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廷惨案

HD中字

主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 亚特·祖米卓斯基 / 帕威·马拉欣斯基 / 安杰列·查拉 / 达努塔·斯腾卡 / 扬·恩格莱特 / 马格达莱娜·谢莱卡 / 瓦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 / 俄语 /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卡廷惨案 剧照 NO.1卡廷惨案 剧照 NO.2卡廷惨案 剧照 NO.3卡廷惨案 剧照 NO.4卡廷惨案 剧照 NO.5卡廷惨案 剧照 NO.6卡廷惨案 剧照 NO.13卡廷惨案 剧照 NO.14卡廷惨案 剧照 NO.15卡廷惨案 剧照 NO.16卡廷惨案 剧照 NO.17卡廷惨案 剧照 NO.18卡廷惨案 剧照 NO.19卡廷惨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灰烬中的钻石——电影《卡廷森林》 王怡

灰烬中的钻石——电影《卡廷森林》 王怡

  82岁的瓦伊达,是比基耶夫洛夫斯基更伟大的波兰导演。奥斯卡在2000年把终生荣誉奖给了他。柏林电影节拖到2006年,也向他颁出终生成就奖。谁又料想,他的风烛残年,还能拍出恢宏史诗呢。尽管今年的金熊和奥斯卡都舍不得再把荣誉给他。但在我眼里,《卡廷森林》无疑是近十年最伟大的电影。
  伟大到令我手足无措的地步。无论钻石还是灰烬,都超出我的写作能力,并叫我的词语山穷水尽。开头只十分钟,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已让灵魂起伏不已。 1939年,苏联配合纳粹,入侵波兰,将两万多名被俘的波兰军官押入集中营。妻子在教堂的临时抢救点寻找丈夫。一位神父跪在尸体之间。她女儿喊道,那是爸爸的军装。妻子跑过去,掀开盖在头上的大衣,下面却是一具被毁坏了的、戴着荆棘冠冕的耶稣像。那一刻,我和她同时被震骇。神父伸手,轻轻将耶稣像重新盖上。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为电影奠定了一种令人战兢的崇高感。1989年之后,瓦伊达和波兰人民等了将近20年,来描述这个曾被谎言遮盖了50 年的惨案。但在瓦伊达这里,苦难是这样被描述的。那一场苦难中,最深沉的真相,不是我们被苏联人屠杀,而是基督被人类重新钉上了十字架。
  当妻子跨越大半个波兰,在波兰军官团被押送之前,找到她的丈夫,波兰最年轻的骑兵上尉。她劝他逃走,丈夫拒绝了。妻子绝望地说,你曾以上帝的名义说出誓言,与我联合,成为一体,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上尉说,可我对波兰也有誓言,我无法背弃军人的使命。
  史诗的伟大,在于它依靠的不是悬念。因为你一开头就知道他们的结局。但这部电影的重心,是每个人的定意与抉择。《旧约》说,人的灵魂是上帝的形像。《新约》解释说,这形像就是“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至于灵魂的内涵,康德的三分法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就是情感、思想和意志。当人的意志顺服真理时,人就胜过处境,葆有了他的尊严。
  上尉的父亲是大学教授,当纳粹召集教授集合时,妻子也劝他不要去。父亲和儿子一样,说我一定要去,要让德国人知道我们是站在一起的。1943年,德国人发现了卡廷森林的万人坑,全体波兰军官在1940年4月,逐一被手枪近距离从后脑勺枪杀,纳粹的纪录片说,“这是典型的苏联克格勃的手法”。希特勒向被杀害的波兰将军夫人颁发了勋章,要录下她宣读的声明,向全国广播。镜头在将军夫人的脸上几乎停顿了几十秒,纳粹威胁说,不然送你的女儿去奥斯维辛。她轻轻推开那份声明,走出房门,晕倒在街上。
