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

HD

主演:张慈 / 牟森 / 高波 / 张夏平 / 牟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流浪北京 剧照 NO.1流浪北京 剧照 NO.2流浪北京 剧照 NO.3流浪北京 剧照 NO.4流浪北京 剧照 NO.5流浪北京 剧照 NO.6流浪北京 剧照 NO.13流浪北京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是摇滚还是笑话

曾经因为一次特别偶然,当然我后来回忆起来的时候又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必然的机会,和这部片的导演George Lindt有过接触。那个是个外表温吞,内里激烈的男人。当我和他谈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说:“这些个人都蛮好玩的。”我用了德语中“komisch"这个词,多多少少有些开玩笑的意味,他问我:“社会边缘人吗”我说:“也许。”他笑着没说话,后来我再想这一瞬间的时候,突然觉得饱含意味。我没有怀疑这个德国人拍片的热情,可是我对他这部片到底想要反映什么充满了疑惑。仅仅是因为缺乏了解而去了解,还是出于些别的什么,我不敢猜测,或者因为我根本不敢面对那个可能的猜测结果,这多多少少会有点挫伤我一向骄傲的自尊心与国家认同感。也许摇滚仅仅只是一个角度,而这个角度又恰好切合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认知与评论需要,于是借助我们愤怒的摇滚青年们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大家都特别容易愤怒,特别容易摇滚,当摇滚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得随时提防着它变成笑话。

 2 ) 无能的力量

虽然我从来就不待见joyside,虽然我也特烦外国人拍中国的记录片老问咱们6.2+2的事(用一种好奇无知天真的姿态想了解所谓的真相),虽然这的确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摇滚纪录片。。。但真实的冲击把那些个东西都冲散了,我看到了真实,贫穷,自以为是,无能的(我并不是在贬低中国摇滚,相反我很爱他)中国摇滚。那种感觉和我看完《后革命的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流浪北京》的那种感觉接近。

中国人为什么不好好说中文?我觉得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带有京片口音的英语看上去有那么点可笑,但英语除了是lingua fraca,他更代表了一种语言上的民主。和英语有关的联想是——美国,英国乃至欧洲,老外,自由。。。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拿中文写词,那如今的中国摇滚更加的什么也无法表达。至少在这个社会语境下,用英语骂一句fuck off比中文的我操你妈要来的自如的多。但恐怕真正的外国人听到了会觉得很奇异独特吧,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记录下这些新时代的摇滚青年的原因?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农村——北京的气场,能让人感到严肃,担忧,压抑,却又必须异口同声的民主。这让那些个摇滚青年也更加的忧郁,悲伤,绝望,因为他们没钱,即使是在今天,我相信他们也靠不了音乐赚钱,依然贫穷,一贫如洗,并且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别人都只是一群庸庸碌碌的傻逼,而和摇滚沾边儿的人就立马不俗了,牛逼了,男孩儿可以为了理想骨瘦如柴,女孩儿可以为了那个骨瘦如柴的男孩儿守护着他们神圣的爱情。新裤子和挂盒算是里边经济不太寒碜的,尤其是新裤子,近几年可以说混的还不错,彭磊拍片开店,其余人各有正职,大家都不光靠music吃饭,也活的自得其乐(也仅仅是看上去的),没有那么严肃,没有特别因为贫穷而变得清高不已情不自禁的自我垂怜自己,他们的音乐带着伤感,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音乐都是这样,短暂的华美所带来伤感。

但其他各位的境遇就差远了,我特别讨厌用孩子来形容那么大的青年,但我也不知道该称他们为什么。每个搞音乐的摇滚青年,自尊心都如此强烈,即使他们拥有谦卑,那也是为了装逼。内心的得瑟和目空一切,清楚的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任性和自以为是只有孩子才配,可他们在生理上已不是少年,心理上依然如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躁动。一切生活的错误都只是为了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中国摇滚乐舍我其谁,我不入其门谁入其门,贫穷的音乐人总是喜欢带着殉道般的摇滚精神去解决自己的生活,他们苦苦的挣扎着,但我相信他们有中自虐的快慰。这就是现当代的中国摇滚青年。一种无私的自我奉献的精神。无视权威,敌视政府,却又压抑的跟个好学生一样,彬彬有礼,看上去虚弱疲惫。那眼神中折射着令人心碎的委屈光芒。

