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HD中字

主演:彼得·奥图尔,亚历克·吉尼斯,安东尼·奎恩,杰克·霍金斯,奥马尔·沙里夫,何塞·费勒,安东尼·奎尔,克劳德·雷恩斯,阿瑟·肯尼迪,唐纳德·沃尔菲,I·S·乔哈尔,米歇尔·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7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8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9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拉伯的劳伦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亚莉克莎与凯蒂第四季无手老师遇见王沥川娘娘今日不上朝未知的真相:制作冰雪奇缘2999谁是凶手雨树之国闭眼第一季红衣醉祖父神骑好兄弟漠上风云天使替我来爱你我来自北京之福从天降猎神:冬日之战日本的天空下玉观音2003电影版西部执法者圣女贞德1999鲁邦三世相棒第七季朱利安·班姆:体验无国界一级谋杀少女的红发卡最后的呼吸007无暇赴死欢迎来到瑞典第一季不列颠血腥皇冠并肩前进当家大掌柜黑海夺金(国语版)闪电侠第六季梦马2020绑架危机COSPLAY侠·缘起爆炸2020陈景润引爆点2018史前怪兽881奇门遁甲2

 长篇影评

 1 ) 转经轮上空无一文的喇嘛

原本是想拉片《沙丘》的,也算是蹭个热点,这已经是今年上映的最好的电影了,但是后来我决定还是拉片《阿拉伯的劳伦斯》。《沙丘》中Paul接受姐妹会长老试炼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太空版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56分钟有点长,结局有点突然,如果不把他看成一个系列影片的第一部,而是当成一个单独电影来看的话无疑是不成功的,所有的人物都扁平,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有变化,只是画面和镜头语言比我瞧不上的《复仇者联盟》更高级而已(当然高级的不是一点半点)。

如果把《沙丘》当成一个系列片的第一部看当然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仍然觉得是一个倒退。不和别的电影比,就和《阿拉伯的劳伦斯》比也差很远。《阿拉伯的劳伦斯》216分钟,在这216分钟里劳伦斯从人变成神,又从神变回人,比《沙丘》有深度的多,即使影片中的壮丽的大漠风光比《沙丘》更加诗意,贝都因人展现出来的“高贵的野蛮人”也比弗里曼人(Fremen)更加高贵也更加野蛮。《阿拉伯的劳伦斯》也是维伦纽瓦心中的神作,所以不要说什么维维神诺诺神,差得远呢,如果维维是神,那大卫李恩是什么?库布里克是什么?


人还是神?劳伦斯的两张面孔

每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我小时候真的就像马小军一样:“最大的理想就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由此诞生,那就是我。”其实这已经不是英雄梦了,而是成神的梦了,只有神才能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同时砸得粉碎。

如果有这样的神,那一定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英军中尉几乎以一己之力引领了阿拉伯革命,以一己之力干翻奥斯曼土耳其,“解放”了阿拉伯民族。当然这个形象中除了劳伦斯本人外,还有英国人的刻意塑造和美国人的推波助澜,但无论怎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他成了神。但劳伦斯显然不是神,神不会死,而劳伦斯死了,死于摩托车车祸。和生前的成就相比,他的死亡简直乏味,甚至有点无厘头,完全配不上他牛逼闪闪的一生。既然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影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一个只占屏幕一角的大人物

戴风镜的人

铜像

作为一个传记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定场镜头平平无奇但又匠心独具,恢弘的音乐中俯视镜头下是一辆摩托车,一个摩友过来骑车,我们只能看到一头金发,但他应该就是劳伦斯。然后是劳伦斯骑车的镜头,第一个他的正面镜头却带着风镜,看不见脸。最后车祸,没有人的摩托车飞了出去,树枝上挂着风镜,劳伦斯死了,但我们甚至还没看清他的脸。

下一组镜头是劳伦斯的铜像,这是在圣保罗大教堂里,人们仰望他的铜像,他是谁?他真的值得被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电影的主题已经被点了,即劳伦斯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他的那些如神一般的壮举,至此甚至还没看清他的脸。

地下室的小人物

这种开场设计非常经典,很像《卡萨布兰卡》中Rick的出场,只不过Rick露脸时正在支票上签字,而且还拒绝了荷兰第二大银行行长见面的请求,这是一个大人物。而劳伦斯露脸是在开罗的地下室里画地图,周围是三个无足轻重的英军士兵,这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地下室的小人物怎么成为神?我们拭目以待。

劳伦斯最著名的银幕形象就是徒手掐灭火柴,“The trick, William Potter, is not minding that it hurts.”这是被后世反复致敬的一幕。劳伦斯是一个注重精神的人,而蔑视肉体,只要精神忽视肉体的存在,他就能做成任何事,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劳伦斯在接到阿拉伯任务后,还有一次点燃火柴的镜头,也是影史经典,而他和Dryden的对话也是暗藏玄机。

Mr.Dryden: Lawrence, only two kinds of creature get fun in the desert:Bedouins and gods, and you're neither. Take it from me, for ordinary men, it'sa burning, fiery furnace. T.E. Lawrence: No, Dryden, it's going to be fun.

影史经典

这段对话说的到底是什么?Dryden的意思是除非是神或者贝都因人才能引领这场所谓的阿拉伯革命,而你即不是贝都因人,也不是神,这任务没什么戏,例行公事而已,别太当真,而劳伦斯回答“No”。这个No的含义非常丰富,劳伦斯的意思是只要精神够强大,我既可以成为贝都因人,也能成为神,所以这么牛逼闪闪的人物我能行。他又点燃了火柴,这次没有在用手掐,而是轻蔑的吹灭了火,火变成了沙漠中的一轮红日。此时的劳伦斯眼中,上帝的试炼只是一根火柴上小小的火苗而已,他信心满满的应对试炼,这是他的自大和傲慢,他会为他的自大和傲慢付出代价,既然你忽视肉体注重精神,那精神必将被神摧毁。


三次试炼和三次蜕变

劳伦斯的成神之路颇有点像《西游记》的一路打怪升级,他经过了3次试炼,完成了3次蜕变:带领阿拉伯人穿过Nafud沙漠,完成了从英国人到阿拉伯人的蜕变;联合Howitat族一起占领阿卡巴,完成了从普通人到国王的蜕变;穿越西奈沙漠返回埃及,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蜕变。三次试炼付出了代价,在成为贝都因人的过程中他背叛了英国和军官身份;为了联合Howitat族他杀了冒死救下的人,并且发现了自己的暗面,原来杀人让人愉悦;在穿越西奈沙漠时失去了随从,而他本可以不带这个随从进行这场九死一生的危险旅程。虽然劳伦斯通过了试炼,但试炼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他能承受的,只是他以为他能承受,并且乐在其中。换句话说,他只通过了肉体的试炼,并没有通过精神试炼,在下半部中,这三个试炼将会摧毁劳伦斯,把他从神再次变回到人。

这次重新看《阿拉伯的劳伦斯》最让我惊喜的是阿里王子,这是我特别喜爱的角色。王子和国王的区别在于王子还没有成为国王,所以相比于“最是无情帝王家”,王子多一点人情味,而人情味是普通人(观众)所重视的美德。所以阿里王子比费萨尔亲王要可爱的多。以前没有太重视他,只是把他当成了劳伦斯的伙伴。再看发现他并不是伙伴这么简单,他是劳伦斯的另一面。当劳伦斯强调精神时,他强调肉体,而当下半部分劳伦斯强调肉体时,他却继承了劳伦斯的精神。影片中劳伦斯在阿拉伯的壮举到头来是一场空(电影意义上的,非历史),如果说他最后留下了什么遗产,那就是阿里王子,这个我们在下半部分从神到人再重点分析。

帅气的亮相,仿佛大海中走出来的人

高贵的野蛮人

阿里王子的出场非常不同凡响,他的出场镜头和沙漠日出一样,我们只是远远地看到一个小黑点。和太阳不同,他的到来没有带来温暖和阳光,而是死亡。仅仅因为劳伦斯的向导喝了他井里的水就杀死了他,为了一口水杀人,这是一个野蛮人。阿里和劳伦斯的对话非常有深意。

Sherif Ali: What is your name? T.E. Lawrence: My name is for my friend. None of my friends is a murderer. Sherif Ali: You are angry, English.He was nothing. The well is everything... The Hazimi may not drinkat our wells. He knew that... Salaam.

劳伦斯很生气,因为阿里仅仅因为一口水杀了他的向导。但在阿里看来这很正常,因为在沙漠中,水是Everything,这是贝都因人的规矩。为了水杀人是野蛮,但水这么重要,阿里却慷慨的让劳伦斯喝,因为他是朋友,这是高贵。一场戏就立起了阿里的形象,高贵的野蛮人。阿里和劳伦斯的根本冲突在于精神和肉体,阿里重视肉体,水是一切的意思是肉体是一切。而劳伦斯重视精神,他珍视的是生命,是友谊,他走出沙漠靠的是象征精神和理性的罗盘,而不是代表肉体的水,他做到了。

我们需要神迹

但是劳伦斯真的那么相信精神吗?他也有相信肉体的一面。在Feisal亲王的帐篷里,Brighton上校和阿里展开了争论,

Brighton: Great Britain is a small country; it's much smaller thanyours; a small population compared with some; it's small but it's great, and why?

ALI: Because it has guns!
BRIGHTON: Because it has discipline!

