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追踪

已完结

主演:王志文,刘佩琦,岳秀清,何冰,孔琳,吴军,李冰冰,郝戎,李丁,赵丽娟,李连义,张少华,金淑媛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5

 剧照

无悔追踪 剧照 NO.1无悔追踪 剧照 NO.2无悔追踪 剧照 NO.3无悔追踪 剧照 NO.4无悔追踪 剧照 NO.5无悔追踪 剧照 NO.6无悔追踪 剧照 NO.13无悔追踪 剧照 NO.14无悔追踪 剧照 NO.15无悔追踪 剧照 NO.16无悔追踪 剧照 NO.17无悔追踪 剧照 NO.18无悔追踪 剧照 NO.19无悔追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悔追踪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九四九年秋,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北京城里一片欢腾,清查特务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土刀唐胡同里,刚刚接管了旧警察局的年轻派出所所长肖大力正忙着维持群众游行的秩序,偶遇一个熟知兵器的教书匠冯静波,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为了查清冯静波的身份,肖大力搬进了土刀胡同十五号院,与冯静波做了街坊。冯的真实身份确实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代号"5182"。恶霸四阎王为他发了委任状,接受"白眼镜"的命令。深夜,"白眼镜"前来交待任务,冯的特务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白眼镜"为冯送电台时被肖大力等人击成重伤,临死前只说出5182几个字。肖大力认为冯有重大嫌疑,让他注意四阎王的行踪,借此对冯旁敲侧击。曾在妓院做使唤丫头的大眉子参加了夜校扫盲班,她爱慕冯老师的才华,常主动为他做家务。冯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请大力保媒娶大眉子为妻。大力找大眉子谈心,拐弯抹角说冯是特务,可大眉子自觉出身... (展开全部)   一九四九年秋,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北京城里一片欢腾,清查特务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土刀唐胡同里,刚刚接管了旧警察局的年轻派出所所长肖大力正忙着维持群众游行的秩序,偶遇一个熟知兵器的教书匠冯静波,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为了查清冯静波的身份,肖大力搬进了土刀胡同十五号院,与冯静波做了街坊。冯的真实身份确实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代号"5182"。恶霸四阎王为他发了委任状,接受"白眼镜"的命令。深夜,"白眼镜"前来交待任务,冯的特务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白眼镜"为冯送电台时被肖大力等人击成重伤,临死前只说出5182几个字。肖大力认为冯有重大嫌疑,让他注意四阎王的行踪,借此对冯旁敲侧击。曾在妓院做使唤丫头的大眉子参加了夜校扫盲班,她爱慕冯老师的才华,常主动为他做家务。冯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请大力保媒娶大眉子为妻。大力找大眉子谈心,拐弯抹角说冯是特务,可大眉子自觉出身下贱,婚事全凭大力做主。大丈夫刀剑笑新传之决战撞鬼实录之地缚恶灵黄石前传童子功湿地雏鹰大内密探零零发(粤语版)女王的柯基破战翻开每一页超胆侠第二季高跟鞋阿尔卡塞尔谋杀案最后命令李小龙:勇士的旅程乐器1998大进军——南线大追歼我家有个赵大咪前夫总动员第一季宇宙追缉令英语过道什么叫做爱神圣的王冠中华厨王之厨王之王爱在生死边缘废柴联盟(2016)海昏侯极地营救2002当下完美龙咁威神母峰之谜家有六子糟糕的夜晚麒麟幻镇渺生一页弗兰克2014女生日记之做决定事务所爱的漩涡危情关系

 长篇影评

 1 ) 我所看过的最佳电视剧

机缘巧合,接触到了《无悔追踪》,短篇小说原著张策,很快就看完。小说比起电视剧来还是略显单薄,电视剧的丰满得感谢编剧史建全,感谢导演尹力(云水谣),感谢王志文刘佩琦李冰冰何冰诸位演员,感谢九十年代的惊艳。

一直以来,对电影,电视剧很是挑剔,尤其是后者,跨度一般更大,意味着完全看下来需要花费时间也更多。看烂片是浪费时间精力,看垃圾电视剧垃圾综艺节目更是谋财害命,至于“快进”跳着看那还真不如看剧本看原著,阅读总是更快嘛。我眼中的佳作,不是爆米花片儿式的爽,不是无节操的堆砌段子的笑,不是种种手段催你掉眼泪,更不是现在时兴的拼大腕儿,这些太肤浅。感官的刺激从来都瞬时的,值得回味的才是佳作。正如佳肴得色香味俱全,写作好得书法和作文都够棒,电视电影也得录音,摄影,布景,导演,演技,剧情,剪辑等等都好才行。此片豆瓣9.2分,真没有水分。

