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王子

HD中字

主演:安娜·玛利亚·穆埃 彼得·西蒙尼舍克 格特劳德·杰瑟勒 佩特拉·莫泽 马克思·冯·图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2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3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4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5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6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3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4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5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6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7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8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19安娜与王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小魔法师谈恋爱,老魔法师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买单

我承认我是标题党,基本上看完我那上面的标题就知道故事的情节了。

哦,我又错了,这部电影貌似没有什么情节可言。整个就是第七集的长达2个半小时的铺垫,看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我意识到这片子就是这么回事,后面果然不出所料。

媒体在大肆拍哈六的马屁,声称哈六将创下系列电影票房纪录。虽然不知道我写的这个东西会不会对票房有影响,但,我一定会影响自己周遭的朋友,等着网上下载吧,别去影院浪费钱了。

看完冰河世纪3走出影院的时候旁边的观众都兴奋的议论纷纷,还模仿片中人物嬉笑打骂,乐不可支。但看完这部电影出来的观众,竟然都无语了,大家沉默着上了电梯,沉默的离开,想必是内心的期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些还不包括观影途中愤然离场的观众……

这部戏的基调是阴暗加沉闷,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面,晴天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除了啰哩八嗦的赘述少年们的感情历程,就是出现诡异情节,后排一个观众总结的很好“看着跟鬼片一样”。建议心灵脆弱的观众不要到电影院去看,哦,对了,这片子也不适合孩子看,小魔法师们都长大了,纷纷坠入爱河,不但牵手而且还亲嘴儿。

混血王子是谁?电影还没开始的时候大家就都在问,后来哈利得到一本旧魔法书,上面有学长做的笔记,哈利靠着笔记魔药学的成绩一直优秀,这本书就是混血王子的,自称王子还怪屌的,必定不是什么正常人,果然到最后就是那个怪咔。电影中唯一出现混血王子自认的镜头不超过10秒钟,这样就算是哈利与混血王子了。根据剧情我看名字不如叫做哈利与邓布利多校长,或者哈利与朋友们的罗曼史……深囧之。

基本上电影中一半的时间都在说罗恩怎么泡妞,又怎么中魔法,然后被化解,赫敏怎么喜欢他,又怎么暗中帮助他,又怎么吃醋耍任性,最后又怎么抢回了罗恩。完全把魔法抛开了看,就是一青春喜剧嘛。

而哈利木讷的一无是处,看不出他对罗恩的妹妹到底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而且这孩子跟中了魔法一样,一沾上伏地魔的消息就两眼闪烁邪恶的光芒,虽然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但他这样未免记仇太深,这恐怕都是受邓教授跟凤凰社的那些人影响所致。他的仇恨太深了,以至于让他丧失了一些客观的判断力,我认为他的仇恨甚至让他本身的魅力都大打折扣。怎么看都还是个孩子,怎么去做救世主呢?

从母亲的死,到小天狼星之死,再到邓教授的死,三个人的牺牲就是为了唤醒哈利内心深处的某种力量,丹尼尔把这种历练表演出来却只让人看到了仇恨,他的魔法还是很菜,也没什么领导力,仇恨却如海深,让人不禁担忧,丫会不会为了报仇寻求黑魔法的帮助……老邓死了之后看丫的还跟赫敏说笑,这家伙会是明日之星吗?

后面哈利给老邓灌药水那段看着实在是太虐心了。老邓哭着说不要再喝了,哭着说我错了,老泪纵横,而哈利又不得不灌,他也真下的了这手。看到老邓喝第一口就倒下的时候,我一度以为哈利会大义凛然的自己去喝那难以下咽的药水,结果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年轻棒小伙子,拖着老头的脑袋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子灌难喝的毒药?老爷子演技真好。

总而言之,没看的朋友,算你们走运。为了哈7,我们先看的做了大头了。

等待哈利波特的粉丝找上门来踩,我谢你们口水啊,多亏了你们,我又屯了一部烂片在我的观影目录里。

 2 ) 我还在等猫头鹰的来信

我怀念2001-2002的时候

我高二到高三

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日子闪着光,就像在那些黄昏里我从教学楼的窗外看到的对面旧楼房,玻璃上反射着粉金色的光

课桌下、枕头下的哈利波特,淡绿色的书页,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的纸条,上面写,猫头鹰快递。

在哈6的时候,我不断回忆起这些细节,这些与一些人共同拥有的集体回忆,不知道有谁还记得。

电影拍得好不好,情节删得多不多,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但我发现我已经少了点兴奋,那种以前看HP系列电影时候,关于“哦,原来魁地奇是这样的,黄油啤酒是这样的”那种兴奋。

看混血王子书的时候,我大四,那个时候快要考研,我一边漫不经心准备考研,一边看这本书。那时在图书馆借了本关于传播学的考试指定用书,就一边看一边在书旁边做注释,在扉页上,我留了个英文名字,并很神秘的觉得下一个拿到这本书的人,会从中受益匪浅,就像混血王子里一样。

上次回家的时候,翻到我们高中写的字条,一群对哈利波特着迷的人,选了各自的学院,我们把化学课叫做魔药课,数学课是占卜课,还为每个人分配了角色,杨帆同学似乎担任了黑魔法防御术老师。

吴penny同学绘声绘色的说,威克多尔·克鲁姆叫赫敏为“赫-米-恩”。

高三,快要高考的时候,那些老师管得不太严的课和晚自习里,我在书桌的前端堆了大量的书,然后埋在这些书中,用大本的绿色封面的《状元之路》小心翼翼的压住哈利波特,沉溺其中。

我活在那段私人的记忆中,甚至避免与不了解的人碰触与分享。

我在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天,期待这是在霍格沃茨城堡,而我们是在从一个教室移动到另一个教室(读了大学之后才知道,拥有一个固定的教室其实多么好)

幻想自己是在霍格沃茨清丽的夏日之中,有大鱼在远处的湖面上迷一样的游动。

自此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8年,从高中到大学,到工作。

大学的时候和杜杜一起去学校的“电影院”看哈1的电影,狭小的电影院里,左边是一排有靠背的木头长椅,右边也是,我看到以活点地图为模版的片头,那种幻想终于成真的兴奋抑制不住。

看的是讲同一群人的书,看的讲同一群人的电影,他们不断成长长大,他们还在一起,而我们身边的人怎么就一个一个改变了呢?

