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方舟 剧照 NO.1方舟 剧照 NO.2方舟 剧照 NO.3方舟 剧照 NO.4方舟 剧照 NO.5方舟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方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新闻中传出武汉爆发新冠疫情的第一批报道时,在国内其他地方,张秀华——正遭受着另一种疾病的折磨并为她自己的生命而战。医生们可能已经放弃了她,但是她的孩子和孙子们却没有,他们正在尽一切可能让她和他们在一起多呆一会儿。   这部作品以克制的黑白画面观察这个家庭、他们与母亲的处境、疫情造成的后果以及彼此之间的斗争。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但他们仍然没有从母亲那边让步。   对于家庭内部情况的呈现仍然是最重要的不分,但观众能不断地从新冠引发的危机和由此产生的限制中捕捉一些瞬间。通过这种方式,该片巧妙地将一场私人家庭危机与一场全球性紧急事件交织在一起,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显示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远山恋人法庭游戏斯民小学给妹妹的情书52赫兹的鲸鱼列车怎么办我的失忆男友豪门孽债茜茜皇后第一季夺命剑之喋血江湖麻烦上身妙女郎2067追女仔1981好女十八嫁119婚约我的狐仙室友树屋上的童真寻找马拉的奇幻之旅支格阿鲁欧索多宋莲生坐堂换世之恋夢中劍盛夏的少年坏蛋先生3回到过去拥抱你水管工哈利波特6僵尸胡安生命逃亡阴阳路8:棺材仔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与英国首相遗产天狱飞龙2蜂螫OK光姐妹海云台恋人们分手工作室情战

 长篇影评

 1 ) 给他一部手机,他将还你一个“方舟” 《方舟》魏丹导演交流 ——山西之光 / 自在观影

|初见《方舟》

魏丹:最初我知道《方舟》一定过不了审查,但是我又不想让它就这样烂在手里,所以就想如何被更多人看到呢?正好那段时间跟蒋能杰导演聊了一下,他是最早的“网盘导演”。聊完之后就决定就试一下,但是自己推广这个工作是非常繁琐且庞大的一个工作。有点像愚公移山一样,就一点一点地点给大家发私信让大家帮忙转发。如果有想看《方舟》的我就会主动给他们发一个资源这样子。

小龙:在你这样做之后民间也有一定的反响,各个渠道总体的数据平均有一二十万的观看量了。所以说你觉得对创作上还有这部片子本身来说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魏丹:我觉得从大家的反馈来看《方舟》是出乎我预料的。从这几天的反馈的数据来看,我觉得大家还是对这部片子认可的还是会比较多一些吧。

|探寻《方舟》

小龙:为什么片名要叫方舟呢?

魏丹:方舟在圣经里它本身是一个避难所的象征。另外一方面它象征的也是希望,它不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而是在疫情背景之下,五个子女为将死的母亲提供一种保护、或延续她的生命。

小龙:对,中间很有趣的一段就是这个背景是电视机在放建设武汉的方舱医院。就少一个仓库的仓嘛,就变成方舟了,很有意思。

小龙:这部片子中你采用了山西方言,并且将镜头聚焦自己的姥姥,请问您是为什么挖掘到这个题材的呢?

魏丹:算是一个偶然吧。因为2020年年初的时候,我姥姥病危。回去打算看姥姥最后一眼,那天晚上她的心率已经达到了两百多,报警器一直在报警,但是没想到之后她的心率又下来了。两周之后我才决定要不要记录下来,当时没有想太多,就觉得把这个影像记录下来,未来十年可能二十年的时候再拿出来能看,大概就是这样。

小龙:所以说你当时也是很偶然的,用非常及时的设备(手机)去拍的是吧?

魏丹:对。

小龙:我看那个影像的感觉是有点隐秘或者是即性的一些成分,把手机的优势都给发挥出来了。

魏丹:所以比较粗糙嘛整体看上去,但不影响表达。

小龙:关于片子,您前期拍摄的时候和后期制作完成的时候两个之间的表达意图是一致的吗?还是说中间有哪些情况发生了某些转变?

