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离开

HD中字

主演:西贝尔·凯基莉,Nizam Schiller,德尔亚·阿拉伯拉,赛塔尔·坦热厄恩,塔梅尔.伊吉特,Serhad Can,Almila Bagriacik,弗洛里安·卢卡斯,Nursel K?se,艾瓦拉·胡弗茨,乌富克·巴伊拉克塔尔,Blanca Apilánez,Rosa Enskat,Güme? Alpay Aslan,Ayla Arslancan,阿拉姆·阿拉米,埃丁·哈萨诺维奇,瑞纳萨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2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3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4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5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6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3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4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5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6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7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8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9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当我们离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婚姻不幸的土耳其女子乌马伊(西贝尔·凯基莉 Sibel Kekilli 饰)不仅跟丈夫毫无爱情可言,更时常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悲剧的婚姻致使乌马伊带着儿子逃回了娘家德国。然而她悲剧的命运并没有因此终止,迎接她的非但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温暖的家,而是家人的冷嘲热讽。为了声誉,家人居然极力劝她按照传统习俗,把儿子送回给土耳其的丈夫抚养。面对家人的冷眼和唾弃,善良宽容的乌马伊并没有放弃,她坚持自己抚养儿子,不得已下寄居在朋友家。然而这仅仅是悲剧的序曲,乌马伊带着儿子去看望病危的父亲,却不曾想到,等待她的,居然是自己弟弟的枪口。   本片不仅荣获2010年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院线大奖,还获得欧洲电影奖、德国电影奖在内的六次提名,三项大奖。第二滴血我,喜欢你零的焦点2009骑呢特工智取华山传奇别名格蕾丝八月在夜晚的击球中心。大势的百合物归原主2007这决不是小事情天命之凰奥斯汀与艾丽第一季重生之绝世医仙只能是你宇宙恋曲假日恋情电玩先锋第二季阿尔法男 第二季南偷北盗财神到火凤凰1978摆动2022小旋风柴进之逼上梁山危险的她断林镇谜案 第九季蜘蛛网中的女孩搏击英雄奥斯特里茨结婚交响曲侠女:剑的记忆露水风波美味情缘海边的朝日与骗子们双狙人2我来自北京之过年好萌宠奇缘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五季万事皆可错嫁2011六年之痒2008欢迎来到超自然森林神秘的黄玫瑰霍家拳之铁臂娇娃2金色太阳纵横天下1954

 长篇影评

 1 ) 最熟悉的陌生人

“影片讲述一个土耳其女子由于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家庭暴力,而和儿子一起逃到了德国。然而她发现,不论是在她的祖国,还是在这里,她都是一个陌生人,两个不同世界的陌生人。本片赢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一项大奖和六项提名”——这是德国电影《当我们离开》的介绍。

忧郁的Umay不堪丈夫的粗暴,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原以为这是个可以让她依靠的地方,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家人的不接受。即使Umay告诉爸爸,“他虐待我!”,父亲仍劝她回丈夫身边。

还有妈妈,这个曾说过“一切有妈妈在”的母亲此时却沉默了,用沉默表示对女儿的拒绝。

“爸爸,你不是说过血浓于水吗?”Umay在妹妹婚宴上哭喊着说,妹妹不欢迎她来参加婚礼,弟弟把她赶了出去,并扇了她一耳光,当着Umay幼小的儿子。

Umay怀着悲愤重回婚宴,在台上泣不成声,朝着家人哭诉——"因为我是单身女人,我的儿子也成了不被欢迎的……从小爸爸就说过,我们永远是一家人……”,Umay痛苦到说不下去,泪水却没打动父母家人。幼小儿子牵着妈妈的手,怯怯站在台上,这个漂亮的小男孩,四岁左右,伴随妈妈的命运已承受了许多超出他年龄的阴影,他目睹了爸爸对妈妈的粗暴,又目睹了妈妈家人对妈妈的拒绝和生冷——在他们还没得知Umay是“不名誉女人”前,他们对初回娘家的她还表现了温情,然而,当知道她不打算再回丈夫身边时,一切都变了!甚至,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Umay的父亲找人买了枪,回家和两个儿子商量,谁去杀了Umay,最后指定Umay的弟弟去杀Umay,这个弟弟是Umay带大的,她对他充满姐姐的宽容与爱。虽然最终弟弟把枪扔在了地上,但哥哥赶来,一刀捅进了Umay儿子的身躯,他本是想捅姐姐的。自此,一无所有了!先是婚姻,再是娘家,再是最宝贵的相依为命的儿子。Umay充满痛楚与绝望的喊叫划破空气,形成一个不可能复原的创口。