在看冗长的哈6时,我忽然之间伤感得不得了。

这是一部没看过书大概看不懂的电影,因为哈6的书本身也是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剧情很难深入展开。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色彩很好,偶尔出现的鲜艳中国灯笼也让人莞尔。

赫敏让盘旋的鸟万弹齐发的样子,竟然有了点女神的味道,她真漂亮,我喜欢她。

在敬爱的邓布利多牺牲的时候,前尘往事涌上心头,这个精神支柱的倒下真是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啊,这与我心理的某部分有暗合,所以在一向冷静的麦格教授举起手中的魔杖指向天空发光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从17岁到现在,我还在等待猫头鹰的来信,穿过阴暗的Tom酒吧,对角巷从跳跃散开的砖缝里一点点地展现在我面前。

 3 ) 夏日凉拌黄花菜——《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本来应该是去年圣诞前的一道大餐,但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被搁置了大半年,虽然中间预告片放了无数套,剧照出了一拨又一拨,都不能使人原谅那失去的时光。愤恨已久的某花,早就下决心哈六的影评要以黄花菜为题,如果不好,就叫馊掉的黄花菜,如果还好,就叫凉拌黄花菜。

So,我对这一部哈利的观感算是正面的。它比《凤凰社》好,有不少亮点,质感厚重,整体改编还算及格,但是情绪不太流畅,有些地方让人郁闷。而且如果不是书迷,本片照例有点云里雾里。

本来以为《哈利》这套戏不存在剧透的问题,谁知今天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在观众席坐定之后,说:“朋友说我家斯耐普变坏了,邓不利多又死了,该不是斯耐普杀了他吧?”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好不容易冷静下来,答:“这个我不能告诉你,你看完就知道了。”

事实证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既没看过书,也不关注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所以决定一反常态,写写剧情。《哈六》在本质上,是为《哈七》大结局做的一个长长的铺垫。里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线索,核心故事是伏地魔的过去,和他为什么被阿瓦达索命咒击中以后不会死。《混血王子》给出了后者的答案:因为伏地魔学会了如何制作魂器,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了至少七片,存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算肉身毁灭,他还可以还魂。第六部解决了两个魂器:里德尔日记和戒指。当邓校长和哈利去搞定第三个魂器--挂坠盒的时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间接导致邓校长在结尾处被她家斯耐普干掉了。

《哈六》的主干就是这样。它的线索比《凤凰社》集中明晰,所以虽然枝节繁多,到底还是整出了一个像样的剧本,就算抛开小说,主要情节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建议注意片中出现的小道具和细节:邓校长的魔杖、戒指、霍拉斯教授照片里的天狼星弟弟等等,这些都将在第七部里发挥重要作用。

让非书迷观众犯晕的,大概会是另一条线索,那就是哈利三人组进入青春期以后的感情纠葛。片中小朋友们的争风吃醋对主要故事线几乎没有关系,可以不必存在的。但是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了,《哈利波特》就不是《哈利波特》了。编剧已经尽量把成长和剧情联系在一起,可是还是有些零碎无处安放,又无法割舍,只好就这么挂着。世事不能两全,难哪。

这一部的画面做得相当好,既保留魔幻色彩,又用大块的冷色调带出格局的扩大、青春的纠结和局势的阴冷。非常非常喜欢冥想盆的画面设计,水墨飘荡,沉淀出记忆,实在是酷。霍校的走廊、塔楼和地窖,都好像施了伸展咒,比前几部空旷了许多。效果不像《凤凰社》的呆板,而的确是营造出了青春的孤独和痛苦。魁地奇比赛赢了之后那晚,长镜头扫过霍格沃兹的窗口:哈利陪着失意的赫敏坐在楼梯脚--罗恩和拉文德在旋梯上接吻--马尔福悄然独立在天桥上--惆怅。

童年转向少年的过程中,同一个地方,隔一年来看,往往感觉完全不同。也许《哈利》系列经常换导演,换影片基调,却正好表达出了那种恍如隔世。哈利在片子结尾说:“我从来没发现这个地方是这么美。”没有发现过吗?不是的,每集都美,但这一集的美不同罢了。

画面可以打8-9分,耽搁了大半年,他们毕竟多了一些时间经营,总算有弊有利。可圈可点的场景甚多,比如小小伏地魔和小伏地魔出场的两段,比如海边岩洞的入口(注意:海边岩洞的图片,曾钉在小小伏地魔的房间里,邓校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比如凯蒂被恶咒害到飞起在半空。。。都做得凌厉凄美。

音乐只保留了少量代表童年的主旋律,就是John Williams当年写的那个。本片有很多新乐章,暗示角色们真正告别童年,迈入更广阔的世界。

表演方面,大腕太多,争奇斗艳。Helena Bonham Carter,Alan Rickman,Maggie Smith这些精哪怕镜头再少,都会出挑,Alan Rickman更是不用说话就能让观众哄堂大笑。不过最厉害还是两个老头:Michael Gambon的邓校长和Jim Broadbent的霍拉斯教授。尤其是后者,简直跟我心目中的霍拉斯教授一模一样,本集最鲜活最完整的角色非他莫属。邓校长终于英明神武了一把,而且很可信。想起从第三集开始Gambon老先生就在梦游,居然只须一集就扳回以前的颓唐,树立形象,不能不佩服他。

少字辈里,罗恩(Rupert Grint )的搞笑本领实在太强了。只要他一出现,大家就咯咯发笑。这在表演上,其实很不容易的。只要有罗恩,就有好戏。新人Jessie Cave演的花痴傻大姐Lavendar是本片一绝,非常可爱。小小伏和小伏集美丽与阴沉于一身,从哪儿找来这么出色的孩子,居然还找了两个,气质容貌演技都一等。他们选哈利的时候怎么没有这种眼光和运气呢?唉,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马尔福(Tom Felton)要另起一段单独说。这个角色的造型完美,性格复杂,是一个惊喜。估计花痴马尔福的MM要以几何级数增长。

赫敏(Emma Watson)长成了大美女,单这一条,就很不容易,咱们要求不能太过分。她在这部里表演没有以前那么用力,舒服多了,赏心悦目,虽然对剧情似乎没什么推动。卢娜(Evanna Lynch)还是非常可爱,更可爱。她和哈利在一起,其实是最舒服的,大概罗阿姨绝没料到这种情形,不然把卢娜配给哈利,岂不是比硬邦邦的金妮要好得多?

