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

HD

主演:爱德华·诺顿,娜奥米·沃茨,托比·琼斯,黛安娜·里格,黄秋生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大陆,加拿大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法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面纱 剧照 NO.1面纱 剧照 NO.2面纱 剧照 NO.3面纱 剧照 NO.4面纱 剧照 NO.5面纱 剧照 NO.6面纱 剧照 NO.13面纱 剧照 NO.14面纱 剧照 NO.15面纱 剧照 NO.16面纱 剧照 NO.17面纱 剧照 NO.18面纱 剧照 NO.19面纱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面纱》:恨比爱更易

  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往往有所不同,通常会令原著的风格不同程度的流失,国内国外的电影无不如此,苏童的《妇女生活》被侯咏改编成电影,全然没有了苏童灰暗慵懒的文风,而影片《面纱》同样丧失了毛姆笔峰流转的冰冷。虽然在影片结尾处诺顿所饰的费恩同样死去了,不过影片与小说对女主人公的不同处理却显出冷暧两重风格,或许毛姆的小说更加现实,以悲剧收尾的影片却透射出一番暖意。

 

爱德华诺顿想让影片充满中国风格,于是特意到中国来取景,并同样对故事的中国背景作了适当的改变,虽然好莱坞的影片要完全凸现中国是不太容易,但个人感觉影片《面纱》在这方面还是做得足够好了,毕竟以西方视角来完全真实地展现中国是不切实际的。影片中切实地加入了二十年代中国反帝运动的风潮,将中西文化的冲突放置在爱情故事的背后,使这部影片的故事建立在更具可信度的历史背景下,虽然这其中也有小小的纰漏,但是不可否认这使小说单纯关注爱情的主题得以扩展,使得影片的内容更为丰富。作为外来者的费恩夫妇与中国人在文化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帝国主义殖民时代下对外来者抵制的盲目性等,影片都有所触及,不过在这样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中也不可能挖掘得更深。

 

在影片中出现的中国人物大都面目模糊,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局限性,相比较夏雨、吕燕所饰角色的可有可无,黄秋生所饰的军官则要丰富许多。影片对黄秋生这个人物的背景还是作了铺垫,一个去过海外的中国军人,在旧军阀年代具有革命倾向的新军人。他对费恩夫妇的到来最初还是抱有抵触性的,但是由于比更多普通中国人接触过更多新思想,以及同费恩的深入交流,他最终还是同费恩成为了朋友,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费恩向督军要到了帮助。督军、团长及费恩三人的一场戏虽然不长,但却很精彩,三人之间的对话呈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构画出费恩的古板性格,最重要的是表达出对于西方人想用自己的科学和知识来改变中国的自大想法是难以实现的。由此也看得出影片在中国的内容上还是做足了功课,黄秋生在影片放弃了肢体表演的方式,以配合影片内敛的风格在表演上也含蓄了许多。

 

抛开小说来谈电影的爱情主题,影片中的丈夫费恩属于典型的英国刻板绅士形象,一位生活没有情趣且热衷于实干的科学家,有着深厚的理性色彩。而作为妻子吉蒂明显属于那种娇纵反叛的大家小姐,对于生活更多的是充满感性色彩。这样看似矛盾的夫妻关系,以及他们未爱先结婚的故事,放置于今日也比比皆是,这是一个看起来永恒的婚姻命题。如《理智与情感》中所写的那样,大户人家女子的唯一归宿便是出嫁,这种传统延续到二十世纪初也未曾有所改变,吉蒂的父母巴不得将女儿快点送出门,吉蒂嫁给费恩也属于一种逆反心理的使然,早日摆脱父母的责难。而一段无爱情铺垫的婚姻便意味着彼此关系的不牢固,贝蒂的性格注定她难以抵挡诱惑,出轨成为理所当然。

 

远赴霍乱疫区是费恩对妻子背叛的惩罚,这种处罚方式甚至有些带有自虐的倾向,仿佛带有对自己不明智的爱的愤怒。用死亡的恐惧和孤独来惩罚娇纵的妻子,就象是一种磨砾,令一直深藏闺中的贝蒂从心理上得以成熟,也渐渐认识和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看到了他工作的伟大性,于是从了解转向爱恋。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在中国其实也很常见,日久总会生情,太多人的婚姻便是如此建立起来。但是这样的爱情有时也并不牢固,因为这样的爱情是在一个危险封闭的空间中滋生,没有其他选择同样也没有诱惑,所以缺少考验。在小说中女主人公是被男主人公所感动,而影片却让贝蒂死心塌地爱上了费恩,在回到伦敦后还是拒绝了情人的邀请,这是不同的结尾,却折射出原作者与导演不同的观点,或许小说可以写得更深刻更现实些,而电影有时候却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口味,温暧点总比冰冷点好。