魏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结尾处其实有一些变化。最早剪的那一版结尾是我姥姥做完手术后恢复得挺好,大舅(主人公)也已经决定要去外地上班了,记录在他把小儿子也送走,姥姥出院那里就结束了,我的素材也停了,然后回北京工作了。但是过了两个多月吧,有一个下午我姥姥突然不行了。我就开车回去,路上那个争吵的片段是我让我家里头的小妹妹拿手机录的,在那之后就只有大舅跟姥姥哭着握手的时候是我才回去拍的。

小龙:出现片名之后(彩色之后),那场戏非常精彩。我觉得那是剧情片里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它几乎是一个长镜头完成的。你的画幅从方形变成了变成了正常的十六比九是吧?

魏丹:对。

小龙:有一个画幅的画幅的变化,那一段人物开始发生争吵,我觉得那段非常精彩。因为发生了关于宗教与世俗的讨论,贯穿好几段的那一段,算是非常激烈且针锋相对的爆发,几乎很多人都在场。我觉得那场戏太棒了,非常精彩。

魏丹:那段是家庭矛盾进入了一种更深刻的对立,你可以说它荒诞或戏剧。此时人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让观众进入一种新的体验和状态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那一场激烈的对峙之后,也就是在姥姥去世之后,这个家庭开始不再像从前一样围着姥姥,一个家庭好像分崩离析了。

小龙:因为片子有很多宗教与世俗的一个探讨。你的姥姥是信基督的对吧?

魏丹:是的。

小龙:你的片子有没有一个倾向或者是自己的答案呢?

魏丹:我比较客观,我不认为他们谁是绝对的,虽然他们之间是兄弟姐妹,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是很独立的一个个体,他们只是站在各自的视角而已,所以我对这个也没有过多的点评,我觉得这个就交给观众来感受。

小龙:对,我觉得你的片子正好因为贯穿了几段疫情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从疫情爆发到最后被隔离,在片子里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现。但是你的空间却是更集中,聚焦在一个室内空间。当时你一开始就是有这样的想法,还是根据疫情的状况把它这样整合的呢?

魏丹:哦,你指的是这个空间上是吧?

小龙:嗯,一个是空间上还有一个时代背景上你把它交杂在一起。

魏丹:空间上,因为当时正好疫情刚爆发,当我决定记录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属于疫情初期。在这种环境下,几个子女好不容易能聚在一起,还是在母亲病危快要离世的时候,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时刻,刚好那段时间新闻也都是各种疫情的情况,我就顺理成章把它作为一个背景了。重点还是希望透过一个微观的微小的视角去展现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家庭的困境。疫情这块儿的话我更多的希望是去探讨它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对我们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你看片子里头也有一些,比如说他们被隔离啊,工作也没有着落,包括那年轻的哥哥,他的衣服可能又卖不出去,疫情也会对这个家庭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

小龙:好的。影像风格上因为更多是聚焦于医院的空间,又是黑白的,又是双形的构图,所以你的影像上有没有受到其他电影或者是导演的一些影响或者是一个参照?

魏丹:其实是有的,像德莱、布列松这种电影大师前辈,会有一些影像上的参考。首先黑白色是我一开始就定好的,因为彩色太乱了,其次手机画质也不太好,我希望能更多的聚焦这个人物上,并且有一定的宗教题材,所以这种黑白加上上下加高的画幅,它其实是有一种宗教感的肃穆和庄严的气氛。它不是一种常规的,它是一种很严肃很冷静,很理性的,就像你进入一个教堂的感觉。

小龙:因为贾樟科的电影在画幅上也有像这样的变化,我想了解一下您的构思。

魏丹:哦,明白。刚才有个朋友说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好像就是三个时间段变了三次。对,我不是按照时间的变化来选择这个变化,更多的是在剪的时候就剪到那一块儿了,我自然而然觉得出现在开头可能不太合适,出现在姥姥手术完那里我觉得是一个转折点吧,整个片子进入一个,好像一切都转好了一样。配合巴赫的音乐在这个地方把它作为一个中间段的高潮。结尾我想表达一种生命的虚无,就是你会发现这一家人还蛮讽刺可笑,人的生命包括家庭这些,吵吵闹闹的一生,最后其实你什么都带不走,老房子里存在着是他人生活骨骼的痕迹和一些记忆。

小龙:在翻看老照片有一家人的合影,最后都落满灰尘。

魏丹:对,其实那一段是当时我们把姥姥安葬了过后,这是我长大的地方,非常有感情,我就想进老房子看看还有没有什么老物件可以收藏的。

小龙:但是这样还是有意料之外的东西吧?