终于不能回避哈利。罗杰艾伯特在评这部片的时候,说了一句话:“Radcliffe's Potter is sturdy and boring, as always; it's not easy being the hero with a supporting cast like this.”(小丹演的哈利一如既往,坚实沉闷。有这么一副配角阵容,当主角可不容易。)阿弥陀佛,这话公道。

事实是,丹尼尔•德雷克里夫,the Chosen One, 就像他扮演的角色一样,是个天分并不出众,却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的孩子。他的肢体语言和对镜头的灵敏,远远比不上Rupert,更不用说簇拥着他的那些大腕。这是天生的,再怎么努力都看得出来,没有办法。然而他的确是努力的,这也像哈利,这些年,他想必也不容易。所以,虽然他的僵硬免不了让我分心,但看到后来我决定接受他。也许哈利就应该是这样,虽然小说以他为中心来写,写得天花乱坠,但也许从观众的角度看,他有可能的确是坚实沉闷那一类人,罗阿姨也从来没说他是美男子。而且小丹有一个特别的优点,那就是含蓄的幽默和自嘲。我曾经看过他客串的一集《临时演员》(Extra),他其实有很不错的喜剧细胞,不是Rupert让人开怀大笑那种,但也相当抵死。《哈六》里颇有几处他负责的搞笑。

为什么说服自己接受哈利?因为他是主角,如果不能接受哈利,就不能接受这个片子。这个道理,就跟不接受佛罗多就不能接受《魔戒》,不接受卢克就不能接受《星战》一样。哈利、佛罗多、卢克,都不是讨喜的角色,可是必须存在,否则故事不存在。


喜欢的细节:跟霍拉斯教授有关的一切。韦斯理先生的工作间堆满废弃的麻瓜家电和插头,笑死了,一定要注意看啊。韦斯莱搞笑商店里的产品和顾客。罗恩中毒时哈利的紧张和毒解后他的后怕。罗恩哈利抢魔药课本。混血王子的魔药课本。消失柜的设计。Lavendar在车窗上画的心形。校长讲话时张开翅膀的铜猫头鹰。沾沾自喜的Cormac Mclaggen, 比书中可爱得多。。。

不喜欢的地方:开头的伦敦桥被毁,意犹未尽。海边岩洞的内部设计。陋居遭袭。金妮和哈利接吻(我看哈利还是不要再有吻戏了)。。。还有一些,想不起来了。

总之,虽然黄花菜早就凉了,吃起来还凑合。我也只剩这一碟菜,会特地跑去电影院吃。这一部《哈利》,至少不比传说中的《终结者》、《变形金刚》来得差。甚至比早些时候的《星际迷航》更打动我。当然,我是这套书的书迷,所以本文的角度是书迷的角度。《哈利》这套片,我没办法当一般的片子去看,因为先备知识太多,干扰极强。看片的时候,虽然不像其他观众那样一头雾水,可是心里的明镜太亮,也是很讨厌的。要把原著抛开不可能,比较和挑剔也就不可免。所以,大家该怎么看就怎么看吧。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唉,可惜我是做不到的。



转载请注明连接和作者。

 4 ) 魔王进化史——也算《哈利·波特6》观后感,家长指引阅读

哈利波特电影花痴第一定律:S院出美人儿。魔王从正太到大叔到妖孽到死去到活来到再死去一直是群芳之首。哈利波特原著花痴第一定律:美人都不得好死,没死也脑瘫,如洛哈特教授。魔王是既不得好死又脑瘫。

看完哈6之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哈利波特电影里动用帅哥最多的大美人儿在银幕是是怎么进化的。



阶段1,小可爱:小分头,短裤+中筒露膝羊毛袜,中文配音比较做作

在伍尔斯孤儿院虽然营养不良,但是小朋友依然出落的水灵娇艳,虽然是个雨天,但是光亮处可以看见脸上的绒毛若隐若现,让人一见就心生怜爱想去捏 弄他的小脸,但是伸手之前要先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条命,够不够拿来捏。

邓校应该也和我们一样对他爱不释手吧,所以小小伏叫邓校露一手邓校马上乖乖露一手,小小伏的眼神瞬间点亮了,光彩逼人。后来邓校看到他的柜子里藏了别人的陀螺,说霍格沃茨的好孩子不能偷东西,小朋友没有像我们常人那样羞红了脸或者抵死耍赖,一脸淡定,没错,是将来要干大事的样子。带回霍格沃茨培养一下,长大了参加超女选秀。

初次见面,魔王是个非常好的小苗苗,肯定是往英明神武的管理型人才方向发展,但是啊但是,已经看过结局的我们此刻凭栏长叹,千年回眸,梅林啊,这究竟造了什么孽。(梅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表找我表找我表找我)



阶段2,包子脸:小分头,皮肤很光

没有瑕疵的小包子脸出场时,银幕下一片惊艳的“哇偶”,还听到有人喊“皮肤真当好”。银幕上,小伏斜飞着媚眼看着鼻涕虫教授,S院的一帮正太们情深款款的看着他(编剧:喂,这几位同学,你们太直接了吧,这集是主打感情戏没错但是没有你们的分啊,耶导:没事没事,当年我拍《政局密云》的时候.......)背景正太们离场的时候,骤然惊醒般的把花痴的视线移开,站起来,还理了理衣角,就像是刚做了一场春梦啊,同学。

