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2021

已完结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奥斯卡·伊萨克,妮可·贝哈瑞,寇瑞·斯托尔,托芙·菲尔德舒,迈克尔·阿洛尼,苏妮特·玛尼,莫瑞·金斯堡,苏珊·波尔法,雪莉·拉米瑞克,丹尼埃拉·拉贝尼,安娜·鲁斯特,海加·李维,Lily Jane,Michael Glasner,Sophia Kopera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2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3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4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5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6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3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4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5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6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7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8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9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微妙生活真相”面具下的苍白重复

很失望。I can't relate, I was just deeply triggered.

我原本期望在这部短剧里看到和《婚姻故事》一样的关于性别角色/育儿义务以及片头展现出的关于宗教/育儿/价值“意识形态”不同的多重微妙的冲突,结果看到底发现,微妙和冲突有了,剧情和人物都莫名其妙地要命。

我理解很多高分的出发点是“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剧里somehow看到自己“,我也承认我看到了自己的部分,但我无法被一部只是单纯集合“婚姻纠结瞬间“的艺术作品打动。

这部剧的冲突令我看不到有意义的层次,只是俗套到令人疲倦的重复——分手炮是“我对你没感觉了”,四年之后父亲的葬礼炮就成了“咱们不都是平凡人吗这时候我多脆弱啊”。我不觉得这样的不同是渐入佳境,我只觉得荒谬。

我期待看到怎样的关于讨论婚姻的作品呢?关于新鲜褪去后无孔不入的细微烦恼,对彼此失去耐心后仍然因为爱的惯性保持尊重,烦恼试图解决,不解决就下定决心——我当然知道这部剧的主题就是“婚姻的本质就是复杂的,没有任何轻易的下定决心”,但如果我的婚姻像这部剧情一样反复折磨、我的伴侣对我阴晴不定地波澜起伏地影响我的生活(并将我摔在楼梯上用书砸???),Imma gonna get outta this shithole in light speed.

必须承认,我是抱着一些私人的期待来看这部剧的。我的个人感情并非一帆风顺,我的detach过程也充满了自我怀疑和反复,我知道这些情绪绝非一两件关键性的大事件就可以囊括,也因此期待更有深度的讨论。但这部剧就像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制造冲突(借用一句评论:not "scenes from the marriage", more like "making scenes out of a marriage")。

篇头说我被trigger,其实是女主的许多行为语言让我回忆起被前前任控制时的可怕场景。“Don’t say things you don’t mean”,男主在被女主推倒在地并被女主自然而然调情时绝望地回击——而这就是我经历过的一切,只是形式并非如此直白的性以及男主清晰call out女主谎言的清醒。当时的我清晰地知道this isn’t right I need to get out,但对方不断用自己的脆弱、刚来到美国的迷茫、与第一个女朋友(我)相处时的不安来掩盖这段关系的本质,甚至在我下定决心跟他提出分手时第一次说出了“but I am in love with you”这样自然而然的操控。I wish I had said “dont say things you don’t mean” (jokes on me, 这句话倒是被后来一任对我讲过),但我有多厌恶这种反复无常、用自然流畅的“爱”来阻止离开的可怕举动,我也万万没打算在一个周日晚上重新被trigger。这段关系在异地+我重新恋爱后以对方气急败坏地全社交媒体拉黑结束。我很少后悔恋爱(或任何)经历,这段非常除外——而回到影片,我更不理解这种纯粹的抹黑对塑造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说回剧情。我最不解的是后期对女主职业发展的安排——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女主养家男主带娃,结果女主出轨,二话不说给毫不知情的丈夫甩了一句“guess what我明天要和情夫去欧洲三个月啦“并恨不得说完所有”我已经痛苦了大半年”“咱们没可能回去了”“我跟他在一起可太快乐了”“how dare you这时候拿咱们的孩子来道德绑架我”这种痛断后路的话,然后一年后女主回来了,打扮的漂漂亮亮光鲜亮丽,看到前夫终于渐渐走出来了,立即变得不甘脆弱clingy needy,然后情节急转直下,工作也丢了,男友也没了,欧洲大区的group PM付不起2000刀的舞蹈课钱,孩子还他妈为了一个玩具跟自己吵架,女主现在all about getting back together,男主人间清醒,但又莫名其妙和前妻上了床,最后住进别人Airbnb、撬开别人上了锁的私人房间乱搞一气并发表“我只爱过你”“我和我老婆只是上床很爽她又怀孕了我甚至不害怕她发现咱俩乱搞”。影片在这样的高潮里奏响最终音,我只看着这一地鸡毛目瞪口呆。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定要高中流产黑社会的国产青春疼痛片,硬拗冲突,但内核浅薄得可怜。婚姻生活的琐碎和自我怀疑往往只是暗潮涌动罢了。我对成年人深情之后反复互相折磨并双双成为烂人(I’m not even talking about moral superiorty)的戏份没有兴趣,世界已经是一滩烂泥了,没必要搬上银幕徒劳重复一遍。

 2 ) 圣殿已然隳毁,还须重构新殿?丨细说《婚姻生活》第四集

第四集:不谙此道

1、get/give

这一集的戏中戏引入方式,是女主角杰西卡在车上看剧本,看神情已进入戏中的状态,是一种抑制着焦虑的状态。

如果不是受剧组那些工作人员的影响,我们无疑已经将眼前这名女性认同为剧中那个角色米拉。一种轻微的错乱和疑问在心头浮现:那么我们是该将她视为一个演员,或是剧中人物?

米拉再次走进这座寓意良多的房子,米拉和乔纳森再次站在同一个屋檐下,只是,两颗深心归属何在?

楼屋中的一切被冷黑的暮色覆盖,在走道两端的尽头,律法意义上的夫与妻在同一个镜头相遇,旋即叉开。

同时进行的两通电话导致两种声音在同一个空间交叠,彼此之间相互抗阻,产生令人不适的听觉张力,你会觉得不耐,想将它们撕分开来,各自清晰。

在同一个房子各自打着电话,是一个良好的隐喻,在同一段婚姻中各自不同的生活,正平行、陌生地展开。

两个人之间也果然不再有见面的拥抱,亲昵的贴面,以及honey的称谓。

两通电话在楼上同时结束,米拉没能平息艾娃,乔纳森联络好了货运公司。两通电话已经交代了这段婚姻目下的状态。两人都已离开这座房子,一应旧物即将清空。离开,意味走出婚姻,已是定局。而这短短两个时辰将要进行的清空之举,不过收拾残局。

之所以用“短短”二字,是因为相对前三集,这一集有一个变化,这一幕婚姻戏剧的内部时长大约就是一两个小时。相处时间的大为缩短,已经表明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本质变化,从从容转为仓促,从会聚转为碰头。漫长的叙事已经结束,如今只是片段的停留。

两人对话的一开始,就在逐渐铺叙米拉的心态,她不想尽快地结束残局,收拾干净。反观乔纳森,他的状态是速求利落。这意味着,他已从过往黑暗的坑洞中脱离。

我们首先只看到这骤变的结果,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也是本集将会徐徐说明的问题。

我们先看到他事业上的变动,因为论文大火,这一年他开始受邀在世界各地讲座。在言说这件事时,可以看见乔纳森的精神气质为之一变,流露出一种振奋,一改往日消沉的迹象。

事业上的成功,想来也会带来经济实力的改善,这令人一下联想到第一集时,乔纳森念念不休的一个话题:伴侣关系中,谁的经济能力更强?事业和经济上女强男弱的局面,深深困扰着他,损伤了他的男性气质。因而如今的振奋,想必也是雄风重作的意思。

随即,有意思啊有意思,他轻松愉悦地拿出来一份离婚协议书,意欲及早完成双方签署。

这不禁令人悬想,莫非事业上的成功与离婚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

我们知道,受男权观念统治大脑的男性,认同着一套有明确强弱之分的性别道德,实则是一种性别权力观,撇开性别,这种人本身恐怕也是强权主义者。这种人笃信的教义包括,男性理应强于女性。所谓强呢,包括智商更高,赚钱更行,而这种种强,也定义了男尊女卑的权力秩序,因为照此逻辑,女性是需要且受到男性庇护的愚笨的弱者。

我不会直接将乔纳森钉在男权的耻辱之柱,在高度接收现代文明的人身上,存在一种精致的深度包裹。这样的人如果是男权主义者,必然不是因为其接收到的现代文明不够广泛,而是因为他(当然也有“她”)有意或无意地隐化、深化了身上的男权思想。

见面伊始,米拉就犯头疼,看到离婚协议书,头疼得更是厉害。头疼,是米拉抗拒离婚的心理反应。

其实本剧自身也有点男权的毛病,因为它总是使米拉的心理状态透过生理状态来展现,仿佛女性的感知方式和宣导途径都是身体性的。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误区,却是文学上的惯用,想必也是和早期被男权色彩感染的心理学理论有关。