魏丹:是的。

小龙:也就是说你整个片子都是用手机拍的。

那你在比如说在影院上看的话会有受限吗?

魏丹:哦,其实还好吧,因为喜欢这类片子的观众,可能会对画质呀,声响什么的较为宽容。

|幕后《方舟》

小龙:你在前中后期有哪些比较大的或者记忆犹新的一些困难吗?

魏丹:最大的困难是,看着姥姥痛苦的哀鸣,却无能为力,只能握着她枯干的手。但因为要记录下来,还要时刻让自己保持冷静克制,在家庭成员和拍摄者之间的身份切换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

小龙:你之后是怎么规划的呢?是继续沿着网盘新浪潮这样的方式还是有更好的需求呢?

魏丹:有两个方面吧,一个方面是之后我可能还会继续纪录片创作,。另一方面是资本,我觉得以我个人的状态会让我觉得很累,尤其你还要对人家负责。所以这个就让我觉得很累,本来这个电影这个东西我是希望它在一种很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然后就是这个网盘这个事儿吧,我不鼓励大家。因为这个事情有风险,所以一定要灵巧,因为现在这个大环境很紧张,我们表达的言论在一些自由度方面也会很受限制。如果你想继续拍片,还是得尽可能按照这个国家的法律去走。不然反而会断掉自己这条路。没有办法,我们国家的体制就是这样。

小龙:自在计划上一期是刘泽导演的《来处是归途》,和《方舟》方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种乡愁,只是可能乡愁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我想了解的是山西这个地方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你是怎么样和电影结缘的。

魏丹:与电影结缘的话我就简单说一下,因为可能会太长了。我大学学的动画,大二的时候辍学离开学校,出来自己搞了一个小工作室跟宿舍同学拍一些短片,还给别人拍过婚礼、会议,什么都拍,也会自己拍一些小短片。之后就又到北京去做了一个工作室,直到2018年,正好认识一个投资人,他愿意拿钱去资助我创作,才真正的决定了。因为他是很有情怀的一个人,他又觉得我对艺术很执着,就一拍即合了嘛。投了《母腹之外》,拍完到现在也没收回钱。从那个片子开始,就决定之后就走这条路。但是这给我带来直接冲击的影响就是生活经济上的压力,因为之前接商业片的时候基本上完全够自己,还可以去帮助家人,但现在大家都知道你拍电影去了,就没有人再找你做一些商业的了,越来越惨了。

小龙:你在工作上有哪些调整呢还是说一直做这个?

魏丹:我目前来看主要是继续让《方舟》触达更多的人群吧!我觉得迈出这一步,多认识些人也许机会有可能就会来了,我们连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所以说只能想一想,没办法做出一个完全的计划。

|“我”与《方舟》

江(观众):导演您好,我对片子中宗教的疑问就是您是一开始就选择要在这个家庭题材里面去展现宗教还是说拍着拍着才感觉到宗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魏丹:其实宗教一直在我创作里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吧。在拍的时候我倒没有刻意的去想过,因为纪录片是充满未知的,你不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你不知道他们会聊什么,所以没有主观地去一定要把宗教加入进来,就像大厨一样,你做菜嘛原料有了,在我看来这里边对宗教的探讨是非常浅的。

魏(观众):导演您好,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姥姥做完手术很痛苦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克服从而进行拍摄的呢?

魏丹:当时我的眼泪控制不住,拍的手都在抖,又帮不上她,好几次放下手机不想拍了。但又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也知道在一场公共危机下,记录下这个小小的家庭是有价值的。当你站在一个更宏观的,站在生命、人类学或者站在一种更信仰的角度去看待的话你会看到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些疾病和苦难,我们无法回避疾病和死亡,只有面对而不是逃避,何况记录和爱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魏丹:由衷感谢大家关注这部电影。

Director introduction

导演介绍

魏丹

独立电影导演、编剧,1990年出生于中国山西,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现居北京。 ▪2018年以长片《母腹之外》获北京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特别提及奖,并于2019年入围多伦多木兰国际电影节“源泉”单元、获选第十四届武汉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荣誉推选单元。▪2019年,电影剧本《奶与蜜之地》入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影项目创投 · 青年电影计划单元,并获第6届重庆青年电影展“影视工业网特别推荐项目”。▪纪录片《方舟》在2020年入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Luminous”单元,并于次年入围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全州国际电影节“Special Focus”单元。 ▪2021年,担任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单元评审。

