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陈丹青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5

 剧照

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7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8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9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目录笔记

第一季

第一集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第二集 布法马可 《死亡的胜利》《地狱》

“可是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因为我们中国的绘画文化、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第三集 蒋兆和 《流民图》

“可是孟德斯鸠说过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大家想想看,这是一个受难的民族,一个战胜国对待《流民图》的态度,这幅问世于沦陷时代的创作,日本敌国怎样憎恨不去说了,胜利后,《流民图》在本国还是遭遇憎惧,权力的意志让这幅画辗转于高层的毒语和封尘的库房,《流民图》中的流民像鬼魂一样流进蒋先生的画里,结果这幅画也像鬼魂一样,在胜利后的岁月背负罪名、差点被销毁,这才是真的灾难,而且是难以战胜的灾难。”

第四集 文森特·梵高 《杏花》《吃土豆的人》

在荷兰初学画时的早期作品 憨人梵高 大巧若拙

画穷苦人的对比 德国珂罗惠支的《暴乱》 中国王式廓的《血衣》

第五集 巴齐耶 《画室》《粉红色连衣裙》《家庭团聚》《夏日》

第六七八集 文森特·梵高 《海边的渔夫》

谁养艺术家、绘画的放纵、非正式魅力。

画家从巫师、到宫廷画师、到“self-employ”。

7

以前画家的宫廷订件和印象派画家的自由创作。

锡管颜料的诞生让印象派随时随地作画得以实现。

一起写生的毕沙罗和塞尚的画作的对比,毕沙罗尽量完成,而塞尚每幅画都没有完成,“打开的作品openwork”。

8

“毕加索说过另外一句话,他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在那画画都有一个规则,可是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吴作人)他说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画,也要知道不画。”

晚年的德加眼睛不太看得见了,就做点雕塑,也喜欢写十四行诗,写完之后就给他的诗人朋友马拉美看。“他说,哎呀,我心里还有很多意象,没有写出来,结果马拉美对他说,亲爱的,诗不是意象,是字和词。德加是非常刻薄的一个人,也非常会说话,可是听到这句话,他说,我在你面前丢丑了。”

“碑不如告,告不如书。石刻的碑文不如墨写的文件,墨写的文件不如私信的草稿。”

“但我要提醒大家,所谓未完成,所谓打开的作品,是一个早就过时的命题,早就过时的革命,但所有革命啊,遗患无穷,除了若干天才,自从印象派闹了这么一场之后,全世界千千万万画家就猖狂起来,画了不知道多少糊涂乱抹未完成的画。那么‘尽其妙也’也是一句漂亮话,漂亮话也是遗患无穷的。”

第九集 瓦拉东母子:苏珊娜·瓦拉东、莫里斯·尤特里罗

她是第一个提供了女性视角的女裸体和男裸体的画家。

第十集 关紫兰《少女像》 丘堤《静物之一》《平湖秋月》

“(关紫兰)她下笔的胆气,和瓦拉东有一拼,而且是纯然的天生,你比起刘海粟那种胆气那种霸悍,她一点不是造作的,一点不是刻意的”

“(丘堤)她的静物画,以我所见,我愿意说是中国第一。好在哪里呢,同样是画花、瓶子、衬布,她知道避俗,出手非常简静,她的画不比瓦拉东好,但是比瓦拉东高。第二,就是她的素心。第三就是见物性,物性又分两层,一个就是她画的那些东西,就是不修饰,不渲染,是物体的恰如其分,也是她对物体的敬意和爱意,另外一层呢,就是材料的物性,就是颜料和笔,丘先生敷色、行笔、起止、收束,她始终都是不温不火,到处都是浓淡得宜,这很难做到的,不光是本事,就所谓温良恭俭让入了画,就是丘先生这种境界。第四呢,当然她也是非常民国的气息,自发,自在,自主,自适,而且自尊。”

第十一集 徐扬 《乾隆南巡图》

第十二集 卡帕齐奥《朝圣前的典礼》

讯息与景别

影像介入大量次要讯息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八部半》 贝托鲁奇《1900年》《同流者》

塔可夫斯基 《牺牲》 景别运用

“一部电影,一幅画,其实是看导演和画家,怎样诱导观众的目光,我这么看这个场面,是要你也这么看,然后个人的风格,他要说的意思,就通过这个观看出来了,这个是视觉艺术的命根子。”

“但是这两位天才(卡帕齐奥和费里尼)的影像和画面,我又要说,和徐扬还有点接近,就是热衷于次要的信息,为什么呢,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是观看本身。”

