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

完结

主演:小泉今日子 Ky?ko Koizumi,苍井优,小池荣子,安藤樱,池胁千鹤,森山未来,水桥研二,加濑亮,长谷川朝晴,伊藤步,新井浩文,田中哲司,香川照之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赎罪 剧照 NO.1赎罪 剧照 NO.2赎罪 剧照 NO.3赎罪 剧照 NO.4赎罪 剧照 NO.5赎罪 剧照 NO.6赎罪 剧照 NO.13赎罪 剧照 NO.14赎罪 剧照 NO.15赎罪 剧照 NO.16赎罪 剧照 NO.17赎罪 剧照 NO.18赎罪 剧照 NO.19赎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赎罪日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5年前,位于乡下的下田市迎来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足立惠美理(木村叶月 饰),她家境显赫,容貌甜美,因此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可就在某天,天使般的惠美理被人残忍杀害,其4名好朋友因惊吓过度,而对有过一面之缘的凶手的容貌完全没有记忆。惠美理的妈妈麻子(小泉今日子 饰)伤心过度,迁怒于4名女孩,责令她们找出凶手,否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要不断赎罪。此去经年,当年的4名女孩纱英(苍井优 饰)、真纪(小池荣子 饰)、晶子(安藤樱 饰)和由佳(池胁千鹤 饰)各自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是童年的阴影仍时刻萦绕心头,而阴森的麻子则如幽灵一般,提醒着女孩们始终不曾完成的赎罪之旅……   本片根据凑佳苗的同名原著改编。七侠五义人间道空中救护第二季宿醉惊喜赤裸女特工2暗夜舞者远古入侵 第二季最后机会大学:篮球第二季歌声欢唱的树1957万能发型师疯狂绑架电梯惊魂2013恐怖绘本第三季为了和平伏魔战士给鲍比·朗的情歌西藏发现我的最爱巨浪1996长大成人2010暖男老爸喜洋洋阴阳路仁医幸福快递必是天堂假面骑士平成世代FOREVER烈焰 2024死亡的体验一日父子海鳝阳光普照2019伊丽莎白:分联肖像同情者第一季寻芳客不死三振达伦·布朗:牺牲我才不信你是个王子呢上海堡垒春娇与志明配角物语姑娘今年二十八柳堡的故事致埃文·汉森我的陌生父亲

 长篇影评

 1 ) 十年前的这部电影拍出了最好的敦刻尔克

本文已于2017年9月8日发表于桃桃淘电影公众号(ttfilm),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 ======================================================================== 2007年9月7日,《赎罪》在英国公映。 这部电影中有一美的蓝眼睛

奈特莉的绿绸长裙

还有最好的敦刻尔克长镜头

即使没有流血和枪战,在描写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镜头中,《赎罪》中的这个镜头也绝对是最震撼的之一。2000名群众演员,复杂的机位移动,不到两天的拍摄时间,当年35岁的乔-怀特用这个长达4分52秒的长镜头展示了他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庞大的野心。 下面让我们从头回看这部电影。 故事大家应该还记得:小女孩布里奥妮因无知和误会作出虚假证词,导致姐姐西西莉亚的恋人罗比入狱。罗比为了出狱被迫参军,西西莉亚与家庭决裂当了护士。最后两人在现实中没有得到一直在等待的幸福。布里奥妮在悔恨中写下《赎罪》一书。 1、布里奥妮和姐姐西西莉亚的性格差异:电影开场,布里奥妮把形形色色的动物模型排成整齐的队列,看得出她非常喜欢秩序,或者说她喜欢按自己的理解让事物回归到秩序上

西西莉亚随性得多,无论是房间凌乱的摆设还是她的言行举止都和妹妹不同

2、布里奥妮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叫《阿拉贝拉的审判》

此后她一生都在等待一场缺失的审判。 3、布里奥妮书房墙上的画描绘的是一个白衣女孩渴望神圣的荣光照耀

喜欢穿白衣的布里奥妮此后也会这样苦苦等待姐姐和罗比的原谅。 4、片中多次出现玩具城堡和实景的对比:塔里斯家族的城堡和布里奥妮的玩具城堡

敦刻尔克沙滩上破败的房子和小女孩的玩具城堡

前者加剧了事件的戏剧性,偶然的事件导致了命运的突变,所有人都像玩具城堡中的棋子身不由己;后者暗指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命如草芥的士兵,列队等候撤退的他们在上天眼中就像一队玩具士兵,随时可能被命运的海水吞没。

