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1996

HD

主演:艾米丽·沃森,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凯特琳·卡特利吉,让-马克·巴尔,阿德里安·劳林斯,桑德拉·沃,乌多·基尔,米克尔·盖于普,鲁夫·拉加斯,菲尔·麦考尔,罗伯特·罗伯特森,芬利·威尔士,David Gallacher,大卫·巴特森,Dorte Rømer,克劳斯·赫朱勒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破浪1996 剧照 NO.1破浪1996 剧照 NO.2破浪1996 剧照 NO.3破浪1996 剧照 NO.4破浪1996 剧照 NO.5破浪1996 剧照 NO.6破浪1996 剧照 NO.13破浪1996 剧照 NO.14破浪1996 剧照 NO.15破浪1996 剧照 NO.16破浪1996 剧照 NO.17破浪1996 剧照 NO.18破浪1996 剧照 NO.19破浪199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破浪199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70年代的苏格兰,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子贝丝(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不顾宗教束缚嫁给了石油工人亚恩(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 饰)。恩爱生活并不长久,亚恩在一次石油作业中身负重伤,沦为瘫痪。贝丝非常难受,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欲望导致了这个悲剧。为了唤醒丈夫的生命力,贝丝挑逗不同的男人,和他们发生关系,让亚恩的病情可以被情欲的力量征服。丈夫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然而,村里的人都对贝丝投以唾弃的目光,贝丝亦被送进精神病院。为爱牺牲的信念在贝丝心中强烈燃烧,将再一次把她逼入绝境。杀人者小布什传土地与自由逃出轮回沉默(2016)以后的日子大内密探王二狗2非常时期纪子,去首尔吧第一大案猎人劫匪与僵尸西行战纪圈套剧场版2跛豪飞往爱的最后登机广播灵媒缉凶第六季罪与罚俘虏与逃兵只对你钟情浪子燕青余烬2016东北一家人全集最后的吸血鬼2023不义之财22012喜上加喜粤语喜莲泰国黑帮高地沙漠以规则之名牧野诡事之观山太保哭泣的男人2021那一天,我学会了做咖喱饭炮楼武松肮脏的南方小镇一发必胜弟弟2010女射箭手:冠军传奇绝望主妇第六季二月之夏

 长篇影评

 1 ) 爱情中不能承受之痛

“我想进一步发出誓言,我将作为一个导演而克制住个人趣味!我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把拍电影当做去创作一部"作品"(work),因为我认为瞬间的比整体性更重要.我的最高追求是力求把真实从我的人物和场景中迸发出来.我立誓尽一切之能事,并不惜放弃任何品味和美学考虑来达到这一点.我仅以此作为我的纯洁的誓言”
以上来自道格玛95导演宣言。
作为道格玛的代表,拉斯冯里尔的良心三部曲我看的顺序有点颠倒,依次是《黑暗中的舞者》《破浪》《白痴》,除了《白》其它都久久让我的心不能平静,当然《白》带来的不是恐惧和无奈的哀叹,更多的是愤怒。三部曲分别讲述了三个故事,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既是《黑暗》中的母亲,又是《破浪》中的妻子,也是《白痴》假疯真痴的被家庭遗弃的主妇。
这个可怜的女人,善良而脆弱,敏感而神经质,柔弱而锋利,决绝而勇敢,悲哀的是在三个故事中都被男人所出卖。拉斯冯里尔本身作为一名男性导演用其独到的眼光撕开了一个又一个现实生活中被掩盖的伤口。这些伤口存在于宗教与生命、爱情与性,家庭与伦理道德之间,更直接浓缩成了男性的私欲和贪念。
镜头之下的女人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和收入,却有着惊人丰富的对于自我的认识。
《破浪》之外,想到的是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爱情似乎只会加速死亡,仿佛只有借助非常态下的爱情,才能够自由表达出对爱的渴望,爱有很多种,恨也有很多种,爱情也是离不开性的,但是打着爱情的旗号,以性为目的的事件却不断发生,男性的尊严即使在婚姻当中也必须表现为支配妻子的性吗?《破浪》中的丈夫,最终恢复了健康却毁灭了自己对爱情虔诚忠贞的妻子。
拉斯冯里尔的每一部作品都严格按照道格玛宣言,这样朴素的现实主义作品犹如一个平静的午后突然来的狂风暴雨,让人的情感理智瞬间崩溃又归于平静。
以下附《Dogma 95宣言》(即《纯洁誓言》,The Vow of Chastity)全文如下:
    影片须在实景现场拍摄,不可搭景或使用道具;
 