第十三集 苏里科夫《近卫兵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 列宾《伊凡雷帝》《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王》

苏里科夫做到了油画民族化

“西方对俄罗斯的文学和音乐高度重视,但是到今天为止,他们仍然坚持,对俄罗斯的绘画无知,至少,好像不想有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

“西方对俄罗斯绘画的批评,通常是指,不是纯绘画,这种绘画是一种文学的附庸,我认同的,但我心里不服。欧美极少数艺术家和学者知道苏里科夫和列宾,正好今年上半年,我和一位英国的老学者谈起俄罗斯的委屈,他也蛮同意,但他说西方人可能有两个词批评俄罗斯绘画,一个就是narrative,就是叙述性的绘画,还有一个就是sentimental,太伤感主义,我也认同的......但我还是不服,整个文艺复兴的绘画,就是《圣经》的附庸,是《新/旧约》的图解。”

(俄罗斯也是我的少年情结啊 片尾《山楂树》一响起来就眼睛酸)

第十四集 弗拉·安吉里柯 《耶稣受难》《嘲弄耶稣》《三博士的朝拜》

Angelico类似一个外号 意文 天使般的

“你到了这里面,你不单是安静下来,而且一切到此为止,你的家,你的国,你过去的记忆,全都消失了,有一点点像电脑死机的样子。同时呢,一切就开始了,你会自然而然地心里面有一念,就是万事罢休,从此静心修道,你会有这么一个念头。你面对的是空荡荡的四壁,只有耶稣和圣徒陪着你,准确地说,其实就是你跟安吉里柯面对面,此外什么也没有。”

“13世纪中叶之后,整个14世纪,还有15世纪的上半,事情很有意思了,这两百年的宗教画,人性,神性,你用不着分的,你也很难分开,你瞧见神性的地方,就是人性,你被人性感动了,你会发现那个是神性。......都说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的黎明,在佛罗伦萨,在圣马可教堂的二楼,在一间一间小禅房里面,就在窗户旁边,那个安吉里柯的湿壁画,你会看见,什么是黎明的曙光。”

第十五集 菲罗马可斯(Phyromachos)《巨人的战役》

古希腊派格蒙祭坛雕塑

鲁迅 《“题未定”草》

“鲁迅很讨厌,读到他(朱光潜)这篇文章,他就出来跟他叫板,煞风景。鲁迅举了古希腊雕塑和陶渊明的一些例子,说他们并不会全然是静穆,他们还有别的境界。”

“照马克思的说法,古希腊是人类的儿童时代。”

第十六集 马塞尔·杜尚 《下楼的裸女》《泉》《L.H.O.O.Q》《杜尚的盒子》

被艺术耽误的职业棋手

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现场》 跟乌莱对视那幕堪比电影场景

“即使在欧美,说起艺术,还是指绘画和雕刻的意思。杜尚机警,一百多年前他就想,除了绘画和雕刻之外,艺术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他想重新定义艺术这个词,他做到了。”

“上次说到所谓前卫,就是事情做得太早,历史看不懂,也看不见,印象派小子很苦,等于在前线,直接跟沙龙、跟公众、跟旧势力斗。马塞尔·杜尚的前卫啊,笑眯眯地躲着,稍微弄几下子,他不声张。”

“晚年他说,他重视呼吸胜于一切。”

“站在绘画的立场上,当然会说,塞尚去世的那一年,1906年,是现代艺术的起点......那么,你以非绘画的立场,我以为,应该算是杜尚放弃画画的1912年起算。”

 2 ) 关于答案

“就是梵高这幅这么小的画,我觉得他好,可是我又说不出它为什么好。我就想,观众可能会问:‘你等一等,你都不知道它怎么好,凭什么说他好?’这个问题是对的。我听到这种问题我就想跳河,就想跳楼、投河。问题是你跳楼、投河,你也说不清这个道理。我知道人喜欢有个答案,有了答案呢心里就安全,就放心。可我的脾气是不在乎答案,我喜欢找问题。“

这段话的理解绝不应当是像热评中所说的那样鲁莽,试图通过权威对自我鉴赏能力的缺失进行洗白,这是到了一定专业境界后或是艺术感知力较强的人才能够讲的话。只能说唯一很确定的是,这是一个习惯简化的,习惯提升又不喜欢卖弄的人习惯讲的话。

