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本片偏访各地美食,与第一季略有不同的是更多的体现了人物的情感。防弹武僧离婚第一季顺风妇产科国语完美的他人温室里的加穗子 過保護のカホコ葛罗达的新娘过江龙1995空手道2017上一当登龙一梦西葫芦的生活你的婚礼2018大事件(国语版)凤凰牡丹新冠时期的爱情秘密决定宝莱坞太太们的闪亮生活第二季我们的快乐人生魔法学校第四季秘密访客 独家纪录片主播军团1:主播公会我们讲述的故事鱿鱼游戏13号驱魔永远的兄弟之八拜之交丑女贝蒂 第三季乌鸦的触摸迷失东京2023应召女郎之死昔日的我血腥屠杀调查者最强罗曼史超越2021水木奇缘之万物定律爱的陷阱(原声版)心想事成杂货铺我们的星球魔术师的黄金骷髅天上的约定怪妈闯荡记第三季洛杉矶捣蛋计划瓶装火箭

 长篇影评

 1 ) 导演组,你们想在里面干什么?

看前三集,虽然觉得跑题,虽然觉得没那么好吃,但是我都忍了。 为了喵星人忍了,为了脚步那些麦客和摘小花菇的老人忍了。 但是第四集你想干什么啊? 请两位夫妇出来说说话吧,小提琴母女的价值观你确定值得宣扬吗? 这样的琴,有灵性吗? 太刻意了,太煽情了。 感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朴实,这样不露痕迹的感情浸透,其实是对观众的一种诚意和尊敬。 我们不是来看煽情节目的,也不是来看奋斗史的,我们来看食物,中国大地的食物,是不是我们家的,是不是我们家乡的,真的不重要。

 2 ) 评《舌尖2》:廉价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傲慢---转自网易

当纪录片开始与大明星出演混为一谈,当“人文关怀”开始与“时尚爱情”相互碰撞,我们不禁想问:《舌尖2》是否已经背离第一季的纯粹、干净,越走越远?两年前舌尖1积攒下的口碑人气,还禁得起被如此妖魔化的消费多久?
当纪录片开始与大明星出演混为一谈,当“人文关怀”开始与“时尚爱情”相互碰撞,我们不禁想问:《舌尖2》是否已经背离第一季的纯粹、干净,越走越远?两年前舌尖1积攒下的口碑人气,还禁得起被如此妖魔化的消费多久?

1.苦难当人文,人名当人物

“人文关怀”是舌尖2大力宣传的一面旗帜。

“我们就是要拍普通人”,陈晓卿如是说。而他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普通人”,苦,是生活要素;哭,是行为准则。

同样是普通人,他们在舌尖1中的可爱、魅力、人格张力,到舌尖2中荡然无存,可怜的老百姓变成导演制造苦情、博取收视的工具。

这是一群不懂“普通人”魅力何在、始终带有优越感的拍摄者,俯视民间、消费草根让他们觉得自己特人文,特关怀;视苦难为圣经、拿眼泪当宝典,让这些天之骄子的导演充满愉悦。一群缺乏温度的主流媒体人,感觉良好地想象着苦逼的芸芸众生--黄土地、黑指甲,红脸颊、一笑露出黄板儿牙。

2.抄袭当致敬,造假当摆拍

第一集《脚步》,爬树的藏族少年,被人揭发抄袭BBC的镜头,陈晓卿总导演说,这是在致敬;后来又被考证出片中所爬“四十米高树”,其实不过是棵矮树,分集导演想了一个晚上,说,这是为了安全。

还是这一集,爸爸杨世橹为了女儿学习跳跳鱼技术,让无数观众泪奔。后来披露,里面那个1/8秒钓起跳跳鱼的高人并非杨世橹,而是“钓跳鱼王”周红井。

有人辩解:这种摆拍并没有影响事件的真实性,观众不要太唧歪。

以假乱真,是欺骗;指鹿为马,是侮辱。

3.边境当秘境,无知当有趣

第六集,有新疆手抓羊肉、烤馕、宁夏羊肉、西南边陲的鸡枞、朝鲜族的蕨菜……如果题目是“舌尖上的边境”,尚不算跑题,可它偏偏起名《秘境》。

一字之差,态度尽显。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是谁的秘境?哪里秘了?