评价国产电视剧,一个片值不值得看,只消喵几眼就O了,配音。一个配音都做不好的电视剧,就好比一家卫生消毒都做不好的医院,好比一个一种HelloWorld都不会写的程序员,你对他还会有什么期待?同期声想做好得成本高况且有时候高成本还不一定能做好,后期配音节约成本方便控制业界主流。可是,现在的98%国产片你后期配音都做得让人看起来难受听起来更难受,也真是不容易,归根到底是态度不端正。看豆瓣有人说此片同期录音是北影老教授,声音后期是郑春雨,得过多次最佳录音奖,基本功有保证。

编剧是张策和史建全,一个是小说原著,一个是老北京编剧。史作品不多,更有名的俩是《鬼子来了》和《三枪拍案惊奇》。与其说此剧是现在已经泛滥的谍战剧,不如说他是一部年代剧,徐徐道出四十多年的中国现代史,从1949到1988。国家的新生,开国大典,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胡风案,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金门炮战,反右倾,人民公社,大跃进放卫星全民大炼钢铁,除四害打麻雀,修正主义刘少奇,文化大革命,林彪坠机,知青上山下乡,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信,严打,五讲四美三热爱,物价闯关......这对酷爱历史的我如同饕餮盛餐,巧妙的是,编剧并没有过多笔墨来渲染这些现在史上的大事情,大多只是通过有限的场景一代而过,它或是存在演员的寥寥几句对白,或是墙上的标语的变化,或是镜头上主人公手里的报纸听到的广播,甚至是小学生跳皮筋唱的歌谣,唏嘘历史的无情和沉默。编剧是老北京土著,剧中极具个性的俚语,歇后语,脏话道尽了北京的事儿,也因此剧才发现很多会说不会写的字儿该怎么写了。

说说场景/道具。刘佩琦饰演的警察肖大力,他的戏服——警察制服从进程接管时的黄青军装,到黄警服,到白/黑警服,到80年代初老绿警服,让我大开了眼界,活脱脱一中国现在警察制服史。这其中还包括了配枪的变化,三八到毛瑟再到勃朗宁,细节处理可见一斑。更不用说那些墙角旮旯只有我这等专门暂停才能看得清楚的布景,墙上的标语,胡同口小学里黑板报的内容,繁体和简体,墙上领袖的画像,派出所桌上电话/桌椅,肖大力和冯静波家里的家具,医院的玻璃和器械,酒楼的桌椅,等等等等,都在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可能是我们的父辈爷爷辈所曾经万分熟悉的东西,我有眼缘还能一一见到。

不得不说说演员了,那是1995年。95年正值巅峰的王志文,饰演的是冯静波,让人心疼的从来不尽责的国民党特务,信仰三民主义却一步步接受共产党教育的“改造“,心中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辈子,其担当其文人风骨印象深刻。王志文是我最早记住名字的演员,源自小时候看的那部《刑警本色》,我说这人的眼睛额头跟我爸怎么有点像,顿生亲切,长大才知道他是属于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大影星,潇洒倜傥谁不爱呢。95年还算是崭露头角的刘佩琦,小时候看大宅门就住了他忒像邻家叔叔的感觉,本剧中肖大力那蛮横,实诚,热心,”看了两年青“的进城干部到派出所所长,又到最后放弃局长放弃正处甚至只要副所长只为紧盯冯静波一辈子,一根筋,老黄牛无私奉献,却也自己把自己陷进不幸命运的漩涡。95年还在跑跑龙套的何冰,对他的印象是《书香门第》,大火特火的《大宋提刑官》其实没看过....剧中是热心的街道小子宣扬党的政策,积极抗美援朝失去一条胳膊和两只手却不幸被俘,被开除党籍,遭受将近三十年的不公正待遇,痴情专一的人儿最后却守到了当初的朝鲜姑娘。95年还稚气未脱的李冰冰,说话还不是那么自然,总是不由自主地抿上嘴唇。冰冰这么些年来怎么着也是一台一台话剧一部一部电视剧积累实打实积累过来,比另一只冰冰不知道要漂亮和高明到哪里去了!延续上一辈恩怨悲哀的抗美,她的人生让人惋惜。95年饰演肖大力大儿子新桅,同样悲哀的不能自主的人生,演员名叫郝戎,他现在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助理院长兼表演系主任。还有盖中盖腰不疼腿不酸高钙片的老大爷,婆婆老妈老鸨老奶奶街道主任专业户张少华,还有反派专业户国民党旧警察王六斤,还有出场不多每次都拧巴着脸的磨刀的,无不印象深刻。

