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艾利奥特·佩吉,伊恩·丹尼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2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3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4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5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6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3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4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5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6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7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8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19同行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同行第二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部纪录片里,艾伦·佩姬和她的好友伊恩·丹尼尔继续与观众一起探索世界各地的LGBTQ文化。从乌克兰到印度,从法国再深入到美国南部,领略各地风情,倾听人们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故事。然而就在第二季节目播出前,奥兰多发生惨案,为这部纪录片增添了新的注脚。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 ,平权不是最终目的,改变陈旧观念才是。然而任重且道远。审判真人版爱上合伙人贴身卧底饿鬼食堂深洞善恶双生凯尔特人大雪茄骨灵给我翅膀金小气家族新辰之上车仁表怎么了山茶花开时非官方行动无声的证言第二十二季心蚀冬季战争教场2谍影重重之上海运财童子三国的世界第二春罗丝的遭遇父情难却最后一班毛子佩闯宫平行世界之门圣诞老人征婚实习医生风云第三季反贪风暴国语我的哈比情人完美的世界藏身营地一个女人新超人 第四季留守的天空女皇的后宫不肯去观音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粤语版古董局中局冒牌牧师第一季错爱

 长篇影评

 1 ) 骄傲的困境II:拒绝无知的同情

如果说《同行》第一季的亮点是 LGBT 里的 Lesbian,那么第二季的亮点很明显落在了 Trans 这一个一直存在却被我们忽略掉的群体。

无独有偶,在今季的美版 Shameless 《无耻家庭》里,编剧也为我们的小 Ginger Ian 开发了和 Trans 的感情线。#题外话#

▼回归正传▼
《同行》第一季 Ellen 和 Ian 走访了日本、巴西、牙买加和美国四个国家,第二季则走入乌克兰、印度、法国、美国(南部),更针对美国史上最大的 LGBT 暴力事件制作了奥兰多特辑。

第一季将重点放在了 LGBT 群体的个人状况及生存上,而第二季通过这 4 个国家的 LGBT 现状来探讨超越个人范围的这一群体的政治化道路。法国南部城市 Beaucaire 的市长 Julien 有句话说得很对:

不参与到政治其中,就会被政治所左右。

虽然他的其他观点都是屁,但这句话于我来说却是正确的,也正正击中了本季《同行》的核心。

印度 377 条例的撤消与恢复为 LGBT 群体各自为营的状态敲响了警钟。2009 年印度撤消了在英殖民时期草拟并生效的将印度境内同性性行为定义为非法的 377 条例,撤消后很长一段时期出柜的比例不断攀升,但却在 2014 年完全恢复,让 LGBT 群体措不及防。世上并没有“入柜”这件事,已经出柜的 LGBT 没有办法重新回到柜子里,因为届时就已经根本没有柜子可以回去了,out and bright as daytime.

而在法国,骄傲节的非政治化越来越明显,更多的像是一个公众用来庆祝的借口,慢慢淡忘了最初的意义。Trans 群体的发声,让我们再一次正面面对这个问题。普罗大众对 Trans 群体的忽略也为我们揭开了目前看是宽容的“大同”趋势只是一个过度娱乐化的假象,而娱乐终归会有曲终人散的一刻,这一刻离我们并不遥远。

Ian 在法国访问 Edwin Nasr (黎巴嫩籍居住在法国的记者和活动家)的过程中就产生非常戏剧性的一刻,他们正在讨论 LGBT 在法国的状况时刚好就有一个反同份子出现在镜头前面。

“我理解同性恋,但我不想我的孩子是同性恋”、“变性是个人选择,但我有拒绝和变性人交朋友的权利”......你有拒绝和任何一个人交朋友的权利,但你没权利去碾压和控制你的子女、朋友,任何的一个人以何种生活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某种程度上,在大众逐渐适应 LGBT 群体形象的同时,在“言论自由”的庇护下,似乎慢慢地大家也对反 LGBT 的声音习以为常。对于变性人来说,这些歧视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 LGB 群体的。

