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人家

正片

主演:朱旭,赵尔康,张文蓉,魏宗万,宁理,耿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阙里人家 剧照 NO.1阙里人家 剧照 NO.2阙里人家 剧照 NO.3阙里人家 剧照 NO.4阙里人家 剧照 NO.5阙里人家 剧照 NO.6阙里人家 剧照 NO.13阙里人家 剧照 NO.14阙里人家 剧照 NO.15阙里人家 剧照 NO.16阙里人家 剧照 NO.17阙里人家 剧照 NO.18阙里人家 剧照 NO.19阙里人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浓缩的复杂

影片在艺术手法上是中规中矩的,但牛在三言两语90分钟就把复杂的人物关系给交待出来,还有很多闲笔去写外国女生探游,写孔令谭老爷子看望旧友。

在这个孔子故里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里,故事的核是第二代革命青年孔令谭抛妻弃子去革命,丢下孤儿寡母,在京做官又再娶,留给孔家老家苦苦守候的妻儿难愈的创伤。起初我们对已经做了爷爷的第三代孔德贤对从北京部长位子上退休回家为第一代老太爷过九十大寿的父亲态度冷漠而不解,但后程德贤讲到母亲拉了自己天天到望夫台等待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右等不来,解放后等到的却是离婚通知,被强按手印后母亲恨的把手指都戳破,还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老太太显然深受儒家贞节纲常观念的束缚,革命的丈夫已经打倒了孔老祖,女人却仍深陷其中,所以她不能接受被抛弃也不能想象死后无法葬入孔林,这其实是鲁迅原配朱安的命运,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革命者孔令谭说他不后悔,是啊个人的悲剧不能否定时代的车轮。但他离开老家的路上,看到了望夫台上的儿子,踉跄着跑过去,半百的儿子眼含热泪,他在替母诉冤,半辈子的心结和委屈兴许能释放。

其他人物词不多,却句句惊人,例如老太爷眼看着重孙媳却道出像,像你的奶奶,乐呵呵的老光棍三爷爷对叔伯大哥孔令谭说的是大哥你革命为什么不彻底一点把嫂子嫁给我呢?人物关系很复杂,后面隐藏了很多故事,发生在孔家,更有象征意味。革命与家庭,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剧本难得。

 2 ) 家庭冲突原型——一个千古谜题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所不能为他人理解的道理和选择,也有自己期望他人理解的主观愿望,但他不知道这种道理在别人看来却是一个尴尬矛盾的自指。脱离具体情境看起来谁都是没有错的,可是放在具体情境里又分明营造出许多不幸,无字碑、歌曲还有白胡子老人的谶语无不是这种矛盾与其不可言说的体现。或许这就是黑格尔所言的人生的悲剧吧!以至于过了很多年再看仍然能让人有切身的感触。 “我们的祖先是孔子……可我们谁都不是圣人。”孔子或许本不是圣人,只是因为我们都绝对不是圣人,他比我们要更明白一些,所以我们都服他是圣人,就像苏格拉底不知道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一样,别人比他都不懂得思考,他会思考,所以他聪明。这种隔代理解或许是弑父情结的不断上演,老一代人总是把不成熟的一面施加给儿子辈的人,等岁数大了看清楚了又会因为对子代的愧疚而补偿给孙辈,与此同时,孙辈会因为祖辈这种异化的理解而更加不理解父辈这种对自己的压抑,爷爷抛家弃子后来另有家庭不得不说有太爷爷包办婚姻的因素,然后对自己的儿子有了一辈子难以消除的不良影响,父亲阻止儿子追求梦想是由于不想让儿子的爷爷对自己的影响重演,可是潜藏的这种父代对子代的压抑他是看不出来的,然后就这样,一代压抑一代,隔代理解隔代,反反复复,无穷上演…… 每个人单独阐述他的观点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他有理,可是又一个相关的人说出他的观点,我们又觉得这个人有理……结果就是每个人貌似都对但结果却不是双重的对,而是一个双重的错…因此讨论谁对谁错就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一样,世界上总有这种不能解释的东西,生活中的事要去生活外去寻找意义,罗素的类型论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但又要去哪里寻找意义呢?结局也并没有化解一切冲突,而只是达到了一种妥协的理解,这代人即使能放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不仅仅是阙里人家的故事,更是中国故事,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关于人类的生命思考。

