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DVD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8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9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顺和纱厂,女工素芬(白杨 饰)与妇女补习学校教员张忠良(陶金 饰)喜结连理。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素芬诞下一子。忠良为子取名抗生后不久,便加入救护队离开上海,并机智地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下来。 一九三八年,忠良母(吴茵 饰)带素芬和抗生回到丹阳乡下。但是乡下也不太平,忠良弟忠民(高正 饰)不肯做走狗,上山打起了游击。 一九四零年,侵略者吊死了忠良父。素芬只得背子随婆回到上海,以对忠良的思念和期盼为支撑,在苦难中挣扎求生。 一九四一年,被俘后成功逃脱的忠良辗转到达重庆,困苦中只得投靠故交王丽珍(舒绣文 饰),并慢慢被堕落的物质生活所引诱,开始迷失自己。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忠良和丽珍先后回到上海,住进丽珍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 饰)家。就在忠良与文艳厮混时,走投无路的素芬歪打正着被招入文艳家帮佣……豹1963长征大会师刀尖爱在咫尺间爱情的剪刀石头布爱情合众国悄然走进你的世界厚牛皮金牌律师美丽吸血鬼哈利波特4火焰杯(普通话版)冲击天子门生杀出大三巴舞出我人生寄生异形尸骨工厂变线人生雍女传奶油蛋糕良种动物偷偷爱着你SP毒战拳王捍卫入侵者即时死亡幸运女神与倒霉蛋训练日猎狐行动我的青春高八度只有形式的罗曼史

 长篇影评

 1 ) 中国版乱世佳人~

按理说喜欢王朔体系北京方言的我是不该喜欢老电影的文艺腔,可是这部长达将近3个小时的片子一点也没引起我的反感……我饶有兴趣的从头看到尾。那时候的演员戏演的是真好,好到我以为在看记录片。

这就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一样的片子。当然,这个片子不像乱世佳人只突出了一个小妞和一个流氓,这里更多的讲的是芸芸众生生逢乱世的挣扎。

白杨(饰素芬)
陶金(饰张忠良)
舒绣文(饰王丽珍)
上官云珠(饰何文艳)……

我对上官云珠演的何文艳印象很深,确实是漂亮……白杨,舒绣文……群星灿烂……

上官云珠68年跳楼,舒绣文69年含冤病死……人生到哪里都是一台戏。

补充一个说明: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总长160分钟,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影片连映了三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首轮观众的人数达712874人。当时上海的总人口大约是500万,这71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亦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

 2 )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

不涉及什么背景和时代,也不想涉及这些我不擅长的领域,单单从影片本身聊一聊。

摄影,也不知道那时候内地有没有兴起蒙太奇的概念,但总感觉这电影应该会是交叉蒙太奇的教材典范,更不用说里面出现的各类意向和对比,单单窗户和月亮这两个点都够说上很久很久。

导演对于张忠良的变化着墨很多,从纠结到同化,因为他曾经鄙夷过反思过,才显得这个角色更立体生动,也更可恶了。张忠良不忠也不良,他不忠在妻子,即便是蒙骗发妻再娶,还是没有让他收敛,他依旧偷情欺骗,甚至乐在其中。他不良在儿子母亲,他撕毁家书,在纸醉金迷间忘记了家人还在受苦,他嘴上说路遥信慢,实则满脑子都是如何享乐。

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发妻贤惠孝顺,拉扯着儿子长大,又到城里做佣人补贴家用,她坚韧,但不够坚韧,她本来对生活重燃了些许希望,但还是在见证张忠良的堕落后彻底绝望。

玉珍被宠坏了,她骄纵,无理,善嫉,从没见证过战争的残酷,她是享乐主义的缩影,她听不见炮火,说着住别墅吃香喝辣的生活是在受苦。她愤怒,不在于张忠良抛妻弃子是个人渣,她愤怒在于张忠良犹豫了,没有立刻翻脸不认人只选自己。

表姐是个复杂的人物,我总感觉她时好时坏,她与张忠良纠缠不清,面对素芬也复杂多变,一种说法是表姐见过战争,对素芬有些许同情,但也受上流社会的影响,同情浮于表面,更多的还是见证玉珍吃瘪后的矛盾情绪,她暗爽,没有人能得到张忠良,她愤怒,张忠良不是良人不值得托付,她悲伤,自己也只是一枚棋她同情,素芬与婆婆的生活让她再次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悲惨世界。