小龙: 独立导演 制片人 策展人 ,热爱绘画,写诗。公众号,亲爱地小小龙 主理人


山西之光:

由山西影人,山西大地,山西故事构成。亦在挖掘,推广,展示。

光:光影,光荣,带来色彩,带来温暖。

故为 ”山西之光“

自在观影 计划 :

由小小龙先生发起,汇聚自在观影团队。意在建立作者与观众的对话与桥梁。

包容,多元,自在。海纳百川,阳光普照。一个民间的,野生的,非学院派的,小计划。

亲爱地小小龙 我来人间只办三件事:自在,自在,还TM是 自在。

编辑/校稿 邓景文(^・ェ・^)

山西之光 X《方舟》魏丹导演交流 文字版

 2 ) 向内塌陷的呼吸

看的过程一直想起一些已经离世的亲人朋友。《Coco》里说,人在天国其实还活着,但会二度死亡,天国里的人依靠俗世的人记住他们,每淡忘一点他们就消亡一些,直到俗世的人再也不会想起他们,他们就会第二次去世。因此,时而想起那些已离开的人,就像给他们充电一样。

但记忆是不可靠的。

用影像记录,是保持记忆最好的方式。《方舟》让姥姥在影像里永生,这是姥姥之福。

我想起奶奶去世时的画面,我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呼吸逐渐微弱,直到最后一口气,那最后一口气是向内塌陷的,带有微微的杂音,有点像发动机熄火,也许是肺缩收,也许是心脏停顿,或者是五脏六腑瞬间下沉,那最后塌陷的呼吸之后,奶奶就安息了。

生和死都痛苦,没有一种修行是容易的。

 3 ) 非正式影评-短评字写太多了

在微博首页刷到了这条于是来看了。在封城期间听到医院里的疫情广播感觉挺微妙的,过去了两年了疫情依旧没有好。前面的部分我简直梦回2018年的医院,我也是那样握着她的手,那么瘦,至今触感都深刻。我觉得这是一个客观甚至冷漠的纪录片,把医院里的争吵、经济上的难处都通通拍给你看。老人的痛苦呻吟太让人揪心。我想到到这个时候的医疗手段不过是子女的一厢情愿。

其实作为个人的偏见来说,摄像头终究是冷冰冰的。这样的阶段举着摄像头还挺奇怪的..

后面老人离世后,大舅进来吻了一下老人的额头,然后又吻了一下。在争论是以何种方式处理后事的时候,他站起来,又看了看母亲,又亲吻了一下她的额头,然后整理裤脚。在家里人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抱着妈妈痛哭。这一段是我全片最动容的地方,很直观的爱。

同时我也想到,很多年前一个朋友的姥爷病重,他跟我说家里为了后事是是按教徒方式还是世俗方式吵的不可开交,我当时觉得很荒诞,但是想象的场景也是这般样子。

 4 ) #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

1.一个非常有意思,充满着哲思的纪录片。因为我不懂宗教信仰,所以有关这方面没有什么要说的。整个片子可以看出以一种直视真实的拍摄方法,呈现人们在家庭难题时的一种宗教与世俗的冲突,折射出大背景下对平民家庭的冲击。

2.大舅这个主角,身上对于母亲的爱恋与温柔。

3.值得深究的是,家庭在对于亲人的病患与逝世所呈现出来的所为和态度都真切地反映其品性。

4.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兄弟姐妹如何去沟通或者说去传颂,都是我们面对的考验。背后是一个人经年处事的经验和哲学,每个人都会誓死捍卫。

5.母亲的逝世,同样也令我们想到,每一个人如何时刻警醒自我,该怎样面对死亡。死亡迫在眉睫,至亲的身边,朋友、同事的身边,我们无法忽视,因为它是一件我们不得不面对,且重大的要事。当我们毫无准备之时,往往意味着我们就要承受着、措手不及、不知所以、茫然痛苦,甚至是羞辱不堪,薄待亲人。

6.最后就是,导演想要说的,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这是我们都要去面对的事情,只有我们活得不苟且,才有最大的自信和尊严,站立在土地之上,站立在这个社会之中。