  二战结束后,波兰被苏共控制。苏联重新制作了纪录片,声称1941年纳粹占领卡廷后,屠杀了波兰战俘。近距离从后脑勺射击,“这是典型的德国党卫队的手法”。高音喇叭说,每一具埋在卡廷的尸体,都在控诉着帝国主义的罪恶。从此,波兰人被迫活在一个巨大和高压的谎言里。卡廷,成为良心的试金石。一位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的简历里说,父亲1940年被苏联杀死。老师叫他改掉。可是,要在父亲的死上说谎,是我读大学的条件吗——是的,我们要重建波兰,如果连你们也被杀了,波兰的未来在哪里呢。
  善恶的区别永远最简单,谎言的自我辩护都极其复杂。可爱的孩子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份简历”。老师交换意见,感叹说,你对卡廷事件的态度,决定了你对波兰人民的忠诚。二十分钟后,这位年轻人死在街头。
  一位姐姐,为上尉飞行员的弟弟定制了墓碑。上面写着,“1940年死于卡廷”。她以散播谣言的罪名被捕。之前她和弟媳讨论入党的事。她说,你决定入党,在新世界找到了位置,但我仍然在弟弟的世界里。如果我必须选择,我选择和他在一起。
  那你选择了死亡——不,我选择被害者一边,而不是杀人犯一边。
  电影中,四位军官的亲友们,都在艰难的生活中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位骑兵上尉在最后一批枪杀中,顶替了他的朋友。这位死里逃生的朋友,选择了沉默,在波共政权下升为上校。他与那位将军夫人有一次对话,讲述自己忍辱负重的理由。夫人一针见血地说,也许你的想法和他们不同,但你的做法是一样的。你想法不同又有什么用呢。
  这话的意思,是一个绝对的善恶标准,在我们的意志之上。是非之心,也刻在人的心上。上校最终吞抢自杀了。就如瓦伊达 50年前打破沉默的名作《灰烬与钻石》,选择顺服,就是选择灰烬中的钻石;选择悖逆,就是选择埋藏钻石的灰烬。
  卡廷惨案,使波兰在二战后落入彻底的荒谬。但如那位妻子所说的,只有死亡才能将一个誓言分开。意思是说,苦难和谎言都没有这个能力。哪怕苦难再大,哪怕谎言重复一千遍,或重复了50 年。
  因为活在谎言中,根本就不是活着。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移交政权时,邀请叶利钦共同阅读了总统密档第一卷。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我头发都竖起了”。密档有三份文件,即19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及斯大林等签署的命令,同意秘密处决波兰战俘共 25700人。命令中说“审案时,不传唤囚犯、不提起公诉、不出示侦查终结书和判决书”。另一份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首脑给赫鲁晓夫的报告,统计卡廷屠杀的总人数为21857人,并建议“销毁全部档案”。
  1992年10月14日,叶利钦遣特使,去华沙,将三份密档的副本转交给了波兰总统瓦文萨,结束了维持半个世纪的谎言。
  被推土机埋在卡廷森林的军官中,也有瓦依达的父亲。没拍这部影片之前,他的电影世界始终是残缺的。50 多年来,瓦依达用各种寓言讲述一个苦难的波兰,直到他拍出这一段、不能不拍的历史的灰烬。
  但灰烬中找不到钻石,除非跪下来祈祷。影片最后的屠杀场面,无论你近一百分钟的心理准备如何,依然具有意想不到的震撼力。当一个接一个波兰军官,面对万人坑,被枪杀之前诵读主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枪响;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枪响;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枪响;
  饶恕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他们的罪——枪响。
  