虽然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似乎可以脱罪,女性作家不也很喜欢从生理、身体和感受的角度进行女性叙事吗?可是我的确认为这本身可能是受男权思维桎梏的表现,因为怎么会有一种文学手法是只能用于表现女性,而不能用于表现男性的呢?当然,身体书写是一种基础的现实书写,它是必不可缺的。而且有些作品是在有此性别意识觉悟的前提下,故意作生理、身体和感受上的写作,以形成它自身的某种明确诉求,这就另当别论。我只是对没有自知的沉溺式身体写作有不同意见。

旧居内的事物均已分割,装箱,覆膜,完整的婚姻变成支离的碎片,虽然皮肤依旧光洁,但意识碎裂,难免一堆心灵的残骸。

企图将以往收拾得干干净净么?看看这一企图是如何失效的。

在显眼的位置,却有一条双人沙发,切分未明。它本已贴上归属乔纳森的黄色标签,大度的乔纳森又决定让出它,于是在黄色标签上重新贴上了归属米拉的红色标签。

两种标签同时存在,实质上是依旧无法切分,婚姻不是一屋实物,由许你如此这般,装箱贴码,轻易切分。

这条沙,既有象征属性,也是本集的舞台场景,剧场的猛然缩小,也声明了关系的微弱残喘。

只是我们永远要注意的是,形式与实质的区分,形式上的婚姻关系或许只剩这一个傍晚,但实质上的爱欲纠葛岂是形式可以定义。

在乔纳森不以为意的语调中,事情已然只剩一个手续,一纸文书,一个该死的“gett”。gett,希伯来语,犹太人所谓的契据,听起来像是英语“get”。因此米拉以为,“give”更恰当,give up,明明是放弃,怎么叫获得。

在这里,“get”“give”这两个词并置,也生出这样一种意味,仿佛离婚就是财产分割,得到一点东西,给出一点东西,立下一份契据,从此两清。

顺带一笔,与上集相比,乔纳森态度已然发生百八十度的扭转,本来对米拉的“放弃”有铁不成钢之恨,如今反倒自己成为坦然放下的一个。

而且,你听他的表述,当这份gett,由男方交予女方,即表婚姻结束。如此看来,倒像是休书呢。

在以色列电影《诉讼》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陈旧的犹太教义支配下的离婚诉讼,对女性的折磨之深、之酷。

由于交予gett的权力在男性之手,想离婚的犹太教女性可能拖延十几年也无法离婚,一些犹太教丈夫还会以这一特权勒索妻子。但不愿离婚的女性其实也有拒绝接受gett的权力,这同样令那些想离婚的丈夫无可奈何。由此可见,男权制度对男女均存在伤害,因为它不崇尚人性与自由,它崇尚一种狭隘的道德与井然的秩序。不过从资料显示来看,犹太教离婚程序正在以不损害教义的前提下朝人性化方向改变,比如签署婚前协议,以应对离婚可能的纠纷。

米拉的恋恋难却体现在她的追问之中,她追问着,根据犹太教义,离异之后,双方还能否复合。

乔纳森有声有色的解释,如同给彼此今后的关系划下一道明确的着重线。离婚后,彼此不能碰触,甚至不能见面,由于你有了别的男人,复婚也已与教义不合。

虽然双方显然不会走宗教程序那一套,但借彼言此,这凛然的提示令米拉不禁悲从中来。

2、性/爱

在这象征双方最后的共有遗产的沙发之上,两人的拥抱和性交均像结束前的告别仪式,已经只存在形式意义,失去相爱相守的内涵。

当然,如此定义的定义者,是乔纳森。对米拉来说,并非如此,但遗憾的是,定义之权,不在她手。

乔纳森主导了性交是否发生,乔纳森决定了婚姻是否存续,由此确定,乔纳森是二人关系中明确的权力者。当乔纳森将性爱转化为性交时,性爱也就变成了性交。当乔纳森自己走出了关系时,关系也便宣告了结束。即便米拉依然将之视为性爱,即便米拉并没有从中走出来,也无妨了。

将第三集与第四集的性爱段落对比观看,便分外明了了。第三集时,乔纳森还未走出,心态被动,权力感丧失;这一集,乔纳森已经走出,心态变为主动,权力感恢复。

其中的不同,却令人发现了同一的自私的暗影,嗅出了同一的权力气息。

性交是一种难舍难离的凭证吗,还是说,性交是一种离愁别绪的释放?仓促不堪,如同草草分割的遗事,在尽头前的一日,最后一度合,凌乱,甚至肮脏。

再也不似之前,不再有整夜的余闲,只是一杯咖啡或红酒的间歇,甚至无心再同吃一顿晚餐。

短促的激情过后,女方仍在缱绻留恋,男方一心急于清洗,就仿佛面对这份离婚协议时,他们这晚的心态。

在淡调的配乐之中,他们一个走进浴室,冲掉旧日的痕迹,就像洗一个三分钟的快澡;一个体内留存对方的精液,穿回沾染对方气息的衣物,微带着幸福和满足,如同徜徉旧日。乍然看懂这组对比蒙太奇时,深心切痛。

总之此一时片刻的幸乐,冲散了离情,让其中一个坦然往后走,一个沉醉于前尘。

于是一如前几集一样,本集行至此处,再度抵达情绪的高点,而后又将急转直下,还归冰冷。

3、文盲

一眨眼,那一摞白纸重又撂在米拉面前,白花花闪将起来,眼睛避不开它散射的白光。

此时你应该清晰地感知到了,方才之事,对乔纳森而言,不过一发分手炮,是诀别时的甜蜜糖果,既是相互的奖赏,也消弭了伤感,画下圆满的句号。

米拉却将之视为一种修复的契机,因此在之后的对话或争吵中,她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句子:我们刚才多么亲密;你才操过了我。

女儿再次成为双方的话题,或者说触发点。争吵的内容延续着亘久未变的逻辑,米拉是个糟糕的母亲,这一点乔纳森从不直说,但你知道他这么想,并将这一想法种植到了米拉大脑深处,因此每次这句话均由米拉自己说出,成为她根深蒂固的自我评价,只是自我评价亦来自潜移默化。

乔纳森的一句话则忽然暴露他从来不曾直说,却是他内心对米拉最真实的评价:你的出走,不过是跟别的男人跑了。

这正是上一集乔纳森的长篇大论中呼之欲出的核心语句,是他系列行为和言语的核心逻辑。

冲突引出有关离婚一事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日渐长大的孩子解释这件事?艾娃已经七岁了,可是父母二人至今均未和她谈过此事,就这点而言,两人都是糟糕的。离婚未必影响孩子,隐瞒却必然影响孩子。

艾娃对母亲的怨恨,以及她暴躁的脾气,能与此无关吗?她是否依旧记得那个冬天的早晨,父亲的痛哭和狂吼?如果父母分开这件事,给她带来的最深刻的记忆是这样一幅画面,她能不怨恨母亲吗?

乔纳森说,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米拉说,在这件事上我们突然变成了文盲(grow up illiterate)。

这里对上本集标题“The Illiterate”,所谓文盲,不只是教养后代的文盲,更是婚姻的文盲,人生的文盲。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第一次结婚离婚。影响那么重大的事一样样说做就做了,又有几人有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呢?往往都是听任直觉,黑灯瞎火走到底罢了。何况,即便思虑再三,我们也会措手不及的,fucked up 才是正常的概率和结果。

这正是人生之难,但这并不是放弃思考人生,放弃追求完善的理由。因为人生,虽说就像如履薄冰,可是走下去,总有抵达彼岸的可能,停下来,就注定堕入冰海。

乔纳森认为,最艰难的是历经从分手到离婚的这段阵痛期。自然实然,这一表述声明的是自己的痛苦。但我怎会忘记,与此同时,他否定米拉历经同样的痛苦。他认为,这份痛苦是他所独享的。变相地,这转化为一种受难后的荣耀,是他道德权力的来源。

尔后,承接他这段话的,是他再次要求签署离婚协议。

这是一段因果律的表述:那苦难,我已受过。如今,我也值得被解放。

4、无感

在道德战争中,米拉再次落败,她认可对方的胜利,因为她从不指责对方,只是苛责自身。

看起来已经没有拖延下去的理由,毕竟这个男人已经如此可怜。但是自己就不可怜吗?她终于心防失守,说出了自己当前的困局。

米拉放弃了自己的升职机遇,为了乔纳森和艾娃,她拒绝了调往欧洲,结果她不仅因此断送前程,还失去了原来的高薪工作。可是乔纳森在她讲述的开端便打断了她,否认了她的牺牲。这便是米拉的长情换来的下场。