此剧是北京电视台和公安部合拍,但是当年却没有在北京上映,因为96年的接受不了剧中明显的“同情美化敌特分子”,后又因为种种被禁十年,据说是因为文革。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莱蒙托夫的诗我也看了几首,展览会的图画我已经循环听了几次,久久在胸口不能散去的还是对剧中人物命运的牵挂,和对历史的慨叹。历史是无情又残酷的,它笑嘻嘻地摆弄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它也是任人打扮的,放近了因为被遮蔽所以看不清楚,放远了就更模糊以至于雌雄难辨。历史却总是相似的,读史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兴替。我们惊讶和慨叹那些可笑的荒诞的一出出黑色喜剧,却不由也置身另一场荒诞喜剧。古人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只愿,历史沉淀下来的总是那些纯真,善良,美好的东西。

 2 ) 一点微小的思考 v1.5(不知道取啥题目了)

看了一篇豆友的推荐才接触到这部现在已非常冷门的好作品,好久没有这种能让我一口气看下去的剧了,虽然是95年老掉牙的片子。本剧虽然打着谍战片的幌子,其故事内核却是反思历史和探究人性。

它将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间的社会变迁刻画得真实生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能让人从思想行为到社会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社会变革迅猛的时期,“见风使舵”追赶潮流的人往往能抓住机遇实现价值,而像两位主人公一样坚持原则的人却历尽艰辛。从前的特务头子在两岸合作方兴未艾之时摇身一变成了招商引资的座上宾;心术不正的女老师因为嫁入官家便可骄纵横行。为国家尽忠职守的人民警察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勤恳工作的人却二十年为了户口和编制徒劳无功;连在朝鲜战争中付出断肢的志愿军战士,只因被俘后得救而多年无法入党。这让他们疑惑于自己的善良和正直到底意义何在。这与我们的道德直觉也是存在冲突的。

这种社会状态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微妙有了更深的体会与困惑。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片中的派出所所长肖大力和国民党特务冯静波也从来不是正邪两立的,他们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属性有着很多的模糊和交叉地带。二人虽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在很多事情上却殊途同归,他们只是对社会终极价值及其实现方式有着不同认知。由此观之,除非是公认的反人类分子,否则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不能成为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更何况如历史经验和片中情节展现的那样,同一个政党领导下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中都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呢?

有些惊讶于当时的审核尺度,能允许把这么多并不太光彩的历史描写出来,看来深刻的作品确实需要一定尺度空间。同时,扎实的剧本、演员收放自如的演技与平实稳健的表演风格足以让现在的编剧和年轻演员汗颜。要知道,当时的王志文29岁,就能饰演年龄跨度如此大的角色,李冰冰才22岁,就能把这么复杂的人物情感拿捏好。

现在为何拍不出这样水准的作品?一方面是尺度问题,一方面是市场决定一切的虚浮风气。当有艺术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曲高和寡、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人只好变成商人,想着先积累资本,才能追求艺术。然而久而久之市场形成了一种惯性,很多人也就忘了当初的追求了。当然,这种趋势近年来有扭转之势,偶尔有亮眼之作问世,更多的人开始探索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方式。希望这不是昙花一现。

 3 ) 山顶上的人——重看《无悔追踪》

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公安反特题材电视剧《无悔追踪》,尽管出自著名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有着公安部这样特殊背景的官方背书,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在国内引发太大的反响。多年以后,当这部当年被埋没的精品剧作被有心人重新发掘,人们发现无论是对共和国史见微知著的描绘,还是在理想主义化角色的塑造方面,它都做出了国产电视剧中少有的深入探索。

《无悔追踪》的故事由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北京土唐刀胡同的民警肖大力在巡逻中发现辖区内一位名叫冯静波的小学教师形迹可疑,为了查清冯的真实身份,肖与冯展开了数十年的较量,在这期间,新中国在风雨坎坷中奋力前行,两个人以及他们各自家庭的命运也因此历经种种辗转反复。然而尽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却始终都坚守着各自的初心和信仰。