上校认为英国强大是因为纪律,或者说团结,而劳伦斯则明显更认同阿里,英国的强大因为大炮。如果劳伦斯相信精神,那么他应该更认同上校而非阿里,这个问题以后还会再讨论。

油画一样美,被阿拉伯人接纳

劳伦斯和阿里在Nefud沙漠中分歧的本质也是精神和肉体,阿里认为劳伦斯不应该去救Gasim,因为阿里认为他死定了,这是自然法则。而劳伦斯则认为一切都没有注定,他一定能救得了Gasim。这次肉体和精神的赌注是劳伦斯的生命,劳伦斯赢了,阿里服了,因此阿拉伯人接纳了劳伦斯。就像阿里说的“He for whom nothing is written may write himself a clan”劳伦斯赢得了当一个阿拉伯人的资格。

孤芳自赏,穿上了阿拉伯长袍,但还是一个英国人

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劳伦斯认为自己变成了贝都因人,当他沾沾自喜的拔出腰刀欣赏自己的阿拉伯打扮时,看到一切的另一个贝都因人Auda却觉得他十分可笑,他问自己的儿子:

“And is he Harif?”

“No, father. English!”

你看,劳伦斯是个英国人这事儿不但骗不过头人Auda,甚至连孩子都骗不过。在之后的另一场试炼中,劳伦斯不得不亲手杀死Gasim来团结Howitat和Harif。表面上看他的决断团结了阿拉伯人,但实际上暴露了一个事实,就是他既不是Howitat也不是Harif,他是一个英国人,而双方都有求与英国人,所以他才能承担行刑者的角色让双方满意,所谓劳伦斯从英国人变成了阿拉伯人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执行法律的身份还是英国人

当攻克Aqaba后,阿拉伯人联盟十分不满意,尤其是Auda,因为他并没有发现劳伦斯承诺的金币,为了安抚Auda,劳伦斯是这么做的:

See, Auda. The Crown of England promises topay five thousand golden guineas to Audar Abu Tayi, signed in His Majesty'sabsence, by...me. In ten days, I'll be back with the gold. With gold, with guns,...with everything.

征服者劳伦斯,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喜欢这片海

一个中尉军官,以国王的名义许下了如此大的承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从普通人变成了王。这种行为一方面是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这是无组织无纪律,他并没有权限,好在他是英国人,在我们大清这可是欺君之罪。Auda只能相信他,不然还能怎样呢?Auda认为劳伦斯撒谎,所以他不再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的人都算不上,怎么还能成为神呢?

冒牌的国王

但劳伦斯的野心不止于成为王,他要成为神。劳伦斯和阿里在海边散步的一场戏也非常美,“Who are you”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

Sherif Ali: The miracle is accomplished.Garlands for the conqueror. Tribute for the prince. Flowers for the man . T.E. Lawrence: I'm none of those things, Ali. Sherif Ali: What, then? T.E. Lawrence: Don't know.

不知道不代表劳伦斯没想过,注意这里没有用Who,而是用了What和Thing,所以劳伦斯的野心并不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成为神。当劳伦斯决定10天穿过西奈沙漠的时候,他还决定带上两个随从,理由很简单:Moses did.

AUDAR:Ten days. You'll cross Sinai?

LAWRENCE:Why not? Moses did.

AUDAR:And you will take the children?

LAWRENCE:Moses did!

AUDAR:Moses was a prophet and beloved of God. He said there was gold here:he lied. He is not perfect.

劳伦斯自大到了AUDAR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摩西是先知,劳伦斯是吗?如果他不是,那他就是假先知,这是在亵渎神灵,上帝是不会祝福他的。

他并不完美

我攀登乞力马扎罗的旅行社就是Go Sinai,这是基督教的圣山,想到告诉我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爬乞力马扎罗和爬西奈山一样,是一场朝圣。尽管我不是基督徒,但Go Sinai这个名字仍然感动了我。劳伦斯像圣经中一样穿越西奈沙漠,但他并非没有世俗的欲望。如果成功,他将会成为世俗的神,成为阿拉伯人的摩西。这段旅程比穿越Nefud沙漠更加折磨人,在旅途中他失去了随从Doud,走到苏伊士运河时已经被沙漠折磨的不成人形,满脸都是沙漠的尘土,仿佛受难的耶稣。这里有一个不祥之兆,劳伦斯丢掉了罗盘,在影片中罗盘是理智和精神的象征。初次见面时阿里开玩笑要拿走劳伦斯的罗盘,劳伦斯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凭借罗盘(理智和精神)找到了Feisal亲王,而现在他没有罗盘了,他已经迷失了。

仿佛受难的耶稣

当终于到达苏伊士运河后,运河对岸一个骑摩托的英军士兵大喊Who are you!但并没有得到回答。还记得影片的开场镜头中骑摩托的劳伦斯吗,或许这是未来的劳伦斯对现在的劳伦斯的疑问吧。

Who are you!


从阿拉伯人到英国人

一个逃兵

回到开罗的劳伦斯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欢迎,很简单,他是一个逃兵。他私自带阿拉伯人去攻打Aqaba并没有报告上级,他并没有Brighton上校所说的英国人的纪律,这是对英国人的背叛。但Aqaba的战略位置又不言而喻,Allenby将军自然不会对这一送上门的大好事视而不见,于是劳伦斯从逃兵变成了英雄,他被重新接纳了,又从阿拉伯人变成了英国人。在讨论阿拉伯的未来时,Allenby和Dryden显然另有所图,而劳伦斯对此视而不见,而是问:

LAWRENCE:I want to know, sir, if I can tell them in your name that we have noambitions in Arabia.”

ALLENBY:Certainly.

从逃兵到英雄

他背叛了阿拉伯人,又站在了英国人一边。这一幕和Feisal亲王帐篷里几乎如出一辙。

那么阿拉伯人是怎么看劳伦斯的呢?

FEISAL:You are an Englishman. Are you not loyal to England?

LAWRENCE:To England and to other things.

FEISAL:To England and Arabia, both? And is that possible? I think you areanother of these desert-loving English. Gordon of Khartoum.

Feisal亲王说的真是一点没错,他把劳伦斯看透了,他是另一个喀土穆的戈登而已。你还别说,历史上的劳伦斯和戈登真的非常非常像,我都怀疑劳伦斯就是根据戈登来打造自己人设的。多说一句,这个戈登也被称作Gordon of China,他就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洋枪队队长戈登,为我大清立下汗马功劳,曾经和李中堂吵架,被老佛爷赏赐黄马褂。最后他在喀土穆被刺死了,死时还穿着黄马褂。后来这个长矛被苏丹送给我国,算是报仇雪耻了,现在还在军博展出。

那么英国人是怎么看劳伦斯的呢?

ALLENBY:No, it's not. I've got orders to obey, thank God. Not like that poordevil. He's riding the whirlwind.

DRYDEN:Let's hope we're...

高级军官们心里门儿清

Allenby将军也看透了劳伦斯,无论功劳多大,劳伦斯也只是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小兵,只是一个无关紧要战场上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有利用价值那就用一下,但绝对不堪大任。

当劳伦斯在英国和阿拉伯之间横跳时,他背叛了英国,也背叛了阿拉伯,同时失去了“Other things”。当劳伦斯回到开罗时,一切回到原点,成神是假象,一切皆有代价。


阿拉伯人眼中的劳伦斯

叙事者的角度决定了观众的认知角度,《阿拉伯的劳伦斯》上半部的叙事者毫无疑问是劳伦斯,或者说是劳伦斯眼中的劳伦斯,或者说是劳伦斯想塑造的劳伦斯。而下半部的叙事者则换成了其他人,观众的认知变成了军方的角度、阿拉伯人的角度和美国媒体的角度。这些势力在利用劳伦斯,但毫无疑问,劳伦斯也在利用他们,而大家想要达成的目的不尽相同。区别在于无论是军方、政治家、阿拉伯人还是美国人,对于自己想要什么从头到尾并无变化,迷失在其中的到头来只有劳伦斯,他最后成了这场“造神运动”的牺牲者,跌落了神坛,这时再想做一个普通人也做不了了。

新人登场,下面我们要从他的角度看劳伦斯了

下半场的第一场戏并不是劳伦斯,而是美国记者J.E. Bentley和费萨亲王。Bentley是一个新人物,还是一个记者,这意味着故事讲述者变成了Bentley,他的报道就是我们看到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而他显然还看到了很多他没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没写呢?因为他也是有目的的,就像哈维尔所说的,绝大多数人认识的历史都是神话,历史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控制了历史,就控制了你的思想,进而控制了整个民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劳伦斯的历史作用并不是全凭自己,更多是靠Bentley这样的人完成的,过去是,现在也是。

下半场的开场是Bentley和费萨亲王的对话,尽管Bentley是来寻找劳伦斯的,但这段对话的重点并不是劳伦斯,而是亲王对英国人的看法,亲王对局势的看法和亲王对劳伦斯的看法。

BENTLEY:In Malal, now? They move fast.

FEISAL:They do, but not so fast as we do, you will find. I am going toCairo, as you know

BENTLEY:Yes. I understand you've been given no artillery.

FEISAL:That is so. It restricts us to small things.

费萨亲王眼中,劳伦斯不过是另一个喀土穆的戈登。老佛爷御赐黄马褂,所以又被称为中国的戈登

这段话有两个重要信息。首先费萨亲王并不觉得劳伦斯的游击战多有用,劳伦斯破坏汉志铁路那些小把戏远没有他在开罗的政治活动重要,但他也乐得劳伦斯取得一些进展。其次英国人并没给阿拉伯人火炮,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没有大炮既不能击败土耳其人,也不能击败英国人,能做的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小游击战。劳伦斯的“壮举”其实和太平天国差不多,无非是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这个倒是用不着,咱大英皇家海军还是统治世界的)”之类的,终究干不过戈登的洋枪队,费萨亲王说他是另一个戈登真是一点没错。

BENTLEY:Watch out for Allenby. He's a 'slim customer'.

