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疯狂的心

HD

主演:格劳瑞·皮尔丝,罗伯塔·罗德里格斯,费尔南多·埃拉斯,,克劳迪乌·亚博朗迪,博纳多·马里尼奥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2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3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4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5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6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3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4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5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秩序的重构、夭折与维系

精神病在卡尔·荣格的概念中,简而言之是隔绝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壁垒被破坏后,无意识侵占了意识领域从而主导人的行为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在任何意义上,精神病人都回到了童年——他自己的童年,人类总体的童年。那是原始,是混沌,毫无秩序可言。但在荣格之前,随着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肉体是一切的基础,通过对肉体施加影响,可以改变人的精神。影片中的所有暴力的治疗,都是基于这一核心观点。而不幸的是,这种观点在随后的时间中大行其道,影片背景设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仅仅是这些实践的开端罢了。在影片《革命之路》设定的1955年,美国人仍然运用电击疗法来治疗精神病患者。而直到现在的中国,电击仍被用于规训——虽然这与精神病的治疗已经几乎没有关系了。
而影片所表现的,尼斯医生所采取的方法,无疑更先进,更人道,是对荣格学说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对精神正常的人所有效的规训,亦即构建秩序方法——就是那些头发梳的一丝不苟,道貌岸然的医生们,还有最初的男护士利玛所能做的那些——对这些精神病人是必然无效的。在这些人之间进行秩序的重构,如果按照荣格的理论来进行,则必须让他们重新从幼年时期成长起来。尼斯医生所构筑的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环境,自由、信任、表达、感情、关爱、陪伴、快乐……他们不需要太多现代文明成果的浸染,而需要这些基础的东西来重构意识,来让他们“抓住一些什么东西”,模仿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也许这需要很久,但并不需要人类进化至今那么久。即使是精神病人,他的意识也必然残存,也就更容易重回“正常的”社会。
但实践中的乌托邦必定脆弱。建立这个环境花费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破坏它却只需要一组镜头。在作为乌托邦组成要素之一的宠物狗全数被杀后,这个环境便已然无法挽回地崩溃了。阿德琳娜的一声声“murder”(我知道不是英语,但葡萄牙语我不会。。。)就是这个乌托邦的安魂曲,同时也真正刺痛了作为观看者的我的心。但要追究它被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存在破坏了已然形成的秩序。“医院不准养苟”是既有秩序的体现。在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视角之下,精神病人是一种麻烦,一个可以被淘汰的对象。为了他们去破坏秩序,在“正常人”看来是完全不值得的。影片中也提到,尼斯医生所做的“不仅是医学的,也是艺术的和政治的”,其政治性正是体现在此处。
而它的艺术性则几乎是对荣格文艺理论的展开了。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都是人类无意识的体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与精神病人是有相当大的相似之处的。所以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下,精神病人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关于作品中的意象,我读书不精,所知甚少,就不再展开了。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观感相当不错,十分值得一观。值得讶异的是,它为什么会被拿到院线呢?。。。但不管怎么说,能在院线看到这部电影是我的幸运。正好最近想读福柯大神的《古典时代疯狂史》,就以此作个引子吧。

 2 ) 尼斯·疯狂的心

聚焦精神类病人的电影,手持摄影表现出了这部片和人物的风格,演技还算细腻,从巴西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尼斯医生的方法,充满阳光的剧本,来关爱这部分特殊群体,不过除了演技之外,缺少太多的亮点,高在角度和演技。结局颇有些韵味
电影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用生硬的方式去刺激泪点,而用每一处小小的感动,汇聚成情感的河流,在温情脉脉中让人感觉到意志的执着与大爱的震撼!这样的电影在国内院线存在感为0,是很让人遗憾的。

 3 ) 一些背景

by胡子@胡续冬(转了他的朋友圈)

“强烈安利国内院线罕见的巴西电影《尼斯:疯狂的心》,花了13年准备剧本的诚意之作,摄影、剪辑、表演、节奏把控都很见功力,既浸入,又节制,巴西电影的实力从此片可窥见一斑。可惜排片率不高,而且马上要下线了。各位抓紧!