 

影片的故事不离奇也不曲折,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没有杀戮、性爱等一切惊世骇俗的卖点,只是在细腻之中显露着点点平淡如水的美,这种美远不同于张艺谋在《黄金甲》里用浓烈的色彩所呈现的感官之美,只是几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闪烁。有时候变态夸张的故事更容易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讲好一个平淡的故事却不那么引人注意,从这个层面来讲拍好一部《面纱》更难过拍一部《黄金甲》。

 

 

文:眉间尺

 2 ) ■■■ Edward Norton10部电影中的AB角

按个人喜好程度,把爱德华•诺顿的作品中有AB双重性格的角色做个盘点。算作给Edward Norton2009年8月18日40岁的生日礼吧。
 
另一份生日大礼链接地址:http://www.mtime.com/my/zhouliu/blog/2306912/
 
 
 
■■■ No.1 《一级恐惧》Primal Fear (1996)

角色A:一名残忍杀害大主教的教堂少年Aaron
角色B:一名声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被告Aaron

“人不轻狂枉少年”,电影中的角色是足够狂了,爱德华因为这部处女作,也有了少年狂的资本。


■■■ No.2 《魔术师》The Illusionist (2006)

角色A:从小便爱着Sophie的木匠之子Eduard
角色B:到大依然爱着Sophie的魔术师身份Eisenheim

魔术与爱情有太多相似之处:过程很复杂,结局很圆满;秘密再多,也都会水落石出;明明知道是虚假的,也愿意信以为真……诺顿表情的凝重与神秘,像极了一个真实的魔术师。


■■■ No.3 《美国X档案》American History X (1998)

角色A:对有色人种极端仇恨的Derek
角色B:浪子回头,反思过去,并避免弟弟重蹈覆辙

这样的人生一定荡气回肠,这样的角色也绝对是个挑战。一个人的改变,在外人看来就是一段时间的问题,对自己而言,却是一部罪与罚、得与失的档案。诺顿用电影书写一段历史。


■■■ No.4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

角色A:患有严重失眠症的Jack
角色B:做事极端,几近疯狂的Tyler

这是典型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Jack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几乎吞噬了他,令他窒息。直到遇见另一个自己……可以想像到生活中的诺顿也许就是这样。


■■■ No.5 《大买卖》The Score (2001)

角色A:海关门卫智障人布莱恩
角色B:野心勃勃而且很有天赋的盗贼新手泰勒

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是赢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好莱坞的偷盗大片历来都是一道上好的美味佳肴,明星扎堆、悬念迭出。


■■■ No.6 《面纱》The Painted Veil(2006)

角色A:用沉默寡言来报复妻子出轨的医生Walter
角色B:一直深爱妻子的Walter
 
从浮华却又空虚的伦敦社交圈,到跨越到霍乱横行但风光旖旎的中国南方小镇。烟花散尽,在寂寞中看清爱的真谛,爱情是在各种“经历”中才变得越来越醇香。诺顿的儒雅完全和中国南方的景色融为一体。
 
 
■■■ No.7 《第25小时》25th Hour(2002)
 
角色A:曼哈顿叱咤风云的毒品贩子Monty
角色B:入狱前的最后24小时里试图回归家庭、朋友、爱情的Monty
 
电影刻画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男人形象,同时还有纽约这个城市里肮脏的空气、人们的悲伤愤怒。但绝对不是在讲一个“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种老掉牙的剧情。
 
 
■■■ No.8 《自豪与荣耀》Pride and Glory(2008)
 
角色A:引以自豪与荣耀的纽约警察世家中杰出的一员Ray
角色B:在荣誉与正义间、家族与真相间做取舍抉择的Ray
 
“荣耀”向来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都飞了出来。
 
 
■■■ No.9 《爱在山谷下》Down in the Valley(2005)
 