    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响的画面(除非存在于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否则禁止使用音乐);
 
    须手持摄影机拍摄,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摄影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但影片的拍摄须在故事的发生地点进行(任何移动或固定镜头只允许在手提摄影里完成,不得使用脚架);
    影片须是彩色的,不接受特别的照明(如果现场灯光太弱不足以曝光,这场戏就必须删除,最多只能使用摄影机附件的单一灯光);
    禁止进行光学加工或使用滤镜;
    影片不可包含表面行为(如谋杀、武器等元素的禁用);
 
    禁止背离当时和现场(也即影片必须发生在当时当地);
 
    不接受类型电影;
    影片规格须为学院标准35毫米格式(注:Academy 35毫米,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35毫米影片技术规格);
    导演之名不可出现在职员表中

第一部获得道格玛资格认定的影片是《那一个晚上》(托马斯•温特伯格,1998年),因为影片是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后再放大为35毫米胶片的,所以在影院放映的时候会显现出明显的粗颗粒,该影片获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第二部是《白痴》(拉斯•冯•特里尔,1998年),第三部是《敏郎悲歌》(索伦•克拉格•雅格布森,1999年)。至2000年,已经有15部左右的影片获得了道格玛影片证书,这些影片的导演除道格玛95小组的成员之外,还有法国、美国、意大利、瑞典、瑞士、阿根廷、韩国的导演。

 2 ) 而你从未尝试过救赎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回忆起这句诗的时候,我正和朋友在冬日上午的北海公园散步,尚未结冰的湖面上游着一群野鸭和鸳鸯,有几只为了交配而凶猛得可以。

 DOGME的导演们宣言称“我以导演的名义发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的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要求。”我们看到的拉斯•冯•提尔的这部《破浪》,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家庭录像,大量的脸部特写镜头,手持,几乎不做正反打,于是纪录片一样真实感扑面而来。

贝丝与爱情有关的痴狂始于婚礼间隙,在厕所内提前尝到了隐秘的欢愉;而与爱情有关的悲剧始于没有钟的婚礼殿堂,缺失了钟声的仪式仿佛隐喻着他们的爱情不受上帝的庇护。相反却是,影片结尾,钟声如同神谕一般在高空云层之上响起,爱情才不只是活人与活人的游戏。
 
《恋爱的犀牛》里面马路说,人们都劝我,忘掉她吧,多容易啊,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总有一些人对爱情近乎愚昧的偏执着,坚信“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这感动湿漉漉的,像哭过,又是血腥的,像刚失去什么。我未曾遇到足够多的爱,遑论足够多的性,所以不敢说我也稀罕了解。偶发的异口同声和未语先知,像是搔到了正好的痒,是秋裤塞到袜子里一样的熨帖。
 
达利说,人之所以要做爱,是因为人还要活,只要人类再也不恐惧死亡,那么人类也再也不需要做爱。在健全人的眼里,贝丝的爱愚蠢而狂妄,以为和别人做爱可以提升濒死丈夫的生命力,尽管丈夫是因为在禁止离婚的教区他只想让贝丝有个让她幸福的情人。非洲野象可以在同伴快要死亡时,用性交姿势唤起同伴求生欲望。于人亦是如此,爱能给人生存的力量,性也不局限于暗夜的贪欢,像是和生命与救赎挂上钩之后,就一齐变得神圣起来。

无论是怎样的鄙弃封建迷信,对于留下即将失去的人,我们还是会愚昧得可笑起来。见诸报端的“为救女儿母亲被骗X万元”的事情总是那么稀松平常,平常到像《亲爱的》里面为了找到儿子而走过的山川湖海,在脑子里不过是一个个名字。只有当与道德相忤的时候,我们才会想一下是否要原谅。

救赎哪里有什么愚不愚昧之分,所以写的出“只愿我死代你死,换来君生替我生”这样狗屁不通但不知怎么就潸然泪下的句子。在《A Rose For Emily》里面,Emily可以靠每夜与尸体共眠来度过余生,脑补出来的,是梁朝伟对着香皂说“你怎么瘦了呢”。

相反,很多个时辰里,我们聪明到连救赎都走投无路。我知道T先生死掉了,是再怎么好好学生物都不顶用的死掉了。对,上层人用“死了”,中层人用“去世了”,下层人才会用“去见耶稣了”,我没用得只能思量这些措辞了。说实话,刚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涌泪的冲动,因为我比不得做爱后会说谢谢的贝丝,她会相信,而我什么都不会。

——And what’s your talent, then, Bess?
——I can believe.
 

