。之前说的什么“了解过去 才能过好当下”已经是烟消云散,劳拉并没有细看辛辛苦苦找了许久的所谓壁画,而是坐在石头上看向远方,这是劳拉真正的“逃离”时刻。而最美好的语言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接触”

廖哈是劳拉在火车上的室友 劳拉和廖哈的“感情线”也是全片最重要的一条“感情线”劳拉从最开始的讨厌,到中间的感情交融,以及最后的“克制结束”都是一种自然,文火慢炖的状态。劳拉和廖哈就像是“香槟和烈酒”一个是温柔 ,细心的学语言的“大学生”,一个是直接,热诚的工人。这两人看似水火不相容,一定不能接触在一起,但当最后两人都躺在雪地里,感受在自然和接触时,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可爱,一切顾虑都烟消云。最后劳拉在犹豫后没有拉开车门是对这段感情最好的解答和完结廖哈和劳拉完成了一段“完整的短暂式感情”这段感情从“cnm”开始再到最后“cnm”结束。导演十分可爱的用“语言”来充当了一切元素,激情,拥抱,等等一切感情元素都在一句“cnm”中交融中一起,令人十分动人。

本片因为场景的一种“局限性”大多数情况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方式,因为利用了手持摄影 影片在显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那就是“游记感”和“呼吸感”非常浓郁。导演也非常会利用火车,这种天生就是拥挤,隔绝的空间。像是在乘务员第一次出场的时候 车厢门和乘务员胖胖的身体几乎把整个画面都给占满了疯狂的压缩填充着画面的每一个部分,这让观众从视觉效果上直观的感受到火车的拥挤感。其次就是劳拉在给伊莲娜第二次打电话的时候,导演用一个封闭的电话亭来展现了劳拉心中的焦躁和隔绝,包括劳拉把自己锁在厕所里这些狭窄的空间关系都是劳拉焦急心境的暗示。这里就是导演对空间关系的利用。还有一点就是利用镜头来展现劳拉和廖哈关系的转变,在劳拉彻底和廖哈打开心扉之前,影片在展现廖哈和劳拉对话时二人是基本上没有同框的,就算是在一个车厢里用的也是很干脆的切镜头,就算是有同框,也是空间关系不稳定的,模糊的,移动的,会随时改变位置关系的那一种同框

但是在打开心扉过后。两名角色终于有了正常的稳定的同框位置关系,就算是正反打,也是有着明确角色视点的越肩视角正反打。

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是在很多地方体现,在丢掉录像机后劳拉和廖哈交流的那场戏,导演并没有直接展示出他们对话时的画面而是将镜头切到了火车外面,火车一直在往前行进,这也是在说明劳拉旧生活的死亡和消逝,以及有着于对“逃离”和“远方”的暗喻。以及对于汽车行径的那三个固定镜头,汽车都是从屏幕这一边的近到远,这也加固了对于“逃离”和“远方”的说法。火车外的大雪和迷雾也是让这场“逃离”更加的有了神秘感。

寒冷的冰雪与风霜,炙热的烟气与感情,紧张害怕与期待盼望的复杂交织的灵魂,两个偶遇陌生人携手不顾一切的去到那不可触及且位置的领域。在冷酷的大雪之下,这两颗鲜活跳动的心,让这场“逃离之旅”显得尤为浪漫..

 5 ) 《电影手册》评《六号车厢》

翻译了一段11月刊《电影手册》的评价(含剧透)作者为 Olivia Cooper - Hadjin: 这次⻓途旅行更像是时间之旅,不仅因为Laura的目的地是一处史前遗址,也因为这使她得以脱离基于表象的成人世界回到孩童的天地。为了和Ljoha建立联系,必须回到过去: 重新找到打雪仗和在纸 上乱涂乱画的乐趣,与此同时再度体验⻘春期纵酒作乐以及尝试越轨行为的滋味。必须重新发现一 个柔韧可塑的自我,一个在生活将千斤之石架在我们肩上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自我。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几乎不对这段关系是否具有浪漫性质进行发问: 显然,在此建立的一切既不受性欲驱动,也不由社会律法构成。一种爱的形式诞生了,它不能被简化为任何一种我们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关系。当列⻋旅行结束,两人之间脆弱的纽带被分离残酷地打碎,它的封存状态才得以终结,这种大白于天光下的揭示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暴力: 叙事脱离了安全轨道,为了开拓出他们的道路,人物终将施行自己的意志。但是为了发掘出叙事的全部深度,使故事并不止步于讲述看似对立的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这种暴力是无可避免的.....