角色A:活在自己编织的理想的牛仔梦中的Harlan
角色B:现实生活中是个杀人犯、绑架犯得Harlan
 
当一个人分不清理想与现实的时候,他就会有无数的不合时宜的言语、行动。我身边也不乏这种人,我对他投去不可理喻的眼光,他抛回来的依然是他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孤芳自赏。
 

■■■ No.10 《无敌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 (2008)
 
角色A:神奇绿巨人Hulk
角色B:科学家Bruce
 
不是每个人都想变成一个强大的人,至少,有人愿意做个普通的一员,可以爱,可以恨。没有绝对的脆弱,也没有彻底的勇敢。
 

■■■ 其他电影暂未归入上类:红龙、赌王之王、人人都说我爱你、性书大亨、男人爱美神、天国王朝;以及我还没看过的:偷天换日 、日落之后 、弗里达 、美国炸炮。

 

Happy 40 birthday, Edward Norton!
From SATurday!

 3 ) 电影《面纱》与毛姆的原著差太多

电影《面纱》和小说的核心是不一样的。电影讲的是爱情,小说讲的是人生。
电影中,凯蒂出轨后,沃特虽然一度很恨她,但从凯蒂进入修道院帮忙开始,他的想法渐渐转变。
凯蒂在钢琴教室弹奏着欢快的歌曲,孩子们在一旁开心地跳着,叫着,沃特从门口走过,驻足观看。这里沃特开始原谅凯蒂。
柔和的灯光下,凯蒂补着衣服,沃特看着书,聊着天。沃特笑着说:“我想你是对的,我们寻找对方缺少的品质太傻了。”此刻,他们彻底和解。
凯蒂被抗议的学生围住,遭遇危险,沃特飞跑过去护着她,牵着她的手。这一刻,她大概已经爱上他了。
晚上,两人从沃汀顿家回来后,身心交融;第二天早晨,她撑着阳伞,靠着他,坐在船上,游览乡间风景,美如画。
凯蒂怀孕,孩子可能是查理的。沃特虽然失望伤心,但犹豫后,他说,这个现在不重要了,他抱住凯蒂,表示接纳。凯蒂完全爱上沃特。
沃特不幸感染霍乱,清醒时,他请求凯蒂原谅自己将她带到湄潭府,原谅自己曾想杀死她。
虽然沃特最后死去,但相对小说,并不算悲剧。
最后,他终于如愿。正如凯蒂离开湄潭府时的童声歌谣:“我爱你已永不能忘”
几年后,凯蒂带着小沃特在伦敦的花店,那个沃特曾经向她求婚的地方。凯蒂拿着一朵玫瑰说:“看起来是有一点傻,它们不到一周就枯萎了,不值得,你觉得呢?”
小沃特说:“我认为它们很好看。”
是啊,虽然短暂,但美好,是值得的,像凯蒂与沃特的爱情。
走出花店,再遇唐森,凯蒂礼貌平和地打着招呼,转身离去,毫不留恋。
电影与小说大致情节保持一致;两人态度、情感的转变很顺畅;美丽的乡村风景、阳光穿过雾霭的画面也是我想像中的样子……
但这,并不是毛姆的《面纱》。电影《面纱》的这个片名,已经失去了它内在的含义。
毛姆在书中谈了人生、理想、人性、意义、价值,是略带沉重的;相对来说,电影只是个略带苦味的爱情片,很轻松。
小说《面纱》中,凯蒂自始至终,都没有爱上沃特;而沃特从知道妻子出轨的那一刻起,直到死亡,也未放下怨恨。
小说一开始,沃特是个道德高尚、正直理性、智慧专一的人;而凯蒂则是个徒有其表、爱慕虚荣、头脑简单的蠢女人。
此时沃特无望而卑微地爱着凯蒂,包容她的一切。虽然他知道,她嫁给自己,并不是因为爱,只是为了比妹妹早结婚,远离势力刻薄的母亲。
凯蒂因为愚蠢,与查理产生私情,沃尔特发现后非常气愤。他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而凯蒂则是不知感恩的疯狗。
此后,好人沃特的体内开始滋生毒液。他被仇恨占据,为了折磨她,甚至杀掉她,他不惜冒赔上自己性命的风险,逼她与自己去湄潭府。
所以,他并非如自己对凯蒂所所表白的,无论凯蒂是怎样的人,他都无条件地爱她。
在湄潭府,凯蒂慢慢改变。
周围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修道院中修女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梦幻般的美景、去修道院帮忙……这一切都让凯蒂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肤浅与愚蠢,让她慢慢成长、痊愈,变得快乐、充实。
沃特在湄潭府不顾自身安危救助病人,这伟大崇高的精神让凯蒂感动,修女们夸起他时,她也会感到自豪,但是她仍然不爱他。
她对修女们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对沃汀顿的满族女人充满好奇,她开始寻找内心的安宁,寻找爱,追寻人生的意义。
凯蒂改过自新,放下过去后,她希望沃特能原谅她,但不是为了她,而是为了沃特自己。但沃特没办法忘掉过去。因为他不仅恨背叛自己的凯蒂,更恨在爱情中卑微屈辱的自己。
凯蒂怀孕,孩子很可能是唐森的。这终于成为压倒沃特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再也无法承受,故意在救治中割伤自己,感染病毒,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沃特躺在病床上时,心中充满怨恨。正如凯蒂去见他最后一面时所见:“好像此时此刻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振翅的飞蛾,两只翅膀因为载满怨恨而沉重不堪。”
凯蒂乞求着沃特的原谅,但全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沃特没有怨恨、轻松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时,弥留之际的沃特才突然醒悟,因而他说“死的却是狗”。
“死的却是狗”出自歌德史密斯的《挽歌》。大意讲一个好心人收养了一条狗,然而有一天,这条狗突然发疯咬人。大家都在谴责这个不识好歹的疯狗,并认为这个好人会受伤而死,因而纷纷叹息;但结果,这个人没死,死的却是狗。
沃特以为自己是好人,但其实他被恨意腐蚀殆尽,体内流满毒汁;他以为凯蒂是不知感恩的疯狗,但凯蒂却在湄潭府这人间地狱,完成了自我救赎。
沃特的死之于凯蒂,正如凯蒂母亲的死之于父亲。他们虽感到遗憾,但也都大松一口气。他们的死,让父女两可以开始走向新的人生,全然不同于以前的,真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电影《面纱》是倾一座城,成全两个人的爱情;小说《面纱》是倾一座城,让凯蒂揭开生活的面纱,找到人生的真谛。

