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出差

DVD中字

主演:莫雷诺·德巴尔托利,米基·马诺伊洛维奇,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穆斯塔法·纳达雷维克,米拉·福兰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5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7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8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9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爸爸去出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夏天,萨拉热窝六岁男孩马尔克(Moreno D'E Bartolli 饰)的生活中除了伙伴与足球,还时常见到成年人小心翼翼的举止。父亲米萨(Miki Manojlovic 饰)为人风流,与一位女体育教师有染但又毫无拆散自己家庭的打算,一家四口的生活温馨而又波澜不惊。不久马尔克小伙伴的父亲被人带走,米萨则因不合时宜的言论被大舅调查,并被派到矿场劳改,父亲在马尔克割包皮的那天离开,母亲对马尔克说爸爸出差去了。父亲的矿场生涯终于结束,一家三口迁往小镇兹沃尔尼克与父亲团聚。父亲在小镇工作之余,又恢复了偷食的习惯,马尔克也结识了新的伙伴——医生的小女儿玛莎。但回到萨拉热窝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在当地的国庆典礼上,马尔克被选为献礼的少先队员,结果马尔克上台时也说错了话……  本片获1985年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1899第一季墨西哥情书我,喜欢你如父韦科:余波巴雷利的巴菲说好只是去钓鱼舞台丽人牧师神探 第八季相对无言第二季生而抱歉帝企鹅日记皇后归来第一季罪恶黑名单 第九季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十一季三块石喜剧之王1999流浪狗2017尼克病院 第二季红色警戒1999黑衣新娘龙虎家族人不彪悍枉少年非凡使命下意识的残忍别敲两次门姊姊蜘蛛网藏爱有梦就飞今夜星光灿烂妈妈出轨了雾岛浮生给你我的独家宠爱这就是生活关原之战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战将黑街追辑令姐姐的小狼友

 长篇影评

 1 ) 用温情穿越寒冬

在心里,我一向是最偏心东欧电影的,苏联老大哥,捷克老二,波兰老三,南斯拉夫自从出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察Emir Kusturica以后,就可以排到老四了。(以前有瓦尔特的时候,我可能还排过它第一。)
 
本片是《地下/没有天空的都市》导演Emir Kusturica的早期作品,当年红极一时,86年奥斯卡和金球的最佳外语片同获提名,最后还是法国人大方,直接就给了个金棕榈。捎带好像还有个人道奖,盖因片中爸爸太能人道了我估计。(后经查阅是国际影评人奖,和爸爸的人道能力没有关系)
 
南斯拉夫的伤痕文学,跟咱们的区别是人家笑泪交织,不乏幽默。背景是50年代的萨拉热窝,类似咱们这里反右那会儿,也是文字狱,爸爸因为嘲笑斯大林被抓去劳改,就骗孩子说出差了,因为出差是有东西带回来的,于是一直等,一直等不到。
 
全人类的智慧都是近似的,75年我跟妈妈回温州老家,没有见到小舅舅,也被告知是出差了。一天下班时分,看见小舅妈来了,那时他们还没来得及结婚,正式身份是我舅舅的女朋友才对,也不上楼,拉了我妈在楼下肠粉店的墙外窃窃私语,语状甚悲苦急切,不久就哭着离开了。妈妈回到楼上,一家人吃晚饭,那么喧闹有名的“雨脚囊”唯一无语的一餐。到了八几年某天,忽然想起这童年疑惑,就请教我妈,才知道舅舅是被打成反革命去劳改了。舅舅后来平反,党给个厂长当也多年了,到我家作客,饭毕吵吵要唱卡拉,点的是《大花轿》。
 
所以本片我看见片名内容就猜了个八九十。没有预料到的是导演的风格和《地下》有很大差别,早期作品,自然充斥着早期作品的朴实,唯一熟悉的是灯光的风格,室外的漫射大片儿光和室内的白炽灯暖光依旧。片中有些段落有明显16mm的风格,尤其是跟拍的部分,那种纪实性和《地下》的恣意摇曳区别是很明显的。不过结尾又回到餐桌上,斯拉夫人的家庭聚餐在《地下》和本片里具有同等重要的结构地位,这大概是导演对于“活着”最深沉的体会。终于待觥筹交错汤碗见底之后,镜头跟随小马力科梦游的脚步升上树梢,彻底超现实了一把,这才是《地下》里的Emir Kusturica,我也站在那树梢,向远,看见割裂入海的断崖。
 
最永恒的段落:马力科梦游,不知不觉登上大桥的钢架,妈妈不敢叫醒他,守在钢架另一边,等着他自己稳稳地微笑着走下来,一直乖乖走进妈妈张开的怀抱。政治的寒冬里,唯一自由的脚步是马力科的梦游。他在梦游中逃家,爱情告白,寻找爸爸......

