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乡

HD中字

主演:维果·莫腾森,迭戈·罗曼,格茜塔·诺比,马里亚诺·阿尔塞,维比约克·莫林·阿格尔,米萨埃尔·萨维德拉,阿德里安·方达依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乐乡 剧照 NO.1安乐乡 剧照 NO.2安乐乡 剧照 NO.3安乐乡 剧照 NO.4安乐乡 剧照 NO.5安乐乡 剧照 NO.6安乐乡 剧照 NO.13安乐乡 剧照 NO.14安乐乡 剧照 NO.15安乐乡 剧照 NO.16安乐乡 剧照 NO.17安乐乡 剧照 NO.18安乐乡 剧照 NO.19安乐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短评

有一种看寺山修司的感觉,但时刻提醒我自己其实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却是南美人的本宗。影片中间一大部分都是丹麦上校的独角戏,在旷野中远离文明的一个个镜头让观者产生莫名的疏离、敬畏,和恐惧感。重组的时间虽然是本片所立只根据,但究竟它是不是喧宾夺主了这种旷野的敬畏感,有待商榷。至少我本人看完全片后,最让我震撼不是时空的错乱和重组,而是上校在旷野孤独的追寻,这一段是全片我最喜欢的一段。在上校遇见老年女儿后有一段独白,部分解释性的词句有些多余。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是部文学性非常强的电影,但它好在镜头感也非常强,所以用文学表达不出来,只能用电影形式表达。(巾城)

 2 ) FIFF26丨DAY9《安乐乡》:那份美丽的传说终究只是一份泡影,一切都是你倒下之后熨开的一片虚无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安乐乡》,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

这种画幅真的就和画框一样,是老式电视机的观感,加上内容的舞台化呈现,感觉更像在看舞台剧,一种完全间离的窥视,所以容易无聊,如果更换画幅应该会更好。

Michel_le

古典,一场寻女之旅,在迷失中寻找永恒

折射入网

来自荒野的神秘故事,到乡翻似烂柯人,在路程中模糊了家人、家乡、时间,走进了故事里。

松野空松

画面的质感和构图其实有揭晓其非真实性,问题是谁的梦境

神盾局仔龙

父亲的寻女之旅,乡野的广阔很美丽,最后突然看到现代城市的房间装饰的感觉很奇妙。

#FIFF26#第9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JAUJA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追寻