那时的小包子脸娇媚之中自有一股惊心动魄,一看就是个笑的越甜下手越狠的主,小小年纪就有让人舍生忘死追随的力量。他的背影气场十分强大,势力眼老油条鼻涕虫教授在这邪魅的小包子面前,明显在气势上输一筹,只有予取予求的分,给魔法界安定团结的局面带来大麻烦。为毛能推断这个小伏1号比后面七八年前出场的那个0号,哦不,2号年纪小?因为1、这里的他还没有会DIY魂器,2、这个更有脑,不管看起来还是实际上,3、这个演员年轻。难得的是那几个背景小哥,真是情深不渝,有脑跟了没脑也认了。唉,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不信往下看。


阶段3,话痨受:卷发分头,演员超龄,但是很纯

本来嘛,从孤儿院来到霍格沃茨,也算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准备跨世纪。但是自从粘上魂器这玩意后,小魔王的智商就随之裂变,哦不,变劣了。

我们知道,反派都是话痨,就算平时很吊,对决的时候肯定要话痨的,这样主角才有时间打110求救嘛。但是这个2号实在是.......太能唠了,和哈利一对上眼,就叽里呱啦掏心窝子说了很多,一种语言还不够他唠叨的,他掌握了至少一门外语,但是没有生物能满足他的话痨欲,所以他还要写日记抒解,还是互动功能的高科技日记本,不需要面对面也能唠,大脑的语言中枢显然过分发达了。这可能是灵魂分裂后的变异,大脑别的区域萎缩了,语言中枢异常亢奋。我们知道女人的语言中枢比男人的强,所以女人话多,所以.........魔王是受,话痨受。

大家回忆一下密室那集魔王被消灭的那一刻,小哈明明是(间接的)袭胸,魔王当时第一个反应却是捂脸,千言万语,不言而喻啊。

看完这集多年以后,我终于在一篇同人里读到了小哈当时的心态:“老子第一次在密室里看到你就想上你了!”,nod,nod。


阶段4,终极绝代超衰大美人儿:没有头发,溶化的老脸

这个被小哈搞的死去又活来的魔王,智力已经达到了谷底,而且我们在哈4墓地里看到,变本加厉的话痨,还发展成优美醇厚的莎士比亚式话痨,完全丧失了小小伏和小伏1号的淡定风范,不知内敛为何物,在将来——算了,关于哈7咱们就不剧透了。

但是这个魔王身材变高大了,嗯,这点比007强,007从起先苛刻的188一刀切一降就是10公分,咱们魔王不长脑好歹长个了。

此时的魔王其实已经很不适合担任领导岗位了,但是一根筋的食死徒就认准了领导是永远不会错的,如果错了,一定是马尔福执行错了。虽然阿姨把唯一一个宝贵的出柜名额给了正义一方,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魔法界在精神上魔王搞过的男人是最多的。食死徒的会员卡不但是实名制,还是终身制、世袭制,所谓身心投入,前仆后继,献完青春献子孙,开弓没有回头箭,令人动容。偶尔有个像RAB那样不满足的,想跟魔王脑闹分手,魔王还没怎么地,自己留下分手信,已然哀怨的要死,这哪里是毁魂器,这是林妹妹泣血焚稿啊。(反观正义方,独裁不像独裁民主不像民主,魔法部长与邓不利多,正规军傲罗和游击队小鸟社,搞的比“大臣”还污糟,根本没能好好利用领导者的智商优势。)

这就是到哈6为止,魔王呈现给我们的轨迹,优异的开始,诡异的成长,作践的美貌,神奇的魅力,和更神奇的智商。

 5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一个英国正太的残酷青春

作为一名中国麻瓜,我是看着丹尼尔•拉德克里夫演的《哈利•波特》长大(更确切的用词其实应该是“变老”)的;当然,这句话反过来说也许更加通透——丹尼尔•拉德克里夫是演着给我们看的《哈利•波特》长大的。从《魔法石》到《混血王子》,哈利还是那个波特,但八年转瞬即逝,昔日那个带着大框圆镜片的小屁孩已然成长为胸肌隆起、喉结凸现的英国青年。霍格沃茨的毕业生显然面临不了什么就业压力,于是乎,该恋爱的恋爱,该失恋的失恋,对角巷里全然不见金融危机,魔法事务部也没有党派竞争的政治压力——所以,J•K•罗琳要是不安排一个“你知道他是谁”,9又3/4站台通往的简直就是一个乌托邦。
还是那句话,我爱看电影,不爱看书,从《魔法石》到《混血王子》,或盗版碟,或大银幕,迄今为止推出的六部《哈利•波特》,我一部没拉。但是书都没有仔细看,仅仅浏览而已,不过我喜欢听故事,在和罗琳的书迷朋友聊天时常常请他们给我讲书里的故事,所以一来二去,书没看,故事脉络却是一清二楚。当然我算不得铁杆哈迷,所以看看热闹也就罢了,不过这次屁颠屁颠的看完《混血王子》后,突然生出一些感慨,下雨天打孩子,那就堆砌一下吧。