如今,两人的经济能力发生逆转,米拉因此对艾娃的课程费用变得格外在意起来。

米拉的遭遇表明女性在职场和生育问题上面临的深刻挑战,以及这种这种挑战的全球普遍性,虽说各地想必有程度的不同。但你看到米拉身为一个中高层白领,她也享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包括性别平等的保护,但是在此基础上,她仍然多次因为生育的事情,牵连自己的生涯前途,这一次甚至不仅失去了继续升迁的机会,还被自己多年辛苦奉献的公司变相辞退了。而之前米拉之所以能得主管欧洲分部的工作机会,也是靠她多年的超额付出换来的,而之所以她会超额付出,正是为了弥补生育事件对她拖下的后腿。

在此可以做一个总结,在故事的铺陈之中,我们逐步看到了,一个人的婚姻(包括生育)如何影响事业,一个人的事业(包括经济能力)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婚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米拉因为生养孩子,因为顾虑家庭,影响事业的情况我们已经见到。而另一方面,当米拉事业受挫之后,我们得以看到她人生面目的惨淡,因为她长久以来,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左右为难,导致两方面都付出极大代价。先是来自丈夫隐性的批评(失职的母亲),再是与孩子之间亲情的缺失、关系的恶劣,但是好歹她在事业上成绩斐然,这成为能够长期装裱她的人生华彩、掩盖她的人生失意的金箔外装。如今,华衣褪落,伧寒尽露。她被更年轻的后辈替代,对她一直青睐有加的老板忽然变脸了。

于是你意识到事业对她不仅是谋生、挣钱那么简单,事业可说是她的救命稻草了,事业给她带来一种仿佛自我实现的幻象,却终究不过给她带来一种掌控人生的虚假权力感。因此当她失去了职场的光鲜,她整个人才流露出那样悲观消沉的情绪,让她自觉苍老,自感一切失控,因为她已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全方位的失败者。这,是她人生中重大的精神危机。

反观乔纳森,对他明显展示一面则是,当妻子事业更好,经济情况更佳时,他显得颇为自卑;当自己事业有成,经济改善之后,他不仅更为自信了,甚至事业上的荣光还扫除了他婚姻中的阴霾,助他顺利走出了心灵危机。

在听完米拉事业上的滑铁卢以及生活中全面的失意之后,乔纳森接下来所说的话,点明了此一阶段他内心的状态,以及他们的感情此一阶段行至何处。

我对你的遭遇没有任何感觉了,我已经可以接受离开你,即便在刚才的性交之中。正是这样的心理感受的嬗变帮助乔纳森定义了他们现在的状态,明确了乔纳森走出这段婚姻的决定。

第一次地,乔纳森在与米拉的性行为之中,剥除了爱。方才的性,使他确认了他的不爱,确认了彼此之间的疏离,确认了再续旧情的不可能和不必要。

此处米拉第三次主动提及刚才的那次性行为,她却要用它来证明彼此之间的亲密甚至相爱,证明再续旧情的可能。

性与爱,在乔纳森这里渐渐可以分离提纯,在米拉那里却误以为是一种交融、加浓。

乔纳森记录心理日记的结果是,他意识到是因为自己对米拉依赖过多,所以导致他们关系的破裂。这个答案可能意味着过分强调个人主观认知的心理治疗的一种困窘,它并不能确保导向认知正确,却可能加固认知偏见。

基本上,乔纳森的这句话进行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翻译就是:依赖一个人极为容易使自己产生焦虑、受伤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亲密关系的无法延续,因此应该避免对他人产生依赖。

我已经无意再次辨析乔纳森的种种认知问题,我只想对他的答案进行一个反问:鉴于此,所以你的应对之措是,让自己不要再依赖米拉吗?可是,当你做到不再对一个人产生依赖,岂非也不再对她有爱。进一步说,若你避免再度陷入任何一种依赖性的关系之中,岂非你永远也不再可能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所以为了应对亲密关系带来的种种伤害、困局,应该避免甚至消灭亲密关系?

我真心认为,爱携带着相融的渴望,相爱使彼此产生融为一体的精神联结,那么产生依赖的感受是爱的必然。

这已经接近爱欲问题的核心地带,这是本剧的不断深入带出来的深刻拷问,如何解答,能否解答,对此切身焦虑的现代人,理应求诸爱欲研究史的梳理。

是乔纳森这个人物推动了这部剧朝深刻的方向不断推进,他在剧中的主导权,他所主导的思考,引领了我们对爱欲、对婚姻的思考。米拉这个人物由于被动的人格气质,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这么深入的思考。但是在爱欲关系中,无论是男方主导还是女方主导,或是平等的双方主导,我们都得面临同样的局面,都要被这个局面所影响,因此应对这个局面,决定自己的选择,势在必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他们的相处之中,一种新的难以定义的关系即将产生,一个新的局面即将出现。那也是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面临的局面,这是下一集的重点。

米拉对心理的分析与探索一直比较抗拒,虽然乔纳森确实对她存在种种暗示性的思想灌输和不合理的指控,但是自从记录心理日记之后,乔纳森的确发自内心地向她分享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变化。

米拉的一句台词,你不是交流,你只是把你的想法(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股脑喷吐(vomit)给我。这里,stream(溪流)和vomit(呕吐)也许存在比喻性质,仿佛男人对女人的观念灌输,如同性交时男人将精液射入女人体内。

在再度的心理错位和观念错位之中,矛盾再度激化了。

在这次争吵之中,乔纳森对米拉再次发起了许多没有实质凭据的指控,实在有颠倒黑白之嫌,但是基本都是他的老套路,对这一层面的分析我不想再重复进行了。

这一次米拉也终于在绝望之中,彻底崩溃了一次,像乔纳森那样释放了一次无数攻击对方的言语。

在这段争吵中,乔纳森最为强调的那两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我终于意识到并不是我自己搞砸了这一切,在和他人的性事之中,我本来的样子终于得到认可。

其实乔纳森的话说不通的,别人对他的认可,不代表他的正确。而且,在与亲密关系无涉的浅层的性关系中,能谈得上什么认可不认可呢?另外,我觉得他可以说米拉不理解他,但是米拉一向对他都是持认可态度的。总之,不管是不是他搞砸了关系,他终究是无法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实质认知,最终走向了确认自我,停止反思的结局。

5、思辨

争吵也再次明确了两人在许多事情包括婚姻观念上的极为不同。

对于差异,我们知道有一个原则是尊重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就结束了。如果我们停留在这种政治正确的层面,我们所做的只是掩耳盗铃,是一种零讨论的行为。

差异是可以也应该被审视的,原则上尊重差异,不代表对差异的具体内容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辨析。如果一个人反对法西斯主义,一个人认可法西斯主义,难道我们就仅仅尊重这种差异,而不事辩驳吗?

差异的表层之下,是在二人的关系中,米拉永远处在被审视的位置,乔纳森从未处在被米拉审视的位置。其实我只需要说这一点,已经足以表明其中的关键问题。当米拉背向乔纳森,徙坐在墙角,面朝墙缝,这一点再次表露无疑。

那样的一个视觉表达,实体化、具象化地呈现了被审视的人为躲避凝视的目光如何本能地躲避,却避无可避的窘迫之境。

米拉终于……终于找到机会说出了她想说的话,这些话其实是上一集她想说而未能说出的,她希望回到这个家与乔纳森复合。只是这些内心自白掺在了讲述自己和波利的分手过程之中,又引发乔纳森(毫无疑问也包括一些观众)新一轮的误解。

与波利的相处证明米拉不过跌进了另一个“大丈夫”手中。波利要求米拉必须生几个孩子,年纪不轻的米拉只好尝试人工授精,但是她拖着没做。我们都知道原因,她说这话时是瞧着乔纳森说的。波利为此大发雷霆,两人去做情感咨询,波利发现米拉无法忘怀乔纳森,两人分手。

乔纳森理所当然似的,将之解释成米拉被波利甩掉了,于是又折返回来,依靠自己。

米拉的出走举动成为一个永恒的错,被一再再三地提起,成为声讨她的万能罪证。

对于这部剧必然引发的道德纠纷,那些误解和指摘,那些孰对孰错的困惑与跳转,我的观点如下:

一部影视剧是不必提供清晰的答案的,而且往往它不会这样做。影视剧于我而言,很多时候更像一枚试金石,一张酸碱测试纸,一份光学频谱,它呈现出观众的认知,如果观众足够多,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社会认知。我在这里所做的,也只是表达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认知,我自知很多人不会认同我,就像我也不会认同很多人。

我认为本剧对某些人来说,会加固他们(不分性别)的男权认同,从这个层面而言这部剧成为男权的自我确认,自我巩固,对性别平权理念的一次倒算,一种抹煞。剧中的乔纳森,一个面和心善的男性,一个忍耐持家的男性,在很大程度上会掩盖他身上的男权色彩,他的许多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障眼法,因此他这样的荧幕形象是男权思想进行自我粉饰,进行受众植入的美好载体。就像很多人会因为一名凶手的美好外貌而对其形成非理性的认同。