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很多场景我们司空见惯。天安门,北京马路,大商场,郊区的无知农民,底层的用恐惧而迷茫的眼神看着摄像机的民众。我讨厌外国人用如此直接的手法来描绘出我们天天无视的身边世界,我讨厌他们用如此直白的手法去对比中国的“入流”和“不入流”,中国的“富有”和“贫穷”。可也正因为他们旁观者的单纯思维,让我不得不去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

无能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当我们用尽力气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之后,却依然软绵绵的,就好像卯足了劲去打棉花。
他们如王者一般的漠视着下面的人群。有人疯癫,有人无视,也有在这两群人中间犹豫的扭动身体东张西望的。哦摇滚的中国依然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格格不入奇奇怪怪让人有一种想发笑却又激动的想哭的冲动。。。

我就是那个东张西望却一直跟着节拍摇摆手臂的人。我做不到彻底的崇拜因为他们不值得我去崇拜而我又为他们的癫狂和投入所感动的浑身战栗。

最后joyside那个我不待见的主唱唱完后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个被自己的音乐忽然击垮的男孩就这样让我流泪了。

这就是无能的力量。

 3 ) 如果这不是你要的摇滚,那你要的是什么

其实越来越不愿意说摇滚这个词,自己觉得装,也怕一旦说了就像是自己给自己贴了标签,本来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没有谁想的那么复杂。
但对于中国的孩子们,反正我是这样,从初中或者高中开始接触摇滚开始,接触外国摇滚开始,都是抱着一种新奇的,叛逆的,想要显示与众不同的心理,毕竟我们国家缺少这个,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个的历史与传统,在当时我们年轻的心里面,这就代表了牛逼,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我们不想与这个世界为伍的心态。
但慢慢地,成熟的热爱摇滚的人开始长大,这成熟来自年龄,也来自心理,我相信如果你是真的喜欢摇滚,或者说如果你是真的想要保持自我的一种发展方式,你会慢慢在摇滚这条路上长大,发生一些改变,但心理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看北京浪花,其实是很实在的,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糟,我不知道豆瓣上的有些人是用什么样的视角和心理在看,因为对于所谓的批评导演拍的差,执着于某些著名运动,放大中国乐队的文化水平差等等,我都是不能接受的。这只是一个纪录片,我认为他都不能算一个电影,他只不过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北京乐队,真真实实地展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音乐态度。
不管是边远他们住的肮脏的小房子,刘东虹北京特色的英语,还有挂在盒子上的某些言论,我都觉得无所谓,玩摇滚的人本来就是有些装逼的,在中国,在北京,他们本来就与众不同,与世隔绝,唱着很多人听不懂的东西。摇滚是一种很宽容的精神,你得接受他们不同的想法,你得接受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想出的某个样子。
反过来说,像片子里的很多东西,包括那几个乐队,里面的几个乐手,他们住的房子,唱的歌,和家里人的关系,还有他们说的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的话,我都深深觉得,是的,就是这个样子,摇滚就是有这样的一面,现在的中国地下摇滚,也一如既住的保持着这个状态。
看完我也还是感动的,不管你是不是觉得他们傻逼,还是有人会坚持这种东西。虽然他们还是一样贫穷,却很执着。