  接着,瓦依达让他的观众沉浸在整整一分钟的黑暗里,向一个过去的时代致哀。他说,拍这部电影,是渴望人们的灵魂苏醒。渴望光来到黑暗中,引导我们走一条义路。

 2 ) 不是影评的影评:《卡廷惨案》与《波兰斯基回忆录》

这部电影是我三年前看的,直到今天才写下这些感想,大概是当时平静的心情没有让我产生动力。有趣的是,反而一本看似于此无关的个人传记让我颇有感慨。
  导演通过角色个人的视角与经历来还原一段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故事的方式,但正如那则短评所说:导演缺乏叙述一个故事的能力。像一张零散的简报,即使是篇幅最重的波兰军官家庭导游对人物的刻画也很简单,或许是有意为之式的点到为止,但在我看来更像是看了一篇新闻的摘要,想点开看详细内容却什么也没有了。不过平心而论导演还是达到了他目的——揭露一段历史的另一面。缺乏观赏性让我即使处于教科书尖锐的对立面也没有过多的情绪波澜。它赤裸、坚硬更是无奈和乏味。
  《波兰斯基回忆录》前半部分与《卡廷惨案》似乎并没有太大交集,波兰斯基在当时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可能知道其中复杂的纠葛。但作为一个在波兰度过了童年以及青年时期的波兰犹太人,波兰斯基是这段历史的绝对见证人。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无论对于纳粹德国还是苏俄,波兰斯基并没有在传记中赤裸地表达反感(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我还没有看过原版),他只是冷静地叙述着另他的印象深刻的种种经历。
  波兰斯基在书中回忆到,“解放”克拉科夫初期,大批俄军入驻室内,波兰人民以邀请俄军军官享用大餐为荣,他们视这些外乡军人为救世主。在这段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俄罗斯士兵也慷慨地向市民分享自己的食物,质朴地回应着波兰人的热情。源源不断地物资从俄罗斯运来,除了必需品,甚至还有棒棒糖、巧克力这些充满了小资情调的东西,让这个仍是一片废墟的伤病之城一下子跌入了欢天喜地。但与前者那些与士兵自发的回馈不同,后者来自政府的赠予却更像是一阵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糖衣炮弹。
  这是事实。
  与纳粹统治时期的波兰不同,苏俄鼓励波兰人民观看电影,墙上用德语书写的“只有猪才看电影”似乎不过是昨日历史留下的阴影。波兰斯基曾冒着生命危险翻越纳粹在犹太人区垒砌的高墙前往“雅利安人的世界”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没有钱又逃不了票的时候他就会站在剧院外面欣赏着精美的海报。而现在,禁锢不复,这座灰烬一般的城市欣喜若狂地接受了来自苏俄地盛情邀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观看广场免费播的电影,那些千篇一律的阶级斗争,大同小异的苏联英雄都让波兰人热血沸腾。而年幼的波兰斯基自然不明白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他只是懵懂地觉得这些电影似乎都没有区别。凭借类似地手段,像一场隐形地殖民,苏俄让共产主义像集中毒气一般渗透着整个波兰。一车车农民和工人被运往广场,市民被有意识地组织起来进行“无产阶级”学习。那句刻在墙上曾被人无视的德语现在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事实,多么讽刺。
  糟糕的是,宣传最终成为了控制。被培养起来的阶级意识让波兰的文化产业开始实行起严格的审查制度。一部电影上映前后往往就成了两部电影。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好莱坞评价当时的波兰根本不存在电影工业,不过是政府宣传的一个分支,从资金到制作都受到政府严格控制。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而印制厂被这些“共产主义宣传片”的占用也大大遏制了波兰独立电影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因为部分被送往苏俄冲洗而残缺不全。波兰斯基的便是受害者之一,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指导的短片《自行车》因此永远地成为了一堆废胶片。
  除此之外,波兰斯基在报考各种电影学院的时候也饱受这种阶级意识的折磨,当时的波兰盛行一中积分制度,类似中国的高考加分,大概就是工农子弟可以加两分,共青团员也可以加分。在满分7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加分累计总共有14分,就和这种制度本身一样离谱。
  回到这部《卡廷惨案》,比起红军宣传片里虚拟的无产阶级英雄,那些枉死在卡廷的人,那些真正的波兰人却渐渐被忘却,被长久地埋在了战争的尘埃里,只留下零星一些家属像孤独地斗士在苦苦追求一个说法。苏俄军官闯进她们的栖身之所搜查、逮捕企图掩盖罪行,和纳粹搜查犹太人时的嘴脸如出一辙。
  电影里将军管家的角色有些脸谱化,又是一个小人得志的故事,没那么坏,只是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自此诞生。我记起马修斯卡德系列小说里地一句话: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正在做的坏事前人也都做过。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未来的人也不会更好。看起来,人类历史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人们永远在追逐一个更好地世界,前路漫漫,因为不过是在转圈圈。纳粹倒台,共产主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控制,像片中学校的那个女人所说:波兰人永远得不到解放。
  其实这段历史无论在是传记中在电影中甚至就是它本身,都是一出悲哀的黑色幽默剧,人们把屠杀同胞的刽子手当成神在供奉,心甘情愿接受洗脑和统治。我只是一个欣赏电影的人,一个读者,逃出教科书,对于波兰我所知甚少。不去评断如此又或是这般,我从这些追求理想、爱情与反抗的青年、内心伤痕累累的卡廷惨案受害者家属或者激情洋溢的波兰共产主义青年身上看到的无关民族强弱,而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悲哀。