5、萝拉和布里奥妮一起用谎言毁掉了罗比的一生。片中多次暗示萝拉谎话连篇:布里奥妮的剧本讲的是一个轻佻的女孩和心上人私奔的故事

萝拉主动要求演女主角

对应现实中她和富商马歇尔(本尼迪克-康伯巴奇最猥琐的角色之一)暗中勾结的事

后来布里奥妮在花园中阅读到的语句指责一个红发的人不可信,萝拉就是红发。

然而看这个对称构图

在说谎导致恶果这方面,布里奥妮和萝拉是一类人。她俩是导致罗比和西西莉亚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6、在布里奥妮的描述中,西西莉亚怀疑真凶是另一个男仆丹尼

为什么出了犯罪事件后富人总把矛头对准仆人呢? 饰演丹尼的演员就是后来在《权力的游戏》中饰演席恩-葛雷乔伊的Alfie Allen

电影中还有另外两位演员后来出演了《权力的游戏》,分别是饰演艾德慕-徒利的Tobias Menzies和饰演扎罗-赞旺-达梭斯的演员Nonso Anozie

(和一美对话的海军军官是Tobias,一美的黑人同伴是Nonso)。 7、布里奥妮喜欢罗比,但是两人不可能在一起。谈话时两人隔着藩篱,罗比叫她过来是为了给西西莉亚带信

吃饭时两人面对面隔着桌子,罗比的手和西西莉亚握在一起

两人唯一一次亲密无间是布里奥妮穿着和西西莉亚同款的泳衣落水,罗比奋力救她上岸

这让布里奥妮开心不已,罗比却看出她是在假装落水,满腔怒火地离开了她。 不禁让人感叹,多少萝莉以死相逼大叔相救

《这个杀手不太冷》

多少萝莉以爱之名毁掉得不到的人

《狩猎》

8、罗比和西西莉亚在街头见面时,有一名军官从他们面前经过,当时画面右侧的士兵立即敬了个礼。而罗比经过时因为他只是普通士兵,没有任何人对他敬礼

如果不是因为蒙冤入狱,以罗比的教育程度完全可以当个军官。也许他不用上前线,也许他能去当医生,整个命运都会改写。 9、电影进行到1小时5分钟8秒左右,罗比和两名同伴登上山坡,看见敦刻尔克沙滩上破败的建筑、昏暗的残阳和等待撤退的士兵

悲哀无助的情绪在四处蔓延,罗比也渐渐陷入了宿命般的结局。

同伴的这声感叹也许指的是摩西率众人过红海,也许指的是诺亚方舟,这样海滩上等候上船的士兵列队就像电影开头布里奥妮的一队动物模型。 敦刻尔克海滩的长镜头共拍摄了5次,出现在电影中的是第3次。 在片中出现的法国城市敦刻尔克实际上是英国小镇里德卡Redcar。敦克尔克的街头景和发电机房的景在格里姆斯比码头(Grimsby Docks)拍摄。 就绝望气氛的营造来说,十年前的《赎罪》用一个镜头就还原了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日暮时分,我们跟着罗比的脚步在敦刻尔克海滩上行走

所见之处只有搁浅的船只

船名发音像“伦敦小姐”

桅杆上呼号着“姑娘们我要回家啦”的士兵

士兵无不灰头土脸,到处都在毁灭,被焚毁的文件

齐声唱圣歌的士兵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排队挨个被爆头的马匹

一队士兵骑着马欢呼着疾驰而过

在听天由命的时候,人和马没有什么区别。 而沙滩上的娱乐设施更是神来之笔

不该出现在此处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加剧了场景的荒诞感。末世狂欢中的士兵玩得越放肆越欢乐,画面中的绝望也越加深厚。 但是《赎罪》和《敦刻尔克》有一个最大区别,前者是一部剧情片,后者是一部战争片。战争是《赎罪》这个故事的背景,它夺走了西西莉亚和罗比原本可能拥有的幸福结局,也夺走了布里奥妮完成赎罪的机会。但是战争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旋律,《赎罪》要讲的是一个爱情悲剧。 因此《赎罪》中敦刻尔克的长镜头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交代罗比当时身处的环境,并暗示他的结局: 海滩上,一名海军军官告诉罗比伤员不能随军撤离

