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

完结

主演:谷智鑫,冯海煜,迟蓬,魏震,王珂,黑子,齐峰,张立,刘沙,高冰,刘峰超,刘南,冯玉玺,于新博,刘小蕙,孙银银,王伟安,张继南,李波,刘畅,杨彪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剧照

大刀记 剧照 NO.1大刀记 剧照 NO.2大刀记 剧照 NO.3大刀记 剧照 NO.4大刀记 剧照 NO.5大刀记 剧照 NO.6大刀记 剧照 NO.13大刀记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从侠义开始的《大刀记》

前几年曾经有过一个国剧崛起的讨论,多有老生常谈,但也有不少新的追求。电视剧求创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把电影那一套照搬进来,大约是现在全世界电视剧编剧们都在干的一件事。因此电影中常用的长镜头,就被《大刀记》拿了去开场。

可圈可点的开场
这个的开场非常漂亮,作为电视剧来说,算是近年看到的最有追求的一个开场。镜头从车夫推着板车开始移动,然后跟随着打闹的小孩一路进到市集当中,拿大顶的,唱大戏的,耍火棍的,耍猴戏的,热闹非凡,也有小偷小摸趁着热闹窃取钱财的,也有孩子被拎着教训的,也有穷苦老妇沿街乞讨的,也有各种小商小贩热热闹闹的卖东西,镜头一路流畅的指引着观众来到主角现身的地方,金枪锁喉。到此为止,一分多钟的长镜头把宁津市集的热闹带给了观众,也展示出了了这方土地上人物的群像。省时省工,又集中突出背景特点,确实也是不错的。
可以看出《大刀记》的主创们还是尽了心,希望能给这个剧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象的。但华丽的部分也就到此为止了,电视剧还是有电视剧的创作方法,接下来走的是人物。这个长镜头虽然尝试不错,但始终还是看得出在调度上有短板,人物的行动过于刻意,甚至可以看得到导演是怎么安排演员进行走位的,甚至中间还差点穿帮,演员们自己给拽回来了。但能让群众演员做这么多有意思的尝试,还并非是主演,真该说声辛苦了,希望下次会更好。

从人物开始,再回到事件
在看到《大刀记》这个剧名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想着一句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后来查了下资料,还真有一点关联。虽然梁永生的大刀和大刀队并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最终目标都是抗击日军,都是民族气节的体现。但从这一版电视剧来说,并没有像小说原著中那样,一层层的给男主角梁永生铺垫背景,而是先从人物出发,展示性格,展示武艺,引起纠纷开始。从剧本创作来说,这也是一种悬念的铺垫方式。从格局来说,又给剧集增添了一些江湖的意味。从梁永生在市集和白眼狼的对打开始,就颇有几分豪气,脑海里也盘旋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类的名场面。但冷兵器始终是干不过火器的,大刀再强始终都是武艺上的较量,有高低,但把枪拿出来就明显是耍流氓。这种耍流氓的行径也就直接说明了剧中的大反派白眼狼为啥是个反派,和之前在刀铺里品鉴刀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爱刀,爱的是邪气,梁永生的刀,劈的就是邪气。
不过在背景不熟悉的基础上,看剧情还是有点着急的。明明可以说得清的事情,非不说清楚,明明可以避免的事情还是无法避免,用误会去制造矛盾,手法上并不高明,但好在剧情紧凑,而且一直给宁安寨铺垫令人敬畏的气氛做的也还不错。这时候梁永生身上的背景才一点点的揭露出来,当年贾永贵逼死他爹,他终归是要报仇的,这一仗无法避免,不论是前仇还是今恨,恶人始终是要有报应的。
再说到梁永生和日本人比武一段,前两年电影里到处都是这种桥段的身影,看着有点腻味,但作为最终要以抗日杀敌为宗旨的剧,前面铺垫民族仇恨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衔接的强度不够,变成了主人公这边还要和仇敌贾永贵斗争,那边就不管不顾的先跑去比武,回来之后蜡烛两头烧,着实也是个辛苦的男主角。再加上任性的妹妹和受气包女主翠花,梁永生的人生可以预见是一场漫长的,做斗争的人生。