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拍人家天天吃的东西,然后拉来一众同类,大声呼喊:"看!多么神奇!"

这就好比,你每天都在吃米饭,忽然来个摄制组,对你的米饭、饭碗和锅灶左拍右拍,最后总结道:你们家好秘境!

将边境人民视作神秘人民,用猎奇的心态窥视他者的生活,拿自己的无知当有趣,这是舌尖2的”秘境“。

4.生硬煽情,三观不正

第四集《家常》中的学琴母女,是整部舌尖2最大的伤疤。她们为了所谓的个人成功,牺牲了家庭生活。当即有网友痛骂,三观不正!

导演邓洁第一时间发布微博把矛头引向被拍摄的母女:”今天我要为一位母亲说几句……”

居然,还有复旦教授吕新雨撰文辩解:这个家庭本身就三观不正,不能怪导演。

奇怪,既然本来就“三观不正”,导演为何还要选择拍摄这个故事?

纪录片创作者都明白,一部纪录片最终展现的价值观,取决于编导如何对素材进行挑选、重组。剪辑就是在重塑人物,而“陪读妈妈”的故事被编导剪成这样,究竟是谁更加“三观不正”?

第六集《秘境》中,将杀戮当收获,更让人脊背发凉。

抓沙蟹时,她们在笑;捣蟹汁时,她们在笑。刚刚还在沙滩上奔跑的生灵,后一秒就在人类的欢笑中被捣碎。这是一个女孩子和家人做沙蟹汁的故事,镜头赤裸裸展现小蟹被一点点捣成灰黑色的泥浆。

导演是在展现人类的贪婪吗?。

5.面对批评,毫无自省

批评使人进步,这么简单的道理,舌尖2的导演们却不懂。

在很多观众对说教式的“人文”并不买账时,陈晓卿在央视《开讲啦》说过一句话:“可能就是我们思考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观众恰恰就是上帝。”

这句话表面憨厚,内里险恶,流露一股从里到外的傲慢狂妄,似乎在说:我们提供思考,你们却只是吃货。

在《家常》引发巨大争议后,陈晓卿的第一反应是不解:“舌尖2做完后我去很多地方,找不同的观众,都放这集,没人觉得不舒服。……我当时还觉得这集没准是整个舌尖2的亮点。”

是观众太苛刻吗?一个“身经百战”的纪录片大导演,却对片子的价值观缺乏基本的掌控,甚至对其对错毫无判断力。事实上,被观众痛骂的第四集《家常》正是陈总导演最最满意的一集。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分集导演邓洁回应观众时候底气十足。

她用的是反问句:“我想问问观众,你们是不是小时候爱吃西瓜酱,长大了一年才有机会回去一趟的外孙?这样的老人撞进你镜头,你不记录她吗?”

邓导,你直接说“NocannoBB”不就得了?

6.面对观众,谄媚敷衍

舌尖2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历史:号称顺应观众的要求,在播出前临时重剪,因为惧怕观众不满而临时更换播出顺序。

“媒体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妥协,因为它必须了解观众要什么。”这是陈晓卿的心里话。

这种谄媚的背后,骨子里其实是自卑。把“观众的需求”与“纪录片的妥协”设定为一对因果关系,在他眼里,是观众的需求拉低了作品档次!

“我从不讨好观众,我是要征服观众。做一个东西出来,就要把你征服得死死的。”这是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的话。第二季播出后,回头看任长箴的话,让人唏嘘不已。

谁真正对得起观众?

7.画虎不成反类犬

10倍于舌尖1的投资、无法计算的关注度,无论硬件、软件,创作条件堪称顶级的舌尖2为何如此大失水准?一片质疑声里,带出许多不为观众所知的幕后故事。原来除了挂名总导演陈晓卿外,舌尖2换掉了舌尖1的全部创作团队。但是,陈晓卿把舌尖1的成功想得太简单了。新人们努力模仿舌尖1的一颦一笑,但是却没有抓住精髓。

很多人都喜欢第一季中黄馍馍老人的故事,在他的笑中,我们看到的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自己所做食物的负责,对以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满足。这是真实不做作的人和美食的情感联结。

没有了人物和食物的真情感,第二季中人物和食物的逻辑链条非常脆弱:奶奶做西瓜酱是为了儿孙团聚、妈妈做红烧肉是为了女儿好好练琴、哥哥冒着危险爬树采蜜是为了弟弟上学……牵强附会的主题、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人物的过度阐释,配以矫情的解说词。

 

 

甚至在第七集《三餐》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饭菜是否可口、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甚至人生命运。”如此说来,眼镜是否合适,鞋子磨不磨脚,同桌漂不漂亮,都影响着人生的命运。人生真脆弱!