 3 ) 记念吴贻弓导演

今天看新闻,吴导演走了。经常被烂电影,不知所谓的所谓艺术片熏臭了的今天,尤其怀念老电影,阙里人家就是,它带给人的感觉是电影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家庭的故事都可以拍成电影。慈祥的爷爷,倔强的父亲,混账的儿子。他们就像你的邻居,你的亲朋,一点都不遥远。历史与现实,传统与革新,矛盾结着矛盾,冲突连着冲突。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大咪咪,没有小鲜肉,没有特效,就是靠故事,靠镜头,靠音乐,靠演技,就能拍出好电影。

 4 ) 阙里人家:父子关系是与这个世界关系的基石

单纯反应父子关系的影视剧还是比较少的,土耳其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电影人物相对简单,只有祖父-父亲-儿子三代人角色,剧情相对简单。直到我碰到由吴贻弓导演《阙里人家》,才发现它是目前关于父子关系电影的经典。阙里是孔子死后埋葬地及其后人居住的地方,选择这样的家族很有代表意义,一是因为孔家族是保留最为完善的家族,经过战乱很少有如此完整的家庭,另一个原因孔家族也代表了最典型的儒家文化中父与子的关系。

剧中孔家族五代人:曾祖父-祖父(孔令谭)-父亲(孔德贤)-儿子(孔维本)-孙子,主要是以祖父(孔令谭)-父亲(孔德贤)-儿子(孔维本)三代人两对父子为主线的。

两队父子中孔德贤因为孔令谭当年当兵打仗,最后在外面与其他人结婚,自己与母亲一直在家乡的望夫石上苦苦等候,及至最后孔令谭与结发妻子离婚,母亲伤心离世,孔德贤心怀怨念,一直不肯原谅父亲孔令谭。维本不务正业、花里胡哨,一直想要出国,父亲德贤要维本踏实做事,两者达不成一致。其中以令谭与德贤的矛盾最为深。

曾祖父已九十岁,出现的画面不多,站在九十岁曾祖父角度看人生问题应是通透明晰,有一幕,曾祖父评价孙子孔德贤时:“这孩子不懂事啊!好像懂了还是不懂,总一点点差几把火了哦”。德贤已是五十岁的老人,孔令谭此时也已经七十岁了,“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德贤应该懂得上天的道理了,剧中五十岁的德贤在评价维本时“当爹的最知道儿子是什么料,所以我才叫你踏踏实实走路,老老实实做人,你知道你最大的毛病吗?这可是就是那个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啊!”,已经说明德贤懂得些许人生的道理了,可是他却陷入自己的人生旋涡中,因为与父亲令谭关系不愿释怀,也就照应了曾祖父对德贤的评论。曾祖父最后说:“小孩出世了,老人入土了,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别的你就不要问不要管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切顺其自然,不过多强求。

维本很喜欢还是婴儿的儿子,在自己离家出走的几天,就想跑回家看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一般状况下,儿子很小的时候,父子关系还可以,等到长大了,反而不如从前了?