1.悬念设置
我不相信悬念设置不出色的电影能成为商业大片,但凡想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的导演,在影片的故事悬念上一定要做足功夫。其实罗琳的原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悬念的成功:往大了说,“你知道他是谁”和额头有疤的哈利构成了一个总悬念,贯穿七本小说八部电影,观众就想知道这事究竟怎么了断;而每一集的分悬念也很突出,基本上《哈利•波特和XXX》的那个XXX,就是该集的核心分悬念。相对来说,前面几集有点按套路打的意思,横竖是教黑魔法防御术的老师出花头——不过谁也不敢肯定这是不是罗琳使的绊,所以不看到最后一刻,你还真不知道又会出什么妖蛾子。
而从电影方面来说,我觉得《阿兹卡班的囚徒》在悬念设置上最为出色。该集电影实际上抖了两个大包袱:“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善恶立场和赫敏的时空回转器,除此之外,还有卢平教授的狼人身份(顺带讽刺了一把快乐男生罗哈特教授)、“虫尾巴”的老鼠变身以及哈利•波特见到守护神(他本以为见到了父亲)等小包袱。当然,“包袱”跟“悬念”在我看来也是两个概念,凡是读者/观众想知道但还没有知道的内容,就可以归结为悬念;而“包袱”(不是喜剧意义上的)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悬念解开方式,一旦大家看到后面恍然大悟:原来坏蛋是/不是他/她啊!这“包袱”就算抖得漂亮。照这个标准,《阿兹卡班的囚徒》在分悬念设置上应该是目前六部《哈利•波特》电影中最出色的。相较而言,《魔法石》可以算作是全系列的小试牛刀和世界观交待,《消失的密室》则把汤姆•里德尔的过往打造得扑朔迷离(到了《混血王子》影片中才交待出那个魂器的秘密),《阿兹卡班的囚徒》,则明显达到了一个高点——因此前面这三部《哈利•波特》在剧情设置上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这三部电影我都是先看影片再去了解小说内容的,所以基本上把它们当成了推理电影来欣赏。哈利•波特就像是罗琳笔下的柯南,跟着他的行踪,一个个不解之谜逐渐铺陈开来。所以一部部看下来,也就有了更高的期待。
《火焰杯》是个转折点,在这一集电影里“你知道他是谁”第一次出现了若隐若现的形体(说句题外话,我认为挑选拉尔夫•法因斯出演此角是个极为英明的决策,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英式贵族孤绝气质与角色配合得严丝合缝),然后总悬念便逐渐喧宾夺主了。不过《火焰杯》电影里还是把三强争霸赛做到了最大篇幅,在竞赛过程中又隐藏着小克劳奇的“包袱”,所以还是能当成推理片来欣赏的,虽然没有较之于《阿兹卡班的囚徒》更上一层楼,但起码也维持了原有水准,在大银幕上并不难看(只是那些魔法世界中的龙让我有点失望,既然做了特技,就应该做得更加出彩嘛)。
从《凤凰社》开始,《哈利•波特》系列影片逐渐有些乏味。跟前面四部比起来,整部影片流于特技展示,虽然截至目前为之这是“你知道他是谁”出场最多的戏分,不过热身赛总归没有总决赛打得好看,而且好段子都得留到最后才使不是?所以观众们只看到整容不成功的“你知道他是谁”跟道骨仙风的邓布利多拿着魔杖飙激光,基本上不碍哈利•波特什么事——反正我们的小正太是人魔共知的“The Chosen One”,死不了,那就绝对死不了。
我个人感觉,《凤凰社》陷入了《哈利•波特》的最低谷,所以我十分怀疑本来说好去年秋天就上映的《混血王子》拖到今夏的真实原因——估计WGA的闹事只是个幌子,华纳的高层逼着叶茨和史蒂夫•克罗夫斯可劲修改剧本才是内幕消息。不过比之《凤凰社》,《混血王子》强是强了一点,但换汤不换药,扣子下好了全是为了后续影片服务:邓布利多喝了点脏水,斯内普就用个阿瓦达索命咒取了校长性命,剧情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要是不了解后面的无间道安排,将《混血王子》纯粹看作一部独立的影片——说实话,我觉得掏钱去电影院根本不值得。
但我还是要去电影院看的——后面两集《死圣》肯定也会,这就是《哈利•波特》的独特魅力。都说悬念,其实《哈利•波特》系列已无任何悬念可言,特别是书出齐了以后。就算懒得看书去谷歌一下也就解决了;维基要是被封了,百度知道也完全够用。但是,这并不妨碍观众们冲着哈利•波特的大名在电影院里趋之若鹜——以前都是“猜得到这个过程,但猜不到这个结局”,现如今是“谁都猜得到这个结局,就是猜不到过程”——不过严格的说,连过程也猜得到。所以,在这个时代,悬念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成了悬念,对于铁杆哈迷来说,我想,去看一看好莱坞如何展现罗琳的生花妙笔才是真正的悬念,故事本身的悬念反而悄然退场了(所以,《哈利•波特》的影评可以放心大胆的写,不用考虑剧透的问题)。
不过还是要替大卫•叶茨说两句公道话,倒不是因为叶导演不会或者不想设置悬念,而是从此集开始,“你知道他是谁”已经正式粉墨登场,一切铺垫都要为了最后的总悬念、大包袱服务,大战之前总是风平浪静的,稍微淡薄点,似乎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对于观众而言,我想叶茨的供货还是不能令绝大多数人满意的。从小说到影片,大量的细节要被删去,这着实考验编剧的功力。其实《凤凰社》这种秘密组织,在西方小说里屡见不鲜——丹•布朗就连着整了“郇山隐修会”和“光照派”两个,叶茨就算来不及向布朗哥求教,那多看几部有关“骷髅会”的影片学习学习,估计效果也能好点。
    其实,从叶茨接手开始,《哈利•波特》的叙事特征已然转换了:一方面是不折不扣的大片;可另一方面,也是标准的魔幻肥皂剧。

