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传

HD

主演: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伊迪斯·伊万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修女传 剧照 NO.1修女传 剧照 NO.2修女传 剧照 NO.3修女传 剧照 NO.4修女传 剧照 NO.5修女传 剧照 NO.6修女传 剧照 NO.13修女传 剧照 NO.14修女传 剧照 NO.15修女传 剧照 NO.16修女传 剧照 NO.17修女传 剧照 NO.18修女传 剧照 NO.19修女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佛系只能一阵子,不能一辈子

在应该奋斗的青春年华,选择在宗教里头找到自己的安宁,最多一阵子而不能一辈子,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用来奋斗的。

当然,我觉得在修道院里头,磨练自己的心性,加强自己的自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一辈子都采取这种克己复礼的方式,那人生也就浪费了。

就像当军人,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当几年十几年,而不能当一辈子。只有最适合的当一辈子。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只有一种方式,一种色彩。在每个阶段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度过方式,这才是人生的自由。

主人公在遭受情感的痛苦的时候,选择了到修道院平复心情,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是没错的。但是呢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的时候,就是离开修道院的时候了。

所以我觉得青年佛系是不可取的,最多一阵子不能一辈子。

 2 ) 一生一世住在他的殿中

我的心变成了一个战场,如同摩西带领民众出埃及的旷野。我心力交瘁,似要枯干。昨晚仰躺在白天被人奔跑踩踏过的操场,看到了北斗七星,再坐起来的时候,泪水已如泉涌。我主,在这种环境里,你要我学习的是什么呢。我的信仰如一杯烈酒,甘美和苦涩,都太过浓酽。

我知道信仰不该是负担,它可以简单、美好、神圣,充满恩典和祝福──如我第一次进到教堂,看到“哀恸的人有福了”时所感受到的那样。但是,我们跟从你,应当舍己,我们要背负自己的十字架。旧约的时代,人在自己亦难阐明的历史中极其痛苦地摸索着前进;新约的时代,你受鞭伤,戴荆冠,被钉十架。这一本厚厚的关于爱和救赎的书,也有苦痛啊。我说,我愿与你同死,同埋葬,同复活。可是我主,我如此爱你,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在电影的开始,看到初进修道院的修女们学习遵守一整套的规则和礼仪,穿戴圣洁的服饰,没有任何个人物品,保持静默和端庄,忘记世俗生活的一切回忆,操练清贫、贞洁和顺服……我是羡慕的。诗歌唱到"你是我盼望,我唯一的最爱",我不想自己的生活被除你以外的事物主导,不愿自己受着情绪和感觉的奴役,我怎样才能做到单单只跟随你?

电影的结尾,是修女发现自己不能完全适应修道院的生活,所以离开。但这不是对主的背叛,相反,是对主的诚实,爱不会因此减少。没有找到她所渴望的那样一种宁静的状态,但她至少努力过并且接近了。和她一样,我也总是为自己身上的骄傲和私欲而苦恼。在父的面前,也不是一个完全乖顺的孩子。我一边享受着你给的自由和平静,一边因为你的缘故挣扎不息;一边被你的力量所充满,一边深深感到自己的软弱和迷惘。

二十岁最的做好的事,是认识你,我从不怀疑。那一天,姊妹拥抱我,告诉我,你为我预备了以后的道路,尽管还不知道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你的安排总有美意在,因为你比我自己更清楚,什么是对我最好的。

我数算你的恩典,每一天发生的事,好的坏的,都过去了,你都让我有收获,并未损失什么,我的福杯仍然满溢。电影说,不快乐的圣徒,从一开始就是输的,要对自己有耐心,去寻求主的帮助和引导。

除了有天使的面容,赫本的演技其实也很不错。最初坚定而倔强选择做修女,学习期间有种种不习惯却努力遵守所有规定,在刚果,渐显露出自信和成熟的一面,回比利时,面对战争,有了新的选择……可以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内心的变化,而那太多的挣扎也被她表现得温情而平缓。这是我喜欢的赫本,我想像她一样,把以前的经历都放下,有的只是端然与坚强。

我不说新教对天主教的所谓优越感,不说宗教仪式对人的压抑束缚,也不说比利时对刚果的殖民统治,这些问题留给聪明而理性的你们去讨论吧……我看到的,是她做手术做到一半,教堂钟声响了,来不及洗手,举着胳膊在门口跪下来望弥撒领圣体;看到的是刚果的圣诞节,用树枝搭建起简易的小棚屋,黑人小孩举着十字架和蜡烛,黑人妇女穿戴起修女的衣袍;看到的是年长的修女说,我们被要求做到的牺牲,只有在以爱为出发点时方可忍受……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我主,这是我的路,我得承认,它并不好走,但除此之外,我没有选择,因为只有在这条路上,能有你的同在。

 3 ) 美丽心灵

想起歌德《威廉。迈斯特》里的一章《一个美丽心灵的自述》--圣洁的爱的灵魂,在一个美丽女子的身上,夫复何求?