JAUJA,不曾想过是安乐乡的意思,只当作是远征的西班牙语单词。看完电影我还专门查询了维基百科一下,曾经秘鲁的首都就叫做JAUJA。但是这里,是阿根廷,却不是潘帕斯,不过是个荒无人烟的孤岛。
导演利桑德罗•阿隆索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电影本是他试探某些艺术方式的作品,却掩不住那种艺术的魅力。导演说请Viggo主演是计划是之外的事情,是编剧推荐的。编剧和Viggo是好朋友,他们都是阿根廷球队圣洛伦佐队的铁杆球迷。而Viggo出演无论对他本人还是电影本身都是相得益彰。导演说这个演员不怎么说话,不过他是一站在那里就魅力四射的。如果换个普通演员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驾驭电影并且赋予电影特殊的魅力,那么电影就会显得枯燥而冗长。Viggo拍电影挑三拣四,必须那种要表达特殊意义的,而那种商业气息太浓爆米花剧情老套的是请不动Viggo的。Viggo对阿根廷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在那里度过童年。意大利足球巨星巴乔在自己的自传《天上的门》和《梦想之后》中讲到那种生活,静谧,原始,善良,自在,不带有一点现代社会的感觉,让你完全融入自然中。Viggo不久前还出演了阿根廷电影《人各为己》(Everyone Has A Plan),双胞胎哥哥在厌倦了大都市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生活,便借弟弟病重冒充他回到乡村,过上巴乔描述的那种阿根廷式生活。高一地理课,老师讲到拉美国家人口集中大城市,说道阿根廷,问道阿根廷首都是哪里?那么长的名字我脱口而出,无他是我是战神巴蒂斯图塔的球迷。有位阿根廷的作家叫博尔赫斯,他的一部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很有中国元素,而他的写作风格又是怪异的,同我习惯的欧洲作家迥然不同,却又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其作品。著名的电影《贝隆夫人》里我们也看到一个难以理解的国度。《人各为己》看起来十分平淡,看完后却觉得余味无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阿根廷的几代足球代言人,肯佩斯,帕萨雷拉,马拉多纳,巴蒂斯图塔,梅西,伊瓜因,特维斯还有一些正在成长的新秀拉梅拉等,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从这些个性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即是阿根廷民族的性格了,比如高傲从不低头,比如顽强不放弃,激情四溢等等。而这些又和欧洲的拉丁民族相同,当中的历史原因不言自明,所以文化和历史细致研究起来是很有趣味的事情。
虽然Viggo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好莱坞大明星,但是他就是。导演坦诚地表示Viggo会让电影获得更多的知名度,会吸引很多粉丝,让更多的剧院愿意拍片上映,让不看杂志和电影节的人去看这部电影。不过在拍摄的时候,他不把Viggo当作好莱坞明星,更多需要去发掘Viggo身上的诗人,画家,摄影师的艺术家气质,这些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同,而这不是什么明星可以演绎出来的。虽然在电影里Viggo演得是个工程师,不是什么艺术家。这就是Viggo的魅力所在,不需要太多的表情,太多的动作,只要他在那里,不论站着,躺着还是坐着,在富丽堂皇的屋子还是荒芜一物的戈壁亦或是风光无限的山野草原,他身上所散发的优雅,气质的高贵,都无法掩盖住。中国人说“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又有学问深时意气平等说法,用在Viggo身上十分贴切,这两句话也是我一直想要有的状态,吾虽不敏,愿事以斯言。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导演只是试着拍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并不期望能够有多大成功,显然JAUJA成功了,不仅仅作为戛纳电影节的展出作品。
第一次看到JAUJA的海报封面,我就被震撼了,军人蹲在地上,邋遢地垂着头,将剑插在地上,疲惫无助的样子。我觉得背后有个很好故事,而我又不小心看到了主人公丹麦人去过美国,又打到阿根廷,简直Viggo自己的写照啊。显然,这些期望都没能得到满足。电影除了深厚浓重的文艺气息外就是美丽精致的画面。阿根廷美丽的景色,无论是碧绿的草原还是光秃秃的戈壁,都有一种美丽旖旎。这样的美景又不得不让我想起来魔戒和霍比特人中那迷人的风光。并且画面是正方的,直接告诉你这是一部独特的电影。
和Viggo对手戏的是一个低级军官,个子不高,却有点胖,略显臃肿面部粗鄙,行事低俗。而Viggo在这种人物的衬托对比下,高贵的气质一览无余,即便只是拿着望远镜。此时观众不难感受到驻地的荒凉和寂寞。基本上所有的信息都从对话中冒出来了,最关键的就是有个强大的敌人隐匿在此处并不停地制造威胁。然后这个粗鄙的男人觊觎Viggo的女儿。不过小女孩心有所属,对方是个地位低下的士兵。他们竟然私奔了,作为父亲不顾一切地换上行头开始了没有头绪的寻觅之旅。没有方向没有线索只有目的。
