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

已完结

主演: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剧照

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推开世界的门

http://t.cn/A6waNJWA 《人生第一次》已经走到了最终章,从第一次的出生、成长、上学、当兵、上班、买房、婚姻、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镜头对准了部分人群,以点概面,平铺直述的告诉你,人生的哲学。

有的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有的人品到的是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年纪和人生的阶段与经历。

出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我一直不太赞同过分歌颂母亲生育的伟大,毕竟这场到来并非自愿,做好了为人父母这个“自私的”决定,一定是伴随着责任的,毕竟幼小无措的婴孩是没有办法一出生就直立行走自给自足的,你带他来了,得准备好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出生对于普遍家庭来说,显然是喜悦大于痛苦的,纪录片里喜极而泣的父亲,那一刻的动容都是真实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成长,幼儿园是开启人生第一次迈出人际交往融入群体的第一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也会明显的有了差异了,从出生到三岁前家庭做好的准备,都决定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如何自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很多话,但学习能力却很强,父母老师的行为举止都很容易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看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看到父母的影子,他们在吸纳和学习,模仿周遭大人的行为言谈,并用自己的方式转换出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能看到,谈吐大方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家里也是给予了爱与尊重的。

上学,这期我个人很喜欢,但看评论争议很大,大概能明白为何而来。诗意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山区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很多人觉得矫情,何必教给本就辛苦的孩子这些,让他们变得更敏感,更容易自怨自艾,这种帮助是否是积极的。毕竟诗歌总是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让山区里的孩子直面内心是否有点残忍。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疗愈的作用大于痛苦,比起让他们收获懵懂无知的快乐,我倾向于选择清醒,清醒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坚定的走出大山,而不是顺势步入父母的后尘。也许什么都不知道的过完这辈子也很幸福,那既然更优质的教育走进了大山,又何苦去欺骗孩子们。诗歌可以更为柔和的告诉孩子,如何与不完整和解。毕竟山里的孩子也许没法拥有钢琴,但诗歌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去触碰自然的音符,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树立另一种自信,毕竟自然的馈赠山里的孩子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懂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大概就是一定程度化解了不完整的戾气,修复家庭教育的缺失。毕竟父母抱着钢筋泥土就没法拥抱孩子,父母教育程度的有限也很难做到良好的教育,这是贫困的家庭很难避免的,那最起码用诗歌疗愈这些孤独的孩子吧。

当兵,这个题材我没有切实的经历体会,无法客观的评价,但能看到男孩们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感谢这些未来会守护国家安稳的军人吧。

上班,对准的是特殊人群,一定程度的行动不便让他们迈入社会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常人,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到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且还能拥有自信的孩子,无疑父母是不容易的,他们势必是做好了打一辈子的仗的准备才重塑了自己年轻的内心陪着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些年轻人的顽强和坚毅是平常人的数倍,只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完善方便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能看到更多残障人士可以自如的行走在大街上,而不是总是听到“你都行动不便了还出门麻烦别人干嘛。”这样的言论。

买房和婚姻,如今这两件事快合并了,谈到买房未必会谈到婚姻,但谈到婚姻势必容易牵扯到买房。这两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因孩子而起的心病,我个人目前对这两件事是提不出太多客观看法的人,都是主观的,比如我对房子没有要求,对婚姻更是谈不上想法和渴望,我也不认为这一定要强制性的纳入人生必经阶段之一,但并不排斥,顺其自然的事情,取决于人和事的统一,毕竟这些事,靠想是想不来的,到底有缘分这东西,很玄吧,我也觉得。单谈纪录片里的内容,对准的大体还是城市家庭和跨国家庭的婚姻,有自主选择权,财产上相对独立,有父母为依托,人生仿佛一场接力赛。父母如果有能力并自愿为孩子买房,谈不上啃老,当然孩子们自己有能力那绝对是更值得赞扬的事。纪录片的角度也相对对准的人群不算大众,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终归还是复杂得多。

退休和养老,算是并驾齐驱的两件事,退休后就伴随着养老,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城里的条件优渥的退休老人是如何丰富生活与养老的。到了这两段我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吧,算是展示给老人看一种不依赖儿女也可以过的很快乐的一种方式。养老对准了失去伴侣的老人,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一个选择去了条件非常不错的养老院。行至这一步老人也懂得了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荣誉带不走也浑不在意了,必备的衣物和几张照片,就是全部了,养老院比想象中好很多,甚至遇到了少年时的同学,这最后一段路还有友人相伴,到底还是平静很多。