历史总是曲折地向前发展,倒退性潮流在历史当中比比皆是,要减少倒退带来的伤害,在看似前进的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必须要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对这些在“言论自由”庇护下的言论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就会形成针对特定群体的暴力行动。而群体性的暴力行动,政府是最难以有公正的制裁行为,因为无论如何判决,都会得罪任一群体背后的利益集团。

政治化是根本和长远上保证 LGBT 群体利益的一种已经经过实践证实有效的途径。要权利,不要仁慈,不需要那些假惺惺的怜悯眼光和语言,要真正为为生而为人的尊严而骄傲。

Politicize Your Experience

第二季还初次涉及到了 Q 的概念。LGBTQ 中的 Q 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 queer,另一种是 questioning。因为性取向本身很复杂,并未只有异性恋、同性恋两种。很多人可能只是知道自己不是直的,但是具体自己是什么还不确定。目前最全面的写法是 LGBTQIA,I代表 intersexual(双性人),A 代表asexual(无性恋),但是 LGBT(有些地方写成GLBT)和 LGBTQ 还是最常见的。

最后用法国 Pride De Nuit 骄傲之夜前,Acceptess Transgeneres 机构的总监 Giovanna 的演讲来结束:

如今政府抛弃了跨性别群体
我们拒绝那些跨性别恐惧言论
我们拒绝那些由同情掩饰的无知
今天我们为了做自己而抗议
今天在骄傲节我们找回自己的信条
今天我们为生而为人的尊严而骄傲

 2 ) 《同行》第二季观影记录

1、乌克兰首都基铺

艾伦·佩姬和伊恩·丹尼关于《同行》第二季记录片的第一站是乌克兰的首都基铺(Kyiv, Киев),基铺地处乌克兰中北部,在经历1917年俄国革命引发的动荡时期后,自1921年起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重要城市,1934年后成为首都。(1917年-1934年首都为哈尔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辅遭受战火蹂躏,但战后快速的复原,成为苏联第三大城市。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基辅再次成为乌克兰首都。

从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乌克兰是个被战乱和革命分裂的国家,而这些复杂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当代一群极右民族主义分子,他们组成了边缘组织,这一意识形态背后代表的是对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人对不信任甚至是排斥,他们认为乌克兰应该保持独立性和保守性,而他们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新纳粹主义的人群。

片中有采访一个叫“时尚制裁者”的暴力反同组织,这个组织捍卫传统主义价值观,痛恨并反对西欧等国输出的“西方价值观”,认为“同性恋”属于道德败坏的行为,该组织成员表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行为,对孩子后代是有坏的影响,遇到这种人应该枪毙解决他们。

乌克兰201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活动中,遭到了一群极右分子的暴力袭击。

在艾伦和伊恩采访的乌克兰当地lgbt成员中,其中有一名叫弗拉德的人,他原是新闻学学生,但选择成为一名表演艺术家(艺名格皮,以下统一对他称格皮),在当地一家也是唯一一家lgbt酒吧从事变装表演活动,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变装女王。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艾伦和伊恩问他:“你为什么要选择变装?”格皮回复是变装是一种对自我的表达,变装就像一种沟通形式,是连接外界和lgbt群体的桥梁

即使格皮知道他每次变装出门或回家,从出租车下车后可能会被人殴打,他很害怕生命受到威胁,但他还是选择并坚持从事这一工作。

格皮说:“与众不同不代表叛经离道。”

艾伦和伊恩还采访了基铺另外一名lgbt成员叫马克西姆,他是一名作家,也是乌克兰为数不多公开同志身份的记者,他认为在国内反亲欧抗议的背景下,同性恋问题变得具有政治化意义,而过多批评国家的这个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极右分子的攻击目标作为一名记者,马克西姆坚持力行揭露身边对lgbt群体的伤害行为,虽然这常常导致他会面临很多生命威胁。