水也许是导演想表达什么的凭借,也许是主人公真得渴了,但我认为水一定代表着什么。土著杀了两个人,在原有的剧本中那是士兵和他的女儿,但是导演又改变了主意。年轻的情侣也许被杀死了,也许还活着。瘦狗将他引到了一个奇怪的洞穴,老女人很奇怪。Viggo说她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是他的梦,或者狗的梦,可能是他的女儿或者反正没有什么意义。我第一感觉那是他女儿,在另一时空的相遇,士兵消失了很多年,他女儿一个人寄居在洞穴中。画外音What makes life function and move forward?女儿是他的全部,背景是他们没有家,丹麦美国阿根廷都不是他们的家,随着军队漂泊。Viggo说他佩戴的奖章是授予参加丹麦在十八世纪两次战争的军人的,导演则说他不想让电影有什么具体的背景,当然他做到了。空旷寂寥的岛上,几个白种人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就是他们的宿命。最后的少女很奇怪,醒来后只穿着内裤就出门了,然后消失在时间的推移中。小女孩一个人住在偌大的城堡中,陪伴她的不过是一个年迈的仆人,而她最好的朋友则是几条狗。开篇时Viggo和女儿讨论养一条狗的事情,而结尾女孩有了好几条狗,可是女孩没有了父亲的陪伴,那么至少有几条狗也还算不错。
What makes life function and move forward?这应该是导演拍摄电影表达的核心。我们再复盘一下Viggo扮演角色的行为,为了找女儿,这是目的,可是偌大的荒岛,却没有任何踪迹可循,完全可以说是不理智的行为了。Viggo只能走到哪算哪,他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危险,比如没有水,比如饥饿,比如土著人的杀害,这些都出现了,他丢了马匹,只得徒步寻找了。而后呢,如果不回到营地,他的命运又会是什么呢?看不到一点希望,父亲或者说男人,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疲惫让他只得蹲下,充斥着无奈脆弱疲惫和伤心。这个造型就是电影海报中的形象。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了,我们在追寻什么呢?快乐?金钱?地位?权力?幸福?自我实现?好像每个都是我们想要的,可是人生的目标怎么会如此模糊呢!大多数人在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不然怎么办,毕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肉体就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我们似乎也可以感觉到自己在追寻什么,但是又无法具体的说出来。用《道德经》的话叫“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帝象之先。”电影中茫茫戈壁就是我们的人生,可是自己该往哪里去呢?不知道。但是你不能驻足不前,必须要走,那就随便选一个方向。虽是随便选一个,也要有个理由,无论多么荒诞怪异的理由,直觉或者是个人喜好。不论最终选择了什么方向,都会遇到困难甚至危险,就像渴和饥饿一样。也许最终我们也得不到自己追寻的东西,但是你无法放弃追寻,因为我们的生命和肉体存在着!就像父亲不能放弃女儿,即便找不到也必须面对一切不利条件只身去寻找。导演不像李安在《Life of Pi》中那样深度解读人生,只是简简单单用一个故事描述人生的一种状态。
结尾的女孩在树林里捡到一个土著木偶,那是Viggo女儿与士兵的定情信物,而最后一幕池水干涸,池底的石头长满鲜绿的苔藓,这其中蕴含了时光逝去的变化,是自然地常态。不需要加上沧海桑田的人文感慨。变,就是天地社会的常态。《易经》的易,有一层意思就是变。
电影中人物造型,演员的选取,画面的拍摄,都很用心,特别是背景风光的拍摄十分出色。唯有一点很可惜,就是没有配乐。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或许是因为这部实验品没有足够预算请到令高标准导演满意的配乐师,或许是我猜不出的原因。但是好的配乐必能让电影增色。Hans Zimer可谓电影配乐一代宗师了,听说他给《穿越星际》的配乐高潮让点燃了影院的观众,令其沸腾大声赞叹。而Howard Shore为魔戒三部曲配乐的交响诗可谓影史经典了,恢弘大气,盛气凌人,与电影本身的磅礴气势相得益彰。
也许我对电影内涵解读太过类似当今中小学对鲁迅文章的解读那样的过度行为。哎,不得不感慨写文章不过是表达自己,有几人能够有绝对客观的表达呢!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只是眼镜的颜色及深浅不同罢了。记得我有个朋友,高中语文考试遇到一题,问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七个意思,请一一解析。他不知道那天哪里不对跟分数过不去,就写到:杜甫自己写这首诗的时候都没想到这句能有七个意思。老师阅卷时场景:感慨孺子可教也!批阅:你说的很可能是对的。然后又不假思索的给了此题零分。所以我对电影的解读,各位随意观之。