 3 ) 爱你有什么错

破浪 是拉斯·冯·特里尔良心三部曲之一。另外遐迩的两部分别是《狗镇》和《黑暗中的舞者》。后两部挺不错,今天把这部也捎带手儿给看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原因是故事发生在古老的苏格兰,音乐和电影的背景颜色都是我的挚爱。色彩阴郁低沉,音乐悠扬明快。情节是这样。虔诚的教徒贝丝和石油工人简相爱并且结婚了。在婚礼的间隙,在爱中沉醉的贝丝拉着简去了厕所,简说你不想浪漫一些吗,贝丝中了邪般地爱慕地盯着他的脸颊轻咬嘴唇。厕所这地方听上去不浪漫但充满了激情,有了激情也算是另一种浪漫。贝丝把裙子染红了。事毕,贝丝幸福地搂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笑意荡漾在她那青春的脸上。

婚后,俩人如胶似漆。简因为工作不得不远走他乡了。贝丝痛苦极了。贝丝的母亲骂她,男人离开家庭谋生是天经地义,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压抑欲望。贝丝的心也被简带走了,失魂落魄。每日的功课就是向她的主告解,另外,深深地思念简。甚至用phone sex来缓解那种痛苦的相思。简是个男人,工作疲惫,但对贝丝的爱一如贝丝爱他一样,只不过更含蓄一些。这里我想说说,一般电影里的女性在爱情中都是柔弱而坚强的,倒是最先趴下的是男人,不齿。

简因为工伤下半身瘫痪了,手臂都丧失了知觉。贝丝更加痛苦了,但起码她的简还活着,这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希望,但就是这希望支撑着她。简心里难受极了,他希望贝丝离开他,找一个有正常性功能的男性好好过生活,可贝丝是教徒不可离婚,简让她去做一个真正的有爱滋润的女人。贝丝不肯。贝丝伤心欲绝,她不能背叛深爱的简还有自己的信仰。简说那你就去找人做爱,做后来向我讲述,这样我就有生活的动力,因为我若忘记做爱的感觉我就毫无生存的渴望。贝丝傻傻的就信了。但她觉得这是一种罪孽,不洁。她包括她所生活的年代都牢牢地被神权所统治,每个人没有人身自由,都是上帝的子民。而这种神权的笼罩更像是一种桎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言行。但贝丝爱简,她希望简能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而简对贝丝的良苦用心煎熬着贝丝,贝丝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去和不同的人做爱的经历可以让简恢复活力,而无意识这是简希望她能解放自己重新追求幸福。

贝丝在向主告解后,鼓足了勇气脱光自己爬上了医生的床。可医生对贝丝的侗体不为所动。让她把衣服穿上。贝丝屈辱而失望地哭了。贝丝回到了简的病床上,编造了和医生做爱的过程。简用虚弱的手指写下了not true几个字。贝丝表情复杂。她觉得自己对不起简,因为她欺骗了简,并且,没有带给他生的希望。从此之后贝丝就变了,她成天沉浸在自我折磨之中,她对主的虔诚让她鄙视自己的不洁,她对简的爱无法得到简的回应,她爱简可他却不能给他她想要的幸福,当她不在意他已残废这一事实而简的消沉又让她感到负罪。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简所希望的,和不同的男人做爱,然后回到病床上用这种荒谬的手段来唤醒简对生的渴望。我们可爱纯洁略带神经质的贝丝就这样处在了心力交瘁的精神失控中。最后当她几乎被水手强奸,但她逃了出来。那些曾经和她调笑的孩子们追打着她,她已在众人眼中沦为一个堕落龌龊的妓女,她的父母和她断绝了关系,即使被人丢石子任她在门外苦苦哀求也不肯打开门。尽管贝丝还是心地纯洁,还是充满了对简的深爱以及上帝的虔诚。