7.这个时代,已经可以遇见我们足够的难题,极端气候、新冠疫情共存难灭,俄乌战争,没有人能够躲避的了。每一个个体就是我们自己,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放下自己的前进脚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深呼吸,去面对压在每一个人心头的生死困境,不要让自己到了那一刻惊慌失措、晴天霹雳。关心每一个个体,哪怕只是一个个转发。

 5 ) 心疼导演的心血但我看得很难受

理解导演在纪录过程中尽可能的客观、诚实。可能是我太脆弱,觉得生理不适,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闻到医院病房空气里那种屎尿血和消毒水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就算是我的家人我都没有办法直面那一声声哀嚎、抢救时的慌乱狼藉,我总会回避那些画面希望给家人保留一些人的尊严,因为医生救人可能顾忌不了那么多,可对我来说生病的家人也是人。我刻意回避的画面被导演反复鞭挞,我都甚至觉得床上躺着的可能是我的家人,哪怕是黑白的都拉扯着我的神经,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疼。病床头前和病房外挣扎的家属,亲身经历的比纪录片放的更精彩,只不过家里没人信宗教,少了个讨论的话题。

我觉得这是一次诚实记录家人在医院病逝的过程,和新冠肺炎关联并不大。在导演记录新冠肺炎的时刻,我有几个亲戚都在这场措手不及的新冠中去世,有的是本来生病住院结果疫情开始隔离以后无人照料最后感染新冠直接去世;有的是在家发现新冠结果医院紧缺没地方收,等有机会拉去隔离的时候已经治不了,一家四口人只剩下孩子寄养在亲戚家;还有本来就是需要透析维持生命,结果疫情爆发以后医院不收直接在家去世。这都不是故事,是亲生经历疫情的一手痛苦。这些比导演拍的和疫情的链接不是更紧密吗?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有心思去纪录。医院从来就不是方舟的存在,与宗教无关。

家人去世本就是痛苦的事情,去医院、火葬场和殡仪馆都是痛心的回忆。为了好好活着,总是希望淡化那些画面,多回想他们生前共处的美好记忆。我不知道对导演而言这个纪录片是怎么样的存在,抑或想通过这想要表达什么,导演用这样的方式帮忙回忆我不愿回看的过往,我很难过。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学会接受并坦然处之,不比思考诺亚方舟更有意义吗?

独立导演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非常不容易,想到导演为了作品剪辑呈现一遍遍重复这些画面,我非常心疼,所以出于尊重导演的心血我即使很难受也从头看到尾。作品被看到已然很不易,不过我真的不愿再有这种共情了,人本就是向死而生的,哪怕人生的最后一站,也希望有点体面。

 6 ) 壓抑之中,死亡恰恰是我個人感覺輕鬆的部分

“姥姥”是絕對的主角,但也是絕對的他者。 在片中“姥姥”的呻吟和哀號,究竟是一種死亡來臨時,生的意志的體現呢?還是無意識地想要在子孫心裡留下不被遺忘的印記? 我一直想體會導演“方舟”的用意,可惜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看到導演訪談對話。 我想這便是一家人因“死亡”而圍起來的一種精神寄託吧。 片尾一個家里人爭吵以基督信仰下葬還是傳統風俗下葬的問題,也展現了一種文化衝突所帶來的觀念的撕裂。 他們因“姥姥”的死亡聚到了一起,我想這裡是否有著某種導演都未經審視或察覺的可解釋的隱喻,那便是塵歸塵土歸土時,人的平等。 這不僅是基於宗教信仰的信念,更是每個人的直觀感受,既然死的時候是平等的,為何不能以此來認識人生而有之的平等(獨立於宗教信仰體系外),而非一種基於“上帝子民”思想的平等。

 短评

又一位公开作品的导演,是一个有想法的追梦人。

5分钟前
  • 熊能能脚不沾地
  • 推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一粒灰。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物神采、情绪抓得很好,故事发生的背景新闻“画外音”介入,以及关于宗教的讨论恰到好处,形成一种荒凉的语境;凝视死亡,直视残忍,是不容易的,只有经历过亲人病故才能做到感同身受,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事。本片可以和王兵的《方绣英》类比观看。亲人的一场大病就足以拖垮中国很多家庭,让很多人精神崩溃,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这种蝼蚁般的无能为力。