影片宗教的背景渲染出很多超越俗尘的气息。
觉得是赫本演技最出色的一部片子;
不,没有演技,心灵之美是无法表演的吧。

看完这本片子,回望尘世,应会隐隐觉得有些轻盈清澈的气息飘浮于稀薄的天空。

再偷亲爱的老歌德《浮士德》的结语来祈祷:
“永恒的女性带我们上升”

阿门

 4 ) 答案即是爱神。。。

经上记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第一最大的戒命。

割舍包括回忆在内的世俗一切而献身侍奉神的修道生活,即使在那些最不在乎天主教修行方式的新教徒看来也会极为可贵吧。因为所谓的割舍不是很容易的事:即使是嘉贝尔这样并不是因某种负面事件的存在而主动决志出家的人,临走之时也忍不住带上了一支她所钟爱的,也许凝聚着某些回忆的钢笔。而当听到大修女说,请大家交出一切会使你回忆起世俗生活的物品,她不由地低头看了一眼那支笔。

以嘉贝尔的人物设定来推测,她一定交出了那支笔。她是这样想成为一个好修女,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在决志信主之时都想成为一个圣洁的基督徒。然而事实上,就戒命而言,成为一个好修女和成为一个好信徒没有太大的区别。修道人诚然要遵守更多的形式上的规则,对于平信徒,经上不是记着,叫我们舍弃一切跟随基督么?我们受洗后,增加了一个基督徒的头衔,增加了读经祷告的功课,然后我们究竟舍弃了什么呢?

修女袍代表了圣洁,谦卑和顺服。若没有从心发出对神的爱,这是万难做到的。且修女袍这事当然地让我想到自己的圣衣:在礼拜中诗班穿着圣衣,难道仅仅是为了统一服饰好看么?当然同样是代表圣洁,谦卑和顺服。唱诗是以歌声献上为祭, 如若心内没有对神的爱, 岂能献祭。而号称爱神,号称满有心灵诚实之敬畏,行为上却懈怠甚至轻浮,那么又何以见得分别为圣呢?修道院的服饰,建筑,以及各样苛刻规则,是不断地以外在的符号去影响和督促修持内心的圣洁。基于主张人人皆祭司的新教思想,时刻追求圣洁是合理的逻辑吧。因此,我穿上圣衣像不像一个圣徒?我脱下圣衣又像不像一个圣徒?

她的圣名是路加,多么美好的圣名。我推测这个圣名也预示着投射在她心底的对自己真正的角色定位。路加修女的某一些争战,在新教徒看来应该是很容易过去的吧:比方说护理工作与晚祷时间的冲突,手术进行与按时领圣体的冲突等等。因为擅长唯独圣经的我们会举出基督在安息日治病的经文来解释和辩护这样的行为。但是应该结合修女的立场和心态来看待这样的事:修道生活的规则,每一点滴,都不是那些先贤拍脑门想出来的(恰恰现在的人们才更擅长拍脑门就想出一件事来)规则往往是对顺服的操练。大修女提醒路加:你是修女,不是护士。这是在强调作为修女不可推卸的修道义务。修道看似太过出世,而护理工作这种行为又入世又得人心从而似乎更被世人所重视。但是,如果一个修女护士的行为模式和一个普通天主教徒护士的行为模式没有区别的话,那么还要修道院干什么呢?

放弃修女身份,离开修道生活的时候,那种痛苦恐怕是很难想像的。因为要违悖与神约定的盟誓。修道人之所以要发贞洁之愿,也是因为在信仰的角度上他们都已奉献自己成为基督的新妇,与主结合。因此修女们在回答刚果土著人关于丈夫的问题时她们说,我们是同一个人的妻子,这并非仅仅是比喻之言。此刻要放弃这一身份,当然不是令人愉快的决定。尽管她有她的原因和选择。 有趣的是,正当她要离开时,有一位护士表示想成为修女。于是路加提醒她:你想做修女,不会是因为某种私人的仰慕之情,或是爱戴某位修女吧?同样的问题适用于任何教会内的服侍:我加入诗班,不会是因为中意圣台献唱的光鲜,或是仅仅是喜欢唱歌,为满足自己的喜好吧?