父子关系是人生中一对很重要的关系,父亲是儿子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父子关系是儿子成长后与世界关系的基础,在儿子进入世界之前,父亲一定程度就代表外在世界。父子关系处理的融洽,儿子成长后与世界的关系就相处的很好,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人物如同事、同学等等一切外部环境。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很难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那极有可能他幼时与父亲的父子关系没有处理好。

剧中,在德贤与维本矛盾激化后发脾气砸掉维本不务正业卖掉曾祖父寿材买来的出租汽车时,曾祖父出现扔给令谭一个打许多结的绳子时,让他解开,此时是一语双关,曾祖父点名问题的症结在于德贤与令谭这一对父子关系,让事情起源的主角令谭去解开问题。

电影最后,令谭走的路上,在望夫石的旁边,终于与德贤关系化解,德贤埋藏在心中几十年的执念终于得以释然,最后的释然也是与这个世界关系的释然。

 5 ) 欲说还休的万千感慨

92年拍摄的电影涵盖了那么多历史、人性、人情的纠葛,导演的态度含蓄又清晰地透现在每个人物身上,就像一盘细做的功夫菜,口感多元,味觉多层,过后余音绕梁。

主线自然是为革命抛妻弃子的孔家父亲。老演员朱旭的形象和演绎完全体现了导演的意图,几乎分毫不差。他在故事里始终一身正气,有领导的威严,对孙子慈爱引导,对老友热情洋溢,对老爷子敬重,又处处忍让儿子的怨气并时时努力缓解敌意。但他获得了尊重和同情吗?当年的离家尚可借口热血,但和平后依然不顾家乡老小,自在北京升官发达,娶新妻组新家。儿子年少时被接到北京“团圆”,结发妻子却只有一纸休书。当儿子控诉来人对母亲暴力胁迫,父亲居然吃惊而泣,好似前妻一辈子的苦难非他所为,更非他所愿。但五十多年,他对妻儿及老父有否照顾,有否愧疚,电影没有明说,只是依稀遥想却记不清上一次见面。与老友相聚虽有无限感慨,但似乎也是几十年来第一次相见。若不是老爷子90大寿,他不会回乡,即便回乡,也不过短暂停留,又匆匆回京。他的孔姓大概只是为了撑简历的门面。

当然电影对他的描绘非常宽容克制,实际上他也有血肉有自知。他对老爷子儿子饱含血脉之情,对孙子、弟弟和老朋友更展露本色和热情。而所有描绘他有情有义的段落却更深刻地反射出他对“前妻”和儿子的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冷酷不是一句包办婚姻害死人就可以化解的。

故事和剧本把父子间说得清和道不明的情感线索刻画得丝丝入扣。父亲如今真心的愧疚、但有保留的仍不足以令人原谅的愧疚,儿子的痛恨、但血脉之情和对父亲年老的同情、想原谅却实在无法做到的矛盾,由扮演父亲的朱旭和扮演儿子的赵尔康在每次互动或独自思忖的举手投足中恰当传递。唯一遗憾的是结尾,儿子终于跑去当年与母亲一起遥望守候的坡头,也终于等到了远去父亲的停车回头,但如此却与整篇故事的立意背道而驰,让人不免疑虑究竟是不是导演狗尾续貂。

关于孙子好高骛远,作为副线体现了当年的风潮。虽然被爷爷点拨后正视自身回归现实,但这么个不学无术的二溜子怎么当上了老师,无故旷工还保留了职位,轻描淡写却也没有掩饰父亲和叔叔权的力。对于两个作为妻子儿媳的女人,笔墨不是很重,表现的也只是传统意识中的贤妻良母,代表农村女性在90年代初的从属地位。

影片整个基调平缓,即使两对父子间的激烈冲突,摔杯子砸车玻璃,也并未感觉心惊肉跳,反而是被他们各自内心的矛盾深深感染。故事演完,似乎情绪未完,似乎还有很多遗憾,其实那是一声声欲说还休的感慨。

 6 ) 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分裂

  吴贻弓导演,朱旭、赵尔康 、张文蓉、魏宗万、宁理等饰演,上映于1992年。

     《厥里人家》是继《城南旧事》、《巴山夜雨》之后,吴贻弓集思想、文化与艺术修养之大成的电影作品,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辩证的家庭伦理、散文诗一般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为尊重自然、注重传神表意和营造诗画境界,并在建筑、戏曲、文学以及绘画或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上具有极为清晰的脉络。电影是现代的产物,而以费穆、水华、胡金铨、吴贻弓、侯孝贤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电影人,则把这种中国传统的美学追求有机地渗透于电影艺术之中,实现了一种可贵的民族性传承和融合。