FEISAL:'Slim customer'. Very good. I will certainly watch out for him. You're being very sympathetic, Mr Bentley.

Slim Customer用的巧妙。还记得上半部分中劳伦斯是怎么和向导描述英国的吗?“a fat country; fat people,而向导说“You are not fat.”这里Bentley又说Allenby是一个“Slim Customer”,某种程度上来说,真诚的劳伦斯和狡猾Allenby将军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他们都是狡猾的英国人。

BENTLEY:I do, sir. Major Lawrence is in charge of all this, is he?

FEISAL:My army is made up of tribes. The tribes are led by the tribal leaders.

费萨亲王否定了劳伦斯领导了阿拉伯起义,他是不是真的认为劳伦斯无关紧要的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必须是阿拉伯人领导了阿拉伯起义,而不是英国人,劳伦斯和 Allenby将军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英国人。其实费萨亲王早就做好了准备glad to be rid of him。实际上Everything is written, 而不是劳伦斯认为的Nothing is written,而这个书写命运的人从来都不是劳伦斯,无论他是否能掐灭火焰,穿越沙漠,越过红海。

两位都是老狐狸

战争的本质是残酷,可如果美国普通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那么美国就不会参战,那显然达不到Bentley给美国国会提供素材以达到让美国参战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Bentley的角色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美国政客。为了达到让美国参战的政治目的,Bentley需要一个让战争看起来浪漫的角色,因此劳伦斯无疑是一个好的题材。一个牛津考古学者引导的阿拉伯起义可以是浪漫的,而且又符合威尔逊主义的“民族自决”,所以费萨亲王说:“Aurens is your man.”。亲王真是老奸巨猾,他连这一步都算到了,他要确保美国人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才用劳伦斯。但战争的本质终归还是残酷的,Bentley并没有写战争的残酷,比如阿拉伯人作战从来不留伤员,他们杀掉自己的伤兵,因为一旦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浪漫的劳伦斯显然改变不了残酷的战争,那残酷的战争就一定会改变浪漫的劳伦斯。

所以,费萨亲王脑子是非常清楚的,劳伦斯能利用到什么程度,他“剩余价值”还有多少。他从未把劳伦斯看成一个圣徒,哪怕他创造了“神迹”。

高层是这么看的,那基层是怎么想的呢?基层更是相当赤裸,与其说阿拉伯人是起义,还不如说是纵兵劫掠,战争的胜利无关紧要,大马士革无关紧要,战利品最重要。和太平天国一样,“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打不过戈登的洋枪队,但是能抢一下白马还是不错的,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荣耀”。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英国军方和政客在影片中简直就是反派角色,他们不讨观众喜欢也就无所谓了,可阿拉伯人不是,如果阿拉伯人是可鄙的野蛮人,那劳伦斯壮举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他们必须是高贵的野蛮人。而影片下半场在一开始就说明了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劳伦斯和他的那些“神迹”的,一下就把劳伦斯打回原形。英国人不把他当回事儿,就是他想解放的阿拉伯人也并不把他当回事,他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而反观劳伦斯,他依旧想成为一个圣徒,一个假圣徒引领一帮假的信众,那注定是一个悲剧,要受到神的惩罚。

死去的平民

用信号弹才让阿拉伯人停止开火

下半场劳伦斯的出场是一场游击战,这场游击战打的仿佛小孩子玩的打仗游戏。劳伦斯炸掉铁路,然后阿拉伯人对着出轨的火车一通乱打,他们打死了土耳其士兵,也打死了车上的普通乘客,劳伦斯废了好大劲儿才让这帮乌合之众停止射击。如果他的命令不能得到执行,那他发挥的作用充其量就是一个装炸药的工兵而已。

劳伦斯和阿拉伯人追求的不过是一个幻影

战斗结束后,劳伦斯爬上车厢接受阿拉伯人的欢呼。此时一个奄奄一息的土耳其人向他射击,劳伦斯跌落车厢,满脸惊恐,已经没有了刚进沙漠时的无畏。但当他发现只是手臂擦伤时,他并没有躲避土耳其军官的射击,直到弹尽。他是这样说的“Didn't you know? They can only kill me with a golden bullet.”

要杀吸血鬼得用银子弹,杀劳伦斯要用金子弹,那他是什么?不是神就是魔。

劳伦斯再次爬上车顶,接受阿拉伯人的欢呼。这个镜头非常有趣,劳伦斯并没有和阿拉伯人同框,而是他的影子和阿拉伯人同框。这里有两重含义,劳伦斯已经成了神,他的影子就是他的意志。或者,阿拉伯人追随的只是一个幻影,他们追随的和劳伦斯追随的并不相同。前者是劳伦斯的看法,后者是客观事实。

They do or he does?

他既不是一个好士兵,也不是一个好政治家。他只是一个自大的、浪漫的普通人。与劳伦斯的洋洋得意不同,英国军方和政客对阿拉伯人是门儿清的,Brighton和Allenby有一段对话:

Colonel Brighton: They think he's a kind of prophet.

他们(阿拉伯人)觉得他是一个先知。 General Allenby: They do or he does? 他们(阿拉伯人)觉得还是他(劳伦斯)觉得?

抢到了战利品后,阿拉伯人就做鸟兽散了

劳伦斯的游击战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候输多胜少,在战斗中他的第二名随从也丧生了。在抢到了足够荣耀的战利品后,阿拉伯酋长们纷纷带着他们的战士离开了劳伦斯,只有阿里还跟在劳伦斯身边,而他对劳伦斯的看法也变了,如果继续失败,可能还追随劳伦斯的就只剩下阿里王子了,一切将重回劳伦斯带领阿拉伯人攻占Aqaba之前。

Sherif Ali: They must move mountains, walkon water. T.E. Lawrence: Do you think I'm just anybody? Do you? T.E. Lawrence: My friends, who will walk on water with me?

Sherif Ali: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T.E. Lawrence: Some way to announce myself.

Sherif Ali: Do you not see how they look at you? T.E. Lawrence: Peace, Ali, I am invisible.

这段对话相当精彩,直接引用了圣经。

马太福音14:25 天快亮的时候,耶稣在海面上向他们走过去。

马太福音17:20 他說:“因为你们的信心太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只要你们的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山说:‘从这里移到那里’,它也必移开。没有什么是你们不能做的。

精彩的台词

洋洋得意的在水上走

而劳伦斯则认为自己已经成了神,他认为自己的武器并不是枪炮,而是信仰,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进入迪拉并且“Announce myself”,这座城市的土耳其守军会自然而然的投降。所以他说“My friends, who will walk on water with me?”。后面有一个劳伦斯走在水坑上的镜头,他真的在水上走吗?当然不是,他仍需“脚踏实地”,只是地上有水。阿里并不认为劳伦斯是神,所以他要求劳伦斯带领阿拉伯人做一些他们能做到的事,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神迹”。至此不要说迪拉城里的土耳其守军,就是劳伦斯身边的人也都不怎么再相信他了,再这样下去,劳伦斯会成为孤家寡人。不要忘记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他死后会出现30个假先知,劳伦斯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坠入凡间的法厄同(Phaëton):肉体和精神的毁灭

劳伦斯的性取向一直是坊间一个八卦焦点,他本人从未正面回应过,在他的作品《智慧七柱》中对迪拉发生的事情也是含糊其辞。他是不是Gay不是我关心的问题,他的性取向对历史也没什么影响。迪拉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可以不用想太多,鞭打是一个符号,一个劳伦斯从精神转向肉体,从神转向凡人的转折点。

阿喀琉斯之踵

我喜欢古典电影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真的精炼,真的工整,没什么废话,所有的镜头,所有的台词都是有用处的,都是有伏笔和对照的。影片一开始,劳伦斯用手掐灭火柴,秘诀是“Not minding that it hurts.”在开始时劳伦斯根本不在乎肉体,他藐视肉体,他可以掐灭火柴,可以像贝都因人一样坚持不喝水,可以做出穿越内夫得沙漠这个让贝都因人都害怕的决定……这些都是他蔑视肉体,强调精神的象征。在第一次历尽艰险回到开罗后,他要了两杯柠檬水,给仆人要了一个带干净床单的房间,这是下半部分肉体重新占领高地的预演,是不祥之兆。在破坏火车受伤的一场戏中,他可以无视土耳其军官的射击,仿佛肉身并不存在,但他的伤口却在流血,并且留下了伤疤,这个伤疤是他的弱点,是他的阿喀琉斯之踵,被土耳其将军抓到了。鞭打其实是扩大了这个劳伦斯的这个弱点,鞭打让劳伦斯清醒,所谓“Not minding that it hurts.”只是程度而已,劳伦斯能无视火柴,但不能无视鞭打,火柴什么的都是小把戏,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神。

You have a body, like others

在明白了这点以后,劳伦斯仿佛被“去势”了一样,不再自信,不在运筹帷幄,一下丧失了行动能力。阿里和他的对话很精彩,阿里让他吃,让他睡,跟他说“You must eat and sleep, you are a human,you have flesh”。劳伦斯的回答不再是“Do you think I'm just anybody?”而是“I'm not the Arab revolt, Ali. I'm noteven Arab.”“ That's me. What colour is it? That's me! And there's nothing I cando about it.”他执意要留下脏羊皮,"It's dirty but warm." 那个宣称人可以成为任何人,拿着匕首欣赏自己阿拉伯打扮的劳伦斯死去了。

劳伦斯回到开罗,不想再管阿拉伯起义,他这回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在肉体被土耳其人重击后,精神又被英国人给了重重一击。他从Allenby处得知了臭名昭著的《塞克斯、皮科协定》,等于英国人背着阿拉伯人将叙利亚送给了法国盟友,等于出卖了阿拉伯人。劳伦斯后来在巴黎合会上一直奔走想把叙利亚归还给阿拉伯人,但并没有成功。因此和英语世界把劳伦斯看成英雄不同,在法国劳伦斯一直是一个超级反派形象。《塞克斯、皮科协定》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为什么空袭叙利亚的是英美法?就是因为这个协定。当然电影和事实有一个小差别,电影中劳伦斯对这一协定并不知情,但现实中其实就是他背着英国将这一协定透漏给费萨亲王的。

背后的鲜血代表精神和肉体一样被摧毁了

但是Allenby并没有让他如愿,而是用激将法强迫劳伦斯继续扮演这一英雄的角色。这一段拍的极其美,劳伦斯背后是一副法厄同的壁画,完美的暗示了劳伦斯的命运,当他转过身来,土耳其人鞭打的伤口渗出血来,他的精神如肉体一样被击垮了。

注意背景,这片绝了!