 4 ) 安乐有时,颠沛有时

“Los antiguos decían que Jauja era una tierra mitológica de abundancia y felicidad. Muchas expediciones buscaron el lugar para corroborarlo. Con el tiempo, la leyenda creció de manera desproporcionada. Sin duda la gente exageraba, como siempre. Lo único que se sabe con certeza es que todos los que intentaron encontrar ese paraíso terrenal se perdieron en el camino.”

片子运用了大量的景深长镜头,非常工整的风景画,有些像《哈利波特》里有魔法的照片或者简报,人物在里面走来走去。那里就是阿根廷,我第一次听是《晓松奇谈》里说那里有世界上最大最丰饶的草原。后来我来到了南美,了解到尽管如今已是科技时代,南美的工业与科技都还不发达,但这片土地所给予的丰衣足食以及流淌在人民血液里的及时行乐,它还是抚慰了现实震荡下的灵魂,并平添了一份魔幻的色彩。 影片至七十多分钟处才出现配乐,画面中是绚烂的星空,风尘仆仆行路的人终于在那底下沉睡,梦仍然是流动的。究竟是为什么放弃了家园去找寻“安乐乡”却迷失在了颠沛的路途之上?而“乡愁”终究是对放弃了原有家园的追思还是始终未能到达之地的妄念?就像有一首歌里唱的,“我们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回不去也走不远。

苏珊·桑塔格在《中国旅行计划》中说“有什么穿过了供血充沛的胚胎外膜”,于我亦是,如若按“但求心安是吾乡”,阿根廷便是我的Jauja。在向往了十年之久后,我终于踏上了南美这片热土,又雀跃又紧张以为靠得有足够近了,却因为一场意外不得不重将自己流放一般于远方,几乎被打击得再也没有了一丝去渴望的力气。直到经历了如同影片中遇见拥有一只狗和一口井住在山洞里的“女巫”一般具有魔幻色彩的事,我暗恋了三年的男孩子在我几乎不能振作起来的时候突然邀请我去他的家乡,我开始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许多人说我这样做叫“追梦“也好“随心”也罢,我自己清楚我只是选择了逃避现实,将自己放逐虚无。最近和几个“三十岁的女人”聊天,她们也都有着和我一样的迷茫,“安乐乡”究竟在哪里,在找寻的路上她们早也已经迷失。我们在小酒馆里喝了几杯,感到一种心灰意懒后的安稳,它即使短暂,即使明日我们又要再强打起精神。人生向死而生的路径之上,是永恒的寂寥与孤独,唯与你煮酒听雨方一解乡愁,另日又隔千里,但那路径之上,总算悲伤有时起舞有时,颠沛有时安乐有时。

那么,是否最终到达“安乐乡”还有什么重要。追到了也会再推远了。结尾处女儿从睡梦中醒来,较于前戏恍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论前面是她的一场梦魇,还是与前完全独立互文的分段。那一刻的她都不再挣扎,向往远航,随即就将当初自己珍视的土著木偶抛向池底。我们寻找的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为那些虚妄空泛的念想而流离失所是为了什么?不为了什么。这样的结局究竟是一种达观还是虚无的态度?还是说,时间一如既往的流逝中,唯有爱与知足常乐。

 5 ) 一段匪夷所思的心灵之旅

充满极简主义风格的故事本身可以让人联想到《米克的近路》或者《盖瑞》,一个人漫长的旅行变成一段心灵历程。影片使用了奇特的“幻灯片”式的画幅,同阿基•考里斯马基合作多次的摄影师将影片拍摄得色彩饱满且充满怀旧意味。然而抛开这些外在形式,影片的内在却含糊不清难以梳理,故事线索是一位军官寻找自己的女儿,而依托在线索是上的诸多情节则让人匪夷所思。

影片有四个关键点:第一正是电影的名字,这个所有人都想寻找的富饶之地,人们却迷失在寻找的过程中。富饶之地既可以理解为他们远渡重洋而来征服的南美,又可以直接理解为片中寻找的目标——女儿。第二则是消失的司令官Zuluaga,一个失去理智的殖民军官;第三则是洞中的与狗相依为命的女人,可以看作是老年的女儿,因此父亲与女儿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当这看似漫无目的的寻找即将失败的时候,结尾女儿梦醒,看望一只受伤的狗狗。

电影开篇父女的对话我们就知道,女儿想要一只一直陪伴她的狗。而从结尾处管家与女儿的对话来看,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将前面寻找女儿的父亲与后面等待主人的狗等同起来,因此与其说前面是女儿的梦境,不如说是狗的前生。司令官的失踪是“意义”的丧失,而女儿的失踪则是“爱”的丧失,而对于一只狗“意义”则等同于“爱”。因此对于“富饶之地”的寻找,则是丧失意义和爱的过程,人们也因此而迷失。

 6 ) 在蛮荒中沉睡?抑或在文明中苏醒?

