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掉书本上街去

HD中字

主演:佐佐木英明,齐藤正志,平泉成,美轮明宏,新高惠子,J.A. Seazer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7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2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3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4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5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6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3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4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5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6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7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8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19抛掉书本上街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抛掉书本上街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年北村英明(佐々木英明 饰)生活在一个充满绝望、腐烂气息的家庭中。48岁的父亲(斎藤正治 饰)曾是陆军的上等兵,退伍后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沉湎于自渎的堕落快感中;祖母(田中筆子 饰)老年痴呆,不问家务,还有偷窃的毛病;妹妹(小林由起子 饰)与周围的人完全没有交流,却和心爱的兔子发展出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校足球队的教练近江(平泉征 饰)对英明青眼有加,通过近江的引领,英明在花街柳巷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妹妹和兔子的关系引起家人的焦虑,隔壁的金先生(下馬二五七 饰)偷偷杀掉兔子。绝望的妹妹勾引校足球的队员,结果反被球员们轮暴。  黯淡的青春破碎滴血,没有希望。金刚狼间谍游戏2022福尔摩斯探案集第二季加布好老师第三季大江东去1954两只老虎1985心灵漫步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纵有疾风起杀不了的他与死不了的她405谋杀案地狱公使爱的故事 广州篇她妈妈不喜欢我乡村爱情变奏曲今生是第一次探索频道:非洲超级七兽我的杀手女友Kyrie之歌求爱三合一轻率的爱打破天顶90后的80后后妈难得有情人牧师神探第二季翠丝2018遗留搜查 第七季间谍家族孤岛飞鹰童使在这里照亮你高空飞行暴劫追缉乌鸦 2:天使之城夜班医生 第二季上海秘密战分手达人农村合伙人

 长篇影评

 1 ) 【新字幕洗版】别不小心看了假的寺山修司——《抛掉》的23个关键词

本文请配合新译字幕服用

字幕可在pniao搜索,已打包在Du盘中,感谢@小生的僵尸粉
其他方法:Sub HD伪·射手
如发现字幕错误,欢迎豆邮或邮件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出生和入籍登记

「昭和24年10月11日出生于六户町古间木,据母亲稻的要求于当月14日入籍」。——和主人公北村英明一样,寺山修司的出生日期和户籍登记的日期也不是同一天。在《汽笛》中寺山的母亲向他解释道:「你出生在飞驰的火车上,所以出生地不明。」更为可信的版本是(见维基百科):由于父亲工作忙碌,而母亲生产后修养,耽搁了登记时间。但寺山特别满意这个传奇经历,将它作为自己的「标签」,他说:我的故乡是奔驰的火车。

父亲

和北村英明的父亲——正治相似,寺山修司的父亲在战时应征入伍,不过原职为警察的他再没从战场归来。

偷窃癖

同样是在《汽笛》中,作为私生女的母亲从小被生父抛弃。寺山说母亲年少时有喜欢偷东西的毛病,但她「并不是想要别人的东西,而是因为憎恨那些可以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的人」——这和祖母登米的癖好一样。

妹妹的兔子

「我向往速度。喜欢兔子,讨厌乌龟」。

——《老大爷,也听我说几句嘛》

人力飞机

是的,速度!英明用速度跑离自己的家,他想成为飞机,成为人形飞机。于是人力飞机在英明的梦境/幻想中一再出现。人力飞机是英明肉体的延展、是他意志的具形。父亲想要一同乘坐,却被英明抛在身后。

对寺山修司来说,使他着迷的不是文明和技术带来的功能性速度的历史,而是「从两轮脚踏车到人力飞机的『无用速度的历史』」:「它是人们力图从有益于所谓社会进步幻想的事物中逃离出来的速度的历史。」这话是他在《摩托赛车手》中谈暴走族谈起的,暴走族追求摩托的速度是寻找一种逃离工具,而英明的人力飞机则是想象世界中的大型逃离工具。和寺山的「离家出走主义」一脉相承,从日常生活的秩序(「已构筑完毕的社会」)中逃离,这不是「『逃跑』,而是『超越』」。

英明之所以羡慕坠海身亡的朝鲜青年,是把「归国」浪漫化地等同为「离家」。各位可以注意「人力飞机」每次出现的语境(无论是图像、还是英明口中的诉说),它和反叛、欲望、家庭的权力关系纠缠在一起。本片中一再出现、作为符号的人力飞机,可以视作是《扔掉书本上街去》这部影片最主要的内核。