最后贝丝死掉了。怎么死的我倒水没看见。简居然能够走路了。他把他的贝丝的尸体偷了出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抛向了大海,用一种浪漫的方式给贝丝一个了结,而不是让她那可怜的躯体接受冷酷的神父教徒的审判。

这电影就算完了。片子结束后,教堂的church bells回荡在上空,镜头俯视着这个安谧的村庄,钟声嘹亮似乎为贝丝而鸣,庆祝她的解脱。

片子看得挺压抑。可很有意味。给了观众很大的讨论和想象的空间。怎么看待爱,怎么看待性,怎么看性在爱中扮演的角色,怎么看待爱在性中扮演的角色,怎么去鞭笞教条与伪善,怎么去讴歌真爱无暇。等等。这让我想起昨天看的《看往春天的地铁》拍得是如此的磨叽和拖沓以及肤浅。

若你的爱人丧失了性功能,并深陷疾病,你能不能忍受寂寞守护照看他/她,你能不能遵守当时两个人在神/政府=。=前所发的誓言不离不弃。你能不能为了爱的纯洁与坚定沦为世人眼中的邪恶……这年头问出这样的问题基本就是自讨苦吃,又何必去奢求答案。

所以我才常和朋友说,你暧昧来暧昧去有个鸟用,那东西能当饭吃吗。多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何足挂齿何必当真。有的时候看个好电影就是用来嘲笑生活的。

别问我能不能做到。因为我说我能你也不相信。推荐这部电影。

爱你没错。爱你爱到精神分裂就大错特错了。爱应该让人变得美好而不是卑微,爱应该让人变得甜蜜而不是苦涩,爱是追求而不是纠缠,爱是自由而不是约束,爱是结合也是分别。

爱是一件平凡的事,别让自己的道德缺陷和修养低下将其变得庸俗。

 4 ) 破浪--一个人的宗教

对于这样一部深受好评的有深度的经典片子,我不能说我完全看懂了,也不能说多么有共鸣,甚至在看的时候一度感到不适和不解。
但就是这么奇怪,谈不上喜欢,但忍不住在看完后一遍遍去想它。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单纯天真的Bess生活在70年代苏格兰的一个封闭小镇上,凯尔文教长老会的统治着这个镇子,这群穿黑衣的老头刻板压抑,自以为是,他们制定规则,排斥女性,可以随意在葬礼上诅咒一个看不顺眼的人下地狱。当地的教堂也缺少温馨,黑灰色的调调和乏味说教的布道让人无法想象上帝的慈爱。唯有北欧石油工人Jan的到来给Bess的生活增加亮色,Bess不顾众议和Jan结婚,沉浸在极度狂喜中。但是好景不长,新婚燕尔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Jan马上返回海上石油钻井船上工作。孤独的Bess拼命祈求上帝把Jan带回家,不管用什么方式。没过多久,Jan果然回来了,却是因为工伤而瘫痪。虔诚迷信的Bess深感内疚,隐约觉得Jan的负伤是自己的自私祈祷所致。Bess长期守在Jan身边,悉心照料他,但Jan忽然提出一个不可理喻的要求:他请求Bess去找别的男人寻欢,Bess不依,他于是骗她说,她这样做可以激发自己的生之欲。任何一个神智正常的人都不会理睬这样的请求,但偏执的Bess不是,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下流的陌生人发生关系(因为正直的人不会接受她的请求),自然也招来了小镇上所有人的鄙视和不齿,她所依赖的教堂马上将她驱逐,连疼爱她的嫂嫂和爱她的医生都无计可施,只能把她的疯狂行为解释成受了巨大刺激后的精神错乱。在一个阴冷的早晨,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的Bess被母亲赶出家门,在路上又被一群小孩扔石头,穷追猛打,最后昏倒在教堂门口,牧师冷漠不屑地瞥了她一眼,走开了。Bess的嫂嫂只能忍痛将Bess送去精神病院,可Bess竟然逃跑,最终死于流氓的凶残虐待。在Bess一案的法庭现场,长老和法官要求医生为Bess的行为作出医学解释,有所顿悟的医生说,Bess完全正常,她遭受这一切,只是因为她的Goodness(暂且翻译成善良吧)。镜头一转,Jan拄着拐棍,已经能够行走。按照镇上的规矩,Bess无权躺入教堂的墓地,只能被抛弃在乱坟岗,还要被长老们诅咒下地狱。Jan为了阻止这一切发生,将Bess的尸体偷出来,带到船上,在深夜放入海洋,清晨的时候,天堂的钟声响起,船上的人和镇上的人都能听到。