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IDFA有一句官方介绍很惊艳且贴切“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的关系变得紧张,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离开母亲半步。”最精彩的是结局画幅转变的时候,很难想象同为基督教的导演,选择了如此客观的,且基督教在争论中处于劣势的镜头,人死了不是结束,而是新的争论开始。一开始病房的时候就很不适了,想到奶奶年龄也大了,爷爷身体不好,总有一天也会如此,就些许难受。且有一句大实话“钱面前,谁也做不了主”。还是定一个小目标,给父母攒够100万养老钱,我就混蛋。

10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这种十分个人的影像作品很难冷血地去评论其中的人物、技巧和冲突什么的。对人生苦境的展示想必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所以我只能吐槽一下宗教了。遵循律法就能得幸福,不遵循就被诅咒或者得不到幸福,恰好是我们不去信这种神的原因。

11分钟前
  • Jin
  • 还行

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15分钟前
  • 大妇女
  • 力荐

第一次看到片源是伦敦的电影节,据说很一般所以最后也没去看,是最近看到豆瓣上的转发热潮才去看了。结果真的很一般……审查制度不可置疑地对中国影视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也成了平庸作者的遮羞布……

18分钟前
  • Lori
  • 还行

信教魔怔人好可怕…心有戚戚焉。私影像,冷静而克制,一个年老生命的逝去,夹杂着中国传统大家庭的信仰和价值观,让我想起大鹏的伪纪录片《吉祥如意》。疫情初期阶段,管控措施的社会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此时的新冠疫情更像是一个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19分钟前
  • m89
  • 推荐

机器有节奏的嗡嗡声,老人痛苦的呻吟声,亲属们的低语哭泣声,共同构成了死神迫近的声音。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23分钟前
  • 微澜
  • 推荐

那是疫情还没开始巡演并大肆挤兑医疗资源的时候,那是因为有家人信仰基督更习惯表达爱意的家庭,这个样本的背后是更多相似又不同的故事,不乏狰狞而冷漠的版本,那个护士大声叫她名字的时候,想到了河南的急救事故…“诺亚方舟”,舅舅指着电视里的方舱笑,如今看起来更像苦笑…一点联想:镜头离人越近不一定会拉近观众与镜中人的距离,记得基耶说过类似的话,也是他放弃纪录片的初衷

27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陪护视角的私影像,忠实于住院的日常,带出家庭成员的困境与情感,但没有做出什么超越性的表达。只是足够多的「在场」,足够近(暴力)的拍摄,足够机敏的捕捉,足够坚持的风格。黑白色调明显是对手机画质的藏拙,1:1画幅倒呈现出主动且相对完备的美学体系,到为筹备老人葬礼而争执一幕再徐徐展开,但感觉实用性的要求多过形式设计。——我们在《吉祥如意》和《家庭会议》中都领略过这种不体面的情境,接近冲突的地方也就有了戏剧性的真相。亮点在于对基督教信仰的反复提及,也就孕育出《方舟》的片名。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所有人都要面对与处理死亡。#DOK.fest München#

31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8/10难得一部疫情下的纪录片基督家庭加上特殊背景还是很能反映一部分边缘群体的感叹生老病死的同时也自觉幸运等到自己到老也希望能痛快走掉但是在那之前还是要为健康付出很多至于最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持保留意见但对于家庭关系与宗教信仰的碰撞的展现很有意义,疫情的影响穿插其中但没有过多展现,只是作为一个弱影响存在"一部用手机记录至亲生命消逝的作品"这一点足以让人尊敬

34分钟前
  • 怪人
  • 推荐

摄影机聚焦的是母亲临终前的最后时刻,所有的人间事物、亲人话语都变得没有了意义,所有画面都指向了母亲即将死亡。我相信,照顾过病号的观众都能再次体会病人与亲属的痛苦。不断出现的“新冠”只提供了粗浅的背景信息,可有可无,它没能同生老病死的主题直接关联。“方舟”的概念也只通过“方舱”的一段话出现,同样没能扣题,导演定是喜欢这片名,还专门加插了插图去做戏剧上的关联,画蛇添足了。最后家庭内部的宗教辩论是点睛之笔,如能在前面稍稍建立起一点宗教情绪,到这里自然水到渠成,并且是能够同“诺亚方舟”联系上的。还是素材太单薄,剪辑时就会束手束脚。作为家庭私影像还是有意义的。

