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浪花

正片

主演: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沙子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年份:200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北京浪花 剧照 NO.1北京浪花 剧照 NO.2北京浪花 剧照 NO.3北京浪花 剧照 NO.4北京浪花 剧照 NO.5北京浪花 剧照 NO.6北京浪花 剧照 NO.13北京浪花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丢脸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看清楚我说的话:我认为(注意用词,是认为,而不是觉得),你们丫这帮自以为是的“臭老鼠”话说的真有点儿过了!别tm拿摇滚乐当成你们丫可以批判世界的紫衣袈裟,别tm随便批判你的同胞、你的国家。没人是木头、没人是没有思想,劳动人民活的比你们丫腰板硬朗的多。我为我有你们丫这帮阿Q同胞,真感到强烈的耻辱。

 2 ) 无能的力量

虽然我从来就不待见joyside,虽然我也特烦外国人拍中国的记录片老问咱们6.2+2的事(用一种好奇无知天真的姿态想了解所谓的真相),虽然这的确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摇滚纪录片。。。但真实的冲击把那些个东西都冲散了,我看到了真实,贫穷,自以为是,无能的(我并不是在贬低中国摇滚,相反我很爱他)中国摇滚。那种感觉和我看完《后革命的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流浪北京》的那种感觉接近。

中国人为什么不好好说中文?我觉得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带有京片口音的英语看上去有那么点可笑,但英语除了是lingua fraca,他更代表了一种语言上的民主。和英语有关的联想是——美国,英国乃至欧洲,老外,自由。。。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拿中文写词,那如今的中国摇滚更加的什么也无法表达。至少在这个社会语境下,用英语骂一句fuck off比中文的我操你妈要来的自如的多。但恐怕真正的外国人听到了会觉得很奇异独特吧,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记录下这些新时代的摇滚青年的原因?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农村——北京的气场,能让人感到严肃,担忧,压抑,却又必须异口同声的民主。这让那些个摇滚青年也更加的忧郁,悲伤,绝望,因为他们没钱,即使是在今天,我相信他们也靠不了音乐赚钱,依然贫穷,一贫如洗,并且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别人都只是一群庸庸碌碌的傻逼,而和摇滚沾边儿的人就立马不俗了,牛逼了,男孩儿可以为了理想骨瘦如柴,女孩儿可以为了那个骨瘦如柴的男孩儿守护着他们神圣的爱情。新裤子和挂盒算是里边经济不太寒碜的,尤其是新裤子,近几年可以说混的还不错,彭磊拍片开店,其余人各有正职,大家都不光靠music吃饭,也活的自得其乐(也仅仅是看上去的),没有那么严肃,没有特别因为贫穷而变得清高不已情不自禁的自我垂怜自己,他们的音乐带着伤感,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音乐都是这样,短暂的华美所带来伤感。

但其他各位的境遇就差远了,我特别讨厌用孩子来形容那么大的青年,但我也不知道该称他们为什么。每个搞音乐的摇滚青年,自尊心都如此强烈,即使他们拥有谦卑,那也是为了装逼。内心的得瑟和目空一切,清楚的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任性和自以为是只有孩子才配,可他们在生理上已不是少年,心理上依然如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躁动。一切生活的错误都只是为了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中国摇滚乐舍我其谁,我不入其门谁入其门,贫穷的音乐人总是喜欢带着殉道般的摇滚精神去解决自己的生活,他们苦苦的挣扎着,但我相信他们有中自虐的快慰。这就是现当代的中国摇滚青年。一种无私的自我奉献的精神。无视权威,敌视政府,却又压抑的跟个好学生一样,彬彬有礼,看上去虚弱疲惫。那眼神中折射着令人心碎的委屈光芒。

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很多场景我们司空见惯。天安门,北京马路,大商场,郊区的无知农民,底层的用恐惧而迷茫的眼神看着摄像机的民众。我讨厌外国人用如此直接的手法来描绘出我们天天无视的身边世界,我讨厌他们用如此直白的手法去对比中国的“入流”和“不入流”,中国的“富有”和“贫穷”。可也正因为他们旁观者的单纯思维,让我不得不去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