 4 ) 随便说几句

讲的是那几个没出来的地下摇滚人的日常生活。总体来说,没什么可取的。视点太散,人物上也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东西。有的人还特傻B,当然,在他的眼里,我也是一个傻B,只是跟他不同类型罢了。有点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打鼓的小妞,英语很好,看得出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总梳着仨小辫儿,特萌!但是她们的音乐我实在没能力欣赏。有点迷幻,以前的只听过废墟,也仅仅喜欢其中的那首 像叶子一样飞。她那个坦言在台上撒尿的主唱,应该相当糜烂吧?不敢想像。挺喜欢那个说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大哥的,其实没有多少人可以选择自己是否成为一个跳出生活系统的人,没有人。就连一向以独立存在自诩的艺术家也必须站在这个社会的边缘,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去绝缘,你以为你是吃风喝空气的神仙散人?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要承受这个社会体系所带给你的种种不喜欢。孤岛文学可以写,却不能过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5 ) 一些个微末的结论

影片的中文名叫做北京浪花
其实有些文艺得不搭界
Bubble应该是"气泡水泡"的意思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德国人要来拍这样的电影儿
而且通片充满了怨念和悲观的情绪
可见该德国人拍了一圈帝都摇滚
最后都觉得这其中一切的理想都是泡泡
终究会幻灭掉

Joyside以前不待见
现在更觉得边远就是个废物
他在里边说:I just wanna sing ,drink and f**k
边儿上的傻妞还跟着一个劲儿笑
或许他觉得这就是范儿这样活着很牛逼
可这样的生活态度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玩个鸟朋克

挂盒的现场实在很没劲
王悦的声音也远没有她们所期望的那么强悍
贝司的伊丽娜实诚得让人心酸
可她虽说也和边远一样借钱度日却至少还是准备要还的样子
李扬帆挺好玩
逛了一圈儿超市买了一瓶水然后回屋弹弹沧海一声笑
沈静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她不缺吃不缺穿家里供着玩乐队
所以她很积极很明朗

沙子让人有些失望
刘冬虹和贺文进老大不小了
却依旧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依旧看不开
他们把一切都归咎于社会
却没从自己身上想想
你们整天惦记着搞姑娘
那么多年都怎么始终是蔫儿炮一个炸不响呢

新裤子的音乐一直都稳中有进
但是他们光荣地解决了中国摇滚人最基本的自给问题
所以他们越玩儿越High
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杭盖的伊立奇明显是阔少了
晃荡了一大圈
最后带着摄影去吃西贝莜面村

关于影片中出现的很多底层画面
地铁口发名片的、卖兔子的、卖葫芦丝的、晚上歌厅里卖唱的
我觉得这些人很好
都在竭尽所能地赚钱养活自己

结论:
1.在中国这样特别的音乐环境中
别指望随随便便就能靠音乐来赚钱

2.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修养
先养活自己,有了钱再来玩音乐

3.边远在CD店里说“Nothing good”宿姐儿跟着说“Bullshit”
莫大的自嘲哦
其实你们该好好想想
怎么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抱怨没用
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成长

 6 )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

中国地下音乐,玩黑金死金的鄙视玩朋克的,玩暗潮的鄙视玩朋克的,玩民谣的鄙视玩朋克的,小清新也鄙视玩朋克的。可朋克们却用行动向整个世界竖起了鄙视的中指! 过了十年之后,才发现,什么NSBM,什么维京战歌,什么实验噪音,什么屎尿屁碾,不过都是青春的荷尔蒙和腥臊的燥热。我们没有北欧基督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冲突;我们没有海洋文化乃至海盗文化;我们没有质优价廉的大麻和姑娘;我们也没有特罗马一样的B级片王国。不用赋予我们地下金属和朋克过多的文化上的意义。地下音乐能给予我的仅仅是从进入大学以来对于现场的回忆,对于无耳之音,暗夜妖娆的怀念,上千张打口盗版和国内厂牌发行CD,以及不舍得删去也不会去听的500个G的黑金属。不知道现在的地下极端音乐,较之过去黑金属遍地开花的时候有什么变化?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只是公车上手机随便写写,和本片情节无关,也没有任何鄙视国内地下音乐的意思。

 短评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6分钟前
  • R
  • 力荐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10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14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17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18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中国

22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27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31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33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37分钟前
  • y
  • 较差

看的我很郁闷

39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41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43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45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51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52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56分钟前
  • RD
  • 推荐

像回了趟北京

58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很真实。

1小时前
  • fats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