2.电影剧集
我以为,在主流电影中系列叙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架空时空的人物叙事,用巴赫金的理论读解,影片中的时空都是一个“飞地”,外界白驹过隙、沧海桑田,我们的主人公却是容颜不老、潇洒依旧。典型代表就是《007》系列,眨眼都快半个世纪了,你看詹姆斯•邦德还是青春永驻、头型镗亮,因为每集《007》之间不发生承接关系,007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一个logo,凡是符合其特征的男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然后随着社会时尚的律动继续律动罢了。另一类则是《哈利•波特》这样的,每一部剧情之间都有明显的连接,完全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像《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终结者》等都是这一类,不过拍多了什么前后传、分支剧集,有时也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相对而言,《哈利•波特》则是最为严谨的,不仅故事起承转合如齿轮咬合般丝丝入扣,甚至连演员都没换——除了不幸离世的理察•哈里斯,从《魔法石》到《死圣》都是同样的演员班底。如此大的投资,如此长的周期,同一个故事,同一帮主要演员(我们清晰的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老去),在当代电影史上,《哈利•波特》显然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这更像一部电视剧集,蛮符合美剧中的Miniseries类型特征的,只不过财大气粗的华纳公司将其做到了大银幕上,投资更大、特效也更炫而已。我隐约有种感觉,《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可能会引领一股全新的“电影剧集”的潮流,因为随着电视剧特别是美剧近年来的广泛传播,电影与电视剧集的距离已经越来越小,电视模仿电影已经够多了,如今“电视电影”的概念都已经妇孺皆知,那为什么电影就不能模仿电视?电视台拍电影是影视合流,制片公司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制作系列电影(“电影剧集”),不也是影视合流?《哈利•波特》做得很成功,今后如有合适的题材,我们也可以这样做(《24》小时也算是成功的小试牛刀吧)。别的不说,我觉得如果想把《红楼梦》成功的搬上大银幕,制作旷世的“电影剧集”几乎是不二选择。当然,话说回来,将来哪个美国电视网再把《哈利•波特》的版权买下来,忠于原著的再拍一版电视剧集也是蛮好的,毕竟电影里删的东西太多。当然,华纳也几乎做到极致了,为了把《死圣》交待清楚,生生的分成了两集,除了商业考虑外,估计也确实是为了防止剧情的仓促——须知《混血王子》时长已达153分钟,再拍下去真成了肥皂剧哒!
不过制片人大可放心,不管怎么拍,《哈利•波特》永远不缺观众。

3.邪典风骨
不缺观众,当然主要是不缺青少年观众。当然原因有很多,别的我就不说了,在这就提一点:浓厚的邪典风骨。
Alan Havis用“禁忌和僭越”来对邪典电影进行盖棺定论(参阅Cult Films: Taboo and Transgressi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7),这话一针见血。其实《哈利•波特》正是这么做的。你说他恐怖吧,有那么一点;你说他凶杀吧,当然也不少;你说他暴力吧,还是不少。但是你又不能说这不是一部儿童片——当然也有人这么说,只不过声音未成主流。《混血王子》由MPAA给出的分级是PG——PG也是《哈利•波特》的主流分级,此外《火焰杯》和《凤凰社》更成了PG-13,看来MPAA还是颇有些顾忌的(我估计《死圣》也会是PG-13,搞不好到R级也未可知)。《哈利•波特》自从“你知道他是谁”逐渐现身后,就愈发阴暗恐怖,随便举一例:《混血王子》里邓布利多带着哈利去取魂器,结果水塘里全是小怪物爬出,一时间爷俩困在孤岛上,那一幕甚至让我有了看山姆•雷米作品的恍惚。
所以,《哈利•波特》系列完全是行走在主流与邪典之间——而这种骑墙的态势本身就成了邪典的标志。
往深了挖一下,《哈利•波特》的邪典味似乎还可以从宗教文化背景那里忽悠一下。据说苏格兰人罗琳借《哈利•波特》有复兴凯尔特文化的野心(或者说潜意识),而这凯尔特文化自然是反(非)基督教的。事实上,七本八部《哈利•波特》看下来,你绝对看不到一丝一毫上帝存在的证据,食死徒们为非作歹,万能的主却悄然隐遁——又不是伊斯兰什叶派的伊玛目,玩什么消失啊?人魔斗法,打得乌烟瘴气,但是世间不见教堂的踪迹。事实上,即使描绘麻瓜的世界,影片也回避了教堂的影像——当然这么做也比教聪明,起码同时回避掉了丹•布朗的风险。所以说,《哈利•波特》有着浓厚的异端风味,而这种风味与邪典电影的特质完全是相通的(再发展下去,就真成了北欧的重金属了)。诞生在基督教世界里的《哈利•波特》,就是这样批着反基督的异端斗篷诞生的。在新保守主义回潮,主流宗教话语音量陡增的今天,暗暗的在电影院里体味一下僭越的小快感,《哈利•波特》显然是个极好的消遣模板。
想到这里,一定要问候一下英明神武的光电总菊。MPAA都下了限制状,俺们这边还是横竖不分级,而且大张旗鼓的把《哈利•波特》当成儿童片去宣传,怎一个牛B了得啊?!当然,你要说孩子们没电影看也是事实,《哈利•波特》虽有阴暗成分,如果教育得当,还是可以去糟粕得精华的。不管怎么说,罗琳阿姨的妙笔还在,比起装逼到爹妈都不认识的《寻找成龙》,《哈利•波特》好歹还能开发点孩子们的智力。而且坊间盛传朝廷过六十大寿,《建国大业》将排挤进口分帐大片独占仨月档期,在盗版小贩们弹冠相庆之前,孩子们能去电影院里看看《哈利•波特》的特技,也算别让他们在世博会前忘了中国还有电影院这回事。

4.成长隐喻
我从《哈利•波特》中读出了反种族主义、反极权主义的意蕴(罗琳阿姨是否真这么想在所不问),每当看到食死徒和凤凰社的对决,我就想起纳粹党拉杆子的历史和中山先生被迫创设秘密会社式的中华革命党的故事——不过这个等大结局了再感慨一下比较合适。
哈利•波特慢慢的长大了,张秋走了,金妮却发育得曲线曼妙。哈利其实是个弱者,论天赋不如赫敏(人家还是个“泥巴种”),论个头不如罗恩,论出身不如马尔福。武侠小说里弱弱的主人公往往是接了前辈的内力传输,或是无意间得到了一本武林秘笈,才迅速上位。哈利•波特啥也没有,他只有“你知道他是谁”对他的命定式选择(这里又有基督教命定论的影子)。
哈利是个英雄么?他是,又不是。托尔金说:“小人物创造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哈利•波特倒正好应了这句话。不过对于魔头来说,茁壮、毫不犹豫的成长,这本身就是对丫最大的打击。
我们看着哈利•波特无奈的应对着他的残酷青春,那些恐怖的事情无法避免,那就让它到来好了。
谁的成长不是这样呢?