      这些导演的作品,除了胡金铨之外,大多“形散而神聚”,主导意识体现为淡化故事的情节,弱化戏剧性的冲突,力求真实自然地表现生活的状态,而又从中提炼出现实生活难以集中和突出表现的意境和情怀。因此,这样的电影多是关注“阳光底下的那些人和事”,通过生活流的细节,通过别具一格的语言、声效和画面处理,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以此表现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在这一点上,尤其是侯孝贤以中远距离固定机位、恰当的节奏、制作精良的音乐及大量空镜头的运用,在众多导演中独树一帜。

       从演员角度看,阮玲玉、李纬、魏鹤龄、朱旭、陈道明、梁朝伟、张震、张曼玉、剧雪等为数不多的一批演员,具备适合这类气质电影的表演功力,他们更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擅长情绪的内敛和节制,善于表现内在的情感张力,“引而不发”,反而显示出不一般的感染力。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电影更多地取决于导演的掌控水平、编剧的思想文化积淀及演员的表演功力,三者缺一不可。朱旭显然是众多演员中的极为突出的一例,他的表演完全可以突出或强化一部电影的内在力量和古典气质。《洗澡》、《变脸》、《小巷风流》、《厥里人家》,概莫能外。

     《厥里人家》说的是中国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中的家庭的故事,也是关于沟通和理解的故事,并由此产生关于社会、文体和伦理的思想碰撞,可以说它是中国社会、家庭、文化、道德状况的一个现实缩影,映射了中国当代数十年中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道德体系、社会认知的时代变迁,内涵极为丰富,情感极为饱满。电影中不少空镜头的应用、人与人之间点到为止欲说还休式的交流、情境交融的音乐,都体现了如上介绍的诗意电影特有的风格。

       电影的背景放在了孔夫子的故里,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孔夫子后裔,五世同堂,不同人物,性格特点都极为突出和鲜明,可以说这些不同的人物能够勾连起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人产生无尽的思索。

       太爷爷,孔祥弼,古典家族长者。90岁了,定是善于养生。珍惜家族荣誉,注重家庭氛围,不擅权不争利。看待儿孙的冲突,“太阳落下去了,太阳升起来了”,很明白代际流传与日月轮回是一样的自然交替。虽然知道孙子“看似成熟了,其实不成熟,还差着几把火”,却抛给儿子孔令谭一段打了节的绳子,让其解开,寓意老不多问少事,令谭与自己儿子的疙瘩须由他自己解开。虽是儒家宗师的后人,却也奉行“老庄”哲学。

       爷爷,孔令谭,现代型人物,也是电影的中心人物。70岁了,经风沐雨,饱经沧桑。年轻时参加革命,抛妻弃子奔赴沙场,一别经年,又另娶了在战场上救过他性命的护士,解放后官至国家部长一职。退体后为了老父亲的90寿诞,回归故里。他以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为抱负,深具现代意识和进取精神,思想开通,胸怀豁达,富有情趣。因为当年决绝离家置妻儿于不顾,儿子德贤对他的嫌隙很深,他一直谋求化解这一矛盾,却一直拗不过顽固的儿子。他不失时机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孙子维本走向正道,并对维本明确地道出自己对于过去从不后悔的心声。纵是如此高明和炼达的人物,仍有些问题是以现代的思维难以平衡的。