 3 ) 被利用的真相

    卡廷森林,一个我过去一直不知晓的地理位置,更不知晓曾经发生在那里的一场人间惨剧,直到安杰依瓦依达将那里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常常是这样,人间的惨祸无数,但是真正为世人知晓的只有极少数,常常要靠瓦依达这样的导演去揭示。片子一直到最后并没有给我“震撼”之感,更多的是压抑,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压抑的,投降的波兰士兵们前途未卜,那种气氛令人压抑;妻子不知丈夫死活,那种急迫令人压抑;还有平凡人的生活,在两种势力间挣扎,令人压抑。
    将压抑推向高潮的还是本片的最后的那幕屠杀,瓦依达的镜头那样的冷酷,不像很多类似电影,总要将屠杀场景渲染的无比悲情,让多少人同时倒地,嚎哭,给人视觉冲击。而本片中,我没有目睹这样的场景,而是一种平静、肃杀中的肉体毁灭,高级军官被带到地下室,简单的验明正身后被从脑后用枪击毙,之后尸体被运到屋外的卡车上,地上的血迹被简单冲刷,紧接着是下一个。那时还没有日后的奥斯维新集中营的毒气室,但是这样流水作业般的过程已经让人不寒而栗,让我想起了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的诸多叙述,这样的屠杀不再是一次人性暴虐的突然发作,而是显的早有安排的工业流程,已经有人在残酷的思考如何让屠杀变得“高效”,绝对现代性的产物。而相对低级的军官和士兵们则更为悲惨,他们甚至被拖出后,就眼睁睁的看见了坑中的战友尸体,他是下一个,下一个亡魂,下一个给接下来的士兵带来死前恐惧的符号。这个工程同样的是残酷的一丝不苟的“高效”,脑后枪击确保致命,最后的填埋跟将受害人幸存的可能降为0。这是令人恐惧的镜头,瓦依达的镜头仿佛那一刻与一个历史时间脱离,只是在记录,只看到受害人死前的恐惧,之后是“砰!”的枪声,下一个,再下一个,接下来继续下一个,让观众的心随着恐惧的波兰士兵颤抖,直到他们一个个倒下,我的心陷入一种压抑的冰洞,看着真相被推土机掩埋,当然,是暂时的。
    本片更令人感到压抑的是,真相不只被掩埋,真相被扭曲,被利用。有些讽刺的是,卡廷森林的惨剧最先被纳粹德国发现,真相的揭示并没有带来死者的昭雪,而是被利用,被纳粹的宣传机器当作争取波兰人的工具。这是残酷的现实,我们常常认为真相的揭示总是好的,但是这里我们看到了真相正如它本身的特性一样,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并不带情感,而是要被不同的人去“加工”。纳粹如获至宝般的将其作为反苏的弹药,可怜地下的冤魂,再次成为炮灰。而二战后,苏联人更加令人发指的将真相彻底扭曲,将卡廷惨案宣传做纳粹所为,也是为了宣传,为了赢得波兰人的支持。可怜当时的波兰人,他们在列强的狰狞中挣扎,他们不得不依靠一方,但是选择时却不得不被强大的宣传机器所影响,纳粹和苏联就这样用波兰人的尸体去赢得波兰人的支持,波兰民族的悲剧性也在这里得以展现。
    然而,毕竟有人抗争,就如那位坚持在日记中记录被俘波兰军队中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军官一样。此时,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抗争,一种责任的体现,记录,不断的记录,用笔,用纸,用一切可以留下痕迹的物品,直到最后用带着弹孔的头骨。妻子们在抗争,她们对丈夫的思念和不断的找寻便是一种抗争,不得知真相誓不罢休,这样的意志不只是一种女性情怀,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绝不放弃对亲人生存的期待。倔强的年轻人在抗争,不知沉浮世故的他们表达着自己的质疑,就如那个男孩,他抗争,他与少女邂逅,他带着微笑被追逐的车辆撞死,嘴上带着残留的吻香。还有知晓真相的幸存者,他目睹真相正在被扭曲,他的心灵无法忍受现实的疯狂,于是拔枪自杀,成为最壮烈的抗争。
    总体看,这是瓦依达近来的一部佳作,取材上是民族伤痛,但是展现上却又无比犀利而冷静,让片子在冷静到冷酷的氛围中表现导演的激情,使得其足以在无数类似影片中脱颖而出。当然,片子也不是完美无比,比如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表现受害人家属探询真相的努力,但是最后突然转向回忆的真相场景有些突兀之感。得承认,这部电影的受人瞩目多少也与其题材敏感有关,但是确实表现手法很见导演功力。而作为以波兰人角度看一段惨痛历史,片中也更多针对悲剧本身,并没有过多笔墨去渲染纳粹和苏联的残暴,它直指一个长期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的悲剧。片子没有过多表现苏军屠杀波兰士官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要“斩草除根”,两万多人的队伍不好处置,释放又担心他们将来可能与德军合作,所以被残忍的杀害;或许是出于仇恨,波兰军队随着白军与红军血战的仇恨,相信此时仍然萦绕在苏联人心头。导演没有过多在这方面着力,而是真正在反思,以发生在卡廷森林的悲剧表现更高层次的对民族的思考,这很不容易,往往此类作品都是打出“反思历史”大旗,实际上不行反思之实,而作为八十多岁的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犀利和冷静令人尊敬!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2c999ef332d85eacf1b3eac.html

