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的圣诞节

HD

主演:Amanda Righetti,Lindsay Wagner,Laur Allen,Archie Kao,Dia Frampto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2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3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4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5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6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3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4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5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6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7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8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9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在布鲁日看的《在布鲁日》

前不久,我在布鲁日看了《在布鲁日》。

布鲁日是一个美丽的比利时小城,也是保存完好的一个古城。它应该是比利时风格的典范,而不是已经国际化的布鲁塞尔。布鲁日号称小威尼斯,却没有威尼斯那样商业化,片中出现的许多场景我都刚刚去过,因此颇有共鸣:诸如运河边的风景和游船,广场上的彩色房子和高高的钟楼,装有耶稣的血的圣血教堂…… 这里有几张片中的截图和我在布鲁日的实拍对比,些许照片角度不太一样,但可以认出是一个地方。

【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1/in-bruges/

影片从一段凄美的钢琴旋律中揭幕,随后这段旋律也贯穿了整部电影,或用管乐重复,或用男中音吟唱,忧郁冰冷,凄美婉转,衬托出了本片的两大特色:布鲁日的美丽风景和英国人的冷感。

是的,这是一部在比利时布鲁日拍摄的英国片。英国人的特点就是冷感和黑色幽默,从电影一开始的几个风光镜头就可以看出他们独特的视角,请看这位安详的狗君:

本片的主角Ray的演员是科林·法瑞尔,一个长相颇似布拉德·皮特的爱尔兰演员,尤其是发扬光大了布皮傻和囧的一面。在本片中他时常翘着八字眉,一副傻样,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这样的形象却是一个年轻的杀手,可谓绝对的土鳖级活宝。男二号Ken的饰演者布莱丹·格里森也算是老牌英国演员了,他是年长的杀手,在杀人如麻之余又颇有人文情怀。

这样一老一少两个杀手在风光旖旎布鲁日观光自然有不少喜感。一个赞叹这座宁静美丽的城市和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另一个则坚决的认为这里是shithole。

而男三号Harry(拉尔夫·费因斯)则更是阴阳怪气的代表。满口用来做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fxxk组成的絮絮叨叨不紧不慢的超级长句是他的典型表达方式,他还死守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杀人随便杀,但是杀了小孩就必须偿命。

除了3位男主角,本片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和Ray演对手戏的女一号相比,我更喜欢那个文雅美貌的旅馆女老板,绝对让人舒服的美女,又绝无美式的俗气。在关键时刻,她还表现出了她的正直和坚强,让她更加美丽。

冷感的英国人自然少不了刻薄的冷幽默。在片里英国人先后歧视了肥胖的美国人,并把仇恨记在了美国人枪杀了约翰·列侬的账上,揶揄了过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有过虐童丑闻的比利时人,以及比利时人的英语口音(I heet/hit the Canadian?)。当然也不忘挖苦一下英国自己的某城市(托特纳姆?和导演有仇大概),反复无厘头的提及好斗的越南人,在互相追杀的时候还要商量保证自己一定会跳进运河,最后不忘赞美一句“布鲁日真漂亮,要是不在比利时就好了”。

片中还有不少对话很能反映这种冷感:

“You’re from America?”
“Yes. But don’t hold it against me.”
“I’ll try.”
Ken和一个侏儒的对话。侏儒的自卑不在于自己是侏儒,而是自己的美国人身份。

Harry(拉尔夫·费因斯)恼羞成怒的摔烂电话,妻子进来说“It’s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
狂怒的Harry骂道“You are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
事后道歉,还要强调一遍“I’m sorry for calling you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
这种把拗口的脏话反复念叨的方式还在其他地方可见,Ken和Harry唇枪舌剑,骂到了对方的孩子:

