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

HD中字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碰撞 剧照 NO.1碰撞 剧照 NO.2碰撞 剧照 NO.3碰撞 剧照 NO.4碰撞 剧照 NO.5

 长篇影评

 1 ) 这个信仰有毒。

看《碰撞》这部电影恰好赶上头昏脑涨,只知道画面里叽叽喳喳,啪啪啪啪,纪录片式的镜头晃动地厉害,用我刚满3岁小侄子的口头禅表达感受再适合不过了:我都快晕了。

电影从开始到最后,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应该是“真主保佑”了,但也没看明白这帮人有鸡毛可吵吵的,真主到底该保佑谁?这个问题需要借题发挥一下。

有些信仰好像不是为了救人而是折腾人,比如真主和它领衔的穆斯林民族,打打闹闹多少年也没掰扯出是非胜负。 这种信仰好像天生具有自毁机制,稍微太平点儿时就自动触发,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地球村快速行进的专列上,这些有坚定信仰的民族好不容易买到票上了车,可它一言不合就下车,跟闹玩是的。 但不管你信啥,是个人都趋利避害,像电影里那位小哥向同在囚车里的美国记着打听: 美国究竟长什么样? 都盖满了高楼大厦吗? 像埃及一样靠海吗? 女孩多吗? 我们怎么才能去? 看来除了那个总闹人命的信仰,还有物质享受可以追求。打来打去祸及一代又一代,背负各种主义、立场和信仰,沉重的国家和个体都无法挺直腰杆,把“和和气气奔小康”作为共同追求不好吗,总比打来打去强吧。 都长点心吧,要“真主保佑”可以,但不把真主该保佑谁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原地打转,还不如“上帝保佑”,毕竟以“爱”为最高宗旨的道德信仰不会让人互相伤害!

 2 ) 囚车风波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狭小的车厢内,但却发生得如此惊心动魄,由生到死。

埃及政权发生变动,街上有大批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游行队伍,大批警察镇压抓捕任何方的示威者。 一批警察将不同的示威者,路人,记者先后压上一辆囚车上,于是有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籍的人被一起关押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并不是同一战线的,一开始彼此有些摩擦,小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左躲右闪保命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有了些了解,有时团结,有时互相帮助。就在这么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车厢里,刻画出了人生百态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

这些人在囚车上时间久了,自然是要上厕所的。警察不让他们下车,递了个空的矿泉水瓶子给车上的人,即便是男人都很羞愧,更不用说在穆斯林国家中的女性了。一个女孩子憋得满头大汗,车上的男人们都把她看作是自己家的孩子或姐妹,主动挪出地方背转身去,但是小姑娘还是羞于解手,一直到囚车遭到了示威游行队伍的袭击才吓得失控。 警察大多数是在镇压群众的,但是也不乏有同情心的。囚车狭小闷热,很多人呼吸困难,他们也同意打开囚车车门便于通风散热。有好几次这些警察犹豫着要不要放人下车解手,但是最后还是碍于职责不能达成。最后一个原本执行任务非常严厉的警察在镇压其他示威者的过程中受伤被救上囚车,他发还了所有人的身份证件,但是这么做他会受到很严重的惩罚甚至生命受到危险,但是他说这是无耐的,他们都是被迫征兵的。

最后整个囚车上的人在被一群示威游行者们的乱打当中葬生。即便在这个囚车上有同示威者一同战线的人,但是在那个混乱的情况下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只有见人就打。 电影不一定要大制作,大手笔才能讲故事,只要有心,哪怕小制作,小空间,一样可以做出好片子。

 3 ) 人,还是概念(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


这部电影评分,在豆瓣上给低了。IMDB是7.6分。我个人给四星,加一星是因为想拉一拉豆瓣平均分。

这部电影其实谈的也不是政治,而是在讨论人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别人,什么概念去对待别人。

故事挺简单,埃及暴乱,这是由于政治问题引起的。有这么一伙人,他们政治观点不同个,却在暴乱中,阴错阳差的被关进了一个囚车里。他们进入囚车后,知道彼此的观点不同,恨不得要弄死对方。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会在电影中发现,人们使用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别人的方式。