告别,这个话题无疑是最沉重的,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行。首先给我们讲述了慢慢失去记忆的老人,共同记忆是一种需要相互印证的存在,我们追溯记忆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说一句我记得,可一方的遗忘会让另一方的怀旧追忆孤掌难鸣,这其实对没有遗忘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被爱的人忘记了。老巢面对懵懵懂懂垂垂老矣的妻子,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他一个人去面对遗嘱面对身后事,老巢在这件事上无疑是开明而豁达的,遗体捐献出去,不必立墓碑,作为一个军人他要发挥最后的价值,儿子的不同意也可以理解,生者的情感需要有到点的依托,不然内心始终有透风感,空落落的,但儿子最终依然是尊重父亲的选择。老巢安排好了一切,本想可以安心陪伴老伴了,疫情来袭,需要居家隔离,没法像以前一样和老伴见面。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老巢头上,却成了一座大山了。他在屏幕这头听说老伴儿对他不再记得甚至摔断了腿,看着老伴儿木讷又佝偻的样子,心痛如斯,却无能为力。《寻梦环游记》里也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被人记得就算逝去了你也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尚且活着就被爱人遗忘了呢,我大概多少能体会老巢颤抖的手和难掩的悲痛,我怕到另一个世界你找不到我可怎么办,所以你得记得我是个好人,这样最起码,你会信我。

最后,希望这辈子到头来我能坦然的说出“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2 ) 能在暗夜中找到希望的孩子,就已经长大了

不能出门,在家呆到剧荒,刷到《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从第一集“出生”,第二集“上学”,到刚更新的“长大”,都在用十分温柔的视听语言,来展现普通人携带爱意,跨越人生关口的故事。在情况特殊的当下,更让人看到平凡的艰难和不灭的希望。

“长大”围绕着云南漭水中学的诗歌课展开。这个诗歌课,不是诗歌背诵,也不是诗歌赏析,而是诗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考卷上的写作要求众所周知,但包括校长于春云、教师张子兰、康瑜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尝试着教孩子们写诗,因为他们知道,与其说是在教孩子们写诗,不如说,是在教孩子们如何更好地长大。通过写诗,学会捕捉热爱,学会寻觅希望,比学会一道方程,学会一个应试技巧来得更有价值。

片子里,张子兰老师带着一班孩子去户外做诗歌采风。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用眼耳手鼻去触摸自然,卷起叶子去眯眼聚焦家乡的云层山川,在成长的诗集里,涂抹出一副蓝天下好奇懵懂的青春剪影。他们围坐着,凝神倾听女同学说起那条云深幽径的过往,认真感受男同学对仲夏情绪的猜想。在见怪不怪的草地上打滚,和日夜相伴的同学厮闹,每一个孩子都显得丰富而鲜活。

但是,眼前钟灵毓秀的大山,带来的不只是花香鸟语,还有背后的通途阻滞,现实困顿。

施应锁,12岁,要步行长长的山路上学,在山腰的家里,有为辛劳忙碌的父母,放学以后要独自去山里放牛。穆庆云,12岁,妈妈在远去广州打工,两年前就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

父母为生计奔波而无暇陪伴,孩子在温饱之外的心理需求就自然而然地,被压缩再压缩,最后安静地塞回小小的肚皮。就像一个孩子在他的小诗里写的:

种子

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支新枝芽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远山淡影无言,奔腾瀑布无声,尚未定型的孩子在黑夜中安静摸索前路,这是令人难过的伤心事。稚子成长,应该是吵吵嚷嚷的。作为成长的执炬人,有教育工作者关注到陷入失语泥淖的孩子,于是开始尝试着教给他们诗歌这套浪漫的情感密码。

曾经看过一段关于教育的台词:“我们必须引导他们,他们很脆弱,是尚未定型的人,他们只能看到未来三步之内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给他们铺好长长的路,要相信他们的未来,担心他们的去向,思考走哪条路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要去接近他们,接近他们,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根据往年的升学率等数据推断,包括这个班的孩子在内,漭水中学的811个人,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考上的那一半,也许会走出大山,从此很少再回来,而留在漭水的孩子,会成为这里未来的主人。很庆幸,在升学率之外,老师也在思考留下来的这批孩子的未来。校长就不无担忧地谈到:“种茶、干农活、或者去外地打工,他们所面对的未来差不多就是这些。”