有些事情的确是没有清晰的答案的,比如剧中有关爱欲关系的探讨,但是有的事情是足以明确良莠对错的,比如我们明明能看到这部剧无处不在的男权彰显,你就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还自我内洽。

米拉的那些话,说什么都晚了,不是乔纳森已经进入了其他新的关系的问题,而是乔纳森已经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

米拉和他过去的那种亲密关系对他而言已成过去,未来米拉即便与他产生类似亲密关系的联结,也不过是一种表象上的误解,实质上内核已变。

上一集的见面,没有正面交待的结尾是,米拉摔门而走。而乔纳森声称,他的本意是哄睡艾娃后和米拉谈,劝说她回来。但是老天爷啊,当我们用清醒的双眼如此细致地观察了那一整晚的对话,我们完全能看到米拉回归的渴望,回归的尝试,难道乔纳森一点都看不到吗?我们也完全能看到上一集米拉表述内心的时候,乔纳森对米拉的质疑与抑止。因此他怎么能这样理直气壮地将这场交流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米拉呢?虽然苦苦等待米拉回家的那个乔纳森的确可怜,但是他的自卑,他对米拉的误解和指摘,他骨子里固化的男权思维,才是阻碍米拉回家的真凶。

6、不堪

尔后,乔纳森在燃气灶上点烟,比照上一集借火蜡烛的细节,暗示更为恶化的局面。

一齐饮酒的元素也再现,相对之前,此次是劣质的酒饮,塑料制的酒杯,物事的潦草,俱见收尾之不堪。

米拉最后的乞求已是不堪之不堪。

然而谁也料不到还有不堪之不堪之不堪,也就是结尾处的大打出手。怨侣破脸本是常态,但他们破脸的时机已然是最为怪异的时候。

酒精的镇定与烟草的换气,本已使气氛和缓,外边潺潺暮雨,室内是一个悲伤、孤寂的女人,和男人投来的同情却遥远的目光。

但乔纳森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他还想要一个孩子。他和波利都那么在意孩子的数量,确实在观念上有守旧与男权之嫌,但这也不必多说了。这段谈话的重点是再引出一个分命题,生育和爱情非得是绑定“出售”的吗?可不可以和不爱的人生孩子?可不可以没有配偶却生育一个孩子?

也许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当你作出解答时,你会发现,这个答案进一步将爱欲关系拆解得更为支离。一个已经抵达的未来正在向我们展开,性、爱、生育、婚姻,从前我们将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后我们必须接受它将变成可以彼此独立、并不一定相关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自成一套自立自洽的系统,分化出种种不同的模式。其实这些变化都已经开始高度自觉地存在,只是等待人类的追认和普及。

就此类问题的探索而言,乔纳森其实是一名身体力行(用这个词有点讽刺)的开拓者,米拉反而成了保守愚钝的代表。

面对米拉的急怒与曲解,乔纳森不愿再继续纠缠,冷静走向屋门,米拉开始疯狂而委屈的挽留。

如果你回忆起了第二集米拉出走的情景,你会发现,此时此刻,米拉和乔纳森的关系、行为、遭遇,已经发生镜像般的翻转。

虽然二者有太多不同,但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论是米拉的出走,还是乔纳森的出走,可以说都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追求爱欲人格的独立,重构自己的主体性。

当初米拉从男权的压抑之中逃离,现在乔纳森完成了对依赖关系的脱敏。

最后,乞求变成僵持,变成推搡,直至相殴。

到了这步田地,那点残余和缥缈也都销尽,无须再言,无声中将彼此应尽的义务一笔勾销。

离去之前,乔纳森回头说道,我们早该这么做了。一语双关,既指签下离婚协议书,也只早该打这一架。如果早早撕破脸,又何须再经历这许多腌臜和波折呢?

乔纳森先行走出了“房子”,完成了他对过往爱欲模式、爱欲场景的告别仪式,而米拉久久留在“房子”,走不出来。

坐进汽车,即将踏上新的“行旅”(也喻指新的爱欲模式)的乔纳森回头目睹了货运公司走进那座旧日“居所”,种种婚姻与旧情生成的遗物、堆积、废料——如果他愿意承认,其中也埋藏着幸福、思念——都将“清理”一空。

只有那座具备实体的住宅会依然存续,在前人爱欲悲欢的墓葬之上,重建、收藏他人新的爱欲悲欢。

只是它存在与否都已不再必要,因为旧的体系已经毁灭,装盛旧日体系的空间场景又焉附何存呢?

——汽车启动,挡风玻璃上的雨迹被雨刷两下清除殆尽,模糊无形,仿佛无色流淌的鲜血,即是对这一结局残酷却又精准的描述。

空镜中已是隔夜,隔夜如隔世,朽坏的房屋已然覆上青苔,化作古物,雨水腌渍所有记忆,荒草唯事掩埋,白色塑料是裹藏情爱尸身残剩的裹尸布,些许零落的纸屑已无从对证往昔种种痕迹,“叙事”终止。

影评均首发于公众号:段雪生

感谢近期赞赏的朋友

hachi

小小bear@24HOURS

天心Zheng

Ying.L

 3 ) She just didn't know who she was

我最好的朋友Jen是纽约本地人,我们从本科还是teen的年纪就经常在一起玩,很多方面我们都很像:爱美,梦想成为超模,对健身和营养饮食痴迷,爱车,逛夜店,旅行... 那时她身高条件比我好很多、如愿走T台时我心里的羡慕,到今天都记忆犹新。在生活中她也是永远都比我快一点,包括结婚生子。

那年她才24岁,她先生是欧洲某国的首富,结婚的时候他们约会了将近三年。很多人质疑Jen是为了钱,我很清楚他们两人的情况,Jen对男人的爱超过了我见过的她生活中的一切,他是她的全部,就是这样。很快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十五个月后,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这是一切矛盾和Jen痛苦的开始。是的,他们有条件请足够多足够好的保姆,可是作为妈妈该做的事情Jen一直都是亲自在做。因为连续怀孕、也有她身体的原因,她不仅身材严重走样也留下了慢性疾病,模特是做不成了,然后因为太多时间放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很多过去他们夫妇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度假、晚上一起出去活动这些也很难成行。她先生比较活泼爱玩,也不是不管孩子,就是不可能带很多那种情况,有了孩子后也不满Jen一直忽略他,他们矛盾越来越多。

这些都发生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内,我几乎每天都有和Jen通电话短信,知晓她的所有情况和心情。她的两个儿子是我的God son,我很爱他们,很可爱聪明,可是,真的,我看到Jen付出的一切,从我这样一个女人的角度去描述,我只能形容为痛苦。以前我一直都认为产后抑郁是矫情,在Jen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抑郁症的时间之长和可怕,我眼里超级正面自信的女孩一下子变得连家门都不太愿意出,几年里不敢穿裙子,他先生碰她一下她就生气到可以暴怒。更不要说她不得不放弃的事业,个人时间和圈子,我自问做不到。

我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哪些部分令自己感到开心幸福,哪些使自己焦虑,哪些会让自己觉得无助。。什么我可以失去了一样活得很好,离开了什么会让我深陷抑郁,我尝试一切,走过尽可能多的地方、目睹和对话尽可能多的人,我想也许我还不够了解这个世界、也许我还不够资格去畅谈人生,但我很了解我自己,非常了解。回顾我外婆,母亲,Jen和那些跟自己亲近的女性的人生,我深知她们作为母亲所付出和放弃的很多东西,我做不到。是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责任感的女人,如果我有孩子,我会和她们一样理性地为了孩子,做出那些外人看起来轻而易举、其实在内心里足以杀死自己的放弃 ,是的,在理性和道德的角度我可以做到她们做的那些,但是我会失去我自己。And I love myself so so much

回到这部在威尼斯期间看的也许叫做迷你剧的片子,Scenes from a marriage 中文译为【婚姻生活】,我不看评论都知道很多人会说,女主自私,矫情,自作自受,或者结局意外等等。我完全不这么理解。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展现了成长,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只不过女主到最后也还是没了解自己,而男主在经历了痛苦后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和需要,终于懂得了自己,明白了这是一段注定失败的婚姻。他走出象征他们婚姻的房子不单预示着他离开了婚姻,更表明了他内心的成长。

就像我认识的很多女性一样,受社会环境和普遍价值观的影响,女主下意识把婚姻和孩子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十几年的恋爱婚姻生活中,她从来都没尝试了解过自己是谁,到底需要什么,只是下意识的沮丧和不满足。以至到选择情人的时候还是选择了跟自己生活目标不一样的人,当然有可能她只是当时急于离开抑郁的家庭生活、匆忙跳入另一段关系而已。