婚姻的破碎不足为奇,但家人自私到极致的冷酷却让人愤怒。他们,起初是有温度的,当Umay初回娘家时,除了哥哥,其他人与各自的家庭角色: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表现了较为一致的重叠。尔后,当觉得拒回夫家的Umay“不名誉”,令他们“蒙羞”时,他们马上披上寒光四射的铠甲,弃家庭角色于敝屐,比陌生人更为铁石心肠,更为凶戾。在Umay遭遇的家暴外,他们着手实施更可怕的“亲人家暴”。对这个家庭的女儿Umay,他们也许有过同情,怜惜,可与一种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相比,这同情微不足道——重要的是,Umay快回丈夫身边,坚守妻子角色,坚受“名誉”。当然这一切背后,也许有“男权主导”“宗教风气”等强大的社会背景,可是,亲情,难道不应当是逾越这一切之上的吗?如果,明知亲人正饱受伤害!

片中,亲人间的隔绝如此彻底,你看不到Umay被亲情拯救的丁点可能,只看到,他们一步步迫她走向悬崖,欲搡之而后快。也终于,哥哥出手了!他把刀锋剌进Umay儿子身体时,“亲情”有了最丑陋,最悲怆的呈现!影片至此,导演是一不做,二不休,将“亲情”在世俗的另一重影像——执戕毁损——不留余地地呈现极致!

亲情的血被一再稀释,成水,成冰。当血不再有温度,就只是摊污渍。

是导演技术上用力过猛,还是对亲情与救赎太悲观?现实生活中不乏“亲情黑洞”的实例:争斗、厮杀、漠然、计较、仇怨、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切并不因发生在亲人间而稍留情面。“亲人”,这个在汉语中象征温度与归宿的词,往往也和仇恨互为喻体。

是什么得以确认我们在人世间的亲人身份?还是那个用滥的字:爱。无论亲人间如何相处不适,甚至找不到可交流的途径,爱的底线一直在,而《当我们离开》表现的正是底线被一再抛弃,直至在一个幼小孩子的血泊中完全消失。

在母亲动荡命运中,小小的男孩一次次目睹世间最粗砺凶蛮的部分。他牵着母亲的手,依傍着这个孤独的女人,在本该是故乡的异乡行走。母亲,这世间他惟一可依傍的人,最终没能庇护他。不得不说,导演的心,仿佛充满对“亲情”极度不信任与某种无法变更的阴影。