很客观的说,我多数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在阅片量偏低,并没有补充理论知识的前几年。毕竟“看电影”这项运动,只占我目前为止人生的18分之2。但学的越多之后发现好像蛮多东西都是有解的,即使记忆点和打动点却有时很不讲理。我除非费尽心思去琢磨,为了答案而寻求答案,不然我还是讲不出来一句半句,甚至连感觉都无法描述。我最自然的表达是像旁观者一般对我眼中所看到的这个作品,进行一番装作公平的评判。这种答案,我一直认为假如可以再学习进展,将来会是极佳的。听者也可以从里面,间接看出我的所谓三观和审美趣味。可好像听我说话的人或比较权威,更多是比较懒。他们没有细品的可能,只想你把最原始的东西、感情直接的呈现出来,且要适合听众的口味,还不能夸大做作。我好像一直学不会这种做派,还是说我一直不想屈从于这种直给的“肤浅”。既然生理基础决定人类有大脑会思考,那么为什么非要在某些场合进行退化,或是自我降级。

当我发觉了这种隔阂后,每当别人突击问我牵连到自我情感感受类的问题,我就会习惯躲闪,(立场问题不会,除非刻意隐瞒,或是实在不了解并不想鲁莽判断。)因为众口难调,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答案,即使一再强调主观也是罪恶的。或者说,我不想显得那么“自作多情”。这不应该是个一边倒的问题,不应该过于绝对,这会直接牵扯到生活体验。大家名人可以这样讲,但无名氏不能,这有些不公平,现状就是这样。我已经饱受抑制情感表达习惯所带来的不公,以及任性随意所带来的后悔,我很想这么讲话。所以眼下为了将来能够如此讲话,我亦开始找寻答案。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算喜新厌旧吗。纯感知事物在找到答案后,大几率魅力不再。就像没有人会再复习1+1=2。

 3 ) 思维的乐趣

这一系列我看得非常过瘾,不是那种麻辣点评的一时解气痛快,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觉得这么好。
陈丹青没有掉书袋讲知识,所以不枯燥。那他讲什么呢?讲人,讲活生生的人,七情六欲吃喝拉撒,讲得极有代入感,让你进到当时的场景去看去想。就像陈丹青自己讲的:他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但不在乎答案。比如印象派为什么当时不被待见?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觉得那样的画没完成。那到底怎么样一幅画才算完成?这个问题问得太厉害了,我当时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我勉强算受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刚开始画丙烯,老师总说我没完成,可我明明觉得已经都到位了。后来画过一段时间,眼睛看到的东西多了想法多了,就会没完没了地改,甚至成为一副过度完成的作品。我就会想什么时候罢手怎么样叫结束?因为觉得一直可以改下去一直都没完成,所以通通没有装画框。陈丹青拿毕加索的话说:这些画还是活的,一旦装画框就死掉了。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简直兴奋地发抖。啊,把我无意识里的东西都讲出来了,百分之百击中痛点。陈丹青厉害的地方之一,是语言有时候非常到位,非常会问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木心的启发,寥寥几句,精彩绝伦,好到你想打他。
每集像是有主题,可陈丹青又常常讲着跑题,看似讲的是些细节和八卦,但他们却四两拨千斤地再现了绘画史。印象派那么多大名鼎鼎的画家,他偏偏讲那个从模特转型画家的女画家瓦拉东,画女裸体也画男裸体;他讲印象派可以到户外画自然光是因为针管颜料的发明;他讲印象派画家和印象派音乐家一起玩耍,配乐放了德彪西……你会发现19世纪从工业技术、性别观念到文化解构经历着全方位的革命,所见的横空出世都是水到渠成,见细节更见整体。陈丹青的解读是整体的,格局很大,又落脚小,看上去不拘一格。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好,可以形容出来。但真正的好是他的思维方式,所有的观点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节目里他举的很多例子是去服务他观点的,和事实可能存在误差。但这不重要。对这里提到的知识不必过于认真,打基础肯定要自己抱大部头去啃去吃苦。思维方式的获得养成比纯粹的知识要难多了。一般人,学不像。有空多想想。

 4 ) 我看《局部》

最近在看陈丹青的《局部》,网络视频,共16集,目前第一季。

不好说这是个什么类型的节目,脱口秀似乎也不确切,作为“秀”,他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差异;叫文化讲座又没那么系统和正式,漫谈式的格局,又总是从一个话题展开到另一个话题。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定义的非类型化节目,却意外地具备了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公众人物,不论了解多少,我们通常总会有自己一个或直观或理性的认知,但对陈丹青,我心中却一直怀有一种不确定感,因此也无法有自己的评判。他的社会知名度与其说来自作品,不如说更多来自他的公共行为,比如早年间尽人皆知的辞职风波,而一以贯之的老愤青做派更简直可以说是他的招牌了。