在有限的社会机会面前,“诗歌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这是教孩子们写诗的初心与希望。

借助诗歌这把钥匙,康瑜把这个班的孩子拢在篝火边,尝试去接近孩子、了解孩子。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十年后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妈妈?”不是“十年后的你”那样一个虚无缥缈,难以描摹的话题;也不是“当下身为子女的你”这样一个损失分寸与界限的诉苦话题。在一个巧妙的绕弯后,缄默的孩子,开始在诗里倾诉自己含蓄而真实的困顿。

穆庆云说:

十年后

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

我会教我的孩子

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李坤富说:

十年后

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让儿女坐在我的背上

像一条小船一样

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

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

让他们知道

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

在山野的星空下,康瑜在教孩子们写诗,更是引导他们,于摸索前进的成长过程中,去倾听内心,捕捉希望,找到光的来处。她的一段话让人泪目,倘若十年后的一天,“满天都是星星,寒冷的时候就点一把火。倘若找不到火苗,也没有木头取火,也试着写一首取暖的小诗。”要教自己的孩子,更是要教会自己,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要是笑的最灿烂的那个。孩子感官向来灵敏,来自师长的爱护并不难察觉。借助诗歌也好,借助其他也好,但愿从此,她们的内心一处始终温热有爱。

在纪录片里,有这一集的第一次写诗成长、有第一次离家入学、有第一次与世界见面·······镜头之外,有第一次经历此灾,第一次这样过年····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面对第一次,都会很难,像闯关。但是,时间没有返回键,哪怕迷茫困顿、生死离别、天地至暗,我们都只能往前走。

片子里,14岁的李玲写下这样一首小诗: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在城市封闭,乡村寂静的当下,大人在门里徘徊,孩童趴在门上向外望,一切仿佛被按下暂停键,正是黑夜覆盖一切的时刻。而即使每一步都迈得异常艰难,天地间的逆行者,正高执希望之炬,奋力驱逐寒冬。相信大爱终将覆盖黑夜,祝愿太阳终将升

 3 ) 养老:在生命列车进站之前

时间是洪水猛兽。出生、上学、长大······猝不及防地,《人生第一次》已经从生命伊始加载到风烛暮年。在人生的函数图上,由“第一次”勾勒的生命弧线一开始总是向上的,现在却也不得不以减速度的姿态缓慢挪向终点。

养老,是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这段路要怎么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戴华奶奶,79岁,决定去养老院,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再去做一次头发,再去小区合唱队做一次指挥,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华奶奶用微小而郑重的仪式来温习告别。

行李打包好后,她舍不得立即离开。离开家的这一步向来艰难。还记得在《上学》一期中,年幼的孩子舍不得离家去学校,于是会嚎啕大哭。如今,年迈的老人舍不得离家,却只会沉默着辗转。在已经光滑润泽的老藤椅上再坐半刻,在老家具前伫立抚摸,然后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关灯退场。

王意仁爷爷,86岁,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养老。他似乎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房子里有老伴儿的味道。煮面吃时,他说做梦梦到去给老伴儿买烤鸭。聊着房子,想起老伴儿一手装修完,只享受了三年,嗔怪着:“说走就走。”翻翻相册,向摄制组炫耀:“她胆子大得很,不怕死,穿着裙子跳降落伞。”说着说着,嘴角就勾起来。曾经我们幸遇良人,把信誓旦旦的爱情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而现在,转眼就到了斯人已逝,往事历历的境地。

人对离别的共情往往最强,生死离别尤甚。从苏东坡悼念王弗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到归有光含泪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深情而专一的情感总是动人。

清明祭奠,王意仁把重要的事说给妻子听:“你的孙子也要结婚了,外孙也有自己的女儿了,你是太外婆了。”曾经浴血沙场的男儿,有钢铁般的意志,内心也有着绕指的柔情。他久久伫立,仿佛在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想你。”

老迈之年,犹如拄杖蹒跚的夜晚,但在戴华奶奶和王意仁爷爷的身上,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太多终点来临的慌张感。戴华奶奶离开家时,卸载了许多东西,选择再走一段新路,王意仁爷爷珍藏着过往的记忆,年复一年,怀念爱人,怀念从前。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呈现出平实的感受和从容的态度。

在养老之年,回首往事,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当兵跳伞时,血气上涌的年少轻狂;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遇到心仪的对方时,能够勇敢地上前,不曾怯懦错过;也许会想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那种眼含热泪的生命喜悦;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面对病痛考验时,伴侣相守的矢志不渝····当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们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那即使走到暮年,又还有什么好慌张的呢?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爷爷害怕死去,老伴儿柔声安慰:“那就要长寿哦。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只要享受就行了。去担心,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你一直努力到现在。以后只要一直享受就可以了。”享受就是赚到呀!