此前罗比在读明信片时展示了胸口未经处理的伤

为之后他感染败血症死亡的结局埋下伏笔,他作为一名伤员确实永远留在了敦刻尔克。 另一个暗示是敦刻尔克沙滩上播放的电影,那是1938年的法国电影《雾码头Le quai des brumes》,讲述的是一名试图逃离法国的逃兵最终和恋人阴阳两隔的故事。 当银幕上的男女主角接吻时,罗比和男主角一样闭上眼侧过脸。他在想西西莉亚吧

10、西西莉亚跳入睡莲花池捞花瓶碎片

她最后死在水中

罗比轻触过西西莉亚跳入过的睡莲花池水

他最后和西西莉亚一样,死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

在布里奥妮的书里,他们俩在海边幸福地团聚,追逐着浪花。

而现实中,罗比念叨的这句话飘散在了空中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33万人回家了,罗比没有,西西莉亚也没有,真实的历史背后有无数故事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

 2 )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看〈赎罪〉

看完这个影片后脑子里居然始终挥不去那个五分钟,来回看了三遍,除了震还是震,当然不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而是沿着詹姆斯`麦克沃伊的视角体验,从蓝灰色的天空,到游乐园废墟中缓慢转动的摩天轮,再到那些伤残兵的各种表情,太末世太末世。起初看这段牛逼闪闪的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时并没有意识到是敦克尔刻大撤退,然后便疑惑着到底是我眼睛有问题还是乔`怀特没有拍好,也许更可能是麦克沃伊自始至终苍白而严肃的脸,没有半点即将冲出地狱看到光明的兴奋与喜悦,有的只是仿佛最终审判之日即将到来的黎明前的黑暗。果然当天夜里麦克沃伊死于败血症。其实赎罪里的宗教态度是很复杂的,就好象敦克尔刻大撤退其实是一艘真正的挪亚方舟,但麦克沃伊和凯拉`奈特利最终都没有看到。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在那经典的五分钟里有烧圣经的镜头,黑皮金边,纸张在火堆之上随处飞舞,配上背景的废墟,怎么看都是上帝不在,末世到底。被冤枉成强奸罪而被迫奔赴战场的麦克沃伊和为了能有机会与爱人见面当上了护士的奈特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而一个死于敦克尔刻大撤退的最后一天,一个溺死在隧道里,理应得到救助的人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归宿。
而更残忍的是,从麦克沃伊被带上警车上之后,尽管影片多次拍到了他们两个的重逢,热吻和欢爱,但这些都不是事实,全部是妹妹Briony的想象。
是的,这个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双重的,一重是妹妹Briony对她所看见的东西作出来的臆想(也就是她后来写下《赎罪》这个故事本身),而另外一重就是真正的现实。而妹妹Briony的臆想并没有随着麦克沃恩被带入警车之后终止,而是换了一个地点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个年纪继续。只是这次没有了嫉妒和恶意,而是充满着所谓的忏悔。而这里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宗教命题——赎罪。《赎罪》里一方面宣布上帝已死,在另一方面却又继续试图求索犯了错之后是否可以得到补救。

 Briony对待麦卡沃伊的感情其实是很畸形的,她13岁就爱上了麦,恐怕还要更早,当误以为麦和她姐姐有奸情后,就萌生出很复杂的感情。Briony是有洁癖的,同时还有那种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对成人世界理所应当的厌恶,和对一个拥有成熟身体女人的憎恨和嫉妒。从后来有一段她坐在列车里的情节就看的出来,列车的阴影一阵又一阵的投在她的脸上,把Briony压抑,内向,忍耐同时又阴郁的性格照的一览无余。
其实如果能再仔细想想,那个夏天晚上的事情真的是Briony一个人导致的吗?那个夸奖她"干得好"放在她肩头涂着红指甲的手,还有这个故事里最没有得到惩罚的罗拉和巧克力厂商人,Briony只是把所有的罪一个人览下而已,当然她自己是不会意识到的,这样一来赎罪的解释就变的很通顺了,Briony在不经意间扮演了一次耶稣的角色。因为赎罪的意义源头其实是耶稣代人受罪并把罪赎掉。