单看情节,你可以说它扭曲,荒唐,肮脏。可是我慢慢觉得,这是一个纯洁而虔诚的宗教故事,关于一个人的信仰。Bess生活在一种极端宗教的环境中,宗教是她身体灵魂的一部分,而单纯善良的性格使她比一般人更虔诚,但是另一方面,Bess又有着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发的创造性,压抑的环境和不安分的性格造就了她精神分裂的气质,于是她创造出了自己的上帝。她扮演上帝和自己对话,一会儿抬起头,乖顺无助地,轻声祈求上帝,一会儿又低下头,发出严厉的责备或指示,那是在模仿想象中的上帝在自己对话。这种神经质的对话贯穿全片,这是Bess自己的宗教。Jan在瘫痪中对Bess的要求是最不可理喻的,外文评论中的一种解释是,Jan希望Bess可以抛开自己,享受正常的快乐,于是编出善意的谎言骗她,不料竟被她曲解;另一种解释是Jan极端自私,并且在瘫痪和药物的作用下心理变态。至于事实如何导演也不想说清楚,就像现实中人物的复杂。Bess由于深爱着Jan,又因为Jan的瘫痪感到内疚,认为可能自己自私的爱和对幸福的贪婪惹怒了上帝,于是相信接受惩罚和考验可以换来Jan的康复。她投入肮脏的怀抱,接受无情的摧残,像在用纯洁的身体反衬和洗刷人类的罪恶。就像童话《金心》里的那个小女孩,把身上的东西分给所有生灵,在走出森林的时候赤身裸体,一无所有――据说这是导演灵感的来源。当她坐着小船向流氓窝驶去时,眼中有分明的凄楚和恐惧,再一次和上帝对话之后,她坚定了信仰,整个人焕发着殉难的英勇和对Jan的康复的信心。这一刻让我想起受难的耶稣,任人鞭打,凌辱,用所有的苦难,为愚昧罪恶的人类寻求救赎。影片最后,Jan的康复和天堂的钟声都肯定了Bess的虔诚,导演要表现的Bess,绝对不是一个无谓牺牲的疯子,即使表面看上去是这样。影片要表现的信仰和宗教,绝不是凯尔文教长老的那种自以为是和冷血的教条。

影片的几个章节之间有着图书插画式的桥段,是苏格兰海边荒凉诡谲的风景(从北欧回来,看到这种风景很亲切),配以六七十年代温柔的老歌,静止的画面中只有一个运动的小物体,不仔细看发现不了,可以是Jan回来的那架直升机,深浅变幻的彩虹,载Bess去受难的小船,桥下的水流。我以为意境深远。

原罪,受难,救赎――这是我看到的《破浪》。

 5 ) 爱情

本片讲述了一个被笼罩着浓厚宗教气息的村子里,可怜得使人心痛的爱情故事。
没有激烈的煽情处理,缺少悲剧性的脸庞,连人物都显得过于平淡。故事在爱情之中产生,爱情在故事里延续,一切都那么自然,可接下来的

故事却不那么平淡了。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搞得破碎不堪,爱情也在暗自哭泣。失去求生意识的男人仅靠着欲望而残喘,深爱丈夫的女人为

换取奇迹而做着可怜的付出,这一切都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延续他与她之间的爱情。
爱情永远属于悲剧的的牺牲品,失去了悲伤也许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拉斯·冯·提尔式的独特爱情,看后没有眼泪,但心里却流着伤心的血

 6 ) 边缘人的谈资论价

  破浪作为道格玛95运动的典型电影,不仅仅在于良心三部曲中出色的一部,同时在这三部曲中表现的不用于此的表现手法但同时都契合一个主题,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脱节以及边缘化人物的死亡现状,不得不说的是“良心”这二字拷问更多的是观众。

