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女人国语

已完结

主演:李宥利,朴允载,任豪,朴荣邻,李秉旭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剧照

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2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3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4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5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6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3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4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5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6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7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8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9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时代的反思——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这部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原著小说出版后即引起各界的热烈反响,以及学术界对其中女主角、多种结局和写作手法等的广泛讨论。被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可能是出于对小说结构的部分继承与新的理解和阐释,电影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也是本片虽大的特点之一。
一、“戏中戏”的套层结构
       影片的故事主线有两条,一条在明一条在暗。“现实时空”的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迈克与安娜均为已婚之人,但他们相爱了,电影拍摄完毕,他们也以分手告终,这是暗线。他们拍的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过去时空”的维多利亚时代,讲述一位爱好地质考察的年轻绅士查尔斯与一个神秘的黑衣女子,也就是被众人非议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产生了恋情。查尔斯为萨拉取消了原本门当户对的婚约,并为此身败名裂,最终两人重聚,以幸福收场,这是明线。
       除了剧情上的不同,在这两个时空的表现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时空的镜头多为短镜头,一个情节段落往往有好几十个镜头,剪辑节奏相对来说要快一点。人物的服装也比较讲究。表演风格和台词较戏剧化,如查尔斯向未婚妻求婚时,他对未婚妻说:“我留下来是为了你”,他的未婚妻居然舞台剧似的转了一个圈,欠了欠身,说了句“谢谢”。另外过去时空中的构图比较讲究,具有油画风格的形式美。而现实时空则大有不同,它的镜头多为长镜头,过去时空中插入的好几次现实时空都只有一、两个镜头左右,其构图也比较随意,表演风格和台词也比较生活化。
       这两个时空的两条故事主线看似为平行发展、毫无关联,却时不时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从整部影片的发展趋势来看,演员迈克的内心越来越接近戏中的人物查尔斯,正如查尔斯为谜一般的萨拉倾倒,不惜身败名裂一样,迈克为美丽的安娜神魂颠倒,不断找机会与安娜谈话,想与她在一起。而演员安娜的内心也越来越接近萨拉,那样神秘莫测、难以捉摸。
       影片中多处体现了过去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融与联系。如戏里戏外的男女主角都是相爱的;如情节段落的转场,现实时空的迈克与安娜在排演剧情,安娜扮为剧中的萨拉,朝迈克走过去,然后跌倒,下一个镜头立刻就运用了一个“动作顺接”切换成过去时空的查尔斯连忙扶起萨拉。甚至到故事的结尾,迈克走进房子时,安娜已经离去,迈克对着安娜的背影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句“萨拉”。此时此刻,两个时空已经合二为一。同样的场景,过去时空中男女主角相拥在阳光中,幸福美好,而现实时空中,只剩迈克独自一人饱尝情人离开后的失落与寂寞。两个故事若即若离,实际上是“貌离神合”。
       我并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也许对于小说来说,作者的“多种结局”的写作手法的确是一种完美地呈现方式,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但单就电影来说,改编者并没有照搬小说的剧作结构,而是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这也是电影的独特表现方式,这样,使得故事丰满并富于变化,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影片丰富的内涵。相反的,如果这部电影也像小说一样采用多种结局,类似电影《罗拉快跑》那样,对于主题和内涵的表现,也许就并不是那么地符合这部电影本身了。
萨拉和安娜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一个生在维多利亚那样用思想的桎梏束缚人自由追求的时代里,无助而坚毅,为了爱情选择了反抗;另一个生在理性至上、自由万岁的现代,却最终无法挣脱世俗的链条,选择了平静的逃避。两个时空的反差,颇具时代感的讽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利用对比,使观众产生心理落差。在一个并不自由的时代,人们似乎更有勇气去牺牲,去反抗时代的束缚和压迫,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然而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人们反而选择了逃避、退缩。这的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勇气去追求爱情?真爱到底还存不存在?时代的自由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和身体,但却削弱了我们的反抗精神,因为时代的安逸,什么都轻而易举,使我们逐渐丧失了主动争取的勇气。
二、人物的刻画与塑造