怨不得“舌尖体”在网上流行,因为人们发现,无需坚实的逻辑线索搭建好的故事,只要是个人,会做饭,能扯淡,人人都可登上舌尖二。

但,不是人人都是黄馍馍。

所以,舌尖1无法复制,舌尖2东施效颦,这是两季之间最直观的不同,也是最本质的云泥之别。

 3 ) 关于麦客,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年

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中国人与食物的迁徙与演变。却唯独用一个章节没有介绍美食与制造工艺,而是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麦客。他们不是美食的制作人,却有着见证国民粮食根基演变的厚重。

纪录片麦客的章节摄制组找到的是10年前日本NHK电台出品的《麦客》中的割麦人。
链接://v.qq.com/x/page/d01194105ub.html


10年过去了他依旧从事这一古老的行当。导演设置了与当年NHK纪录片相似的对白与交流:对于挣钱后麦客的打算,众人对于割麦人行当现今工作报酬的争论。

同样是麦客马万全10年后的讲述与回答,挣钱后的愿景没有变,依旧是给孩子们买新衣服,好吃的食物,好好的花一花;割麦人的工钱从十年前的35到如今的不足200元。

传统割麦人依旧是凭借单一的劳动力输出来获取回报,从35到200,工钱的上涨依已然赶不上通货和消耗品的替换速度,那么领取工钱后对于愿望的满足则要相比十年前打下折扣。

导演在舌尖2中找相同的讲述人,更是最确凿的对比。对于最后一代麦客今后生活发展的感慨,不禁让人反问10年前NHK纪录片里做过的讨论,邓小平20年前的改革开放让能富起来的人富起来,中国有了第一批富农,机械与原始的人力拉开差距,两种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竞争与优胜劣汰。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最后一批麦客的生活依旧原本,他们代表着改革开放还未富起来的群体, 而十年间依旧困苦的贫农生活则像是中国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不彻底的缩影。



拙见,以上

 4 ) 夏天就要来了

很多年前,只要一到暑假,就会回老家。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所不惜。

奶奶会在我的茶壶里放上薄荷,冰糖,满满地泡上一壶,揭开盖子,满满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一壶薄荷茶,可以喝上一天,直到睡前再冲一盏,它仍有余味。

爷爷在房间里抽自己种的烟草,奶奶经常抱怨说一屋子的烟味,倒是呛得连蚊子都没有。

我会去菜园子里摘黄花菜,摘南瓜,每去一次,裤子上都会黏上很多泥巴。
种在田埂上的大豆正长得茂盛,田里的稻子开着花。
风吹过来,一阵芬芳。

黄昏日落的时候去阁楼里写写东西,那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多东西好写,七零八落的碎片,无关紧要的烦恼,统统记下来。

晚饭后和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听他们说别人家的事,自己家的事,他们年轻的时候的事。一直到暮色四合,远山不再有重影的轮廓,蚊子开始肆虐叮咬,再回屋看电视。爷爷就坐在我身边,佝偻着背,看着新闻联播,偶尔也关心国家大事,奶奶睡的早些,但是每次都跟我说,看的劳么多看一会也没事。我事后才明白,其实我在这里陪他们过夏天,是这个家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时间过的太快。
村庄,梯田,山岗,早晨的雾气和炊烟,屋檐上的青瓦和雨,院子里的阳光和远方公路的树,那里安安静静地的看着一辈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慢慢老去,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只是默默无闻的看着所有人的悲欢离合。



夏天就要来了。
我有好多年没有在家里过完完整的夏天。
那些味道,都渐渐地远去了。
现在,我所在的城市灰蒙的天空下飘荡着汽车的汽笛,我对着键盘写着ppt,或许,那扛着梦想的大旗、不惜代价远离家乡亲人,所追逐向往的生活,都不如当年曾经最平庸的日子。
只是那些最为平庸的日子,就像当年奶奶给我泡的茶,再也,不会,回来了。