Ken:Harry, let’s face it.And I’m not being funny, I mean no disrespect,but you’re a cunt.You’re a cunt now, you’ve always been a cunt.And the only thing that’s gonna change is you’re gonna become an even bigger cunt.Maybe have some more cunt kids.
Harry:Leave my kids fucking out of it.What have they done?You fucking retract that bit about my cunt fucking kids!
Ken:I retract that bit about your cunt fucking kids.
Harry:Insulting my fucking kids! That’s going overboard, mate!
Ken:I retracted it, didn’t I?Still leaves you being a cunt.
Harry:Yeah, I fucking got that.
黑体这句便是典型。其他还有神经兮兮的比利时人纠结于“Alcove”这个词等等情节。

但这种幽默不是充斥着影片的各个角落,而是本片悲伤基调的点缀。其实这部电影还有个中文名叫《杀手没有假期》。随着情节的推进,这种悲情的忧郁气氛愈发浓厚,几个身为杀手的人心中的人性本质和他们的身份与经历不断的冲突。Ray的痛苦是自己第一次工作的过失,无论如何也无法补救,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其实才是这傻里傻气的神经兮兮的根源。Ken做了半辈子杀手,似乎早已麻木,但偶尔唤起的对美好事物的赞叹还是令他不时触动,而老板的最新指令更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Harry看似冷酷无情,其实也是个悲情人物,他被自己的规矩所束缚所奴役,他习惯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也习惯压抑别人的。他最后一次快乐的假期是在7岁,在布鲁日。影片也没有详尽的理性的讨论这些,只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悲苦,融入在这冰冷美丽的布鲁日的圣诞节中。

本片用了一种很有特征的背景虚化的手法来处理画面,既浪漫化了这个城市和这个故事,又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冲突:

这种美感是贯穿每个细节的,而杀手的悲剧命运也是无处逃遁的,影片在Ray仰视着布鲁日圣诞节夜空中飘落的小雪中落幕。女主角在影片中提到过“还没有过一部关于布鲁日好电影”,现在有了,就是这部《在布鲁日》,或者叫《杀手没有假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 In English。

我並不想隱瞞一開始我對這個片子是充滿叻不屑。
覺得好無聊。
比利時噠一個小城鎮和殺手能扯上甚麼關係。
也許是被美式警匪片薰陶噠看甚麼清淡噠片子都覺得沒味道。
但到最後一幕伏地魔兩槍三命噠結束自己噠生命時我才明白。
這才是英國人想要表達噠。
像個紳士一樣活著。
像個紳士一樣死去。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
本片中Harry噠才會因為面子特意離開倫敦來到童話一般噠Bruges。
這個電影把英國男人噠傲慢、偏見、固執、正直全都表現出來。
歐洲噠味道就是無論多美好多幸福都會帶有一絲中世紀噠黑暗和血腥。

 3 ) Rock&Rolla遇到菠萝快线

最近看了很多Man片
先看了Rock&rolla
然后看了Crank
之后看了Pineapple Express
然后看了Gran Torino
看Man片看的有些反胃
排除Gran Torino是Old Man片以外
其它的片子有如下共同特点
1.主角是杀手或者黑帮混的,最少也是个贩毒的
2.都有个老大
3.都被自己的老大迫害