希腊神话中一般认为法厄同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儿子。也有说是曙光女神厄俄斯与刻法罗斯的儿子,后被阿佛罗狄忒偷来看护她的神庙。传说中,法厄同对人夸耀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别人不信。他去向父亲太阳神请求,得后者发誓给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他于是要求:驾驶父亲的太阳车一天,从东方天边日出处到西方日落处。太阳神百般劝解说你没有这个能力,这样会给自身和人类带来祸害。法厄同不听。结果到了那天,他慌乱中失去了对拉车白马的控制。太阳车先是升得太高,大地骤然变冷;然后又突然降低,烧焦了地上的草木,非洲的大片地方变为沙漠,把埃塞俄比亚居民的皮肤烧黑。最后,宙斯不得不亲自动手,用闪电把法厄同击死。法厄同的尸体掉进一条大河(天上的波江座或意大利的波河)。他的密友Cycnus悲伤不已,神同情之下把他变成了一只天鹅。他的姊妹们也被变成了赤杨树,其眼泪成了琥珀。

这个隐喻简直完美,太阳,沙漠,劳伦斯简直就是法厄同的化身


转经轮上空无一文的喇嘛

其实在身心都被摧毁后,劳伦斯的人物弧光已经相当完整了,但最后一段仍然重要,就像元首在柏林战役中说的:“当幕布落下时,我要在舞台中央,否则我会成为转经轮上空无一文的喇嘛”。引用一下罗曼罗兰的陈词滥调,“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唐吉坷德对风车冲锋总是有审美价值的,在认清了自己,认清了阿拉伯人以后,劳伦斯依旧像唐吉坷德一样,向他的风车——大马士革进军。

插一句,从某种程度上说,元首真的和劳伦斯挺像的,他俩都是理想主义者。现实中元首也确实是劳伦斯的粉丝。1935年英德两国交恶,劳伦斯在英国外交部的一个朋友认为他是与希特勒谈判的合适人选,因为希特勒曾经公开称赞过劳伦斯在阿拉伯国家的英雄行为。劳伦斯收到朋友的来信,邀请他去伦敦商讨此事。劳伦斯去邮局回复电报,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

小丑一样的出场

最后一部分的开头仍然是记者Bentley,他坐在一个小火车的引擎盖上,像个小丑。然后他问阿里王子:

“What did that Turkish general do to him in Dar'a”

阿里王子的回答颇为耐人寻味:

“He was the same man after Dar'a. The same man. Humbled. What did the English general do to him in Jerusalem?”

英国将军对他做了什么?

所以你看,重要的是要问正确的问题,不要总盯着土耳其将军做了什么,那都是微不足道的,更应该关注的是《赛克斯皮科协议》对劳伦斯的影响。问什么问题决定了你是功利的美国记者Bentley还是高贵的阿里王子。最后这部分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Bentley和阿里王子,劳伦斯既不能被Bentley接受,也不能被阿里王子接受,甚至不能被自己接受,彻底成为了一个怪物。阿里王子的角色越来越有趣了,自此他逐渐接替了第一部分劳伦斯的角色,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这里他已经完成了从一开始认为水是Everything,另外一个部落阿拉伯人的命是Nothing的野蛮人,变成了一个和肉体相比更加重视精神的阿拉伯领袖了。影片的最后劳伦斯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即使他带领阿拉伯人抢先英国人夺取了大马士革也无济于事,阿拉伯人还是没有独立,一战中法国人未曾为阿拉伯人流一滴血仍然分到了叙利亚。如果说劳伦斯的壮举留下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阿里王子。

从气势如虹到虚张声势

重新自我审视

这次劳伦斯的出场很有趣,一队人骑着骆驼飞奔而来,带着一团烟雾,看起来气势汹汹但其实内心虚弱,阿里王子无情的指出这些人都是他买来的。上半部中劳伦斯的出场伴随着沙漠日出,两人两骑却像上帝一样高贵,气势如虹。而这次的劳伦斯出场更像是虚张声势,在战争迷雾中迷失了自我。他的行为和Allenby没什么区别了,拿着钱买来雇佣兵去杀土耳其人,他们是否高贵,是否渴望自由,都不重要。显然此时的劳伦斯不再相信信念,更相信钱的力量,他在精神和行动上都和Allenby没什么不同了。

Ali: That is different. These are not ordinary men!

LAWRENCE: I don't want ordinary men!

阿里在责怪劳伦斯雇来的都是些杀人犯,在部落里是要被杀头的,他们甚至不是人,是“Things”。而劳伦斯说,I don't want ordinary men! 此时Ordinary的意思已经变了,已经从“伟人”变成了杀人犯,而他自己也是一个 Not Ordinary man,他的身心都已经改变了。

接下来便是对土耳其人的屠杀,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劳伦斯和阿里的对话好像是内心的挣扎,此时一身白袍的劳伦斯成了魔鬼,而一身黑袍上来就杀人的阿里王子却在劝劳伦斯宽容。在屠杀后,满身血污的劳伦斯拔出腰刀重新审视自己,他彻底成了怪物。

马戏团一样的阿拉伯议会

最后的落幕有点伤感,阿拉伯人还是阿拉伯人,到头来水还是Everything,所谓的独立自由还是Nothing,他们最终也没有信仰,还是一团散沙,只关注眼前的蝇头小利。大马士革和Aqaba有什么区别?大马士革的Audar和大马士革的Audar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唯一变了的只有阿里王子。

Ali: I fear him who love him? Or must he fear himself or hate himself. Take your hand away! Howitat!

AUDAR: Oh, so you are not yet entirely politician.

ALI: Not yet.

这里真的是挺感动的,最后还爱劳伦斯的只有阿里王子了,他有了政客的一面,但仍然有爱。在他眼中Audar仍然是一个肮脏的Howitat人,而不是一个阿拉伯人。

落幕

那谁是政治家呢?当然是大人物们,打完仗了就不再需要勇士了,Allenby将军、费萨尔王子,Dryden齐聚一堂,讨论阿拉伯民族的未来是他们的事儿,没有劳伦斯什么事儿了。

在幕布落下时,劳伦斯仍然在舞台中央,但是他仍然像一个转着空无一文经轮的喇嘛。

结尾依旧面目不清

最后一个镜头也很有趣,劳伦斯坐在满是灰尘的吉普车风挡玻璃后面,依然面目不清。他盯着疾驰而过的摩托车。这当然不是在说他由此爱上了摩托车,而是呼应片头的死亡,阿拉伯的劳伦斯已经死了。


完美的电影

如果说有完美的电影,那《阿拉伯的劳伦斯》一定是其中之一,其后的诸多杰作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当然一票众多电影大师也是这片的拥趸,以至于让大卫李恩不太像那种才华横溢的导演,因为他被模仿的太多了。简单列举几个电影,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阿拉伯的劳伦斯》的遗产。

《现代启示录》。这是一个公路片,《阿拉伯的劳伦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公路片。阿拉伯人和英国人的区别在哪儿?到底是大炮还是纪律?其实都有。美军在越南为什么打不过越共?到底是因为精神还是肉体?其实也都有。劳伦斯成了上帝,又堕入人间。而Willard和Kurtz上校则直接成了远古的邪神,他们都和最后的劳伦斯一样嗜杀成性并厌恶自己。

《全金属外壳》库神一直特别特立独行,只有别人学他,没有他学别人。但是《全金属外壳》上其实能看到很多《阿拉伯的劳伦》的影响。死胖子的名字是Leonard Lawrence教官还问了一下“Lawrence, what, of Arabia?”《全金属外壳》也是一部罕见的上下两部分的影片,而且对仗相当工整,这些都很难不让人想到阿拉伯的劳伦斯。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这个基本没什么可说的了,这部电影经常被拿来和大卫李恩的另一部电影《桂河大桥》比较,但是也有《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影子,肉体和精神东方和西方,都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主题。

《普罗米修斯》,《天国王朝》。雷公绝对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超级脑残粉,他在他的经典中反复致敬《阿拉伯的劳伦斯》。《天国王朝》结尾处Ibelin爵士问萨拉丁耶路撒冷对你来说是什么“Nothing”and “Everything”。看到这里我简直都要笑出声,雷公简直就是大卫李恩的小迷弟啊,一瞬间萨拉丁变阿里王子了。更不用说《普罗米修斯》里人造人大卫直接来了个劳伦斯cosplay,雷公你到底是多爱《阿拉伯的劳伦斯》

 2 ) 劳伦斯的梦境

      《阿拉伯的劳伦斯》毫无疑问是对我影响巨大的影片之一,我不得不说,时至今日,劳伦斯的命运仍然是我寻找自己最重要的参照系之一。

     影片中劳伦斯在阿拉伯世界这一时期的生活,曾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风光无限,虽几经起伏,但末了也归于无奈和伤怀。也许是导演的写实主义倾向,也许是受限于影片的篇幅,影片中关于劳伦斯为何如此钟情于阿拉伯世界,以及几次大起大落的动机并不明朗,这也成为劳伦斯为后世所迷惑之焦点。依我看来,那一切都根源于劳伦斯血液里流淌的理想主义。或者说,在劳伦斯的灵魂深处,一直漂浮着几个梦境。

梦境一:追寻出世。影片中当记者采访劳伦斯时问到:你为何喜欢这片沙漠?劳伦斯答:干净。是的,相比自己生存的那个世俗世界,还有比黄沙滚滚的沙漠更干净的所在?