顺便提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Briony身上修女的气质非常明显,同她姐姐放荡的风尘气形成强烈的对照。甚至她最后用来赎罪的手段——做一名护士,第一前线的医治伤员也是耐人寻味,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她希望有机会可以遇见麦,但这之外显然有点别的什么意思,顺便说一句二战期间的护士制服和中世纪的圣徒斗篷实在太象了(都是红蓝两色)。而且看到结局我有理由相信Briony绝对终身未嫁并保持处女之身。
当看到罗拉和巧克力大富商幸福的步上婚礼殿堂的时候,这桩事件的始作俑者的幸福姿态在我看来是对拼命在那赎罪的Briony最大的讽刺。
这个罪真的赎的掉么,或者说,她真的值得这样去赎吗,恐怕是Briony的一相情愿。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最先看到挪亚方舟的人也未必会得到救赎。
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得到。

 3 ) 我们少了一段戏,关于那个夏日的午后

《赎罪》(《Atonement》)在宽荧幕上看得人美不胜收。就为了那个夏日午后,我愿意一直坐在电影院,听得见躁动的蝉鸣,闻得到花瓣的清香,感受得到,那席卷而来的,热浪。

如果是亦舒来写这本小说,开头会是:这是一个平常的夏日,与其他夏日并无不同。
只是这一天,实在有点热。
于是大家都有点难以自持。

一个大家庭,藏尽了一切小说的素材。漂亮的姐姐,拥有才华却善妒的处于青春期的妹妹,上进聪明却始终难以挣脱出身的下人罗比,对世事漠不关心只挂住维持表面形象的母亲,愚蠢的双胞胎,愚钝却卖弄风骚的表姐,善良却没有心计的大哥,以及油滑得出轨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是一出戏。导演谁都不想放过。采用时空跳接也要把每一个缝隙连接得滴水不漏。或者说,时空跳接与长镜头,是导演为这个剧本最终选择的,最完美无缺的手法。

妹妹与那鲁钝的三兄妹排戏不欢而散,却看到了不应看到的,自以为淫欲大胆的一幕——姐姐居然在那个下人面前宽衣解带。自己暧昧不明的情感遭遇了寒流。那一刻妒嫉的种子已在疯狂滋长。

姐姐与罗比探讨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得知对方打算离开六年苦读医学,以期成为专业人士摆脱出身。突然而至的懊恼击碎了姐姐平和的心境,花瓶碎了。脱衣进池捞起碎片的举动震动了罗比。

罗比在家中写道歉信,一个是大胆版本,另一则是正式版本。只是,他错误地把大胆的版本交给了妹妹,让她转赠姐姐。

大哥的朋友,那位巧克力富商在双胞胎的面前与他们卖弄风骚的姐姐公然调情。
这封信被妹妹偷看并更加惹怒了她,然而却错有错着地让罗比和姐姐热烈缠绵。

这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一切。

然而晚饭桌上,双胞胎的出走是一切的关键。表姐说他们把自己抓伤,而巧克力富商则不忘添加一句自己的脸也被挠伤。

寻找双胞胎是下一个动作的起因,也是赎罪关键点的起源。“强奸”案件是发生在寻找双胞胎的过程中的。而观众比谁都明白真凶是谁。那么回过头来看,那个下午,在那个斗室里,富商与姐姐还有双胞胎的故事,应该还没有结束。至少,关于抓伤和负气离家出走应该是有出处的。不厌其烦来回跳接的导演,却没有让观众看到这一幕。甚为可惜。这段戏不知道是漏拍了还是拍了后期没有剪上。

双胞胎的戏份随后也完全空白,没有人关心罗比在哪里寻找到了他们,更没有人问起他们为何离家出走。如果双胞胎的确有看见了某些事实的端倪——也许那个下午富商的确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表姐交欢,某些举动吓怕了双胞胎也吓怕了表姐,或者感受到了某种抢夺亲人的威胁——父母闹离婚的消息不想再让姐姐被争夺。交欢在小孩子的理解层面上,很大一部分是“欺负”。于是,有了争执中的伤痕?

那个下午,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下午。它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如果不是更多的话。于是在关键处的空白更叫人难以原谅。他原本可以做到的,再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关于那个男人和表姐的故事。

不知道原小说有否对这一幕的描写。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后面那些叫人心醉神迷的长镜头,比起妹妹一厢情愿的幻想,我更渴望知道那一个下午,我所漏掉的部分。少却那一部分,那个下午便是残缺的,同样令姐姐、罗比和妹妹无法逃避的人生,永远缺了一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他们的牺牲,是多么的不值得。妹妹没有看见那一幕,姐姐没有,罗比更加没有。事情的真相不仅仅在于骑在表姐身上的人是富商而不是罗比,而是在于更早之前的蛛丝马迹,在于晚饭桌上表姐和富商描述伤痕的慌乱神情,更在于所谓赎罪,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真的只能让妹妹一个人去承担吗?