 6 ) 每个少年都会魔法

看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首映之后,坐着空荡荡的夜班地铁从城市的东南角赶回城市的西北角,一边想着教授布置的研究任务大概只能通宵完成了,一边想着自己号称长大了成熟了,却还是会像当年翘课看《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首映一样,听到harry potter就冲动地失去理智。

 

平心而论,这部长达154分钟的电影说不上精彩,甚至可以算得上两头不讨好:没看过原著的看得一头雾水,看过原著的又会为精彩情节没出现而愤愤不平。如果没有做得很出色的背景音乐和视觉特效,以及时不时穿插的西式笑料,估计连顶级哈迷都会昏昏欲睡。

片子中最大的硬伤就是情节,散乱的线索和前后不呼应的叙事,导致大部分人在看了之后,很难说出影片到底讲了什么,脑海里留下的,估计也只有罗恩同学的kiss show,鬼魂一般飞来飞去的death eater们,和开片那恢弘大气的一场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原著本来就是整套里面最不适合拍成电影的一部,长达7部的系列故事,在经历了“起”,“承”之后,需要为了大结局的高潮,来一个“转”,预先埋下草蛇灰线,期待着能够在第七部里伏延千里。所以在本着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孰生孰死这个大故事服务的精神,属于第六部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个小故事的处理,就不如前几部精彩了。

无论是《哈利波特与密室》还是《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单独一册书里,都有着相对来说独立于整套图书的情节,提出悬念,发现线索,层层深入之后,揭开谜底,看到好人与坏人的角色分配其实并不是我们原先猜测的那样,而坏人在为非作歹之后最终得以绳之以法,这样的套路,令人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观看电影时,都需要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个关键情节。

而对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来说,寻找混血王子和了解伏地魔的记忆可谓是双线并行,但是却都不是很突出。哈利同学意外地得到了一本书,从而一跃成为了超越赫敏的魔药课天才,但是故事却没有专门记叙他是如何的一步步探索混血王子的真实面貌,同样的,哈利和校长一次次进入伏地魔的少年记忆,却也没有很系统地设置悬念,如剥茧抽丝般层层递进,而只是平淡的叙述,甚至连那些记忆之间,都没有很好地理出一些线索,只是一些散落的点,并无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其间穿插的马尔福同学的小阴谋,和之前几部中的蛇怪,摄魂怪相比起来就太过小巫见大巫了,学到六年级了,同学们使用的咒语,却依然是早就被观众熟知的“昏昏倒地”,“除你武器”。而开篇时候,斯内普的赤胆忠心咒和双胞胎的玩笑魔法用品店,都十分精彩,最后却鲜少展开,虎头蛇尾匆匆收场。唯一的亮点只是在结局,邓布利多死了,是整个系列里唯一的,正义没有战胜邪恶的悲伤结尾。

 

而电影则无疑将原著情节上的弱点无限放大了。混血王子的出现和观看伏地魔记忆的戏份都大幅减少,结尾那场令观众期待已久的城堡恶战和葬礼无端端消失不见,于是马尔福同学历经千辛万苦把食死徒们带进城堡的目的变成了让他们参观邓布利多从塔楼顶端坠落的悲凉场面,贝拉特里克斯一时兴起烧毁了陋居无疑是为第七部的拍摄自断后路,而唐克斯唤的一声“亲爱的”,就轻易快进了我们卢平同学挣扎已久的爱情故事。

所以电影终于从魔幻大片沦落为青春期少年的爱情纠葛,在第五部里还分别与克鲁姆和秋张有男女朋友关系的赫敏和哈利,在本片伊始,就分别爱上了韦斯莱家的兄妹,而最后年轻人的爱情分分和和,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倒也是应了邓布利多所说,原来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哪怕世道艰险,也可以毫无顾忌的,大胆地去爱和恨,充满新鲜感和生命力地,昂扬地生活下去。

 

回到宿舍的时候,看到各大电影论坛上,都有人在号召大家不要去看这部“烂片”,于是默默地问自己,如果早知道电影是如此质量,还会不会一大早去排队买票,深夜加班结束后匆匆忙忙赶过去看,再回来通宵写研究报告。答案是肯定的,因为harry potter对我来说,除了书籍和电影之外,还承载了太多其他的意义。

80末的孩子们,本身很少会有集体记忆,唯有这个戴眼镜的少年骑着扫把,从我们的童年飞到了我的青年。这一路上的成长,似乎都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而坐电影院里,听着身边的朋友惊呼“马尔福越来越帅啦”“我也能像哈利波特一样骑扫帚就好了”的岁月,在回忆里被放大得历历在目。

 

每一个少年都渴望自己能够使用魔法,所以,无数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坐在写字台前,幻想着下一秒,就会有一只猫头鹰降落在妈妈搭的花架上,衔着的白色信封上有霍格沃茨的校徽。

 

那个时候正是十三四岁的年纪,穿着白色的校服坐在朝南的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时候,我们就把绿色书页的《哈利波特》在教室里传来传去,压在抽屉下面,上面盖一本大开面的《王后雄教辅系列》或者《一课一练》。有新书上市或者新电影上映,呼啦啦大半个班级翘掉晚自习去排队买书,去看首映,连严厉的英语老师兼年级主任都向我们妥协,在周末补课的时候放DVD给我们看,条件是要回去写一百字的英语观后感。《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市的时候,大家模仿着里面的魔法部,折了许许多多的纸飞机在教室里面飞,上面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读后感,有托关系先买到书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在众人掩护下偷偷摸摸看,回答问题有周围的同学小声提醒,连作业都有班长提供标准答案,为的就是下课的时候能让他给我们复述里面的故事.老师看见我们的书包上挂着不同人物的钥匙扣,衣服上别着自己喜欢的学院的徽章,也饶有兴趣地来辨别一下哪个是哪个。

 