表姐可以解读成正面角色,或者负面,再或者是一个复杂的灰色人物,但不管怎样,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写出现在看来还引人入胜的情节与人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剧本扎实人物立体的同时还兼顾了画面的美感与各类隐喻对比桥段,真的真的很好看。

唯一的缺憾就是悲剧并不完全悲,素芬跳河,像是鱼骨头哽在喉头咽不下也吐不出来,还划拉的嗓子疼。

 3 )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一江春水向东流》3个多小时史诗电影,看到昨夜1点多,终于看完。在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围着陶金飙戏的高潮之后,白杨纵身一跃跳入黄浦江,滚滚长江向东流,故事结束了。结束的甚至有点唐突到让我出乎意料和依依不舍。也许导演正是故意留下一个未能讲完的故事,以后的事谁能说清楚呢,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只是在两年之后,“活千年的坏人”被赶到了台湾和美国,可是好人依旧不能长命。
导演蔡楚生在1965年被文革害死,郑君里在1969年在文革监狱里得肝癌冤死,演员上官云珠在1968年含冤自杀,舒绣文在1969年含冤心脏病亡。整部电影的这些个主创里只有白银和陶金幸免于难,“活”过了1976年。因此,我一直认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巨大伤害是野蛮、致命而无法原谅和补救的。

回到片子上来,此部电影创作于1947年,抗战胜利后2年。左翼进步导演从重庆、武汉等大后方纷纷迁回“沦陷区”上海,这一时期国统区电影创作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中国电影初步成熟,以叙事性见长的“影戏”电影在好莱坞叙事经验和蒙太奇技巧不断成熟的运用下终于彻底占领主流统治地位。《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影戏”传统走向成熟的标志,亦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故事的情节是以线性结构展开的叙述的,按照时代的发展延续进行叙事,每个时代间又讲述了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从而形成了立体式戏剧结构框架,让情节和时代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度的艺术概括。这些特点在之后的第四代导演谢晋的《芙蓉镇》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活着》中都有选择性地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进步,他们的电影毕竟要比《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具表现潜力和挖掘力。这里便说明《一江春水向东流》依旧没摆脱郑正秋电影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直接指示性和展现性的顽疾。蔡楚生正是郑正秋的同乡和徒弟,他先后给郑正秋六部影片当过导演助理和副导演。而郑君里是在1940年才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这部影片中他更多的是学习了蔡楚生的电影理念和技巧。
说到演员的演技,白杨在十年前曾经主演了她的处女作《十字街头》(沈西苓导演),也许是话剧演员出生的缘故,白杨在十年后的电影里仍然摆脱不了话剧腔和夸张作做的姿态,在前一集的表演中甚至带有妖媚外放的情绪和姿态在里面,让人受不了。不过在最后和丈夫相见之时的歇斯底里和跳江之前和抗生交代的伤情离别,演出了真情,她的演技也许在那一刻才真正爆发了。
舒绣文演的角色容易把握,她的形象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了一个人的名字------江青。无论外表、性格还是做事风格,似乎都和江青无比相似。也许江青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自己丑陋的一面,萌生了打倒舒秀文的意念吧。
真正出现亮点的是上官云珠,她的内敛闷骚,她的高贵风韵和优雅姿态,她的一瞥一笑,还有她对丈夫出轨时的坚强独立的愤怒,和十二年前死去的阮玲玉太像了。不得不承认,她还要比阮玲玉更加漂亮一些,她的登台演出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小资民国风情,妖华精明的民国富贵太太。上官云珠的演技也是后人观影者中评价最高,最多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主人公陶金的演技是真诚的,因此演的也很形象和生动,虽然他并不能像金焰、赵丹那样形成让我过目不忘的个性形象,虽然在情节中他到重庆的转变前前后后总感觉有一些唐突,但他在喝醉酒与老龚在小餐馆对话那一段,无论从表情、语言还是姿态,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张力,算是全片中他最精彩的一段,这里亦是他形象转变的关键一幕,他获得成功了。只是,我认为他的转变太快,观众们看到的是,战后的陶金真的变了,变得有点彻底不认识,变得找不回一点点抗战前高呼救国进步青年的影子。导演可能把握的过分了,但时代的悲哀在此。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是这部影片中让我内心震撼的台词。
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再联系到中国近代现代史,文化的繁荣、覆灭与再繁荣直到如今的虚假繁荣。我们欢呼过,绝望过,再希望过,又叹息过。
好片不长命,烂片臭千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4 ) 从中国伦理情节剧眼光简看《一》