对这部电影早有耳闻,最近总算将其阅览完毕,笔者以为妥当的时间与相宜的心性是促成此次完美体验的伏笔。在这部电影里面,两段超现实的表达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笔者首先对情节或相关信息简单归纳,再则对两处核心段落予以分析。 对于《安乐乡》这样一部极简主义电影,影片不具繁复的戏剧性,情节交互谈如水,对白甚至极少。我们仅有从其大段落的长镜头与景深中摘取信息,平面之间从近及远的景致纵深,空间上呈现出的画幅即是内容。往往这类信息直观且暧昧,愈加隐晦与不可捉摸,这些信息的摘取,更多的,需要来自观众自身的经验参与、思考。归纳这部电影,大致叙述的就是一则失去与寻找的过程,原初在一行人的路途中,女儿与士兵相爱私奔,父亲继而踏上寻找女儿的过程,最终发生了一些神秘诡异的现象。解开影片的诉求核心,就在于此两段内容的分解。 第一幕父亲与年老“女儿”的跨时空相遇,两人相视被置于幽暗的空间内,触生出如同日式怪谈当中的幽玄诡谲、神秘莫测。随后在对谈当中,迎面而来的情感交融与意识之间无穷无尽的超验触碰,让人不禁为之惊悚颤栗。在历史的记载中,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水是生命之源,人需要守护一方水土得以生存。对于物质基础之外,爱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水源,是人得以继续存活的信仰依仗。老妪安身于泉水与洞窟,得以维持生存,狗的相伴,填补了情感世界的空白。老妪的遭遇,并不仅局限于父亲在找寻的女儿身份,他们的这种困境,具有普适性。荒诞残酷的是,老妪与父亲之间相互承受的是普天而下人类世界相似的惨淡遭遇,我们踏上征程,随即无处安身。诸如父亲在寻找女儿的途中,纵然徜徉于静谧永恒的星空之下,形单影只,万般皆空更无暇顾及,除了周身的寂寥与孤独,仅有以酒解愁,最终迷失在无尽的漂泊境地。 第二幕里女儿从睡梦中醒来,较于前戏恍若隔世。我们暂且先不分辨影片文本与时空的衔接是否顺畅,不论前戏是女孩的一场梦魇,或者两幕独立的分段互文而相得益彰。女孩既从沉睡中回归,她不再挣扎,向往远航,随即将“寻找信物”抛向湖底。诚然,今天人类的经验智识已经从曾经的蒙昧中惊醒,无数革命、思潮的演绎换就了现在相对的文明。但即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困锁在城市网络的工业世界,面向城市水泥堆砌的隔绝空间,人情的疏离感,承受工业侵袭的异化与来自心灵深处无法排解的现实焦虑。人类究竟是在蛮荒中沉睡?抑或在文明中苏醒?我们寻找的是什么?但凡体验了孤独之苦,通晓了人情厚泽,懂得简单而知足常乐,都不愿为那些虚妄、空泛的念想而踏上荒芜,颠沛流离。时间既往,流逝不复,明天的人即将形容枯槁,除了苍老,终将要面对人的孤独处境与生命悲凉的本质归宿。所以,再不愿无意义的消耗光阴、憧憬世俗,唯有守护内心的净土——有情之世界,当下的世界。

 短评

星空下那场戏是我今年的最美观影瞬间,配乐一响起,让人有种想定格在那一秒的冲动。这是个可以用弗洛伊德有支配欲的父母那套来解释的片子,渐渐的这也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成了心理解析,像是一场清明梦,超越了时间,甚至像某种生命的轮回。片子大多数时间处于失语状态,最后十分钟用力太猛。★★★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HKIFF# 圆角、4:3画幅。极简而诗意的阿根廷电影。父亲草原寻女的故事,到后半段遁入意想不到的转折。视角的转换巧妙,把现实变作意象,把一个故事变成另一个故事。

9分钟前
  • btr
  • 推荐

逼格太高,后半段完全看不懂,跟老塔比诗意。

1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第一次包场……马克一下。虽然看到最后已经糊了。这个电影的画幅是圆角矩形的!感觉逼格很高……

17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7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更趋近于“桃源”的Jauja。丰茂无定-荒忽洞穴-古堡葱郁三段,古典构图配色。前半拖沓节奏有害整体表达,后半开放性和隐喻性赞,家国没落与现代身份困惑。“焉知非鱼”与“不知周也”的思路,或许东方可更彩。