引狼入室的人是谁?是大哥。纵容富商的人是谁?是表姐。事有蹊跷而不问,是谁?是大家。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人品,是谁?是当下那个社会。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谎言成为了关键性的指控?是每一个人。于是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万劫不复?也是每一个人。

也有导演的份。他少给我们一个场面。于是观众都把矛头指向了妹妹——那个用一辈子去赎罪并且虚构了幸福结局的人。她的人生,何尝不是陪葬品?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happy ending,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终生并无再见。

这罪,其实永远也赎不了。都怪那个夏日午后,真的太炎热。

 4 ) 独自和解

Atonement本是基督教的一术语,发明人是16世纪的圣经译者William Tyndale.圣经中关于救赎的概念是人通过耶稣基督,实现罪的原谅,以及人与神的和解。但是田代尔发现,英文中还没有什么词能代表和解(reconciliation)、原谅(forgiveness)的内涵,于是便生造了个词出来,亦即 at-one-ment. 所谓”at one”,就是指通过耶稣,人和神重新合一了,因为人也有神性的一面。人获得拯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耶稣,实现与神的重新和好(being "at one", ment是将其变成一个名词的后缀。)

 《救赎》这部电影拍得很美,也在探究人犯下错误或者罪行后如何拯救的一个问题。二战前13岁少女布里奥妮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通过窗户,看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和姐姐塞西利亚有暧昧关系,后来又发现他写给姐姐的一封很色情的书信。不懂世事但想象力丰富的布里奥妮于是便对罗比产生了反感,后来在表姐遭人强暴的时候,便诬陷罗比,害罗比下了大牢,后在二战中,罗比和姐姐塞西利亚都不幸死去,永远没有机会“终成眷属”。豆瓣上有个很有趣的评论标题,叫“文艺女青年害死人”。可不是嘛?懵懵懂懂又想象力丰富,未免就要胡乱指责,棒打鸳鸯。

这是个巨大的悲剧,那么救赎、原谅、和解这一切又从何说起呢?还得回到英文的at-one-ment这个“合一”的字上来看这些问题。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之一,是罗比和两姐妹之间的“阶级鸿沟”,这在后来一场虚拟的三人会中,罗比也说得很清楚,指责妹妹因为他的出身,就草菅人命,不肯及时承认自己的谎言。诬陷之后,妹妹自己陷入巨大的内疚当中 ,当初看来很了不得的阶级鸿沟,在下狱以及随后的战争造成的人生灾难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妹妹也好,姐姐也好,都与一个低层的仆人的儿子和解了,此乃“合一”(at one) 之一。这是一个很“英国”的主题,就像劳伦斯《查德莱夫人的情人》一样,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差异始终存在,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我上次去开会,还听一个英国佬在那儿一口一声“某某勋爵”(Sir So-and-so)地在谈我们业内的一个牛人,在美国人当中,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反过来,我想英国人可能也嘲笑美国人的“没大没小”,没有这些阶级和层次的概念。这影片里的受害者是下层的罗比,但是他却在受害后,上了道德的高地,妹妹为之终生忏悔。她甚至放弃了剑桥的学习,去做一个普普通通,被人颐指气使的护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初无良的贵族家女子终于放下了身段,和普通人混为一体,“合一”了。

合一之二,是妹妹通过自己的创作,营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让姐姐和罗比在她的著作里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现实的发展后来已经不再人的控制之下,谁曾料想罗比出狱后会去战场,会参加敦克尔克大撤退,会早早死掉?谁又曾料想姐姐会因为地铁里的爆炸意外死亡?虽然妹妹心存内疚,但是在理智上,她知道这是造化弄人,让两人无从结合,她很高兴她能通过她的生花妙笔,让两人在想像的世界里“合而为一”。