整部电影都非常紧张,但是电影里有一段,非常的温馨,所有人都笑了。而这时候,正是所有人放下了其他概念,开始关注“人”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不在乎对方是什么信仰,只看到对方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生活。

简单说,这部电影里面的群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警察,第二部分是囚车里的人,第三部分反而是导演讨论的焦点,这部分人是暴徒。

电影最后,一个人把囚车偷走了,要开往某一个阵营。这时候囚车内有起了冲突,因为如果开到B阵营,那么A阵营的人怕被弄死,相反也是如此。但是当这个人把囚车开到某个阵营里后发现,这群暴徒根本不管囚车里的人究竟是谁,他们只想攻击、攻击、攻击!

整部电影,囚车里的人都想把囚车门打开,但是到了最后,他们选择紧紧把囚车门关掉,防止暴徒冲进来。这个地方很值得玩味。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人类社会,最终要走向文化的大融合。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有效率的与共同敌人抗争(明显的或者不明显的)。人类从古自今,已经为了各种概念不同(政治概念、宗教概念等等),浪费了太多时间去摩擦,甚至厮杀。就像暴乱的时候,社会的大部分进步都是停止的。而暴徒最后都变成了为了施暴而施暴。这对人类整个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我个人相信,我们最终要消灭大多数,把人区别成不同的概念。比如国家、比如民族。最终可能我们将拥有同一个身份,比如“地球人”等等。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后表达的,就是人们为了某些概念,在自己内部争来争去,是多么没有价值的一件事。

 4 ) 从囚车的窗口,看动荡的埃及革命

很多人原以为我们这代人可以岁月静好,生活在一个小时代可以平安到老,没想到也赶上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开篇·····

——题记

在埃及生活了两年,让我对这个国家深有感情,那里有我的学生和朋友,还有一段青春美好的记忆。离开埃及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停止对那块土地的关注,有关那里的新闻、电影都是我留意的。

《碰撞》是2016年拍摄的一场反思2013年那场埃及革命的电影作品,电影入围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我查了一下埃及电影导演穆罕默德·迪亚布,1978年生人,是我居住并喜爱的埃及小城伊斯梅利亚人,电影表现出杰出的创意和戏剧冲突的掌控能力,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囚车内,一天的时间,不同政治信仰的人被警察逮捕,关在一辆囚车,按照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原则展开戏剧冲突,透过车窗的狭小空间看外面已经动荡不安的大时代变局。

摄影机始终在囚车内,未曾外出,局促的空间塑造出一种极强的时代压抑感,被关押的小人物卷入了大时代变局的洪流,他们在生活中也都是社会的底层,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他们都是埃及人,却又分裂成势成水火的两派,人性与良善,政治与宗教,信仰与世俗,埃及与美国,伊斯兰与西方文明之间所有的矛盾都在这斗室之间展开。

电影一开始用字幕介绍了时代背景,穆巴拉克三十年的统治在2011年被推翻,穆尔西代表的穆斯林兄弟会当选上台,他强行要修改宪法,要将伊斯兰律法写入宪法,但是埃及本身是伊斯兰世界高度世俗化的社会,穆斯林兄弟会这个行为激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最后军方以他未能解决国家危急为名解除了他的职务,这又引发了穆斯林兄弟会及其支持者的大规模抗议,两方不同政治信仰的群体爆发激烈的冲突,出现大规模人员伤亡。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Clash》,大陆翻译成“碰撞”,台湾的译名“冲突的一天”好些更符合剧情。 电影第一个空镜头是摇摇晃晃的囚车,外面是是嘈杂的抗议声,最先被警察关进车里面的是两名为美国工作的记者,因为他们带的设备拍摄了警察,我在埃及的感受是,警察在民众的心目中口碑并不好,军队反而更被爱戴,电影中整个囚车逮捕人的过程也显得有些滥抓滥权。为美国工作的记者是埃及人,显示出双重身份代表的纠结与尴尬,他需要美国大使馆来保护自己,大家也都知道美国对公民的保护,但是又不得不面临同胞对美国的仇视,电影后半段大家有一起聊到美国和埃及生活的对比,美国的阳光沙滩美女自由的空气,记者的父亲在纳赛尔时代,觉得埃及混乱像地狱,但是他还是要把自己埋葬在自己的祖国埃及。这种文化涟漪与精神流亡之间的痛苦是许多类似国家命运的人们能感受到的。