我无意评论任何人的任何选择,一如既往不咨询意见也不会参与讨论。每个人有一万个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那样,人生是自己的,自己觉得舒服就好。我表达的观点只不过是self knowing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对有些人来说一家几口其乐融融是人生最重要的收获和满足;而对我个人来说,我需要私人时间,旅行,社交圈,事业,社会活动,晚上dress up吃一顿晚餐,等等,没有这些或许我也能活下去,但那种精神死亡我无法接受。

应该是在剧情第二部分的最后,女主在一个下雪的早晨无论如何要收拾行李离开那个家,当时她说,如果我今天不走以后可能就再也走不了了。那么巧,我有过一段几乎一样的往事,离开了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可以成为最好的丈夫和父亲、期待我为了爱改变自己的他。只不过对于感情我从未焦虑过,我不怕经历孤独和冷淡,或者被拒绝,如果不是那些过去,在遇到我先生Gab的时候我如何一开始就知道他就是那个人。

我们在一起大概才一个月的时候,有天Gab问我如何看待婚姻和孩子。我说我应该会结婚,但是关于孩子我很保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Gab告诉我,两个人的关系是否走向婚姻其实对个人不会有很多影响,但是孩子却会彻底改变两个人的人生。那天我们有了很坦诚的交流,深度探讨、了解了彼此是谁,对生活的期许,也认同两人一起需要妥协没错,但如果维持一段关系意味着要改变自己身上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那么还不如结束。You are perfect as you are 这是Gab给我最深刻自然,也是最让我安心的爱。

 4 ) When Forever Ends | 孤独、权力与爱

一口气看下来,觉得这样拍摄形式的好处是每集都聚焦在一个主题上。粗略写了对每一个主题的理解,总体来说第三集的剧本最好。

S1:开放关系 - 对依恋的恐惧?

全片的开头是一场对“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模式的采访,看似和后续影片的主题无关。Mira游离的眼神一开始让人以为是丈夫掌控着家中话语权的体现——Jonathan频频打断Mira的话,像所有热衷高谈阔论的男性一样。然而随着情节推入,大家就会发现这个家庭中的权力结构正好相反,Mira曾经是大学中的话题人物,与乐队鼓手出双入对,而成长于沉闷的宗教家庭中的Jonathan的“社交地位”远低于Mira,与Mira的相逢让他第一次打开心扉。

餐桌上的紧张一幕来自于Mira的好友Kate与丈夫看似和谐的婚姻下,“开放式关系”给两人带来的伤痛。一开始是丈夫为了替自己的出轨辩护而提议开放关系,等到Kate与情人分手而郁郁不乐时,丈夫却因为嫉妒而倍感痛苦。

开放关系的本质是对“依恋于某一个人的恐惧”,当知道另外一个人拥有彻底伤害自己的权力时/知道自己的“婚姻幸福”完全寄托在另一个人的忠诚上时,宁可把依恋分散到多个人身上以降低风险。然而矛盾之处在于,当人身处孤独和困境的时候又希望自己成为伴侣的第一优先项,希望对方所有的关注都在自己身上——“被唯一地爱”是孤独的唯一解药,而“被平均地爱”不是。一个人能轻易地发出“我最爱我自己”的宣言,却如何去面对没有无条件的爱和庇护,无情世界的危险和荒凉呢?

S2:多巴胺的短暂与孤独的永恒

出差回家的Mira告诉Jonathan一个巨大的秘密:她爱上了别人,离婚已在计划之内。两人的行为更体现出两份感情的不平均和本质的不同。Mira的感情是她的自我和自尊驱导的,她脑海里的所有计划都不需要和Jonathan讨论,只要在做了决定之后“告知”他就好。在Jonathan这里,她看到一个迷人、向上、善解人意的自己(从S3 Jonathan读日记那里可以看出,Mira喜欢自己成为Jonathan的人生“拯救者”的角色),她爱上的不是Jonathan,而是两人关系折射出来的熠熠发光的,甚至能超越神明地主宰另一个人喜怒哀乐的自己。这也许是她不喜欢Jonathan的信仰的原因,她不希望有另一股力量能够左右Jonathan的精神世界。而当Jonathan进入婚姻,走出孤独,以为自己得到了携手一生的爱人的时候,Mira无法再在这段关系里看到更多的“自我价值”了——所以一个在游轮派对上的创业者Poli轻易让她重新找到了激情。这种权利感和自我价值感来自于Poli的三个特征:第一,他很年轻,让Mira摆脱了自己对年龄的焦虑(从后面她和老板的对话中能看出Mira其实很害怕自己老去);第二,他刚刚踏上美国大陆,Mira能够直接见证/陪伴他实现“美国梦”;第三,他称赞Mira是他遇见的第一个不谄媚讨好的美国女人,让Mira一下子沉迷在自己由他人反射出来的美好的人格上。她与Poli在一起的快乐和自信,全在于重新拾回了这些对膨胀的自尊和虚荣的追逐。

人类自脱离母体,就陷入了一种巨大的对存在的恐惧之中,或者说是由于渐渐理解了自然的强大和世界的危险复杂,而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和恐惧感。自称要一辈子孤单的Mira也不例外,她忘记了正是Jonathan无条件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排解了她最底层的恐惧,她才有了更高层的对自尊和自我的追逐,是Jonathan将她与世界的危险和未知隔离,才让她如此想要去探索新的激情,投入Poli的怀抱。这两重感情之下的联结和矛盾,注定了Mira无论在谁那里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和幸福。强烈的自恋和自我并没有抹除Mira对与生俱来的孤独的恐惧。

S3: 他人的痛苦赋予我们的权力

第三集是全剧的高潮,Mira重新与Jonathan私下见面,在Jonathan告诉她自己所经受的痛苦,给她朗读了一篇梳理自己童年阴影和人生旅程的日记之后,Mira又重新对Jonathan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在离婚前他们已经很久没做过爱了)。这又回到了之前的主题——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的Mira一心只在他人身上寻找自我价值的提升和自我权力的膨胀。此时孤独、痛苦的Jonathan提到大学时代的Mira如何将他从宗教压抑里解脱出来,让Mira拥有的权力一下子到达了巅峰,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吻就能让Jonathan重新看到那个光明美满、摆脱了永生孤寂的世界;Jonathan把自己折磨成这样,是因为太过于渴望得到她的爱。此时,当时离去时坚定地挣脱Jonathan拥抱的Mira热烈地亲吻和撩拨Jonathan,享受着那种支配他人灵魂的权力的快感。Jonathan女友的一通来电更是让Mira知道了自己在Jonathan心目中的重要性,在嘲笑她频繁来电的举动“如此执着”时,Mira更为这种权力感所诱惑了。她有了想要重新和Jonathan在一起的念头。

Jonathan是真正爱过Mira的,他将两人的相遇视为在这个永恒孤独的世界上,让他挣脱这种存在的恐惧的巨大奇迹。他愿意为此舍弃自尊在Mira离开时恳求她留下来,看到Mira痛苦时还是忍不住第一时间上前安慰她,而Mira并不是。Mira是脆弱而时时渴望保护的,她无法承受付出一切却被抛弃的痛苦,也无法相信他人值得如此信任,因此选择一生孤独。他渐渐明白了对Mira单方面的爱是对他生命和灵魂的一大威胁,于是想要通过心理咨询摆脱这种濒死的境地。

S4: 与真正的亲密解离之后的爱无能

Jonathan惊奇地发现听到Mira被解雇的消息后毫无反应的自己,他真的从对Mira的爱中抽身了。他坚决要Mira签署离婚协议书,并且不顾她的阻止准备甩门而去。这集更体现了Mira根本不爱Jonathan,她在解雇和分手的孤寂无助中拼命地寻找救生舟,然而到此为止她也没有说过半句话来回应Jonathan巨大的痛苦理解或同情,她的每一滴眼泪都是为了自己的失去,包括挽留Jonathan离开时失控的拳打脚踢。

不知道此时的Jonathan是不是真正反应过来了,他不再为Mira的感情所左右。然而在付出过巨大的爱的能量之后,在看到摆脱孤寂的奇迹又幻灭之后,他已经彻底失去的爱的能力。永久的承诺和心灵的支柱彻底破碎了。他不再寻找亲密关系,不再相信承诺,而寄托于与孩子的血缘来排解自己的空虚。

S5:父母的精神影响

愤怒离去的Poli指责Mira根本是一个不理解感情和关系的人。Mira于是和Jonathan倾诉自己的家庭背景——母亲在婚礼前告诉她,你的身体里没有适合“婚姻”或是长久关系的基因。也许是目睹了母亲的三段婚姻,Mira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不信任爱的长久,也没有想获得爱人的能力的冲动,因为知道一切感情都是转瞬即逝的。她以为自己已经通过婚姻尝试去爱,其实根本没有跳脱出自我保护的圈套。她无法将他人放于自己之前考虑,无法享受“爱人”的愉悦,只知道“被爱”的虚荣感和安全感。