片中精神病医师的原型Nise da Silveira传奇的一生其实够拍好几部电影了。需要提一下的是,电影讲的是1944年Nise重返精神病院工作的那段著名经历,但是刻意没有交待她为何是“重返”。事实上,Nise在1930年代就参加了巴西共产党,并因此被捕两次,第二次被捕是在1936年,Nise被医院的一个护士告发说她藏有马克思著作,她因此入狱一年多,和巴西共产党带头大哥Luís Carlos Prestes著名的德国共产党老婆Olga Benário Prestes关在一起,后者的传奇故事有电影《Olga》可供了解。1937年Nise出狱之后,因为上了恐共政权的黑名单,到1944年之前都找不到工作,只有从事地下活动。影片开始的场景,就是形势稍微宽松之后,Nise重返精神病医师岗位的史实。

如果不了解她的政治立场的话,很容易把影片里她对精神病人的态度理解为一种泛人性化的博爱,实际上她在40年代有过一些言论,认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劳动阶层的地位和精神病人在医学框架内的地位微妙地相似。

另外就是,影片拍摄的这段时期,在Nise的生活中还有另一条影片没有涉及的绷紧的线,那就是她从1944年恢复工作到1960年代,一直都被秘密警察监视。1960年代军政府独裁开始之后,秘密警察怀疑她和古巴以及欧洲各国共产党联系密切,悍然闯入她的家中去搜查,然而这次没有搜到任何马克思著作,只搜到令人惊愕的几十只猫。警察问她:“你为毛养这么多猫?”Nise回答:“因为猫不懂得宽恕,而我也不懂宽恕。”Nise活了94岁,1999年去世,终身无子嗣,但有无数猫咪。她虽然是巴共的著名党员,但她其实一直对党的组织纪律颇有微词,她更接近托派,尽管她也不愿给自己戴上托洛茨基的标签。”

少女到老年的尼斯

 4 ) 每个人都有一万种活法

第一次看完片子,满脑子想的是怎么合作推广、怎么挖掘宣传看点,但实际上,我反而弄丢了这部片子真正好看的地方。

这是一部传记片,客观说,这部传记片的技法并不够惊艳,甚至会觉得前1/3节奏偏慢,直到影片中段,渐入佳境。

这就好像主人公尼斯医生和她的病患关系一样,一开始,尼斯医生很难接近他们,之后慢慢一点点地深入了解,尼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融洽。因此,影片的节奏变化,实际上是与主人公的心境相伴的,当我们走过最煎熬的时光,剩下的需要我们去深层次摸索。

特别喜欢尼斯医生带着病人走进丛林的一场戏。病人们像无知的孩童,欣喜地感受着周边的一切,他们赤着脚,踩入流淌的溪水,他们用双手,触摸遍布的枝叉,他们仰头看天,不再是阴暗可怖的天花板,而是透过树叶照射下的斑驳阳光。当人回归了自然,身体内生命力得以释放,这种向外感知与触碰的力量源自生命本身,这是我们生来具有的欲望。

现代化建设中,是鼓励个性却又同时在消灭个性的。现代化铸建了城市空间,而城市空间由医院、工厂、学校、监狱等建筑群组成,权力借由这些建筑布局发挥作用,现代人在这些空间中被管治失去个性。另一方面,个体齿轮化的都市生活,从相反方向激发了寻求个人独特性的欲望,于是,非个体化和个体化,厌世和激情,在我们身上矛盾迸发。

我经常开玩笑,活得拧巴的人,一定是社会规训化不够好。外界给定了一个统一化的标尺,告诉他,这么做才是对的,而他无法压抑并抵抗内心的欲望,因此他会丧失判断力,乃至形成心理扭曲,或干脆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外界交流。

