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德贝克人质危机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格拉德贝克人质危机》

这是一部德国纪录片。另有一部故事片,名为《格拉德贝克人质事件》,讲的是同一件事,没顾上看。仔细想想,看完了纪录片,再看故事片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故事片中不免有许多夸大虚构的演绎情节,明知道是假,还看它做什么?

影片讲的是1988年在德国西北部的格拉德贝克市发生的一起案件。全过程54小时,摄像机一路跟踪拍摄。真实性当然毋容置疑。结果当然是警察获胜,打死了人质,打伤了劫匪,凯旋而归。

既然已经剧透了,索性就剧透到底吧。虽然没有什么观后感,影片中的种种细节却令人印象深刻。挑几个有意思的记录下来。

俩小子抢了一家银行,没来得及走就让警察围住了。于是抓了两个银行职员做为人质,对警方提出了几个要求,一是送他们三十万马克,二是找辆车帮他们逃跑。警察赶紧照办。于是按照绑匪的具体要求,一个警察立即脱光了衣服,就穿了一条三角短裤,拿着三包钱,颤颤巍巍的走到银行大门口,放下钱转身就跑。可绑匪不干了,说是那几包钱离门口还有几十公分,不好拿,要批评。那位警察刚穿好衣服,只得又脱了,拿了个长柄扫把,走上前去,继续完成未竟事业。接下来的动作就是绑匪取钱。以绑匪的思维,当然已经想到要是自己去取,警察趁机来一枪,岂不是正中圈套?于是找来人质之一,绑匪抓住他的双腿,让他俯身爬到门边,开门,一包一包的取钱。这边厢,在摄像机的严密监视下,警察也在数:“拿走了一包,拿走了两包,三包全拿走了。”立此存照,以防绑匪们事后不认账。整个过程双方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最后的收尾工作是叫那个银行的人质一张一张的数钱。大有“亲兄弟明算账”的味道,更体现了德国人一贯的严谨态度。

接下来就是落实第二条要求。绑匪明确提出,要警方提供一辆没有安装监视系统的车。警察问:“要什么车?奥迪行吗?”绑匪答:“宝马。”警方又问:“什么型号?”绑匪答:“735。”接着立即又找补一句:“735i。”于是在警方的大力协助下,很快拿到了车。几个绑匪带着人质开始了德国两日游。一路风光无限。中间还顺手劫了辆公交车,之后还去了趟荷兰,并将宝马换成了荷兰的牌照。

最精彩的部分是媒体的喧闹。德国的特点是要没事就没事,一旦有事就是大事。有1972年慕尼黑惨案,有70年代红军派的折腾。到了80年代后期,归于平静。这次的银行抢劫案,虽算不上惊天动地,也是历史上的独一无二。各类媒体统统兴奋了起来。从银行门口开始,各种长枪短炮就支起来了。之后就是跟随绑匪们的大游行。80多辆车浩浩荡荡好不威风。而警方具备了严格的契约精神,远远的跟在媒体的车辆之后。只是在遇到堵塞之时,警察才出来疏导车辆。一路上,但凡绑匪停车,警察便不失时机的送上早点和咖啡(当然一定是公款消费)。记者们就一拥而上,拍照的拍照,提问的提问。绑匪和记者之间的交谈是亲切友好坦承直率的。互相递烟、点火,欢声笑语贯穿着始终:

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做?”

答:“我才不在乎我的生活。我天生就是罪犯,这是我的一部分。像工作、道德之类的东西,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想出人头地,我想活下去。”

问:“你真的准备杀人吗?”

答:“对!”

问:“你们为什么到科隆来?”

答:“我们来到科隆,只是来这里喝杯咖啡。”

问:“咖啡怎么样?”

答:“不错!”

其中一个记者彼得还担任了志愿者,在绑匪和警察之间来回穿梭,传递各自的信息。

在绑匪停车的路边,警察将一个小超市作为临时指挥部。当绑匪发怒打死了一个人质后,警察气急败坏的对超市老板说:“快打电话叫救护车!”“号码多少?”“112!”老板立即拿起电话,通话的同时,没有忘了对来结账的顾客说:“3.5马克。”

这种情绪也深深的感染了人质。一个十八岁的姑娘一直被绑匪用枪抵住喉咙,她却一点也不慌张,颇有兴趣的听着记者和绑匪之间的交谈。一个记者发现了她,于是回身问道:“被枪指着喉咙,你有什么感觉”女孩平静的答道:“实际上还不错。不知何故,这一切似乎有点超现实。”可现实是,再过几小时,她就会死于非命横尸街头。眼下的她却在享受这惊险刺激的快乐时光。

看到被记者紧紧围住的绑匪们,又看到四周涌动的看热闹的人群,我断定:即便没有一个警察,这俩绑匪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掉了。媒体永远比政府的嗅觉灵敏,记者永远比警察的动作伶俐。在警察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的时候,记者们却锲而不舍与绑匪交上了朋友,海枯石烂不变心,一直要跟随他们到天涯海角。