 4 ) 毛姆小说《面纱》书里书外的故事

日期:2007-01-27 作者:安迪 来源:文汇报
 
 
 
 
    一
    
    一九一九年秋天,毛姆带着他的同性密友哈克斯顿,途经美国,在纽约和芝加哥稍事停留后,来到亚洲。他们从西贡经香港到上海,然后北上天津、北京,再转回上海,坐船溯扬子江而上,一直到山城重庆。第二年元月初返回上海,又去香港住了几天,最后取道苏伊士回英伦。
    
    根据在中国历游四个月的见闻经历,毛姆写出了三部作品:随笔集《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以北京为背景的剧作《苏伊士之东》(1922)和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The Painted Veil,直译为《彩色的面纱》,1925)。
    
    毛姆在《面纱》的序言中说,这部小说的灵感得自于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诗句。一八九四年,毛姆还是医学院的学生时,去佛罗伦萨度假,房东的女儿教他读《神曲·炼狱篇》。其中有这样几句:“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带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黄文捷译文)房东的女儿向他解释说,皮娅(Pia,董桥译作“碧娅”,显然更传神)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她居然没有死,她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下去。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的名作《碧娅》画的就是这段哀艳的故事。
    
    这段故事激发了毛姆的创作想像力,持续了好多年,一直到他去香港,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寻找到合适的角色,才写出了《面纱》。
    
    二
    
    《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就是‘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吴笛译文)
    
    凯蒂是个漂亮而虚荣的女孩,择婿多年,但到了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眼看就要变成老处女了。这时,一位在香港工作的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凯蒂慌不择路地嫁给了他,并随他一起远赴香港。婚前没有多少了解,婚后凯蒂更是发现他毫无魅力可言,是一个“矜持、保守、冷漠、自制”的男人。就在她对瓦尔特越来越厌倦的时候,英俊潇洒的助理布政司查尔斯·唐出现在她面前,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频频幽会。某次,他们在凯蒂家中午幽会时,被瓦尔特发现了。但瓦尔特不揭穿也不声张,而是申请去内地瘟疫流行的“湄潭府”,要凯蒂随他同往。事到如今,凯蒂只好向丈夫摊牌,她嫁给他是个错误,而此时她全心全意爱的是查尔斯,她要和瓦尔特离婚然后嫁给查尔斯。凯蒂原以为查尔斯也会像她那样,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她结婚。但查尔斯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前途,不愿与妻子离婚,并明确对凯蒂说:“一个男人深深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
    