作为观众的我,正走到人生的半途,在看到已经走过的《出生》、《上学》、《长大》,就像是在看曾经的自己。在看到《相守》、《养老》等未曾经历的情节,就像是在预习人生的功课。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里,都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发现自己。希望未来终会走向下一个节点自己,不至慌张,能多从容。

 4 )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这几年有不少从细处着手记录人生百态的片子,但因为怕残忍怕疼痛,一直不敢去看。被安利了《人生第一次》,说是央视网和上海纪实人文频道联合拍的,题材很现实,但基调很温情,第一集看下来,确实如此。

故事开讲前,皮影质地的片头显得很别致,呱呱坠地的婴孩出画,一路向前,经历了上学、离家、恋爱、成家、为人父母、蹒跚漫步、垂垂老矣·······最后坐上轮椅缓缓出画,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第一次,串联出一副连环画式的生命剪影,设计得很中国。

第一集《出生》,选择了三个相对典型的生育家庭,记录了4个孩子的出生,三个故事层层叠加,故事性逐渐增强。都说最动人处往往也是最平易处,片子中有很多个平凡的瞬间把心底的共情感唤醒,眼泪也猝不及防地跟着滑出眼眶来。

在理想化的家庭结构中,一儿一女最好不过。第一个故事里,就正是这样一个乘着二胎政策的春风,迎头赶上的家庭。产妇吴丽辉怀揣着儿女双全的希冀走进产房,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之后迎来期盼已久的妹妹。为妹妹取名“兜兜”的哥哥却在与她初次见面时,撅着5个小手指头不愿意打招呼,因为被分掉了一个怀抱而吃了好多的醋。

心想事成是人生大幸,事与愿违却往往十之八九。在第二个故事里,想要坚持顺产的妈妈周婷在煎熬了十余个小时后发起了烧,温度升高的羊水成为无数潜在风险诱发的温床,迫使她转而选择刨宫产。苏童曾提过一首同学所做的短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残酷的笔触也正描摹着眼前这一生命诞生的艰辛物语。万幸周婷最后顺利产女,母子平安。

片子说“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其中的艰难,有时我们无法预料。”第三个故事中的妈妈向爽,就正面临着常人难以预料的复杂局面: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她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而同时,向爽已经怀孕27周,肚中的一对双胞胎面临着高达30%的死亡风险。手术风险告知书上有医生密密麻麻的手写备注项,丈夫王翔哽咽签字,无名指上的戒指却让人莫名心安。

镜头转向病房的时候,微胖的王翔正伏在床边,躺着的向爽清清秀秀,看起来很瘦,面色微黄。王翔在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她说:“没事,我肯定没事的。”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聊着聊着,王翔开始插科打诨地告知着妻子手术的事项,说要绑起来防止妻子动,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逗得一直不安地攒动着小腿的向爽弯起了嘴角。

次日向爽手术,镜头直怼手术室。真实的术中情景里,没有电视剧中那种极度戏剧化的紧张氛围营造,哪怕是在向爽心脏停跳的关键时刻,一切都仿佛有条不紊,医生的声音为神经紧绷的看者传达出一份来源不明的安定感。然而,在重症术门口等候的老人正在无声抹泪,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的王翔正不自觉地走来走去。

托专业医生以及先进医疗技术的福,向爽的心脏手术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王翔奔向妻子,看见病床后,却转身到角落里掀起衣角敷面而哭。看着这个七尺男人敦实的背影,忍不住想:隔开病者与家属的那道手术室门,一定听过比教堂更多的祷告,也见证过比教堂更多的爱情吧。