 4 ) 作为它的邻居,今天你不坑杀它们,明天它们就会来坑杀你!

卡廷事件的发生因波兰人的目光短浅实属必然!
被屠的波兰人不值得丝毫同情,作为它的邻居,今天你不坑杀它们,明天它们就会来坑杀你!
波兰这个国家,它永远站在了历史的反面,每次都因自己的愚蠢自大覆灭,被欧陆人绰号为欧罗巴的垫脚布:不论汉斯(德国)还是伊万(俄罗斯),出门都要被迫踩上一脚。
建国,被瓜分,再复国,再亡国,再建国,再亡国,这就是波兰在二战前的命运!也许讲到现在大家都要同情这个经常被大国虐待的国家,但是,同胞们,我要说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甚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面对波兰所为都直接无奈说“给予波兰独立无异于给猴子一块高级怀表”。

为什么呢?
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对自己自身定位太过荒谬: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必亡也!

在中世纪,波兰拥有东欧地区最强大的骑兵团(其中轻骑兵Hussar更是当时整个欧洲最厉害的轻骑兵),于是就凭借这个有恃无恐,同时进攻基辅罗斯公国(俄罗斯前身)和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前身)。同时进攻,双向树敌!最后依靠着同盟关系的立陶宛人出力,侥幸打下了一片疆土。
接着,在后来蒙古入侵的时候,波兰又与匈牙利一起作为教皇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基辅罗斯已经被灭)抵抗蒙古人,结果自己本来不错的轻骑兵碰到了蒙古突骑兵这个轻骑兵中的王者,打了个稀里哗啦,眼看第三道防线神圣罗马已经不保了的时候,蒙古的大汗在攻击我大宋朝被战死,蒙古西征军的主帅急急忙忙跑回去争大汗的位置。这时,波兰国土比较大,实力还剩下不少,蒙古一撤走它就开始进攻出了大力的盟友匈牙利,直接把匈牙利由东欧大国打成了奥地利的附属国。
在这一段时间内,波兰与四个强大的邻居(基辅罗斯—俄罗斯、条顿骑士团—普鲁士、奥地利匈牙利、瑞典)关系都极为恶劣,可是这样波兰依然有恃无恐的四面开花,而他搞笑的二元贵族民主制却在最后活活的拖累了自己,首先是北方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地区被瑞典划走,再后来本体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个瓜分了三次终于从地图上彻底抹掉了!瓜分了三次啊,可见邻国对它仇恨多深!