梦境二:普世救难。影片中劳伦斯的人物个性鲜明,在劳伦斯夺取阿卡巴后初见新任长官的时候,新任长官对来阿拉伯世界之前的劳伦斯的做了简短的概述:“不自律,不守时,数种语言,音乐,文学,知识。。。”。可见劳伦斯是个颇有才华,又颇有叛逆个性,我行我素的人。影片中泼墨厚重的还有劳伦斯极度善良仁慈的品行。正因为才华出众,他踌躇满志;因为叛逆,他对一切看似固若金汤的现实颇有微词。因为善良博大,他具有普世的慈悲心;也许只有这样一个人,当看到四分五裂,愚昧落后的阿拉伯世界的时候,才会很自然的生出统一阿拉伯世界,还阿拉伯人民自由之身的伟大梦境。

梦境三:追寻自己的存在。“我是谁?”应该是劳伦斯穷尽一生追寻的问题。劳伦斯的个人成长轨迹在影片中未有任何提及,但劳伦斯数次遭遇自己究竟是英国人还是阿拉伯人,还是什么其他人的境地。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有两个画面令人扼腕,画面一:劳伦斯第一次头系阿拉伯头巾,穿上阿拉伯传统服装在沙漠里又蹦又跳;画面二:劳伦斯掀开衣服指着自己的皮肤,面对阿里大声呼喊到:“看到了么,我是白种人!这是永远也无法更改的!”宽大的阿拉伯服装曾让他以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所在,不料,白色的皮肤又将他无情的赶离了自己追寻多年的家园。或许,寻找自己早成了劳伦斯最最遥远的梦境。

梦境四:追寻自身的完美。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瑕疵也许是劳伦斯自己最不愿意被发现的东西。即便是身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劳伦斯也依旧保持优雅。而当这样的优雅被土耳其士兵极其粗暴的践踏时,劳伦斯的信念也轰然倒塌:原来自己的慈悲心,自己的尊严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也不过是南柯一梦!劳伦斯疯狂报复杀戮土耳其的那一刻,我宁愿他从来不曾真正的走进过那一望无边的沙漠。
 
梦境的刻骨之美或许正在于它的依稀成真,然而,梦境终究有醒来的一天,理想主义到底抵不住那现实存在的轻轻一击。你的生命在延续,你就仍然存在于这个世俗世界上;你从英国出生,你也仍然要回到英国栖息长眠;你的才智和英勇无穷无尽,但阿拉伯世界那难以言说的古老和神秘已经远远超越了您的智慧。梦醒之后,你注定归于无奈和伤怀,你逃脱不了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同宿命。

如果这一切的梦境让人感到苍凉无常,那么劳伦斯于黄沙之中就不曾留下什么温暖的永恒?影片中虽不曾提到关于劳伦斯的情感世界,但影片之外劳伦斯的大量传闻,特别是他在他那部著名的诗篇《智慧的七柱石》的“致S。A”的序言题记,或许为我们预示了他更难为人所知的第五个梦境。

 3 ) 《阿拉伯的劳伦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者引领的反殖民运动

阿拉伯半岛,自从有历史记录开始,就充满着战争、屠杀和征服。欧洲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经将这里血流成河,长期的战乱导致了这里的人们极端尚武,向往自由和不喜欢被约束。最近百年,土耳其人、德国人、英国人、苏联人、美国人,到现在的中国人。阿拉伯人依旧没有摆脱被人控制的魔咒,当然这或许与他们的信仰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一个不团结的阿拉伯,一个无法形成合力的穆斯林其实是现在各国都希望看到的,特别是在海权和石油时代,阿拉伯地域所处的战略位置,被无限放大。所以尽快研究和了解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知识,是我国迫在眉睫的大战略。

故事发生在一战,当时的阿拉伯半岛,还没有基本没有发现什么石油。这样一块不毛之地,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或许只有英国,有那么一点兴趣吧。当时正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代,为了保卫苏黎世运河,不被奥斯曼帝国骚扰。英国绅士们,决定发挥他们的搅屎棍风采,在阿拉伯地区,也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腹地开展游击战,牵制土耳其人,加速同盟国的灭亡。我们的主角,劳伦斯中尉,授命团结阿拉伯世界的力量,为大英帝国创造战略空间。

人们对劳伦斯评价褒贬不一,上司和同僚都不怎么苟同他的作为。当然想要成为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就必须要让自己变得稍微有些卓尔不群。有人觉得他是位诗人,学者以及英勇的战士。又有人觉得他表现张扬,目中无人,是个性极端的顽固分子。劳伦斯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不过他确实促成了阿拉伯联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大英帝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正是劳伦斯这种,顽固的冒险性格,最终让他死于一场车祸,生命最终定格在了47岁。

彼时英国的中东战局的战略总部,设在开罗。英国人并没有想要在阿拉伯半岛,投入太多的力量,他们更加希望守住苏伊士运河。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策略。英国决定在奥斯曼帝国的后方,挖掘贝都因人的潜力,从内部来消耗和挖掘土耳其人的战争潜力。所以熟悉阿拉伯人习俗的劳伦斯,被投机政客戴丹挖掘并启用。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麦地那方圆300里左右的地方找到费瑟王子,费瑟王子是阿拉伯起义军的发起者。英国人想要了解他的下一步动作,以及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劳伦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配合着他坚定的眼神,雄壮的背景音乐,传奇的故事即将拉开大幕。

跟随者向导,带着简单的装备,劳伦斯踏上了传奇之路。大漠是个充满神话、故事和英雄的地方。条件虽然异常的艰苦,但劳伦斯却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这让他的向导,感觉到非常的惊奇。而更重的是,劳伦斯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高贵的欧洲人,这种平等与尊敬,得到了贝都因向导的认同。两个人逐步成为了盆友,当然这也与贝都因人的习俗有关在沙漠中只要二人同行,一起吃过面包和盐,就不能再去伤害对方,否则将背上极不光彩的恶名;而且两者之间会自动结下了生死同盟,无论是一人遇袭还是二人同时临敌,都必须并肩战斗到底。

生活在那篇土地上的人,我们虽然都称为阿拉伯人,但其实他们因为信仰、居住地的不同,自己有特别的部落和族群。就好像这是上海人,这是北京人。也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外来统治者,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的原因。信仰,民族,宗教,部落势力。而且整个半岛地区多为不毛之地,外来者很难适应。在这片可怕的大漠中,随处见血。在一处水井旁,他们遇上了一袭黑衣的阿里,他是这口水井的主人,这位阿里跟劳伦斯见面的第一个照面,就枪杀了他的向导。是的,在大漠这种水比黄金还贵重的地方,为了多喝一口水而杀个把人,毫不稀奇。但正因为,这种对于资源的抢夺,是的部落之间互相攻伐,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于会被统治者所收买。面对如强盗一般的阿里,劳伦斯并没有畏惧,这也得到了阿里的欣赏。同时劳伦斯拒绝了与阿里,一起去见费瑟王子的建议。硬汉劳伦斯,就是这么的卓尔不群。导演通过这些场景的设置,美化了英国军人的勇敢和正直,让不知道英国黑历史的人们,对这些富有骑士精神的占领者产生了好感。劳伦斯没有因为向导的死亡而放弃,他在穿过一片山谷的时候,遇上了已经跟费瑟王子接上头的英国先遣军代表——布莱顿上校。

他们赶到费瑟王子的营地的时,正好赶上土耳其的空袭。营地里一片混乱,费瑟王子竭力的想要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反击,怎奈手下缺乏面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这让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布莱顿上校,完全看不上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认为他们只能搞些小规模的偷袭,但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带着这种傲慢的态度,布莱顿和费瑟相处的也并不融洽。一方面是因为信仰和制度的不同,一方面是对军队的理念和建设方向不同,当然最重要的是互相还存在巨大的猜忌,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捆绑。不可否认的是贝都因人,确实缺乏现代化战争的常识,缺乏现代化的军队的基本素质,这导致他们缺乏斗志、缺乏士气,很难形成合力。而现代化军队的其实是从对于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感开始的。这与当地部落领主们的诉求,恰恰是截然相反的。这其实也是在30年代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很难有作为的原因,直到先烈们的觉醒,共产党军队的出现。感谢我们英勇的先辈,让我们有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显然布莱顿和费瑟关于这种事情的争论,并不是第一次了,这让双方耗尽了耐心。费瑟已经厌倦了,跟自己信仰、民族和目的都不尽相同的英国人,这些英国人还喜欢说教,缺乏诚意。英国人向来喜欢寻找,能够用自己身躯替英伦绅士们阻挡子弹的耿直汉子。而我们富有胆略的劳伦斯,却一反英国人的风格。他看出了费瑟王子的枭雄本色,提出跟英国人合作,能够恢复阿拉伯世界的荣光。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冒险,赢得巨大的声望和地位。这让同样富有野心的费瑟王子如遇知己,两人促膝长谈共商大事。劳伦斯的无畏精神,瞬间抓住了阿拉伯世界的心。他决定奇袭阿卡巴,但是需要穿越一片死亡沙漠。就我们现在看来,也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但英雄总是能够创造神迹,就好像韩信、汉尼拔、陈庆之、霍去病。相信劳伦斯,也能够创造这种神迹。