或许王翔口中孩子的“灵性”果真存在,两个小家伙在顺利闯过妈妈心脏停跳这样的难关之后,又再次在妈妈的肚子里平安生长了一个多月。二进手术室的向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春和”、“小景明”。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经历了生命的阵痛之后,婴孩在这里第一次睁眼看见世界,也由此成为烟波微茫的人海一员,开启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大人第一次成为父母,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中走进一个不同以往的生命之境;老人放下悬荡不定的担忧,享受着子孙满堂儿孙多福的神定心安。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残忍、背叛、自私、懦弱,生命荆棘遍布,我们满身软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暗之外,也有很多温暖美好的力量。吴丽辉说“我顺产了一个那么重的宝宝,”泪眼生辉,难掩自豪;刚刚手术的周婷宽慰落泪的丈夫说“其实没关系的,”酒窝浅浅,笑意温柔;王翔想着遭逢大难的妻子碎碎念着:“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她们仨过,”举重若轻,字字有力。

直到片尾,我们看到三个故事都走向了圆满的结局,而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爸爸妈妈拼尽全力才把自己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种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就是初来乍到的孩子在未来面对其他人生第一次时倔强不退的底气。就像“春和景明”的美好寓意一样,纵使淫雨霏霏,也一定要更好地去追寻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生命呀!

 5 ) 人的一生 平淡而有意义

1.出生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在见到你之前 我已经开始爱你了

2.上学

童年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3.长大

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 但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

学诗歌的孩子 不会砸玻璃

4.当兵

人类最强大的武器 不是核武器 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

5.上班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6.结婚

在迟暮之年 当你回首婚姻的时候 你会发现当初信誓旦旦的爱情 已变成现在朝朝暮暮的陪伴

7.进城

一趟开往梦想的火车 一艘承载未来的大船

8.买房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9.相守

人生无常 最幸福的事 莫过于与家人一起平平安安地吃顿饭

10.退休

高龄学府哪家强 老年大学走一趟

11.养老

云卷云舒 游历人间 迟暮之年 亦是少年

12.告别

生的对立面 或许不是死亡 而是遗忘

当你老到忘了世界 用什么来爱你

 6 ) 豆瓣9.1,近期最解压的国产新片,看得人又哭又笑

人生百味,世事难料。 春节不像春节,父母至亲相隔异地不能相见,被迫放假在家却每日煎熬度日; 甚至还有的人,在这个本该欢乐祥和的时节,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 这一切,没有人愿意预想到。 但人生不该只有疾病与死亡,还有着新生与希望。 正是那些弥足珍贵的“第一次”,串联起了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军营、第一次学会长大、第一次为人父母…… 让我们暂时抛开那些烦恼和忧虑,回到人生开始的瞬间。 今天要推荐这部国产新片,讲的都是人生的每个珍贵的“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

导演: 于颖 / 施筱青 主演: 涂松岩 / 高亚麟 / 王耀庆 / 韩童生 / 辛柏青 / 郎月婷 / 张钧甯 / 寇振海 首播: 2020-01-15(中国大陆) 集数: 12 单集片长: 32分钟

豆瓣9.1,央视网、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

导演秦博,代表作有9.6分的《人间世》。 普通、真实、直击心灵,是它们最为打动人的共通点。

但与残酷、扎心的《人间世》不同,《人生第一次》里更多了一些温暖和欢笑。 片中分别截取了万千普通中国人,一生中12个普通的“第一次”: 从出生、上学、入伍、打工、就业; 到结婚、买房、退休、生病、养老; 以及死亡。 这些“第一次”所串联的,正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璀璨的一生。

1、「出生」

谁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他们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紧张、激动、忐忑不安,等待生命到来的父母们总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而在孩子们到来之前,最先需要克服痛苦的,是怀胎十月的母亲。 曾经有一位孕妇感慨道,“没有生过人,还谈什么人生。”

假如说人生中有10分的痛苦必须学着去承受,那么生孩子起码要占5分。 那么,分娩阵痛到底有多痛呢?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痛哭流涕,抓紧床头,用手锤墙都无法分散这种疼痛。

就连只是短暂体验阵痛的爸爸们,也痛得受不了,直喊停。

这种疼痛,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踢你肚子。 即便在现在,无痛分娩技术已越来越普及,但也不代表着妈妈们可以毫无痛感的生下孩子。 产妇们依然要等待长时间的规律宫缩,直到宫口开到二指,才能够接受麻醉注射。 已经是第二胎的吴丽辉,却依然没能忍住这番疼痛,早就大声喊着想要快点打无痛。