3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共鸣很多。变画幅的技巧用的恰到好处。最后兄妹争吵时被有些气话逗笑了,越发确定任何宗教信仰第一教义应是包容。如无包容,则不必信。

39分钟前
  • W.Y.F
  • 推荐

被「拍摄者」有意无意藏在纪录片《方舟》当中,不易被「大舅」觉察,具有高度隐蔽性和传染性的极端「病态」意识形态值得高度警惕。这类「二舅式」影片很容易流于单纯的「苦难和困境」展示,进而将苦难「解构」消解,变成一个即兴而粗糙,具体而真实的审美对象。登上「方舟」的人是谁?是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当事人吗?事实上,通过创作发放「赎罪券」消费当事人及子女们的苦难,创作者拿到了《方舟》入场券,而且获得了「部分西方评委」认可和鼓励。讽刺的是,子女明明知道,她们用「攒的」钱、机器和「治愈系」药物,在「上帝」摄影机的凝视下维持着一种终究会破灭的「不死」神话;但在西方基督文明对东方人如此「单向度」灌输和渗透下,祈祷大舅能意识到,他用「借的」钱、人和场地,在「人民群众」手机的监督下守护着一种表演给他者观看的孝道。

41分钟前
  • Muto
  • 较差

7.5/10 从导演镜头到家人手机录屏,不仅是展现家庭状况,而是代表性地展现kino内外的包装、表演艺术

42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3.5;沉重的喘息,嵌满皱纹的干枯皮肤,病房里的哭泣,走廊里过于明晃惨白的灯,辗转纠结的乱投医,亲历经验者重温犹如噩梦重演,然而最终都不能解决,无论上帝还是老天爷,尘一样要归尘,土一样要归土,病痛的尖锐刺痛折磨并不能沥炼圆满修成正果;作为时间坐标的疫情背景加重了死亡迫近的残忍,「方舟」作为西方宗教概念引入到东方世俗要务更具某种末日感,一个在新闻播报中凸显的家庭浮岛,他们无法计较人类生死大事,但必须在买房、医疗、教育的重重枷锁中磨损着人生。片名出现的时机(时间跨度和“情节”上的跨越),画幅改变的涵义(争吵场面的起始与画幅开合的同步,以及生命真正的结束)。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3.5,关于国内基督教家庭的电影本来就少,这种非虚构的更是几乎没有,也因此带来了同类题材里难得一见的关于信仰的讨论。整体还是拍的比较拙,有一些很刻意的处理,但同样是关于家里老人去世、兄弟姊妹间的争吵,比《吉祥如意》要真诚太多

4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用理性克制的iPhone镜头记录正在发生的现实,却丝毫不放弃对形式美感的追求。1:1的画幅,黑白色处理,是对技术局限的规避,也是超越,电影是局限的艺术。老人过世后儿女关于选用民俗还是基督教式葬礼的争论是悲痛的宣泄,也是对信仰与命运的终极质询。画幅由此处展开,犹如上帝敞开了全知全能的视角,旁观这一出一大家子为自己是否存在而争论不休的人间悲喜剧。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人显得尤其脆弱,中国传统大家庭结构下的亲情与孝道,个体在临终前的尊严与死后的去处,真实的病痛与矛盾的信仰,作者将这些宏大的命题放入巴赫的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中,任由观者的思想与眼泪一同流淌。爱是人到中年事事不如意的舅舅烙在逝去的老母亲额头上的吻,是持摄影机的人在葬礼上竭力克制哭泣时的沉重呼吸。

49分钟前
  • 薯本华
  • 力荐

#IDFA #个人十佳巴赫的粘稠的时代、地球与生命的记忆,是上帝的爱。真实的人类病痛和苦难与梦幻圣洁的副歌的差别和对立,恰似片名方舟这个西方文化符号应用于中国家庭故事的“植入”感。穿插的疫情新闻播报构成时空坐标,而亲人们又将个体经验向集体记忆展开。因为医院里也经常看到的那些用力的肌肉起伏和人的样态,所以为导演创造的这种情境下的美学而震撼。昨天王兵的讲座恰巧谈到video art,认为本片完全符合,是反戏剧的,是叙述性的,是人生。

51分钟前
  • 水豚拉面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