我在美院上学的时候他还在校,在东三环那个著名美术院校小小的原址里,你时常会邂逅一个穿黑色立领学生装的人迎面而来,圆眼镜后面一双愤世嫉俗目不斜视的牛眼,步伐总象是去赶着干一件什么要紧事似的,此人就是陈丹青。从他身旁经过,你能感觉到一小股煞气和焦虑,这是属于他的气场。

画作见过几幅,在校内外各种大小展览上,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大约鉴赏力还是不够,也只会在看到署名时恍叹一声而已。校内讲座听过一次,规模很小,没有明确主题,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基本还是批判现行艺术教育制度大骂英语考试之类的,有两件事印象深刻:抽烟与骂娘,但南方口音的粗口,说实话有点儿怪怪的。

很惭愧,作为一名美术生,我并未对陈丹青的画有过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也是少有阅读,看得最多的恐怕还是网上流传的各种视频,讲座访谈之类的,还有一个跟韩寒的对谈印象比较深,他似乎有点儿把自己当成鲁迅了。

还是说回局部吧。

第一讲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当时一下觉得震惊了,瞬间竟有电光火石之感。时空倒转穿越回某省某市某校某系的一间小黑屋里,三十多个人围坐在一起,随着幻灯机切换的咔哒声,墙壁上呈现出无比真切夺目的流光溢彩,那是中国美术史的作品鉴赏课,而让我最深深记住的,就是这个名字,王希孟。“此画创作时作者仅18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去世时年仅23岁。。”,眼前一片青绿山水明媚,学习委员的声音都因此变得充满磁性无比动听,我瞬间感动了,不知是为作品还是生平,也许兼而有之,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最容易为这种传奇打动。而到如今我已两倍于王希孟的年纪,却依然没有做成过一件也许在18岁就该做成的事,在漫长无为的岁月中,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王希孟淡忘的呢?

貌似在讲画意旨又象不在画,他后来又讲了我喜欢的梵高,讲了我认识却不了解的《流民图》,讲了一直被我误解的杜尚,还讲了更多我从未听闻的画家和作品:徐洋、瓦拉东、安吉利科、民国女画家……

看似随意的选题实则煞费苦心,以冷僻的画家或名画家的冷僻作品切入,牵扯出无数相关信息,这是他的眼界与学识;以他的视角和取舍帮你在某处开一个小孔,带着你从这些小孔中一窥艺术世界的万千精彩,这是他的趣味与手段。“他总是越过故事主角的肩头,张望远处正在走动的人。”这大约是他自己的方式,也是“局部”的释义。

节目平实的节奏彰显着巨大的用心:一幅幅作品精美逼真的呈现,适度的现代科技的融入,最加分的是音乐,严丝合扣,张亚东不只是个人名,那是品质的保障。

透过陈丹青干瘪得近乎枯燥的语调,你仍然可以感觉到他的悲悯与慷慨。这实质上是一档门槛较低的大众美育普及节目,而真善美在当下的社会已如蓝天般稀缺,恶趣味,却如雾霾般长期驱之不散。

我也终于明白,不管是原来的老愤青还是如今好脾气(装的也罢)的娓娓道来,陈丹青也只是在做他自己而已,节目本身已如良师益友,与其妄加评判不如多看几遍。

 5 ) “画画这件事情在现在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偶然一个朋友介绍我看局部,一看就停不下来,两天什么事没做,看完了第一季。

虽然内容很随意,但也基本解答了我心中对于画画的意义的疑问。

手上这本书画完之后,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奋力想画出华丽精美的画了。有感觉就画,大家觉得我的教程有用就画,不然就算了。

最重要的还是觉得他看画的角度很好玩,他喜欢“初”,喜欢“生”,赞赏第一个对美丽说喜欢。不喜欢成熟、完整、鼎盛。不知是因为一直拥有赤子之心,还是因为年纪渐长,对少年之力便更加迷恋。也许对他这种天生就能把画画好的人来说,技法是次要,热爱,惊喜才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有人评论说,“除了18岁,其他年纪都画不出千里江山图”这种话也能说出口,真是太会胡扯。但我是愿意相信的。虽然我18岁时也画不出无知无畏力量迸发的大作,但看到一些年轻画手的画,会真的觉得30+的人绝对画不出来。

更多的是觉得他应该是那种内心通透光明或者向善的人,我有时会觉得这是画画的人必备的一种素养。真善美本来就要连在一起嘛。如果你的眼睛无法穿过谎言、虚伪、成见种种,我觉得是画不出真正的好画的。