 6 ) 《六号车厢》关于一次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放一张自己认为有冲劲的照片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六号车厢》。借用她的词:明亮。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棒的,我可以说它是一部青春成长片。整个片子展现的气质,质感,人物关系与事件。是在这个时代能感同身受的,这片子受众应该不错。

全程几乎采用手持镜头。这种方式比较能代入,或者说共享人物的情绪。而且对于这部片子的题材与创作成本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从镜头聊起,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没有摇晃的镜头。

在女主人公相机被偷了之后她和男主人公的交谈。镜头内,是模糊的灯影。车在往前开,镜头内的一切事物,开始随时间流逝。而他们聊的话题,正是女主人公分享她相机,她“镜头”之下属于她“莫斯科”的回忆与美好,正好随着这样一个客观的镜头和时间与“在路上”这样的主题一起流逝了。

当男主人公问她莫斯科有什么好,她的回答也是只是模模糊糊。从刚开始的几个镜头导演已经给了答案。

刚来的镜头是一个跟随镜头,随后镜头内出现女主人公,我们以为跟随的是女人主人公,她要进门。

其实不然,出来的那位面容上有些焦虑,感觉不是很自在的女人,才是我们的女主人公。她从一开始,整部片子她这个人物的基调,就是一种迷茫,不自在,可能还有脆弱。

她不是那么合群,她喜欢的莫斯科只是因为有她那位女朋友在的莫斯科,她羡慕她的生活,以及她只是觉得好,但说不出具体好在哪儿的莫斯科。

显然,她对比她的女朋友和那帮人来说,是幼稚的。所以很自然地连接到她第一次打电话小声嘀咕的那一句:“你身边从来都不缺人,对吗?”这是非常幼稚的体现。

回到这样一个主题,要去一个地方看一个风景,显然像是一种寻找,探索和希望。在这条路上,从刚开始对男主人公的那种提防与生理不适,镜头内给到的交流都多数都是男主人公说话时是压迫过去的。不成熟的性格,慢慢形成的自我意识。

从刚开始占下风,逃避到餐车。到因为陌生人的无意,那句“他不是我朋友”无意击中男主人公的自尊心。到她意识到,回到车厢,她就开始慢慢占上风。

最美好的和解还是因为男人的第一次电话亭帮忙,酒精,聊天。

年轻人不就是这样吗?!她只有在和男主人公一起喝完酒以后回来,才脱掉鞋子,可以说,才真正属于这个空间。

男主人公是个小孩儿,是个小男孩儿,非常讲义气,调皮,有责任心的小男孩儿。他单纯,导演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他选人的能力。男主人公的外形条件符合我们对“坏”的想象,但同时他的幼稚,憨厚,老实又在事件与人物中形成一种极具喜剧元素的反差。

他可能是个孤儿,在最后要庆祝离开,男人回到车厢,两人开始接吻。显然,他是真的不会接吻。包括之前女主人公帮忙那位,芬兰老乡在车厢时他的种种反应也是极具可爱的。

再说说台词方面的消音,我觉得这简直太棒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式。而且是幽默的,生活的,这种方式把强调和所谓“脏”的能量消解了,带来却是另一种有趣的能量。还有女主人公的摄影机镜头下的视角也是非常有趣的。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才知道它是戛纳的评审团大奖。我觉得有意思,现在是应该鼓励年轻人多拍这样小成本、能把故事讲出自己风格的片子。非常有意思,青春成长的浪漫永不过时,导演用这种方式和手段展现他的世界观,非常棒。手持,里面蕴含的冲劲和粗糙的质感,这样的能量,值得这样的赞扬。

美中不足的地方是,男演员和女演员可以有更多即兴表演的部分。聊莫斯科那场戏,我甚至都能想到男演员调皮地来一句“Fu** Moscow”。那将会是多么有生命力灵动瞬间,这样的片子的就会因为这种细节而充满温度。其次就是我喜欢再多铺垫一些情感的路线以及再多一些生猛的冲劲。我知道这只是妄想,片子的时长有限,对观众的体验感也是一次挑战。借用“🌿泥🐴分享一个小故事。我到外地去上学跟别人分享家乡的方言,教,“你好”的时候。永远都是“🌿泥🐴”的意思,很青春,很有代入感。