 2 ) 怨相会,爱别离,情难枕,泪始干

这是我总结的观影心情.如果你觉得你生活得还很幸福,一切温暖而安详,我只能强烈不推荐你看这部电影,因为它的戏核很残忍,尽管我给影片打了五星,尽管IMDB的评分为8.1.
电影的字幕翻译者在影片伊始提醒观众"本片舒缓,但很沉痛."整整两小时内,我的情感起伏完全验证了其提纲挈领般的精准.影片半小时之后,我开始几次暂停,走到窗外看风景,舒展一下心情;一小时之后,我已经无力起身,开始轻轻抽泣,并且几次要放声,未果;电影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将整个上半身伏在桌面上,头埋在胳膊里,以这种有些难受,却又情不自禁的姿势,嚎啕痛哭,涕泪横流.
影片确实非常安静,即使最紧张的时刻,镜头依然保持克制而冷静,从而使电影不多的爆发时刻更加震撼,恰到好处的钢琴声微弱但又真正刺痛貌似坚强的内心.所以影片确实有一种"舒缓的沉痛",起初你会觉得什么东西开始在体内积聚,然后这种情感又像潮水一样涌来又退去,最后彻底迸发出来,你的周身得到一次宣泄和洗礼.当它们离开时,正如影片所预言的,你会发现,你留下的除了沉痛,还有绝望.
我不会也不想再看第二遍,尽管那个小男孩有着天使般的脸庞,那个女人有着最圣洁的表情.电影的主题讲宗教压制下的爱情,讲社会压制中的家庭,讲一个追求自由的女人的无奈和无力.这使我始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痛心,总结起来两句话:是什么已经逼迫我们不断逃离,却还要我们一再被伤害?是什么力量可以让无数诗人吟诵的家庭之美,变为身陷其中的每个人互相撕扯的梦魇?
杰克•伦敦在<紧箍衣>中说:"一个男人的全部历史就是对一个女人的恋爱史."反之亦然,并且女人的这段历史有时更加悲凉.因为她们更多的时候是无从选择.影片中的这个女人,便因为一段早已消逝的爱情,付出了远比生命还要沉重的代价,却换来孤冷的唾弃,起身上路.这其中大部分的伤害,竟然来自父亲,母亲,哥哥,弟弟,这些她曾经那么信任和热爱的人,"血浓于水",第一次显露得如此苍白.
"你应当爱一个人,就足以使你对他恨之入骨."罗素的这句话,在这个女人和他家庭身上俯拾皆是.是谁的错?我想作者无意批判这个家庭和女人,他们都是受害者,他们都身不由己,隐藏在他们身后的,是顽强肆虐的体制,和体制压迫下扭曲的人性.这是没有人可以改变的,即使付出任何代价.我的悲愤于是也像踩在空气上的双脚一样,飘渺且无力.
突然,我决定透露我心底的一个秘密.当看到女人最疼爱的弟弟将手中的枪指向她的那一刻,也是我哭得最肆无忌惮的时刻.因为我想到了我的姐姐.
她是我的表姐,在我中学时代,她因为家庭矛盾,与我们整个家族决裂,我不确定那些场面是否与电影中的场景多么相似.只听家人说她言语冷漠,目光决绝.我知道她经历的事足以让她做出这种选择,我像片中那个手足无措的弟弟一样,不敢违背家族的旨意,又不忍割舍这份我最挚爱的亲情.
后来她有了孩子,我曾看到她带着孩子最后一次出现在家族聚会上,她已与所有的人貌合神离,但拥有着女人最幸福的微笑.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有一次回家,听母亲对我说,姐姐的孩子不幸夭折.我当时呆呆地站在那里,什么话也没说.我一直以为这种故事不会也不可能发生在我身边任何一个人身上,更何况是将美好贯穿我整个童年的--我的姐姐.
我再也没有见过她,不知她是否还在那个冰冷的城市抚慰自己的伤口,或是已经去到远方,开始另一段人生.不管怎样,我无比虔诚地祈祷所有的不幸永远远离这个已经伤痕累累的女人.我亲爱的姐姐,勇敢去找寻你依然生机勃勃的人生,放下回忆的羁绊。当你离开时,我已经将最深切的思念和最真诚的祝福,化作一路芬芳,跟随着你,在你每一个远去的方向上,历久弥香.
  

 3 ) 孤独是最后的通行证

德国影片《当我们离开》讲的是一个德国女人在伊斯兰社会遭遇家庭危机的故事。影片中令人窒息的男权传统,无所不在的男权意识,逼迫着这个叫Umay的女人无处可逃。性别无意识下的人们冷漠地注视着她。
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下书写着人物强烈的内心冲突。一个高明的故事,它的戏剧冲突往往是来自于善良人的互相戕害。善恶的区别不是来自于编剧的标签式的塑造,而是来自于观念层面。因此影片自然就进入了复杂的社会思想层面的讨论。Umay是一个内心渴望自由的女人,她渴望在家庭里获得爱和温暖,更多一点的话,那就是自由选择的权力。其实刚开始,她要的,不过是在家庭暴力和无爱的婚姻里,保护自己的孩子和自己。
而后来,她带着孩子的这种出逃,就变成了在那种对妇女而言严酷的社会背景下的出逃。她带着儿子会娘家,其行为本身就会被社会视为可怕的叛逆和耻辱。因此,当她以为回到娘家就能获得独立生活的尊严时,她失望了。甚至当她拿着母亲给她的承诺问母亲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还有您,母亲,不是吗?”而此时,同样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没有话语权的母亲,到后来连一个拥抱都没法给。至于父亲,她更没办法去说理。
社会无意识,它是一种形成于社会人外部的意识层,它从整体上左右着社会人的意识行为。同时,它又是一种同化在社会人意识层的东西,社会人的意识行为又在不断“生产”和强化着社会无意识的影响。这在影片中就表现在Umay的母亲和弟弟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两个越发冷漠和疏远的亲人。
母亲刚开始是同情女儿的,身为女人,她也能够体会女儿选择的道理。弟弟是Umay一手拉扯大的,他身上那种温顺、懦弱的女性气质,在影片开始,显得那样弥足珍贵。观众都会以为,弟弟会是影片里最后一抹温暖的人性底色。然而,影片里偏偏设置弟弟成为男人的道路就是以伤害姐姐来完成的。伤害姐姐、乃至杀害姐姐竟然成为了这个温顺的男孩成长成为一个伊斯兰文化下的男人的必经之途。因为唯有与姐姐这个背离文化规训的人为敌,才能让自己顺利地归顺到伊斯兰文化那个男权传统之中。
Umay是那么孤独,无论是原本的家,还是生她养她的家,她一直在逃离着。影片中那唯一相伴在Umay身边的男孩,她的儿子Cem,他天真又孤独的眼神不断在拷问我们内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奔逃,究竟在躲避什么,抑或是在寻找什么!只有在影片中如此极端的文化情境中我们才能如此清晰地体会孤独的意思,体会到人生而被剥离一切社会关系之后的痛感。相信每一个观众都能在如此的孤独中还原出一份属于自己人生某一个时刻的一份心境。也正是这份相通的情感遭遇会让我们原谅,原谅那个孤独的母亲,曾如此的爱着她的儿子,直至最终失去他。