    凯蒂绝望之余,只能和瓦尔特一同去霍乱疫区。在湄潭府,瓦尔特拼命工作,得到了当地军民的爱戴,也得到了在那里救援的法国修女的尊敬。凯蒂认识了那里的海关助理专员韦丁顿,又在韦的引导下去了修道院帮助那里的修女照顾病人孩子。在工作中,她逐渐忘了查尔斯,对瓦尔特也慢慢产生了好感。然而,就在得知凯蒂已怀孕后,瓦尔特却不幸染上霍乱去世。临终对凯蒂说的一句话是:“死的却是那狗。”
    
    凯蒂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韦丁顿解释说,那是高尔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那狗。
    
    凯蒂回到香港,查尔斯却让太太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住。又和查尔斯重新上了一次床,凯蒂为此极端嫌弃自己,匆匆料理一切后,她回到伦敦,此时她母亲已去世,她就随着父亲一起去了巴哈马群岛。
    
    三
    
    这部小说毛姆写得很不顺利,是他第一部写了好几年的小说。其间他又出了几次远门,直到一九二四年九月才完成。小说从这年的十一月开始在纽约的一本杂志上连载,十二月起在伦敦的杂志上连载,次年四月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首印八千册。
    
    小说在连载时,在香港有位和小说主人公同姓的莱恩,要告毛姆的状,毛姆花了两百五十英镑平息了这场官司,并在小说正式出版时把主人公的姓改成费恩。同时香港助理布政司也认为其名誉受到诽谤,毛姆只得将故事发生的那个殖民地香港改为虚构的“清源”,后来的版本又改回来了。
    
    由于书刊的介绍和这场“侵权”官司,《面纱》出版后几乎成了畅销书,短短几年在伦敦就重印五次,印数高达两万三千册。以后又改编成舞台剧在伦敦上演,一九三四年又改编成电影,由葛丽塔·嘉宝和赫伯特·马歇尔主演。最近再一次搬上银幕。
    
    评论界对《面纱》的褒贬很不一致,法国评论家许为经典小说,而英国的《旁观者》杂志却认为“落入俗套、做作、不可信”,英国的著名传记作家林顿·斯特拉奇卧病在床时读了小说,评定为“二等一级”。
    
    四
    
    如同毛姆的所有小说的主题,《面纱》所揭示的也是:爱情、婚姻都是不真实的彩色面纱,揭开这层面纱,“将是一条通往宁静的路”。
    
    小说出版后,有评论家认为小说中那位“矜持、保守、冷漠、自制”的瓦尔特就是毛姆本人的写照,但毛姆自己说那是以他哥哥弗里德里克为模特的。晚年毛姆还跟他侄子罗宾说:“我曾在我写的一本书里描绘了你父亲的肖像,我想就是《面纱》那本书。”毛姆一辈子和他的这位兄长不和,据罗宾说:“他有许多理由厌恶我父亲——而理由之一是妒嫉。”
    
    而小说中借瓦尔特的口对凯蒂说的话:“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有论者认为这其实说的是毛姆的太太西莉尔。毛姆和他太太结婚后就后悔,他总觉得是西莉尔设下陷阱害得他娶她的。他们结婚后共同生活了十年(其间毛姆还不断带着同性密友出游),双方都感到这是不幸的十年。毛姆对西莉尔的恨伴随了他的一生,因此,在他笔下,是不可能找到感人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五
    
    《面纱》出版后两个月,正在热恋中的陆小曼就读了这部小说,在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陆小曼写道:“因为没有气力所以耽在床上看完一本《The Painted Veil》,看得我心酸万分;虽然我知道我也许不会像书里的女人那样惨的。书中的主角为了爱,从千辛万苦中奋斗,才达到目的;可是欢聚了没有多少日子男的就死了,留下她孤零零的跟着老父苦度残年。摩!你想人间真有那么残忍的事么?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为故人担忧,平空哭了半天,哭得我至今心里还是一阵阵的隐隐作痛呢!想起你更叫我发抖,但愿不幸的事不要寻到我们头上来……”
    