夏天又要来了。
我很想你们。

 5 ) 想到那时候捡麦穗

      太多触动的地方了,看完哭的稀里哗啦。有时候琐事很多很多,忙的惆怅的都麻木了,很多记忆好像都封禁了没在去细细回味过。然后突然间就发现那些仿佛在昨日的事情都已经是一二十年的事情了。
    那时候还跟着老奶去捡麦穗,每次到麦地里都会有神奇的发现,会有小刺猬,蓖麻。然后把小刺猬放到缸里养着,却不知道该怎么养它,只能给它放些苹果,结果第二天它就滚出缸跑了。发现后倒也没失落,因为也不会养,想着它说不定能找到它的伙伴嘞。然后就又出去疯跑了。
    那些收割机把平整的地方割了,边角地带就只能人工,大人们要顶着炎炎烈日弯着腰割麦子,老人和小孩子会跟在后面捡散落的麦穗。对于成亩的麦地那些散落的麦穗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对于老人和孩子确实莫大的喜悦。有的孤寡老人就靠着捡得的麦穗过活,有的可以捡点麦穗养些鸡丰裕生活,而孩子更是多了个在麦地理疯跑玩耍的理由。
    一想到这些场景其实是会傻乐的。等到麦子收完了就是打长,那会儿村里好像还没那么多柏油路,每家都喜欢去占属于自家的晒麦的地方。然后记得一个小伙伴的家占到的是苗圃场旁边一块平整的土地,也挺不错的。然后一群小伙伴们就喜欢去他家晒麦子的地方耍,其它柏油路上的赤脚踩上去太热,土地上的踩上去刚刚好,还挺舒服,还真先恐后的跑到鼓风机前跑一下,感受一下快被吹起了的感觉。呵呵,突然间就是汹涌的回忆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然后就更明白以前老爱盯着米勒的拾穗者发愣,虽然不一样的人物,但是那些一片片的麦地,镰刀,弯着的腰,最后堆起的麦垛,都是相似的。不过很多时候描述起割麦这个过程都是艰辛的,或许对于当时的孩童确实充满幸福。小时啥也不懂,乘着农忙还能玩得更多。或是跟着捡麦穗,或是到地里送水,或是到打长的地方吓跑。。

 6 ) 舌尖上的致敬

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中说,恐怕要担心的不是奥威尔说的我们将死于专制世界,而是赫胥黎担心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很多事实正在证明这个观点。

自从崔永元变成一个疯子文章夫妇恩爱秀破裂以后,难以想象文艺娱乐媒体界谁仍然还持有操守。我把视线转向CCTV记录频道,押注陈晓卿,感觉他又爱食物又不爱出风头,拍的《舌尖1》多好看啊。《舌尖2》开演,西藏小伙子摘蜂蜜了,爬树了,蜂蜜摘下来了,我一直楞在那儿,启动百度引擎在脑海中搜索MH370,5分钟后给我搜出来了:这不是BBC在2011年拍的《人类星球》第4集的Jungles里面刚果的巴亚卡人摘蜂蜜那段吗,一模一样。

我把BBC的截屏图当即发到微信上。然后我挨骂了,主要意思是:“拿来主义很正常啊;你这么执着干嘛呢;不就是娱乐吗;天下文章本来就一大抄啊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更高明的是有人留言说:“互通有无嘛!”以至于我强烈呼吁腾讯给微信增加一个扔鸡蛋功能,怎么能只有点赞功能呢,遇到这样的谁不希望扔两鸡蛋呢。

我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看出来了,上网一搜,果然,首映的时候有记者当场质疑,结果陈晓卿老师说:“这不算抄袭,这是致敬。”想想看,演个电影写本书,字幕之前或扉页之上,我们都会看到“谨以此片向张三李四王麻子致敬”。当然,如果被致敬对象同意自己被致敬并且同意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被致敬,那的确我该挨骂。

所以否则的话,陈老师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舌尖2》请大家随便抄袭转卖,每一个抄袭行为都是对他致以的敬意。方舟子老师也别干抓学术剽窃这种无聊的事儿了,剽窃?人这儿正致敬着呢!