       这部影片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例如女主角的刻画。我想没有人能轻易忘记,在过去时空中,当查尔斯第一次见到萨拉时的那场戏。在大风呼啸、惊涛拍岸的海堤上,着黑色斗篷的萨拉缓缓回头时那种略带忧郁,又凄婉迷离的眼神,不仅勾住了查尔斯的心,也勾住了观众的心,我们不禁地想:这个被人称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她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那样灰蒙蒙的天气,那样危险莫测的大海、那样飞扬的黑色斗篷,那样无比惆怅的音乐,无一不诉说着萨拉的神秘与迷人,这些条件甚至缺一不可。也正是各方面元素的集合,使这个情节段落成为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佳话,也使萨拉回头的这个镜头成为影史上一个相当经典的镜头。
       看完整部电影,我们还是有些迷惑,萨拉是真的想离开莱姆镇吗,还是说这只是她用来接近查尔斯的手段?她为什么骗查尔斯说她曾经和那个所谓“法国中尉”发生过关系?当查尔斯决定为萨拉解除婚约后,她为什么不告而别?甚至那个“法国中尉”到底存不存在?更甚至于她与查尔斯之间的种种,是偶然发生的,还是萨拉精心设计的?我想这些都是剧情上对萨拉的“神秘”的塑造,她永远令人难以捉摸,却又难以抵挡她的诱惑和魅力。
       本片对神秘的萨拉的塑造除了必要的剧情外,还体现在丰富的细节和场景、服装、台词、摄影机运动、音乐、表演等视听元素方面。如萨拉总是出现在神秘莫测的海边和人烟罕至的树林里,这时摄影机总是跟着她轻快的步伐移动着,她仿佛森林的精灵一般,而当她出现在室内时,摄影机总是以固定的机位去表现她,这充分地体现了她热爱自由的内心;与查尔斯的未婚妻紫色系、粉色系的衣服不同,萨拉总是穿着具有神秘色彩的深色衣服;当牧师向萨拉说起雇主家时,她只问了一句“那里的房子可以看到海吗?”,可见她毫不势利的独特见解;每到“关键时刻”,惆怅飘渺的“萨拉之音”便悄然而起,扣人心弦。
       萨拉生于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描述维多利亚时代: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掩盖在“城市迅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华丽、风光的外表之下的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道德意识上的守旧和虚伪,以及人们没有自由、相互之间缺乏理解的现状。萨拉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地绘画功底,但她的一举一动丝毫都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人会做的。她喜欢独处,喜欢大自然,总是到海边凝望远方。萨拉这个人物是单纯的,她受尽压迫与束缚,反对教条,追求自由,在那个并不自由且缺乏沟通理解的小镇;但她也是复杂、矛盾的,尽管她追求自由,却仍然对美好的爱情怀有憧憬,也正因为如此,她使得自己在小镇上“遭人非议”,成为小镇人民中的“异类”,甚至成为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人。她徘徊在爱情与自由中,使查尔斯为她苦等三年。
       现实时空的安娜也是神秘而美丽的。影片中对安娜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有一场戏,安娜和情人迈克躺在海边的沙滩上,冥冥之中,安娜坐起身,她开始思索,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或者意识到了什么。迈克不解地问她怎么了,她什么也没告诉他。其实,她到底在想什么?是在想如何表现剧中人物吗?还是在担心她和迈克的未来?这时的她如同萨拉一样猜不透。在整部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扮演萨拉的安娜在小镜子中看着自己的妆容。最后一场戏中,安娜来到化妆室,无意间,她在大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脸,她顿时惊愕了,她凝视着镜子中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脸。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剧作方式。 如果说第一个镜头中,安娜看到的是自己扮演的萨拉的“形”,那么现在在大镜子中,安娜看到的是自己的“神”,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就在那一刻,是她与自己的灵魂的对话,最终她否定了自己,毅然离开了化妆室,离开了迈克。其实,她离开的真正原因,也许我们谁也猜不透,包括迈克。
       我认为,过去时空的萨拉与现实时空的安娜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女人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地微妙联系。
如果说有些电影视听语言是引导观众、“叫观众去看什么”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在对萨拉和安娜这两个“谜一样的女人”的塑造中,其视听语言的独特魅力在于“随便观众看什么”,这需要观众自己去感受、去读解、去揣摩,答案也许并不那么明显。
三、综论
       20世纪50年代后,一方面要面对电视等新媒介的冲击,一方面要抵御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威胁,欧洲各国纷纷努力寻找自己的美学特征,创造个性鲜明的民族电影。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电影业开始寻找自己的电影风格,“民族文化遗产电影”就属于英国电影寻找到的出路之一。总体而言,《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影片还是属于英国的“民族文化遗产电影”,不仅因为它是改编自英国文学名著,还因为它注重人物的刻画,重视长镜头的运用,特别是过去时空,其构图颇具油画风格,极力渲染和烘托英国的田园秀色、精致的饮食起居。所以,这部影片是继承了英国民族性的特征以及英国文艺片的共性的。这部电影中,有两个不同的时空,而且两个不同的时空采用了不同的视听语言与剧作方法,这也是该片在英国“民族文化遗产电影”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尽管它并没有从本质上颠覆或改变这种统一的类型程式。
       这部片子讲述的两个爱情故事:戏中,男女主角突破传统礼教束缚,有情人终成眷属;戏外,男女主角却分道扬镳。这是两种爱情模式,一部片子里,出现两种爱情模式,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表面上看,这部影片是叙述了两个不同结局的爱情故事,但实质上,这两个爱情故事,即这两个时空的对比与交融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才是这部片子真正想要传达的主题与内涵。这种对现世生活的反思,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刻地时代意义。