 2 ) 人性的梦游,何时走出黑暗

这是一部讲述极权时代家庭生活和爱情的电影。马尔克有一个梦游的毛病,这一个特点的设计犹如神来之笔,暗喻着那个时代就像一个梦游的儿童一样,没有任何目的和方向,浑浑噩噩。

父亲米萨表面上是一个体面的党员,口头上忠诚廉洁,刚正不阿,但骨子里是一个风流成性的人,既不忠诚于组织,也没有忠诚于家庭。他像极了那个黑暗无比的时代的代名词。

极端的环境造就了极端的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命运,这对于人类来讲是一场灾难,希望永远不会再发生,但此时的我们并没有走出走出泥潭。

 3 ) 回眸一笑

马尔克之于此片如同奥斯卡之于《铁皮鼓》一样,站在孩童的视角看待和描写成人世界,尤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世界往往会更有讽刺的力量。奥斯卡用停止生长来对抗那个荒谬的时代和污秽的成人世界。而马尔克则用梦游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抑与不快。这种极权环境下的童年压抑在《蜂巢幽灵》和《饲养乌鸦》这两部弗朗哥独裁统治时期下的作品中已有深刻的展现。但不同的是库斯图里卡不像维克多.艾里斯和卡洛斯.绍拉那样在颜色和隐喻上大做文章,老库还是一个乐观的人,所以他的电影颜色是温暖明亮的,马尔克会爱上足球,会陷入爱情,会在梦游时回头微笑,神似《美国往事》最后德尼罗的笑容。

影片的故事简直是南斯拉夫版文革时代下的家庭物语......父亲与女飞行员偷情,结果在一次飞行表演后,马尔克的舅舅从女飞行员口中听到了父亲对一幅铁托漫画“不正确”的评价,舅舅作为铁托政府部门的成员,将父亲检举并下放至偏远矿场劳动改造,所谓大义灭亲。这样的事在我们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口中可不少听说......在马尔克割包皮的当天,父亲被带走了,母亲告诉马尔克和哥哥他们的父亲去出差了,割掉的包皮与失去的父亲,这是马尔克的成人礼。与此同时,母亲去到舅舅家打听丈夫的现状和出事的原因,但舅舅闭口不谈,并且父亲曾经的女飞行员情妇此时已成为了舅妈……舅舅将一个足球丢给母亲,让她将足球送给马尔克,但母亲拒绝了,这样的善意远不足以补偿舅舅对家庭造成的伤害。母亲给马尔克钱去买足球,但懂事的哥哥不惜动用武力阻止了马尔克去买足球,并让马尔克将钱归还母亲,毕竟他们的家庭本就贫困,加上父亲出事,生活更加拮据。看见马尔克将钱归还,母亲很欣慰。在父亲不在的时候,马尔克产生了梦游的行为,这种无意识下的行为显然是对现实生活压抑下的反抗与发泄。为了及时发现梦游的马尔克,母亲在马尔克身上拴上了铃铛。

母亲带着马尔克来到父亲所在地,晚上母亲与父亲打算啪啪时,马尔克总是故意用铃响来干扰终止他们的行为,最终马尔克爬上了父母的床,被父亲揽入怀中睡去。马尔克第一次挑战了父母的权威,他与母亲的相依为命以及父亲的长期缺失,让他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来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环境的变化。父亲被调去了偏远的小镇,母亲带着兄弟两人一同去到了父亲的工作地点生活。这里,马尔克爱上了医生的女儿,两人无话不谈,甚至一块洗澡。而父亲也开始了本性不改的偷腥习惯,马尔克在在桌下目睹了父亲用脚对陌生女人的挑逗,马尔克放火烧了女人的裙子,但这也阻止不了父亲与女人最终相拥入眠。无奈的马尔克再次用梦游来抗议这个世界,抗议父亲的风流。母亲终于与父亲大打出手,没日没夜的守候和坚持,拖家带口的来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团聚生活,换来的却是堂而皇之的偷腥。这样的打击实在过于残忍,但女人又是坚强充满韧性的物种,为了家庭和孩子,女人的忍耐力是男人无法想象的。