讨厌他的人会说他本职是个画家,好好画画才是正经事。但他自己已经无法再把画画作为一种神圣,不仅他唯一能画的写实,甚至现代后现代都不神圣了,还画个毛?放到世界,他的写实没有意义,回到中国。。也只是自我欺骗吧。当年的政治画虽然糟糕,但还算个“有用的订件”。现在真的没有用了。生错地方,生错年代,空有一身本领也没有办法。

如果他是个90后,或者哪怕70后吧,或者生在美国吧,凭出厂自带的天赋,也许会去当个牛逼的电影概念设计师,或者游戏原画,或者漫画家都没准,一生不耽误不拧巴不愤怒也许。

现在呢,糟糕的时代也许才成就了他现有的名望。钱也有了名也有了,虽然可能永远不能成为最爱的绘画领域的大师,但分享了自己的热爱、所见所想,也是很棒的。最厉害的是,第一,他没有因为“再无有分量的作品”成为怪兽,第二,可以拥有权力同流合污,而且外行也不知道,但为了心中的正义放弃了。凭这两点,已经可以说是个贤士了吧?

 6 ) 如何看待陈丹青的《局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www.freethink.fun

今天继续说说陈丹青的《局部》,这次是增补版。我准备分集好好说一说,可能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有偏题的行为,请见谅。 《局部》出了11集,我现在看到第八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浅显易懂的美术节目,我暂时还不知道如何形容这节目,至少它不是娱乐、综艺类节目,而人文方面也不是很强。姑且把它定性为美育类节目。 和其他节目相比,陈丹青在讲美术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用一种近乎于低的方式来谈,在谈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美术理念和美术想法在里面。我们从第一集就能明显的看出来。 第一集、 《局部》的第一集题目叫:千里江山图。我第一次看时,以为陈丹青就是讲画,因为我负责了一档美术类微信,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在说日本的设计、西方美术史,一般不敢涉及我们国家的美术。仔细看这节目,陈丹青讲《千里江山图》时,在读完题跋后,会顺带说一下,断句如果不准确,希望国学家海涵之类的话。这并非陈丹青的谦辞,而是我们国家的美术提倡书画一体,古人写东西,没有标点符号,今人在解读时,会从字到画,整个解读,所以断句不准确,影响很大,陈丹青在讲这幅画时,并没有放开来讲。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讲,有些生疏也是一定的,我们看后面的节目就知道,他越来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不说这个,继续说节目内容。我们国家的美术是不好讲的,其原因无非就是一些考证、主旋律、画作分析等等,都不好讲。除了这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撕逼太严重。有个词叫:文人相轻。这个词用到绘画上也是一样,艺术这东西,在我们国家很难说谁谁谁最牛逼,谁谁谁就是大师。就算是知道,写出来,也会有人去扒他们的黑历史。这里就不详细说了。陈丹青在《局部》的第三集里面已经提到,感兴趣的看了这一期节目,想要详细了解那幅《流民图》的,可以去网上查资料。 第一集,陈丹青其实是借《千里江山图》引出王希孟,表达的是年轻人在绘画上的天赋,列举一系列西方在艺术成就上非常牛逼、年轻有为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从个人感触方面来说,陈丹青一是在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要敢想敢做,当然这并不是说像一些互联网上一些90后那样吹牛逼,艺术与创业开公司是有非常大的差别。艺术可以是个人,企业必须全盘考量。 这里可以扩展一下,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多学美术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年轻人能画出伟大的作品?如果看过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上的演讲,我们会知道,他其实非常不喜欢讲美术,而一讲,便对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不满。你会从他的语言里会听到「学美术没什么用」、「画这么好干嘛,已经有摄像机,根本就没必要拥有这么多画家」等等。只要讲美术,他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他之所以不喜欢孩子学美术,最大的一点就是那些孩子不是真心喜欢画画,只为应付考试(也就是艺考),还有一点就是,画得好真的没用,画家并非比武,靠技艺取胜,而是靠纯粹美和思想。这一点他在《局部》后面几集里讲梵高,最为强烈。借用他自己说的,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是反艺术的。 我们不能说整个国家出不了美术人才,出不了伟大的画家。或许更多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关于艺术的培养是有问题的。 最后说一下,关于王希孟这个人,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个人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而《千里江山图》没有其本人的款印,画上的题跋是蔡京所著。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美术难讲了吧! 第二集、 死亡到底是什么?在第二讲里,陈丹青讲了名叫《死亡的胜利》的一幅画。大多数时候,《局部》的标题可以忽略不计,陈丹青在讲一集时,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比如讲死亡,会涉及到中西美术的对死亡的看法,会涉及到美术的培养和教育,会涉及到战争等等。 说我们是一个破坏的国家,或许不那么为过,如果《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出现在我们国家,被破坏成碎片后,会有人去修复吗?当然这幅画并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并非《死亡的胜利》。大多数画寄情山水和人物,很少涉及死亡的命题。就算涉及死亡和鬼魂之类,中西方之间在绘画上的差异也会很大。比如在灵魂表现上,西方在表现灵魂时,会是赤裸裸,会用一杆称来称灵魂的重量,太重的就下地狱,轻的就上天堂。而我们国家会忽略这些逻辑,鬼魂是能穿上衣服的,这在西方美术是看不见的。 