为什么封闭自己?本质上是源自最基本的生存恐慌。这个时候,再用电击、用暴力、用捆绑去制伏,只会让病人病情加重,在恐惧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所以,学习归来的尼斯医生,坚决地对这种方式say no。40年代,一位女医生想要在行业中找到立足之地,还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我无意于在这部电影中探讨女权问题,我想导演也没有此意,这部电影的重点还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病人之间的关系、病人与家人的关系以及病人与普通人的关系。

这也是这部传记片和常规传记片不一样的地方,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尼斯医生的影片,更是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现实以及精神病患者实际境遇的影片。

尼斯医生治疗患者的第一步是,尊重。她为他们准备了简陋但还算整洁的活动室,而这里之前破败脏乱。尼斯让他们穿上鲜艳的衣服,让他们表达,即便语焉不详。尼斯发现他们中有的人很有绘画天赋,于是她请来懂绘画的姑娘,教他们绘画。他们拿起了画笔,也逐渐敞开了心扉。

有两场戏是全片的亮点,一场是三位患者之间的“三角恋”,因为女患者和另一名男患者动作亲密,原本和女患者一起在晚上偷跑出去抱抱的男患者嫉妒不已,于是装作病情发作;另一场则是一夜过后,院子里陪患者的宠物狗全部被毒死,好不容易有恢复迹象的患者再度失控,尼斯医生过往的努力都付之一炬。

第一场戏的动人之处在于导演善意而细腻的情感捕捉,而第二场戏则让人痛心,宠物狗被毒死,正常人都会情绪失控,这样愚蠢且不人道的做法也只有那些一味只想着证明对错的反对者做得出。

好在尼斯没有放弃。

影片最后,尼斯医生的原型出镜。精瘦的老太太,坐在椅子上,神采闪烁。这几天大家都在刷《脸庞,村庄》,大家被90岁的瓦尔达所感染,因为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由精神与善良慈悲。尼斯其实也是如此具有感染力的人,她最后挥舞着手所说的话,让人洞见她的意志力与生命力:每一个人都有一万种活成自己的方式,不要放弃。

是的,我们都不要放弃。

 5 ) #电光幻影# 《尼斯:疯狂的心》,被治愈,是无尽漫长的轨迹,我们都身在其中。

#电光幻影# 《尼斯:疯狂的心》,被治愈,是无尽漫长的轨迹,我们都身在其中。

人类存活于世,总是根据着一种特定的方式规律去进行着所有的步骤,我们活在这个规则之内的就是被世俗允许的存在,而一旦有任何精神上的或者行为上的出轨,都会成为一种被关注,甚至是被攻击。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而成的吧。记录讲述了40年代一位精神病科女医生的探索治疗之路。她拒绝了随波逐流的电击疗法,拒绝任何有暴力感的做法,而非常努力的以一己之力,试图用爱、绘画与小动物,成为完成对精神病科病人的治愈。

或者是我对于影片期望值过高,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制作上,其实都比我预期的要弱一点点。

影片用了大量笔墨渲染过程,其实口径非常平和,舒服,温柔。本以为本片会充满了暴力感和残酷感,但是实际的感受里确实特别的温柔。并没有发生预期中的恐怖内容。或者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影片给人的接受度比较舒服,可是起伏上其实是比较弱的,并没有强调个性和太多冲突,而是用温柔的心去呈现的。当然,好处就是作为观众接受起来是比较舒缓容易的。就像我这样的,带着小抵触的恐惧而来,但现实让我很放松。

从思想上来说,同样温柔。以为影片会阐述什么道理,其实并没有,以为电影会用某些表达来直击人心,也并没有。甚至,对于影片的结尾来说都是那么的温和婉转。居然没有给予一个完全痊愈和绝对胜利的结局。那些又备受摧残的人最终的结局并没有善终,可是影片并没有借助电影给他们改写命运。那些在时代的修复里被成为牺牲品的人,最终就永远的印刻在了医学历史的牺牲之路上,有些弯路和苦楚,是必不可免的。

谈不上打动我的心,但是比意料之中的温和舒服,也温吞了。可是因为真实,于是又带了一些必然的残忍。人生哦,百转千回,总有许多痛,无法救赎,不可避免,终成遗憾。

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的。那些时光里的痕迹,无论有多么斑驳,也是现实的记载。

作者:小佛搞特

 6 ) 惊现分析心理学的电影?!