 4 ) 离婚是有多可怕?

离婚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离婚本身,也不在于因离婚所损失的那部分好处,而在于三人成虎。

进城不容易,出城会更难,当你打算出城的时候,肯定是有一部分原因让你不得不出去。比如说无爱,比如说无性、比如说无能、比如说出轨、比如说家暴。如果不出去,你会生不如死,看见对方那张整日在你面前晃悠的脸就觉得反胃。如果就这样也还罢了,关键是他还会不停的对你提要求,你失去了婚姻的权利,却不得不继续婚姻的义务。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委曲求全,为了孩子、为了面子、为了之前的付出,等等等等。直到真的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未必好合,但时间也要熬过百年。

也有人选择了维持婚姻的体面,在外面偷偷成立一个小家——我自逍遥我的,该回家的时候再回家。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但这样表面的和谐伤害或许会更深。

也有人选择了破釜沉舟——老娘什么都不要了,就是要离开你。比如说电影里的主人公,也比如说生活中大部分的离婚女人。电影里的主人公带着满身的伤痛和年幼的孩子回到家乡,本指望亲人能够接纳她,却不料父母在舆论的压力下,一次次把幼子送还给那个恶魔般的丈夫;比如说大弟弟、二弟弟直接抡起拳头打她;比如说妹妹拒绝她参加自己的婚礼。

——唯一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离婚的女人。

纵然婚前有百般好,离了婚的女人就是满目苍夷,谁都可以嫌弃,活该被瞧不起,不得不永远低下头做人。能认清形势便也罢了。如果万一拎不清,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还试图得到家人的谅解和接纳,那就只能拿真爱和幼子的性命来赌了。当然,结局是她赌输了。这可以理解,因为任何赌博都有输有赢,你不够强大,何苦去赌?

所以,如果真的打算离婚,就远离之前生活的圈子,把自己放逐,静静的疗伤,免得让那些你爱的人再次伤害你。

当然,前提是,你有一份能养得起自己和孩子的工作,还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然,离婚的另一个代价就是,你不得不东搬西挪,为生计发愁,从而让孩子跟着你一起吃苦。

这也就是为什么贵国的大部分女人,即使婚姻已经一团糟了,却始终不肯离婚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贵国的大部分亲朋,一听到有女人想离婚,第一反应是劝和而不是劝离,即使婚姻本身已经死亡。

那么,我的态度是什么呢?离!当你真的认为离婚更好的时候,要坚决离掉,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止损非常重要,不然你会因此短命十岁、迅速苍老,这样活着远远比死了更痛苦——前提是你够独立,能承担起离婚的代价,也能独自处理因离婚带来的的麻烦!

 5 ) 封建的礼教、父权、夫权杀人

观后:"「当我们离开」,总要留下什么",这是剧中母亲对儿子提问的回答,也是这部获德国奥斯卡奖提名电影留给我们的沉重思考。也许我们会愤怒地质问,这是怎样一个恐怖的民族,道德、良心、亲情,在所谓名誉面前就这么不堪,这么脆弱?可是,如果冷静地想,当一个土耳其裔女人为了反抗家庭暴力,带着孩子从伊斯坦堡回到德国的娘家,却不被自己亲人接纳,在巨大的男权主导的社区信仰和周围人议论的压力下,在一个以宗教至上、夫权至上、父权至上的社会中,一个弱女子为自由生存所付出的代价,不是自己或儿子被亲人所杀还能是什么,尽管这样的结局看似不可思议,儿子死在母亲的怀中也太过残酷,但现实就是现实,封建的礼教、父权、夫权杀人!