节目里讲到,《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可以和敦煌壁画相媲美,那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许多历史原因,如果要了解,可以去看一本叫《美的历程》这本书,书里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各个层面讲诉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诗词等。一个时代它艺术形式的出现和产生,有其必然性,敦煌壁画之所以那么惊天地泣鬼神,也是如此。就正如节目中所说,梵高不可能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样。 节目中提到的美术的教育问题,对此我是赞成的。对美的追求如同读书,需要人去引导。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识字,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纯粹的美。读书之所以要人引导,是因为现在阿猫阿狗,无论是谁都能出一本书,读多了那些人写的书并不好。美也是这样,需要人去引导,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人去引导过如何认识美,接触美。如果有谁提起美,就是土豪、牛逼之类的语言脱口而出,仿佛学美术就高人一等,其实不是这样。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对待美术,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陈丹青讲美术,我想就在上一堂美育课。 第三集、 讲中国美术,是一件蛮难的事情,这件事可以从政治、社会、历史等等各方面去总结、归纳。我们国家的美术喜欢撕逼,喜欢遮遮掩掩。陈丹青没有,于是第三集他讲了蒋兆和的《流民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书里有一句画说的很妙:一幅画对于一个文盲的意义,好比一本书对一个识字的人的意义。我们每次去看美术展览,尤其是自己国家举办的展览,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展览都是在讲抗战,讲那些很壮烈的故事。借用陈丹青的那句话: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现今很少有人知道蒋兆和的《流民图》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时候,去看美术史,会很有趣,比如画家画画,都是谁要求他画?谁出钱包养他们?为什么埃及金字塔里的壁画脸谱型那么严重,而到了希腊,又那么的光华璀璨,文艺复兴又那么喜欢抠细节,搞得那么繁复……这一一切的一切看下来都非常有意思,如果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家的美术史,对比之下,会发现西方永远在寻求变化,在寻求逻辑,在寻找自我。我们国家大多寄情于山水和人物,很少将画作投向底层人物,千百年来出一个,却又被活生生扼杀。 《流民图》到底怎样,我们这里不去评价,借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一个人,从一个时代、一个世纪去看一幅画、一系列画,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画家有时候并不完全在画画,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 第四——八集、 第四集和第八集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我一起讲了。个人觉得这几集最有意思的是陈丹青说的两个问题: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好看?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先说第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梵高的画,但为什么喜欢,没人能说清楚。大部分人一说梵高的画好,就说他用色喜欢用对冲的颜色,并且用的非常漂亮。要么就说《向日葵》,说他很大胆的把向日葵摆在画的正中间,大片大片的黄涂抹上去,令人着迷。无论怎么描述,梵高画的魅力,迄今为止,我没见人说清楚明白过。 陈丹青讲梵高,也没讲清楚。这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而是内心感受,已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他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憨」。在我看来,或许用纯粹美更好一些。梵高这一辈子画画,是真喜欢,他生平没靠画画赚过钱,没开过影展,更没人要求他去画画,去改画。他只是喜欢画,仅此而已。也就是是喜欢到纯粹的地步,使得他的画,美的自然,也正是纯粹的爱,才让他永远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眼光看世界,孩童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梵高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老老实实。 很多画家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这种纯粹美。陈丹青也是,可惜很难达到。可以说这是画家一种终极追求,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很好笑,觉得如果是这样,那自己也能画画。要明白的是,画家在经过不断的绘画训练后,再走回原点,和就在原地踏步的人,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对美追逐的过程,除他自己,别人无法感受。 之后再说第二个问题,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我当初看陈丹青讨论这个问题时,很惊讶,在我的印象里,画总有画完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完就拿出来了。后来才发现,他所说的完,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上的高度,类似于人是怎么来的,人应该去哪儿等等。 美术到了「印象派」这一阶段,就变得无法琢磨,因为这一帮子人画画,基本上都是画给自己看的,画山、画水、画人等等,都是自己画着玩儿。