       今天重看该片,仍觉得很有看头。用伦理情节剧的眼光分析下该片,也是整理下笔记,也梳理下自己想法,算没白蹭老李的课。
   1 家庭伦理情节剧模式
     建国前最卖座四部电影中,蔡楚生的占其三,分别是《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的第四部也是老蔡师傅郑正秋的《姊妹花》。这师徒俩称霸银幕的秘诀即在于立足于本土最广大观众的观影口味,创造出了最煽情的中国电影,这是最成功的票房保证。
今天再看《一江春水将东流》,还是会被打动,其核心元素即是东方传统的延续——人伦情感的魅力。中国电影传统的形式就是以家庭人伦悲欢离合的故事来透视社会人生。和蔡楚生同时代的桑弧亦是如此,二人的差异即在于方向的不同——蔡是用人物经历透视整个时代,而桑却是受传统戏剧、好莱坞电影影响,深入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相比蔡更精英化,是“市民文艺片”的典型。
高中时看过点新版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也是致力于大时代下单个人物心态、情感的变化,老电影中用张忠良这个有为青年理想的陨灭过程揭示国家、时代弊病,用素芬一家的颠簸展现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的重点不再,而将重点移向了个体情感、心理的纠葛。不论优劣,观众群体就已经缩小了。
可惜的是,这一对师徒开创的中国化伦理剧模式,到现在却无接棒之人。
 2 伦理情节剧与民族电影类型——发展脉络: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到谢晋,对应的经典作品从《姊妹花》(1933)到《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再到《天云山传奇》(1980),是中国大陆主流电影的发展脉络。(指最好地把握了新旧关系,并非艺术电影发展)
a 20世纪20年代 郑正秋:家庭/伦理情节剧,目的:娱乐+载道;
b 30~40年代 蔡楚生 社会/伦理剧,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目的:批判为主
c 50~80年代 谢晋 政治/伦理,政治反思+传统道德的重置。
留下更多争议的是谢晋。他对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用好人、坏人将政治简单化,政治伦理为皮,道德伦理才是实,把复杂的政治、历史现实简化为伦理情感的善恶斗争。谢晋模式曾遭到以朱大可为主的重火力批判,今天看来,他的作品确实避重就轻,不能正视纷繁的政治现实;然而对一个深处恶劣环境下的电影导演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这在崔卫平老师的《我们时代的叙事》中有精到的论述。
3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成就
a 细节的挖掘
     今天重看《一》,依然觉得它好看,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细节的扎实。比如家里漏雨,奶奶抱着抗儿蜷缩在半边阳台盼天明;张忠良在重庆慢慢堕落的过程,如从早起签到到逐渐“泯然众人”等细节。这和蔡楚生创作态度的严谨密不可分。蔡自知无沦陷区生活经验,便挨家挨户走访贫民区人家以积累素材。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祖孙阳台盼天明的细节便是“民国第一老太”吴茵提供的。
 b 中国神韵——意境的捕捉
    最经典的便是片中出现的n次望月场景。这可谓是蔡楚生的电影名片了,从其处女作《南国之春》中就有出现。此外,单个场景段落上也追求诗词意境。不论片头的由黄浦江中景引入上海的大环境,还是上下片似章回小说似的衔接都很有意味。
 C 传统表现的丰富化——戏剧结构的严谨缜密
 (1)顺时性的结构方式——情节明朗,矛盾集中,有助于观众入戏。纵观全片,偶尔出现的闪回镜头也都是在观众了解情节过程的基础上回放重复画面,只能渲染气氛,不会引起观众疑惑。这完全迎合了中国特别是30、40年代观众对电影时空的观影习惯。
  (2)层层铺垫的戏剧高潮安排
人物与故事的纠葛大体上采用从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铺垫方式,逐步累加矛盾,推向情节高潮。
开头,片中主要人物都出现在上海,几个简单镜头就将女工素芬、夜校教师张忠良的生活环境、大致性格交代清楚。救亡运动将他们联系起来,两个反面人物——王丽珍、何文艳也有简单而传神的表现。如王丽珍在晚会上跳舞——娇气、虚荣;何文艳向前线战士捐背心,却只捐一件编织精美到夸张的,足见其虚荣、掂不清。而后抗战爆发,四人分开,奔向不同命运,慢慢张与王、何际会在一起。最后,高潮到来,四人相撞与狭小的何府舞厅,矛盾全面爆发,紧张的气息到此一触即燃。
( 3)多条线索的相互比照
    三条线索:张忠良、素芬、忠民。此条被写进教材,被人熟知。但我觉得将忠民另作一条稍嫌迁就,忠民极少的几次出现都是伴随着素芬的活动,如在乡下的秘密抗战、寄给母亲结婚照告知现状。忠民的活动全是虚写,虚实结合,倒取得了含蓄效果。
d 人物形象的鲜明化——现实主义的典型化: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化;
典型细节的处理对人物的衬托化。
    此条算是中国优秀伦理剧的共性,算是学习了巴尔扎克的经验。
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处:
(1)张忠良在重庆庞茂公公司的转变,用张的眼睛代替摄像机,捕捉职员们的各色形貌,推移到处,有沉醉麻将,有耽于娱乐画报,有看情色小说打发时日……
张与王丽珍结合之后,用庞茂公空运龙虾、螃蟹,张教众人吃螃蟹的情节表现这个群体的无心抗战、享乐无度,同时表现张的一步步沦陷。
(2)素芬在乡下难民营里的工作,展示的是与张全然相反的生活环境,从小孩到老人莫不惹人同情怜爱。
(3)抗战结束后,忠良返沪,大发接收财。以何文艳公馆为大本营,虚写战中温经理的汉奸行径,战后大发接收财的各色人等。上至庞茂公下至公馆管家皆是冷酷重利,色厉内荏。