最后艾伦和伊恩采访了一名当地lgbt活动家,他叫卓扬,卓扬讲述:他曾有一次和他的伴侣提姆尔在街道边的凳子坐着休息,当时他的伴侣坐在他的腿上,但因为他们这种同性伴侣之间的亲昵行为,惹来了一群极右青年(新纳粹主义)的言语侮辱、恐吓,有3名极右青年拿出辣椒水对着他们狂喷,并开始对他们拳脚交加,而路上的其他人漠不关心,卓扬和提姆尔只能尽快逃离现场。

除了因政治历史原因产生的民粹极右主义的反对浪潮外,乌克兰本身的社会环境对于同性恋的接纳度也非常之低。纪录片阐述经研究数据表明,在乌克兰,63%以上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同志联盟成员尤里在街上发起的活动宣传也会遭到普通民众的反感,他们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应该被宣扬,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年。

这一意识背后本质是对同性恋的绝对否认。因为认为是不对的,所以才会反对所谓的宣传,甚至担心对未成年的不良影响。

2、印度孟买

印度是拥有10亿以上人口,22种以上方言的国家,因为宗教文化的因素,他们往往能认可第三性别的存在,却会污名化同性恋行为,而这也是基于印度第377刑法的社会影响。第377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起于前殖民时代,该条目对所谓“违背自然”的同性性行为进行定罪,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该法经历过09年的废除,13年复合法后,最新又再废除于2018年9月6日。

但这只说明同性行为不再属于违法,不代表同性婚姻合法。

除了这些基本的文化和法律背景外,印度社会里的包办婚姻、家长制度也影响着同性恋文化,如在片中采访的帕德玛芙家庭里,作为父母,即使在儿子是同性恋的情况下,仍选择在报纸上为儿子征新郎。

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社会现象,反应了印度社会里深固的婚姻、家庭价值,而这和中国国内主流的家庭观念也较为相似。在中国,婚姻也是围绕在家庭这个核心上,而非仅是个人的事情,甚至婚姻通常被认为是个人人生必须存在的一环,婚姻也不一定需要所谓的爱情,它更落脚于陪伴这一概念。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婚姻的必须性,lgbt群体除了面临同性道德问题外,也要面临婚姻压力。

在印度首都孟买中,可以看的出来,社会对于同性恋行为还是有一定包容度的,起码在这里的gay吧里,不用担心像乌克兰那样的社会安全威胁,同志们也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来往认识。

但“女同性恋”群体在这一人群中,是消失的。这又不得不考虑到印度中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

针对女同性恋情况,艾伦和伊恩采访了一个叫“基茜”的同志小组,他们会更愿意去号召针对女同性恋的活动。基茜成员也深刻地阐述了,在印度作为一名女同性恋,面临的文化困境。

在印度女性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存在,大部分的女性连基本的独立生存、婚姻自由的选择都没有,更别说做出与其他有悖于主流的选择,即选择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生活。

此外,艾伦和伊恩还去采访了印度特殊存在的文化现象海吉拉,他们因为生理构造问题,使得他们既不属于男性,也不属于女性,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阴阳人,即使海吉拉在印度宗教教义中早已存在,也取得印度法律认同,但他们仍因为少数人群的形象,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接纳。

接着,艾伦和伊恩又去采访了一个跨性别者男性拉杰和他的妻子拉克蜜施,拉杰在表达了想成为一名男性后,被父亲送进医疗机构通过电击等方式矫正,并且在他们从原生家庭逃离后,拉克蜜施还被父母骗回家庭,进行迷信治疗,其父亲甚至对她们进行生命威胁。

但即使是面临这些困难,拉杰仍然说要坚持做自己,并对伤害他们的家人毫无憎恨之意

3、法国巴黎

这次主要是伊恩独自去法国巴黎进行当地lgbt文化采访记录,玛莱区是巴黎其中一个城区,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同志社区之一,也是法国著名的同志区,是巴黎lgbtq文化的核心。多个被采访者都表达在玛莱区,他们会更感到自在,与此对比的是,有被采访者表示,巴黎其他郊区对同志的接纳度是非常低的。