无能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当我们用尽力气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之后,却依然软绵绵的,就好像卯足了劲去打棉花。
他们如王者一般的漠视着下面的人群。有人疯癫,有人无视,也有在这两群人中间犹豫的扭动身体东张西望的。哦摇滚的中国依然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格格不入奇奇怪怪让人有一种想发笑却又激动的想哭的冲动。。。

我就是那个东张西望却一直跟着节拍摇摆手臂的人。我做不到彻底的崇拜因为他们不值得我去崇拜而我又为他们的癫狂和投入所感动的浑身战栗。

最后joyside那个我不待见的主唱唱完后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个被自己的音乐忽然击垮的男孩就这样让我流泪了。

这就是无能的力量。

 3 ) 随便说几句

讲的是那几个没出来的地下摇滚人的日常生活。总体来说,没什么可取的。视点太散,人物上也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东西。有的人还特傻B,当然,在他的眼里,我也是一个傻B,只是跟他不同类型罢了。有点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打鼓的小妞,英语很好,看得出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总梳着仨小辫儿,特萌!但是她们的音乐我实在没能力欣赏。有点迷幻,以前的只听过废墟,也仅仅喜欢其中的那首 像叶子一样飞。她那个坦言在台上撒尿的主唱,应该相当糜烂吧?不敢想像。挺喜欢那个说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大哥的,其实没有多少人可以选择自己是否成为一个跳出生活系统的人,没有人。就连一向以独立存在自诩的艺术家也必须站在这个社会的边缘,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去绝缘,你以为你是吃风喝空气的神仙散人?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要承受这个社会体系所带给你的种种不喜欢。孤岛文学可以写,却不能过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4 ) 是摇滚还是笑话

曾经因为一次特别偶然,当然我后来回忆起来的时候又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必然的机会,和这部片的导演George Lindt有过接触。那个是个外表温吞,内里激烈的男人。当我和他谈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说:“这些个人都蛮好玩的。”我用了德语中“komisch"这个词,多多少少有些开玩笑的意味,他问我:“社会边缘人吗”我说:“也许。”他笑着没说话,后来我再想这一瞬间的时候,突然觉得饱含意味。我没有怀疑这个德国人拍片的热情,可是我对他这部片到底想要反映什么充满了疑惑。仅仅是因为缺乏了解而去了解,还是出于些别的什么,我不敢猜测,或者因为我根本不敢面对那个可能的猜测结果,这多多少少会有点挫伤我一向骄傲的自尊心与国家认同感。也许摇滚仅仅只是一个角度,而这个角度又恰好切合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认知与评论需要,于是借助我们愤怒的摇滚青年们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大家都特别容易愤怒,特别容易摇滚,当摇滚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得随时提防着它变成笑话。

 5 ) beijing bubbles

《北京浪花》是由两名德国导演George Lindt与Susanne Messmer)从2004年起历时两年拍摄的描述北京地下摇滚乐生存现状的纪录电影,同时也是一部纪录21世纪初期的中国首都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影像作品这部纪录片在德国制片,所以片中所有的乐手都尽量用英语讲,封面是joyside的主唱边远和他女朋友, 新裤子、joyside、 hanging on the box、 sha zi 、 T9五只北京乐队,以前在通俗歌曲杂志上曾看到他们,在北京也小有名气,都出过碟,其中非常喜欢沙子,去年迷笛的时候看了他的演出,精湛的技术和深厚的唱功让我印象深刻,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他们在北京的乐队生活,真实而狂放不羁,表现出他们对这个社会、 他们身边的人群的不同的看法,看似平凡无奇的话中实则隐含的深意,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但好像又总是格格不入。但这些都是真实的,片中没有半点的虚伪和修饰,将他们的生活和展现给我们,包括北京。这部片子很好的记录和表现除了北京地下摇滚,让我们更透彻的了解了关于音乐带给人们的影响,对待音乐的态度和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憧憬。