  发现以前很会提起笔就写文章,经常都是跟着思维一气呵成,而且极其看不起那些只会写"哇,电影很好看"或者"强力推荐"之类的评语,这种评语还不如直接打个分算了,但是现在的自己不花时间酝酿一下,也会给出这样的"不如直接打个分算了"的影评,明明内心很多感触的,就是形成不了能组合成一篇文章的东西,哪怕是几个小点也行。究其原因,可能被社会沾染了浮躁,现在工作生活什么都要讲究高效率,电影看完,当下滋养了大脑,缓过来就算了,完全没有记录下什么东西,到时候回头来,也只能说说,"嗯,这部电影我看过,还不错,推荐"之类的毫无信息量的话语。但是我清楚这部电影对于我而言是特别的,特别的地方并不在于这部电影是2D的(我之前提到过自己现在更喜欢2D的片子,感觉碰到佳作的几率更大一点),而是这部电影和之前写过一篇影评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实验精神和质疑权威一样都是心理学题材。

  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是很浓厚的,尽管现在时间都分给了编程和跳舞,而兼顾不了心理学的学习,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多接触一点心理学范畴的东西,往更加具体地说,我是对社心感兴趣,而这兴趣起源于自己,扯远了......所以就是这么一部心理学题材的电影,却是和斯坦福监狱实验不同,斯坦福监狱实验属于行为主义领域的一个实验,但是这一个就完全是精神分析这一条心理学分支的了。

  说到精神分析,大家都会想到弗洛伊德,而影片中提到的荣格就会有点陌生,荣格其实一开始也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后面因为和弗洛伊德有某些学术上见解不一样而分道扬镳,形成自己的分析心理学学派,就近现代而言,精神分析中的三个流派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依旧一片繁荣,也不断发展,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资料

  我现在这篇终究还是影评,而不是某某心理学理论分析论文,所以对心理学部分虽然很想再唠唠嗑,但是还是得忍住,我们一起回归到影片上 :-P

职业范

  一开始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尼斯刚进医院看到电击疗法,在众人都认同的情况下,还是能冷静提出疑问,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疑问,而不是反对,她并没有说"我反对这种做法,你们是人道的么,不觉得残忍么!",而是冷静提出疑问"你这个电压值设定是多少?”,“以什么为标准?",这是相当职业范而且很科学的提问,因为你并不能毫无数据或者实例地去反驳,人家提出这么一个理论自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不清楚就先提问。

  P.s.其实我还想提提质疑精神的,我是很缺乏质疑精神的,所以每次我看到有敢于质疑的人事物,都感动到不得不得了,但是鉴于自己之前老是会写质疑精神,重复太多太啰嗦,还是算了。

观察

在状况不明确的时候,先观察,获取一定量的初始数据以后再添加人为干扰,比如画画,检测添加扰动后所带来的变化。

角色映射

  精神病院里面的病人都是穿同样的病号服,当然正常的医院住个院也是要穿病号服,但是区别在于正常病院里面的人都被定义为精神没问题,只是肉体受损,所以统一的病号服对人格的定义在"良好的"精神状况下以及短时间内的影响是微弱的。但是有了解过为什么监狱里面的犯人统一穿狱服甚至还剥夺姓名而剩下编号的人肯定知道(斯坦福监狱实验就监狱制服对人的影响方面有提及过),这种统一性是会剥夺一个人的个性和个体的概念,在统一的制度下,人会逐渐顺从,而失去对自我的定义,甚至会逐渐把自己映射为制服本身所定义的角色,换而言之就是有可能不是精神病也会变成精神病(吐个槽:论一身行头重要性,哈哈),因为能够让自己区别开他人的要素实在太少了。

P.s.你可以稍微想想你是怎么定义自己的?还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人与人之间差异性贫瘠会如何?