只是她心里到底还有歉疚,总觉得悲剧是她造成的,这样的忧伤无从消解,就如同那美丽的片尾,罗比猛回首的一脸忧伤。伤害的后果其实已经被沧桑的世事抹平,无奈伤害在心灵里造成的阴影却不能抹去。我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父亲告诉儿子,生气想伤害人的时候就在篱笆上钉个钉子,后来篱笆上钉了很多钉子,父亲让儿子一一取走,指着那钉痕告诉他:生气就是这样,后来你可以原谅,可以和解,可是那生气产生的后果,那伤害却会长久存在,就如同那钉痕一般。所以爱要求人“不轻易发怒”。蒲柏说“人谁无过,能原谅者,神也”(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evine.)可是即便我们的过犯得到了原谅,我们可以重新被对方接纳,不说明我们就不需要承担过犯的后果。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概念,但是你去问任何牧师,他们都会这么跟你说。

这个影片中,其实最苦的还是这个妹妹,这罪与内疚感的捆绑,伴随了她的一生。死的早死了,生的人最苦。就如同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那样,他去赴死了,你们留下来,谁羡慕谁还两说呢。

这里就要说到合一之三,也就是妹妹在余生当中,究竟如何和自己的良心和解。由于战争的关系,她其实早早就失去了向双方忏悔,弥补过失的机会。更大的煎熬,是这种良心的长久谴责。这样的谴责使得她成了个深不可测的,神秘的女孩,她通过她的写作在自我拯救。从影片后来的专访上看,她一生写了二十多本小说。而这本《救赎》是她最早开始创作的,但是这个创作过程成了她一生的事,这书也是她大限来临前不久写就的封笔之作,天鹅之歌。作为一个少女,她的想象是一种臆想,毁了他人幸福,也负累一生,可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同样通过想象,她成了一个作家。她在这种几近“写作疗法”的终身苦修当中,独自和解。

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我独自一人看完,胸中似有块垒,却落在这样“独坐幽篁里”的处境之下,夜深人静,就不用长啸了,写它一篇影片,好实现我自己的at one ment吧。

现在可以去睡觉了。

 5 ) 作家的不诚实

这是一个关于作家的故事。
  
  如果你认为,电影的前半部说的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那是错把Robbie和Cecila当作了主角。说那个爱情故事的,是13岁的Briony。而我们真正要看的,是Briony 自己的故事。这部分的节奏轻灵跳跃,有点朦胧迷幻的气氛,正是13岁文学少女敏感心灵的体现,罗曼史+侦探,也是少女最爱的题材。
  
  四年后大战爆发,Robbie 从狱中当兵出征法国,千辛万苦退向敦刻尔克;Cecila 离家做了一名护士,等Robbie归来团聚。Briony也去做了护士,如服苦役般洗刷自己。这部分和上节风格完全不同,哀伤凄婉,不仅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更因为说故事的人,十七岁的Briony也变了。
  
  从这里我们知道,当初的小Briony,不仅能写话剧,还讲了一个可怕的故事,一个彻底改变Robbie和Cecila命运的故事。更重要的,激发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来自想入非非和保护姐姐的狂热,还有爱慕和嫉妒。
  
  这时候,让我们再回想第一部分结束的场景,Briony从门洞中向远方凝视,眼中含泪。Robbie母亲发出凄厉的喊声:liar,liar,liar ... 而击键声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
  
  少女Briony代表这样一类作家,年轻、聪明、有天赋,但又冲动、敏感、过于自我,他被廉价的赞美所包围,自以为洞察一切真理在手。当内心欲望得不到排解,给一个道德支点,他会小题大做,甚至用笔杀人。
  
  护士Briony 代表另一类作家。伤口上的血污可以清洗,而心灵上的怎么也洗不掉。而正视那样淋漓的伤口,才需要真正的勇气。十七岁的Briony在寒夜中写下第一部小说,这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赎罪的过程。
  
  然而,影片的最后一段才是真正震撼。原来团圆的结尾是假的!Robbie和Cec 根本没有能够幸福地重聚。老年Briony吃力地说,读者们怎么能够从真实结尾中看到希望或者得到满足呢?我不认为这是软弱或者逃避,而是最终的善意,我给了他们幸福。
  
  可是你能够相信她吗?是读者得到了幸福,还是Bariony自己得到了安宁?我们知道第二个故事里,道歉的场面是虚构的,那么教堂的婚礼呢?甚至回溯到第一个故事里,小Bariony究竟看清了没有也值得怀疑呢。
  
  在第一个故事中,Bariony 自以为在捍卫正义,给了观众们一个虚构的故事。在第二个故事中,她又以安慰心灵的名义,给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在真、善、美之间,总是应该选择真实,因为脱离了真实,就无从判断正义和幸福。
  