他们不会为了谁去改画,就是为了单纯的快乐,当然这也导致他们过得都很清贫。 那一幅画到底怎样才算画完?没有答案,也可能有答案。不过我更多的相信,一幅画无论是画完,还是没画完,在每个艺术家看来,都有他特别的意义所在。我们不需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太过于痴迷,反倒会把自己变得模糊。 最后,美术史没完,我只是抛装引玉,希望你能对美术感兴趣。谢谢你能看到最后。 --------------------------------------------------------------------------------------------------------------------------------------------- 昨夜翻阅张佳玮所写《莫奈和他的眼睛》,看完后久不能眠,思前想后甚觉堵得慌,只因这本书吊书袋子太过严重,书中对莫奈及印象派所写知识,甚为潦草。 1、 莫奈生平比较简单,以前做微信,曾有幸查阅资料,得知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启蒙美术老师布丹,结婚两次,妻子卡米耶、爱丽丝,有一帮印象派的好哥们,晚年眼病,死于1926年,一生所画500多幅画作,无非如此。 莫奈生平就同一杯白开水样,倒是张佳玮用吊书袋子的办法东平西凑,将它扩展开来,只是这种扩展方法,太过草草,对整个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演变过程以及莫奈的绘画技法都了解得略为肤浅,不够深入透彻,甚至有些断章取义,春秋笔法的意味在里面。 对于莫奈及印象派那帮老哥们我了解得不多,也未在现实生活中看过真迹,如果要粗略的了解莫奈生平,个人建议上维基百科查阅就好,若要了解印象派绘画技法,最好的方式是看原画,自己去感受,不要被太多华丽的形容词所误导。张佳玮所写莫奈的传记,我是不敢苟同,也不推荐阅读的。 一部好的个人传记,从个人角度来说,要么是根据史料有所发挥和研究,要么就本本分分记录人物。如果充满大量形容词并配以不够深入的历史背景加以发挥阐述,甚至揣摩每个人的内心戏,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不足为信。 不过印象派的发展确实历经磨难,书中所言不假,用陈丹青在《局部》里的话说,这帮人走得太过前卫,以至于很苦,促使学院画派瞧不起他们。 只是现在西方对学院画派所犯下的错误几乎闭口不谈,不知为何。 2、 看完书本,闲来无事,我所幸翻出剩下4集《局部》看,陈丹青说是讲画,倒不如说在讲自己的喜好,历史,文学以及内心感受。他坐在那里,讲俄国列宾、苏里科夫,说俄国家画手大气粗,是饱含历史的画作,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现在大多数人在谈美术史时,从西方,美英法德等国入手,甚至在西方的美术馆里,都很难见俄国画家的画。这是文化霸权主义?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陈丹青在视频里不想用这种词,说一用便落了下乘。不过我倒觉得俄罗斯19世纪后对文化输出确实弱掉很多,至少我们国家西化倾斜是不言而喻的事。说文化霸权,还是俄国文化有些太过拘谨,或不如西方百花齐放有趣。 3、 之后说看画,去美术馆看过画的人,对一幅画的感受,与电脑和书本上看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以前看《蒙娜丽莎》,对着电脑和书本,以为是幅大画,后来翻美术史,书里写达芬奇无论在哪儿都带着《蒙娜丽莎》,心里总有不妥,直到在网上看见罗浮宫里的展出,才发现那不过是很小的画。当然,米开朗基罗在教堂墙壁上画的《创世纪》更为惊人。一幅画在现场看,位于何种位置,对于欣赏者来说,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受。 我个人既爱,又恨在美术馆看画,爱是迫不得已,恨是一幅画与美术馆的场景不合,像一场面宏大悲伤的作品,配上白色的墙面,挂在那里,隐隐有不舒服之感。若遇到一些雕塑,摆放位置狭小,无法转圈看,也是一大损失。不过全世界大多数的美术作品都已不在原位,希腊的在英法德都有,中国长卷画若太长,无法完整呈现,也不行。唯有那些西方教堂和东方古建筑里,人走进去能看见一幅幅漂亮的壁画,基督教,佛教的画,历经岁月,虽微有裂痕,却古朴的摆放在那里,使人静穆。 4、 在《局部》倒数第二集,有个观点非常有趣:超越。透过电脑屏幕我第一次看见一组名为《巨人的战役》的雕塑,镜头里那些遒劲的肌肉、挣扎的面孔透露出来的胆魄与气势,时隔千年,经久不衰。 真正的艺术家心里知道,希腊雕刻家的胆魄和能力,自己是无法超越的。无论是有人将罗丹比作伦勃朗,还是亨利·摩尔与希腊雕刻家相提并论,谦逊的艺术家们会慎重告诫别人,提醒自己,前人之作无法超越。那种伟大,是一种虔诚的佩服。 这不禁令我想到文学,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真正的文学,有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或许真正的文学家,在心里也会有几位无法超越的前者吧。 5、 最后说说现代艺术,我去年差不多去川美看过几次美术展,九大美院的作品来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我也跑去看过,看时只觉处处惊喜,欢喜不已,整个美术展可以呆一天,一幅一幅画仔仔细细的看。有的巧藏机关,如发现,会心一笑,有的甚为不解,像小时候做奥数题,抓头挠耳,看明白后哈哈大笑,看不明白则暗自伤叹。 现代艺术很不好讲,仔细说来,何谓现代艺术,有的人觉得塞尚死后,也就是从1907年算是现代。有的人则认为从杜尚开始算作现代艺术。从表现上来说,艺术已抛开雕刻、绘画,已如行为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等等百花齐放的种类。我就看这些一件件从眼前闪过,猛然惊醒,恍然明白去年在各大美术学院所看的作品,无不有这些艺术的痕迹在里面,走过一圈,回到原点,内心悲喜交织,到最后到底是伤心失意多过欢喜,那一刻也明白拾人牙慧的含义。 现代艺术已超过了绘画和雕塑。它是前进还是倒退姑且不论(现在也没法论,或者很难论),但绘画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已在退去,人们不必去看一幅画明白佛祖或者耶稣在传什么教义,也不必因为彰显家中气氛购买一幅画。现在也几乎很少人靠绘画或雕刻为生。一切的种种,都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不太需要绘画,它正在被边缘化。 那艺术该何去何从?陈丹青没说,也没法说。或许,我想,一切都应交给时间这把公平的尺子,它自会引导艺术向前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www.freethink.fun