最后我想还是想借用朋友的那个美好的形容词:“明亮”。在明亮中走向未来,像结尾的阳光一样,永远,

 短评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男性荷尔蒙真是能让人开心

4分钟前
  • balaqiqi
  • 推荐

喜欢!导演和演员都是有想法有思考的聪明人,单拎出来很简单的内核却描绘得又精致又粗犷,也没跟着原著把火车开到乌兰巴托。影片全程牢牢聚焦在两个人物身上,导演“不想让观众看到角色视角之外的内容”,所以对于影片最核心的火车和岩刻都没有任何远景的完整呈现。岩刻部分更是完全的反高潮处理,一是那本就不是女主的梦想,二是更着力在男主对女主的视线。车厢拥抱那一幕,在只有右上角昏暗灯光的几近黑暗里,男主额头疤痕下那双慢慢抬起进而闪着光的眼睛实在是迷人。

5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你穿越大半个俄罗斯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我当了手表买了好酒庆祝旅行即将结束;你拥吻我,我不知所措,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我去旅馆找到你,费劲手段带你看了所谓的岩画,却不敌一场风雪来得诗意痛快。唉,离别时刻,我只是回头远远看你,心里默念着:我爱你。

10分钟前
  • 几点奔马
  • 力荐

一面是技艺圆熟情节剧,一面是现实主义的美学肌理,库奥斯曼恩长于以一种沮丧却诙谐的笔调写就短暂的喜悦与狂欢。它至多挪走卷帙浩繁俄国文学中真正罕有的轻盈一隅,却有无数种情绪在此中流转。离别时刻,Laura没有打开车门,于是故事即刻从悲伤的《廊桥遗梦》,落向不再摇摇欲坠的乐观氛围之中

15分钟前
  • Shortcuts
  • 力荐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的黑白影像还萦绕在脑海里,导演又带我们离开芬兰来到横穿俄罗斯的老旧火车上。陌生异性在密闭环境中相遇的过程,抛除性的吸引,竟然生发出更多迷人的可能性。火车走走停停,每次走出车厢,也给观众设置了喘息透气的机会。摄影机在局促空间里腾挪,制造着意外的惊喜。有暖意的电影。

19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看似无甚特别之处,只因所有的锋芒耀眼都潜藏于人物气息的交替,它是一个光线和色彩渐趋融合的过程,苍茫夜色下星星点点的灯光离我们远去,映照眼眸与轮廓的光线奏起了孤独与爱相伴的高潮。我们多久没用凝视去触摸彼此了?即便只是转瞬即逝的东西被拍出来,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去拾起的。【2021十佳No.1】

21分钟前
  • 奥利
  • 力荐

这种感觉好熟悉,晃晃悠悠在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期待的旅途上,其实没有非去不可的目的地,也没有不能舍弃的纪念品。能够享受陌生本身,常常就是最大的惊喜。

23分钟前
  • Mumu
  • 力荐

像翻开陀氏小说《白痴》,品读着俄国人真与善。电影镜头语言之丰富让每一个人物的微表情和动作都那么恰到好处,仿佛勾起我们对绿皮车共同的记忆,也仿佛是对美好时代的追缅。俄国男人从来没有这么可爱,或许是本届影节最可爱。

2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2.5 契科夫小说的路子,但小说可以这么写,情节的反转、人性的真相,相关的幽微心理状态那么些许的点到为止都可以写来令人信服,电影直愣愣的这么拍反转就虚假。越到后面越套路,女友的冷漠,芬兰同胞出人意料的盗窃恶行,这些有意设计用来铺垫二位主角走到一起的情节都无比累赘笨拙。

26分钟前
  • LOOK
  • 还行

一个小片尽然是四国联合制作:芬兰、俄罗斯、德国、爱沙尼亚。火车包间里一个拉拉遇到个直男,不是爱情片,是个友情片。一个本世纪初年的俄罗斯火车上的戏剧小品。前些年我倒是一个人坐过从乌兰乌德到赤塔的俄罗斯往返列车,是去参加那里的国际电影节,做评委。俄国列车的卧铺舒适,但老旧;一路上看到的辽阔风光及无数被废弃的小城镇及工厂给人印象颇深。本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可是内容格局还是过于小了些,看看可以。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你那个满腹经纶、永远在公寓里派对、可以用八种语言和六国教授讨论拉丁文法的莫大女朋友又有什么用,我们矿工小狗就是会见到你的第一个下午就拉你去看望他最爱的巴布什卡,就是会偷电瓶车养你,会吃你路上捡来的野男人的醋,会在你怀里哭汪汪,会下了工立马跑到酒店来跟你坐一夜车去他妈天涯海角看他妈名字都念不顺的你要看的遗迹,永远不记得岩画却记得你教他的那句cnm,他就是你的杰克,他会在你们下船的那一刻随着搁浅的船一起死去,你则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死在别处