       奶奶,孔令谭的发妻,传统道德典范。早亡,电影中没有现身,只是从家庭其他他人员口中知道她的情况。个性刚烈,恪守妇德。孔令谭跟随部队出发时,她抱着幼小的儿子追出了100多里地,虽然见了面,却未能挽留住孔令谭的脚步。丈夫四处征战了无音讯,她日日带着儿子站在望夫台上盼望着夫君的归来,望穿两眼,天地茫茫。很多年后,巴结讨好上层的执行者,硬是逼着她在与孔令谭的离婚书上按了手印,昏过去又醒来,她就把手指往炕沿上戳。临死之际仍然希望能埋葬在孔家祖宗的林地,是孔令然不顾规矩瞒过众人偷偷掩埋了她。她的道德追求是以约束自己、牺牲自我为代价的。

       三爷爷,孔令然,夹缝式人物。一生无妻无后,一无所长,一事无成,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型的主儿,在马车上标注孔夫子后代的招牌拉客为生。在哥哥的光环照耀下,更显得能活着即是“老天爷的照顾和恩德”。按照孔令谭的说法,他到老了还是不正经。但他生性达观,大大咧咧,很容易满足。最后那个诘问大哥当年不要嫂子为什么不把嫂子嫁给他的内心小九九,足以说明虽为儒圣后人却与儒家思想几乎不沾边儿,儒家文化在这个家庭的第二代成员身上出现了显然的割裂。

      父亲,孔德贤,守旧型人物。性格暴躁,抱残守缺。50岁左右的人了,依然不知节制,丝毫不顾惜、不体谅老婆儿媳的劝导,丝毫不接受父亲孔令谭的和解善意,一昧纠缠于过去了很多年的父子恩怨,时时刻意顶撞老子,蛮横对待儿子孔维本的离职及别样的想法。若非面对可能众叛亲离的局面,若不是突然想起老子曾经的无奈和隐衷,尚不知父子和解的一步何时才能跨出。“以父为本”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早已荡然无存。

       二叔,孔德践,知识分子型人物。戏份不多,身为中学校长,知书达礼,为人正派,心系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以一人之力发起对古代遗产的保护,勒令侄子到期不到校上课必须辞职,都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孔德践无愧于姓名中的孔、德、践三个字,他可以算作儒家文化的实际继承者,道德体系的维护者,儒家入世精神的践行者。

       孔维本,新时代青年,叛逆者,线索性人物。朝三暮四,不务正业,吊儿郎当。他虽然也是有理想的,但思想流于空泛,事业失之脚踏实地,是显然的投机分子。他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不屑一顾,一片茫然。孔令谭与孙子的交流,则说明对青年教育和引导的现实意义,在扩大自身视野的同时,还要肩负一定的责任。在孔维本身上,显示着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

      妈妈和妻子,新旧交替的女性。本分,隐忍,勤俭持家,谋求帮助化解男人之间的矛盾,“比男人想的还要多”。而更年轻的一代,面对丈夫的无端行为,也敢于提出离婚了。这两个女人,表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在上升的同时,甚至比从前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责任。

      安妮,外国博士生,厥里人家的一个闯入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远远超过生在长在中国的孔维本。这分明暗示中国传统文化有期存在的自身价值和永恒魅力,其延续和发展也不再局限于过去代代相传的家庭模式,必然会在更大范围内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电影对于孔家几代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理解,作了入理入世的解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也予以了关注,几代人不同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巨大的文化和道德分野,投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虽然根深底厚,但近代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虚化、分裂和断层的现实状况,如何对待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短评

一部典型过度编码的影片,家国叙事还要带上华洋之辨,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的对立,谈判与和解,其间话语结构甚为复杂。剧作基本靠说来叙事,影片可看纯靠演技。片中有一段剪辑是吴贻弓的招牌“七次叠化”。

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人物性格刻画到位,演员演技精湛,老片加好片,很值得怀念

6分钟前
  • obside
  • 力荐

老辈擅以家庭写宗族与时代。每个人都符号化得厉害,偏偏情感饱满如刀。孔林沧桑翁仲树儒道,老太爷似儒似道,爷爷革命党近法,三爷爷佯狂,父辈皆死儒,或童年阴影症无法尽孝,或忠守师道而不化,儿子是西党。媳妇们最近儒道,丈夫道歉方式是“手重了”。以西人为衬,闲笔谈孝,忘夫台仁恕终章。