武林正宗还是江湖传说
回过头来讲讲市集的那一战,虽然动作招式不够好看和华丽,但打斗逻辑倒是非常漂亮的,首先是梁永生和恶霸四爷的对打,然后是小喽喽的群战,再到贾永贵大boss的登场,节奏清晰明朗,层层递进,尤其喜欢伞下的那场,含而不露,乱象中大刀突刺,险象环生,伞一揭开贾永贵连滚带爬,梁永生占尽上风,效果颇好。说是武侠片还真是有那么点派头的。
在之后与日本人比武的过程中,门书海老爷子开始科普克制日本刀的苗刀的时候,熟悉徐浩峰《倭寇的踪迹》的观众们就可以会心一笑了,《大刀记》还是做了些功夫的。但电视剧始终还是受限于资金,徐浩峰那套被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玩花了之后,《绣春刀》赶上来也学了个八成,《大刀记》作为电视剧也学得有模有样。在看比武的过程的时候,差点脱口而出朴刀,结果日本人也说这是朴刀的刀法,顿时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侠义精神再上升自然也就是民族家国,郭靖也是从侠者变成了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所以说《大刀记》是纯粹的抗日剧倒不尽然,倒不如说是从武侠开始的,以侠义之心逐渐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较为妥当。

当然,剧中也有不少槽点,比如那个一身粉红色任性的妹妹,还有怕什么来什么就坡下驴的剧情,门书海对梁永生的评价“具备练武的黄金身型,颇高的文字素养,他是内敛的自身性格”,也都透露出《大刀记》还是没能逃脱槽点剧的命运。但是从武侠江湖这个角度切入到传统的抗日剧当中,大刀还是比手撕来得更有民族性。

 2 ) 一介刀客铸就热血传奇


红色剧唯有《亮剑》堪称经典,时至今日电视剧还在重播,“李云龙”的传奇还在荧屏上展现,之所以电视台屡播不厌,就是因为观众虽看过多遍但每次相遇还是会重温,这也许就是经典的力量。红色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拍成电影票房创出新高,经典红色题材无论在荧屏还是在大银幕上收视、票房齐创佳话,似乎对被那些抗日雷剧、神剧所折磨观众最好的回报。

影视剧与受众亦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精华。山东卫视同样秉承着山东人民的朴实、厚重的特性,在打造出《红高粱》之后又一力作《大刀记》已经开播。今年正是经典小说《大刀记》出版40周年,又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电视剧《大刀记》的播出必定会引来2015年开年红色题材剧潮流。70年代,有关《大刀记》小说、连环画、电影的风靡一时,成为那个年代的经典。

任何电视剧成为经典都有两个特质,一是题材接地气,二是能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亮剑》如此,《大刀记》亦如此。电视剧《大刀记》之所以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正因为它真实反映的是鲁北农民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抗战历史,这也是它与其他同题材影视剧的最大不同,“李云龙”何以为人人熟知,就是其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梁永生”一介刀客只因日寇来犯才铸就那段热血传奇同样成为经典人物被人铭记。

电视剧《大刀记》真实的还原了小说中的经典人物梁永生,日寇来袭,奋勇挥刀杀敌,这段传奇故事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堪称一介刀客逆袭铸就传奇人物的经典再现。

好剧必须要在前三集能吸引住观众,强烈的粘性是电视剧能否成功的根本。显然曾经执导过《亮剑》《武工队传奇》等多部抗战精品剧的赵浚凯总导演深知这一点,才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重头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这种宏观上的调度绝非那些平庸导演所能为之的,这也是赵浚凯之所以能率造经典剧的根本。