从这类人物背景出发,能发展出的情节其实不外乎几种
而In Bruges和Pineapple Express走的是一个路线
描写的是男人的友谊

Pineapple Express更为荒诞搞笑些,片子是很轻松的喜剧,夹杂一点感动。人物都是枪打不死的,而几个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则更倾向于儿时的小朋友间的友谊。在菠萝快线里,小朋友们会闹毛盾,闹了毛盾后会哭,会闹,但是一道歉后两个人立刻又和好了。
in Bruges则是稍微严肃一点的片子,稍微严肃了一点点而已,其中的幽默有浓厚的英国风,带着一点点黑色。片中男人间的友谊则更为深刻,更为肝胆醇厚。
当兄弟间的友谊与工作冲突了,男人会选择什么?
为了一个好兄弟,一个男人能为止给予什么?
片子里做了解答
英国人的幽默往往体现在语言上,相比我们从小被美国文化所熏陶,理解英式幽默比较难一些,在In Bruges里,英国人的段子无外乎嘲笑美国人,嘲笑其它东欧以及第三世界国家。In Bruges没有Rock&Rolla的盖里奇元素,但是当你单独把对白和笑点揪出来,Rock&Rolla和In Bruges都打着一样的英国电影的烙印。
而在本片里,有一样元素是别的片子都没有的,这也是带着英国标签的内容,是一个英国电影里少有的专利,片子里讲到了我们已经不太熟悉的绅士风度。
绅士风度是什么,绅士风度是不伤害父女儿童
绅士风度是说话算话,即便代价是生命
绅士风度是原则,绅士风度是适当的时候打破原则
绅士风度是临死前的幽默
绅士风度是荣耀,是声望
绅士风度是无畏
痞子文化已经在英国电影中成了一个鲜明的标签了
而真正我们曾经知道的英国人特有的那点让我们着迷的东西
在这部电影中能看到一个苗头
我想编剧一定是一个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人
一边绅士着,一边蔑视着其它

 4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DELETED SCENES

也许不看DELETED SCENES的观众不会看到 为什么KEN效忠于HARRY,虽然电影里也提到是因为他的妻子
在那个删掉的SCENE里面,年轻的HARRY来到KEN的妻子的尸体旁,问是谁干的,旁边的一个貌似HOOKER的女的惨笑着所,是“POTTER”.。。。


。。


于是HARRY冲到警察局去 把POTTER的头砍下来了




我突发奇想的猜测 那么多演过HARRY POTTER的人一起又拍电影 是不是在闲暇时经常聊起当时拍哈利波特的旧事。

 5 ) 所有中年男都应该看的电影

这是我在豆瓣记录的第一千部电影,因此迟迟没有看,就是想挑部好的。这个晚上,想了很久,选了一部看着像商业片(中文翻译是《杀手没有假期》,好像一部跟《赶尽杀绝》一样的猛片),但前阵子看个片头就觉得很沉闷的电影,《IN BRUGES》——个人直觉这片子有戏。
果然,耐着性子看完开头三十分钟的缓慢和悠长之后(其实也没觉得难捱,因为配乐是相当得好听),这部片子让我欲罢不能,一直到末了,才怅然地叹口气。
因为我说不出是好笑还是悲伤,在整个播放过程中,我不停地在发笑和难过之间荡来荡去。
怎么说呢,不剧透了,说说它的好处吧:
1.如此正宗如此浓郁的黑色幽默——英伦三岛很很干巴巴又很机灵的黑色幽默——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一——在我们的幽默感慢慢被生活沉淀为无趣的时候,此时我们已经不大稀罕少年那种不够含蓄的搞笑滑稽,而需要一种洞察式的讥诮。无数个场景,拎出来就是绝好的冷笑话,我相信不久就会有本片的经典台词语录。
2.很MAN的电影——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二——在我们的男人味逐渐磨平成世故的时候,算是给我们残存的灯里添点油,提醒我们依然可以豪气干云,虽然体型已经失控。三个男人的故事,三个没有发达的肱二头肌腹肌胸肌叉腰肌的男人:一个不安静的年轻仔,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一个好像得了甲亢的中年男——他们都很MAN。对于一部杀手片来说,这些都太合适不过了……哦,还有一个很坚持原则的胖子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员,他也很MAN,虽然挨了顿胖揍。
3.非常好听的配乐——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三——品位,品位啊。适合一个潮湿阴暗古老偏僻的比利时小镇的钢琴声,忧郁而温柔,配上电影里三个又搞笑又让人起敬的杀手,很好很强大。
4.天衣无缝的剧本——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四——智慧啊,一脑门子都是智慧。啥叫无巧不成书,得巧得自然,不露痕迹。每个邂逅的线索都是伏笔,到最后一起涌现出来,让人恍然大悟。
5.很浪漫的电影——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五——一见钟情的浪漫,过命交情的浪漫,杀手和杀手之间的惺惺相惜,中年人对年轻人的爱护希望,无一不浪漫头顶,给我们日渐平庸的生活一点梦幻色彩。
6.这个我拿不准是否适合中年男——有N多哈利波特里出现的演员……其实也是适合的,因为这些演员都是演技派,对于喜欢看门道的中年男来说,是一部过瘾的戏,一举一动无不带着精彩。
7.服装——欧式的古典的平整的熨帖的,怎么穿怎么好看,无论男女,无论老少,这算是企图讲究的中年男另一个不大不小的倾心点吧。
总之,各位超过35岁的WS男们,这部电影强烈推荐你们收藏。
另外,由于中年WS男往往是女文青的克星,因此这部电影也适合企图掌握中年男人复杂微妙心理的女文青。