  但是作家们,他们不由自主地会被正义和美丽所诱惑,他们天生地不诚实。

 6 ) 《赎罪》: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伊恩·麦克尤恩是如今英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曾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击败众多强劲作家摘取了令人艳羡的布克奖,彼得·查尔的斯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小说界里在故事编织和风格建树上均卓有成效的作家”,而英国文学专家大卫·马尔科姆在《理解伊恩·麦克尤恩》一书中,引述了基尔南·瑞恩的话,说麦克尤恩的“黑色抑郁建构了他早期作品的风格,对即将发生的罪恶的阴冷迷恋,显现出他对爱欲力量和可能性救赎的理解”,而麦克尤恩近十年来对电影和电视的兴趣,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分水岭,他的小说也开始显现出某种变形”。《赎罪》是麦克尤恩2002年的作品,获布克奖提名。
    麦克尤恩继承了一个创作上的“伟大传统”,他喜欢把刚完成的书稿送给妻子看,的确,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某个心爱的女人能是第一读者,托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是如此待遇他的安娜?自然,这次的《赎罪》让安娜莱娜哭了,这在之前是未曾有过的,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伊恩坚强的妻子?伊恩说,“一定是某些特别的东西。”肯尼斯·杜兰,《洛杉矶时报》的专栏影评人,如此评述小说,“作为一部确定无疑和深刻感人的作品,《赎罪》是当代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它对摧毁和创造、分离和愈合的虚构力量做出了一次强有力的冥思。”
    经过3个月的艰苦赶制,由Working Title公司投资拍摄的电影《赎罪》终于在9月杀青后于英国首映。肯尼斯·杜兰说,“《赎罪》是那种不经常出现,即使是,也是很少能够强有力和忠诚地被转换成影像的小说。”所以它如同影史上众多名著改编的电影一样,注定还没脱胎就要争议不断,这种争议建立在一位创作者应如何架构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微妙平衡,比如侯麦的文学化电影,或者像《老无所依》那样在原著之上张扬着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革新,而10月份上映的反响平平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无疑见证了苏姗·桑塔格在《从小说到电影》中对电影改编的质疑,“似乎电影的本质就是把优秀的原著小说删节、冲淡、简化。”《赎罪》的争议还在于,在一个继1994年以来把世界电影活力极致化的2007年里,体现电影新美学的《老无所依》和《血色将至》在金球奖上惨败给《赎罪》,究竟意味着什么?
    《赎罪》讲述了布里奥妮为她在13岁那年,因为一则她所不能理解的爱情,而拆散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罗比的幸福而做终生的忏悔。应该说,美国大部分主流媒体对影片均持相当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随着影片在一些大奖项上的多有斩获而貌似获得了一种主流的姿态,J.R·琼斯的话颇具代表,“在心理精确度上,《赎罪》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神话。”的确,它精致细腻的叙事显现了创作者对社会细节和人物情感洞察力的精到把握,从摄影、布景、剧本,到表演和执导手法,每个部分均流光溢彩,像是直接承自约翰·厄普代克评小说《赎罪》的特点:“美丽动人、气势磅礴”,但是否各部件都完美无缺,就能是一部机器性能优佳的保证?这个问题放在《老无所依》面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老无所依》同样改编自名小说(小说获普利策奖),同样细节丰富,同样有精雕细琢的摄影、表演、剧本等等,但它的独一无二显然来自导演科恩兄弟对传统类型片的精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美的反类型片的法则,换句话说,《老无所依》在对电影语言的贡献上要远远优于《赎罪》,后者的优点则有赖于扎实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主题,而故事和主题恰恰是原小说提供的,而非电影创作者的才能使然。在这点上,F.R·利维斯一点都不过时,这位当年驰骋英伦三岛的英国大批评家,说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拯救》“是一部奥斯卡奖风格的作品”,作者“语气庄重地演绎了一幕爱与荣誉之间的对立冲撞,其缓慢而煞费苦心经营出来的富丽堂皇,更多的是意在令人心生敬畏而不是激动震撼。”听起来,多么像是在描述《赎罪》,又一部《英国病人》,但或许有人认为,由于《冷山》的导演缺乏对现代心理学足够的兴趣,必然导致《英国病人》在“爱情,战争,伤痛和背叛”等宏微观的主题上不及乔·怀特的第二部作品,有了几个重要奖项尤其是金球奖的肯定,这位电视节目出身的导演看来前景可嘉,但艾拉·泰勒似乎有异议,这位《村声》的主笔说乔·怀特两年前的处女作《傲慢与偏见》简直是糟蹋了简·奥斯汀,现在他再次以其华丽的彩笔毫无章法地张扬放大麦克尤恩对人物心理最为细腻、隐忍的刻画,“麦克尤恩密语的地方,怀特呼叫。在由打字机的韵律和战争的轰鸣共同铸就的一种歌剧般的恢弘声部中,麦克尤恩深刻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虚构如何赎回生活——被怀特抛之路旁。”
    艾拉·泰勒对待乔·怀特或许刻薄了点,事实上,电影在某些方面的确是小说做不到的,我们看到电影的战争部分,即罗比参加英法和德国在敦克尔克的大战,它描刻了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带给人的双重创痛,一个四分半的长镜头,随着罗比游走在梦魇般的海滩上,我们听到马匹的嘶鸣,枪声,悲戚的音乐,看到中枪倒下的马,天上飞的纸,受伤的士兵,老人、女人和无助的小孩,看到人们歌唱着对和平的渴望:“让一切平息,让战火远离,让和平穿越地震、狂风和大火……”如果说电影有过优于小说的话,那也是它“在捕捉战争创痕这点上比任何小说都要更加地鲜活”,战争部分强调了两种艺术形式的根本性不同,“小说家的最好朋友是一个静止的角色,而电影制作者的最好朋友则在动态中体现出其活力。”
    应该说说结尾。年老的布里奥妮已是一位出过21部小说的作家,对于1940年6月她向塞西莉亚和罗比道歉的情形,我们得知,是她在《赎罪》中虚构和创造的,“事实上,这一切也不可能发生,”她在电视台上做电影的最后一次忏悔,“因为罗比在1940年6月1日,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那一天,死于败血症,而我从没有得到姐姐的谅解,因为她在1940年10月15日就死了。”《赎罪》是她的第21部作品,但其实是第一部,它贯穿了布里奥妮的一生,成为一种追问:虚构如何赎回生活?以一种富于新意的收尾,电影把这个问题推向一个终极拷问的位置,但它的独特和意义应该属于作品真正的创作者麦克尤恩而不是乔·怀特,是麦克尤恩让我们知道“人性的关怀”的确是有其伦理价值的,“但是我的读者能从那样的结局中,获得什么样的希望和满足感呢?所以在生活中,我想让罗比和塞西莉亚得到他们渴望却没能得到的幸福,这不是逃避或者软弱,而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我给予了他们幸福。”