足球

读报的球社学生和英明都提到了足球的起源——1042年英国人把丹麦士兵的头盖骨踢着玩。所以寺山称自己喜欢足球的最大原因是其「实为一项『从憎恶中起步的比赛』」——「踢!用脚踢!这种行为让人感到一种喷涌而出的激情」。

从棒球的保守到足球的风靡,寺山觉得社会正从发明工具的、生产性的「手时代」迈向消费性的、享乐性的「腿时代」——标志即「膝盖以上十厘米的短裙和足球」。他认为足球能唤起现代人对于已忘却感情的回忆,倒不如说是寺山自己想借足球来唤起人们的激情吧。(《腿时代的英雄们》)

越大越有雄风

为啥要踢足球?乒乓球比棒球大,足球比棒球还大,越大越男人!——这是寺山借着旁人调侃男人下体的球,进行的发挥。《年轻人,胸怀大屁股》一文以女生喜欢大球为开头,话题虽然咸湿,但却是正儿八经地在谈社会现象:为何年轻姑娘都跟了「老大爷」?寺山之意是,真正的性解放——「性(权利)经(济)分离」不是赋予选择权,而是通过具有政治性的革新来追求选择之前平等。

寺山寄语年轻人「如果不以充满那个球的能量为武器,不先从性的领域开始反击,将来势必只能落得老人们希望的下场」。——将色·情作为反抗的据点,或者换成嬉皮士最有名的口号「Make Love Not War」,紧接着切入的内容就显得很自然了。

首相与和平

伴随着嘲讽和平牌香烟的歌曲「ピース~ダダダ」(和平-哒哒哒),出现的是佐藤荣作的面具。时任首相的佐藤荣作顶着振兴了经济的光环,但内外政策上都是公认的右翼,更不用说在60年代日本反安保和反越战的抗议浪潮中,他作为被抗议一方也处在最核心位置。

歌中所唱的,战后诞生的日本国产烟「和平」没有带来和平,即是有这一层明确的所指。另外,佐藤荣作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叔公,也难怪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了。

沙袋和工薪族

在《离家出走入门》中,寺山认为「现代的工薪族(就是大部分日本人)已经绝望了」。表面上看来,仍有工薪族在业余时间捣腾自己的兴趣,但寺山却说这是一种假托于逃逸的「希望病」(这个词也出现在电影《啊,荒野》中),看似通过业余的写作让人有了当作家的「希望」,其实是给绝望的上班劳作「赋能」。

不敢扔掉希望,不敢自行创造是一种病。换句话说,不论做什么事不玩到极致是不行的,寺山对此有一个自造的名词——「单一奢华主义」。而街头的拳击沙袋,就是挑动这种「太平无事」的象征物。

为了谁

歌曲「ピース~ダダダ」(和平-哒哒哒)后半部分,唱到的土耳其浴是指日本的一种风俗业服务,劫机和炸弹指涉的是70年赤军派淀号劫机事件和激进团体的炸弹斗争。另外,让戏剧在日常生活的街头发生,正是寺山修司和天井栈敷所做的事情之一。

小绿小姐

「【提供风俗服务的】『土耳其女郎』则一直在孤军奋战。」

「把『土耳其女郎』当作人来对待,把土耳其浴看作伊甸园。」

——《小巷绅士录2 土耳其浴室》

医院的梦境

英明和小绿小姐在房里天旋地转之间,不知唤起了谁的梦魇——女医生打开胸脯向男孩逼来。这段不由得让人想起费里尼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性感胖女人,尤其是《阿玛柯德》中的一段。

四方田犬彦把寺山修司和帕索里尼作比,佐藤忠男则把《死者田园祭》和费里尼的《阿玛柯德》作比,但两人都用幽默/游戏来描述寺山的作品。寺山则毫不讳言:「《马尔多罗之歌》和《八部半》,这两部作品成了我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他看到了费里尼在「圆环状的死胡同中,产生了无数的幻想」。(《圆环状的死胡同——费德里科·费里尼》)