法国的lgbt骄傲游行活动越来越非政治化,比起作为一种权益活动,它更像是一场狂欢活动。埃德温(记者、lgbtq积极分子)就表示希望能更涉及政治性问题,就此衍生出了另一种游行方式即骄傲午夜游,该活动会更聚焦于lgbtq的政治性权益。

虽然在法国巴黎,看似对于同性恋问题更具有开放性表现,但同时反同或者恐同的言论也更明显、更激进。

相对于男同文化的丰富、开放,跨性别文化自有其发展抗争的独特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存在“午夜舞会”,那时的跨性别者通过表演形式展示自己,虽然其中会面临当时社会法律的惩罚和禁锢,但他们依然坚持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来进行抗争。

在法国当代,跨性别文化发展仍有重重困难,对于跨性别者的恐惧甚至存在于男同女同之中,跨性别者对lgbt群体的归属感并不强。从国家法律到文化意识层面,法国更倾向于确定个体的具体单一性别,在性别概念上缺乏包容多元的态度。

在法国,女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倾向于地下活动,如白莲花骄傲派对。

法国的殖民和移民历史背景,造就国内公民社会身份的多样性,目前的同性文化包容局限于白色人种、有钱人等人群里,对于有色人种、穆斯林、其他复杂性身份公民来说,他们作为同性恋的权益并不一定能得到完整的保证。

法国日益加剧的社会阶级分化、恐怖袭击等问题,也激起了保守主义的回潮,他们排斥多元化文化形式。

4、美国南部

这集主要记录了伊恩在美国南部几个州的采访,里面涉及到保守主义者对于同性政治话题的态度:认为性取向是私人化的事情,不应该被政府过多干预;还涉及到hiv病毒的专访,其中一个被采访者表示禁欲主义并不能有效阻止hiv感染率,人们总是需要发生性关系,而故意传染hiv获刑只会让潜在hiv感染者更不愿意接受检测,社会群体对于hiv病情结果的不够了解,会造成过度的恐慌的集体心理。

就如人们对于少数群体的恐慌和排斥,根源上是来源于无知,进而产生的恐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的采访记录,亚特兰大76%的人口是基督教徒,基督教徒对于同性恋是坚决不接受的态度。在这里伊恩采访了当地一名gay马克思.托尔伯,他在睡梦中被恐同人士泼沸水,造成3级烧伤,但因为法律规则问题,没办法以仇恨伤害罪名惩罚犯罪者,意味着犯罪者不会得到最实际的惩罚量刑。

恐同伤害,其实是很多同性恋者对于出柜的害怕和顾虑,除了出柜后要面对他人言语上的侮辱歧视,大部人其实都会担心自身受到暴力伤害、生命威胁,对此受害者之一的马克思.托尔伯的建议是:“要时刻保持小心,但不要生活在恐惧中。”

仇恨受害者马克思.托尔伯

即使马克思.托尔伯的背后都是成片的“仇恨”伤疤,他还是选择坚持追求自我

通过艾拉和伊恩的同行纪录片第二季,可以了解到西欧几个国家中lgbt的生存情况,因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法律制度甚至是国家文化形态的不同,lgbt群体面临的困境也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lgbt是大众中的少数群体,因为属于非主流群体,总是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歧视、仇恨甚至是暴力伤害。

如果你刚好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那么坚持并追求真实的自己,永远是最重要,也许在中间会经历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甚至是来自外部的打击。