所以,当谨记经上记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第一最大的戒命。

 5 ) 北大史学系关于《修女传》的研讨

北大彭小瑜教授布置
-- 赫本主演的《修女的故事》
3月3日晚上的《基督教文明史》,放映一下奥黛丽·赫本主演的《修女的故事》。我希望大家能够写出比较好的心得感受(无须长),作为平时成绩。本周末我会在课程讨论区贴上与影片有关的详细思考问题大纲。其实该影片很形象地反映了有关修女制度的教会法规定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这么说,也许有点破坏兴致。注意:主人公最后退出修会的理由是:纳粹入侵比利时,她的父亲被杀,她渴望直接加入抵抗运动。隐修和服务社会的张力在这一情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彭小瑜教授的主题分析:

-- 《修女的故事》解读
由于3月3日《基督教文明史》放映的电影本身没有字幕,我根据自己的印象记录了主要的情节,供各位参考。

《修女的故事》(The Nun’s Story)介绍

导演:弗雷德·津纳曼 (Fred Zinneman)
主演:奥黛丽·赫本
制片:华纳兄弟,1959年
改编自同名小说(by Kathryn C. Hulme)

主要人物:
Gabrielle van der Mal, later Sister Luke (Audrey Hepburn), 卢克修女
Reverend Mother Emmanuel (Edith Evans), 所在修会会长
Dr. Fortunai (Peter Finch), 在比利时刚果遇见的医生

北大历史系师生影片交流:

学生一: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正是卢克修女离开非洲时那一车鲜花。
这里也是最让我思考和感到惭愧的地方。
首先假设一下站在那里的不是修女而是我(比如我是一个青年志愿者,一个热血、人道但并不怀有宗教感情的人),当我用行动和真心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时,我会非常感动、激动,打心眼里高兴。因为正常人恐怕都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认可,也都需要那种被爱的感觉。
但比较卢克修女我马上就感到惭愧了。过修道生活是非常残酷的,姑娘们一进修院就被告知,她们要与自己的天性(nature)作战。面对一车鲜花,一车爱意,如果卢克和我的感触相同,那么她恐怕就要在小本子上为自己记上一笔了;作为献身上帝的人,我的理解是,不应该为外界给“自己”的荣耀而感到幸福,甚至就不该存有把这种荣耀视作是给予自己的的非份之心。否则恐怕又是一种任性和傲慢了。
修女的幸福不是渴望自己的爱和服务一定要换回什么,能够爱上帝、爱邻如己也许就是唯一的幸福(瞎说的,也许不妥)。如果不小心得到了爱的回报,那也不应该纳为私人的幸福,而应该理解为上帝恩泽的反馈,是来源于上帝、归属于上帝的。(不知道是不是曲解了)
因而我感到惭愧。剧中关键的一句台词是,也许你可以欺骗很多东西,但是你不能欺骗自心和上帝。自心和上帝,一个小我一个大我。修道,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解剖小我,融汇于大我的过程。所以,一个简单的“喜悦”情绪产生,都可以作为一面观察自己心灵的镜子。我是不是够谦卑,是不是仍旧束缚在自己的小我得失中难以释怀?上帝够高大,但是我是不是够渺小,是不是足够“勇于”渺小,把谦卑融如血液,变成在微小情绪中都不背叛修道的本能的原则?

我沉默,然后长叹--

真苦,但也真幸福!


学生二:

谈谈关于信仰实践的问题

如果简单将修道生活理解为与尘世完全隔离,显然是肤浅的。由原罪说直接推衍出的推论是:这个尘世是不完美的,并非充满“信、望、爱”的基督徒的“实践”所终能改变;终极问题仍须等到末日审判,由上帝来最后解决,真正的基督王国也只有那时才可以实现。

此外,实践行为不免代表道德属性,如何证明自己的行为是至善呢?谁没有罪,就投下第一块儿石头,卢克修女为父死,放弃修道,投入反抗组织,虽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基督所真正提倡的。

由这个片子,我还想到一些外衍的问题。就是一战以后教会与国家关系问题。此部电影似乎可和“lesson for today“相互参照。自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后,基督徒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一国之“公民”,又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普世教会的一员,这两套价值体系不免存在冲突之处,对个人来说,冲击也必是巨大的。如果在和平时代,基督的信徒可以博爱,如卢克修女在刚果;如果处于国家间的战争的?

彭小瑜老师:

别的同学有无高见发表?