在当地的国庆典礼上,马尔克被选为献礼的少先队员,要向领导献火炬并发表演讲。父亲紧张的监督和修改马尔克的演讲稿和演讲方式,父亲知道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说错话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结果马尔克还是犯了错,他说错了铁托领导党的顺序......而父亲则用铁托就是党,党就是铁托的逻辑来替儿子也替自己开脱。但他们并没有受到惩罚,相反,父亲结束了劳动改造,可以去到任何地方生活了。他们一起回到了萨拉热窝,在一名家族成员的婚礼上,父亲与舅妈再次偷腥被马尔克撞见,也许父亲在用这次偷腥来报复舅舅。此时在餐桌上的母亲对此毫不知情,马尔克看到这一切后再次梦游了,山川树林一点一点的从上往下消失在画面中,他走到了山路的尽头,闭着眼回头微笑。

影片中马尔克在餐桌下看见父亲用脚挑逗女人的场面像极了《铁皮鼓》里奥斯卡看见舅舅(疑似父亲)伸脚挑逗母亲的场面。这样的画面可谓孩童见识成人世界的经典表现方式。作为老库的早期电影,没有后来的疯癫,喧闹,自由奔放,而是安安静静地讲故事。这种不多见的老库电影气质让人既不习惯也印象深刻,同样也很贴合影片故事所处的年代气质。

 4 ) 瓦尔特还在保卫萨拉热窝吗?

1991年的圣诞节,本来也不过这个洋节的,但我们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脑袋上画地图的戈尔巴乔夫出来了,这个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早就变成了资本主义味道十足的总统,他宣布他辞职。于是,这个叫苏联的庞大的北极熊从内部把自己杀死,四分五裂,成了全世界最落魄的男人。

一个孩子看着新闻怔住了,他做梦,梦见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星掉下来,他感到心口疼,还疼醒了。他摸摸自己的脸颊,居然泪流满面。这孩子不过十二三岁,对诸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停留在红领巾是红旗一角红旗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这样感性的认知上。

孩子的眼光当然不精到沉着,却也指向某种真实的终极。《四百下》中的安托万是这个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伊万的童年》中的伊万把童年当作战场,《雾中风景》中的亚历山大坚定地寻找可以指点迷津的父亲,在灼灼其华的世界,他们似乎总是被自己吞噬。而《爸爸去出差》里的马利克与《铁皮鼓》里的奥斯卡,也似乎是一对难兄难弟。

比如,拒绝长大。奥斯卡说到做到,只用鼓点来代替战争中被扼杀的语言;马利克没有那么神通,他只有借助梦游,逃避看似不懂其实心里一片明镜的周遭。奥斯卡有了女人,还不只一个;马利克也有个爱慕的对象,他不但像个小男子汉那样帮助刚认识的玛莎整理衣褶,还陶醉在同玛莎一起写作业,希望作业永远写不完的梦境里。奥斯卡最后妥协,终于迈向成人世界;而马利克则继续梦游,只是,他突然回眸,圆脸蛋上显出酒窝,似乎在说“逗你玩呢”。

影片在吉普赛式的吟唱之后,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拉开了帷幕。二战结束之后没隔几年,铁一般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公然与苏联决裂,坚持走南斯拉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孩子们不想懂这个,他们只关心能否得到一个足球,或者,能看到女飞行员的英姿。在观看伞兵降落的幻灯时,马利克的哥哥拉起手风琴。多瑙河之波。优美的陈年的圆舞曲荡漾开来,铺陈少年人明明灭灭的心情。

据说,多瑙河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八种颜色:六天棕色,五十五天浊黄色,三十八天浊绿色,四十九天鲜绿色,四十七天草绿色,二十四天铁青色,一百零九天宝石绿色,三十七天深绿色……这条欧洲母亲河,当她流经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时,会不会迟疑——这片土地,不是曾经叫做南斯拉夫吗?