 6 ) 幸福,只是奢望

她是一个女人,是一个四岁男孩的母亲,面对丈夫不断施加的家庭暴力,为了自己、更为了儿子,她拒绝忍耐、选择勇敢,毅然带着儿子投奔娘家。她知道未来的路将无比崎岖坎坷,也知道等待自己的绝不是热情迎接的双臂,但她相信,只要努力、只要不放弃,爱终能感动上天,化解亲人的不谅解。然而,她错了,身为一个土耳其裔的女人,妄图自由,代价唯死。

2009年,奥地利籍女导演菲欧-艾拉达自编自导首部剧情长片《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获得德国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以及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这部影片讲述一个土耳其裔女性在争取独力自由的过程中所陷入的悲惨境遇,不仅在主题上与法提赫-阿金的《撞墙》相似,连女主角也同样由西碧-科绮丽出演。两部影片最大的差异在于,《撞墙》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冲突下的爱情,而《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则是亲情。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当中的女主角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土耳其裔女性吴梅(Umay),她的家人都移民到德国,她则嫁到伊斯坦堡。吴梅的丈夫是个传统的土耳其男人,对妻子和儿子都极为粗暴,动辄出手打骂,对此,夫家的人都习以为常也从不加以干预阻拦。但是吴梅不甘心就此过完一生,她选择当一个勇敢的现代女性,带着儿子出走、投奔住在德国的家人。

虽然吴梅的家人移民德国多年,但他们始终是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对吴梅这种抛弃家庭的败德行为完全无法接受。如果这部影片只着重描绘吴梅的不幸遭遇,那它只是另一部《撞墙》,不会受到如此广泛的肯定。《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最突出的部分,就在于它站在一个平衡的视角,给出一个全面的描绘,告诉人们为什么土耳其裔的德国移民如此封闭守旧。

在德国的土耳其移民将近300万人,但当中只有30万人入德国籍,这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虽然是德国第二大移民族群,但在当地的融入状况极差,普遍的教育程度也较低。毕竟宗教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很自然地在彼此之间竖起一座高墙。因此土耳其移民总是聚集在一起,在自己的社区当中紧紧抱团取暖、也相互捆绑牵制。吴梅背叛丈夫的行为,不止辱没的夫家的名誉,也辱没了娘家在当地社区的家族名誉,让全家人遭到耻笑与排斥。

吴梅的家中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土耳其家长,保守且威严,得知大女儿带着儿子逃家后,立即厉声要求她回去。母亲同样是个典型的土耳其女性,在看到吴梅身上满满的伤痕后,虽然痛心不舍,但仍旧要求她像自己一般隐忍度日。家中的哥哥身为长子,自然是以父亲的威严、家庭的名誉为重,频频以暴力来对付妹妹的不顺从。吴梅的妹妹与她年纪最为相近,虽然能多些同情与理解同为女性的姐姐,但在家中从不敢发声、只求家庭平静和睦。至于吴梅的弟弟,他与吴梅年纪相差较多,可说是她一手带大的,因此两人自小便亲近,尽管他衷心希望吴梅能幸福快乐,但身为家中的幼子,完全服从父亲与哥哥的意思是他应尽的义务。

在吴梅回到娘家后,无论父亲和哥哥如何责怪、打骂,她都不肯再重返夫家,为此她甚至烧掉自己的护照。而当家人决定以强硬的手段将孩子归还夫家时,吴梅更不惜报警脱困,让警察护送她和儿子到女性收容所。吴梅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争取一个女性的独立自主,然而却让家人的名声遭到败坏、陷入困境。首先是妹妹被退婚,接着是弟弟在聚会中被耻笑、哥哥因为维护弟弟而遭到痛殴,父母也在社区里遭到排挤抬不起头来。为了小女儿的幸福,吴梅的母亲低声请求吴梅牺牲自己回到夫家;为了恢复部分的家族名誉,吴梅的父亲领着吴梅的丈夫来带走孩子,但吴梅仍旧选择坚决抵抗,既不愿意回夫家、也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