拿破仑看波兰人可怜,于是建了个华沙大公国,可是不久后拿破仑战败,这个称号就不存在了。再后来就是一战,凡尔赛条约规定波兰复国,结果这个国家第一时间就对苏联宣战,又被打了个稀里哗啦。更搞笑的是,立陶宛复国的时候,波兰依然占领维尔纽斯不走,想再次与立陶宛合并,结果两国关系由亲密变得冷淡。随着德国的强大和军事化,波兰不仅毫无戒心,反而一起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最后被两面夹攻,不到一个月就没了!二战结束后,整个波兰向西边移动了不少(因为苏联不肯还波兰的东部领土,于是将德国的普鲁士赏给了波兰)

波兰这个小丑,在暂时强盛时,比谁都跳得厉害,自己弱小被人欺负的时候就装可怜骗取外人的同情。波兰的历史悲剧在于,政治领导人缺乏远见,经常自大,干一些力有不逮的事情,典型的二百五国家,一点政治远见都没有!本来夹在两个富有侵略性的大国之间,一个俄罗斯一个德国,就很不容易了,要不就中立要不就死心塌地的跟着一个国家接盟。可波兰总以为自己很牛,很强大,在历史上德国弱它欺负德国,俄罗斯弱它欺负俄罗斯,最终结果就是隔三差五的被强盛时期的德国或俄罗斯轮着灭国。

恬不知耻的到处惹事,仍自以为实力天下第一。如果这国家有天走狗屎运变强的话,绝对是极残暴的国家,历史上波兰除了和小日本一鼻孔出气极端敌视中国以外,这个民族在对待犹太人方面不亚于纳粹:
波兰很不要脸的说德国人对它伤害很大,死了600万人。但那600万人中,有一半是被波兰人送进集中营的犹太人!
这个民族纯粹就是个极恶心的二战刽子手,而且还是那种在被别人欺辱的同时不忘记对更弱的人施虐的鼻涕虫似的猥琐民族。
 
二战后,美国人扶植波兰,波兰成了美国插在欧洲的搅屎棍。但波兰可悲的是,它天真的以为有了美国就肆无忌惮,又重蹈覆辙开始对德国,俄罗斯过度强硬。
它就是这么喜欢跳来跳去,又没什么实力,它这样跳得越高,迟早会摔得越惨。历史上无数次失败还不长教训,活该!
 
最奇怪的是,波兰也许是这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一个超级反华的国家。
波兰在1919年巴黎和会时表现令人匪夷所思。
读过《顾维钧回忆录》,顾维钧对波兰政府的鄙视无以复加:
1919年巴黎和会,日本想把一战中趁火打劫搞到的山东权益合法化,顾维钧在会上慷慨激昂据理力争,各中小国家则在公开或私下场合对中国表示同情。英美法意各大国一时也有所顾忌。只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公然跳出来,发表演讲,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反对中国!
这个国家就是波兰。
直到顾维钧写回忆录,他都不明白和中日都没什么关系的波兰干嘛要这样做。
当时波兰就想借着大战刚结束,德国一片混乱,俄国是混乱兼内战的时候,尽量扩大自己的地盘,历史上是我的我要,不是我的我也要,能抢多少是多少。事实上波兰随即也有出兵干涉俄国内战,几番拉锯以后从俄国抢到一大片地盘。波兰在和会上挺日反华,一方面是想帮助确立趁火打劫合法化的先例,方便自己以后的行动;另一方面是想给五强之一的日本献媚,今天我帮你欺凌弱小,明天我从俄国人那里抢地盘时你也帮我说说话。

中国自古跟波兰就无冤无仇可不知怎么搞的无论是北洋政府时代还是中华民国还是现在,波兰总喜欢跟中国过不起。历史上波兰从来都站在中国的反对面,这样仇视中国的国家,就算死绝了也不值得中国人为他同情一点!
 北京奥运会,波兰总理宣布将不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代之会见达赖之类的事情就不再历举了。。。

波兰,等待它的命运一定是再一次历史的轮回,这是个没有大智慧却又逞能的国家,我看好下一次大战,波兰一定会再被灭一次。

结尾处,我要鄙视下在本片评论区发言的西奴逗逼:你们被西式普世价值洗脑得已经智商中二,我祝福你们下辈子不要再做中国人,都投胎波兰人。别回复了,抓紧时间去吧!