我还记得初中时候暗恋的男生戴着和哈利波特一般的黑色边框眼镜,在等待新书问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操场上的秋千架下,讨论小天狼星到底死了没有,以及斯内普教授是不是好人。一次夏令营认识的朋友,在得知我喜欢哈利波特之后,特意把自己收藏的哈利波特珍藏版明信片都送了给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英文书籍面世的时候,我实在等不及翻译版出来,便拖着死党陪我去英文版的首发式,在人群里被挤得七荤八素,终于得以在深夜进场,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副黑框眼镜,然后欢呼着等待书发行的那一刻,而随书附赠的,还有一张刻有首发纪念章的哈利波特海报。而为了对得起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的两百多块大洋和排了好几个小时队的悲惨经历,愣是将厚厚七百多页的书看了下来,之后英文成绩提高,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如今再看哈利波特,只身一人深陷在四周情侣的包围中,不由想起当初呼朋引伴的气派,那时候,一起分吃的爆米花,一起传阅的电影杂志,一起抢购的限量版海报,和一起买的格兰芬多的红黄色围巾,虽然现在早已不知散落何方,回忆起来的时候,依然不由自主地扬起嘴角的弧度。

自从我高考结束远走香港以来,许多朋友就失去了联系,不管他们是突然不见,还是渐次相忘于时间海,结局都是殊途同归。

后知后觉的我,直到习惯了每天关注恒生指数,习惯了按部就班记忆会计法和金融公式,直到忘记了有多久没有发自内地地微笑,忘记了有多久没有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时才猛然发现,当初那些挥舞着老师的教鞭喃喃自语;扫地的时候骑着扫帚幻想飞翔;会在雪白的信封上写下“邓布利多收”的少年,其实都是魔法师。

他们懂得如何让秋千荡得高入云霄的魔法;他们懂得如何逃避老师的背诵检查的魔法;他们懂得如何翻过公园墙壁去河里捉蝌蚪的魔法,他们甚至不用念咒语,就能够让周围的人,都变得快乐起来,而有他们在,每一天都是天真烂漫的大晴天。

他们骑着扫帚,在我生命中划下的轨迹依然清晰地历历在目,只是我却忘记了那些保持善良保持纯真保持快乐的咒语,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懂得飞翔懂得幻想懂得魔法的青春少年。

 短评

黑暗的基调

8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比较起来对这部没多大感觉

9分钟前
  • 无语望天
  • 推荐

邓布利多要求斯内普答应杀死自己的时候,斯内普粗暴地问“为什么不让德拉科动手”。邓说,男孩的灵魂还没有被完全糟蹋,不想把他的灵魂弄得四分五裂。斯内普反问,那么我的灵魂呢,邓布利多?我的呢?我可以想象他脸上的神色。那时候我真是出奇的悲伤。

11分钟前
  • 冷岫烟
  • 力荐

邓布利多居然死了

13分钟前
  • Chrno
  • 力荐

严重无语加虐心的一部,谈恋爱占去半集。结尾邓布利多死了。斯内普自爆是混血王子以后嫣然一笑飘走。。什么玩意嘛!

14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还行

太伤了,我被这一部前所未有的伤到了。仿佛已经不再关乎故事核心,机关重重设置好让邓布利多的死变成了全片唯一的独角戏,也只有邓布利多的死能让整个系列开始真正的进入黑暗。前几部中所谓重生所谓取命都无关紧要,只有让光明熄灭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恐惧。

15分钟前
  • veryfamous山川
  • 力荐

说实话有点失望,不过看在特技和卢娜的份儿上。。。

17分钟前
  • 大悦
  • 推荐

鄧教授說:年青真好,還可以感受愛情的刺痛。

19分钟前
  • 张恩勾
  • 还行

剪辑有点凌乱,还有就是光线有点暗。除此之外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了。惊觉标记日期是09年8-11,不知不觉,过了这么多年了啊。(2016-4-9)

23分钟前
  • 国王KING
  • 力荐

大家都在感受爱情的刺痛 只有马尔福在专心搞事业

26分钟前
  • 白金溶剂
  • 推荐

一句"Oh, to be young, and feel love's keen sting"(年轻真好,还可以感受爱的刺痛)真是胜过千言万语。

27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推荐

在田老师家看的,哈利波特能不能拍个系列电视剧?就演霍格沃茨的日常生活那种,我能看十季。

32分钟前
  • 何丽丽
  • 还行

这可能是前六部中唯一一部在电影院看的,而当时的我还不幸睡着了。但是回过头来看,在邓布利多死的那一刻,整个剧情还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死亡、挣扎、背叛、人性,有些时候你会失去内心笃信的一切东西,生活会变得灰暗无比。所谓黎明前的黑暗,也许就是这样的时刻。

3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当年居然没标记,今天补上。国庆的时候听闻一个朋友从来没看过《哈利波特》系列大为震惊,我说你就算不看书,电影也一定得看!然后他花了几天看完了全系列,好评不断,发来消息“我这几天的快乐都是哈利波特给的!”羡慕每一位还没看哈利波特的朋友,你们人生还有好棒的一个惊喜等你开启!

38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混血王子》于我而言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唯一感觉又漫长又无聊的一部。—— 原来只打3颗星,不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八部《哈利·波特》连映时和一群哈迷一起观影看得挺享受就多加1星了!虽然《哈6》的制作成本高达2.5亿美元,但片中惊险刺激的大特效场面却寥寥无几,开场的“伦敦大桥垮下来”和“邓布利多用魔法驱赶阴尸”是看起来比较费钱的其中两个段落。——《混血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唯一获得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的一部,影片的整体影调感觉比故事剧情本身还阴暗。-2021.08.12

4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哈利长大以后的故事感觉没那么好看了

43分钟前
  • 番茄炒蛋不加蛋
  • 推荐

忘了打分!Hp系列比较喜欢的一部,虽然属于灰暗的剧情,但是穿着西装一脸冷酷又心有不甘的德拉科真的帅到抖腿。斯内普其实也挺可怜的哇。

46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说实话,一看到Helena Bonham Carter我就想起Fight Club。有多少人是真的冲着HP的剧情去的?至少一年又一年六部看下来,我觉得每部的剧情用几百个字就完全可以概括了——我是说,HP真的有什么剧情可言吗?

4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2009.07.27 18:15

48分钟前
  • 叫我マグロ
  • 力荐

给五星,是为了怀念那个故事。至于电影拍得如何,没在意。

52分钟前
  • 潋 | Béatric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