鞋子

随着哭泣和《心经》的诵读声,英明逃离了小绿小姐的房间,没有穿鞋就跑走了。寺山修司《穿长靴的男人》中写道:「我之所以讨厌鞋,是因为讨厌『家』这个字眼」。寺山是从童话故事中鞋与家的联系谈起的,比如「王子拿着水晶鞋走到灰姑娘面前,其实就是为水晶鞋这个『家』寻找一个『合适的妻子』」。当然,在这篇文章中,寺山也谈到了自己的婚姻。

弃母记

东北口音浓重的录音带似乎唤起了足球青年对母亲的回忆,于是影片中响起了这首叫做「母捨記」(弃母记)的歌曲,这是为数不多的在网络上能搜到歌词文本的一首OST。寺山对母亲的情感应该是复杂的,关于这一点可能得去看《死者田园祭》了。

寺山在不少篇章里透露出「做儿子」和「离家去」的矛盾心情,不过归根结底,不能被维护家庭中主权关系的「血亲之爱」所束缚住。对于抛弃的愧疚,寺山打比方说,母亲不是因被儿子抛弃而死,而是因「掉入了两种不一样的日本梦之间的裂缝而死」。(《有时,就像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小巷绅士录3 女招待》)

拳击

空荡的拳击场又出现了,我不能回家,我来到拳击场。

拳击和赌马,是寺山修司众所周知的两大嗜好,他的著名格言是「拳击的血和泪的布鲁斯」。影片的一版海报,也是在拳击场取景,拳击意味着挑战宿命,本条更多可以参看《啊,荒野》

而对赌马,寺山则认为「赌博是一种思想性的行为,它带有类似于『单一奢华主义』的性质」。赛马场中的马都会标明血缘出身,而赌马者眼中的乐趣不是专押名马后代,而是相信马和人一样有一种自我意识——正是因为出身不好所受的屈辱才能在赛场上奋力博得第一。这说得有些玄乎,总之寺山认为赌马和以逃离日常生活秩序为赌注是相通的。(《摩托赛车手》)

健君,我爱你

英明协着妹妹离去,此时歌曲「健さん 愛してる」(健君,我爱你)响起了。这首和全片调性大相径庭的和式流行曲显得很突兀,不过随着画面的推进,我们发现这首曲子表白的是影星高仓健——巨幅广告板上画的是高仓健在其主演的侠客片《昭和残侠传》中的装束。从65年到72年由高仓健主演的侠义系列片红极一时,《昭和残侠传》和《网走番外地》分别拍了9部和10部。

其实,「高仓健的暴力电影」早在影片开头就由英明之口提出,英明愤怒地质问观影者扭曲的快感。这些砍人电影的流行令英明悲痛,这毋宁说是寺山本人的态度。对于1965年18岁的「步枪狂人」片桐操和68年持手枪连续无差别杀人的19岁少年永山则夫,寺山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他反问「高仓健到现在一共杀了多少人?」,「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片桐后面不过是少了块电影银幕吗?……就算那条叫做银幕的布是条国境线,这条线一抬腿也能越过去。」寺山修司对杀戮成为一种文化极其不满,教凶手获得杀戮快感的人比凶手更有罪。似乎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情绪促使寺山始终信奉要挣脱已被建构的各种概念:文明、劳动、政治、国家、自由等等等等。(《不相信什么历史》)

此前,影片中的楼顶闪过了举起步枪对准行人的人。还要注意的是,唱出这首歌的人们、向高仓健表白的人们似乎是底层的劳动者、是在家门口游魂般徘徊的战后伤兵、是参过战杀过人的父亲,他们一无所有,连切菜刀都没拿过,却成为了杀戮文化的牺牲品——寺山对暴力文化的反讽可见一斑,当然,也可以将这一段和此前妹妹的遭遇连在一起来看。

战后在日朝鲜人

且抄一段维基百科的内容「二次大战后数十年之间,大量朝鲜人在日本落地生根,……他们难以完全融入于日本社会;随着他们的后裔繁衍,因而引申出他们自我身份模糊、难以融入社区生活等等的众多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又加深了日本人对他们的厌恶。」

寺山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个群体,特别是在《逃亡一代Keystone》中写到了一位姓李的调酒师朋友,最后走上了政治逃亡的路,文章中提到的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在影片中也出现了。或许对寺山来说,没有故乡的在日朝鲜人,和 「故乡是奔驰的列车」的他是同病相怜的吧。

口吃

口吃少年读不出「将太阳捧到心脏」反被嘲笑,在《呕吐》中寺山说这是自己父亲的经历。寺山说父亲十分内向,患有脸红恐惧症,还总在包里偷偷放着《如何让对方更喜欢自己》这本书。——难道《啊,荒野》中的健二竟蕴含了父的形象?