 5 ) 乱弹

听过一次波兰语的弥撒,有点刺耳,不是很好听。这部电影在描述波兰军官被枪杀之前,居然让他们各念一段圣经,而无一人口出脏话狠话乃至竟无一人高呼波兰万岁……这让受尽革命电影熏陶的我有点不适应。

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盛产神父,保罗二世是波兰人的骄傲。我听的那个弥撒就是波兰人为吁请保罗二世封圣而举办的,至于神迹……只要想找,总会有的。

卡廷森林的屠杀应当归咎于苏联呢还是归咎于斯大林?这跟把南京大屠杀归咎于军国主义分子还是归咎于日本国不同,因为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军国主义分子也是纯粹的日本血统。但是斯大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格鲁吉亚人,就是刚刚被俄国人欺负过的格鲁吉亚,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他的俄语带着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据说苏联清算斯大林的时候,唯一没有被推到的斯大林塑像就是他老家格鲁吉亚的那座了,人们自发地围住它,守护它,斯大林不仅是苏联的领袖,更是格鲁吉亚的骄傲。

苏联已经不存在了,格鲁吉亚已经独立了,就要混入北约了,所以,以下表述是可以成立的:格鲁吉亚人约*维*斯大林搞的大清洗,让很多俄罗斯的优秀儿女无辜地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严重损害了俄罗斯民族的元气。当俄罗斯军队进驻格鲁吉亚的时候,如有来自大清洗受害者家庭的军人,不知有何感想?

正如有人认为奥巴马上台之后对美国利益的维护将有过之而不及一样,斯大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苏联领导人,在消灭少数民族方面较之有沙文主义之嫌的俄罗斯人更无顾忌,因为他们天生对种族歧视免疫,更能放开手脚干出一番事业。

有人说奥巴马的当选,不仅仅是黑人的胜利,也是对美国梦的最好诠释,是美国对外战略的最佳运作,恰似尚文婕是对超女最需要的典型,当年让一个波兰人作教皇,有没有国际政治的考虑呢?众所周知,保罗二世后来在反苏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

从保罗二世到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教皇的出身也搞起五湖四海,一切以有利于教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为准则,受奥巴马上台的刺激,史上第一个黑papa也不再是小概率事件——欧洲再出一个教皇,对梵蒂冈意义不大,天主教在拉丁美洲根深蒂固,无须锦上添花,要是从冷战思维出发,整个反共的华人教皇也不错。

 6 ) 屠杀 谎言 与 救赎

  
  很少有电影刚一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那一群人肯定得死,而且会死得很惨。
  而当电影接近结尾时,当死亡真的降临到故事中的人物时,你之前90分钟的心理准备刹那间被几组镜头粉碎得一干二净。
  死亡是那么真实,有鲜血,有挣扎,有喃喃自语的临终忏悔。
  
  在我看来这场屠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开始是用手枪,后来是用谎言。
  他们实际上被杀死了三次,分别于1940年,1943年,1945年至1990年。
  也许谎言的杀伤力更持久些。
  
  关于谎言的部分让这部影片获得了升华,使它不再只是关于波兰民族的悲惨记忆。这也是我国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无法达到的精神高度。
  
  坦率地说,我还没有看到救赎的可能。
  但是谎言的死去无疑是救赎的第一步。

  导演Andrzej Wajda 瓦伊达,著名的波兰电影新浪潮第一代导演中的精英,以前只看过他拍于1958年的Ashs and Diamonds。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波兰斯基,第三代的代表自然就是天才而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了。
  查询了imdb我才确认这部影片是这位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82岁的导演的作品。
  可以想象这个题材在他心里藏了多久。