 2 ) I was lost from the moment I saw you.

Meryl Streep虽不漂亮,但出演这类文艺角色是拿手好戏,Jeremy Irons年轻时的轮廓反而不如后来深刻,但那深邃忧伤的眼光一如既往,看到那种眼神,你很难不爱上他.
尽管说小资好了,看完〈法国中尉的女人〉,让我哭了三次,足够煽情。戏里戏外的感情都叫人那么无奈,戏中的结局可以更改,而现实却不可以。
虽是双线并进,但看了10分钟我就知道,戏中感情绝对是重头,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I was lost from the moment I saw you.”后来她对他说,”I do , too”他也这样说,那是命里注定的,注定要为了她悔婚、要痛苦,因为那瞬间的激情已经把他们燃烧得快要粉身碎骨,他的自卫他的自我辩解在碰到她后都无用了,武装瓦解,面子崩溃,他们终于克制不了内心的激荡,终于拥抱!但天性忧郁、有艺术敏感气质的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疯狂之中,这样下去,两个人迟早要被焚烧,于是毅然离开苦苦寻找的他,整整三年!他已心如栲木,结局究竟该如何收场呢?那么深沉的那么刻骨铭心的爱,谁都不忍看见悲剧,于是戏外的人给他们安排了自幽深桥洞驶向明亮宽阔河面的结局,他们终于可以在明媚阳光下互相微笑了。
而戏外的人则没那么好运,要各自承担责任,要有那么多人和事应付,再不是戏里的一意孤行,再见只能再见。
爱,永远都是爱在做主。我永远不能免这种极端情感的招,一看就要情绪瘫痪,唉唉唉,女人啊,太感伤太情调了,没办法,女人眼睛里永远感情最大。反正“因你而有力量”,给我信心!

 3 ) 她要的是平等的爱情。这是她为什么离开的原因

她要的是平等的爱情。这是她为什么离开的原因。
如果她就在她最艰难痛苦的时候跟着他走了,她从此就成灰姑娘、睡美人,成了一个被王子拯救的美丽姑娘。她仅有的,就是那会随着年华老去而凋落的精致容颜。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分别独立而健全的人格上的。谁拯救了谁,谁亏欠了谁,谁依赖着谁,都是不平等的地基,这感情重要坍塌殆尽。所以她才在他帮助了她并为她放弃一切的时候离开,在找到能让她用自己的双脚坚实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力量和资本的时候才再回到爱情里。
你还记得不记得《白》里,那妻子对报复了她的前夫说,你等我。他用报复换回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平等。谁也不对谁愧疚,谁也不对谁亏欠。
爱情也许可以不问值得不值得,但是不能不问平等不平等。
不平等的爱情重要崩溃。
她就是一个不同的出走又回来的娜拉。