学生三:

关于信仰,在任何宗教中,自发的信仰永远是最可贵的,受到重压而形成的信仰随时有崩溃的可能。修女到非洲后,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以一个白人赢得了黑人的欢迎,本身就说明了她的爱心。从这一点,他不愧于博爱。
2。修道院,布赖斯说过,教会实际借重世俗的权力管理自身。但双方的逐渐渗透使教会失去了原有的神秘,也使教会自身越来越接触了世俗的缺点。从柱头隐士西缅开始的修道院越来越流于形式。即使有克吕尼改革,但在重压下,正如前述。信仰的崩溃无可避免。而严格的等级制度本身就有悖于基督的博爱。
3。对于国愁家恨的看法。人毕竟生活在实际中,宗教的兴起本身就由于社会的动乱,但在信仰之下目睹了残酷的现实,没有对教义怀疑、没有怨恨上帝,却反躬自问,这难道不是高尚?或许宗教的完美化人们太难达到,担人人如果都做到了修女的地步,我相信宗教教导的博爱不过如此。到时或许不会有战争,或许不再令人迷惘。


彭小瑜老师:

可能应该结合默顿文章的精神来理解修女卢克。大家仔细阅读一下如何?


学生四:

我看过一篇英文影评,说故事的时间跨度是16年;
Zinnemann想通过一些化妆上的处理,让Luke的面容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但是他还是没有拗过Hepburn——
她离开修道院时与十多年前进修道院时一般美丽~~

彭小瑜老师:

卢克原本希望到为黑人服务的丛林诊所服务的,但是她发现这所医院也不错(有很多黑人患者),于是说能在这里工作很好。边上的修女上司表情变化了一下,因为修会其实是安排卢克去白人医院做那里的外科医生的助手(只有她有这方面的训练和资格)。但是即使如此卢克还是很受黑人兄弟欢迎,对他们很友善,认真训练了医院里的黑人助理人员,得到他们的尊重。在她离开的时候,他们在火车车厢内放满了鲜花。


学生五:

记得彭师以前谈到过,修道院一般不接受在世俗社会过得不开心,挺有心理问题的人。修道院不是避难所,修道也不是逃避。正如电影展示的,修道院生活往往是要帮你挑战自己、折磨自己,不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审判,而且是由自己初审。见习修女是这样,老修女更是要习惯这样。老师讲过,中世纪的修道院里,修士们一天至少有七八小时在唱歌,一个调子,吟咏不断。
我就想象了,这么样的唱歌,人的脑袋是个什么状态呢?是麻麻的了什么都不想,还是恰恰相反,会想很多,会有很多挣扎呢?(当然也要因人而异)
影片中有好几处卢克修女陷入沉思的镜头,或者说若有所思的镜头。
这种思考不一定都是在虔敬的祷告,很可能也是在怀疑-否定怀疑-批判自我-呼唤上帝。
这种修行恐怕会终其一生,特别是当它变成一种认识自我的习惯时。
其实修院之外的人何尝不是呢?我又想起纽曼了,有点意思 。

 
学生六:

老师谈到,影片探讨了世俗生活与修道生活的张力的问题。而女主人公卢克修女也正是无法调和二者的理想而陷入了自我困境。
那么我就想到一点。首先,矛盾的是什么?是修道的体制和规章还是信仰本身?恐怕两者都有。
解决前者的问题,也许可以通过退出修会加入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实现(也许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为女性通向社会、实现社会理想的渠道还不是很多,但在今天应该不少),比如成为一个志愿者。
可是后者的问题却似乎是一个没法解决的问题。追随基督是理想也是实践,但在特定问题上没办法爱邻如己也是忠诚于自心、忠诚于基督。不作修女只是脱离了修会制度上的束缚,但只要做过基督的新娘,而且还爱着基督(只要摘下戒指,就可以让一切曾经干净的断裂吗?似乎不可能),那么信仰上的矛盾就没法终结。
卢克修女的事情,我现在觉得关键在于,她不仅在信仰上矛盾了,而且她的诚实令她不能满足于仅仅作信仰上的较量,她不能回避“行”。脑子里的事情或许还可以忏悔忏悔,但是只要有了“行”的打算,就是一个有实际影响的事情了,就很麻烦了。

唉幼,说得有点晕乎了。如果这样的话,我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呢:对于一个非常虔诚、有很强自律能力、又有可能突破规则的实践冲动的人来说,还是在体制外修道比较好。至少比较方便?
就象钟摆一样,此时参加抵抗组织,但这个实践以及支持此实践的信念也许还会摆动回来。而修会毕竟不是窜门的地方。。。