  我想之所以尼斯一直在说要把他们当做正常人对待也是出自这么一个原因。人的自我并没有那么强大,很多时候都会以别人作为镜像来定义自己

Demo推动力

  我这里的demo是指影片中尼斯对主张的一个尝试,在当时物理疗法比如电击疗法这种非人道的治疗方式为主流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尼斯究竟要怎么证明和推行自己认为的人道的疗法呢?

  我从电影整个故事线中,看到了很多甚至推广到现在社会都靠谱的做事方式,其中之一就是demo,这个也是刚才问题的答案。

  你要推行你的做法,你光是控诉不人道,有用么?电击疗法的的确确解决了一些问题啊,比如电击疗法后病人攻击性的确下降(不下降才怪,命都快没了),对其他"正常的人"来说,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万事大吉;你要实现你的主张,你光是说病人需要爱和关怀,有用么?物理疗法寻求的是一种一般疗法,就是无论是谁,经过这么一个疗程,都可以"康复",而较少关注人的个体差异来进一步针对个人制定治疗计划。谁有耐心每一个精神病人都要分析背景,然后很有耐心地了解究竟他在表达什么?人们都偏向于能一劳永逸的办法。

  所以需要一个demo。尼斯找到让病人们作画这种方式来让健全的人信服她的主张,让"大多数人"相信精神病人加以引导和关爱,那么他们某一方面仍然具有社会价值,所以这些精美的画都是尼斯的demo,是她能够证明她的理论正确性的有力凭证,也是能够撼动电击疗法这种非人道疗法的数据支撑,毕竟如果有了一种看起来更加人道而又能达到效果的疗法,谁还用看起来不人道的呢?

  demo这种想法在现在工作中也能常常见到,特别是一些原始不成熟的创意或者想法,没有人会为你的想法买单(风投暂时不列入,狡猾的我,哈哈),但是如果有了demo,人们就会更愿意去看一眼,毕竟事实总是让人有一种确定的幸福感,梦不能填饱肚子,如果有了demo,那么事情就会更加有说服力和可行性,所以与其口说无凭,或者大把时间动嘴皮子游说,不如自己动手做一个demo,有了数据,就算再烂,再粗糙,你也展示了自己想法的一定的可能性,也会有人停下来听你讲几句。demo想法,我认为是一种不失为在事情陷入泥潭具足无措时,可以尝试的突破口。

非人道疗法?

  首先我还是要肯定一下非人道的疗法,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也是科学前进必经的阶段,你说他非人道,也只是站在今天去看历史罢了,当时可是普遍认为这是一些有效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法。

  而真的非人道是指在历史上发生,然后后面有所改变(文明有所进步),而带来的对原本这种行为重新认识。非人道是站在更高的文明来定义的,如果在当前文明复现历史非人道做法,那么才可以评论是非人道的。

  作为当下文明的人,其实也在做着一些未来十几年后的未来人认为是非人道的,可是我们现在却认为非常人道的事情,因此,对于人道不人道,唯一能做的是——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吐槽: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在同一个地方犯二两次),历史上被认为是非人道的事情不去做就已经是一般人的人道了,至于剩下的事物人不人道还得看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或许有一天我们给人用的洗澡水如果是没有到达饮用级别的水也是非人道的做法...