纵观那些红色题材剧,很多都是一味的“高大全”,其实当下观众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脸谱化、高大全的角色,《大刀记》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真实还原那场残酷的抗战,地点发生在山东,也充分反映山东人民不屈的性格,而梁永生只是山东农村人民的一个代表,以点带面谱写出山东人民不屈不饶浴血奋战的高贵品质。剧能警人,《大刀记》的热播就是要让读者、观众重温经典、警醒后人,这才是影视剧的现实意义。

 3 ) 你造吗,苗刀并非苗族人的刀


     着眼当下,但凡涉及“抗日”题材的电视剧,都会被称为“神作”。“手撕鬼子”令人咂舌,“手榴弹打飞机”让人惊叹、性感的女八路和科幻型交通工具出现在30年代的抗日战场上更是成为了观众的槽点集中营。抗日题材电视剧一度成为网络狂欢的发源地。众多此类题材电视剧的粗制滥造过度消耗了观众期待,已成为了国内影视界的常态。
     2015年山东卫视、黑龙江卫视的开年大戏《大刀记》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电视剧,却在武术场景的营造、武器的选取、武打场面的设计拍摄上下足了功夫。较之各种“抗日神剧”的“假出翔”,《大刀记》中倒是有颇多令人长见识的地方,特别是那几把熠熠生辉、啸啸生风的大刀,令人过目不忘!

锔碗、苗刀: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谷智鑫扮演的男一号梁永生出场时挑一副扁担,身材高挑、神采奕奕、气质凛然,足以见得一种练武之人特有的精气神。但梁永生的日常工作却是“锔碗匠人”,说起锔碗,40岁以下的观众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是一门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手艺,就是将破裂或打碎的“瓷器活儿”锔合在一起。过关的“锔活儿”令碎碗滴水不露,精致的“锔活儿”能在裂缝上造出一枝斜逸的梅花。锔活儿首先需要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别看锔碗只有开钻孔、打钯锔、涂灰膏三步,但每一步都可谓是“针尖上跳芭蕾”。以此为生的梁永生其性格之缜密、遇事之平静可见一斑。就是这样一个做手工活儿的人将苗刀挥舞得虎虎生风也是其人物的魅力所在。
苗刀,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认为是苗族人使用的刀,少数民族喜好佩刀,藏刀、保安腰刀都久负盛名。然而,看过《大刀记》才知道,苗刀不但和苗族没有关系,却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倭过程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从与倭寇的对战经验中研发出来的武器。苗刀原名为“御林军刀”,称为“苗刀”是因为其刀身修长(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如禾苗一般。这种刀是模仿日本刀的形制所创造的双手长刀,刀形与日本武士刀相仿,仅刀柄、刀锷与刀身厚度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刀柄较长,以两手握把,与其他较流行的单手握持的中国刀有很大差异。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冷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矛刺击,又能当刀劈砍,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刀法相传出自戚家军,真实的苗刀刀法传人稀少,据悉《大刀记》中梁永生的招数很多都是武术指导请教过苗刀刀法传人后设计出的武打段落。苗刀刀法注重步伐,经常半蹲,貌似畏缩,但实际是寻找对方破绽,上下跳动也表现了其灵活性,区别与武士刀,武士刀基本没有步法。因此在与武士刀的对战中,苗刀砍伤对方的足踝部位十分精准。
《大刀记》中梁永生与日本人的无论是比武还是实战的几场戏都是片中的看点,打法酣畅淋漓,十分出彩。