2007-11-05

 6 ) 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看完电影,路加修女放弃了修道身份,重回世俗生活。此时的她,对于服务工作应当已有了自由意志,个人认为自由意志下的皈依与信守才是最终爱人爱主的表现。在影片中,有一幕是路加在听候吩咐时,老修女说了一句话:你只是一件工具,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直到你的灵性得以升华。 那这里的灵性升华该如何定义呢?是继承了爱的旨意,突破工具的束缚?还是认知上全部认可教义,不再反抗?对于老修女而言,服从是第一准则。也许是受限于修女身份的设定,在进行世界性援助时,不得怀有政治倾向,遵守戒律,遵守教义,一心服务才能让这个工作在过去及将来能既定传承中有条不紊的进行。毕竟在一个封闭式的空间中,除了对思想要求达到统一外,执行准则的唯一性也是利于控制局面的有效方式。只能说,对修女这一专职工作而言,老修女的要求并没有问题。 然而回到原始疑问,要想与主结合,传承爱意。并不只有成为修女一条路,在成为修女的过程中,足以让我们对如何爱人,保持热情这件事情有了认知,这正有助于未来将此作为人生准则最好的药剂。

 短评

是修女,也还是美女

6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整整两个小时讲她如何经历各种考验,结果她终于成为一个被爱戴的修女后,却决定放弃。但想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那些真正全身心的去追求过的人,放弃时才更无怨无悔。拿不起的人何谈放得下。就像曾经听过一句话,说两个相爱的人分手时,曾经毫无保留付出的那个人,反倒是走得更干脆的那一个。

8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1.长的要死。。特别是作为一部独角戏。。2.艳尼传~~~~如果指的是她内心艳丽,至少不能和修女外表的朴素达成一致,那么说明这个翻片名的还挺有想法的。。。3.港译(或者台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上的贡献不在于一直没有放弃意译,而在于一直没有放弃古典式的意译。。

11分钟前
  • 铁扇公主
  • 还行

所谓信仰只是要人无限服从。故事有原型,一位不想嫁人想要实现个人理想的女人,其理想竟然只有通过做修女才能实现。手术做一半还要去祷告,这不合时宜的古代仪式活该被摈弃。最后一分钟我真想为主角的决定大声鼓掌!电影强调了个人挣扎,顺便说了这些比利时修女在刚果做的善事。怎么不再顺便提一下他们国王当年在刚果干的“好”事呢?

15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推荐

没有比赫本更美的修女了银幕上除了安德鲁斯演的玛利亚。be a good nun then a good nurse境界是高啊。唤作我是宁死也不会剪掉长发的。pride & disobedience 这么有主见这么有质疑精神怎么好出家。战争带来的痛苦让她终于明白再不还俗就是自欺欺人cheat God。彼得芬奇精益求精的大夫能在刚果遇见真好。

16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在自我约束与自我解放之间寻求平衡

20分钟前
  • keta
  • 还行

每种信仰每种生存方式都自有其意义和违和之处。宗教何尝又不是一种体制,只为适合的人准备。巫毒或神圣,痛苦或满足,请跟随你内心的方向。

21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前面越克制到了结尾后劲就更足。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偏见的故事,storytelling没有故意引导观众去相信什么是对的or批判什么是错的。

2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说AH不会演戏的,看的片少也不用到处炫耀……

29分钟前
  • \t^h/
  • 力荐

从事宗教事务算是一种什么心态?上帝的妻子们。到底也没多少关于信仰。或者更多的是自我挑战?

32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有时候觉得宗教挺虚伪的,人真的能面对自己的心灵吗?或许只有信仰,才能理解。 看这个片感觉挺压抑的,一个未完的故事,虽然人生也可能就在这种迷茫中,结束。

37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洛克修女的病症是对信仰的质疑而肺结核只是一个衍生物.

38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呵呵,一部模仿Robert Bresson 罪恶天使的奥黛丽赫本宣传片。

40分钟前
  • xi hu
  • 较差

早该结束了,拖拖拉拉。

42分钟前
  • 歆然
  • 还行

奥黛丽演的不错,就是片子有点闷

47分钟前
  • wowh
  • 还行

“……尽管本片并不反天主教,但它对教会的描绘,迥异于当时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既非友善亲切的温情喜剧,也没有闪烁着虔诚光辉。它无惧于黑暗面的揭示,却摒弃了权威形象的刻板俗套。”

4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Audrey Hepburn最最感人的一次演出,将路加修女的内心挣扎演绎得相当动人。

51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虽然奥黛丽有很多电影不错,但这部真的不行,勉强给2星已经是上限了。我不懂给5星4星的什么心态,难道因为是明星就该给那么多星?!!这部电影她的表现太一般了!!

56分钟前
  • junzijian
  • 较差

赫本惨白的一张脸,好憔悴。她的声音可真的好独特,女星里独一无二

57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

主题上多端寡要,自由派的宣传片

59分钟前
  • Hora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