全片并没有为这种矛盾寻找一个解法。但个人的看法是,自我中心的爱是永远不可能长久的,因为那是一道拾级而上的权力阶梯,那是永远追逐凌驾的快感和无责任的自由。如Jonathan所言,爱是孤独世界的一大奇迹,只有勇敢地放下自我的人可以得到。

 5 ) 看完以后,我对婚姻生活有了希望……

我一开始对《婚姻生活》这部剧感到强烈的焦虑,是因为我看不清他们之间的问题出在哪儿。虽然同样写的是婚姻,但《婚姻生活》里的美国中产显然跟《坡道上的家》里的日本人大相径庭。对于日剧里的那种婚姻,任何人都能指出里头的一堆常识性错误——太明显了,疲于育儿的全职主妇,擅长PUA的丈夫,你知道那是错的,所以你相信自己绝不可能踏进这种显而易见的陷阱里。但《婚姻生活》有什么错呢?正如豆瓣上一个评论所说,他们有爱,有钱,有耐心,有沟通,有相互尊重,有心理咨询师,可不行还是不行。这才是最绝望的。

然后我看到第三集。应该是第三集吧?女主去别人那儿寻求激情了,而男主开始接受心理咨询。他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每天都写一段发自内心的说话。女主知道了这事儿以后,就要求男主念给她听(看到这儿我冷汗涔涔,我觉得正常人不会同意这种事——就是说,你可以主动想要念给别人听,但你不太可能应着别人的要求念给她听吧)。总之,男主还真的念了一段儿,很诚恳,说到了自己严厉的父亲和懦弱的母亲,说到这种组合给自己留下的爱无能,也说到年轻时和女主相爱,女主一度将他从童年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因而曾经认为这样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女主在沙发上一边听一边默默流泪。

看到这儿,我的内心真是万马奔腾……不对啊你们外国人不是很擅长沟通吗,都在沟通什么啊,为什么当男主说到原生家庭的时候,女主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样啊?而男主为什么一副重新认识自我的样子啊?这……这不是在第四次约会就要谈的话题吗?等等啊,如果这个问题都没有谈过的话,你们是怎么在第一集好好谈论是不是要小孩的话题的?你们看起来那么亲密、平静、理智,合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男主都已经有了一个小孩了,还要通过心理咨询来了解:原来我内心的渴望是再来几个小孩……但剧里真是为了让他要小孩而要小孩啊,他的心理活动几乎没有展示出来。事实上,男主那种疏离型的父母组合是最容易让人成年后缺乏生育信心的:我小时候没有感受过父母之间的爱,也没有感受过父母对我的爱,那我要怎么去爱我的小孩?

看到最后一集我已经不焦虑了。我意识到他们的问题所在。虽说具体的表面的问题一大堆,但本质上不外乎就是那些东西: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原生家庭给予了我什么样的性格?我的过往经历如何塑造我的亲密关系?我对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我是否感到当下有所缺失?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期望?人并不是由社会建构的那些东西,比如月薪多少,房子买在哪儿,脖子上有几条皱纹所组成的,而是由这些问题和它们的答案组成的。

问题基本上就是这些问题,但答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有变化。思考这种变化,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是第一步;跟伴侣保持有意义的沟通,最好能够一起探索和寻找答案,这是第二步;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起两个人的亲密空间和规则,世界说什么也不用再管,这是最后一步。在这个层面上,美国中产其实并不比腐朽的东亚人好多少……美国人可能拥有更文明的社会建构,但同样也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也不能轻松建立起与伴侣共享的生活秩序……这可真是古怪呀,古怪。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这部剧的设定是性别互换,虽然它的性别互换让剧情有点儿生硬,但这部剧才不是关于性别议题的呢。这分明是人类在亲密关系中——或者说,人类在生活中——的共同困境,困境分什么男女啊!每个人都想被爱,都想沟通,都想和另一个人互相拯救,都想从另一个人身上获得以前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都希望能够珍惜和维护这样的关系。这有什么男女有别的。在成为男人或女人或别的性别以前,先作为人存在和感受吧。

 6 ) 幸运的人生/爱的背面还是爱/“我永远做的不够好” /平行线

(倒着看)

异常轻松的结局。大概是真的要经历过波折起伏执着虚无之后,才自然有的人生处境。这里两个人已经不需要再分开看了,两个人完全就是一个处境,望向同一个方向,怀着同样深沉丰富的爱、共同的经历记忆以及子女,以婚姻之外的形式陪伴对方,彼此仿佛都成为了对方的一部分,不再有所谓分离和结合,因为亲密的再次交融为一体。

人与人之间最难忍受的是亲密关系,因为彼此入侵、彼此释放攻击性、把自己暴露给对方也把把柄交给对方、最容易伤害情感和损耗自我人格。可最难离开的也是亲密关系,每个人像是没有窗口的单子,紧密的排列却彼此封闭,只有在亲密关系中,与另一个原本完整而封闭的世界碰撞,像婴儿第一次对世界有了感官、情绪和想象一般,那么近距离的从另一个人眼中发现了曾经熟悉世界的另一种样子。入侵对方改变对方改变自己、望向各处望向彼此望向同一方向、成为对方成为自己什么都无需成为而与对方怡然自得,是经历过关系中的攻击防御反抗平和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极度真诚,才能有的突破上帝造物而不再是单子的紧密联系啊。

当两个人经历过合而为一的亲密,之后再如同裂身般的分离,犹如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各自,便有了永远不会脱离关系的子女结晶和内化了对方一部分的裂痕。无论记忆里对方有多么的不堪忍受也会有同样的甜蜜滋养,哪怕时间里平和淡化,也总还是会在突然间或再相见时像梦一般涌到心前。

好不容易经历了所有情侣能经历的情感上的极致体验,消耗完了可见的一生的最大值的爱恨能量,即使恢复之后还能建立其他关系,很难也不再愿意再追求超过之前的巅峰感受了。哪怕是几年后,明知一方有了婚姻而一方成了世俗眼中的第三者,可是彼此都感受到这是爱的延续甚至比原先更平和而无可动摇啊,那即使还有些许对婚姻制度的道德愧疚,又算什么呢。还有什么比短暂人生中与完全无需任何掩饰、无需过多解释即可领会、不断地向你追问质疑你潜意识里的想法而拓宽你的自我认知的这种伴侣,在一起更重要的事吗。

这大概是他们望向的同一方向,尽管曾经一起给对方带来那么多的痛苦,尽管现在需要承受道德责难,那又关他们两个什么事呢。仅仅是知道对方的存在,甚至还可以陪伴对方,就该是多么幸运的人生啊。

…………………………

看了第四集。男方从开始应该就知道女方不想签离婚协议,只不过怕失望而不想承认,另外也因为决心开始新生活而刻意忽视。而女方一直都在找机会试探复合。

男方经历过突如其来的失控、歇斯底里的愤怒、卑躬屈膝的挽留、任由坠落的自省、诚恳平和的尝试、消磨殆尽的希望,最终演变成失望羞辱以及“我得不到那我就不要了”的决绝愤恨和“我不要她了我要奔向我自己”的平和冷漠。可是其实这只是精神的防御机制,一直渴求疲惫不堪,甚至不在意违背此前信仰,就算是因为上天怜悯得到满足也甘愿,却依然无法得到的卑微,因此带来的自我危机甚至于指向自我摧毁的境地。如此,只能把复合的欲望往更深的潜意识埋藏,代之以对所求的贬低、和对所求本身的否认,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撕裂和疯狂。所以才会有对女方复合试探的攻击行为,对女方的示好崩溃回应以残酷的冷漠,对女方乞求般的复合提议无比愤怒,因为“我曾经也那么卑微的乞求过啊”,“我现在好不容易走出来了,我不想再经历曾经的痛苦”,求而不得的痛苦曾经无法向你表达,只能通过现在的行为让你体会到我的痛苦而表达我。这看起来像是一种报复行为,当然是的,但根源上是在应激性的保护自己。

女方是真的很痛苦,不仅来源于自身情感感知的混乱、工作及第三者关系、和女儿关系等等处境,更来自于与男方关系的过去和现状。他们之间拥有那么深刻广泛长久的情感联结,以致于在不断地自我追问中,始终在尝试开始新生活与无法放弃中斗争,这种联结与现实状况的严重错位导致的持续性痛苦,与感受到带来这种痛苦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选择而产生的这件事本身,催生了想要从自毁中自救的积极和羞耻。这里开始其实就已经像是男方此前经历的刚得知女方决心离开时的心境了。此后女方袒露隐情乞求复合,不惜放低自己到卑贱到自己都觉得不堪,才不甘的放弃努力,轻松又疲惫的接受男的离去同时又无法真的放弃哪怕再微弱的可能性。一切都无法接受的荒谬的恍惚之间好像不是现实,又像是男方曾经经历过的失控的开始。两个人的心境角色在时间线上互相转换对调,好像是生活剧情的反复,又像是在错乱的时间里,双方以成为对方的方式互相触碰,因此感受到的境地,却还是对对方作出与对方曾经相同的行为,哪怕对方看起来就像当时狼狈的自己。