不过寺山对身世的描述总是虚虚实实,他还在《啊,日本海》中说曾经老家青森有一个说话结巴、还有红脸症的少年跳进日本海自杀了。另外,这一段关于「结巴」的论述,非常有思辨意味。

嫉妒

「只要可以没有嫉妒,有关性的各种禁忌想必也就全都烟消云散了。这样的话,不管自己想一起睡觉的那个对象是父亲还是母亲,也不管是老师还是第一次见面的人,都能与其轻轻松松地相互爱抚,就像喝一杯咖啡那么简单。」

「……听了我这话,你肯定要皱眉咂舌了。但假如懂得了这就是性交的快乐、意外的快乐、想象的快乐,……会使你感受到原原本本的人生实态。」

——《老大爷,也听我说几句嘛》

「准备卖掉的挂钟,突然响了,抱着它走向荒野。」

「如果说挂钟象征的是『家』,那么手表就象征着想要离开『家』的意愿。」——《空气女的时间志》

美轮明宏

浴缸中的美轮明宏简直就是穿越到了戏剧《毛皮的玛丽》的第一幕。1967年首演的《毛皮的玛丽》是寺山为美轮明宏量身定制的一场舞台剧。关于男女两性特点集于一身的话题,寺山在《汗毛浓厚的女形》中有讲到。至于美轮明宏的故事,中文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很多可供参考的了。

长发诗人

饰演长发诗人的J.A.Seazer为寺山修司的多部作品担当配乐,在寺山过身后更是继承天井栈敷的衣钵设立了万有引力剧团。在这一段中提到了「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自然是安迪·沃霍尔所言,据说寺山当年也受到波普文化的影响。

接下来说到可乐瓶里的蜥蜴/日本,这里便不再赘述。寺山有短诗云:「点燃火柴,在火光中,我想起了海面上的浓雾 / 那个值得让我用生命去保卫的祖国,是否存在?」——《逃亡一代Keystone》。

在西方政治传统中,国家与家庭有公私领域之界,而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家和国家却是同源同构。牢牢攫住这一点的寺山修司,用「离家出走主义」来反思国家-政治,光凭这点,寺山的激进思想,在今天也很有价值。

电影

电影,在《扔掉书本上街去》中以多种形式出现:最初的黑屏和环境音,片头片尾英明透过银幕说话,电影也是他所说的内容之一,还有全片一再出现作为BGM的胶片放映声。本片的实验性手法之一,正是将电影的这套操演摆在了观众面前,模糊了虚构和现实的疆界。对寺山而言,虚构物的真实性永远作为现实的一种可能性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英明在开灯以后的闲话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寺山修司少年时期寄住在经营电影院的祖父祖母家,看到了大量的欧美影片。虽然少年时以诗人出道,但电影对他来说是具有根源性的。比起实验剧团、实验电影导演,国内观众并不太熟悉寺山的其他身份,其中值得称道的是1960年初他作为编剧和筱田正浩合作了一系列影片,如《干涸的湖》(1960),《夕阳映红我的脸》(1961),筱田正浩获得日本电影新浪潮三杰的称号,不无寺山的功劳。而佐藤忠男在《日本电影史》中对寺山修司指导的影片评价也颇高,他认为寺山比起同样是从剧团走向银幕的电影导演唐十郎、蜷川幸雄,显然要成功得多。(p.131)

另外,翻看《空气女的时间志》中的《我之谜》章节,寺山提到的文学、电影、甚至理论作者包括洛尔迦、博尔赫斯、品钦、雷蒙·卢塞尔、爱·伦坡、艾林格、勒·克莱齐奥、马尔克斯、巴塔耶、福柯、萨特、维斯康蒂、费里尼……寺山和西方没有时差的知识背景和战后日本的文化场景息息相关,但也是90年代通过盗版影碟接触到寺山的中国观众所无法轻易消化融通的,这些名字中不止一个至今连中译作品都没有,也难怪国内关于寺山修司的学术研究如此之少。