亲情走到这个地步,只剩悲凉。这段时间里,父亲的巴掌、哥哥的巴掌,不停地打在吴梅的脸上,也打在她的心上。而当最疼爱的弟弟终于也伸出手掌掴自己时,吴梅不知道还能怎么样继续。父亲的弟弟也曾背离教义追求自由,父亲为此一再赞许当中的勇气,吴梅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家人连一点都理解和包容都不能给她?面对吴梅的质疑,父亲语塞了,他没有答案,但当他收到通知去探望弟弟时,他终于找到答案:弟弟当初的选择是错的,自己对他的赞许也是错的。

吴梅的父亲颠簸了很长的路途才抵达弟弟的家,沿路无比荒凉破落,弟弟一人孤身躺在一间破败的房子里头,像一条病倒路边的野狗,这就是一个土耳其人背弃教义、选择自由的代价!吴梅的父亲虽然保守、虽然严肃,但终究不是铁石心肠,对于大女儿的坚持,他也曾试着宽容,否则他不会在吴梅的眼泪和哭喊声中转过身、低下头。但当他看到自己弟弟的下场时,他知道自己必须狠下心,必须为了维护家族名誉、保护其他家人做出选择,纵使必须撕碎自己的心也在所不惜。

■那天,吴梅抱着儿子走在路上,弟弟突然出现叫住她,说有话要跟她说。在经过这一切后还能和弟弟见面,吴梅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走着走着,弟弟的脚步却越来越沉重、步伐越来越缓慢,吴梅不得不转过身去看落在后头的弟弟,结果看到的却是弟弟手中握着枪指着自己。吴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要杀死自己的竟然是自己一手带大、最亲最爱的弟弟。

弟弟终于是没能扣下扳机,泪湿的眼和颤抖的手再在逼着他转身离去。弟弟扔下枪、跑向刚刚抵达的巴士。但才上车,他便立即冲向巴士的后座、拍打玻璃窗拼命喊叫。原来,哥哥知道他一定下不了手,一直躲在一旁观望等候,此刻正从吴梅背后快步走来。吴梅没有听到弟弟叫唤的声音,但却听到抱在怀中的儿子对着自己身后叫人。吴梅当即转过身来,就这样,哥哥手中的刀子狠狠刺进儿子身体里。这是一个土耳其女性索要独立自主的代价,这是一个土耳其家庭维护家族名誉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究竟这当中是谁做错了什么?是吴梅应该忍受家庭暴力而不该违反教义出走?还是家人应该承受羞辱排挤而不该重视名誉胜过亲情?也许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解答了这个问题: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对于礼教我们总要用来自我要求,但当我们用这礼教严厉地约束他人、指责他人时,兴许正以礼教吃人、逼人走绝路而不自知。

就影片的拍摄手法来说,整体调性不免过于煽情,有些内容也流于夸张和极端,但影片的流畅程度和视角高度,不得不让人对导演在处女作里的出色表现表示赞赏。

 短评

四星半。看到一半忍不住为乌玛伊落泪,她不像那里的男人用拳头赢得尊严,她用不屈不挠的坚持,以孱弱的肩膀对抗着几乎整个男权社会的压迫。结尾处,那种残酷升级到顶峰戛然而止。看似荒唐的剧情,却让带着强烈的真实感,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的残酷性,让这种荒唐显得合情合理。她还会离开,带着坚定出走

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虽然电影批判的是伊斯兰文化的愚昧和非人性,男权阴影之下女人如浮草般的命运。其实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惯风俗和古老禁忌都在无声的杀害着那些身在其中的人。

10分钟前
  • Peggie
  • 力荐

只是为了叙述而叙述,而不去做追宗溯源的尝试,那就毫无力度可言

1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看完生气到几近发狂。只因她是一个带儿子逃离家暴的女性,就让家人蒙羞,甚至到了要杀她灭口的地步?这不是家人,是恶魔。上帝也不再是信仰,是邪教。Umay的家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专制的父亲,无能的母亲,暴力的哥哥,盲从的弟弟,还有无脑的妹妹。有时旁观暴力者比施暴者可恨千百倍,因为正是一个个沉默旁观者的纵容滋养了暴力,而更可悲的是身处其中而不自知。所谓的血缘或亲情关系在平日也许牢不可破,但当其因观念相悖而导致关系破裂之时,会变得尤为残忍。如果下定决定为自己而活,就永远不要再回头,因为亲情在舆论面前会变得一文不值,就像餐厅女老板说的一样,当父母必须在舆论和女儿之中选其一时,他们绝对不会选择后者。当施暴者流下伪善的鳄鱼眼泪,当信仰成为了杀害无辜至亲的借口,请告诉上帝:go fuck yourself.