    显然,陆小曼误读了《面纱》,却不幸而预示了她自己后来的命运。
    
    (《面纱》[英]W.S.毛姆著阮景林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 ) 面纱背后 是怯懦的心

       在一片如水墨画般的青山秀水间,缓缓飘来一叶竹筏。竹筏上坐着面容清瘦的英国绅士,身后是他美丽、娇柔的妻子……初看电影《面纱》,优美的景象,和淡淡的色彩,都显得与众不同。

       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男女主角吉蒂和沃特之间,仿佛总是隔着一层模糊的面纱,从未走进过彼此的内心。他们从相识到结合,没有经历过爱的磨合。凯蒂是典型的英国少女,虚荣、脆弱、爱幻想,她厌倦丈夫沃特的沉默、拘谨,与已婚的查理陷入了婚外情的漩涡……出乎意料的是,沃特发现后采取了极端的报复手段——带着被情人遗弃的妻子远走他乡,来到霍乱肆虐的中国小镇。

      也许大多数人都一样,一辈子也不会遇上《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荡气回肠的爱情。《面纱》中的爱情,不是浓墨重彩的渲染,而更接近细水长流的温润。沃特与吉蒂从冷漠、隔阂、彼此厌弃,到在异国偏僻环境里的彼此陪伴,一点一滴地理解、感动和依恋,都发生得细腻而又平淡。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电影,甚至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时代特征比起来,爱情的成分一开始都显得无足轻重。导演抓住了毛姆原著中对人性的披露,用好莱坞式的镜头来表现当时的中国社会,影片因此有了一种特别的异国情调。结局则摈弃了原著近乎残忍的现实色彩,更切合观众的心理期待——生离死别之际,两人终于解开了情感的面纱,发现爱的真谛,吉蒂也完成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有评论说:“《面纱》提升了毛姆原著小说的境界,把拘谨的高尚转化成了真诚的激情。”我对此不予置评,毕竟小说和电影的手法迥异。毛姆认为好的小说自己就能说话,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者标举意义;电影则通过声光影像等各种手段,在观众心里留下具象的记忆。所有的感悟,最终都汇聚成画面:沃特死后,吉蒂怀着孩子离开了他们曾经彼此深爱相依的地方。“太阳升起了,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它穿过稻田,越过小河,在广阔的土地上起起伏伏,一直延伸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女人不会因为男人道德高尚而爱上他,带着面纱的脸,也永远无法走近对方,除非你看清自我,包括丑陋的内心。人性之复杂,心灵的怯懦,恰恰体现在对爱情的态度上。沃特明明深爱妻子,却不会表达情感,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是怯懦的表现;而吉蒂,不管是嫁给沃特,还是被查理吸引,都出于自身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同样出于怯懦和自私。古往今来,最美好的爱情,是让你认识真正的自己,更勇敢地走下去。

      “在清澈的泉水边,我漫步;泉水如此美丽,我依溪而浴……唱吧,黄莺唱吧,为你心中的爱。你满心欢喜,而我的心却在哭泣。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主题曲《在清泉边》响起时,电影又回到了优美、柔和的旋律里,他和她的故事,已随着音乐没入时间深处……

 6 ) 难以揭去的"面纱"

   昨日还是心心相印的情人,今天就可能南辕北辙。
    很多童话爱情故事的结尾是,公主和王子结婚了,在城堡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谁也不好告诉孩子,公主和王子结婚以后,会吵架,会变心,会同床异梦,还会引发特洛伊战争一类的纷争。若是贫贱夫妻,财米油盐的摩擦也足够把婚姻磨砺成一床又粗又硬的被子,可通常情况下,男女们即使不舒服也还是憋着骂着盖着上床了入睡了。
    生活是一只奇妙的手,它往往摧毁幻想,有时却也能铸造永恒。曾经错位与背叛的男女,也可能历经种种磨折,合为一轨,萌发真挚深刻的爱情。
 