户撒刀、朴刀:神奇的冷兵器

《大刀记》中反派人物白眼狼的心爱之物便是一把户撒刀。这个奇怪的名字终于和少数民族有了确定的关系。户撒刀又名阿昌刀,是生活在云南德宏州一带的阿昌族所特有的冷兵器。为众人所知的“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刀具就是指户撒刀。这种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区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其先民约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主要制作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明朝“三征麓川”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常常大军云集。为保证兵器供应,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户撒阿昌组乡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此后,户撒阿昌族工匠因制作兵器而不断吸取汉族先进的技术,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户撒刀工艺,这种刀具被誉为“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一度,这种刀成为南丝绸古道上的抢手货。06年,户撒刀锻制技艺就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撒刀的刀法不像中原刀法套路繁多、动作复杂,而以简单、实用、骠悍为其特点。顺手砍,反手劈,上挂下撩反挑为其常用动作。截腕、斩头、刺身、割脚等连贯动作都是其常见套路。户撒刀的用法常是刀借人力,人仗刀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打法与《大刀记》中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白眼狼贴合在一起,不仅令戏剧矛盾升级,更是提高了正邪两方对战时打斗的精彩程度。
笔者听闻“朴刀”一词,多是从《水浒传》而来,这个多音字“朴”,在此处念为pō。朴刀是在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属于大刀的一种。使用时,需武者两手握着刀柄,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朴刀的另一个名字是“着裤刀”, 可以挂在裤腰上。它极其简陋,既可以安上短把成为“刀耕火种”的“畲刀”,是为农具,安上长把成为威力大增的“朴刀”;又可以把刀头取下, 作杆棒用。尽管宋代朝廷对兵器管制比较严格,但兵农并用朴刀却成为了民间耕种、防身必备的武器。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宋代政府认定的武器谱系中,这种多性能易携带的器具并不在其中,而在各种宋元话本中它的身影不断出现,可见练习朴刀已是很多民间高手的首选。
电视剧《大刀记》中由陆树铭(曾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饰演的王生河所使用的正是朴刀,这位威震武馆的民间高手耍得一手好刀,将朴刀的几番变化尽显其中,令人叫绝。


在中国人的江湖中,刀、剑分属两种派系,以刀为武器的江湖勇士,在刀法上有所成就并多用此行侠仗义的武人方能当得起“刀客”中的“客”字,称为“刀客”。剑是礼器,代表正直、仁义。刀不同,刀为凶器,称之为百兵之胆。剑来自庙堂,刀来自民间。都说,侠义江湖是对主流社会的补充,那么,刀文化则是对主流江湖的补充。它代表的是原始的生命力与爱恨情仇,没有了鞘的装饰,自然也去除了繁文缛节;不存在巧用的柔劲,自然就是力量的直接比拼。用刀者舞刀,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一部《大刀记》不仅将鲁北抗日的民间史诗搬上荧幕,更是展现了被人忽视已久的“刀具、刀法、刀客”等文化,值得关注。

 4 ) 太垃圾!

一是擂台比武,接连迎战三位高手,不合常识,导演为了突出主角武功高强,却“画虎不成反而类犬”;二是伏击石黑,好好的伏击却弄得自己狼狈不堪;三是狙击手白痴,放着头头指挥官、机枪手不打,去打喽罗,不是狙击手弱智就是导演笨蛋;四是对待婚姻草率,被疤癞四打伤的老太婆有那么直接、草率,将女儿出嫁并立即拜堂,这堪比现在的“闪婚”!