一、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按照主旋律作品的传统创作规律,最稳妥保险的做法是为典型角色立传,塑造一位遍布闪光点的正面先进人物。但《无悔追踪》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了“一正一反”的双雄对决模式来编纂故事。剧中为民警肖大力设置了一位缠斗数十年的“对手”——小学教师冯静波,冯静波这一“反派”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特务之外,他还兼具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如果对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的历史稍有了解,便会意识到这样一位身兼双重身份的“反派”角色,注定将呈现出一种与过往同类作品截然不同的复杂性。

作为一部主旋律“命题作文”,本剧创作的本意自然在于歌颂肖大力式的,忠于共产主义信仰,为了探求真相矢志不渝,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基层民警,但由于剧本的创作者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加之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在建国后数十年的社会运动中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冲击,这就让编导在有意无意间将自身对于过去历史事件的种种反思,自我思想变化的轨迹,自我性格弱点的批判,包括对理想化人格的想象,统统投射到了冯静波这一角色身上。尽管冯在剧中未免被塑造得有些过于全能( 虽然他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地理教师,但他却在文学、语言学、历史、经济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造诣,甚至对自然科学和手工发明也极为擅长),但他在剧中数十年间种种细微的心理变化,的确反映出了跨越新旧两代社会的一批知识分子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在剧作的前半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整部剧作所抱持的知识分子视角(主要是前半部分)与所呈现出的知识分子气质是相当明显的。这点一方面体现在编导对于各种特定历史时间段与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该剧的剧本创作始终保有一种强烈的自觉书写历史的意识,通过各种方式(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将新中国四十年的历史浓缩其中,表面看来是胡同里几位街坊的琐碎日常,实际上却已暗暗写就了一部国史。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对历史见微知著的还原,其实是沿袭了《茶馆》的叙事传统,为老舍先生的这部名作进行了一番续写。倘若对共和国成立后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所了解,对片中那些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插笔闲话,就会更加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剧作在角色对话中还安插了大量各种对于语言学、文学、古典音乐、美术等方面知识的展示,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卖弄学识“掉书袋”的嫌疑,但在这些桥段其中,也不乏编导从知识分子视角出发,借助“旧人”之口对“新世”之事所发表的独到见解。

通过片中有限的线索加以还原,可以看到,冯静波属于典型的民国知识分子,他既怀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民兼济苍生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同时又在青年时代接受了三民主义的熏陶,将实现民权民生作为自己更为切实的奋斗目标。于他而言,在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不合时宜”地接受“委任”,伺机反攻,过一种“演员”和“苦行僧”的生活,本质上是对自我信仰坚定与否的极致考验。但当他走入新社会,亲身经历了建国初期各项社会运动的洗礼,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他开始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与他最初的信仰事实上存在相当多的重合之处。出于一种自我认识水平上的革新,也同时出于一种追求世俗层面个人幸福的需要,他试图坦白真相,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但随后一系列更为剧烈社会运动所带来的震荡打破了他的幻想。期间种种社会运动的残酷景象,加上他始终未曾公开的特殊身份,让他反而要比身边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安然度过一次次冲击,坚持到新时代的来临。

二、一个“轴人”

在剧作的前半部分,整个故事的叙事重心更偏向于冯静波。肖大力虽然贵为本剧的第一主角,却更多是以冯的对立面与追逐者的形象而存在,其个人性格中的独特闪光点并未有过多的呈现,此时的他只能算是一个尽职热心的基层民警。直至剧情推进至大跃进、文革等社会运动渐次发生,肖大力这一角色的亮点才逐渐显现,整个故事的叙事重心也开始向肖转移:在一个理性渐失全民癫狂的非常时期,他却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质疑放卫星浮夸风。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被红卫兵围攻,进而被诬陷为国民党潜伏特务。被错误下放后仍然不放弃对冯案的追索,从而不幸遭遇家庭的巨大变故与个人身心的巨大痛苦。文革结束后放弃对于名利的追求,甘心扎根基层,将探寻真相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他将对责任心的坚守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哪怕为此落后于时代,过一种物质清贫的生活。