    当我看到那些秀气的山峦,安静的竹林,清澈的河水,小而工整的稻田,我幽幽地叹气:呵,桂林。古老的屋檐,低矮的石拱桥,水车带起的潺潺流水……电影里,美丽的广西古镇,迎来一对饱受煎熬的英国夫妇,并发生着惊心动魄的霍乱。
    吉蒂,聪明美丽,弹一手好琴,却自私娇惯,情绪冲动;她性情自由天真,不愿意受约束,喜爱风趣而浪漫的男人,乐于参加热闹繁华的聚会。(呵呵,如同我们大多数女人一样)
     男主角呢,沃特医生。修长的身体,薄薄的嘴唇总是紧紧抿着,一丝不苟的头发终日不乱,如同他过于整齐有序的精神世界。他对吉蒂一见钟情,他爱她的聪敏可爱,温情脉脉地对吉蒂说:我会尽我所能让你快乐。这句话很美妙,打动了原本就想逃避家庭压力的吉蒂。他才华出众,学识丰富,工作专注,救死扶伤,风度彬彬,简直是一位君子。但他木讷,缺乏情趣,某方面看来甚至是笨拙的,他总是不善于表达自己。所以他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他带她游览威尼斯的时候大谈水利工程,在她想参加舞会的时候带她参观画廊……
     吉蒂一言道破天机:“女人不会因为男人品德高尚就爱上他”。她更需要一个热情、善解人意、机灵风趣的情人。于是,在离乡背井与所嫁非真心所好的失落里,吉蒂与上海一位外交官有了露水情缘。她以为对方是爱她的,但后来发现,她只不过是对方后花园中的区区一朵。
     沃特并非圣人,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发现妻子的出轨后,他出离愤怒了。他爱她,所以也格外地恨她。他主动申请前往霍乱横行的地区担任治疗医师,并以张扬妻子通奸的丑事为要挟,逼迫她一同前往。
    这是一趟惩罚之旅、自虐之旅。一开始,他就做好了不回头的打算。
    他们住在已经感染霍乱死去的前医生住的小楼里,分房而居。他每天去查看病情,投入地研究控制疫情的方法,而将她搁置起来,把她晾在寂寞冷清的空气里,几乎与世隔绝。她试图与他交谈,却被粗暴地拒绝。
    来自修女的一次邀请让吉蒂参观了镇上的孤儿院。她也是善良的,真心愿意和修女们一起帮助那些无助的孤儿。渐渐的她又得到了快乐。吉蒂为婴儿换尿布,巧手制作可爱的纸风车,在破钢琴上弹起欢快的节奏。乱世里,孤儿院里有着珍贵短暂的温馨。沃特偶遇这些场面,他动情地注视她。其实,他还是爱着他。
     她一度怀念她那在上海的外交官情人,可当她发现对于情人来说她只是“二流女人”的时候,她绝望了。是的,这是合理的情节。对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绝望后,我们的女主角才能放下心魔开始新的生活,也才能真正开始感受她丈夫高贵的人格魅力。在这个残酷的霍乱之地,贫病与死亡驱散了浮躁的欲念,铅华尽去,高贵的金子得以发光。他们重新认识了对方,从对立,到相互谅解,到相濡以沫。
    她真正爱上了她,他也真正地宽恕了她。
    他们缠绵,远比新婚之夜甜蜜。
    然后就是死亡带来的永恒。
    我自己有一句“名言”:恋爱中的人若一直相守下去,爱情会死(转变为亲情其实也是爱情之死的一种);若要爱情不死,惟有以生命为代价。这个歪理,体现于种种该死的蛊惑人心的故事之中,比如《梁祝》,比如《孔雀东南飞》,比如《泰坦尼克号》……还有这一部改变自毛姆小说的电影——《面纱》。
   沃特医生最终像白求恩同志一样以身殉职,葬在了异国他乡。这本是他这趟自虐之行的预期结果。但他和她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能够有机会打破坚冰,揭开隔在彼此之间的重重面纱,收获一段因为死亡而完美的爱情。
 
    为什么总是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我们才可以沟通彼此呢?我想起《通天塔》里那对发生婚姻危机又因枪击事件达成新谅解的美国夫妇,我想起了张爱玲《倾城》里因战乱而成就一段真诚姻缘的白流苏与柳原……我更想起了许许多多困顿在生活俗务中、消解了热情和想象力的其他夫妇,他们彼此间戴着愈来愈厚的面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且,我们谁能断言,如果沃特与吉蒂能够平安地一起度过霍乱,回到平静的英国城市中生活,是不是就一定能维持那份透彻的爱与恕?
    爱情没那么伟大,也要天时,地利,人和才会有恰如其分的结局。结婚不是最后结局,因为生活的条件会一直在改变。惟有死亡,让命运之手终止在最美好的一刻,从而造就了永恒。