 5 ) 自古齐鲁多侠士,慷慨且仁义

文:赵猪

山东,古称齐鲁,既是孔圣人的家乡,也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聚义之地。侠义风范与儒家道德共存一地,培养处齐鲁大地多侠士,也多仁义的淳朴民风。2015年,山东卫视开年大戏《大刀记》,是由山东本土著名作家郭澄清撰写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曾于1978年拍成电影,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曾经感动、振奋过多少人心。这次由著名军旅题材导演赵浚凯改编成长篇剧集,还原那个年代齐鲁侠士的风采,也顺应潮流,加入更多传奇与武侠的元素,是一部制作精良,好看好玩的传奇大戏!
作为新世纪重新翻拍的经典剧作,《大刀记》稍微修饰了一些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内容,改编得更加符合当下观众欣赏口味的内容。比如剧集一开场,不再象原作那样,强调梁永生的苦大仇深和阶级矛盾,而是安排了他与翠花母女,因为白眼狼欺男霸女的行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引起的一段缘分。既保留了原著中梁永生侠义心肠的性格特质,又不至于让人觉得老生常谈,更有趣味性。
紧接着下来,强闯宁安寨,夜袭龙潭镇等等桥段一环紧扣一环,而一派仙风道骨的门书海传艺,授刀,师兄弟反目等桥段又是借鉴武侠小说中的经典情怀,与抗日战争的事实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出那个烽火年代里,普通老百姓的爱国心,以及在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之下,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集中,痴迷于刀法,与门书海有杀父自筹的日本武士中田这一角色的设置。剧集并没有一味丑化,而是突出了他兑武士道精神,尤其是刀法的痴迷。很多地方设置得还很是有趣,比如重然诺,执着不知变通的性格特质。行为处事方面,颇有古龙先生笔下东海白衣人的风范,成为梁永生成长路程上非常重要的一块“磨刀石”,是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此外,剧集在细节方面非常讲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刀文化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门书海传授给梁永生的苗刀,以及另一门所学的朴刀,都是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借鉴日本武士刀,结合实战技法改良创制的武器。苗刀轻便狭长,可刺可劈砍,兼具刀、枪、剑三者之长,是比武、战阵之上的利器,也是中国武学的重要瑰宝。剧集里几位主演,如谷智鑫等人都花了大量时间练习,亲身上阵,这才保证了剧集在动作场面上的华丽呈现。
中华五千年文明,因为不同的地域和时空,留下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大刀记》正是这样一部历久不衰,表现齐鲁大地民风与侠义精神的经典。作为新时代的翻拍,既保证了故事的深入浅出,传奇色彩,又能将一方水土,一种民情的特点展现出来,流传后世,也算是在新世代,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件大好事。

 6 ) 和手撕鬼子不同,这一部很有江湖气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多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不但少看国产剧,甚至连电视机都很少开了,大家打开电视机都是看电影、看美剧,要么就是玩游戏。我们家电视的开几率还算高,主要因为我妈天天看,通常晚饭后,我玩手机、iPad,她看电视剧,互不干涉,十分和谐。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儿子,别玩手机了,过来看看电视,重拍的《大刀记》开播了。
时光被拉回到20多年前,虽然其时已解放多年,在和平年代,老百姓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经历了八年抗战及解放后的艰苦生活,一代人回忆、一代人憧憬,我的父母很喜欢从抗日的影视作品中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我还很小,镇上的文化宫重映《大刀记》,爸妈排了半天的队买票,领着我去看,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和爸妈一块儿看电影。
从《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到前几年的《建国大业》,我的成长随着抗日电影的变迁和升级,一直走到今天。而在荧幕上则相对要少一些,确实粗制滥造占据多数,精品少之又少,直至近年频出的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让人不由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产生抵触心理。但老妈邀我看《大刀记》还是欣然允诺,首先是童年记忆,对《大刀记》的故事很亲切,想重温一下,但最主要原因,赵浚凯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亮剑》是新世纪以来首屈一指的精品,前年的《武工队传奇》也保持了校稿的水准,因此我对《大刀记》的质量并不怎么担心。
果然,《大刀记》一看上就停不下来,一直追到目前的40多集。这部剧首先在故事上很抓人,这是吸引观众追着看下去的重要因素。《大刀记》不是传统抗日剧的定调,在前30集都没有太多抗日元素的体现,重点一直落在侠义和拳脚功夫的展现,就此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当然,抗日剧中舞刀弄枪会武术的不少,但多数都已经夸张到离谱的地步,飞檐走壁、以一当十,甚至还有能躲子弹的,抗日题材要尊重基本事实,你可以会武,但不能打到天上,你可以舞刀,但毕竟敌不过子弹。《大刀记》在这一点上很好的把握住了尺度,第一集开篇的长镜头展现出来的小镇,就充满了江湖气息,梁永生教训疤癞四和白眼狼,打了足足有20分钟,打的都是传统功夫,硬桥硬马,招式分明,比当下功夫电影全是由碎镜头拼凑在一起的打戏还要过瘾,能看出来有底子,拍的很认真。而剧情更是十分抓人,一方面和白眼狼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又要和日本人打擂,随着剧情的推进,又慢慢升格至和日本鬼子的火拼,数条线索并进,节奏紧凑,一改国产剧节奏缓慢、剧情拖沓的通病。
另外让我喜欢的,是在人物上的把握,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想必对新剧的创作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满足老一辈观众对熟悉角色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固有形象,要有突破,有创新。这一点上《大刀记》把握的很好,对于核心人物梁永生,是一种渐进式的塑造,从头逐集看到现在,能感觉到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一开始宁安寨出来的莽撞青年,经过斗智斗勇,亲人的阴阳相隔,变得逐渐成熟起来。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剧从头到尾,人物都一点变化没有,显得太苍白了。
另外,在角色性格上,也都做了很巧妙的安排,比如梁永生和白眼狼,一正一邪,玉茹和翠花一动一静,这种对比能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导演也特别设定了脸谱化的形象,疤癞四是那种很传统的泼皮,放在这里主要负责搞笑,明显就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啊!剧情和人物形象立住了,一部剧就差不了,更何况《大刀记》在台词的设计和念白的口音也让人很舒服,平时的对白让人觉得很亲切,一群很接地气、和蔼可亲的乡里乡亲跃然于荧幕,播到今天,他们已经开始铸就属于自己的抗日传奇,接下来就等着看他们怎么杀鬼子了。