 6 ) 得不到的自由


       两个杀手,血迹斑斑,背负着自身的罪孽在布鲁日度假旅行。年轻的杀手雷忧心忡忡满脸抑郁,年长的杀手肯轻松惬意略带思绪。抑郁也罢,轻松也好,既然已抽身来到古雅的小镇,何不享受一下血腥职业生涯中难得的自由?可剧情陡转直下,虽想悠游自在,“自由”二字却注定和他们无缘,乃是他们为之沦陷的噩梦:肯接到老板哈里的命令,要他杀掉雷,而肯不愿意使命令成为现实,于是大费周章,甚至丢掉性命;雷则一直心神意乱,困扰在误杀孩童的梦魇中脱不开身。影片在二人懒懒散散的神游闲逛中刻画出他们的不自由,一个被迫去做不情愿做的事情,一个因心事而悲苦愁情不得安宁。在布鲁日的冬日阳光下,他们要经历何种的周游,才能摆脱自身的阴霾?

    除去高矮胖瘦,英俊臃肿这些体貌特征,电影用简洁略带情绪化的对话告诉我们,雷和肯的处世心态也不一样。于肯而言,他不相信什么,但相信活着就要做一个好人,要遵循善的规则做事,比如最基本的扶老携幼。雷马上接着说,扶老携幼?在这个世道上,说不定那个你搀扶的老太婆还要怪你把她的东西提坏了呢。他没什么善的观念,也没有什么信仰,也许他只有一个八字眉,永远挂在愁苦的脸上。

    曾有两种自由观念在西方先后出现,古希腊柏拉图一派讲的是,自由关键在于拥有善。人把握住了善,行动就得到了自由。肯杀人,但他认为所杀的都是坏人,除去一个无辜者,那是为救自己兄弟而被肯杀死的男人。在片尾哈里追杀而来,面对欲杀雷的哈里,肯陷入了一个轮回,他现在就成了为保护兄弟雷不被杀而反被杀手残害的人。他之所以要去阻止哈里,那是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否能够从往日的罪恶中解脱出来,至少在拯救雷的过程中,他能得到自由。

    但这种对自由的看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有可能不清楚什么是善?更有甚者本身就不是为拥有善而行动的,那这些人的行为还能不能得到自由?肯认为自己是持守“善”的,可难道把坏人通通杀掉就能算善?所以肯口中所言的“善”,定义并不清晰,他唯一坚持的不过是他自己给善下的定义。

    片尾另一个相似的轮回更好的阐释出:若有的人所行之事本不以善为主旨,那此类行为将会产生多么可笑又可怕的现实。这发生在哈里和雷之间,哈里认为雷误杀小孩应该死,因为这是拟定好了的规则。而哈里杀雷时,无意间杀死了在场的侏儒,并将侏儒误认为小孩,按照自己所言的规则,他饮弹而亡。当然,哈里的自尽绝非成仁之举,而只是死守被抽掉“善”的观念后徒留下的僵硬条款。这是对失去灵魂的律法规则的绝妙嘲讽,它既不能迎来善,又无法避免恶,只能让彼此深陷在你来我往的同态复仇和冤冤相报中。
    