"大多数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上面引用的这句话,估计已经被各种相关影评说烂了,但是我还是提一提,毕竟不能因为大家都说,我就刻意避开。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天才和疯子其实是相像的两种人,为什么前者被社会追捧,后者却被要被关押在精神病院而失去自由呢?",这里的主人翁不是天才也不是疯子,而是把人定义为天才或者疯子的"大多数人"。

  根据现有人类历史,如果单个不属于"大多数人"的人,如果并不能威胁到大多数人而且对大多数人无用,那么他就被定义为疯子;而如果能够威胁到大多数人,或者对大多数人有用,那么就被定义为天才。

  作为大多数人,或者去作为大多数人,换来的是安全感,枪打出头鸟,献身的往往是先锋,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或者去代表大多数人,往往能够活下来,人生与死之间大多数都是怕死的。所以我一直敬畏那些革命壮士们,嗯。

如果某一天你被当做精神病人,你怎么证明你不是?模仿和大多数人一样?

  上面说的是关于天才和疯子的区别的模糊性,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我不太认可影片中那些画出惊人大师作品的疯子们,至少不应该在画作杰出程度上给出认可,而是应该在对人的肯定这个角度,你可以冷静计算一下,在尼斯治疗他们的期间,这些个精神病人,每天有吃有喝,而且没有任务,不用对生活担忧,除了行动不自由以外,基本日常消耗都有人负责,而且还有个尼斯全程跟踪辅导,及时打鸡血,你觉得如果是放到社会,你心理不好了,谁给你打鸡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疯子们有灵感不假,但是我觉得在社会中的这么多人,如果你照顾他们吃喝拉撒,而且陪着打鸡血做心理辅导,一段时间内就算失去自由,也能成就一番,然后重新获得自由......

  如果就画作本身而言,我会觉得"很棒,艺术!",但是就疯子在这么一种有吃有喝有人打鸡血的状况下作出杰作这件事而言,我只能给出一个同情,人还是要吃喝拉撒,你看如果没有这些医生护士看护,精神病人恐怕早就饿死了(吐槽: 人类逃脱不了肉体,肉体逃脱不了吃,摄入营养是人类社会必要行为,吃货是人类的终极奥义!),我更加认可甚至敬佩在能够自理情况下(至少能证明自己可以获取食物)作出杰作这种情况。

影片本身内容组织上

  如果能够把男女护士还有男女画家的做个访谈就更棒了,我比较好奇是什么让他们产生这种变化,特别是男护士,对精神病人的态度简直180°转变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想唠嗑的全部内容,如果有认识见解上冲突,不胜荣幸,请下方留言。(冲突是见解提升的路径之一

  告诉未来的我:这是我今天刚刚看完的,马上写下来的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对于我自己而言,也是很难得能够遇到这么一部能让我静下心来写写影评的电影,同样地也要感谢这部电影,对未来的一些安排和规划有了一定的启发。

  

 短评

虽然冲突与重重困难都进行了淡化处理,结尾也显得仓促,但事件本身与人物身上的光点却耀眼无比——一个超越时代的女性,一群疯狂斑斓的灵魂。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既是解药也是彼此理解的途径,受益者永远不止是一方。

7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因为用女性的视角切入,片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有点简单粗暴,所有的阻力都来自男权社会的自大和偏见,就连荣格都在回信里玩性别歧视。这样一部传记片,由女主角用绘画治疗精神病患者,胜在这个角色的女权意识和鲜明的个性。★★★☆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以一群不容于世的人展现何谓艺术之美,何谓生命之美,阳光穿透树叶撒在脸上的热力,溪水漫过脚踝的温柔,脑中万千疯狂思绪化作眼里色彩缤纷,艺术不仅是他们的慰藉,更是铠甲,艺术是安抚人类心灵最佳的治愈剂;群像表演很棒,最后的真人出镜证实女主的确拥有一颗坚强勇敢且有趣的灵魂。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正面描写精神病治疗。导演以克制的镜头弱化冲突,甚至连结尾都止步于主角伟大的“失败”,但简而未减,女医生阵营的关怀尊重、男权“文明”体系的粗暴、病人内心的斑斓、正常人的唯利,二元对置极为清晰却又详略得当。所有演员都很棒,尤是精神病人们足以以假乱真(真假病人混杂其中)。