与时常因为自我反思陷入痛苦纠结状态的冯静波不同,出身于底层,成长于体制内的肖大力属于那种认死理一根筋的“轴人”,支配他种种语言与行动的原则是对于探求真相本身的执着以及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限忠诚。在建国伊始的十余年,这种原则普遍的存在于社会中,肖的面目与芸芸众生并无太大分别。但当社会运动的飓风将众人尽皆席卷其中,人性深处的恶之花被浇灌后肆意绽放,造化弄人,肖大力没能抓到冯静波,反而自己却莫名其妙成为了被追捕的对象。飓风结束之后,以反思为名,曾经神圣的信仰大厦尽数崩塌,此时坚持留在“原地”的肖大力反而成为了不合群的一个。如果说,剧作前半部分是藉由对社会运动的切片式微观展现来反思历史,到了进入八十年代的后半部分,剧作的反思对象则变为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社会的迅即转向带来人们身份的巨大变化,肖大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但他周围的人们却选择了与时俱进。当年的国民党特务摇身一变,成了需要团结的爱国统战对象,当年迫害自己妻子的人,成了教育局局长夫人,海外关系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出卖肉体成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人们疯狂的向“钱”看齐,肖的“迂腐”反倒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肖大力(包括冯静波)由一系列社会现象生发出强烈的失落感与疑惑感,所指向的其实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在追求物质富足成为主流话语的当下,信仰与理想这些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否还有价值?这一问题曾经在上世纪末引发过一次社会性的讨论,譬如造导弹与卖茶叶蛋哪个更有意义?尽管今天看来,当年那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掌握知识早已成为这个时代谋求物质富庶的主要途径。但如果我们将“导弹”从知识进一步引申为精神世界,那么当年的讨论仍然并不过时。

三、山顶与山间

可以肯定的是,本剧成功塑造出了两个看似价值观截然相反,但又都具有高度理想主义色彩的主角。肖大力和冯静波,他们之间追逐者与罪人的人物关系设置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维克多·雨果的经典之作《悲惨世界》。冯静波正如犯下无心之罪的冉·阿让,以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工作的方式“洗罪”,用大半生时间完成了自我的灵魂改造,实现了对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由本能的敌视抗拒到发自内心接受认同的巨大转变,但在内心深处,他同时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应坚持的底线和操守。另外一边,肖大力则如将法律和正义视为无上之物的沙威,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对手冯静波穷追不舍,坚信“他当一天王八就得驮一天碑”。和沙威一样,肖大力的信仰在剧中也经历了来自外界与内心的种种冲击,但与因被冉·阿让搭救导致信仰崩溃,最终自杀的沙威不同,肖经受住了这些考验,把追逐真相作为了自己人生最后的追求。但他的追逐又不完全是不近人情,没有丝毫烟火气的。经过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肖家和冯家这对街坊邻居,早已从两家活成了一家。肖追逐冯,是因为他心中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和对公安事业的热爱,但他不去主动揭发冯,是因为他始终坚信执法必须基于明确的证据,不能用无端的主观揣测加以定罪。更为重要的是,与冯一样,肖在内心中同样保有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良知,这种良知因为社会运动本身呈现出的非常态得以被激发。剧作尾声,冯静波的妻子柳叶眉告诉冯,肖大力其实一早就知道冯的真实身份,但肖不忍心毁掉一个与自己同为邻里数十年的家庭,最终选择隐忍观察,而这一等,就是足足四十年。

如果单纯用阶级观点加以区分,肖和冯确实是身处对立阵营的敌人,但如果用人性论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们实际上却是同一种人格的一体两面。他们在骨子里都对自己认定的信仰无比忠贞,不轻易因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站在各自所处的山巅遥遥相望,尽管起初看似相距甚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在精神气质层面产生愈来愈强的共鸣,对于对方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共鸣与认可所基于的,正是他们对各自信仰的忠诚与执着。

肖大力最为耀眼之处乃是对真相孜孜不倦的探寻和对所从事公安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他的固执除了是一种塑造主旋律正面角色的需要,也暗含着编导对于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对人们精神世界严重冲击带来的深重忧虑。剧作的后半段虽然更多聚焦于基层民警,但编导在骨子里仍然忘记不了自己的知识分子本色,试图借角色之口发出重利亦不能轻义的呼吁。对信仰的执着同样也体现在冯静波身上,尽管历经多次社会运动的洗礼,但他在内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份传统知识分子式的道德操守——保持人格的尊严与独立性,不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攀附权贵或欺凌弱者,心系天下的安危与百姓的疾苦。在多年的相处中,冯逐渐在肖的身上看到了与自己趋同的一面,意识到自己心怀的理想在一个新时代同样有实现的可能。但肖和冯对于各自内心信仰的执着,又决定了他们无法将这段敌对关系,将他们各自担负的使命真正放下。虽然他们共同携手走过了荆棘密布的山谷,迎来了阳光普照的日子,但他们仍然要对历史有一个交代,因为他们都是忠于内心的理想主义者。冯静波最后选择认罪,既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一种赎罪,让自己从数十年的压抑中彻底解脱,也是对自己的对手和朋友肖大力的一种成全,这是对他最好的一种致敬。