    从肯到哈里,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确没有认识善和拥有善的能力,他们的行动怎么能称得上是自由?于是便有了善外在于人的观念,这就是基督教的自由观,由神学家奥古斯丁率先写出。他说,我们自身是无法把握住真理和善的,除非代表它们的上帝向我们显现,自由只能在于真理自身的给予,也就是在信仰神的恩典中才能享有自由。

     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布鲁日即是在基督教中。伯尔曼的恢弘巨著《宗教与革命》中有一章名为“城市法”,在讲述11、12世纪出现的新城市时,特别提到了布鲁日。他说,这些城市不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但与它们完全相同的城市却从来不曾有过。虽然,诸多的历史学家为这样一批城市在当时的出现提出了历史、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但伯尔曼还是添加上了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宗教因素”和“法律因素”。因为这些城市的建立都是宗教意义上的联合,是依靠相同的宗教价值和宗教仪式而结合起来的区域组织。这时兴建的城市,无论精神还是特性都源于基督教教会。布鲁日的建立来自于当时腓力伯爵所授予的特许状,在此基础上它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法律,甚至这些律法和规则都充满了改革现实和拯救俗世的宗教情怀。
    
    借由伯尔曼的论述,我们来看看两个杀手在假期中游览的布鲁日。两人对于游玩经过短暂争论后,雷跟着肯来到了杀手观光的第一站:“耶稣之血教堂”。在幽暗的教堂中,烛光映射出雷的心事满怀和肯的敬畏虔诚。第一站的用意或许在此:十字军的骑士带回耶稣死亡的血,而耶稣的死亡即所谓的“道成肉身”,在宗教意义上象征着耶稣用肉身代替世上的人承担了罪,而此后的世间众人就用信仰基督教来换取末日审判之时的救赎。接下的画面是一幕幕鲜血淋淋的宗教油画。油画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为其所犯下的罪孽而所要承担的种种痛苦和报应。雷和肯最后在一副油画面前停下,那正是“末日审判”。这一路的游览表现出雷既在自身的经历中纠结折磨,又完全忽视了走出困境应有的道路。他对肃穆的教堂满不在乎正是因为他的救赎观念异常淡薄。当他看到油画的惨烈场景时能激起心中恐惧,可对其中的蕴义则又全然不知。
接下来雷回忆起误杀幼童的场景,编导将其编排的极具宗教意味。杀人的地点安排在教堂,时间布置为告诫之时,被杀者是神父,误杀者是正在祈祷的小孩,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站在了基督教的极端对立面。雷的不自由,正是因为不懂行善的他忽略了“信仰”。这类自由观念正是强调自由别无他法,只能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神的恩典中得救。

    对于信仰,雷似乎天生就是个绝缘体,对于罪过,他又有一步一惊心的敏感。他能在教堂中毫不在意的嘲讽,却又在清晨薄雾中想起犯下的罪孽直掉眼泪;面对肯大谈教堂历史时漫不经心诙谐以对,而看到剥皮割肉的油画却又感到了受刑般的创痛。虽然,在电影中的他喝酒泡妞打架斗殴饮酒吸毒,随性所至无所不做。可一看见他那永远拧上发条的八字眉,任谁都知道,他拥有的是揪心苦闷而不是澄明自由。
    
    在最后中枪的喃喃自语中,雷终于意识到这该死的布鲁日正是他末日审判后的炼狱。当他在教堂中犯下后悔不已的恶行,却来到被宗教包裹一切的城镇里消磨时光,因为自身的罪恶,他在这里所有的际遇都转变成了铭心苦痛的受难与惩罚!怪不得从始至终,他对布鲁日的态度是fuck到底。
    