「电影」之中的英明和「电影」之外的英明,都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这个长相神似寺山本人的青年在「生活中」看起来并不像真正「离家出走」的人,他软弱、胆小、一事无成,即便在电影的混乱收场中,被外界压迫到像野兽一样爆发的英明也没能力挽狂澜。不过,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巨浪,的的确确已经是在另一个层面掀起了。

本篇之谓义疏,试将散见于寺山修司其他文本中的内容,牵连进《扔掉书本上街去》这部影片里。若按福柯所说的「作者-功能」,这种考据是非常小儿科的事情,更何况中文世界里的寺山修司,无论是译介还是评论都少之又少。因为少,我们对寺山修司的认识总是模模糊糊——他究竟是诗人、编剧、导演、评论家、还是办剧团的前卫艺术家?也正是因为少,寺山作品中对一些主题的不断重复和挪用,让人感到他就像费里尼一样,筑起了自己的梦境王国。

多亏了近年陆陆续续出版的寺山中文作品,本文主要参考的是雅众文化的《扔掉书本上街去》和南海出版公司的《空气女的时间志》。雅众的《扔掉书本上街去》译自1975角川书店的版本,不过这本随笔集最初由芳贺书店在1967年出版,和角川文库的篇目有所不同,另外1971年还出过一本《续·扔掉书本上街去》。从版权页上看《空气女的时间志》是寺山修司选集《我之谜》的中译本,大概为了加点cult味,取了一篇内文的题目作书名。

据笔者有限的认知,网络上可以获取到的《扔掉书本上街去》(或者译为「抛掉」、「丢掉」)中文字幕只有一版,有的地方标注了该版字幕来自「市售DVD」,至于真实来源就无从可考了。

这一版字幕从第二句「竟是看那些无聊的书或者是一大帮人聚集在一起喝醉烂泥的话」,就有开始有错误(此句应为「就算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干等着的话」)。没有翻译日语能力的笔者之所以能这么说,是因为影片开头英明的独白可以google到日文文本。相比之下,网络上的英文字幕,意思比中文看起来准确得多,还增加了大部分歌词的翻译。所以本版字幕是根据英文字幕转译的,并辅以其他寺山修司的相关文本、资料。转译带来语义上误差在所难免,但洗掉硬伤太多的旧版仍大有必要。至少不再令人生疑,以前看这部片的人究竟借着错字幕看到了怎样的一部《扔掉书本上街去》……

——首发公众号小把戏去冲浪——

 2 ) 撒呦哪啦

只是摘录了个台词,写不下了,就凑成影评吧。

就这么仔细想想,好像所谓的电影,是不是只能活在梦想当中啊,因为像现在这样一旦打开灯的话,就这样电影生活也结束了,会全部消失的。我刚才在电影之中梦想着人力飞机,所以拍摄结束之后回到家里满脑子都是片场里的事和我做的事,不知怎么我好像还是在梦想着人力飞机。是上年纪了吧,但是如果越来越持续下去的话,好像摸不清电影和现实了,我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会怎样,所以在那个梦想中我变得越来越堕落了对吧,到底怎么回事我也弄不清楚。但是即便我不知道,却好像在堕落下去,就这样我一边堕落着一边想到,终究所谓的堕落没有什么,所以会那样吧。一旦开拍的话时间流逝,“cut,下面的镜头,下面的骗人”又开始了那些事情,谎言中的谎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变得冷清,那种冷清的感觉写入天空,幻想就已经结束了。我已经一个人回不去自己的家了,波兰斯基也好,安东尼奥也好,那个大家一关灯全都消失的一种世界,我再也回不去了。空旷的城市里,大厦的墙壁里,怎么能倒映出电影呢?再见吧,我已经回不去了,拍摄日期那一天的家人,国家,幻灭和怒气,鼓励和希望,我已经不需要穿身上这件衣服了,都只是那一天的生活,我喜欢所有,甚至最后一个镜头,我喜欢大家,但是我讨厌电影,再见。撒呦哪啦电影。

那就把这段最喜欢的结尾台词摘录下来。

镜头语言 色调 独白迷茫 白色画面都足够独立电影 都足够个人风格 处女作已经这么惊人了....