 3 ) 打着宣传LGBT的片,洗着美国政治的脑。

原本看起来,这节目只是单纯的lgbt宣传片,虽然不够深入,但至少还是在为少数人争取权益。 但是看乌克兰那期,简直跟之前美国拍的俄罗斯同性恋纪录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强化俄对乌克兰影响下造成的人性扭曲,将一小部分极端形象放大到好像整个社会都在经历,并且乌克兰所用色调与印度那集相比明显灰暗许多。 印度其实比乌克兰更缺少人权,更加阴暗沉重,但是表现出整体色调特别明亮,展示出的效果好像所有沉重都变的轻飘飘的,lgbt组织,包括同性等少数不被社会认同的人出现时,所处环境不是高大上的现代大型写字楼,不然就是温馨的家庭,即便是贫民窟里的第三性也是明星,而所谓的反派就像一群智商不高的傻子,并且基本没有提及政治、政府,他们好像根本不足为惧,而这些不被认同的少数裔都一个很好的未来就在前方等着他们一样。 到了乌克兰,明显色调就灰了、冷了、暗了,上来就是俄国对乌克兰的影响,并将普京及乌克兰前总统设定为暴徒,之后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批声势浩大的“新纳粹”,其实真正去看看关于俄罗斯、乌克兰同性恋现状,并没有他们所反映的那么大面积迫害。所有国家都有极端势力,这样的不客观,也有违美国宣扬的自由平等。

 4 ) Proud to be...

提笔忽然词穷,还是用英语好了
Because I love myself so much that I accept "her" as a bisexual girl, being open-minded and super excited about how this discovery could bring to my interactions with this non-binary world. The search for oneself would never come to an end, and sharing my story with the community might only be the first step to be proud of. There is no more hiding, and we should always understand that what don’t kill us/break us apart only make us gayer.
距初次萌生要一直背井离乡的念头才不过一个半月,我已经不可能再回头。

 5 ) 世界远非我想象

看了五集,心绪复杂。

2016年的美国奥克兰、乌克兰、印度、法国、美国南部州,我不知道今天有没有更好,或者有没有更坏,但是远非我想象的好。

我始终无法想象,一个人如何能对另外一个人,作出如此恶意的举动,怀抱着如何深刻的仇恨。

我也无法想象,保守如乌克兰、印度,作为一个少数群组,在怎样的压力下生活;“开放”如法国、美国,“开放”的空间也比我们所认为的狭窄的多。

看到微笑面对一切的人们,心中既欢喜又作痛。欢喜他们仍坚信着一切,相信着未来;而能笑之以对的今天,是从多少个被伤害的日子磨练出来的勇气呢?

很久以前,一位我认为很有见解的人说:我不反对同性恋,但是你们总是大声宣扬就不好了,不能默默生活吗?

我一直难以忘记这句话。

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你只觉得我吵闹。

 6 ) 感同身受

性别不是只有两种,而爱情也不是只能男女相爱。在《同行》中,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具有包容性。其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国家总有一部分人在反对一部人在支持,这是一场革命。
      作为LGBT人群,在这个世界是那么难生存,只是他们对比起从前,他们又是幸福的。
      政治上,宗教上,和家庭上,他们寸步难行。很多国家里的LGBT人群都只能生活在地下,他们的文化极少人承认,他们的行为受到种种阻碍。我记得里面有很多人说,在外面,他们连牵手都不可以,因为会有人向前警告他们不要这样做。他们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威胁。即使在开明的法国,他们也只是在一部分很发达的地区能够光明正大地恋爱,公开宣布自己的性别取向。而其他稍稍落后的地区,他们仍在争取,不断奋斗中。
      同性恋被很多人误解,觉得这是一种疾病,是一种能够医治的病。他们不是天生的,能够被矫正。这也导致有很多人不能够接受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在堕落,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而这实际上,这是一种天生无法改变的事情。他们的内心受到的冲击别任何人都要大。
      我们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至少要理解他们,减少歧视。

 短评

有点重复,深挖的点不多,尤其每次访谈都觉得问答非常尴尬。Ellen缺席了最后两集,总觉得不完整啊!不过Ian也太可爱了吧!

10分钟前
  • Ecane
  • 推荐

Ian敲可爱!!!