    在布鲁日,杀手当然没有假期,杀手只能去面壁。在布鲁日,爱情也并非遗忘愧疚往事的途径,金发女郎的美丽与温情掩盖不了她是毒贩和抢劫犯的本质。在布鲁日,想一劳永逸的解脱,自杀却无法成功,因为别人的枪永远比自己的快准狠。在布鲁日,就算坐上逃亡的列车远离,结果仍旧要被阴差阳错的带回。在布鲁日,雷连最后死亡的姿态与场景都是他所犯罪孽的重现。
    
    这如宛如圣城又似鬼域的布鲁日,如此荒诞,如此扯淡,甚至连最后的落幕也是迷惑与茫然。在弥留时刻的雷一边咒骂布鲁日,一边他低语他不想死。这个瞬间,他说他灵光乍现,那是他正开始接近自由呢,还是更加远离了自由?

 短评

说到底,是身为一个杀手的原则、和身为一个人的爱。

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你有怀念过什么吗?”哪怕是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宁静——导演长片处女作,即用静诣与慈怀杀死我们。“杀了个小男孩。那就拯救下一个小男孩吧,随便去个什么地方,离开这一行,做点好事。人死不能复生,你不可能让那孩子复活,但是你可以拯救下一个。”布鲁日,充满着诡异离奇同时又有未知数的品质。2008

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或许很多人会被类型分类所迷惑,但如果静下心来看,会一点一点被它所吸引。那种静谧气氛下的黑色幽默难以言状,荒诞而又始终保持着阴郁让人感到忧伤。只能说,这些杀手都不太冷。★★★★

10分钟前
  • Q。
  • 推荐

这么讲信用的老板真是少见

1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笑不出来,只有感动。

19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主打黑色幽默的变格杀手片,俨然成为另一种次类型。杀手们不断被拖离岗位,替换冷酷的是中年危机与救赎,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所在。今次的三位杀手,让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节约利用任何一个伏笔,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Bruges原本只是几个英国人的度假圣地,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的永久天堂。

21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杀这样的字,盯的久了会发现你不认识了;而一个杀手,当你认识了他,这个词再不能描述他。这中译名是有够悲凉的。是部出乎意料的好片。

23分钟前
  • shu
  • 力荐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

26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应当是属于杜琪峰的故事,很明显灵感是来自枪火和放逐。片子不错,但完全可以拍的更有味更好看,可惜柯林法瑞尔和他那些可有可无的恋爱戏给片子拖了后腿。

2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处女长片即彰显剧本的功力不凡,虽有设计感,但被包裹在黑色喜剧走向的宿命论里,几乎消失无痕;冷面热心的仨杀手,依旧保持着道上人的职业操守与行业规矩,依旧葆有珍稀的兄弟情义,不无荒唐的行径背后,是对凉薄命运发出的惨淡微笑,是挣扎在炼狱与地狱之间的卑微恳求。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坚持看下去并且看完,你才会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部电影

36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Hey guys, I wouldn’t go up there, it’s really narrow.

37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囧囧有神

39分钟前
  • 心猿意马
  • 力荐

据悉,韩式半永久纹眉店将邀请科林法瑞尔做形象代言,科林法瑞尔当即表示愿把一半眉毛捐给拉尔夫费因斯用作植发。

4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照着电影走了一趟布鲁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0220680/

43分钟前
  • týr
  • 力荐

太有味道的电影 配乐完美 好生孤独啊!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如此幽默的悲剧,如此悲伤的喜剧。新经典。

5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科林法瑞尔这个时候还没长残呢……费因斯演个黑帮老大结果被一个看门的戳额头戳戳戳戳的笑死了

5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科林法瑞尔的眉毛可以360°全旋!!!!!!!!!!!!!!!!!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生活毁于哪里呢?毁于无效的天真和腐朽的世故。可竟然被这三个杀手身上的天真和世故打动,英国人的黑色幽默还真煽情。布鲁日不适合度假,适合赎罪。

5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