说起当年那些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我们的人”的那一大片土地,如今还剩什么印象?匈牙利,是土豆烧牛肉;罗马尼亚,是体操霸主;至于南斯拉夫,就是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

在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岁月,瓦尔特是闪闪发光的主心骨。当南斯拉夫披上社会主义的外衣,不甘心当苏联的小兄弟的时候,瓦尔特,或者瓦尔特们,就换上了铁一般的面孔。

南斯拉夫电影《爸爸去出差》,说的其实就是一个规避的故事。1948年南斯拉夫与苏联决裂,一户普通人家的父亲因为对杂志上的政治漫画调侃两句,竟被大舅子告发,被发配到矿山劳改。在等待父亲归来的日子里,母亲只有哄骗安慰两个儿子说,“爸爸出差了”。1952年,父亲终被平反,一家人其乐融融。只是父亲的风流成性,还是让孩子们感到不能承受之烦恼。所以,也有人说,《爸爸去出差》就是南斯拉夫的“文革记忆”。

这部根据南斯拉夫诗人薛维的长诗改编的电影,虽然不像导演库斯图里卡其他作品那样,充斥着浓郁的“吉普赛的热情和疯狂,偏爱描绘世界的残酷、生活的颠簸,却绝不放弃乐观与感性,会导致又哭又笑、情绪失控的状态”,却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父亲有信仰,在极权氛围中安守本份,却控制不住到处拈花惹草,在情感上背叛了自己的妻子,甚至也背叛了相恋多年的情人。似乎,他是用一种醉生梦死的荒唐来抵制谨小慎微的外部环境。在父亲被放逐期间,由于小儿子马利克的紧张,背诵错了少先队员致辞,撰写原稿的父亲难咎其责。面对象征权力的某主席,父亲正辩解“反正铁托就是党,党就是铁托”,却突然被主席告知,“你可以回去(萨拉热窝)了”。于是,所有的韬晦都化成了虚无。曾经的束缚变成一片羽毛,轻轻地抚慰了这个男人。

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一个家庭,她对丈夫的花心心知肚明,怨愤之余也相安无事,她懂得把握着微妙的平衡。儿子和温馨的家庭,是男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所以,即便父亲两翅架东风采花繁忙,却终归要回到母亲身边,回到他深爱的故乡萨拉热窝。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部被称为“反铁托主义”的喜剧片,展现了库斯图里卡一贯的幽默、嘲讽,而又温情脉脉。库斯图里卡也算愤青,政治上强烈反对塞尔维亚的极端民族主义运动,曾要求跟该运动的领袖公开决斗,当然被拒绝了。

这样看来,剔出那些硬邦邦的元素,影片中父亲种马似的旺盛情欲,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比如,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形象。宙斯和环地中海的无数女神女仙王后公主美女媾和,于是说希腊语的小城邦越来越多,古希腊人也乐见这种持久的精力。从神话的角度来看,暗合了原始国家形态初创后,多民族融合的一种拟人化再现。《爸爸去出差》中的父亲就像宙斯,他不受控制地与各色女性亲热,仿佛要把南斯拉夫二十多个民族缝合在一起,保持一个完整的尊严。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情场得意的父亲,孩子们在无奈的同时,也只有接纳。

于是,自北极熊分裂出很多个斯坦,南斯拉夫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加盟国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出生于萨拉热窝的库斯图里卡擅长吉普赛风格的沉吟和游弋,大概也是对自己家园缺失感的婉转的弥补吧。就像影片中那个稚拙的孩子马利克。他深爱着母亲,南斯拉夫,永远同甘共苦血浓于水。他又没法不爱父亲,那是他灵魂的赋予者,他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羁绊。所以他微笑着梦游,梦回萨拉热窝。尽管,萨拉热窝已经没有当年那个瓦尔特了。



《看电影》用稿

 5 ) 在白日梦游,在夜晚梦醒

“有感于《爸爸去出差》” 火车的轰鸣声 相遇在烟雾弥绕的站台 在白日梦游 在夜晚梦醒 昨天,今天与明天 循环往复 清脆的铜铃声响彻幽暗的房间 黑色的音符失去了语言 手风琴总是在流浪 无论晴天或者雨天 在婚礼上唱悲伤的歌曲 在葬礼上喃喃自语 什么是爱情? 是孩子们分别时的眼睛。