记者们呼救引来了第一批人,他们是反对穆尔西政府,拥护军队一方的,但是也反美,这里也突显出美国的尴尬角色,他们不像英国殖民统治那样持久,总是笼络当地社会的上流精英,美国有其单纯和理想主义的一面,在维护自身利益和捍卫那套自由民主价值观矛盾的时候就会在这些国家产生这样的问题,所有“拥军派”的示威者旋即被赶到的警察抓起来塞进了囚车。警察本身也在这场乱局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到底是效力于穆斯林兄弟会的政府,还是掌控权力的军方?拥军派群众和警察之间并没有共识。这派有寻找儿子的老人,有一家三口夫妻带着年幼的孩子卷入政治冲突中来,有一对好朋友,但是朋友爱上自己的妹妹,也让双方打了起来。电影中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很有个性也都很有代表性。

囚车在押送的过程中碰到了穆斯林兄弟会的支持者们的抗议游行,结果车内被塞进来第三批囚犯——穆斯林兄弟会成员,两派政治立场对立的人群一上车就开始动手打,囚车外面混战,囚车内也混战,甚至还有人流血,这是现实埃及让人感到悲剧的一幕,他们都是埃及人,却又如此楚河汉界,不能相融,他们都信奉一个宗教,却又要用暴力对待彼此解决问题。最后经常用高压水枪,暂时平息囚车内的暴力冲突,但是彼此之间的语言挑衅与仇视却又不断。穆斯林兄弟会一方在囚车内很快能形成一个领导权威,一个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很多决定最后又都被大家很轻易的推翻,这像是对穆尔西总统的隐喻,拿的到位置却坐不稳江山。这派人员有激进保守的女学生,戴着头巾,还有担心她的父亲一起参加游行,有兄弟父子三人,结果儿子关在这辆车,父亲关在另一辆囚车,父子要隔着囚车对话,有修车无家可归的,自己唯一的朋友——爱犬死了加入了游行,还有爱唱歌、想当演员的胖子。

电影通过对话的细节,完善起每个人的个性,他们基本上都是社会的底层,并不能有多么深奥的政治理论但是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场他们根本无法掌控的社会运动,但是也是这些底层小人物让你能看到埃及社会内部的分裂对立之严重。一天在囚车里面的时光,也是危急四伏,记者的手表引发了兄弟会成员来争夺的第二轮冲突,囚车外伏击警察的枪声让车内的冲突暂时平息,两派人在车内一派提醒袭击者跑,一派为警察指出袭击者的位置,电影始终在对比两方之间的对立。

炎热的天气让囚车里面的人暂时冷静下来,能够彼此轮流透气,有了暂时的默契,胖子唱着走调的歌,成为冲突的一天少有的温馨,一位老人和一位穆斯林少女憋不住尿,让车内两方的人有了一致的行动态度去和警察谈判,警察阵容也从一开始铁板一块的关押,开始分化出来同情车内人的遭遇,囚车开进的过程中遭到了第二轮伏击,车内两派人一起用激光棒指引,救了一个警察,人性的良善终于超越政治立场的对立。

一个兄弟会的成员开走了囚车想要救助他们,但是打不开车锁,他开车去找援助,这让这种脆弱的和平局面再度被打破,兄弟会的人让开车的人驾车去自己的营地,拥军派反对,他们还给警察换了衣服,怕被兄弟会到时候干掉,结果黑暗中车开的路上碰到了拥军派的抗议者,兄弟会又叫着停车,拥军派喊着前进,外面的局势是彻底时空,荧光棒闪烁,囚车被推翻,外面的人如同丧尸一般拼命的拉扯车内的囚徒,车内的人反而玩命的抵抗,挡住车门。倾覆的囚车象征着埃及这个国家体制的崩盘,整个无序的状态看出这场革命的悲剧。