 3 ) 神作

9.5分。大量使用间离,从开头到结尾;开场的黑是现实中电影的开场,然后直指点醒想要在电影中寻梦的人们,在现实中平庸无能的我们;结尾直接进入拍摄现场,进入电影残酷而又真实的世界,再一次直视逃避现实的观众,分不清现实与电影,那就跟电影说再见吧,给你白屏去思考,到你的现实中去,该醒了,电影可不是让你堕落的地儿。

影片关照的是现实,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压迫下的压抑现实,父位缺失、恋母又弑母的现实,战败的武士、堕落的武士。

逃避并没有用,人力飞机会被烧毁,足球会被一脚送向大海,你所有的梦想都会被磨灭;死亡终将来临,电影终会CUT。

 4 ) 短评写不下

电影大胆地呈现着所有奇异的非常态,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男孩带着所有人同电影告别,电影结束,现实生活中所有欣欣向荣的真正面目,其实正是这些“奇异的非常态”。

开头铁轨那段太酷,晃动的镜头配愤怒的电吉他电贝斯和鼓,看得昏昏沉沉后完全因此眼前一亮,这才是真正的电影语言啊

片末男孩拼命喊着“放开我”的段落居然想起了《小武》,也许是因为相似的压迫和无力感。

最后的最后,电影镜头缓缓扫过每一个人物的脸,看着他们的眼光,竟也一时忘记了他们的丑陋和肮脏,觉得他们也没那么恶心讨厌了。导演抗拒规则,没有用credits打出演员表,也算是一种温情,毕竟,黑底白字快速滚动的角色演员表,又能让观众记住什么呢?

写满毛笔字的床单上两具肉体的交叠,画面也一重重交叠上去,看呆!

打不到五星,一方面全片的形式主义表达实在是有点自恋,一方面观影过程实在有太多不适感,寺山修司太残忍了,还是去写诗吧,影像的杀伤力过于直接

不过还是谢谢推荐,打算多看几部寺山修司了 嘻嘻

 5 ) 零零碎碎

寺山修司《抛掉书本上街去》:然而,它如此奔跑,又能跑到什么地方去呢?或许只能像黑人们在那首布鲁斯中唱的那样:我全然不知将走向何处, 只想远远离开这个地方。 “Androgyny”=Andro(男性)+gyn(女性)+y(人)。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说人类最初是个球形,背是圆的并且每个人身上都长有四条胳膊和四条腿,两张面孔。宙斯为了削弱人类的力量就把人类劈成了两半,但每一个半的身躯都非常想念自己另外一半,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渴望着有一天能重新结合。无处不在的大师弗洛伊德提出过“潜意识的双性同体”的概念,而我今早在车上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三岛由纪夫的“四部曲”。满脑子都是三岛由纪夫不费吹灰之力写成的流动的文字。 但在冬天光线过于充足的日子里,我透明的心甚至也有光线爬进。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我一边幻想自己身上生出无遮无拦的双翼一边强烈地预感到我这一生恐将一事无成。 --三岛由纪夫 《天人五衰》 我们玩的实验音乐,实验电影,其实都是老一代人玩剩下的,无奈的是,现在剩下的这些零零碎碎也不被承认了。他们老去了,成了帅气的老人,而我们继承了困顿和虚无,成为无趣的大人。

 6 ) staff簡直金光閃閃

覺得特別長,喜歡節子強暴景,片尾人頭列好美,看到J.A.Seazer,浅川マキ(頭髮也太厚),寺山後面接著出現的美輪明宏不能更感動,裡面有一段高倉健(?)不確定的浪人海浪追逐美,在寫著「自由な敵に、自由を許すな」的地上踢足球的足球隊。不確定我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就是了。
美術居然是林靜一!!然後拍劇照的居然是荒木經惟跟森山大道!!然後還有鋤田正義(David Bowie的班底)有沒有這麼閃啊寺山修司。