如果说肖和冯是两座信奉着各自信仰,不愿因外界的风吹雨打而折腰的山峰,那么在两山之间生存着的,更多是被时代裹挟着的凡夫俗子。他们有的在非常时期乘他人之危,做出落井下石的勾当,有的在他人落难之时挺身而出,不经意间闪耀出人性之光,有的善于揣摩风向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有的终其一生得不到体制信任郁郁不得志。他们如这片土地上数千年来生存着的大多数一样,秉承着利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价值观,他们的行为既可以被讥讽为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也可以被褒奖为与时俱进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群小人物和普通人在大时代的浮沉中为了努力求生基于本能所作出的选择,无法简单的超越时代,用正确谬误的两元标准加以评判,他们各自的选择因为历史的走向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同样是这个国家历史中不容被忽略的一页。但也正因为大多数人如此,方才显示出极少数理想主义者的宝贵价值。

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恰恰是因为他们敢于言庸人之不敢言,行庸人之不敢行。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永远说着“正确”的语言,站在“正确”的立场,让自己在任何时候永远显得光辉伟大的利己主义者。相反,最欠缺也最为可贵的,恰恰是那些能够将自己认定的信仰从始至终坚持到底,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傻子”。肖大力和冯静波对于各自理想的坚持,让他们在社会运动中蒙受了不应蒙受之苦难,也让他们于新时代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但他们最终战胜了这种困惑,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他们最为伟大的地方。

 4 ) 被冷落的历史和被遗忘的记忆

在片中,两位主角并无过多意识形态上的较量,更多的沦为琐碎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在这些鸡零狗碎下是导演可能有意淡去的残酷——是的,真实远比剧情更残酷——三十多年来冯的如履薄冰和战战兢兢、文革中的命如草芥、不经意细节下的各种政治运动。 冯只是一名我们身边常见的优秀教师,懂一些关于政治的知识,但他懂政治吗?他只是通过书本、报纸知道三民主义、资本主义这些名词罢了。肖则是中共这架庞大并精密的机器上一枚牢固而勤恳的螺丝钉,是中共早期党员的典型代表,党给了他们一切,相应的他们真心实意地相信党并向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看相似敌对的双方,更多的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你来我往,抬头不见低头见,连婚丧嫁娶都搅在了一起。并不得不一同接受那不可抵抗的力量的倾轧——没有谁可以逃离,直到政治的大潮退去,两岸开始合作——显然面对这一切,肖和冯都很迷惘。 这才是最残酷的。政治侵入到我们每个人琐碎细屑、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甚至还要侵入到我们的内心。而我们对着一切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时代的裹挟之下扭曲地为善或是为恶、苟活着。片中那些漫不经心的细节下,谁又知道埋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生死聚散。 还有一点和其他影视剧不同的地方是对改革开放后历史的态度,本剧不尽然像其他影视剧那般是全然认同的态度。这点在肖、苏区长人物上都有所表现,在冯最后关于“墨猪”的痛斥上尤为明显。 身处这些故事已渐渐模糊的今天——虽然不过半个世纪而已,对于倾覆在我们父辈身上的一切我们又能有多少力量可以挣脱呢?

 5 ) 悲情年代

遍览该剧,肖大力和冯静波都不失为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不幸的是生在这个时代。

小人物的命运就像波涛中一叶扁舟,哪里是自己能主宰的?反反复复的政治运动,人们被折腾的天翻地覆,特务也被折腾的天翻地覆,人性也在里面颠来倒去,每个真心实意听党话的好孩子都没有好结果,抗美援朝的断了胳膊一辈子无着落,上山下乡的到了儿没迁回户口,想到郊区当工人的一辈子回不了城。那些假装听党话却都不差,当领导的当领导,嫁大款的嫁大款,发大财的发大财,昔日的敌人底层的被镇压,上层的成了座上宾。冯静波前十九集半都是压抑憋着演的,在运动中始终小心谨慎,但也因此没有害过人,最后半集爆发了,因为他的心中尊重的信念再一次颠倒过来,原先砸烂的,现在又奉为经典,原先唾弃的,现在又引领潮流,原先追求的,现在早已弃之如草芥,一个国民党特务都看不下去了!他居然发出了怒吼而且掷地有声,字无骨骼为墨猪,人无骨骼呢?!谁能回答?!你们不是一直自称最有风骨吗?怎么自甘沦落,自扇耳光呢?!然而个人在时代面前是如此渺小,只有愤怒地吼出无力的讨伐,别人听不听,也只能随他去吧。