8分钟前
  • 丛二
  • 推荐

如果我在临死之前有机会把自己的憾事一一列出,其中一定有一条:没现场看过朱旭的戏。

10分钟前
  • dellizheng
  • 推荐

一个男人在面临亲情和梦想的狭隘中、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追求?威严下带尽沧桑的祖爷爷、为了梦想抛弃儿子老婆出去奋斗的爷爷、陪伴母亲苦苦守候父亲归来的爸爸、崇拜爷爷带有梦想的孙子、只求夫在身边的孙媳、这么一个家、有多少泪不易轻弹出来?相比现在影片的做作和豪华、过去的影片更显出过去的人

15分钟前
  • 菠萝蜜个隆冬强
  • 力荐

六月初的《我的九月》,七月初《天堂回信》,让我对国产片很失望——高分松散过誉。这部《阙里人家》呢,我还是期待满满,扎实的戏骨卡司,沉着而不浮躁的剧情简介,几乎点满了看一出人性剖析大戏的期待。事实上,这部电影的架构设定丝毫不亚于甚至比肩《过年》,朱旭老爷子珠圆玉润的浸透了生活味道的演技,魏宗万老先生也是浑然天成,没有角色出现明显掉档,可实际成片效果远不如后者。影片在编剧及执行层面成功地划出了一个个价值爆点,可韵味总被生生截断,导演审美问题;摄像全程过曝不及格;令谭与得闲的冲突是核心,维度拉开不够……剧中最通透的人并非老三,而是老太爷和令谭,老太爷的绳子简直神来之笔,不过老太爷对重孙媳妇的话却依然保守,反映出每个人的不完美。全片力度不够,专注也不够,最终效果是分散而弱化的。

20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刚看完国博“海岱朝宗”展来看《阙里人家》的“三孔”人家,也算相得益彰吧!本是来看来缅怀朱旭老爷子的。只是这里一切“孔子”等山东因素,都像生安上去,没有什么特色。一看导演是拍出南方味儿十足的《城南旧事》的那位,就不奇怪了。anyway,讲述了一个只有中国人懂的故事。朱旭老爷子为首的演员们演技都很棒!故事不是很立得住,我一直在想我爷爷和那个“大伯父”。原来最痴情的是三爷爷呀!资料馆放过很多遍了,这次也是顺便来拿熊老头带的两套亚洲影展礼包(要不累得差点儿不来了)。然后去大厅溜了眼《伦敦一家人》忘记了看了最难受的段落。资料馆2号厅。约67成满空调很凉快比大厅强多了,今天户外暴晒跟烤炉似的。白脸阿姨又训人不许说话了

25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1.要不是平时看电影一般不提前了解剧情,而在看片前得知《阙里人家》的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后,我可能就像2014年过年看《过年》一样拖个十几天再观影了;2.和《过年》一样,《阙里人家》也不是一部有年味的合家欢电影;3.爷爷父亲儿子三人之间的矛盾让本该其乐融融的团结有了蛮多冲突,尤其是孔令谭与孙德贤父子,先是通过两条支线分别讲述两人之间隔阂的缘由,而后又串联到一起表现人生难以美满的无奈:有些选择需要承受沉重的代价。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扎实的剧本,饱满的人物,精湛的演技,时代的刀削斧凿跃然荧幕之上。 结局父子对望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32分钟前
  • 宁静致美
  • 力荐

#资料馆留影#朱旭老爷子演什么像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演技派。父子对峙的几场戏可以说是极其传神,既有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苦楚,欲言又止的憋屈在祝寿前爆发。以鲁区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反映新旧交替的阵痛,貌合神离的大团圆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酸楚。里面只有太爷爷一人是明白人,他说,除了小孩出世,老人入土,太阳升起又落下,其余的一切都不必多问。貌似无道理的一句话,却隐藏了多少国人的处世哲学,一切都很重要,但一切都不很重要。尽管向前勇敢走自己的路吧,时间会给你答案。ps 把家庭矛盾设定在孔圣人后代的家里,可说是寓意很深了。