キャスト(役名)
佐々木英明(私/北村英明)
斎藤正治(父/北村正治)
小林由起子/現・竹林舎青玉(妹/北村セツ子)
田中筆子(祖母/北村ハツ)
平泉征(彼/近江)
森めぐみ(彼の彼女)
丸山明宏/現・美輪明宏(地獄のマヤ)
新高恵子(娼婦みどり)
浅川マキ(階段の娼婦)
鈴木いづみ(女医さん)
J・A・シーザー(長髪詩人)
川村都(インタビューを受けるダンス教師)
クニ河内(人力飛行機三兄弟)
チト河内(人力飛行機三兄弟)
川筋哲郎(人力飛行機三兄弟)
下馬二五七(隣の男/金さん)
昭和精吾(サッカー部主将)
狼情次(タックル)
原本由起夫(にんじん)
島田和明(猛牛)
虫明亜呂無(友を求む中年男)
島内三秀(友を求む中年男)
桝田隆治(友を求む中年男)
蘭妖子(狐の面の女/母)
天井桟敷
東京キッドブラザース

スタッフ
監督 寺山修司
脚本 寺山修司
原作 寺山修司
製作 寺山修司
撮影 鋤田正義、仙元誠三
美術 林静一、榎本了壱
音楽 下田逸郎、J・A・シーザー、柳田博義、クニ河内、加藤ヒロシ、荒木一郎
録音 大橋鉄夫
照明 水村富夫
編集 浦岡敬一
助監督 臼井高瀬
スチール 鋤田正義、荒木経惟、森山大道
音楽
1. ピース,ダダダ(詞・寺山修司/東由多加、曲・石間ヒデキ/下田逸郎)
2. 花いちもんめ(曲・下田逸郎)
3. あなたの思い出(詞・東由多加、曲・下田逸郎)
4. 健さん愛してる(詞・寺山修司、曲・クニ河内、唄・川筋哲郎)
5. 親父なんか大嫌いだのロック(詞・寺山修司、曲・石間ヒデキ)
6. 母捨記(詞・森忠明、曲・加藤ヒロシ)
7. 東京巡礼歌(詞・竹永茂生、曲・J.A.シーザー)
8. フリーダム(詞・寺山修司、曲・J.A.シーザー)
9. あるボクサーの死(詞・寺山修司、曲・田中未知)
10. 1970年8月(詞・竹永茂生、曲・J.A.シーザー)
11. 息を殺してる(詞・東由多加、曲・下田逸郎)
12. エンディング・テーマ(詞・寺山修司、曲・クニ河内)

 短评

bhiv2ru6# dn1u7msy# aqk8pxwo#

5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还行

最具梦魇气质的长片首作。

7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跑掉書本 走到街上!!!

8分钟前
  • mikaholic
  • 力荐

8/10。 自我解剖之作,被娼妓强暴和女医生喂乳挑逗是母亲对他的侵占,飞翔的鸟和梦见人力机是向往自由,大街上成批的亡灵乘着电车是父辈战败的体现,骷髅和浴缸里的男妓叫人剃毛是家庭变态关系的隐喻,奶奶绑在板车上等待回收是成为物品的悲剧。征婚栏目、采访、摇滚诗句和潜意识图片等影像堆砌凌乱。

1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寺山的片都一个调,单色滤镜、妓女、裸体、动物尸体、一堆意象,再加几句诗和自白,配上和风摇滚,表现青春残酷末日绝望气息,像mv不像电影

14分钟前
  • 雷宝珠
  • 较差

园导早期倒还真是从寺山的模子里刻出来的

19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我所有关于影评的知识在这部作品中都失效了,看前半段我感觉自己像在看莉莉周,看后半段主角替我喊出来了可是我不爱电影。电影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表达工具,寺山修司待着如末世的话这个时代就应该拍成这样,它已经把我对于电影的初衷发挥到了极致,感动。另,片尾有吴亦凡。

23分钟前
  • 恒源祥
  • 力荐

迷幻嬉皮的表,绝望无助的里。70年代地下实验音乐大合辑。那时的年轻人比我们会玩,我们只能玩那时年轻人玩剩下的。无奈的是,现在这些玩剩下的, 他们也不让我们玩了。一代人终将老去,最后我们却只能继承困顿和虚无,真是没意思啊。

2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这些段落的颜色真让人受不了,颓废一片。

28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寺山修司这部处女作实在是太有力量了,但又用力过猛,自传气息浓厚,大量对60年底反抗解放自由思想的记录,如同那个时代的日本新浪潮电影一样,影片拼贴风格,意识流叙事,但在这些琐碎的剧情下面隐藏着一颗敏感受伤的心。