在英国学习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学校对plagiarism的强调强调再强调,不要说严禁剽窃学术观点了,哪怕中午吃饭跟人讨论了一个问题,在论文里面引用了那人的午餐观点,都必须注明出处,不能因为自己同意这个观点而写进自己的文章而显得像是自己的思想。一旦剽窃行为被截获,将面临非常严厉的惩罚,论文不能通过不能毕业取消学籍甚至影响信用记录。有人曾经说我:“我从来没有见过谁,QQ聊天,都不断在引用别人话的时候使用引号说明出处!”所以,我是西方价值观的受害者。

对《舌尖2》失去了胃口,不如重温一遍被致敬的《人类星球》。朋友说:“眼睛太尖,记忆力太好,会影响你享受普通人的乐趣”。他完全不知道我觉得这一切有多好玩儿。搜到MH370的一刻,就是我这个普通人享受到的普通乐趣之一;以及后来看到以上那些留言的时候就更好玩儿了。

张欣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潘石屹在国内如鱼得水,因为他有很强的适应这个环境的能力,而我则不行,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办法接受模糊性,他能。”所以《汉书》说:水至清则无鱼。我们的养鱼业想必很发达。

 短评

《红楼梦》上敲皮蛋,一边喝黄酒一边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减肥皆是妄想

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煽的有点露骨,节奏有点混乱,美食依旧动人。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更像情感类节目呢?一集这么多食物真的大丈夫?

10分钟前
  • 樱小路楠
  • 推荐

强势回归!第二季人文情怀更重了。

14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其实舌二讲述的不单是美食,更有一幕幕天伦人伦的美景,不管是四川耙耳朵,还是东海学捕跳跳鱼的父亲,或者期盼父母归来的苗族女娃儿。

18分钟前
  • 数人的绵羊
  • 力荐

温情满满,再也不嫌弃我妈做的饭难吃了,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回家,把她夸成一朵花。

23分钟前
  • 殳君
  • 力荐

总体上还行,虽然有几集的确矫情得受不了,但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27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32分钟前
  • 晨小兮
  • 力荐

摄像跟配乐赞。第一集旁白也没那么矫作反而踏实了,几个细节很感人,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处。关注留守儿童,多了热腾腾的情怀。我大中国真是太。。会。。吃。。了。【第二集开始质素又降回第一季。。乱煽情了,到了第四集那个陪读拉小提前真的不是硬广吗?已经三观不正了吧。。】

36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其实仍然挺可看,只是第一季里老实在锅里说事儿的劲头有点溢出来,又只能说几句惹人厌的话,所以大家忍不住吐槽。建议第三季继续老实微距拍锅。另外开头爬树那块的确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还不如直接认了。

41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第一季火了后,非常期待,我就记得蜂蜜了

45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这片子放到1987年播是不会火的,那时候火的叫《河殇》,一部全力诋毁中国伟大农耕文明的政论片。

49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给四星,因为纪录片重要的是记录,不是抒情。

53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推荐

太矫情了,感觉导演像是个新手,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情怀想要抒发,很多地方的煽情生搬硬套,很多地方感觉发现就要展开深入了又立马毫无过渡地转到下一个话题,讲了一堆别的故事之后又硬生生地扯回之前的故事,令人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十分出戏。此集差评!希望下一集的导演好点

57分钟前
  • sususlsz
  • 还行

纪录片如果是还原真实的摆拍,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不惜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糊弄人,消费观众的感情,把观众当傻子,这样就太过分了。舌尖2那么煽情,你让感动中国,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那些导演的脸往哪搁,是准备抢人家饭碗吗?

1小时前
  • 豆丁
  • 还行

满满的中华人文情怀,倍感亲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头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过日子,都是吃货!PS:白马哥,你这是用绳命在吃蜂蜜啊!PS2:蜜蜂回家说到“卧槽我蜂蜜呢?”8.5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第一集就差点看泪奔 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1小时前
  • 大元宵
  • 力荐

虽然不如第一季,但也还是挺好看的。

1小时前
  • Neroat
  • 推荐

舌尖真正让观众醉心的不是介绍了普天下各种山珍美味 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对家乡味道都知根知底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1小时前
  • 春尾巷
  • 推荐

我觉得不打5星那些食物说不定就会不让我吃了!

1小时前
  • 嘿嘿嘿
  • 力荐

心甘情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小时前
  • 院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