 6 ) 出世还是入世,中国摇滚的必然选择

    前一阵儿看了《北京乐与路》,今天看了这个,或许还有什么北京杂种需要去看,或许这就够了。
    去年这儿会儿,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翘课去找卖盘的大哥聊天儿,在北京这地段儿,能坚持到现在还在卖盘的,当年大多是在这个圈儿里叱咤风云过的,但是如今呢,能卖个盘,能在五道口倒卖个小商品的,就算不错了,而能混成这样的还多是一些京片子,一些家长是知识分子的开放家庭,于是我们还能看到了庞宽,看到了刘东阳。
    摇滚作为一种出世的生活态度,为社会上一些抱有良知,爱好音乐的文艺青年而追捧着,或者被一些对社会失去希望的堕落青年而炫耀着,而这两派人又都在这个圈子里互相鄙视着,有的时候觉得个人意愿还是要得到一个尊重,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不能强求圈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高雅,优秀,或者是所谓起码的正经。
    看到这个片子很震惊的发现莫过于混到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这个档次上的乐队,生活状态还是这样的惨淡,就更别想其他乐队了。中国摇滚这20年来很多人在抱怨在悲叹,发展了20年,不仅没什么起色,而且还有些发展的就发展回去了。个人以为想让中国摇滚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在于何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中国,傻子都知道,玩儿摇滚的不赚钱,其实在国外玩儿摇滚的也未必赚钱,但是外国有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人们可以什么也不干,靠着这个制度保障他们生活,这样对于玩儿艺术的人来说,能解决温饱,自然有时间去对上档次的东西进行思考,对这种缺乏功利色彩的事物加以关注。譬如,西方的很多汉学家也是这样,一个汉学对他们的国家能有多少帮助呢?但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他们的家庭背景发现他们多是中产甚至是高产家庭之后,有一个完善的经济保障支撑着他们为他们的兴趣,为他们的梦想而奋斗。
    每一个玩儿摇滚的人,都希望通过摆弄音乐达到出世,与众不同,或者只是简简单单的活出我自己,但是一个之于社会而存在的人都不能回避他们终有一天当青春挥霍殆尽,当年华老去,他们势必要重新入世,这时候人生的重新来过,又一次的职业选择,甚至是温饱养老的基本问题成了无法逃避,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社保制度,外国的音乐人可以一代带着一代地走,可以一个乐队混个10来年不出专辑不解散,也可以一个乐队混30多年不解散,这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当温饱无从谈起时,靠近主流,阿谀世人,势在必行。所以当外国乐队一代追随着反叛着上一代的时候,中国的乐队一代重复着一代地走,一帮人起来了又下去了,然后新的一帮人又起来了又下去了,接着又是一批新人,但是随着社会成本的提高,社会精神的愈发缺失,反映在中国早已岌岌可危的文化音乐层面,就是现在这样一个让无数人义愤填膺,无限感慨的场面,但他真的是中国这一代代摇滚青年,伪摇滚青年他们自己的错吗?当一堆2B对他们漫加指责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竟然勇敢的为自己的梦想而活着,这难道不像董存瑞,邱少云一般值得我们去景仰吗?
    当我们看到当年扭机的吉他手如今只能沦落到北京的三流酒吧里面给人家唱情歌的当伴唱,当我们看见那些霍营树村的艺术家折腾了几年开始回家种地,当我看见地下摇滚记录片儿里的乐手们当年称兄道弟的给我卖过打口cd,你会不会哀叹他们竟然如此不争气呢?但谁又曾会想起,10年前的某一天他们站在无名高地、13club的高台上看着下面无数的青年为之倾倒,为之追捧,为之神话呢?
   出世还是入世,这是一种生活态度,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
本文后刊登于《新闻周报》总第715期第2版,2012年11月12日出版,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短评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4分钟前
  • R
  • 力荐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9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10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12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14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22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很真实。

23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像回了趟北京

25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27分钟前
  • y
  • 较差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30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中国

33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35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40分钟前
  • RD
  • 推荐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45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50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52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看的我很郁闷

56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60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1小时前
  • Zigg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