2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神作。真的牛逼。把一部青春片拍成这样,创造力惊人。配乐满分。人力飞机,烧毁的美国国旗,打开窗帘的麦田,青春残酷物语。最后电影结束,男主的独白,我讨厌电影,再见了电影,有时候电影里的梦想照在现实中,我已分不清楚是真实还是虚假。

34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充斥着邪气和愤怒的电影,迷乱之中是铺天盖地的虚无感,千万不要指望能读懂寺川修司,他只是用一些光怪陆离的手法将脑海中的潜意识具象化,却不做过多解释,男孩在写满书法的床上完成的唯美的成人礼非常美,以及妹妹爱上了一只兔子也寓意颇深。OST五星,电影四星,寺川修的第一部长片

3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寺山修司在这部处女作最后不断用白屏闪回佐以数十个「八格牙鲁」问候这个国家以及无处安放的青春。青春应该是有愤怒的,要嚎叫要发泄要咒骂要释放要纵情声色等,要嚼碎一嘴好牙,和血和泪一起吞下。要饱满,要幻想,寺山后来诸作都能在此找到源头,然后放大,构建出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奇情异色世界。

39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虚无主义·神秘主义·颓废主义·超现实主义。这种电影总是需要哲学来解读,抑或解毒?

44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如同怨妇一般,愤怒的哀怨。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与Emily Dickinson和寺山修司同生辰这件自己藏衣领下的小虚荣,默默慢慢地成为我世界末日的慰籍和茫茫宇宙的坐标。

52分钟前
  • 推荐

“可乐瓶里的蜥蜴”,扒光它的鳞片,繁密的意象,穿着线,穿过风繁密在我身上扎着,有人被织上新的蜥蜴皮,你不要哭。早已有人们占据过那里,激烈的、无意义的反叛,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大笑。极致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它美。美能摧毁一个人吗?你要知道,生的对立面原来不是痛苦,而是美。但是痛,还是痛。五十年过去,三十年过去,还是痛。“爸爸,历史有何用?请你告诉我。”见识过那样极致的美,如何还能委身檐下良夜,顺从地生,你告诉我?纵然而今我们连放声大笑都不能。

54分钟前
  • 宽谷直子
  • 力荐

无与伦比的影像实验,各种配乐大杂烩,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悲情、时而狂躁、时而温柔、时而颓废。妹妹被强奸那场戏的配乐如万根银针戳脊骨,如万千鬼魅撕咬身躯,如万千冤魂竭力哀嚎。妹妹抱着死去的兔子在铁轨上魂飞魄散,母亲在稻田里放纵,旁边是武士刀,美国星条旗焚烧后又是性交画面,奶奶抵制美式的养老院。意识流梦境与现实交织穿插,六七十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各种激进思潮在世界蔓延,那个时候你只要拿起摄像机,任何影像素材都能写进电影史。看这种自传性质的电影,简直是对心灵的一大考验,太残酷了。作为一个东亚孤岛上的民族,这个时候的日本全面西化年轻人的信仰也崩塌地支离破碎。寺山修司的诗写得不错。

5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羞涩少年的成长,怒气冲冲的忧伤;寺山的第一部长片,全无章法,却才气纵横;影片最后,镜头缓缓扫过每一个演员及工作人员的面孔,突然很感动。

5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寺山修司电影处女作,疯狂而阴郁,叛逆而颓废。1.是为日本新浪潮代表作,各色画面的拼贴(多种单色滤镜、虹彩、褐黄老照片、由漆黑向过曝渐变的黑白影像等),多媒介穿插(首尾的电影解构、诗歌、舞台剧、漫画、伪记录访谈...),跳接,手持的甩镜晃镜,摇滚迷幻乐,加上寺山的“离家出走主义”,肆意飞扬到了极致。2.自由的向往:剧烈猛晃的前跟镜头中,少年向银幕不断跑来;多次复现的梦中人力飞机。3.破处场景:书法床单+三重音轨(音乐,念经,哭喊)+明暗渐变+无尽叠化,恍若一场高潮不断的典仪。4.拉开帘布现出异空间&抱钟的少年同[死者田园祭]。5.人兔情,空旷的拳击场,街头沙袋,佐藤荣作面具与田野上的高仓健巨幅招贴画。6.流动的真人演职员表。7.正因为我结巴,我才能琢磨字词;在真正的草场上,人应该踢骷髅头。(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