黑衣阿里招募到了50条精壮的汉子,准备陪同劳伦斯踏上征途。他们一共只有20天,来穿越那片死亡之地。在沙漠那种抑郁的环境中,人会产生幻觉。疲惫与无助交织在一起,最后完全是一场意志力的比拼。由于太阳太过毒辣,指挥官阿里开始让突击队昼伏夜出,但他们依旧要与时间赛跑。在某一晚的行军途中,劳伦斯发现队伍中的贾西姆掉队了。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劳伦斯决定返回去救他,但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劳伦斯又一次展现了他的不顾一切,他带着忠心的仆人返回原路,找寻这个可怜的掉队者。很快沙漠中可怕的太阳升起了,但劳伦斯奇迹般的救出了贾西姆,这堪称是一场神迹。突击队狂呼着迎接他们的凯旋,这个行径也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套上了神圣的光环。他用他的英勇,和对阿拉伯人生命的尊敬,再一次征服了阿拉伯人。这种火线救人的桥段,好莱坞用的可谓驾轻就熟。值得肯定的是如果你在一支,时刻不放弃战友的军队里,你还有后顾之忧么,敢不效命尔?

真正得到了突击队认同的劳伦斯,换上了象征阿拉伯文明的长袍。而未来我天朝,如果也想要在世界局势中,分一杯羹的话。也需要大量这种能够了解当地文化,能够融入当地环境的人才。不过此时志得意满的劳伦斯,又遇上了新的难题。他们侵犯了沙漠中的雇佣兵,奥达酋长的部落。奥达是个彪悍、骁勇,满脑子利益的狠角色。劳伦斯看到奥达部,兵强马壮的情况,立马就起了拉拢之心。他利用激将法,使得奥达越发的不满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后又游说奥达说,土耳其人驻守的阿克巴---劳伦斯此行的主要目的。充满着黄金和美酒,抢钱抢粮抢女人,向来是封建军队,最大的动力。奥达酋长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欣然与阿里指挥的突击队,达成同盟。队伍从50人,迅速增长到了千余人。但在阿拉伯这个部落之间,互相攻伐了上千年的地方,总是有很多化不开的仇恨。被劳伦斯从沙漠中救出的贾西姆,因为仇杀被抓。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的想法,劳伦斯只能亲手枪杀了他。这里的设置是为了显示阿拉伯民族的野蛮,也为劳伦斯心态的变化埋下伏笔,在这件事情后他变的逐渐漠视生命。

阿拉伯人的快马弯刀,确实锋利。如一团旋风般,撕开了毫无防备的土耳其人的防线。阿卡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里,也就是劳伦斯手里。劳伦斯做到了,千里奔袭,团结本是互相攻伐的阿拉伯人,并且一举拿下了一个阿卡巴港。英国佬的物质和补给,能够源源不断的从埃及运送而来。这为之后劳伦斯突击队的行动,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支点。为了让英国远征军相信他们的胜利,劳伦斯决定沿着先知摩西的老路,穿越西奈半岛。去向远征军司令面呈这一战果,这又将是一场壮举。在折损了忠心的仆人杜德和几乎全部的辎重后。劳伦斯和另一个仆人法拉吉,在近乎绝望时达到了开罗。在开罗各方完全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完全不像阿拉伯前线那样的疯狂。中东战局新的指挥官,艾伦比将军,起初并不相信他们拿下了阿卡巴,但在得到佐证后,将军非常的高兴。决定将劳伦斯晋升少校,为了能让劳伦斯和他的阿拉伯突击队,能够毫无保留的继续在奥斯曼帝国后方骚扰。将军基本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要求,并授予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宣扬反对殖民,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国记者,找到了费瑟王子。并开始跟踪报道,劳伦斯的英勇战绩。在他的笔下,劳伦斯是个遵守日内瓦公约的优秀军人,而不是一个野心家,他的仁慈和勇敢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让劳伦斯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名字响彻世界。他的突击队则继续神出鬼没般的,对奥斯曼帝国的补给线进行骚扰。但这一次,另一位仆人法拉吉,在战斗中不幸受伤,为了避免让他落入可怕的土耳其人手中,劳伦斯亲手结束了这位忠仆的生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也是阿拉伯人的真实写照,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后,劳伦斯决定深入奥斯曼帝国的战略重镇迪拉,去策动一次阿拉伯人起义。但他不幸被捕,并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虐待,虽然最后被黑衣阿里救走,不过这一次事故彻底改变了劳伦斯,他变的敏感、凶残、开始被自己的复仇欲望所左右。感觉因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土耳其和德国暧昧关系,以及一战时加里波利登陆战的惨败,英国人对土耳其人黑的还是比较厉害的。

此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走向了尾声。英法两国,逐步开始商讨,如果在胜利后,疯狂刮分胜利的果实。虽然这场刮风狂潮,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在当时的英法殖民统治者看来,既然千辛万苦得到了胜利,那肯定得得到更多的利益来巩固自己的胜利。于是阿拉伯人,依旧无法摆脱被殖民统治的命运。在巴黎和会上,连战胜国中国,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更加不要说还只存在在概念里的族群。借来势,总归是别人的势。阿拉伯地区,一直无法形成合力,就是因为总想着借势,而不自己创造和建立自己的势。目睹此情此景的劳伦斯,想要最后帮他的阿拉伯朋友们一把。他准备纠合队伍,为阿拉伯人拿下大马士革,这座阿拉伯地区最繁华的都市。利用英国人大把的英镑,很快一直近万人的队伍,就拉起来了。劳伦斯志得意满,带领着阿里、奥达以及各支部落武装,浩浩荡荡的杀向了目标。与此同时,英国人在艾伦比将军的率领下,也开始进攻大马士革。土耳其人虽然一路节节败退,不过败兵如虎,一路上烧杀抢掠。目的了一座座被屠戮的村子,劳伦斯的怒火冲到了顶点。他命令队伍不留活口,全部杀光。土耳其人血流成河,将沙漠染成了红色。

此时的劳伦斯已不再仁慈,他完全被仇恨、战争和无休止的暴力冲昏了头脑。这让曾经报道他光辉形象的记者,感觉到了厌恶。彼时天命已定,奥斯曼帝国已无心恋战,阿拉伯人顺利“解放”和接管了城市。但取得胜利之后,如何瓜分胜利的果实,依旧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阿拉伯各民族和部落,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甚至升级到了暴乱,这种重重的矛盾,并不是能够靠一个无权无势的英国人所能够解决的,哪怕你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这场暴乱,在医院中近2000名土耳其伤员,无法得到救治,而相继病死。目睹着混乱、死亡的劳伦斯幡然醒悟:阿拉伯这一次的成功,依靠的其实是英国人的援助,而一个民族自身的醒悟和图强,才能够让他们重新站起来。意识到问题的劳伦斯,心灰意冷,也与阿里和奥达分道扬镳。

因为对阿拉伯世界、对大英帝国的杰出贡献,劳伦斯被授予上校军衔。但他并没有感觉到荣耀,因为他自己清楚他失败了。阿拉伯人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将统治者从奥斯曼帝国变成了英国人。这与他梦想中的民主、团结、现代化的阿拉伯,相去甚远。特别在看到费瑟王子,也迫不及待的与英国政府媾和,希望进一步做大自己的势力时,他彻底心灰意冷了。感觉自己最终,被一群老辣的政治家玩弄于鼓掌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彩,作为次要战场的中东,其实完全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电影将劳伦斯和中东战场如此神话,作用其实是意在敲打当年的中东形势。1954年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而1956年围绕苏伊士运河爆发了苏伊士运河战争。这些让被迫放弃该运河的英国人,看到的机会。于是通过这部电影,将自己粉饰成了阿拉伯人民的老朋友。从十字军东征,到克里米亚战争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对于别国的殖民破坏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这里却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解放殖民统治和反对殖民统治的圣人。这部电影在中东发现大量油田后,英国人对他们的垂涎,起到了树立正义大旗的作用。也是对因为以色列人的问题,陆续要倒向苏联怀抱的中东国家进行了敲打。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救世主。

当然影片也阐述一些反战思想,年轻人创造战争和破坏,老年人创造政治以及和平。年轻的阿拉伯国家,不要没事就喊打喊杀,大家回到谈判桌上谈谈利益不好么?但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中东地区的战乱并没有停歇。五次中东战争、10年两伊战争、沙漠之狐行动、03年的重返伊拉克到现在的叙利亚内战。匹夫无罪,怀璧有罪的阿拉伯人,因为石油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的鲜血。但这种流血还没有到头,宗教问题、民族意识觉醒、地缘政治的角力、各家搅屎棍的轮番作用,相信这块地方在可见的未来,很难得到安宁了。从希特勒到本拉丹的例子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动乱和暴力最终会让人们引火烧身。

 4 ) ‘沙漠到底是哪里吸引你?’‘因为沙漠洁净’