19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时间无涯的荒野,深绿浅绿中,阴沉碧潭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愁多知夜长,仰望众星列,误入烂柯洞,芳华己老朽,四顾何茫茫,竦峙丘与坟,投石问潭水,时间又涟漪

2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没有末尾的“梦醒”,前面的寻找就会变成无病呻吟的风光之旅。正是点破这是个梦境——女儿梦见自己变成父亲(或者不需要这么工整对应,变成“上代人”),女儿/观众/摄影机才会变成一体,前面的画面中才只有纯粹的大他者之凝视。其中,万物都回到无差别状态——文明被抽走,人像动物在世界跋涉。这和“庄周梦蝶”的机制一样,我们在梦境不知道(到最后才可以揣测)女儿和父亲是不是一个意识,我们无法作为意识存在,从而抵达了原初状态的同一性。梦醒之后,女儿扔掉了爱情信物,似乎完全忘记了她在梦境中作为父亲/动物的原初状态,挣脱了束缚,决心打破维持已久的平静(涟漪泛起)。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待“恒久”“永远”“寻找”“坚持”“不变”这些概念的态度。

27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好坏参半吧。有令人惊叹的摄影技术,以近乎正方形的圆角比例探索广阔的绿色风景。我欣赏它在美学上的独具匠心,但效果往往有点勉强。导演显然是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前面又漫长又乏力,尽管最后半小时对绝对虚无的阐述扳回一城,也于事无补了。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段失传已久的童话,依靠梦幻般的氛围来营造出一种美感。它是风格大于内容的。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除了美国西部、苏格兰高地,电影里阿根廷荒漠也美得醉人。影片有点《皮囊之下》的调调,一个人的漫游,找寻某种意义,《安乐乡》比软科幻的《皮囊之下》更可感知。结尾狗与玩偶虽与前面剧情有所呼应,导演明显想升华,反而画蛇添足。近景中景远景搭配的构图美不胜收,赞摄影!

32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沉睡在星空下,迷失在荒芜中;追随流浪的狗,遇见未来的我】本届一种关注单元最喜欢的影片。结局有点画蛇添足了。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孤独是乡愁的梦乡。

38分钟前
  • 力荐

方形画框总给一种从窗口窥视的感觉,再加上不是远景就是全景的镜头,观者和这部片子的间离感简直不要太强烈。不可否认取景的精妙带来的很美的视觉体验,但诗意有时也是一种催眠,趋于零的叙事和台词很考验耐性,似梦亦或是现实的结尾给我补了最后一刀。我,看不懂

43分钟前
  • Arzach
  • 还行

古典摄影之美,那一抹红绝了!https://kickass.so/usearch/Jauja/

48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阿根廷版蔡明亮,“找不着北”版老塔

5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非常不阿隆索又非常阿隆索的一种转向

55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前面一大半是原始的风景展示和主角孤独的身影,后面一刻钟突然又像从梦里醒来(或者是进入了梦?)。我不知道,因为——引用莫滕森“你今天可能没有看懂,但电影的最后十分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以睡一觉,再起来可能就发现自己的理解会不同了。很久以后相信你还会记得这感觉。”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复古画幅中的独角戏比群戏要迷人得多,超长镜再多都不觉得浪费时间。星空下的升华感充盈身体后,究竟是历史还是梦还是另一个世界,最后都不重要了。

5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静默之中窸窣,风吹草摇依稀可闻,雅致构图比例,澄澈碧丽摄影,漫长静默凝视中的无限诗意;原是乌有安乐乡,岂闻世外桃花源,浮云悠悠南柯梦,恍如隔世斧柯烂;鞑靼人的沙漠,另一时空的戈多;撇去特写之后的超长镜头,在广袤时空中有永恒的意味。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懂得又如何?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4:3画幅内前景与背景形成有张力的透视感,极少正反打,人物移动出景框,留下空荡的旷野,四下阒寂,风过草窸,云翳渐浓,遮没星辰,追寻的路途拍得好似聂隐娘,然后是沧海桑田、镜花水月的翻转,当目标已缈不可及,踽踽独行的身影便浸入朦胧如梦的原野,“我梦见我的血液漫过峭壁,流入大海”。

1小时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