34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言行举止欲言又止,察言观色若隐若现。这种片子恐怕只有中国人,而且是久居大陆者看得懂吧,多熟悉的儒家文化啊。这种相当内涵相当含蓄的表达,现在也是不多见了。各主要演员都很到位,老中青少个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是朱旭和赵尔康老爷子,哎哟,戏骨,真戏骨也!8.4

3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群戏掌控得当,人物性格鲜明,局外视角补充,中国式的家长里短被娓娓道来,孔夫子家族两对父子间的恩怨纠葛可算是中国家文化的一道缩影。@ 15th 上海电影节

40分钟前
  • 流星飞绊
  • 推荐

选取孔林为核心场景太适切了,中国文化代际传承的缩影,千年儒家思想流经至20世纪的尴尬碰撞,五世同堂的人丁兴旺折射出传统人情社会伦理和父辈权威不灭;加之西方博士视角的插入,另添一层异域解读东方文明的空间,走出去还是固守故土,沉湎尘封往事还是放下身段展望未来,老太爷以更接近道家的无为思想总结争端。群像精彩,家庭戏细节满分,那种中国式的欲言又止可照见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影子,从来没有推心置腹的沟通,唯有等待时间能洗去各自的心头伤,唯有在沉默中消磨了岁月,这么看结尾止步于望父台遥望更好,毕竟我们永远学不会伸开双臂去拥抱亲人。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第四代導演吳貽弓的《闕里人家》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文本,講述中國傳統的血緣家庭(五世同堂,以多代共享的葬地孔林為標誌和圖騰),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後,各懷心事、發生裂變,其中的核心隱喻是“(娜拉)出走”。第二代的出走,第三代的固守,第四代由出走的衝動轉向復歸,第二第三代在望夫臺相擁,都表明作者意欲將其講述為一個血緣家庭的穩定因內部和解而得到維持的故事——在市場化改革初興、即將造成極大的社會分裂性的時代語境中。2019年7月4日18:30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2號廳(85人廳)。

46分钟前
  • Bork
  • 推荐

#SIFF# 在废墟上和解的父子。这种和解是虚幻的、缺乏历史真实的。但如果抛开历史文化方面的隐喻,只做家庭戏来看的话,真的很棒

47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儒毒害人。无奈已然生在这里,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所有。

51分钟前
  • flaneur
  • 力荐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情感,什么事都埋藏在心里。五世同堂,每代人都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与理想,而家的含义,就包含在人(仁)里。

52分钟前
  • 日落黄沙
  • 力荐

各位的表演都很好,个人认为“爷爷”是个以理想为借口的极度自私者,如果与“奶奶”没有感情,当初何必结婚生子,之后其实有无数的时间早点亲自回家乡处理好,却又道貌岸然的立牌坊,造成一家子的痛苦。只有拉里邋遢一辈子光棍的“三爷爷”活的最真实,也是最懂感情和责任的一个“任”。

57分钟前
  • Carf
  • 推荐

选择以孔林、孔子后代大家族作为大背景舞台,从四世同堂、父子鸿沟中就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关系的冲突进行探讨。吴导放弃了情节性的戏剧思维,转而以散文化的历史笔力去书写人物和时代。很喜欢几位老者谈“逝者如斯夫”那场戏,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悄然流逝与回响。很容易想起《过年》,但本片的笔力其实更深,它是社会性的,而且需要有一定年岁积累才能有所感悟,过些年我会再看看。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你奶奶是个好人 长着一对小虎牙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啊 她就呲着小虎牙对我一笑 然后赶紧低下头去”这种爱情真好

1小时前
  • 妙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