14分钟前
  • 🏳️‍🌈⃤
  • 力荐

1.早在2015年,政治就已经高度影响乌克兰的LGBTQ,俄罗斯的侵略让东部LGBTQ背井离乡,基辅的平权活动被反对组织认为是欧美的政治渗透而遭到敌对。2.2013年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国,是无数LGBTQ几十年的平权运动争取到结果,LGBTQ参与政治活动,互相影响。可惜法国禁止拉拉代孕,甚至回归男女传统家庭的呼声也存在。虽然也有反同人士,不过对比之前的国家,这已经是LGBTQ的天堂了。3.古国印度,无论宗教,政治还是家庭,对于LGBTQ群体的包容性都低(2016年),女同和跨性别者沦为边缘人群。总体而言,各国省会对LGBTQ的友好度显著优于周边及落后地区,这也是LGBTQ更倾向去生存的原因。

17分钟前
  • Mr.GOOD
  • 力荐

最喜欢印度那集,很全面。最后两集没有佩吉吉,Ian在法国特别可爱。最后一集哦忍不住想佩佩什么时候才出柜。

1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他们是有利剑和铠甲吗

21分钟前
  • バイ菌17号
  • 力荐

一口气!

25分钟前
  • Knight_GH
  • 力荐

纪录美国的两集 (也是唯一在Viceland上不用付费就能看的两集) Orlando Shooting和抗议游行——这个制作真的太良心了。

28分钟前
  • Jus
  • 力荐

為人權奮鬥之人,為活出自我之人都是人類之光。Ian太可愛咯~~好想抱他呀~

30分钟前
  • 力荐

法国原来也这么保守,大方向政治正确,生活相关问题上保守到令人叹为观止。一周年之际再看奥兰多枪击案后续纪实,依然会眼眶湿润。Lesbian议员说,自己不爱在大庭广众下说话的,后来她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RIP那些不幸的孩子们

31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看不腻

34分钟前
  • 在嘈杂商场做梦
  • 力荐

They show us that the gentlest souls make the fiercest warriors, that real bravery is moving forward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选的几个地方都很典型,最难过的不是印度的无声而是法国的反差,最后美国深南的一集终于触及到了问题核心。立个Flag想以后认真写一篇剧评虽然应该要好久了吧…

39分钟前
  • W
  • 力荐

The attitude to LGBTQ communiti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l over the world is quite an interesting issue since it’s strongly connected to history, religion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prospectives and facts provided by Gaycation literally blow my mind for letting me know that there are still tons of barriers need to be taken down.

44分钟前
  • Holden🌈
  • 力荐

叫 Gaycation,果然到后面 Les 就不出来只剩下 gay 了....

45分钟前
  • 双层芝士
  • 推荐

谢谢Ellen,来中国看看我们吧

46分钟前
  • Sam
  • 力荐

何时来天朝?

48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反同阵营的人基本都在用母语和剧组交流,但我方阵营的大部分人都可以说比较流利的英语。虽然没那么绝对,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无知”才是矛盾与仇恨的根源。

51分钟前
  • 本城
  • 力荐

深南州那part没有EP妹子啊……有点遗憾。

53分钟前
  • 国王KING
  • 力荐

第二季先后去了乌克兰、印度、法国、美国深南州...除了像第一季了解当地LGBTQ的生存现状,各国之间的社会差异,同时开始涉入到对当地政治环境的了解和探讨。期待以后来做中国特辑,四座城市非常具有代表性,北京、成都、台北、香港。

57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⒈艾伦·佩吉缺席了法国、美国南部两期有些可惜,她是拍戏去了吗?⒉乌克兰:竟然还有排斥攻击LGBTQ群体的暴力组织存在,真让我心寒;⒊印度:挺希望《真相访谈》能制作一期更深入地反应印度同性恋者现实生活问题的节目;⒋即使像法国、美国这样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依然存在很多反同、恐同人士;……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Ian法国的被和谐了。。。

1小时前
  • WJ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