我知道无法忽略的是两人在沙发上的性爱,像是决绝的男方潜意识里的一次欲求的释放,女方意识里复合的试探。这里开始两个人开始大踏步的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用力追,男方应激性的埋藏爱意与过去告别奔向新人生,女方无比怀念的希望再次拥有曾经的一切。但男方其实并没有在女方哭诉时真的什么也没感受到,他完全不在乎的感受本身,就不是听到女方重大变故的正常反应,平淡反应的本身就是一种刻意忽略的情感强化,他心里始终对女方的这种强烈的情感,只是从爱转向了相反方向。女方也并不是真的放弃了,她只是在经历男方曾经经历过的过程,在之前她从男方的爱的逃离中确认了对男方的爱,而这份确认会让她不停的望向男方。

他们看起来越来越远,但其实却始终重合交汇,他们从爱出发逃离往相反的背面,但爱的背面还是爱。

………………………………

看了第三集。男女双方的举动都像是逻辑线上的木偶般合理,让人怀疑自由意志的多大程度上存在。可置身事外的观众或许不该扮演上帝而拥有视角,因为每个人其实又置身一切之中,一切相关的人性之中。

我能大致体会到男方在这种重大变故之后的崩溃抽离,怨恨到生出毁灭,一切混沌不清混乱碰撞,仿佛内心被未知的力量破坏成废墟却毫无线索,强烈的荒诞感似有千钧重量压的无法喘息。女儿成为唯一生命亮光,才开始控制愤怒,渴望重建秩序,寻求帮助,深度自省。对着女方读出极度诚恳状态写下的那段话的时候,仿佛一切灾难到荒谬的世界,突然获得了解释,之前混沌一片的黑暗,好像被一一探明显现,即使问题还存在,但至少有了看清和俯视世界的掌控感。写的时候我猜他潜意识里是觉得有朝一日是可以让女方听到的,因为这种像是在游戏里探明了的黑暗视野,是来源于两个人共有的、令人迷惑不解为何至此的婚姻。所以写下后即使意识化了这个潜意识,但读的时候才是真的因为融合了本应该共有的视野,而解放了两个人,此刻是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即使因为怕再次失去而不能做爱,但至少看清了阻止两人的是什么,而有了再次拥有的幻想。即使不能有不带精神完整的身体上的亲密,也希望一起温存共享的对婚姻至暗处至痛处的视野,仿佛这样就可以一起憧憬破镜重圆后的美好未来。

我猜女方提出谈谈,一部分一定是带着复合的期望的。一方面不想再重新回到以前的痛苦处境,一方面心里有莫名的期许,一年了男方是否会有所改变。所有自己生活痕迹的逐渐淡出,曾经共有家园的陌生变化,都让女方有了危机感。自己当初拼命想要逃离的承受痛苦的地方,本已经逃出了,为什么在它变得陌生和远离后,自己会有这么强的失落和被抛弃的感觉。我猜她潜意识里还是极度怀念家园里发生过美好的那一部分的,只是痛苦那一部分太过应激,而互相撕扯。直到男方说出了她内心曾经的痛苦和委屈,那一瞬间一切都被语言表达出来,就好像一切都被解决了一样。因为能用语言表达的,就已经从潜意识意识化了,就已经从不可名状变成确知了。相比起曾经沉闷的铺天盖地看不到出口的痛苦,这种确知带来的踏实,让积郁内心的痛苦就想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心里一直存在的对过去的留恋随即浮出水面,仿佛在水下屏息了许久,而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那种一起突破迷雾,一起展开视野的豁然开朗,好像共历大难,与卸下眼镜和防御的曾经的爱人,恢复甚至加深了精神的亲密和一起再创造的冲动。身体上的亲密被以无法辩驳的理由拒绝后,精神上亲密的欲望仿佛更强烈了,再次提出希望一起去伦敦,出门后再回头,诘问丈夫对其他女性为何残忍,我猜想很有可能都是潜意识里希望确认男方还把自己放在优先位置,希望复合的受驱动表现吧。

我知道旁观者没有人会忽略第三者给男方的电话,会使女方有没有其他更好选择而回归的意味,使男方有早知女方境况,怀疑女方回心转意是否真诚的感觉。但第三者的疏远只是一个契机而已,一个女方将潜意识里,出轨是为了逃避婚姻痛苦,期待男方改变,期望自己找寻到迷失的自己的契机。我一直猜测,女方如果足够自省,一定会在某天醒来或午夜无眠之时,意识到自己对第三者的不是爱,不一定再回向男方,但至少认清自己。男方尽管知道女方与第三者疏远,但也深知阻碍女方回归的是自己曾经给女方带来的痛苦,是自己的精神不在场。那种与人的隔阂来自于童年伴随着一生,意识化那种“自己永远不够好”的潜意识,不被这种潜意识驱动而伤害亲密对象,才是再次拥有和女方亲密关系的基石。像男方回答女方提出第三者不去时男方是否愿意去伦敦时所说的一样,跟第三者有啥关系。

写这些的时候本能的代入男方,因为太过相似,那个人因为童年与父母的关系生长出的“永远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像是魔咒一样伴随并驱动着他,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需要不断掌控一切。那个在亲密关系中永远有一部分自己在为了自己做的更好另作打算,而封闭部分自己隔阂对方,用自卑和“为你也为我们着想”而推开对方,还一副委屈的好像自己才是受害者的姿态。那个用自卑掩盖自恋,觉得自己可以一己之力保护亲密关系的人,其实却让关系中只剩下一个人,最终变成自己与自己亲密、对方被排挤而孤单冷落的下场。“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应该会很痛苦吧”。那个人好像就是我,就是每个感同身受的犹如观看自己生活的观众。

这种潜意识里的攻击性导致的各种人格冲突而引起的亲密关系问题,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从来都没有给出解决的答案,但他给了一个开始,就是把这些潜意识诚恳的意识化,像是男方写下来一样,也许是个改变的开始。

…………………………

看到第二集。男女在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男性大概率是分析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占主导,女性大概率是感情思维占主导,在关系中感受不到自我认同、爱和亲密便意味着结束了。

在男性视角很挣扎,不知如何处理,剧中那种吵架类似的场景严重共情,双方尽管已经比现实中无数情侣都足够坦诚足够有情感基础家庭基础,但完全没有抵达过交汇过对方的思维路径,甚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讨论问题,双方像是两条平行线一样,在不同时间点想要靠拢,但双方努力的方向根本不曾在一个维度中。

男方的心路历程我可以理解,关于是否堕胎,足够尊重女方并与之交谈,虽然带有目的,终归共同做出决定,但始终隐隐带有自己伤痛,潜意识里对女方的攻击,转换成对自己的愤怒。沉浸在对自己的愤怒里,享受自己的痛苦,而忽略了对女方而言也同样是个痛苦的决定,在对方想要寻求自己的拥抱时却让对方觉得对方的痛苦甚至是自己痛苦的来源。而因此双方开始失去沟通,产生距离,失去亲密,产生压抑,尽管还在共同生活养育子女,但各自封闭,虽然足够礼貌,也把对方推得足够远。以致于女方做出了释放痛苦,逃离压抑的背叛婚姻的行为时候,男方也能共情对方,她其实同时也在拯救她自己。那此时想要解决问题只有自己理解对方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愤怒和被背叛与自己也是被背叛部分原因的羞耻,把双方心中曾经的痛苦都说出来,也许女方只是在逃避自己和带来痛苦的居所,不是真的爱上第三者,她所声称的爱也许只是基于逃避。那可能一切都还有余地。

女方的变化我只能猜测,自己同样痛苦的决定给丈夫也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寻求沟通被拒绝,却看到丈夫在用这种痛苦带来的愤怒自我惩罚,封闭自己拒绝沟通的时候,感觉到来自事情本身和丈夫的双重惩罚的痛苦。为了过去的感情以及孩子成长、家庭的幸福,无数次逼迫自己在废墟一样的家中努力的快乐起来,但一直失败的无力感消耗了对丈夫的所有喜欢,苟延残喘的爱也越来越微弱,自己在家中只感受到压抑和折磨,无法自我认同陷入自我迷失。在家以外的环境中遇到完全不同于丈夫类型的年轻男性,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而充满活力,带来新鲜刺激和背叛的羞愧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己是否其实是喜欢这样的关系和生活,每次回到家中的失败都更把自己往相反方向驱赶,终于确定自己是爱上了别人。尽管他想要挽回,但他完全不明白这不是解一道数学题,而是像破碎的镜子一样,看不清镜中两个人的样子的时候,不在于此时如何分辩镜中的镜像,而决定于早在布满裂痕之前如何不破碎,因为无论如何修补,都注定残缺。