影片中,对这次事件进行不间断转播的电视台的主持人这样问民众:“这次人质危机的气氛,在德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有一种外出工作的感觉,警察几乎没有封锁任何街道。这是一种非常放松但残酷的愤世嫉俗的氛围。我们必须深入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啊,看完了影片的我也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绑匪的视死如归?还是政府的无所作为?或是警察的愚蠢无能?在民众的思维中,是对于生活的麻木,是于己无关的庆幸,还是对生命的漠视?或是在沉闷的生活中去追求刺激,致使他们将这场血腥的事件变成了一次狂欢的盛宴?又是什么使得影片的编导煞费苦心的将这场丧失人性的杀戮拍成了一部闹剧?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影片最后,警方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只得发起强攻。结果是,高速路上横七竖八躺着被子弹打成筛子的车辆,俩绑匪重伤被制服,绑匪的女友轻伤,两个女人质(包括那个天真浪漫的十八岁女孩)被打死。看着防雨布下盖着的尸体,不知为什么,立马想起了《水浒》中鲁达对被打死的镇关西说的话:“你诈死!”过了一瞬,马上又想起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的那句名言:“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

影片结尾的字幕这样说:“在不法分子犯罪的时候,记者不再被允许采访他们。”原因乎?结果乎?无奈乎?借口乎?标乎?本乎?不知道。

本人评分:7.0。

 短评

当一名15岁的无辜男孩被枪杀,另一名18岁女孩被挟持,生命安全遭受着巨大威胁的同时,歹徒们却坐在轿车里,如同「英雄」般被新闻媒体蜂拥环绕、接受访问(甚至有人为他们递上香烟)。记者们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抢到头条」的喜悦中和了原本些许的不安。一言一语、谈笑风生间,人群还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这是发生在1988年联邦德国的「格拉德贝克人质事件」,何等凉薄,何等讽刺。

8分钟前
  • 周宇勋
  • 推荐

过于牛逼 还是头一次看真实的人质劫持和警匪追逐的现场记录

11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看热闹不嫌事大。

16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还行

虽然不是一本好的纪录片,但却给人无法释怀的情绪,如果要通过死亡才能改变的东西,那真的是既惨痛又心酸。最终这被誉为魔幻的世界里,最可怕的魔鬼还是人类自己。

19分钟前
  • 还行

1988年西德两名劫匪在银行劫持几名人质,后来又劫持一公交车的人质,再到后来劫持私家车,从格拉德贝克到不莱梅又往南跑最后回到不莱梅,如入无人之境,警察不敢管,媒体采访劫匪像聊天一样平常。还是那名围观群众说得好:这家伙不属于监狱,属于公墓。

24分钟前
  • 两次晕倒在厕所
  • 推荐

简直像一场闹剧

25分钟前
  • thefinNga
  • 还行

整个事件就很离谱,这哪是抢劫劫持,简直郊游般闲庭信步,警方、媒体、路人甚至人质都像经历一场猎奇和狂欢。死去的人质分别15和18,小男孩为了保护妹妹,18岁姑娘一直都好镇定,最后罪犯在服刑中或出狱后后活得好好的就很讽刺。这要是在俄罗斯劫匪能活过五小时就算赢。

28分钟前
  • hmiljyn
  • 推荐

不敢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所有的灾难都可以成为媒体的狂欢

31分钟前
  • 全村希望棕刺猬
  • 推荐

电视媒体的放大效应以及警察应对不利带来的悲剧

32分钟前
  • Jaskółka
  • 推荐

跟俄乌战争一样,每次突发事件的出现就是媒体狂欢的时刻。当时的警察真够无为的,可惜了被枪击身亡的两位年轻的人质。片子本身没什么看头。

35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现实比故事魔幻何止万倍,全程现场真实影像,公权力退避三舍。这是联邦德国?这是1988?

40分钟前
  • Marlhc
  • 推荐

德国的警察也很弱智,三个绑匪,其中一个女绑匪要上厕所,就偷偷把她抓了,根本没考虑两个在公交上的绑匪还劫持着30来人呢

43分钟前
  • 陈欣俊
  • 推荐

刑罚在何时何地都不是最严厉的惩罚,而枪支永远都是犯罪的原罪

44分钟前
  • laralara
  • 推荐

可惜了那个15岁男孩 18岁姑娘 不知道说啥

47分钟前
  • 道道吴
  • 力荐

魔幻

51分钟前
  • fyjc58
  • 推荐

像电影一样的真实事件,本想到在我国肯定不会发生类似事件,帅不过三秒就被拿下,但唐山烧烤店的事件之后,就觉得能坚持多久得看人际关系有多深(狗头)。

55分钟前
  • gloryT
  • 推荐

现实的荒诞程度往往胜于小说电影

56分钟前
  • 摸鱼居士
  • 还行

剪辑师牛逼,能把浩如烟海的影像资料处理得那么好

57分钟前
  • 潋 | Béatrice
  • 还行

形式挺有意思。当然可能只有这个案件才能留下如此充足的影像资料吧。

59分钟前
  • 大钢总
  • 推荐

如果这是虚构的,编剧肯定会被骂,现实就是比虚构还魔幻…

1小时前
  • PirateRadi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