这部《爸爸去出差》是他所有作品里面我第三喜欢的。本片是天才导演库斯图里卡指导的第二部长片,他的成名之作,牛逼到不需要解释。南斯拉夫的“文革”,大环境下小人物的癲狂,幽默的超出想象。父亲的偷情和小胖子的梦游一起构成了对国家隐喻。 这部电影是库斯图里卡最不癫狂且充满温情的一部电影,全片还是一如既往地显露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正优秀的批判性政治作品,就是需要通过孩子来诉说的,通过儿童的视角窥视体制的复杂性,轻盈地消解了荒诞之感。不由地令我联想到施隆多夫的《铁皮鼓》,用孩童的视野去描绘残酷,总是如此诗意的忧伤。对自己的国家爱到一定地步,才能导出这样一部爱恨交织的电影。 无论在哪国哪朝,白色恐怖都是可怕的,通篇的“多瑙河之波”,温静中饱含深情。 喜欢一家人聚会的场景,手风琴和歌声交织出一种特别的味道,老库总是喜欢在喜宴与音乐中将影片结束,那些关于南斯拉夫的往事有苦涩也有甜蜜的记忆。

 6 ) 爸爸去出差

库斯图里卡早期少了几分癫狂感,比较低调但独到的趣味还是有其天马行空的成长痕迹,地下里铜管乐队的精神布景溯为哥哥手风琴有源音乐,最后小岛隔离的魔幻处理溯于小男孩最后梦游的登高,可见一斑。全片影调稍阴,以小孩的第一人称叙事,又增些轻喜,斯拉夫人的放荡之外,氛围很温馨,女运动员自杀未遂、小女孩离去等桥段意境很足,可见其表现情绪的天赋,但与画面叙事无甚关系,反倒映出其分镜能力尤其景别一般。
埃米尔在营造政治背景和人文风情上面画了很大功夫,聚焦于特定政治时代下普通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其中这一家人的辛酸,快乐,痛苦都娓娓道来,故事里的悲伤和美好似乎是共产主义背景下的电影所独有,配上那手风琴伴奏,东欧风格尽显。导演在许多本可以煽情的地方点到为止,悲剧色彩下还是可以尝出那份客观和厚重。结尾定格于小男孩梦游的笑脸,是喜是悲个中滋味也只有让观者自己回味!

 短评

典型的库斯图里卡电影:儿童的性欲,尽管不是一种成人的力比多体验,但是其性质和成年人的性行为是相似的,父亲也是一种刻板形象,酒鬼、偷腥,不忠实于自己的妻子,但是是一个还不错的父亲,疼爱孩子。标题实际上有两重指涉,一是母亲在父亲被捕后的谎言“父亲去出差”,二是父亲为了缓解母亲的戒心而在出差时带上儿子马尔克。涉及南斯拉夫的战后政治斗争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类似对于中国反右和文革的伤痕书写,不过格调中有一些并非伤痕电影那么极端的东西,仍然缅怀铁托时代某些正面的价值。渴望塑造一种多元民族的平等观念,“我”向市长献出来自波族的“指挥部”这个情节,显然有很多政治隐喻可以解读。影片是以孩子的视角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对父亲的态度,因此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态度,而且也涉及“南斯拉夫”这个象征性的父亲。

6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用比较写实的手法为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发生在南斯拉夫这个传奇国度里的文革故事,“在那样一个时代,即使是兄弟也会反目。”因言获罪,古已有之,而且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原来古今中外都差不多。电影用小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主题,确实讨巧,但故事也仅此而已。早期老库路线还是蛮现实主义的

1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很有意思呀~故事挺平淡,但是平中见陡峭。小朋友的表演非常打动人,故事琐碎却有针对性,镜头非常讲究,虽然没有鲜艳的颜色,却用音乐告诉人们这是库斯图里卡,丰富的政治隐喻,即便无法全部解读依然觉得很有趣也能体会某些意向。另:爸爸是个混蛋。

11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没有老库后来的作品那么癫狂,但是,真好,尤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的人,真是很温情很感动,可以想起很多往事