 短评

粗制滥造

5分钟前
  • 爱死磕的小青年
  • 很差

陪爷爷奶奶系列。

7分钟前
  • 福雷斯特冈普
  • 较差

看了十分钟,眼已瞎

9分钟前
  • 炙热与冰冷
  • 很差

剧情拖拉的一比

11分钟前
  • L赛博ID怪L
  • 较差

感觉还行,反正爸妈看着不错就好了,国共日三军大战。

14分钟前
  • Yuimokin
  • 还行

无脑黑也怪没意思的

19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还行

电视上看完,还行

21分钟前
  • 艾丽丝岛
  • 推荐

这个服道化我真是………

24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较差

哼,我就知道玉如得跟她哥到一块

25分钟前
  • 神龙斗士
  • 较差

看了一集,被编剧的智商所折服了

26分钟前
  • 圆轱辘葫芦
  • 很差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99777/

29分钟前
  • 张楠
  • 力荐

配角出彩,主角面瘫。

30分钟前
  • 蚩奡
  • 还行

大刀记电视剧拍的烂垃圾

31分钟前
  • 180****7187
  • 还行

磕磕夠夠的···

36分钟前
  • decidels
  • 还行

srds这个剧的演员还很努力地说了日语(发音就不要求那么多了 比那些说中文后期再配日语的敬业多了

37分钟前
  • 阿颠
  • 还行

神话。

41分钟前
  • keke
  • 较差

导演真不容易,为凑集数整了那么多婚外恋,我党都没能逃脱

44分钟前
  • 北落师门
  • 很差

。。。跟着爸爸看的,也就那样吧。怀着对山东汉子的热爱勉强在看。

48分钟前
  • 蘑菇酱
  • 推荐

以往一打开电视就像进了电视精神病院,每个频道都让铺天盖地的雷剧占据着,他们都保持着一个宗旨 ,就是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反正中国的视坛的编剧导演们早已江郎才尽没辙了。《大刀记》却让我又有了希望!

51分钟前
  • 风起云涌
  • 力荐

家里老人在看,瞄了两眼,不打一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52分钟前
  • 大嘴鱼京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