  实际上,作为手持DV拍摄的方式拉斯冯提尔更多的是将观者置入到一个平行关注这一视角中,也就是所谓的限制叙事,他区别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更多的将镜头推近于人物的脸庞,即使这部电影细细数来还是存在着大量正反打的基本拍摄元素,那么在小景别加上大特写的手持拍摄上,更多的贴近实际拍摄现场的原貌,视为粗糙,道格玛认为这样的一种表现方式能贴近生活的侧面;在这样的状况下,导演会更加注重剧本的雕琢和演员运用表演的塑造能力,所幸在丹麦这两项基本都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软实力,无论如何他们规避了和他者技术上的缺陷与此同时采取了取长补短策略,这实际上是道格玛“十诫”的实质意义,这些戒律基本只适用于于丹麦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若换到第一世界好莱坞和第二世界西作者电影的情境下,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格局。

  说到“十诫”,并不是每部获得道格玛称谓的电影就已然完全遵照了这些规则,现在到温特伯格最新的贴有道格玛标签的电影“狩猎”,采用人工光源;不说远的,就说说这部《破浪》,电影结尾展现天国之钟的镜头就是完全违背了“十诫”;但实际上,小组成员们并不会因此否定他,原因在于他们自己都做不到这样的规定,到头来只求“意蕴”到达而非“形式”一致,这也是被大多数影评人评价道格玛为“装逼”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到影片,破浪所关注的主角立足在于一个边缘人,边缘人的形态设置使得观众在进入情境之中是作为“普通旁观者”这样一种特殊的视点来关注故事叙述的,在见证了所有事情的发生的时候,在最后结尾之时,视点转成了上帝视角,实际上对于观众来说这样是一种自我身份的一种升华,而我们在观影过程也不由的处于道德至高点来批判剧中所有的人,经过伪装的视点“平起平坐”的诱发了自我的“怜爱”,但绝不是感同身受,电影在结尾后,观众更多的并不是对于“怜爱”的情感宣泄,而是上升为上帝视点后作为“上帝”的欢愉,和远离这样的环境而保持的“庆幸”,总结为观众的情绪并不是感同身受的,而是悲悯天人的。

  仅仅是这一点,对于温特伯格的电影拥有真正刺伤观众的痛感,即使他的作品并不多(奉劝一句温特伯格远离拉斯冯提尔,没有他的参合温特伯格拍出来的基本上都属于经典之作)无论是解构家庭的《家宴》,还是对于乌合之众的最佳注释的《狩猎》。温特伯格更善于将中心人物推向边缘,这实际上比单单展现边缘人来的更好,效果更棒。

  良心三部曲都是在于有心理问题女性走入深渊的故事,细细想来,非常刻意,而且实际上就像看家庭伦理苦情剧,但也就是拍摄手法新颖和技术上的成熟,当然还有剧本的严谨,掩盖了许多的不足,但仅仅在于“良心”这二字的剖析上,实际上完全不够。

  女性在这部电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反基督者》给提尔完全的找了回来,现在想来也挺有意思的,“良心”三部曲神女性的“神明”是被当做神经病对待,在《反基督者》中女巫的力量得以完全的展现,提尔在展现女性的力量的时候不仅仅在于精神的坚强和肉体的脆弱来进行二元对立,同时在“精神”这一层面提尔简单的复述为力量的由来仅仅是“女巫崇拜”在作祟,这在《反基督者》中有了很好的诠释,这样的诠释可以始终贯穿于提尔的所有电影的女性角色的设定,而BESS在进行“邪灵”祈求中也十分自然的得以回应。这模糊了人物精神和神经的界限。

  事实上,所谓独特的风格:章节分段基本上属于节奏调和的作用,得益于7张美轮美奂的画面和悦耳的歌曲,使人感觉再不那么的无聊,想想白痴把,为何这部电影比白痴有着更好的观影体验,章节分段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观众们都试图从这些章节导读中进行符号解读,别逗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隐喻只有一个作用:INTERMISSION

  提尔加油,即使你的出片量出奇的高,但和你的老相好温特伯格有着不小的差距,别再纠结那些杀手小偷强奸犯了,将视点立于普通人,做到去神经质,也许会更好。

 短评

油画绘片+部分动态划分章节,教堂钟的缺失与重回--女主新婚/犯教与死亡构成讽刺。以自我与上帝对话,虚构上帝。自我即神谕,充沛即他人。好像一个正反打都没有。

7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拉斯冯提尔的“痴情女苦情戏”,圣徒般的女人为爱痴狂献祭给了整个小镇,而结尾的圣钟敲响更像是耶稣受难后对世人精神的洗礼和训诫。冯提尔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来蔑视、讽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罗》则是用现代的寓言呼应圣徒的虔诚。冯提尔的偏执狂(疯子)属性带来的往往是毁灭,而毁灭本身充斥着变态的快感。