我本不擅写长评,但因为答应了故人,所以还是凑了这样一篇。若要探讨历史或者劳伦斯其人,甚至导演掌控、镜头运用、宏大场面、恢弘配乐的种种妙处,都早已珠玉在前,不需赘述了。但这电影之所以让人觉得千回百转,尚有一点是因为里面人人都是聪明人,说话只爱说半句,甚至话也不说到,只有留白,细想特别有趣,所以这里都是些一家之言,也只从电影设定考虑。 一,劳伦斯 这样子的人生下来了就是要吃亏的。 从最开始,他的目光便一直落在高处,他的学识更令他只为了那个理想而努力,以至于对自己身边平凡的日常视而不见;他不仅仅有着令阿拉伯自由的理想,而且有着能够实现它的绝对信心。于是他带着这样的信心去到贝都因人中间,所有人都防备他别有所图,而他居然没有,居然真的是一心一意地要为了那崇高的东西豁出性命,达成奇迹。 他做到了不可能的事,又像带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一样带着两个仆人进埃及……他几乎变成了他理想的光芒万丈的化身,不仅阿里认为他能够写自己的命簿,连他自己的眼也为其遮蔽。他当然知道政治游戏的险恶,可是这与他有什么关系?当他握有阿喀巴,握有贝都因人的爱戴,上级和政客自然会答应他的条件。 可是他并不是他的理想,他自己其实很早就察觉到。他在开罗与阿棱比将军谈他已经致两个阿拉伯人于死地时,说这令他不安,第一次将军答‘那是自然’,是以为他因有人死去而沮丧,第二次答‘就当作是个警示’,是以为他愧疚自责,第三次他却自己澄清,是因为‘我甘之如饴’——那两桩死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掌了别人的生杀大权,而他却能毫发无伤。这一半因为权力,另一半满足了他盲目的信心,‘非常危险’,是的,他知道。 于是他继续,理想的光芒像沙漠的日光一样耀眼,令他以为只有金子弹能致他于死地,以为敌人看不见他,以为只要他开口,贝都因人会为了他赴汤蹈火,即使人数越来越少也不在话下,直到他信心的根基在德拉被动摇。他终于发现自己是凡人,这认知几乎使他发疯,会被伤害的凡人要如何来达成那高不可攀的理想?要怎样为贝都因人负责?他请求调离,伤痛未愈于是姿态奇怪,却发现已骑虎难下,不单费萨尔王子已经开始对他防备,更意外得知英法两国的‘协定’,直到阿棱比大量金钱的许诺使他觉得也许尚有一条路可走。 他一边说‘他们里面最好的人并不是为了钱’,一边却收买部队,甚至要收买阿里,即使阿里仍然相信他没有变。然而他终究还是变了的,不顾即将攻打大马士革的重要性,却为了复仇格杀土耳其军团,满身鲜血的劳伦斯再也不‘洁净’了。 攻下大马士革后的乱像他无力招架,因为他并不懂如何建立一个国家,土耳其伤兵病院则是最后一根稻草,现实的讽刺即使在这里也没有放过他。他清楚地看到他理想中的阿拉伯是那样美妙的一座海市蜃楼,他以为会由他来写下这命簿,但是谁能对抗命运呢?一切都早已写就了。 二,费萨尔王子 他知道如何建立国家。他知道在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他甚至懂得借力打力,师夷长技。他不可谓不宽厚,但是当上门报道阿拉伯起义的记者都忽略他各种引以为傲的表现,而只对劳伦斯感兴趣的时候,他便知道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牺牲他。老狐狸们总是相似的,阿棱比几乎是由于同一原因作的同一个决定,当然他的起因是土耳其人为了捉劳伦斯悬的赏:怎么,土耳其人觉得英军的重要人物只有一个么。 可是正是政治家能够在谈判时将劳伦斯打造出的优势利用起来,他对水库寸步不让呢,就好像阿里和阿乌达都对自己的井寸步不让,因为沙漠里的水比黄金更重要。只有清醒地明白现实世界的秩序和规则的费萨尔,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建立阿拉伯。 三,阿里 最后说阿里,是因为他的爱是劳伦斯在沙漠中所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但劳伦斯并不知道,这实在是暴殄天物。这骄傲的长老异常忠诚,忠于贝都因人的准则和信条,忠于费萨尔王子,当劳伦斯证明了自己别无他图的理想之后,也忠于他——结果他是唯一忠于劳伦斯的,也许这是因为他是唯一能理解劳伦斯一部分的人。到攻下阿喀巴时,他仅仅是对劳伦斯由衷敬佩而已;到阿拉伯起义的高峰,记者进入沙漠采访劳伦斯时,那已经转变成了爱。 他念英国国民教育读本,并不是为了建立共和国,也不是要当政治家,而是为了更了解劳伦斯一点,可是劳伦斯却是为了将他教成政治家。劳伦斯认为贝都因人会为了对他的爱戴跟随他去往任何地方,提出要进德拉时,被所有人驳回,最终却是阿里陪他进的城,也是阿里将他带回来。当劳伦斯心生退意离开他们,从耶路撒冷回来时却提出以金钱为报酬调用阿里的部众后,阿里仍然坚称劳伦斯并没有变,仅仅变得谦卑,知道自己是凡人。甚至劳伦斯为了贝都因人掌握大马士革所作的努力,大概在费萨尔之外,只有阿里感念。但是劳伦斯当然是一贯地忽略身边的日常,阿里除了在知道以前的劳伦斯再也没有了,以后再也不能见的时候泪下,确实是没有什么能做的了。 所以梦想也好,爱也好,现实分分钟动动手指就能将个人压得粉碎。虽然正是人因为理想成就了伟大,只是能这样不断吃亏的人,下次不知何时能生了。

 5 ) FIFF22丨DAY8圆桌《阿拉伯的劳伦斯》:从认定人定胜天到对自我的无限怀疑

主持人 千橡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千橡,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大卫里恩导演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风临

3分,这部我是专程去包了场私人影院看的,因为一直听说要越大的银幕嘛哈哈。我不知道说他在很多程度上迎合了我的对历史演义+异域风情的一种直男想象是不是也能算一种褒奖,但我个人真的很喜欢的。首先是对于地缘政治的两种叙述,一是在英国官僚的视角上,随后是在阿拉伯游击队这方面。两个视点的切换节奏很好,大卫·里恩有好莱坞之所以吸引我的一些突出特征,把简单的东西做成大规模的,总有一个类型结构或者画面是必然求着被记住来的,一种工匠的巅峰。

场刊嘉宾 橙黄

2星。从认定人定胜天到对自我的无限怀疑,劳伦斯各方面的矛盾性在近四个小时的篇幅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前半段塑造英雄的方式感觉还是太生硬了,直到后半段将劳伦斯本人的矛盾性逐一彻底披露才觉得渐至佳境,其实是战争、民族、信仰、性取等多方面的矛盾共同塑造出的悲情英雄形象,当然这也和奥图尔本人的气质与表演脱不了干系。配乐确实恢宏大气,但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满太溢了。

场刊嘉宾 donnie

1星。女人丝毫不参与叙事,这是一部完全父权并为罪行开脱的电影。这个劳伦斯的叙事让人全然忘记了阿拉伯地区经历的真实历史,如此讨喜的人物设计是需要警惕的。

主持人 千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和其他1962年的电影不同,阿拉伯的劳伦斯使用了最独特的70mm宽屏。大家觉得导演为什么特意使用了宽屏,或者是更进一部的70mm。

场刊嘉宾 风临

沙漠,一种奇观的技术追求。电影里太多沙漠了,一个黑点在远处放大成为一个人影,一场风从一个沙丘吹向一支骆驼队。而沙漠的构图必然是向两边展开的,所以我觉得对宽银幕的选择或许在决定拍这部电影前就已经成了制片公司迫切的需要,而这个题材完美地碰上了。说到这里,我还想到一点是因为宽银幕对特写力量的限制,所以奥图尔那双显眼蓝眼睛显得不可或缺哈哈。

场刊嘉宾 橙黄

应该是为了达到更逼真、更震撼的临场体验吧,片中有好些三人并排同场的戏,也只有70mm宽屏才能达到那种效果并还留有余地吧。

场刊嘉宾 donnie

这个宽屏更适合展现沙漠和史诗吧。

主持人 千橡

70mm是配合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沙漠和军队最适合的屏幕,虽然在当时很多放映的电影院没有那种屏幕就把电影砍了画面,相当遗憾。大家在看这部史诗的时候有什么印象特别深的镜头吗?