一方因为对方崩溃察觉到问题想要分析解决,一方早已尝试数次确信维持目前的关系才是最大的问题。

虽然是不同模式,但理性如果能早在裂痕出现之前就采取行动,便很有可能避免,但理性之所以是理性,就是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可主导不是全部,当双方放下所有戒备心和主体性,同时把关系摆上最高位置时的那种沟通,也许才有默契一同面对关系中因为人的类似逃避自恋等等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破坏。这种高度自省和默契对普通情侣而言,大概也太强人所难了,也才有世间情侣多数在经历多年后的不得善终甚至强颜欢笑。

看的时候完全理解女方为何那样表现,一直在代入男方该怎么办,知道如果真的身临其境,无法轻巧的说出但我还是会说出这句话。

我会给你自由,如果我们有一天会在一起,一定是我们都有所改变和不同经历甚至各自去爱他人以后,仍然还爱着对方想要和对方一起,到那时我们才真正的再在一起,那时我们才知道我们像两条彼此凝望却从未靠拢的平行线一样,从未分离。

(我知道大家这样倒着看很难受,但我才不管,能看完的人大概对其中都有到达过的地方,亲密关系里困惑的人永远需要有个人叫他一声,不一定是醒过来,就是告诉他他是一个人,但又不是一个人。)

 短评

不符合鼓励三胎的主流价值观

8分钟前
  • 李若水
  • 力荐

确实做了很多“当下感”的努力,但还是有一种微妙的脱节感,可能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如今这个时代,爱情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说,普通人已经没办法把爱情当成一种近于宗教的东西来看了。

1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那本 <自私的基因> 下面的高赞评论:「新人结婚时,不应该手搭着圣经说不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至死陪伴,应该把手放在《进化心理学》和这本书之上,宣誓: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大概也是完全适用于这部电视剧的。

12分钟前
  • 力荐

开幕十分钟夫妻二人的不舒适感,没有一句台词表达,但却时时刻刻溢出屏幕,这就叫演炸了。压抑不仅来自艰难的决定,更来自从头到尾的封闭空间剧情。开头三分钟从剧外铁皮布景到剧内温馨室内的追拍,凸出这段婚姻的牢笼感。

14分钟前
  • Mosir
  • 力荐

第一次参加电影节外加看的第一次放映(三到五集),劳模姐就坐在我不远的地方,各种揪心的情节对话我都看着傻乐呵,已经完全丧失评价它的理性只能无限好评了。(不过这剧好像确实可以从第三集开始看起)// 一天以后缓过神来,这剧的形式和英文原名吻合:在一段婚姻开始以后,从双方的几十年的日子里截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五幕呈现出来。而这五幕同时又是高度浓缩且极具代表性的,所以细想一下会觉得一个小时内两人的情绪言辞经历那么大的起伏变化会显得不太真,但两位主演的表演将这种因高度概括带来的本应失真的东西表现得极为自然。

19分钟前
  • 低****口
  • 推荐

第一集里男主说的最正确的一句话,关于生和育这件事,女方才是“承受这一切的人”。希望男士们都可以有这样的自觉,生孩子的决定权在女人这边

20分钟前
  • 坑里躺平平
  • 推荐

我们爱的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自己,我们爱的是不停变换的过程,爱那种不具备确定性的温存,我们害怕被承诺,期待或者是理所当然禁锢,可是一旦离开又立刻想念那种高确定性的温暖。可悲的是,被解放的永远是关系里面那个更忠诚也更麻木的人。

21分钟前
  • 跑跑
  • 力荐

为什么拿驾照的时候要看很多事故的视频,而拿结婚证的时候却不用呢?婚姻里的事故率比开车高太多了好吗?这部剧就应该放在民政局里,每个来拿证的人都得看。

23分钟前
  • 你来当我见证人
  • 推荐

演员表现都是超一流的,尤其蜜拉,不同层次的精神状态,像潮水涌起又退去。这种题材是写不尽的,因为其实没有人真的能读懂爱,恨,厌倦,想念与陪伴。从故事和人物塑造角度讲,还是有点遗憾,蜜拉在中间部分被塑造得很渣,激情之中不顾一切地去往新生活,而被辞退和分手之后又竭尽全力要回到旧日子,这让这角色显得很势利,但显然这故事写的是面对情感中的各种困境,而不是道德指摘,这种塑造有一种潜在的对错之分,这某种程度上拉低了一点点分值。如果要对比,俄剧《背叛》,美剧《婚外情事》其实都在这之上。只不过这个故事拍得更艺术,更电影化罢了。

2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没有看过原版,这个版本已经足够复杂有趣了,说感觉闷的……恭喜你还年轻

28分钟前
  • 犀牛大哥
  • 推荐

第一时间看了第一集,能理解很多负评,太闷了。在大师肩膀上起飞本身也不是容易的事,这种对话密且多的剧,国内似乎还是不太耐受,从我个人来看,我觉得导演已经很优秀,在运镜、视角切换等层面找了很多方式做和原版的区分,主角夫妇、配角夫妇的情感模式也调整得更modern了,当然也就更无解了。这剧本来就是大骂婚姻是一种欺骗的艺术的。可能是演员实在太好吧,让我确实没法打低分,劳模姐太好太好太好了!这个剧适合过于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人看,因为它太直白戳破人的自私、“既要又要还要”,大多数人并不愿意面对肮脏的自己,所以……从戏剧的角度说这种“又长又臭”的东西确实可以说出10086个缺点,但没办法啊,我还是喜欢🤷🏻‍♀️

31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High level art

34分钟前
  • 粥豆
  • 力荐

太好看了!每集将近一个小时却只是在一间房子里完成主角两人所有的对话和行动(尤其二、三集),用作减法带出千丝万缕的情绪和婚姻生活里的多面,逐步让我深陷某种欲求,渴望从他们的一言一语中窥探亲密关系里的脆弱与敏感。两人表演方式的细腻与克制,也让我沉迷,从没见过这么伤人又这么文明的吵架戏了。

35分钟前
  • parachute
  • 力荐

可以打十分吗?拍得太好,「世界顶级演员」大概就是这个样版。很喜欢结尾的设计,非常成年人,没有 happily-ever- after,没有历尽千辛万苦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多数时候的生活和感情,不都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么。希望每个人都接受自己,直面欲望,拥有爱的同时也不放弃自己。

36分钟前
  • Stephanie
  • 力荐

亲密关系不是关于“说了什么”,而恰恰是“没说什么”,是观剧感受,也是亲身体会,坦诚,陌生,伪善,偶尔也会想:人生在世总要结婚尝尝苦(no way,哈哈哈哈哈,never ever (但还是想谈恋爱,阶段性那种,原始的那种,不需要用“亲密关系”来形容的恋爱,还没有上升到经营、磨合的,就是原始的有防备也有憧憬,有嫉妒也有悸动,有固执也有愤怒的那种,不是共同成长变成更好的人一起面对这个世界……就……想谈恋爱,但打完这段已经累了,没有关系是不令人(我)痛苦的哈哈哈哈哈哈

38分钟前
  • Asa
  • 力荐

确实是把婚姻生活也就讲到头了…归根结底四个字:人类不行。有爱,有耐心,有知识,有沟通和理解能力,有钱还有一大堆心理咨询师的美国中产都不行,你能行就怪了。

40分钟前
  • 直不陀螺
  • 力荐

一开始你以为两个人可以抵挡一切伤害,后来你发现每一件事都能伤害你;往前先走一步的那个人,走的时候恨不得用最快的速度摆脱旧人,完全不在乎身后的人要怎么收拾一滩废墟,想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人会在原地一直等你。可怜又可悲。看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赞叹,我的妈,简直是世另我

44分钟前
  • YoursBenny
  • 力荐

没经历过婚姻,大概这就是吧,太难了。美国大夫也是谈各种避孕措施,都让女性来做吗?就是不提下结扎……

48分钟前
  • 黄昏之贼
  • 推荐

当女主说出离婚的一个关键词“passion”时,我翻了个巨大的白眼。

50分钟前
  • 波躺瓦
  • 还行

直到他们吵起来了,甚至扭打起来了,我才松了一口气,就像是头上套的密封袋子,总算破了一个洞,可以呼吸了。夫妻二人之前如此顾忌对方的感受和看法,如此担心伤害对方,如此小心翼翼地相处,太过文明了,也太过体贴了,呈现出来的结果是让人躲无可躲,连生气都找不到理由,因为对方没有错,很完美,只能反过来认为自己不好。后来对方哪怕有错了,也要反思自己的不对。完美是叫人窒息的,就像是光滑的瓷器,在世俗的光芒照耀下熠熠生辉,可是那也是脆弱的,一落地就会轻易地碎成一地。两位演员真不错,细腻真切,感人至深。

55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