2011年和2013年这两场社会运动都有我的埃及学生参与,他们当时是正当年的大学士,我也和他们有过交流,不同的政治观点,学生们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同学之间也有这种辩论和争执,所以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有感同身受的地方的,2020年2月25日,穆巴拉克去世,我电话里面问了一个在中国留学读博士的埃及学生,发现时过境迁他们对昔日总统的评价要更客观许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我置身的这个时代,昔日埃及的状况也让人感慨从一个岁月静好的状态到天崩地裂的切换是如此迅速,有时候我们想像战争啊、饥荒啊、瘟疫啊许许多多的灾难都是历史上的,我们的生活会一直平稳到老,但是有一天我们发现击溃这种稳定的可能是最细小的病毒,顷刻之间也是天地反覆。

 5 ) 从囚车的窗口,看动荡的埃及革.命

很多人原以为我们这代人可以岁月静好,生活在一个小时代可以平安到老,没想到也赶上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开篇·····

——题记

在埃及生活了两年,让我对这个国家深有感情,那里有我的学生和朋友,还有一段青春美好的记忆。离开埃及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停止对那块土地的关注,有关那里的新闻、电影都是我留意的。

《碰撞》是2016年拍摄的一场反思2013年那场埃及革命的电影作品,电影入围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我查了一下埃及电影导演穆罕默德·迪亚布,1978年生人,是我居住并喜爱的埃及小城伊斯梅利亚人,电影表现出杰出的创意和戏剧冲突的掌控能力,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囚车内,一天的时间,不同政治信仰的人被警察逮捕,关在一辆囚车,按照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原则展开戏剧冲突,透过车窗的狭小空间看外面已经动荡不安的大时代变局。

 6 ) 从《颠倒乾坤》和《碰撞》中看电影的消解和激化两种倾向

列宁曾认为电影是最好的武器。而这一点在随后的苏联电影中得到了印证,苏联利用电影的力量完成了许多其它艺术形式完成不了的事情。如今苏联电影的继任者俄罗斯电影没能继续这种辉煌,随后的发展乏善可陈;

而在另一边美国电影则继续着这一信条,用电影作为对外文化侵略和对内意识形态的“武器”。再把目光放到动荡不安的中东,那里似乎除了真枪实弹的枪支,也就只有电影可以击穿人的胸膛了。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电影,来论证美国电影如何用电影来消解后种族主义,而中东电影如何用电影来发泄和激化的。

笑声中释放

弗洛伊德认为笑具有一种释放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疏解一个人的压力。作为产生笑的喜剧,自然也起到了释放社会整体压力的泄气阀的作用,当社会被什么所压制的时候,进入喜剧片,观众在哈哈大笑中释放了压力,于是矛盾便被化解了。

从喜剧片的开始就是如此,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塑造的流浪汉形象,在笑声中实际上完成了一种与外部身份的和解:一方面身为移民的他试图获得别人的认可,一方面其抵抗社会和权威以期望获得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体制,这种在电影中的矛盾成为了其电影的主要喜剧元素的来源。于是这种明明尖锐的民族多元融合的矛盾被弥合了,这种差异之间通过喜剧得到了沟通,情绪被释放。

时代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矛盾越来越激化,经历了60年代的完全性的爆发,已经到达了一种近似于蒸汽机械的结构,稍不留意就会酿成惨剧,于是作为泄压阀的喜剧开始轻轻的释放在蒸汽机械中的“蒸汽”,让火热的“蒸汽”慢慢的排出结构,让整个机械达到秩序,从而完成对社会问题的消解。其中《颠倒乾坤》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颠倒乾坤》成功的完成了一次反种族主义和反资本主义情绪的消解。故事的内核改编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一位白人股票经理人和黑人流浪汉在杜克兄弟的打赌之下,交换了身份,流浪汉成为了其公司首席经理人,而原来的经理人沦落为无业游民。剧情发展,两人逐渐意识到真实情况,随即联手展开复仇,利用两人的能力扳倒了老板完成复仇。