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画面的镜头不停地摇晃,看得我晕晕乎乎的,是为了然大家感受到贝斯的痛苦,纠结吗?很不舒服。而且,我觉得应该让简和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样瘫痪了这么久,忽然让他站起来,这是不是因为贝斯用她所谓的爱去拯救了简?那样,如果贝斯不死,那她会更加深信不移。不过,那样就没人取运贝斯的尸体。。。诶

13分钟前
  • Hephaestus
  • 还行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见一位白发老圣人。老人见查拉图斯特眼睛纯洁,口角上下却藏有一点邪恶,走起路来像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说他因为爱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称他只爱上帝,不爱世人。告别老人,查拉图斯特拉继续下山,心中惊诧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18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又一位holy 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 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20分钟前
  • Trillian
  • 推荐

Emily 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种级别的。

24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讨厌Emily Watson

26分钟前
  • hitchhiker
  • 还行

别跟我说你善良。也别跟我说你喜欢善良的人。人们向来歌颂执念,是因为人们从心底不相信执念。其实拉斯冯提尔片中的人物都是异化的,却恰恰最贴近社会的教条。他质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场瘟疫。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丹麦导演的这三部曲其实让我后悔看过。。。女主角都带点神经质,然后一种怪异到偏执的念头促使她们去做导致最后的悲剧的事情。。。可是即便bess的丈夫活下能行走,selma的儿子可以治愈眼睛,失去了她们,那意义又何在?导演一直在讲一种类似变态的女性牺牲。。。

34分钟前
  • 蘭女
  • 还行

昏黄的现实与灿烂的梦,冯·提尔一如既往地将他对男性女性的见解投射到银幕中,荒芜刮风的山坡和被宗教束缚的小镇,看似蠢笨的女孩看着路边野兔,心底是善良和可爱,而这座小镇则开始显现其恶毒的面目,在阴暗扭曲矛盾的山穷水尽后,我们在最后开始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因爱之名”的故事。

35分钟前
  • TWY
  • 推荐

"the deceased was suffering from being good. perhaps this is the psychological defect that led to her death."

39分钟前
  • 林檎
  • 还行

又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开一个神经质的女人的豆例了.

4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这样的电影,有点艰涩,需要一种定力来观摩,我不很感兴趣。

47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It's all about how to prove your love...看到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48分钟前
  • raisonneur
  • 还行

1.曾经看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厅要在2017年4月16日放映《破浪》就关注这部电影了,当时在天津的我没有特地赶去北京观影就打算后面独自找来看一下,结果一拖再拖,直到2022年8月10日才终于观影了;2.拉斯·冯·提尔那么爱英格玛·伯格曼,然而他导演电影的风格却感觉与伯格曼相差甚远,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他埋怨伯格曼与托马斯·温特伯格关系密切却没与他联系,我现在不禁怀疑伯格曼是不是不太喜欢他的电影?…… 3.影片中间的部分剧情台词不时让我联想到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2004年电影《深海长眠》: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觉得“痛苦地生活不如痛快地死去”;……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艾米丽真正小兽模样,圆眼时刻流露着不安,依赖性,楚楚可怜,但会在意外的地方变得狠厉坚强。她说,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天赋,我的是能够相信。只是她悲剧在分不清爱与信仰。粗粝的海风荒凉的镇,没有钟声的教堂以及被诅咒的葬礼。是被剧透了近十年才终于观看的电影,谈不上喜欢,但一定忘不掉。

5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拉斯冯特里尔自始至终是个疯子,难入法眼。

5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如不因前几天才正准备看狂恋大提琴 | 想搞重的 最后还是虚的 | 如真的恶 吐后怎会拿右手扶帽 | 佩服自己 两个半小时就这么坐下来 ARTE前 原来是解决块状化之方 | 其实想打4星 但那是"推荐" 念及已太神叨的 不能推 | 我是说怎么看的时候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呢!

1小时前
  • 不是方先生
  • 还行

深情既是一桩悲剧 必得已死来句读。 实在不喜欢这片,女主的太过依赖自私 让事情都走了样 爱情不应该是这么揪心的

1小时前
  • 妄想代理7
  • 还行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

1小时前
  • 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