 4 ) 一场情感与理智的博弈


不得不称赞,这是一部及其精致的电影,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带着内在紧密的联系。
影片运用了套叙的方式,在讲述电影故事——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科学家大卫之间纠葛的同时,套进了现实中作为演员的安娜与米克一段不解之情。
全剧共有13次在电影时空与现实时空中转换,导演简单的运用了切的方式将两个时空连接起来,然而,这种切,却存在着某种无法切割的紧密关系。
影片的开头是拍片现场,它即在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发展于现实与影片时空之中。随着安娜走上海堤,故事便从历时时空中展开。
导演的几种现实与历时时空的转换方式,不得不引起注意。首先是,紧密联系。如,大卫在副崖采集矿石时发现了胡小姐,便开始了跟踪行为。而随即而来的现实时空中,安娜与米克在一起对戏,而所对台词正是紧接影片中的历时时空。
更为重要的转换是,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始终是对比而存在的。如胡小姐讲述自己与“法国中尉”的遭遇,她告诉大卫,自己是不为世俗束缚的。而现实中,安娜与米克在海滩上,安娜突然变得很悲伤。或许,此时的安娜羡慕胡小姐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追寻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对于未来的情感,存在着犹豫与悲观的心态。这也为故事结局很好的奠定了基础。
从镜头运用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转换是由一种相悖的运动连接起来的。如大卫去副崖与胡小姐见面,两人情不自禁的拥吻,被仆人发现,大卫让胡小姐离开。此时,历时时空以胡小姐远去,这一镜头作结,而随后而来的现实时空,第一个镜则是安娜走进演员米克,告诉他,自己将要去伦敦,且她的男友即将到来。这种转换,含义深厚,它说明着历时时空是作为一种现实时空的理想而存在。一出一进间便寓意无穷。胡小姐的离开,是两人关系真正升级,开始明了的一个契机。从此,大卫真正发现自己内心深爱着胡小姐。而现实时空中安娜的走进,实际上是一种“出走。”即便安娜答应了会在伦敦再次与米克见面,而然,作为一个理智且聪慧的女人,当然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从此处开始,影片的现实时空逐渐显示出“回归”的迹象。安娜回归自己的男友,以此也间接成全了米克对家庭的回归。
此后,影片开始频繁的在现实时空与历时时空中跳跃。首先是,现实中米克送安娜坐上去伦敦的火车,历时中,大卫与天娜小姐退婚,却发现胡小姐失踪。接着又是现实时空,米克给安娜打电话,被安娜男友接起,他挂掉电话,然后又一次打去电话,约她到家里参加家庭聚会……这种快速的两个时空的跳切,展现着两种时空中人物不同的命运。历时中,大卫越是努力的为爱情奋斗,现实中,安娜就一点点越来越近的走向她最后回归的选择。大卫四处找寻胡小姐,安娜到米克家中做客,下定不破坏他平静生活的决心。大卫与胡小姐三年后重逢,而安娜在庆功晚会上,以离开的方式,毅然决然的剪断了两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这似乎存在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某种东西:历时中不在场的胡小姐最终是与大卫,成就了一段美满。而现实中一直在场的安娜,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出轨。影片的结尾处,安娜离去,而米克的最后镜头是在他们历时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那间屋间里。
或许,《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改名为《理智与情感》。男人一反常态地作为了情感的代表,无论在历时还是现实中。而作为女人的安娜却成了理智的代言人。不管是片中的科学家大卫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演员米克,都在放弃着稳定的现状,拼命寻找着内心中理想的情感归宿。而演员安娜与她扮演的角色之间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胡小姐是安娜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她为情而感到悲伤的一个形象的表达。胡小姐可以遵从心的指示,事事出格却获取自己最终的幸福。安娜在情感与伦理间妥协,更遵从目前即存在的稳定的生活。安娜这一形象本身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博弈。
历时故事只是现实境界的一种美好幻想。历时中,科学家大卫,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名誉,只为了成全爱情,而故事的结局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有意思的是,历时时空的结束之处,导演的镜头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大卫乘着一艘小船,穿越出黑暗的隧道,漂向宁静唯美的世外桃源。从这种颇有用心的镜头中,我们似乎就能找到导演的一种奇妙的心态——这种美好只是一种理想的境地,它只可以存在于电影中——即,只存在于所谓的梦工厂,确切的说是梦中。现实中,安娜是作为选择一方而存在的,她最终离开,米克在房间里望向窗外孤寂的身影与夜的浓黑连为一体,是种无奈。这种无奈也是必然。
毕竟,我们生活在世俗中而绝非梦中,理智与情感间,回归理智或许是一条正道。因为,正如第一场现实时空中的镜头所潜在的意义一样,无论,虚空而背离正轨的美好是如何的令人流连忘返,总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起的电话铃来打断它,总有现实的生活,需要我们背负责任地走下去。