17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3.5. 还是更喜欢Sibel Kekilli在“Gegen die Wand-2004”里的演绎,这里有点过火。所谓的血浓于水也只不过是流几滴眼泪的事情。

22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男权与父权高度集中暴力家庭的悲剧,受害者往往是最无辜的那一个。娓娓道来,很有感觉。女主角很有味道。

2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真是让人心疼,被嫌弃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的。影片传达的意思:要对女人好些,尤其是身为丈夫

31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推荐

什么血浓于水,不过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被迫离开,只能留下悲、恨、悔。

34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太过用力,反而做作

36分钟前
  • 怪兽小孩👾
  • 还行

她穿了一身红裙去参加妹妹的大婚,换来一顿暴打;她准备一盒果酥回娘家庆贺斋月,只得到父亲的拒绝。不请自来,她牵着儿子的小手尚还不起血浓于水的亲情债;不知廉耻,她背上的伤痕化成咒符将她钉死在耻辱柱。荣誉谋杀制造人性怪圈,真实远比戏剧冷血。永远别轻视陌生的善意,也永远别高估亲情的浓度。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I don't like this girl.

42分钟前
  • 推荐

这是怎样一个恐怖的民族,道德、良心、亲情,在所谓名誉面前都脆弱得经不得推敲,当我们离开时,总要留下点什么的,留下的是你所信任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堪。

46分钟前
  • iokanaan
  • 推荐

让我再一次认识了在德的土耳其穆斯林社会的恐怖之处。德国人所言的他们的无法融入性是确实的,也是永远的。宗教决定精神,精神决定生活方式。一个人热爱自由却与自己必须所处的社会背离,终将是悲剧。

48分钟前
  • 九花玉露丸
  • 推荐

很像穆斯林的葬礼。伊斯兰文化的愚昧和非人性,男权阴影之下女人如浮草般的命运。

49分钟前
  • 美女菜kun
  • 推荐

摧残心灵。编剧心好狠,看到三分之二故事调子突然上扬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劲,结果最后果然就在Umay撕裂心肺的呐喊中悲剧收场了。当原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亲人把你当成避之不及的瘟疫,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了。Umay被当成了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但这仅仅是因为她想要追求内心的自由,这真的有错吗?

50分钟前
  • deus
  • 推荐

世俗的压迫,女性地位的低下。庆幸自己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和地方。其实最可悲的应该是母亲这个角色,被压迫而不知反抗,且成为压迫者的帮凶。无辜的小孩子成为愚昧的牺牲品。世俗逼迫你顺从,不顺从就丢工作,找不到朋友、结婚对象、甚至灭掉你,而你顺从就使这种灭绝人性的世俗延续!恶性循环

52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完整度很高的佳作,只是这种土耳其的民风和亲情更多的是让不了解那个世界的人咋舌。★★★★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摄影风格与节奏把控颇有女性气质(不愧是女导演作品),柔缓,内敛,疏离,压抑苦情与沉静婉约兼具。布光细腻,大量运用大光圈与长焦、移焦,夜晚后景中的光晕极为迷人,配乐情愫暗涌。西贝尔·凯基莉演得很有层次感,强硬决绝与软弱依恋并存,16分处身着一袭黑衣的她在餐桌上的那个眼神,坚毅到让人敬畏。可惜剧本问题不少:大半时间冲突都是小打小闹,安排得也比较刻意(女主在婚礼当天突然出现,行为前因后果都经不起细推敲),缺乏足够铺垫与逐步升级的过程,最后猝然爆发/反转,过于戏剧化。家人内心斗争几无描摹,关键的荣誉谋杀则完全没有明确提及,更遑论深入探讨,人物突变与情节急转牵强,善解人意十全十美的男友也如同工具人般扁平。如此表面、生硬和浅薄的剧作,实在是浪费了好演员与优秀的摄影。PS:与[勇往直前]相似场景不少。(7.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还不错,剧情很棒,演员演的也不错

1小时前
  • 杨大志°
  • 还行

痛在撕心裂肺处

1小时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