杜克兄弟之间的赌约是关于一个人先天的遗传是否是决定财富和贫困的唯一因素,为了完成这一赌约,他们先是利用权势将经纪人投入大牢,又从街边随便抓了一个黑人作为他们的股票经纪人,这样的赌注实际上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真实源泉:资本的反复无常以及资本家们的自私自利和冷漠无情。当这种揭示以一种嘻哈打闹以及财富奇观化的影像呈现的时候这种揭示和表现立即就被消解了,甚至在他们完成了对杜克兄弟的复仇之后,所营造出的畅爽感掩盖住了之前的社会矛盾的揭示。最后当黑白两人连同曾经的资本主义代言人的管家一起在海岛上享受着资本主义的沉溺的时候,贫困消失了,他们最初所代表的阶级冲突和社会矛盾也消失了,留下海岛、沙滩还有歌声。

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试图摧毁这个体系,而是利用体系,最终证明了这种体系的可行性,实际上仍然是美国梦的再版: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在黑人出场的时候,警察对待白人和黑人不同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后种族主义的倾向,但是在黑人成为了经理人之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就像是现在社会对待黑人问题的态度:表面毕恭毕敬,对问题闭口不谈。但是当杜克兄弟在厕所里秘密对话的时候,所有针对黑人肮脏的话语都破口而出,种族主义从来没有真的消失,随后的结局中同样也对这种后种族主义进行了消解,黑白联手实际上就代表着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之后的黑人民权运动的一种理想。两人携手,亲如兄弟,完成了最后的复仇,在阳光明媚的海岛上一起享受日光浴。刚刚还极其尖锐的种族主义矛盾烟消云散。

当社会呈现出一种缺点和不足时,喜剧为这种缺点和不足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填补,最终的目标就是消解掉这种匮乏或者解决掉问题,让这些无序的东西暂时回归到有序的状态。

情绪的“激化”

埃及,这个自21世纪以来政局一直不稳定的国家,在阿拉伯之春中也未能幸免,各方势力纷纷登场,军警民情绪都像是随时爆炸的火药桶,一年之内数次处在风雨飘摇的游行示威之中。《碰撞》就是立足这一次混乱的时局,从美国记者被抓捕起,到整个囚车被民众掀翻结束,电影似乎在影片中给出了无数的答案,但是最后都化为乌有。

电影很精妙的选择了街道这一在阿拉伯之春最为具有特点的空间,并将选取了一个最能代表混乱的角落——囚车,导演将摄影机始终放在囚车中,囚车这个场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暴力象征,自然而然里面的人想逃亡出去的,而由于游行者和警察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在外面的人既是想要砸碎的,又是想要拯救的。矛盾之下,甚至没办法到达监狱的囚车就漫无目的的在整个城市游荡,就象征着埃及找不到根基的国家政权。通过这样一个场域的营造,作者让不同势力的人产生了交集,通过交集,完成了每一个可能的未来的答案,然后在结尾逐一破灭,最终在群情激昂的激光灯下,囚车倒转,人们失去身份。埃及回到原始。

影片在人员的构成上,25个身份各异的人,他们被以各种理由被逮捕,包括:美国记者,埃及底层游行示威者,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成员,甚至时作为暴力象征的警察也因为怜悯而被投入囚车。

在这种人员的不断的流动之中,影片呈现出一种浮世绘式的社会画卷,徐徐展开,首先立于眼前的是矛盾和冲突,每一个成员进入囚车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与思想不同的人对抗争斗,以至于流血。象征着埃及目前正在所遭遇的境况一样——混乱、无序。当画卷过半,冲突也在警察的干涉下不得不停止时,立于眼前的似乎是这个国家未来走向的答案:交流和包容,他们在不等不平静下来放弃所有信仰和民族成见的时候,互相交流成了唯一的方式。互相打趣起外号,说起以前的日子。但是最后最终他们的囚车被开到了游行群众的中央,所有曾经的和解和容纳,在这个极端封闭的空间中消散了,游行群众群情激愤誓要砸碎囚车以示对国家之恨,然而在囚车里被砸碎的却是好不容易达成和谐的“未来”。所有的成见和不满又重新回到原位,所有的答案都没有了,情绪又被激化了。