场刊嘉宾 风临

就是那个很有名的劳伦斯一个人去接他困在沙漠里的跟班那个吧,在巨大的太阳与沙漠里出现希望。

场刊嘉宾 donnie

沙漠里的一些镜头吧。

场刊嘉宾 橙黄

劳伦斯的一个小跟班掉进了流沙中,劳伦斯想救却无能为力。劳伦斯的性情至此开始转变。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他第一次穿上阿拉伯的长袍之后,有一个在沙漠里转起圈来舞动的镜头。那是一种很本能的快乐,比起他后来一直渴望却非常艰难的功成名就,那是一种要微小得多但容易实现得多的快乐。看完全片之后一直在回想那里。

主持人 千橡

那是我最喜欢的镜头。大家的镜头都跟劳伦斯有关而不是军队和单纯的环境。那你们对劳伦斯这个角色的看法呢?这个其实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分,因为真实的劳伦斯和电影里的劳伦斯差别还挺大的,真实的劳伦斯很明显没有一双摄魂的蓝眼睛。

场刊嘉宾 风临

这个问题我想就说电影里的吧,因为电影里的劳伦斯其实和历史上的劳伦斯有点不一样。就电影里来看,我觉得这个劳伦斯去除了传记历史里的那种学者和领袖形象,化身成了一个更单纯的人的形象。虽然说这个角色很讨喜,但其实相比传记还是要更多俗气了的,比如这里的劳伦斯突出的动机是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男性因为自己出身想要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形象,而最后劳伦斯离开阿拉伯之后其实是为阿拉伯在巴黎和会的很多独立要求做了很多贡献的,电影也没有再提了,像个负心汉哈哈。

场刊嘉宾 橙黄

同不了解历史原型。但是电影中劳伦斯的形象给我的感觉就是集多方面的矛盾与一身,包括战争、民族、信仰、性取等。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喜欢这段故事的一个原因是正如同名书名里的后半句“战争,谎言,帝国愚行和现代中东的形成”,也是在二战下阿拉伯作为地缘政治的特殊性。而劳伦斯作为一个最戏剧性的人奇妙地参与了其中并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里,也对后来美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下的。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里法鲨演的机器人每天晚上无聊时就是一个人在看《阿拉伯的劳伦斯》。

场刊嘉宾 donnie

我的功课实属不如大家多了。看到文章说劳伦斯本人写回忆录的时候说自己和阿拉阿伯战士屠杀了很多手无寸铁的土耳其人。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觉得这个故事当然是父权的,甚至是一种拥有造物能力的最高父权形象。之后的《与狼共舞》《阿凡达》也极大程度受这个影响,电影里也提到了那个美国记者想要以劳伦斯为美军参战的一个旗帜,这后来也确实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个故事里劳伦斯之所以离开阿拉伯,这个历史之所以没有产生任何变化,就是简单的大国博弈之下弱国与劳伦斯个人的渺小。当时劳伦斯去阿拉伯前其实是个对这片土地很感兴趣的学者,丘吉尔看中这一点让他去阿拉伯拉扯土耳其,许诺一些建国独立的空头支票。

主持人 千橡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受到了Spielberg的启发:他说当他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所有人在看到沙漠的长镜头时都出门去买水回来继续看。沙漠不仅仅干旱、荒芜,他还是人心的荒漠。人们在这里被分割开来,你不知道哪一个瞬间你的同行伙伴就会踩到流沙,然后这就是你见他的最后一面。劳伦斯在战争的无名性和死亡的随机性中丧失了踏入沙漠时的理想主义与人道主义。人和沙漠都是载体,环境也可以代替人去叙事。最后一个问题,就简单说一下沙漠(物理的沙漠和隐喻的荒漠)对你的影响吧。

场刊嘉宾 风临

但是没人想到劳伦斯这个人就很轴而且很有能力,他和当地人迅速打成一片,然后一开始也天真地认为能在这里建国和独立。直到后来英法再次签订协议瓜分中东让他知道了自己很荒谬,然后就离开了阿拉伯。这个角色其实是一个极其理想主义的,甚至切格瓦拉的人物,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缩影吧。

场刊嘉宾 donnie

感官上来说,这个角色完成了无力的观众们想要做的,而政治家们不这么做的事。我觉得你的观察已经讲了沙漠作为媒介起到的叙事作用了。

场刊嘉宾 风临

是的,他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还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哈哈。我因为自己一直没有见过沙漠,一直在丘陵山地,对沙漠的想象就是单纯的很漂亮很神秘,一直非常向往哈哈。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电影的重要原因吧。

场刊嘉宾 橙黄

从来没有见过沙漠,沙漠在我眼中就是一种很神秘的存在。不知道这种隐喻的荒漠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吗?这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有什么影响。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拍沙漠的电影挺多的,《沙丘》反复强调在沙漠之中难以生存用族群的民俗和规矩来体现,《阿拉伯的劳伦斯》则是命运无力之感,赫尔佐格《创世纪》用沙漠本身的画面和视觉上的韵律来做出神圣感。

场刊嘉宾 橙黄

赫尔佐格对沙漠确实是无比迷恋,《创世纪》《卡斯帕·豪泽尔之谜》《黑暗课程》《太阳牧者》《绿蚂蚁做梦的地方》... 尤其是沙漠和丛林。

场刊嘉宾 风临

我也觉得《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劳伦斯刚来和离开时候对于沙漠的呈现也有很大变化,想想那种一开始的激情,宏大的背景音乐,与最后落寞但却也有点不舍的谢幕也起到了很强的叙事功能。

 6 ) 风中的劳伦斯


没有比一战时期奋战于中东沙漠的英国佬更悲催的“帝国主义”了。他们在碧日黄沙中苦战经年,攻占了巴士拉、巴格达、攻占了西奈半岛、耶路撒冷、攻占了巴勒斯坦、黎巴嫩,还攻占了大马士革。但军事胜利之后,迎来的却是政治上的全面败退:叙利亚变成独立国家,并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亦然;随后是埃及宣布独立;巴勒斯坦被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接管,英国所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被驱逐;惟一值得欣慰的成果是伊拉克的独立,但其代价是英国人所设想的西方式宪政被伊斯兰的“政教合一”取代;

“就中东本身而言,采取一项亲阿拉伯的方针无异作茧自缚。实际上,中东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可以与之友好交往或给予支持,在那里只有一伙竞争的对手,或者几乎是势不两立的准仇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这是后世的英国史家对那段历史的精确评价。在他们看来,当时的英国被幼稚的理想主义情绪冲昏了头脑,一心想完成阿拉伯各部族的大联盟,结果却换来一地鸡毛。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的就是这段不堪回首的“征服史”。出身牛津的贵族私生子劳伦斯少校,受命联络在沙漠中四处游击的费萨尔亲王(以后的伊拉克国元首),集合其麾下武装,协助英军进攻奥斯曼帝国。在此过程中,劳伦斯与阿拉伯人水乳交融,无论服装、思维方式还是政治立场,都已“阿拉伯化”,这支英-阿混合武装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并最终进驻了阿拉伯的故都---大马士革。但之后的情形却是悲剧性的:习惯于宗教生活的游牧部落无法与劳伦斯的现代议会制理想相契合,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城市陷入一片混乱,部落又回到了沙漠,劳伦斯也黯然离去。

这似乎是一则个人英雄主义遭遇挫败的悲情故事,但是很显然,大卫•尼恩的意图不止于此。这位曾执导过《桂河大桥》的知名导演,一向以善于表现特殊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而著称,本片也不例外。《阿拉伯的劳伦斯》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性抗争,透过主人公的命运轨迹,我们看到的是困扰这片土地千年的文化死结:伊斯兰教的土地和以西方化为特征的现代性的冲突,其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国家的冲击开始于18世纪末,与后来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华帝国一样,当时的中东各国同样深切的感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所带来的冲击,他们也采取了同中华帝国相类似的应对方法:购买西式武器以及模仿西方的军队建制。奥斯曼帝国和伊朗还先后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议会。令西方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竟是一座建立在沙丘之上的城堡,在宗教生活的狂风下,很快就坍塌了。

基督教与国家政权的分离,无疑是西方文化的幸运。而这一点在伊斯兰的土地上,却自始至终未能实现,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教义便以刀剑为传播方式,国家与宗教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它不可避免的只能允许一个专制的国家体系,即由“哈里发”赋予的不容有任何异议的、统管世俗和精神领域的、政教合一的权力垄断。宗教生活才是国家生活的全部,西方人很快就发现:在这些国家,选举和代议制根本起不了代议的作用,因而也无法产生一个对议会负责的立宪政府。比如伊朗的宗教社团就曾经明确宣布:“全部或部分的拒绝或推翻与伊斯兰教圣规相抵触的立法提案,使之不得成为法律”。

这是一道无形却坚不可摧的墙,横亘在劳伦斯少校和英国人的面前,也横亘在后来的美国人面前。人们不得不从教义本身来理解这个宗教以及这片土地,还有她的人民: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有其简明的教条和详细的教徒义务:祈祷、斋戒、施舍、朝觐以及圣战,至于最高功德便是要为信仰而死(这一点与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迥异)。它所崇拜的对象是纯粹抽象的,不允许真主“安拉”有任何偶像或者表象。黑格尔对此曾有过不失尖刻的评论:------不受一切约束、不受任何限制、绝对漠视周围的事物,这是伊斯兰教所特有的热忱。对抽象观念的狂热使得“宗教和恐怖成为阿拉伯人的原则,就像自由和恐怖是罗伯斯庇尔的原则一样”。

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国家”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是模糊的,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作为公民组合的国家,只有各个不同的教派以及他们的信众。就“哈里发”一职而言,它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绝对的专制主义,后来,那些与哈里发分庭抗礼的人也通过一系列不合逻辑的手法建立了既不对上也不对下守信用的专制政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专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众多的伊斯兰国家如此相似,唯一区别就是这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一些,而那个国家的君主强权一些。在伊斯兰教世界,没有什么禁令像在西方那样具有威力,独裁者们不理会任何道德禁忌。对每个穆斯林来说,跟从正统的宗教观念或者追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派别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外来的力量有可能夺取他们的土地,但是,如果不借助《古兰经》的支撑,就无法迫使穆斯林服从自己。劳伦斯以及英国人的理想---现代意义上的阿拉伯国家的联盟,注定只能是镜花水月。

在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地方,面对专制主义及其警察,人们不受任何保护,一切与权力有关的机构都鲜廉寡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不存在贵族和教士的现实,使这种状况不可能稍加缓解。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对非伊斯兰的居民、对外族常常表现得极端傲慢,既无法理解外部世界,也难以被外部世界所了解,一切改革也因此无从推动。

劳伦斯的悲剧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当年他和费萨尔部族一起战斗的地方,时光似乎已经凝固,一切还是从前。宗教、以及教派间的纷争,依然是无解的痼疾,并主宰着历史的走向。大卫•尼恩在影片中未能解答的疑惑,已成天问。

 短评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1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13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18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23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24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31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3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34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37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38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4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4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4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51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5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5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