18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7分。女演员的表演的确富有统治力,精神病人们的群像虽说套路但也算有细致观察。剧作上用性别政治话语去取代实际上必然存在的学术争论(塑造一个被一群白男人无视和打压的伟光正女性),不免过于取巧;而潜意识和艺术之关系的引入又冲淡了精神病院可能带来的其它话题。结尾的真实影像很有力。

2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他们是病人,更是艺术家。珍惜你所在城市的艺术影院,因为能看到这样一部赞美艺术的电影。

2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对精神病院的刻画相当写实,不是那些拿疯人院当隐喻的各色艺术电影可比拟的,精神病人的表演个个传神,色调由暗到明的变化,音乐的调用都很到位。对“男权社会”逻辑的反映有点简单粗暴,不过瑕不掩瑜,还是近来最值得去电影院支持的电影。

31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医院里有个男孩,他画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画下鱼缸、桌椅、钢琴和房间陈设放进去。尼斯也造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把颜料、画布、小狗和爱摆进去。那些颤颤巍巍的身体,摇摇晃晃的灵魂就这样被呵护。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间房子,里面放了所有记忆。进入他们的世界有一扇门,电流不能解锁,只有爱能推开。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1.非典型人物传记片,女医生用艺术治疗精神分裂患者。危机悬而未决时戛然而止,但正是人道主义让步与体制的真实彰显2.结尾原型记录影像3.飞越疯人院珠玉在前,尼塞不是瑞秋。很温暖4.影厅人不多,全体鼓

37分钟前
  • 推荐

三星半。荣格曾说决定我们的是那些潜意识,所有混乱、疯狂、创伤,都需要被聆听,被安抚。选择修正还是治愈世界相隔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绘画是那些破碎心灵的美丽歌声,而她则是最棒的指挥。我们从不因为可能的失败而放弃努力。

3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so much caring and love...印象深刻的台词“我没疯 我只是被疯狂攫住了”。演员都太棒 我几乎要以为那些病人都是真的了 #BFF 2017/6/26@影立方

41分钟前
  • 523
  • 力荐

疯癫与文明

43分钟前
  • rhythm
  • 推荐

起承转合都很工整 也并没有一般的传记片给人一个完满的交代 而是在主人公事业第一次受挫的时候戛然而止 电影对光景的运用特别出色 这个世界虽然需要这样「充满爱」的精神疗法 但归根到底还是体制占优 结局还是体制胜利 这既悲哀又现实 which和好莱坞流水线励志片最大的不同

46分钟前
  • 星竹
  • 力荐

全片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却没有过度煽情。真实事件改编,为其增加了吸引力和可信度。但却不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片。叙事很流畅,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像《飞跃疯人院》,结尾的留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这部艺术电影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感人而不过度煽情。

47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第一次去太平洋影城看,还不算远!在大银幕上看巴西片很开心,电影拍得很细腻,演员们都好厉害。

50分钟前
  • 阿子
  • 推荐

这届金砖电影节比赛片中巴西的选片太强了!这部写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医生的传记片很棒,曾获东京电影节大奖和女演员奖。如此严肃的制作值得表彰!

5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完美杰作!里约精神病院模范实验工程。从开头镜头紧跟尼斯医生身后进入病院,到大篇幅病患(客户)的特写,摄影机完全引领全片的清晰逻辑,让观众能迅速分清巴西病患和他们的画作。潜意识创作之美也被漂亮的娓娓道来,也就没必要对剧情去额外做夸大的戏剧性转折了。

5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哭到不能自己。依米尔跟他们第一次出来写生阳光照到脸上,笑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世人哪个不是精神病呢”。——《囚》

60分钟前
  • 平行
  • 力荐

尊重每位个体的精神表达,那是上帝开的另一扇窗。

1小时前
  • saiyuki
  • 力荐

尼斯医生的人性疗法重新定义了“精神病人”,而精神病人倾注灵魂的艺术创作则深化了“人”的概念。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