而这一针“无痛”,也是人生中最痛的一针。

穿刺针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对于产妇来说,这一针再疼,也是给即将要疼到昏厥的自己,一剂最有力的解药。

正式进入分娩流程之后,还有更大的难关在前面等着妈妈们。 顺产,也就是自然分娩。 产妇需要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 妈妈们铆足了力,把脸憋得通红,甚至还有的妈妈出现累到虚脱的现象。

产房里会准备着功能饮料和巧克力,给完成分娩的妈妈补充体力。 更重要的是,亲人陪伴在身边,为妈妈们加油打气。 当熬过所有的疼痛,花光毕生的力气,看见孩子的模样,听见清脆的啼哭声时,泪水总会不争气地留下来。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这是父母与孩子,人生第一次的会面。 希望能够有一儿一女的吴丽辉,在看到女儿的一瞬间,边笑边哭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妇,都能够第一时间与爱人分享喜悦。 第一次当妈妈的周婷,在进入产房十几个小时后,依然没有什么进展。 她的爱人焦急地在产房外四处踱步,时不时地呼叫医生,迫切地想了解爱人的情况。

由于时间过长、催产素作用下宝宝胎心下降,医生向周婷提出了转剖宫产的建议。 为了宝宝的安全,原本一心希望顺产的周婷,接受了剖宫产的建议。 宝宝很健康,妈妈也很安全,但在产房外一直苦守着的爸爸,却哭了。

第一次抱起宝宝的爸爸,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 原来,第一次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让人如此悸动。

怀有双胞胎的向爽,时刻都在期待着孩子的到来。 但由于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主动脉掰二叶畸形,期待的同时也充满着无限的担忧。 她要先进行一次心脏外科手术,由于孕期不到28周,孩子暂时还不能进行剖宫产。

一旦出现危险,孩子的死亡率高达30%,孕妇的胎盘要剥离,会出现大面积出血,可能连子宫都保不住。 幸运的是,母子平安,手术很顺利的完成了。

一个月之后,向爽的双胞胎顺利出生了。 向爽的爱人不断地在走廊来回踱步,压抑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我下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人过,还能干什么呢?”

第一次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们都需要彼此体谅。 所有的孩子,都是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从什么也不会到独立成人。 所有的父母,也是从手忙脚乱到养儿育女,从桀骜不驯到温暖柔情。 不管是成长还是养育,都是生而为人,一场温暖又感动的人生修行。

2、「离别」

对于孩子而言,人生最重要的第一门课,不是学说话、学走路、学吃饭,而是学会离别。 离别的第一步,从踏进幼儿园开始。

每年的9月,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里总是会有震耳欲聋的哭声。 不管在哪里,都集体上演着一出“妈妈不要离开我”的绝顶苦情大戏。

数不清的孩子哭着、喊着、嘶哑着,甚至扯着妈妈的衣角、在地上打滚,一切就只为了把妈妈留在身边。

对于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来说,学会与妈妈分离,是出生以来再难不过的人生第一课。 而在角落里看着大哭不止的孩子、偷偷抹泪的父母们,更是怎么都学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相依相靠,是怎样都无法割舍的。 他们也都是第一次,要学会克服离别,变得“勇敢”。

回想起第一次与爸妈在幼儿园分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情显得严肃又可爱。

为什么这么坚强? 因为长大了。
爸爸送你到幼儿园,你千万不能哭。 你就大步地不要家长陪,你就大步地往幼儿园里面走,这就是勇敢。
你睡觉的时候会不会想妈妈呀? 会的,我放在心里想妈妈。

当孩子们渐渐成长,学会与父母离别之后,他们也将从幼儿园迈入小学。 小学的门口,不再有幼儿园门口的哭闹,更多的是父母站在门口关切而又期盼的眼神。 迈入小学之后,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开始给孩子规划未来。 不仅要完成作业、考的好成绩,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孩子安排了“第二课程”。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郭雨晴,除了要完成作业之外,还要在妈妈的监督下弹钢琴。

幼儿园时期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全都挥之散去了。 仅剩的,只有“不喜欢爸妈”、“他们真的很烦”、“把我搞得快要疯掉了”

或许要过了很多年之后,郭雨晴才会像逼迫自己学钢琴的妈妈一样:

我现在觉得,我妈小时候为什么不把我逼得再好一点。 如果再弹得好一点,或许我现在可以既有一技之长了。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的过渡期。 从很小的时候,与父母分别,似乎是一出生就要学会接受的现实。 他们被叫做“留守儿童”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在偏远的农村生活着,父母为了让孩子读得起书、家里能过得好一些,都纷纷选择北上南下打工,养活一大家子。 唯一在家陪伴孩子们的,只有年迈的老人。 离别这件事,早就成为了他们心里一道永远过不去的坎。 说不出来,但却又苦在心底。

唯有通过诗歌课,这样抽象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心中对于离别的无奈与思念,才能喷涌而出。

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人生在世,便是不断地在迎接,同样也在离别。 第一次学会离别,我们哭着去接受; 而当真正的离别到来,或许我们才能笑着面对。 漫漫长路,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在见证我们成长的轨迹。 当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医生、老师、消防员、军人、白领……回答五花八门。

他们的眼里,都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闪烁着点点星光。 这样的美好,大概也只有当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头发花白时,再度回看那些珍重却又有些模糊的“第一次”,才会察觉到得到吧。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往后余生,波澜不惊。”

*本文作者:阿呆

 短评

“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6分钟前
  • 4%
  • 推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好美的名字

10分钟前
  • 倔强的犀牛
  • 力荐

镜头捕捉的很好,导演用镜头而不是过多的旁白来记录一些事实,留给观众去思考。

13分钟前
  • 魔神小霸王
  • 力荐

目前出了4集。第一集:妈妈生孩子固然辛苦,但我不觉得伟大,孩子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的,是父母“自私地”将他们带来的,那就要承受痛苦。时至今日,我还是认同“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我觉得十月怀胎、父母教育(不谈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无恩有情的一种关系。第二集:讲子女上学包括家庭教育,有些小孩的回答,不禁让人哂然一笑,“保护家庭、挣钱”都不该从孩子嘴里出来。第三集:“妈妈把太多爱给了姐姐”。

17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18分钟前
  • 艾格
  • 力荐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21分钟前
  • 默尔索
  • 推荐

第一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

26分钟前
  • 露西西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27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推荐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30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第一期哭的稀里哗啦 是感动 因为新生命的到来 为母亲的伟大 为生命的意义

35分钟前
  • 是七七七七呀
  • 力荐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

39分钟前
  • cruiseowl
  • 力荐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40分钟前
  • 你不会开花
  • 力荐

四星半吧,有些地方隔靴搔痒,最喜欢的是当兵。最不喜欢的是写诗那一集,太矫情了。不是矫情不好,是这样的过分诗意的老师不太适合那群孩子吧,除了让他们对自身遭遇更加敏感、过于自怨自艾、得失心重,对他们的帮助真的是积极的吗?我深深的怀疑。(我自己就是一个轻度抑郁,看这一集疼到不行,很痛苦,所以想问,何必要指引他们打开内心脆弱的大门??)

45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1、出生—太好哭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2、上学—太好笑了。什么是童年?3、长大—太辛酸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4、当兵—太燃了。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气。5、上班—太励志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6、结婚—太甜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要相信爱情。7、进城—太不容易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8、买房—太难了。这万家灯火,能有一盏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就好了。9、相守—五味杂陈。从病房里看人间百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是最美好的事。10、退休—太暖心。你我手牵手,一起去上老年大学。11、养老—五味杂陈。“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12、告别—怕忘了亲人们,怕忘了这个世界。

47分钟前
  • Ginger
  • 力荐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 “长大” :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50分钟前
  • 若我是只喵呢
  • 力荐

就凭诗歌课那一集,五分!我也想上那样的诗歌课。第二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满补习,竞争与物质,大山里的孩子纯朴 ,自由。漭水中学的校长太棒了!

51分钟前
  • 今者吾丧我
  • 力荐

没生娃且还有计划生娃的姑娘们,建议不要看第一集,只会加深你的恐惧

56分钟前
  • 冷清翛
  • 推荐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60分钟前
  • TM1001
  • 还行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1小时前
  • Nowhere Man
  • 力荐

视角极好,抓住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悲喜,串起人生的图景。那一点一滴的痛与挫,塑造了我们。第一集,人母所经历的磨难,声声入心,每个男人都理应见证。第二集的定格用得很棒。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