 短评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9分钟前
  • 飞老湿
  • 力荐

到目前为止,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比梁文道,马世芳的更加吸引我。其实陈丹青的语言因为不太被新闻联播体污染,很有魅力。他个别的用词特别讲究,听来都是惊喜。

1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有观点,有偏爱的男人是多么珍贵。

14分钟前
  • amaranthiner
  • 力荐

陈丹青做这个节目就是念稿,和他以前文风一样,内容都主观极了。但大概还是会去买他的书。有几集视频做的超有趣,而且放出了非常多我以前没见过的画,非常多,赞死。

15分钟前
  • i姑娘
  • 推荐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17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看理想系列中,对这一个最担心,会不会坑掉啊,怒打五星。

18分钟前
  • lily13521
  • 力荐

我觉得陈丹青有些过于贩卖苦难,貌似只有成功人士谈起苦难来才更加权威,诚然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与艺术,值得铭记。

20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陈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多地方话语点到即止,听得心头一紧,必须关了视频看看窗外,努力多看两眼这个世界的明亮。(片头是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Prélude – Yo-Yo Ma;有一集俄罗斯民谣《山楂树》特别好听)推荐第六集和十三集

21分钟前
  • yaoyanan
  • 推荐

陈丹青的自媒体真的要好好办下去,因为看看这个,人真的就平静了好多。什么时候能平静的讲烦恼讲苦难讲幸福就真的成长了。

24分钟前
  • V
  • 力荐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28分钟前
  • 目手出
  • 力荐

不需要美术造型道具特效,他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所谓最强大的不插电PPT。。。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33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34分钟前
  • 黄壮壮
  • 力荐

陈丹青讲话不紧不慢,从容的知识分子;艺术真美啊。音乐,绘画,文学,都美极了。感谢上帝。

35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38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43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终于明白道长说的那句“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46分钟前
  • 凯丽要一夜暴富
  • 力荐

其實這一部並不適合對藝術史毫無了解的圈外人來看,因為其中的見解相當個人化不說,都是他很奇怪的跑偏見地,不完全符合主流藝術史的客觀表述,容易把圈外人帶偏。但幸運的是我和他的見地不謀而合,特別是對意大利濕壁畫的部分。

48分钟前
  • 沉淪。與涅槃
  • 力荐

知识分子的良心

49分钟前
  • DopamineLoss
  • 力荐

之前还担心只是绘画史介绍,也怀疑公众形象越来越公知的陈丹青会让人失望,没想到他竟这么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分享,是我小人之心了。非常值得看,国内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就好了。

51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每一集慢慢看,为什么这么喜欢陈丹青讲话呢…

52分钟前
  • Vins3n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