     最后说说这些亲爱的演员们。白杨演得太紧了点,可能是太多话剧表演经历的缘故,舞台腔有点重,直到最后投江一段才放开了。相比之下倒是戏份不多的上官云珠更出彩,虽是小三专业户,但比《太太万岁》里的更有心计更会处事手腕,还时不时流露出一种我见犹怜之凄楚;舒绣文是三女主里长得最霸气最不好看的,很凶悍很给力。演抗生的小演员太让人爱了。陶金把张忠良的转变演得挺够味,就是身形有些肥大,前边怎么看也缺点有为知识青年的韵味。庞公身边那些个配角一个个或油头粉面或形貌猥琐也挺出彩。
     相比桑弧的《太太万岁》,我还是更喜欢《一》,因为它充盈的细节,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心态的转变之生动真实庞茂公。一个充满理想斗志的青年逐渐沦落为行尸走肉,这在今天的现实中,亦是每天上演的故事。




 5 ) 一江春水

前几天看了谢晋的《舞台姐妹》,然后知道了一个叫做上官云珠的女演员。这个像古龙小说里的名字,连同商水花这个角色一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忽然想起来《一江春水向东流》里也有她,就找出来看了。她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却非常出彩。

这部电影虽然长达3小时,但是在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厌烦感之。尽管主体模式很老土,但是情节却曲折生动丝丝入扣,非常具有戏剧性。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各种角色都深入人心。我很喜欢很可怜抗生,小小年纪,又那样懂事,却遭受这样的苦难。其次是上流社会和穷苦人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往常人所描绘的旧上海。

 6 ) 当下人人都渴望成为张忠良

读了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因为其中一段陶金李丽华的情感八卦才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吓了一跳,距今72年前的故事和当下几乎完全一致啊,片中张忠良的人生轨迹基本是当下底层年轻人的梦想成功方式,你瞧瞧,开始是个热血大好青年,梦想破灭后被富家女包养,继而有车有房有事业开始声色犬马酒池肉林的醉生梦死生活,影片结束时张忠良那善良的母亲向一江春水发出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的那绝望的眼神。听说这片的几位创作者和演员基本在解放后都死于非命,下场像片中的素芬一样凄惨。唉。编剧水平一流,演员其中演张忠良秘密夫人上官云珠的演技简直好的令人发指。

 短评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8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1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16分钟前
  • 叶子窝
  • 力荐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1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22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23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27分钟前
  • 还行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31分钟前
  • 竹傲风
  • 力荐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36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40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42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43分钟前
  • GREY dreams
  • 力荐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经典老电影。其实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环境,男猪脚忠良的转变,是时代的使然,亦是人性自身的本质使然。编剧给力,演员给力,拍摄手法给力,不愧为经典。三个小时,木有震撼,却是荡气回肠。

51分钟前
  • 许多多
  • 力荐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5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58分钟前
  • yasashin
  • 推荐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1小时前
  • 深邃
  • 推荐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