相对于美国类型片中喜剧的容纳和释放的作用,《碰撞》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而且没有让观众沉溺和忘记矛盾,它让观众记得矛盾,让观众处于痛苦中。然而这种情绪的“激化”是让观众在影片最终营造的动荡不安中自己去找到答案,找到这个国家真正的未来和方向。

 短评

防暴警滥抓水枪敌对同囚,穆兄会围攻狙击无望出逃,自由派暴民镭射之夜翻车守门;催泪弹歌手,井字过三关,相片里的狗,“海外势力”的镜头……在人与人单纯相对,坦诚欢笑的瞬间,暂时忘却了彼此政治取向,却又立马陷入下一个党同伐异的绝望境地。尖锐、荒诞、太厉害

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在真实与虚假的混合中,真实突出了虚假,而虚假阻止人们相信真实。——布列松

10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小场景格局佳作。

12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用囚车里的经历还原这场争斗的不同方面,涉及诸多角色和立场。猜想本意是为了提醒和展示各种要素并非完全非黑即白,还附带了种种复杂因素。结果很多观众照样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得到他们想要的结论。

16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1.几乎全部的镜头/视角 都由逼仄的卡车车厢中投射出来;2.借由不同立场的人群困在同一个车厢展示着埃及的政治、信仰问题;3.最后一个镜头将埃及“二次革命”的混乱影射得淋漓精致。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7.5。多方势力的角逐令狂热的群众沦为炮灰。埃及革命复杂的状况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得以展现。民主和和平真的是艰难的事啊!

19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世界往往因为所谓的信仰混乱

2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国家需要一个核心

23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

囚车中求生存,目睹车窗外暴乱与死亡整个过程。穆斯林与非穆斯林、警察与人民、宗教与信仰,折射出埃及悲哀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车内冲突被善良的人性所浇灭,镜头是最强有力的证据。结尾令人唏嘘,不管是敌是友,宗教信仰远高于人权。

25分钟前
  • 影人疯
  • 还行

其实是通过一个封闭环境或者半封闭的视角来讲述冲突。囚车内呈现的是埃及现在的社会现状,各类人物和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出现了。混乱的背景,手持的镜头都很有代入感。最后的结局意料之中,不管是穆兄会还是抗议的另一方,他们中的多数都是这个“革命”的牺牲品。

28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埃及时政题材,逼仄的空间里,一群人困在囚车里,不同阶层、不同宗教信仰,是党同伐异还是相助相守?通过一个焦点去展示这个国家彼时的众生相确实很讨巧。人性和信仰哪个才是最终能救赎人类的?在惶恐不安中,人是极度脆弱不堪一击的,电影的群戏还是很精彩的。

30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因为亲身经历过那个夏天,并且那个晚上在纪念碑下坚守到凌晨4:50,对这部电影必须给五星。

33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力荐

屌!回不去,前不进,卡住!全五星。67路公车升级版

37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也是很激烈的冲突剧,但没波兰斯基那么天才。

38分钟前
  • 马匪
  • 力荐

反映埃及当前政局的影片,全部镜头皆在囚车中完成,狭窄空间似乎是导演所喜欢的场所。囚车犹如埃及社会,其社会中各路人马均挤在这部车中,各个人群的相互敌视,势必让所有人走向毁灭。缩小裂痕,消弥仇恨,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生存的最好方式。但人处其中的人,恐怕是很难清醒认识到的。

39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又是一个可以舞台剧化的好剧本,不足十平方的场景,各派人物矛盾张力十足。不许民族运动,可以暴制暴的军方和暴民有何不同?

43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可以看一看有绿教的地方有哪里是太平的。

46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小小囚车天地大,无论何派都装下!

47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典型的讨巧式概念性电影,对于社会复杂性思考仅停留于表面。

48分钟前
  • Meng
  • 还行

借用戏剧结构制造了极精炼的电影叙事——一天,一个猪笼车,一群人,描述了埃及革命的一个侧面: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革命派与反对派,赵家人与吃瓜群众,男人与女人,埃及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冲突,在一次次货车的急停,两方的交火中展开。而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又在朴素的人性中激荡冲撞。

50分钟前
  • 猫小姐
  • 力荐