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豆人物性格刻画也很鲜明,在思考菊豆这个女人。菊豆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她那样的性格注定了她悲剧的结果。第一次挑逗天青,那种放荡不羁的语言和动作实在不符合她生活的社会,行为过于亲密,看得我都觉得这样的女人很恶心。可想而知,处于那个时代的人又如何看待菊豆,肯定说她太风骚。另外,我也怀疑,菊豆和天青对于爱对于情对于性的那分激情为何可以持续那么久,也许只有一个道理能够解释,还是偷来的果实甜。菊豆太让人同情,如果是放在现在,菊豆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因为我们的生活高于一切,人性的自由高于一切,想爱就爱,想离婚就离婚,何必那样的偷偷摸摸。就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规矩高于生活,传统高于生活,道德高于生活,而唯独没有生活的容身之地,也是酿造了菊豆的人生悲剧。
一开始我们都想错了,剪裁不太合体的大画布衣裳,挽着劳动妇女的发髻,一张恬静淡然的脸,眼神不说楚楚可怜也绝对是柔情似水(直到今天才不由得感叹老谋子喜欢巩俐真不是没道理),一个这样的画面总是会给人直观印象,这是一个传统农家妇女的形象,直到她说“我的好身子留给你”时,我们才有点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包括她那句“狼”的比喻,都开始让人的惯性思维开起了小差,她原来会用这么强烈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她原来有这样强烈的野心和欲望(我一直觉得这种野心和欲望同现在人们对钱、权、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同样的心态,只不过是价值观不同,这悬挂在取向另一端的肥肉也不同罢了),有一种猛然醒悟,上当受骗了的感觉。
也许是源于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电视的一种直觉,从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在一起时开始,就感觉这两人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过这一幕拍的真是够好,红布,池中红色的水,从下往上拍那些布和水接合的瞬间,红布擦过女人迷醉的表情,坠入水中一团团氤氲的样子,就像是那第一次充满狂野又略带羞涩的性事的物化写照,那种早期的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华丽丽的技巧,但一拍出来就顿时让人觉得一切特效都是浮云那种感觉,就是给人感觉,唯美。
说到这两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什么呢?这不是说做女人就一定要接受自己既定的命运,就要毫无反抗的默默承受,但是她太过尖利,这种尖利表现在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过于绝对,没有丝毫周旋与回转的空间,甚至没有考虑的痕迹在她的脑海中停留。她想摆脱老东西的折磨,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天青;她固执地认定老东西坏得一无是处,就对他不加节制地唾弃,一次次用行动挑战他的极限;她觉得天青是天白的生父,就觉得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应该让天白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倔强的女人,是那种你对我一百个不好,我就要还你一千个坏的那种,而人在过于执拗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大脑短路脑细胞不够用,而如果这个人生来就充满了这种极端倔强的情绪,那么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悲剧了,现实中的人物也好,艺术形象也好,都是这样。菊豆这个女人,只要她觉得一件事情是对的,她就恨不能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去做这件事情而不计任何后果。事实上,这个世界有百态的事物、思想和情感,这些种种大体上要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会自然而然消灭那些极端的成分,最终达到圆合的境地,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你豁出去把它做大了,或是说你对某事某物过于在意,过于张扬,过于锱铢必较或得意忘形,那么定会有一个同样极端的结果在等着你,那些结果的形成往往看上去出于外因,但实际上还是自身的性格驱使自己所作所为而造成。
体现在这部片子里,这种极端的产物是什么呢?那个小孩子,他是那种极端的化身,也是生来用以抗衡菊豆这种极端倔强,进而消灭这种极端的产物。一两岁的时候,天白不会笑,两三岁的时候,天白不会说话,四五岁的时候,天白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寻求在一种安全感,认定一种既定的事实,给自己一个安定的内心环境,于是开口叫爹,叫了个满拧,当他发现这种满拧的局面存在,即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时,他就开始想不明白了,这时,他内心那种传承下来的极端的执拗开始作祟。他把老头子拽进了水池,他不像一般孩子一样有呼叫的条件反射,他笑了,那个不会笑的小孩这时候笑了,他的母亲,他的家庭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也注定了他的不一样。看到天白拿刀去追那个说母亲闲话的人时,莹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天白到底内心是想维护谁的利益?但后来再想想就觉得这不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何况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与其清晰地说是在维护谁的什么利益,倒不如说是一些话语触怒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其实在片子里,安排的这种两股倔强势力的对抗感是很强烈的,就好像片尾处那匹无声落入水池的红布,这场景似曾相识,却不再是二人初次交合时那番美妙的象征,菊豆凄厉的呼喊骤停,让这红布的下坠充满了无声的诡异。我不想学高中做阅读理解时那样说,这是前后照应,埋伏笔,起承转合什么的,但依然觉得震撼,可能是前面第一次红布的出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吧,还是那个道理,这个事情怎么来的,就让它再怎么回去,很平衡,很公平,当然,也很有画面感。