12分钟前
  • 小老鼠
  • 力荐

【B】库斯图里卡好喜欢将一首配乐从头到尾轮着播放好几遍,这次是多瑙河之波。

1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1.白色恐怖终究潜移默化一个人,父亲如此紧张儿子面对市长的宣誓。宣誓以及之后父亲安慰儿子,这两场戏让人感概万千;2.“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小小年纪,就这么会泡妞,在下自愧不如;3.想要自杀,却只是冲了马桶,自己都被逗笑了,内疚、自责和罪恶感在那一刻释然;4.踢着足球,却再一次目睹了父亲的偷吃,这一次,父亲的形象进一步瓦解。或许,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亦开始动摇。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小男孩割包皮没麻醉。其兄正太。小男孩不懂事,夺走父母亲不容易的XXOO的机会,最后跟父亲抱着睡,母亲只好痛哭。他念错,“走在铁托同志跟着的道路上”。他和某女孩裸洗,后来女孩白血病在病车上问他“你爱我吗”,他说“世界上我最爱你”。“如果钱箱空了,就没有德先生”

23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真好,会编会导会拍。真情流露,让人动容。暗潮涌动,不寒而栗。但我对政治非常不敏感,片子的密码有很多解不开。我感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实力,但他成不了我最喜欢的导演。

2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铁皮鼓》获奖才几年,金棕榈又捧出个这,库斯图里卡的不羁和深情气质使得影片不像一般政治片那样让人讨厌,但诸多已说不清是谁在致敬谁的桥段还是流于套路,这种按方配药式的隐寓和设计,现在显然已吸引不了我。

26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以孩子的视角叙述很讨巧但并不新鲜,揭东欧社会主义的疮疤正对西方口味却略显单调。库斯图里卡在早期还是保持着一种温情脉脉的矜持与冷静,倒是使本片优于那些急于大吐苦水的投机之作,可给个金棕榈毕竟还是有些高抬了。

27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惊人的相似,文革中的揭发告密因一句话被审查被劳改也不只是我们独有,只是库斯图里卡是乐观而善良的,片子里仍有人性在闪光,不像我们总是压抑的喘不过气。

30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父亲节特别观影:没有了此前看过的库斯图里卡电影作品里惊艳的动物戏份,也不再是讲述带有荒诞意味的故事,这部让他首次拿到戛纳金棕榈奖的《爸爸去出差》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生活的表达。“爸爸去出差”联想到中国的文革历史;反复“丢手帕”的米萨让我想起曾经对我侃侃而谈他“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行为的前同事;婚礼戏联想到《地下》;马尔克走路飞行的结尾联想起《生命是个奇迹》的飞床戏;……

3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1,太多电影里都有在电影放映室里的情节,可见这帮人当初在放映室里花了多少时间。2,对手风琴好感大增。3,库斯图里卡的尾峰从不令人失望。4,不喜欢解构的影评。

35分钟前
  • Trouble
  • 力荐

在哪国哪朝,文革/白色恐怖都是可怕的,爸爸始终改不了出轨好色,像南斯拉夫人民改不了爱足球。小儿子是萌娃娃,大儿子几年后长成了流浪者帅哥。儿童视角的严肃题材,梦游是最漂的元素。 通篇“多瑙河之波”,想起后来的《父与女》

3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这部电影看得时间真是拉的太长了,大概要有三个月了吧,所以都快要把前面都忘光了。但我就想说,男人的风流造成一个家庭的痛苦,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啊。

39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对库斯图里卡期望太高了,所以有点失望。没有看《地下》时的触动也不够期望中的夸张疯狂。作为早期片子,看得出他逐渐琢磨出以后的题材和风格的影子。

44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看的第一部EMIR这么严肃的片子 不够十分喜欢 发现他总是能用影片中极短的几个片段拍活整部电影 这其中就包括结尾部分

45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只不过由于没有一个重心导致看的时候不停的丢失细节,库斯图里卡放开自己的政治隐喻和讽刺风格,也能拍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情小调

46分钟前
  • Quresandro QD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第2作,1985戛纳金棕榈(全票通过)。不若老库之后的作品那么癫狂和魔幻现实,儿童视角,温静中饱含深情。戴眼镜爱电影的早熟寡言哥哥,弟弟纯真而短暂的爱情令人唏嘘。割礼被抓四处留情的父亲。配乐,婚宴与地下室撞灯偷情似[地下],厮打&4人吃葡萄,火烧裙,冲水绳上吊,梦游定格。(8.5/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影片一个7岁便会坠入爱河的小男孩,讲诉在乌龟王八蛋统治的极权社会,他的爸爸因为一句半玩笑话而获罪,从而改变全家人的命运的故事。库斯图里卡式的癫狂已开始显现。如用抽水马桶绳子上吊,他爷爷被迫洗澡等……

51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