 5 ) 盛名不是无端得来

这个女人真是个自虐狂,她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无比悲惨的境地。她在做护士时爱上了一个受伤的法国中尉,而那个男人无疑是个标准的花花公子,甜言蜜语哄得她很开心,也许是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然后花花公子的伤好了,离开了,她偷偷跟去,目睹了心上人与妓女的幽会。她受了打击,伤心欲狂。
故事至此,完全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她可以回到医院继续工作,也可以不发不言,默默舔舐伤口,或者坚强起来,另觅爱情……但她不,她偏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把自己的伤口暴露给大家看,让维多利亚时期保守的风气肆意的伤害自己。让人家看不起她,拿她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正派的人都摒弃她。
她每天去海边眺望,做出受到抛弃的样子,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其实她在受到伤害的同时,也在挑战着所有的人。她其实是在享受这种与众不同,并自得其乐。她喜欢把自己搞得悲惨兮兮的。这个女人,精神真的有问题。
而电影却在巧妙的进行,它把书中的故事表现出来,同时又展现两个男女主演的情愫。到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现实已经超过了故事的重量。两个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也同样受着感情的煎熬。一次次的说再见,却又因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欲望一再见面。
最后一场戏,故事中的两人划着船从黑暗的桥洞划向明亮的湖面,两人同舟共济。这是一个好的结局。而在现实中,安娜离开了,没有再说再见。也许她知道,说也没用,也许两人一靠近,两人的手都舍不得离开对方的身体。她冷静的挑选好时机,走了。而迈克,却分不清现实与故事,他站在窗口,看见安娜离开的身影,喊的却是“莎拉”,故事中女主角的名字。
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两个结局,一个完美的,一个悲伤的。安娜的丈夫问他们选了哪个,迈克说选了那个好的。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亲身演绎了那个悲惨的。
在电影一开始,两条线就并行着。我有点诧异导演为什么这样编剧,而看到最后,我明白了,他是要把整个故事展现给观众,他哪个结局都不舍得放弃,因为选择是残酷的。他用了一种最巧妙的方式完全地再现出来。
而梅丽尔.斯特里普,把两个女人演得那么真实,你可以看出她融入戏中人物时,两个女人慢慢地合成一个,却又在两条线进行时,那么的不同。你不会把她们搞错,即使没有服装与背景的潜台词,你也不会把她们搞错。
相对于她,杰里米.艾恩斯就差一点。真的,这种差别是看得出来的。虽然很难说清楚。盛名,真的不是无端得来的。

 6 ) 我愿把她看作林中女妖

早晨五点半睡去,中午十二时起来,看《法国中尉的女人》。
近期,很少有某部电影,让我由衷觉得——每一个元素都很喜欢,或者说,对每一格的光影都很着迷。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分两条线走的,相信大家都知道这点。两条线给人的感觉很不相同,我会喜欢任何一条,但是更加喜欢现代的那一条。喜欢光线明朗的屋子里面,看起来——至少看起来是——满不在乎轻松愉悦的男人和女人。
象征自由与享受的那一部分。

我充分喜欢两条线中的生活氛围。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里面,可以看出一个女人的默不作声的魅力是如何显现在一个其实并不能满足于庸俗婚姻的男人眼里的,虽我并不喜欢毁约这种事。当一个男人去向以为的理想新娘求婚的时候,同样胸闷气短紧张非常,但是他一转眼看到别的身影,灵魂就已失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很多时间里,自以为真正的爱情其实只是一时的肾上腺素分泌。还有就是,不要认识六个星期就向姑娘求婚。

法国中尉的女人象征自由,“要我死,可以;要我爱你,不可能”——卡门姑娘定是天蝎座,差不多只有天蝎座的女人才会在爱情消失的时候如此率直和一刀两断。而法国中尉的女人或许是一只水瓶,喜欢爱情,更喜欢随风飘逝的自由感。