 短评

那哥们死的时候,我哭了。。。

2分钟前
  • 大米粥
  • 推荐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3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X教授和奇异博士的爱恨情仇。

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看五遍还是不够的一部电影,少年时代部分的背景相当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16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直到最后一段独白真相,才觉得故事动人

20分钟前
  • Cherry
  • 推荐

打字机声是亮点。

2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可怕的萝莉。如果还有机会赎罪,那你的罪就还不够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预想的救赎,赎罪才成为可能。音乐、剪辑、画面都不错,尤其给萝莉打的主题配乐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看到片吧。

2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其实最值得玩味的姐妹两个爱人的方式。稚嫩之爱是为了证明你爱我,我可以毫不犹豫拿生死当作赌注。成熟之爱是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我也永远不会动摇对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伤害就会任性地反击,而姐姐却是那个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27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有些话说了,其实你负不了责任

28分钟前
  • 桃凉凉的鸡
  • 推荐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31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给四星完全为了他们俩那个唯美的ml。

36分钟前
  • spielmann
  • 推荐

再次确认,一,我讨厌战争;二,我讨厌Briony类的早慧少女。

39分钟前
  • Bigteeth
  • 较差

小女孩根本是个变态!比较无语..

41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我非常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辈子不会原谅她 因为她的虚伪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换不来我的原谅 听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彻底抓狂 好意思么 无语中……参入太多个人感情了- -

46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两线人物无可盼望的战火消停和解时,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如果你来不及享受机位和摄影的变换,来不及欣赏美工和布景的诗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痴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

47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华丽的无病呻吟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57分钟前
  • 清蒸野菌
  • 力荐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60分钟前
  • Mr Lefty
  • 力荐

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1小时前
  • 米苏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