 短评

最精彩的是配乐

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她褪下套裙,他上前吻住她那一刻。我便又泪流成河了。

7分钟前
  • 鸳鸯
  • 力荐

回眸时,是否还能看到你靠在门边挺拔削瘦的身影。

8分钟前
  • ivypan
  • 推荐

诺顿真儒雅啊,太迷人了~~我发现黄秋生有英音诶!很多电影多年后再看一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次我决定给五星。

9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婚姻对于男人来说是赌自由,对于女人来说是赌幸福—毛姆

10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推荐

大概是我浅薄,可我爱这个电影多过于毛姆的原著不知多少倍。。

11分钟前
  • 乐乐乐了
  • 力荐

“我曾经在莫斯科受训,如果你不喜欢说英语,咱们可以说俄语。”

12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如果非得说女性的独立就是对男人和爱情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念头的话,那其实独立了也没啥意思。

17分钟前
  • 容安
  • 还行

彼时,言笑晏晏的少女闯入他的眼帘,一个倩影迷醉了一生。东方山水小城,埋葬了他的一切,唯有请求原谅是他最后之言。中西方元素的结合混搭出了奇妙的味道,天堂般的山水美景下是愚昧落后疾病肆虐的炼狱。两个人踉踉跄跄闯入,在陌生的环境下重新相爱,和风景一样美好。演员摄影风景配乐故事都太美了。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爱德华诺顿果然没令我失望,生老病死前的爱情总能被放大,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模糊和平年代的不忠,死亡才可以为重燃的爱火定格,所以沃特一定要死,不然灾难过去之后的日子,被忽略的丑陋和缺憾总会不失时机地泛起,仿佛池塘里的淤泥,经不起折腾。死去了,才可以永垂不朽。记忆中的总比眼前的深刻长久

27分钟前
  • 松花蛋
  • 推荐

爱到分离才相遇。

31分钟前
  • sukida
  • 推荐

东方,在老外们眼中还是如此细腻和朦胧的。

33分钟前
  • 张樾
  • 推荐

这两日读毛姆的原著,时隔十年又将影片翻出重温。不得不说电影的改编提升并丰富了原著,紧凑节制,删去了叙述中罗嗦的枝蔓,但俨然却是另一个故事了。女主的悔悟和丈夫的死都更有力量。在毛姆笔下却淡漠缺乏说服力。我始终相信爱是尊敬之上生长出来的情感,鄙夷轻蔑却欲罢不能的,不过是不甘的执念。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刚读完小说就看根据它改编的电影,记忆清楚,区别与优劣立现。小说故事性强,适于改编。加中两国2006年合拍,在上海与广西取景,总美术师又是中国的电影美术大家屠居华,所以影片的环境、居室、服装等视觉体现都比较到位、准确;外国导演及演员则中规中矩,缺少光彩。内容上增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人的斗争及努力治愈霍乱疫情的正面情节,这是原小说没有的。主线也改为主角夫妻的最终理解和温情。只是这样就丧失了原作对人物及人性阐释的尖刻和酸楚。而这个独特的个性,正是毛姆一生所追求的。

3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我想你是对的,我们寻找对方缺少的品质太傻了。原谅和爱比抱怨和恨美多了。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脱去你的面纱,脱去我的面纱,让我看看你。

39分钟前
  • ☂ 莎拉公主
  • 力荐

“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两个人心灵距离的拉近也许才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4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诗意的山水,咯吱作响的木屋,摇着香扇仍抵挡不住的微汗;慢悠悠的竹筏,音色不佳的钢琴,幽暗灯光里仓促炽烈的拥抱⋯⋯我爱你已久,永世不能忘。

47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配乐很赞呢!法国民谣【在清澈的泉水边】

5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力荐

美的一塌糊涂,我指诺顿,也指Naomi,也指风景,也指爱情。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53分钟前
  • kissdemon
  • 推荐

根据毛姆小说改编,中美合拍的爱情片。20年代民国场景很真实,剧组真是用心了!糯米和诺顿演技依旧绝佳(两人也是制片人)。缺憾和离别总是伟大爱情的必备元素。西南的濛濛雾霭和异国的偏见隔阂终没能阻挡面纱的揭开。当爱与责任合二为一,恩典就会与你同在。ps:女神和服装+0.5,风景+0.5 (9.0/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