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认清了世界的真相你依然热爱生活。极少的人有如此崇高,当自己一生的努力被时代嘲弄,自己也唯有发泄式地自首而已。

此外,有人说冯静波和肖大力最后是同一个人,有道理,但肖大力因为教育程度所处位置导致自己思维层次更低些,大力能感受到痛苦却很少思考原因,冯静波深沉冷静却因此苦入骨髓,既是为自己,也是为这个民族和国家。

 6 ) 肖大力的文革悲剧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的曾可达,作为蒋经国的亲信,对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经国忠心耿耿,但是他最终被蒋经国放弃了,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是他没有正确领会蒋经国的意图——他把梁经伦和方孟敖作为通共嫌疑人举报了。

曾可达作为忠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反共有问题吗?没有,很合理,但是蒋经国不是这么想的,这两个人对蒋经国推行币制改革有重要作用,在蒋经国看来,币制改革才是第一位的,反共也得让位,再加上谁都知道他俩是蒋经国的人,只要他俩对币制改革有作用,别说只是嫌疑人,就算坐实了共产党也不能抓,结果这俩人被自己的心腹举报了,真是又可气又可笑。

肖大力作为派出所所长跑到学校解散红卫兵有问题吗?没有,维护社会秩序,很合理,但是他只想到了社会秩序却没有正确领会这场“严肃政治运动”的精神——砸烂官僚主义。

可能肖大力并没有感受到官僚主义吧,毕竟剧中文革前的剧情里对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只有一个苏大姐稍稍沾点边儿,还是通过冯静波之口表达的:“她不尊重人”。“不尊重人”这个评价很暧昧,肖大力也经常不尊重他,但是这两个“不尊重”并不一样,肖大力是因为对敌特的厌恶,苏大姐是因为对小老百姓的轻视。肖大力被打倒了,苏大姐也被打倒了,但是剧中的重点毕竟还是肖大力。

不少影视剧或明或暗地涉及到文革,但是套路基本一样:战争年代的英雄,解放后两袖清风、兢兢业业地工作,然后在文革中被打倒。不能否认,这种现象必然是有的,但是为什么总讲这些好干部被打倒,怎么就不讲讲那些迅速官僚化的官老爷们被打倒的事呢?

剧中有一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剧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剧中反映出的文革期间的社会秩序一直都是良好的,即使公检法被砸烂了,社会还是有序地运转,受批斗的基本都是干部圈子,小老百姓还是该咋活咋活。有些人在这里这可能会有一条推论:那我们都别当领导,别当教授,不要进步啦。其实进步和当领导可以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在现行社会条件下,二者紧密相连。再者,关键不是当不当领导,当不当教授,而是怎么当。是和老百姓紧密结合,还是当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老爷。

最后,是肖大力没有人情味儿的问题。我也觉得这个角色塑造中缺少人情味儿,我所说的人情味儿不是拉关系走门子——实际上,剧中的肖大力也在给自己老婆跑工作,帮别人张罗事情——而是缺少共情。例如柳叶眉哭着跟他说想强娶自己的人是个糟老头子的时候,肖大力表现出的只是因自己说话不合适而产生的尴尬,这就太冷漠了,如果能加入愤怒等情感的表现,那么这个角色的人情味儿也就有了。

 短评

编年体新中国史记,优秀的年代剧。王志文瘦削而硬朗,那种俊气很有味道。两个人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搭进去一辈子。当年要抓的四阎王后来又成了争相合作的对象,历史真是爱开玩笑,可是,苦了那些认真的人。

8分钟前
  • 小鹿
  • 力荐

大陆电视剧无出其右者

10分钟前
  • Beth
  • 力荐

最近沉迷于这种“这tm也能过审”的片子无法自拔

15分钟前
  • 四百击未完待续
  • 力荐

一部极为出色的电视剧,出色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这可能是最不像谍战剧的谍战剧,而谍战又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这部剧唯一的失误,就是暴露了李冰冰的年龄。。。