忧郁症分为三种。一种是生来便处于忧郁之中,一种是时而忧郁,第三种是不知自己为何忧郁。她是第三种。

法国中尉存在吗?其实也许并不。然而在森林之中坐着谈起他来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变化微妙,幸福也是真的,愤恨也是真的,可其赖以生存的原因却是虚幻的。伍德夫小姐或许有着臆想症和受虐倾向。她明知道会被人看见并传到老处女雇主耳中,但仍然从多嘴的妇人面前走过,那一刻她脸上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

晚间回家,在镜子里的面容是多么可怕啊,宛如女性的撒旦一般。或许这是导演不寻求绝对美貌的女演员来出演这个角色的缘故?她画自己,铅笔的素描失去了眼睛边柔美的线条,看着,一只手抓在披肩上痉挛了。或许在男人的眼中她是柔弱无助的,但其实她是一只狮子。在森林里她边讲着“法国中尉”的故事边放下头发,诱惑他,只有同样的女人才能听出她故意放缓而显得苍白的声调。她或许有美貌?她如同《飘》里面的斯佳丽的祖母年轻时的形象——“她要美便美,要丑便丑”,然这样令人着迷。

这复杂而富有张力的人格,是整部影片中最令人着迷之处。她在灯光下图画自己,在那个时候她既不顺从也不显得悲惨,独处之时,她知道自己心里面是有风暴的,也许一转身就变得迷惑,但在那时是不重要的。

她画着自己,并且心里面明知马上就要遭遇解雇的命运。医生说那是一种受虐狂的心理,她故意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此便有理由获取痛苦的快感——“我明知他不是真心,但仍把自己给他……如此,我便可以活在羞愧之中,羞愧是我赖以生存的。”然而在受虐狂的底下仍然是对自由的渴望——“我知道我永远不能像别的女人一样,成家,生子——但是我拥有她们永远也不能拥有的自由。”因为她以自己的身体打破了规则的牢笼,或许那是一种冒出水面的解脱。不再是贞洁女人,从另一个反面意味着:可以做一切。

她与那时格格不入,然无论生存在任何时代,这样的人格也同样会感到束缚。她无法平静一段长的时间,自会发明一个理由使自己被放逐开。

然而这样的人格吸引某些异性,她对自己这方面的魅力也是很清楚的。男人为了她身败名裂。虽然他也挣扎过的,是个正人君子,但是“正不胜邪”,只要不是出于未婚妻的地位,实际上这个扑朔迷离的女人是无法招人怨恨的,她只会令一个男人渴望了解她。

她会离去,我知道。在大学时的影视课,坐在几百人中些微疼痛地感觉到了那种对自由的渴望,而男人的爱同样也会成为束缚。在经过法国中尉这个也许并不存在的男人之后,这个女人不要再被任何男人的爱所主宰。
或者说,不让自己被自己的爱所主宰。
我未免想:一个理想的爱情,大概就是爱且仍然保有着自由——不是形式上的自由,比如还可以跟别人谈情——而是心灵上的自由。
然而,如何能爱且仍能不被自己的情感所淹没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吧。理想中的爱并不是爱和占为己有,而是爱和融为一体。
我相信有,但很难。

为了自由,需要放弃得实在太多了。任何事必有其代价,我想,这至少是一句真理。在影片开头,当这女人站立在水沫漫天的暴风里面对大海的时候,她想过掉下防波堤去的可能没有?我猜她想过一点点,而已。

喜欢海的寓意其实非常容易猜测。我开始想,其实有人选择从深夜的高楼顶一跃而下,也差不多是那个心境。

那个女人为什么离开,其实我已经了解了。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影片结尾处那个放置着画架的房间,喜欢它的光线,以及站立其中仍然沉默的那个女人。

别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阳光需要记录,我还有很多的鹅卵石需要行走。我的心里没有空间继续玩感情游戏,言辞微妙你来我去,虽然那也是一个选择,虽然生活真的可能有所转折。。。

《法国中尉的女人》——梅丽尔·斯特里普

 短评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5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10分钟前
  • hyoscine
  • 推荐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13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16分钟前
  • Amelia
  • 推荐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2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24分钟前
  • teenytiny Adel
  • 力荐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28分钟前
  • 薇罗妮卡
  • 推荐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31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

32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34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推荐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36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4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47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51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5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

1小时前
  • 任晓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