字幕的时候忘了看编剧是谁了,这编剧很赞啊,象征清清白白名字的那个绝妙讽刺,菊豆话中有话的暗示,一语双关、一语中的的内涵话在各种场合出现(其实要是这么想这女人还是很有智商的,最起码反应很快)。台词放置的很紧凑,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冗余的空隙,也不会给人多余空拍的感觉。
导演拍了电影,他用影片告诉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于是你就果断认为故事就是这样的,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配合以惊讶、叹惋、称奇等各种心态和表情来不断苟同导演这一观点,这大概就是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导演的成功之处吧。内涵不内涵倒觉得次要,毕竟每个观众都不是导演本身,不会百分百理解导演给定的内涵,而真正能够看懂的,似乎只有导演拟定的活生生的情境,再从中归纳属于自己的那一分内涵吧,所以我始终觉得,导演最大的使命还是拟定一个好的情境,而真正有内涵的与其说是导演,倒不如说是观影人本身。
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张艺谋的色彩叙事着实美妙,青蓝与红色对比,隐喻新旧势力的角力。赵季平的配乐恰到好处,对情欲的侧面描写很有表现力(偷窥小洞与地窖大穴,不断下落的染布)。美中不足的是批判封建礼教之残酷虚伪的主题先行,部分人物刻画不够真实细致。(8.5/10)
拍得太漂亮:偷窥,欢合,庆生,送葬,两场死亡,大火,每场戏都那么精致;红色的染池既是冲动的情欲与生命的开始,也是压抑的怒火和死亡的降临;逆光打在巩俐身上,显得那么魅惑,于是结局看上去就更加凄凉而疯狂。
里面挡棺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外公去世以后印象中就再无这种习俗了⋯⋯看得很难受,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极尽挑逗的染布颜色、被封建枷锁禁锢到变态的人性,还是绘声绘色。太苦逼了。
这是大红灯笼的前型,是老谋子那几年真认真起来的作品。历史时空里有许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从世俗的逼压的中探出头来,又被打下去。
那个时候张艺谋一定是对巩俐充满爱的。光,影,色,全部都那么美。贯穿始终的窒息般压抑,天白弑父叠印在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上
男贵女贱,长幼尊卑,如那参差错落却规整严密的排排房顶,没有喘息的余地。乱伦而生的畸形儿,独独站在那里。早已忘了云雨之欢,只剩恐惧和威慑,卷落一抹红。就这样躺着吧,一辈子,压在我们彼此身上的不是对方,而是上下五千年。
张艺谋一贯的表现中国女性的性压抑
高高挂出院墙的大红大紫明黄染布,与周围的青灰村落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比一枝红杏出墙来还要明晃躁动的欲望,张艺谋要不是个变态色情恐怖大师的话咋能当好这超生游击队的队长呢?激凸的菊豆,把洞堵上,两个都堵上,全堵上,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天白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活脱一个索命的恶鬼。
1.残存的封建主义是暗蓝色的屋子;2.蓝天白云本是一线希望却反倒成了错位悲剧的开始;3.对性的欲望使人勇敢,对世俗的恐惧使人不敢出走,性欲再强,却还是在封建禁锢中。
白鹿原,大红灯笼,红高粱,大鸿米店,那个被祖训和道德压抑的年代,干柴碰上烈火,总是燃烧的旺盛,熄灭的迅速。那时候的第五代在强烈的色差下释放者同样压抑多年的心境。而后多年,不见经典。老谋子似乎总是在男主的身上解放自己的荷尔蒙,就像伍迪艾伦,渡边淳一,洪尚秀一样影射,而今,雄风不再
构图严谨,色彩分明,配乐大气,主题鲜明,表演精湛,压抑悲愤,这才是我所熟悉的张艺谋
相当年我还是处男的时候 误把片名听成决斗 后来才发现原来武打片也可以这么拍
这片留给我的心理阴影胜过任何一部惊悚片和恐怖片。
这部电影的年纪居然比我还要大了。当初mark想看应该是因为看到了刘恒的原著改编。还没有读过小说,所以不知道原著写得怎么样,至于电影 我只能说由于年份过久,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对于乱伦媾和的故事有了更多新冲击,所以电影里故事和人物冲突难免有点太单薄了。都说这部电影在讲性压抑,我觉得更像在说性自由。
婶侄恋算什么乱伦,父权制下经不起推敲的强买婚姻才是乱伦。意象浓烈大胆,张艺谋最具生命力的电影之一,也是他最惨烈最绝望的电影,没有之一。原来张艺谋才是国产意象开车鼻祖。
太棒了,中国文化的进化是性压抑历史的解放。巩俐的女性性解放诉求,李保田的愚孝与反抗,叔叔在传宗接代压力下的心理变态,儿子在颠倒伦常迷宫中的迷失。大染坊红色染布象征性欲和死亡,木轮、倒桩机象征性爱,在芦苇地中野合与《红高粱》的高粱地悦乐相对。张艺谋版的《白夜行》。
大屋几架赤黄,染坊一匹飞红,挡棺二人缟素,孽障一身煞黑
杨金山只是瘫了,又不是哑了,完全可以把真相告诉家族的人,然后惩罚这对“奸夫淫妇”,为什么不?说到底为了他可怜的面子。
自觉仅论艺术水平要比《活着》更高,打光、构图、色彩运用都尽善尽美,是我至今看过视觉感染力和诠释力仅次于《霸王别姬》的大陆电影。微观虐真情,宏观反封建,变大的洞,激荡罪孽的池,符号、暗线之多实使施力感难掩,但好在不止于堆砌。在不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我觉得可供解读的或是再一本书的量。
重看。巩俐真美~演的也好。所有男演员都没跟上她。这片也是日本人投资的。中国知名导演真的从日方借了不少力啊。SM、偷窥、乱伦、恋母、儿童杀人……确实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据说张导当年连看了50部变态片才拍出来。故事放在南方的染坊宅子里刚刚好,提升了美学。“躺着吧躺着吧,一辈子就这么躺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