20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故事略有瑕疵,且80年代的部分有点乱,但毫不影响这部剧的品质,演员的台词、走位、摄影运镜,还有剪辑都是电影级别的,最重要的是浓缩了解放后40年的各种事件,包括反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相当写实,里面好几个配角戏份不多,但刻画得极精彩,现如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剧了

24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现代版《茶馆》既视感 此剧能解禁倒是出乎意料 原来早就有内容大于形式的好东西应了勒庞《乌合之众》里的那句:谁向群众提供幻觉 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

25分钟前
  • 木有碗碗
  • 力荐

有人骂烂尾?各位,结尾年份是1988年啊。再写下去,冯静波的三观会被颠覆,然后得道入魔,成为丁元英(推荐《天道》)

26分钟前
  • 灭蛆狂魔
  • 力荐

这是一部新中国编年体《史纪》,这是一部胡同版《茶馆》,这是一部国共合作的《悲惨世界》,这是一份社会主义试验结果报告,这是一个计划经济让人失业市场经济让人活命的调研,这是一份两代知识青年被政党裹挟沦为棋子而毁灭的实录,这是时代投击者与信仰坚守者的对比,这是一场对政权的质疑与护卫的辩论。———向老辈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致敬,向历史致敬,向编剧致敬!

31分钟前
  • wsjzm88
  • 力荐

披着谍战剧外衣的历史剧,让人实实地看着心塞。时间会改变人,戏里,两位男主角到最后说起话来都有了对方的腔调,戏外,就连今天的我都比二十年前要难理解这出戏。今后恐怕就更难了吧。

35分钟前
  • 馋猫麦昆
  • 推荐

最近在重看,从政权更替到三反五反,从大跃进到文革,从抓特务到互相揭发互相监听,每看一集,都觉得是讽刺。

40分钟前
  • 碧梧
  • 力荐

看完了,竟然有一种茫然感,空落落的,电视剧没有任何歌颂,根本不是什么谍战剧,就是平直真实的叙述了建国以后每个重要时间节点,领导人的领导决策,当时的人在做什么,在干什么,在想什么,真实的可怕,意识形态真的有意思,你站在哪个立场,哪怕你是好人,无论怎样两个人都不可能和平共处,人真的是很卑微,为了心中的信仰,自己生活的快乐幸福都不重要,冯静波40年特务,愣是一件特务事情没有做,战战兢兢,虽然满腹才华,傲骨,可是也是自私自利,肖大力为了认证他自己是对的,他心里信仰的不倒塌,40年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浑噩不知,可悲可笑可叹,不敢说太多,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热爱的祖国,我想说一些更想说的话,可是我不敢发出太多的声音,我爱我的祖国,可我不喜欢意识形态,太假太空。

44分钟前
  • Simple Life
  • 力荐

我们以为荒唐的过去真的不会重来吗?谁知道呢?以及,忙着大炼顾不上间谍活动这种梗还真是个老梗。

49分钟前
  • Kristofferson
  • 力荐

1995年的神剧,台词没有一句废话,镜头没有一个多余。随便哪个配角的演技,都能完爆现在的小鲜肉。精品是不分年份的。

54分钟前
  • 冷酷市民刘先生
  • 力荐

能看到这种剧,就像走路捡了金子一样的

58分钟前
  • wangzhen1116
  • 力荐

极好的立意。难得是不光有立意还有成熟的技巧和强大的阵容去完成它。极赞。

60分钟前
  • 幸福的大麦茶
  • 力荐

外壳是谍战剧,内核却是货真价实的年代剧,不乏有模有眼的讽刺,绝了。

1小时前
  • z先森
  • 力荐

双主人公模式,表演精彩绝伦。无谓的意识形态之争消耗了多少人的青春。2013(39)

1小时前
  • 江流苏
  • 推荐

反特外衣掩盖的三十年国史,制作考究、细节精湛。润物无声,敌人被改造成新人,干部却蜕化为商贾。尺度之大,实属罕见。强推一把。

1小时前
  • 袁长庚
  • 力荐

不比现今的《北平无战事》要差,反倒较之更接地气儿,近乎直追张黎的《大明王朝》,历史细节在一群老百姓的生活影像中不动声色地徐徐展开……肖大力和冯静波的角色设定极富意味,刘佩琦和王志文的表演也都堪称妙绝,沙威注定是表象之下的配角,冉·阿让才是真正的主角!京味儿配角们亦极出彩!神编剧!

1小时前
  • 念东
  • 力荐

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1小时前
  • WANGWEI_99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