34分钟前
  • 无忧无虑波尔卡
  • 推荐

本是一场自我放逐的流浪之旅,却在旅途中和陌生人分享了片刻的温暖,伤感和甜蜜都化成电影结尾处那一抹终于晒到女主脸上的阳光…这种传统结构的套路爱情片不管拍多少次依然是如此奏效:孤独摧毁了巴别塔,让人闯过暴风雪,只为了陪你在天涯海角处看海。多美啊。

39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大概就是战斗民族拍“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路子,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很强,女主的形象很复杂,重点没放在爱情上,而是芬兰女留学生遇到了一个俄罗斯傻直男,被战斗民族那份死命的浪漫给整心动了。片子的格局非常小,导演的也有意把故事限制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上,没有更大的主题,只是跟着从女主的视角,跟着她对男主的感觉进进退退,去感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怦然心动的奇妙。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太可爱的爱情小品,可能会在未来看很多遍。导演就像考古的女主一样带我们去看了一个来自过去的东西,并没有多么宏大特别。但那些孤独、无助、彷徨、暧昧、心动的私密小情绪,人与人之间尝试去沟通、交流和探索的过程,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了,感伤、怀旧的情绪氛围充盈并滋养着整部电影。

4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艾丽丝·门罗有一篇短篇小说《漂流到日本》。女人为了再见一位曾经短暂相识的多伦多男子,带着女儿坐上了火车,在火车上邂逅了另一位男子,继而擦出了火花。多伦多男子是门罗的麦格芬,而岩画则是本片的麦格芬。不同的是,门罗笔下的人物面对欲望与自我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塑造,而本片则相形见绌。短暂的欢愉,女儿不见一时悔恨,下了火车之后复又回归欲望本质。连贯、真实且自然。而本片则人物性格模糊,性情随意转变,甚至有点青春爱情片的走势。

47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被深深打動。關於他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卻告訴了我們人與人如何真正地聯結:無需一個有跡可循的舞台,無需約定俗成的儀式,無需背景的相通,無需計劃的相投——在身分與存在上人將永遠是煢煢孤身。要拋卻一切既定的記憶和世俗,在追求虛無夢想的旅途之中支撐彼此,一起在冰天雪地的純粹中歡笑。他是真正孤單的人,他也真正地明白什麼是不孤單的時刻:單純地理解,無條件地支持,互相陪伴度過一段時光。

50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D / 就像“声音”就那样自然而然地就转化成了结尾纸上的“书写”一样,我们也跟随主角自然而然地穿越了广袤的时空。“我们到家了”,轻巧的爱情啊。

5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很多年后她生活在大城市 过着稳定的生活 但每到冬天飘起大雪 或是坐上去远方的火车 她总是还会想起那次寒冷但温暖 孤独却浪漫的旅途 和曾义无反顾陪她到天涯海角看岩画的那个他 让她知道「x你妈」也可以是最动人的情话

58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尤霍·库奥斯曼恩通过手持摄影机在逼仄的车厢空间内的浅焦近景形成某种情动,《六号车厢》的isolation充满末世与死亡质感,正如影片结尾,关于死亡的意象以《泰坦尼克号》为隐喻被阐释。摩尔曼斯克的岩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标记,关于存在的极点无法从物理或心理把握。在影片中,作为外部记忆的介质逐渐被剥夺,向北的列车这一居无定所的非-空间则是时间线上的退行,从后苏联的佩列文,梦露,文学俱乐部到旧苏联的工业遗迹,历史回忆及创伤。然而《六》却仍然是一个拙劣的童话,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全片中处于绝对固定状态,无法感受到彼此差异的存在,以及恋人某种流动不居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足为奇的是,最后一刻的止步避免了冒险以及死亡的到来,或者结局如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伴随着车内的俄式摇滚,毫无真实感。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2.5吧,结局真的很可爱。其实是个剧情非常老套的公路片,但剧本和节奏都很完整,非常好地展现了导演的执行力。

1小时前
  • 蓝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