 短评

其实……我觉得吧……恩……

8分钟前
  • jojo『浊水是魔鬼纠结者…』
  • 推荐

陆川你跟人家好好学学

9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21857。片尾无声胜有声。通过电影了解历史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在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脚下,人命如草芥。冷静的屠杀看的胆寒。

1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冷静克制的叙事,各路人物匆匆登场,我还没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淹没在了洪流里。生命如鸿毛,多灾多难的波兰“不会有自由”的感觉贯穿在整部电影里。最后的屠杀场景真是尤其震撼。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真相?哈

15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苏联红军在波兰犯下的的罪行连上帝都要为之颤抖。现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布查和马里乌波尔,面对这样的侵略和屠杀,没有立场也是会下地狱的,而选择和恶魔站在一边的人必然会多下几层。It's a New generation GENOCIDE.

17分钟前
  • 花城
  • 力荐

最后一段看得窒息了。残酷远不足以形容人性中至恶的一面,当然,禽兽也远不足以状人类互相屠杀之时的暴虐于万一。如果还有一种罪行超越了这样的暴虐,那就是为这暴虐辩护和洗白、甚至援引历史渊源认为其合情合理的罪行。

21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时刻不忘让国名重返地图、重现历史荣光的波兰民族,不谈西方列强的支撑触犯苏俄利益,与苏联及中欧各国的争怨又怎能以一个事件为横剖面盖棺定论?预测苏德“友谊”不超一年与两段纪录片对比呼应,印证纳粹与communism的沆瀣一气;线索略散,结尾触目惊心,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寻找真相 为何秘密处决地 会招摇地挂着斯大林的画像 是为了具象地控诉?

28分钟前
  • Andrea1949
  • 推荐

默克尔当时笑眯眯地参加了首映。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这样一部“还原历史”的片子还远远不够,苏军可不止是对波兰军官做出这等事情,也不止是苏军曾这样做过。而你们记得的呢?却仅是德国的邪恶,德国的罪行,而德国人不申辩,继续沉默。时间也不能证明或者治愈什么。唯有爱能。

30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的尽是反思历史的沉重调调~

3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我认为,波兰最好的二战片,前四名依次是: 《下水道》(瓦依达执导)、《卡廷惨案》(瓦依达执导)、《钻石与灰烬》(瓦依达执导)、《一代人》(瓦依达执导)!

3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主要是这样的题材,想拍烂都难

42分钟前
  • 舟菖蒲
  • 推荐

没有历史真相的人生是苟且的,所以他们一代代为了守护真相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

46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确定是安杰伊·瓦伊达?

49分钟前
  • 孟克依
  • 还行

波兰永远不得自由

52分钟前
  • boks
  • 力荐

还是有点简单化了...所有人在玩历史解读的时刻都喜欢把自己搞成一个绝对需要同情的受害者,而侵略者永远是扁平化的,好像苏联人和德国人就只是千人一面冷冰冰的战争机器

54分钟前
  • Cambrian
  • 推荐

俄军布察屠杀曝光,戏里戏外相似的戏码:犯下罪行、矢口否认、倒打一耙……电影开篇第一个场景尽显功力:躲避德国人的波兰人和躲避苏联人的波兰人在桥上相遇,面面相觑,无路可走。友好亲善的布尔什维克与党卫军,一扯为二的波兰国旗,被反复刨掘的尸体,一跃成为军官夫人的女仆……最后二十分钟的处决场景惊心动魄,完美用影像呈现了体制化的杀人机器如何高效运转。苏联和纳粹德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夹在两大帝国中间的波兰,伤痕累累,难觅自由。无数历史真相被巨大铲车掩埋地底,那些下令屠杀、指挥铲车开动的人,轻飘飘地在文件上签下了名字,内心没有丝毫愧疚。

55分钟前
  • 卡兰
  • 力荐

历史价值。

60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从电影来看,导演因为自身原因,一味想要表现波兰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苏联人的惨绝人道。而没有对这段历史更中立,更反思性的去看待。当然,我们需要为这些逝者默哀。没有人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些野心家去谱写历史。

1小时前
  • syvaar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